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李云龙

基督教夜话 在教会存自行车不用上锁

434
回复
3295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知识界一边倒的非基声浪中,除了上面所说周作人、梁启超等发出理性的声音外,国民党内部还有两位重要人物持异议态度。孙中山先生在非基运动发生后声称反帝不反基督教,他发表一则重要讲话,声明自己是基督徒,认为教会即有不当,但应当和基督教义区别开来,对非基人士把基督教和平、仁爱的精神和历史上教会错误一锅煮、加以严责表示不同意的态度,“故不当在教会,但非教义不足贵也”;并说“予深信予之革命精神,得力于基督徒者实多……予亦反对现在的反基督教之理论”。孙科也发表谈话说:“宗教自由载在约法,无论何种宗教,在法律下应受平等保护”,他质问非基人士说基督教会是“帝国主义的先锋”有何根据,而且尤其反对把一场宗教教义的争论搞成群众运动的方式,认为此举是“一种极无意识的举动”。
  教会人士胡簪云在一篇《基督教与帝国主义》的文章里,据理从三方面阐述自己的意见:第一,基督教义教人类相爱,帝国主义主张强权,二者风马牛不相及;第二,批评基督教在历史上罪恶如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等,是把基督教和罗马教混为一谈,说的都是罗马教的事情。而近代基督教恰恰是反对罗马教而建立。第三,鉴于当时主要传教国早已实行政教分离的制度,基督教在华事业与帝国主义无直接关系。他说:“其实各国来中国的传道会,俱由各国信徒自己组织,与各国政府无涉”,因此反帝不必混扯上基督教,反教不必混扯上反帝,并且说基督教是侵华先锋乃国人成见。“因为问非其罪,反足激起无知的下级人民蠢动,演出一种卑劣、无理、可叹之悲剧结局而已。义和团其前车也”。
  非基运动的另一焦点是收回教育权,目标对准教会学校。在1922年,蔡元培和胡适就提出“宗教和教育分离”,认为宗教与教育不能并立,宗教有损人格发展。他们从人本主义、自由主义出发,不承认宗教促进人心向善、塑造生命的功能,反而认为向学生和心智未成熟的儿童传教是一种罪恶,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胡适、丁文江等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明确反对在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园)进行宗教教育。时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汪精卫提出国家主义教育观,他在《国民教育之危机》一文中表示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保国保种,反抗侵略”才是教育目标,指斥教会学校教育奴化青年使其崇洋。汪精卫的这种观点得到“少年中国学会”大力支持,在报刊上纷纷发文声援,并派人到教会学校鼓动学生发动学潮罢课,要求驱逐外国教师。于是,凡外国人所办的学校皆被指为奴化教育、毒害学生的工具,传教学校受到民族主义大力攻击,已不再是课程有无宗教内容的问题。特别1924年以后,在一片反帝声浪中,学潮蜂起,蔓延各大主要城市。同年8月,中华全国学联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号召关闭所有教会学校,很快得到全国响应。相当部分的教会学校停办,外籍教师撤离中国。中华教育改进社及全国教育联合会持续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到1926年,教育部下文规定:中小学不得设立宗教教育。国民党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也通过了“在国民政府势力范围内尤应积极收回教育权 ”的决定。收回教育权,禁止宗教教育,已成为非基运动中各派知识分子的共识。
  非基运动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展开清党行动。在政治形势逆转的情况下,由政党推动的非基运动也就偃旗息鼓。但这次庞大的非基事件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后来在知识阶层中民族主义精神盛行,对西方现代文化、宗教信仰抱一种偏见和排斥态度,以及大众将基督教与帝国主义拉扯上关系的许多耳食之言,大都肇始于此。
  更令人思考和值得关注的是当时那一批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精英的言行姿态。对1900年发生的那场“暴力排外”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曾是持强烈否定态度的,但二十多年后,却又是他们发起导演了这场“文明排外”的非基运动。何以如此?除了政治历史客观背景使然,个中缘由发人深省。本来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就必然包含不信仰的自由,知识文化人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基督教或其他任何宗教的探讨辩难是在常理之中,但他们当中许多人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狂躁偏激言论以及极端主义倾向,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左政治的幼稚病。不仅暴露出中国知识阶级精神文化上的弱点和不足,并且严重违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非基运动过去已八十年,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人反帝是正义而有必要的,而知识阶级带头起来反基督教甚而反对一切宗教却不无谬解。
  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这场非基运动在当时得到了彻底胜利。当年那一批知识精英无法料到的是,它最大的政治后果是消灭了宗教也消灭了自由,“不受制于上帝,必然受制于暴君”。国人用愚昧、狭隘和偏执赶走了至高的上帝,终必匍匐在人间皇帝的脚下。
  
  (杨天宏著:《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09-6-14 13:57: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林则徐和他的翻译班子
[日期:2007-05-16]         来源:  作者:邵雪萍 林本椿         [字体:大 中 小]

    对19世纪后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组织的译书活动正是他积极探求西方知识的表现。

  一、林则徐译书活动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翻译经籍的盛事,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盲目排外、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导致了整个民族对西方国家的无知。朝廷大臣们连英国、美国的确切位置也弄不清楚。外国人常常讥笑中国人不知有“西洋”。1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西方知识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他急于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谙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来历”2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近代思想家姚莹曾在《东溟文后集》中指出“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3这种可悲的局面从林则徐开始有了改观。

  二、林则徐翻译班子介绍

  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后便“日日使人刺探西事”,收集了许多外文报纸书刊进行翻译。当时“翻译家”极少,给商人当通事的这些人虽通外文,但总归水平不高,处理重要公文,难免出差池。于是林则徐开始组织自己的翻译班子,为他译“夷书”。在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林则徐给当时的广州巡抚怡良的信中,有这样的记录"新闻纸零星译出……"。因此可推断,林则徐从1839 年到广州后便开始组织翻译工作了。林则徐官府中的翻译人员不同于普通的通事,因为他们既有一定的外文水平,又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林则徐得以迅速地扩充自己对西方的知识。
  目前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当时在林则徐府中的主要译员一共有四位(与译书有关,备其咨询议事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些),即亚孟、袁德辉、林阿适、梁进德。
  (1)亚孟,他是林则徐赴广州时即随带的通事,曾在四译馆工作。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孟加拉人。亚孟曾师从印度塞兰普尔英浸会牧师马什曼,在塞兰普尔的教会学校里念过十多年书。返华之前,亚孟在塞兰普尔帮助马什曼牧师传教。《中国丛报》中提到的"在塞兰普尔受过英文教育的老年人"便是指亚孟。据裨治文(E.S Bridgman 1801-1861)记录,亚孟的英文水平较其他三位主要译员略逊一筹。
  (2)袁德辉,小名小德,即《中国丛报》中提到的"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和马六甲受教育的华侨青年"。据亨德4记载,小德原籍四川,天主教徒,在槟榔屿罗马天主教所办的学校学过拉丁文。小德不仅擅长拉丁文,也会说官话,且写得一手好字。亨德和小德同窗六月,认为小德俄英文造诣颇深。1830年夏,小德由清廷派往广州收集外国书籍。1838年又到广州。1839年,被林则徐聘入府中作译员。根据《中国丛报》报道,林府主要译书者为袁德辉。1879年7月《澳门日报》还刊登了小德所译的具结贸易告示(中译英),译书中没有标点符号,看来像是地道的中国文章格式。该报称这是它所登载的第一篇汉译英文件。1839年袁德辉还给林则徐译过给英女皇的照会。 5
  (3)林阿适(Liaon Ashee),即亚林。英文名为卫廉o波特尔和William Botelho。他早年留学美国,比号称第一个美国留学生的容闳还早了20多年。6亚林曾于1822-1825年间在美国康涅狄格康沃尔的基督教公理会差会所办的教会学校里念书。1824年亚林曾转学宾夕法尼亚的另一所学校。1825年返国抵广州,1839年为林则徐所聘。
  (4)梁进德,即亚秩。他被认为是四个主要译员中最精通英文的人,他与英美人士的来往,也比其他三人多。亚秩在10岁时由其父托付给裨治文培养,本来是想让他学好英文帮助将《圣经》译成中文。裨治文教亚秩学英文与希伯来文。1834年,亚秩与其父来到新加坡,他的教育由公理会负责指导,学费由马礼逊教育社负担。1837年,亚秩又回到广州去随裨治文学英文。1839年3月24日,亚秩前往澳门,与美商查理(King, Charies.W.)的佣人住在一起。林则徐知道后派人将他找去聘为译员。《马礼逊小传》中有这样的一句"他(梁阿发)的儿子进德在美国宣教师布立治曼博士家住了八年,现在也在广州做了钦差林则徐手中正式的英文译员。"据考,林则徐给予亚秩优厚的待遇,月薪为十元至二十元,足以供其养家活口。林则徐延聘亚秩直至离任,后来曾有把他推荐给两江总督耆英的想法。
  除了以上四人外,在林则徐于道光二十年十月初一致怡良的信中提及"闻有陈耀祖,闽人而家于粤,现在京中,厦门事即其所译,现在带来……",由此推测陈耀祖也曾为林则徐做过翻译。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译员外,林则徐还有梁廷柟、张维屏、俞正燮等外事专家为他出谋划策、审订译稿。翻译介绍书刊的则更多,其中有美国旗昌洋行的商人亨德、美国传教士眼科医生伯驾(Dr. Peter Parker)、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马礼逊教育社负责人、英华书院校长勃朗(Brown, Samuel Robins,1810-1880)、巽他(或译"杉达" Sunda)号船医喜尔(Dr. Hill)等。此外,林则徐还常常将洋行买办、引水、通事、归国华侨、教会学生,甚至在外国商船中服役的中国厨师、在伯驾眼科医院中工作的人招入行辕议事,真正做到了不避嫌疑,礼贤下士。有些洋人知道林则徐如此好知夷情也"甘心情愿广中国之知识,将英吉利好书卖与中国。7

  三、林则徐翻译班子的主要译著

  林则徐翻译班子翻译的书刊涉及面很广,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地理等方面。据今所知主要的报刊有《澳门月报》、《澳门新闻纸》、《澳门杂录》等,书籍主要有《世界地理大全》、《各国律例》、《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以及梁廷柟在海防书局收集的诸国禀件禁令等。
  1、《澳门月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创刊于1832年,月刊。主编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和卫三畏。该刊主要涉及中国总论中国茶叶禁烟以及反华军力的布署变化。至 1851年停刊时止发行了二十三卷。《海国图志》中《论中国茶叶》一文,即译自本刊第八卷第三期。
  2、《澳门新闻纸》(The Canton Press)又名《澳门新闻录》或《广州周报》,于1835年创刊,每周六出版,由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的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主办,主编为莫勒(Moller.Edmund)。该报于1839年7月迁至澳门,林则徐翻译班子的人将它译为《澳门月报》。梁进德从这份报纸中译出了许多资料。《海国图志》中第70卷收录的《1840年法国两艘南极探险船》报道即选于这份报纸。
  3、《澳门杂志》(The Canton Register)又译《澳门记事报》、《广州记事报》。原来由美国人伍德(Wood,W.W.)创刊时是半月刊,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又译为?地臣(James Matheson)接管后改为周刊,每周四出版。这份报纸先是在澳门出版,1838年5月迁至广州。后再迁至香港,而《澳门杂志》这一刊名保留了下来,改为周刊后主编为史赖德(Slade, John)。《海国图志》第94卷关于外币和外汇的文章即从本刊译出。
  4、《各国律例》或译《万国律例》(Law of Nations),原作者瑞士法学家滑达尔(Vattel, Emericide)。在本书中他从资产阶级观点出发阐述了维护国家独立的重要性。林则徐的翻译班子是于1839年7月对此进行了选译。伯驾在医院年报第 6565号病案提到"……与他(林则徐)初次来往是在(1839)7月间,不是治病,而是他叫行商送来滑达尔的《各国律例》若干段,要求译成中文……"。在《海国图志》100卷本第83卷中有两份译文,一份为伯驾所译,一份为袁德辉所译,有一段是重复的。《各国律例》的翻译扩充了林则徐的西方法律知识,使他在处理林维禧事件中始终能对义律的狡赖进行理直气壮的驳斥。
  5、《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试论大不列颠被摈除于那个庞大帝国有利无限制贸易的主要原因之发展》(The Iniquities of the Opium Trade with China)这本小册子于1839年在伦敦出版,原作者为英国僧侣地尔洼(A.S.Thelwall)。地尔洼在小册子中从"道德"、"宗教"角度抨击了鸦片贸易的不义,反映了"自由贸易派"资本家的思想。林则徐于1839年11月组织人翻译该书,从中得知英国人也有反对鸦片贸易的,因而坚定了他对"良夷"、"奸夷"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敌营的政策。
  6、给英女皇照会的翻译。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初期,对英国统治者的面目尚未有清醒的认识,误以为鸦片"实皆港脚奸夷所带,与英吉利国之修职责者殊不相涉。"8因此,林则徐决定照会英女皇,希望其下令敦促本国商人不再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林则徐很快拟书痛陈鸦片弊端的照会底稿,于1839年8月3日,呈阅道光帝,并将经由道光帝批阅的照会交袁德辉译成英文,并通过伯驾医生译得另一份英文稿。9为了使译文尽量准确,林则徐在1839年12月6日接见遭海难的英船"杉达"号船员时,曾让船医喜尔修改译稿。这份照会后于1840年1月18日交由英船"担麻葛"号船主湾喇带往伦敦。10
  7、《世界地理大全》(The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为英国慕瑞(Hugh Murray)所著,1836年在伦敦出版。1839年12月,林则徐组织人从事该书的翻译,梁进德也译了其中的一部分。11《四洲志》便是这部地理大全的译本,其中沙俄部分有专辑,即《俄罗斯记要》,记录俄罗斯建国始末,地理风俗,次分叙东俄罗斯、西俄罗斯等各部,尤详于与中国东三省、蒙古相连之北洋俄罗斯,对其侵略扩张有简略记载。12后来魏源把《四洲志》一书的1841年刊本与林则徐交给他的其他译稿汇编为《海国图志》,此即1842年的50卷本。
  8、咸丰二年出版的100卷本《海国图志》中还包括了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华事夷言》,该书"大抵摘西洋杂志、日报中有关中国之言论而成,以觇其对事物的看法"。13从而形成对自己和朝廷的客观评价。

  四、林则徐译书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译书活动开拓了林则徐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通过对译出材料的比较分析,林则徐得以较正确地判断时局变化,及时调整禁烟政策及对外政策,客观上为禁烟活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他在译书活动中反映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更是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并带动了一批觉醒人物如魏源、姚莹、左宗棠等。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就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姚莹则支持林则徐、魏源等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仿效林则徐译"夷书"、"夷信";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在林则徐的影响下也引进西方先进造船技术,创办了马尾船政学堂,为发展近代海军培养了不少人才,就连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也受过林则徐不少启发。变法主要人物康有为就曾说"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始",14可见其对林则徐译书持肯定态度。其他如冯桂芬、梁启超等也是沿着林则徐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改变中国落后现状的途径。虽然林则徐的译书活动最终被道光帝一道圣旨扼杀,译书所得的资料情报仍然增进了国人对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的了解。译书活动开创了系统研究西方的先河,对近代思想界起了宝贵的启蒙作用。在这之后,"了解夷情"的书籍层出不穷,如汪文泰的《红毛番英吉利考略》(1841),萧令裕的《英吉利记》(1842)、徐继畲的《瀛寰志略》(1848),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在朝廷愚昧无知、妄自尊大的情况下,林则徐组织翻译、重视翻译、应用翻译,表现出了不凡的远见,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林则徐在处理林维禧一案时,根据从《各国律例》译文中获得的国际法知识与义律针锋相对,打击了义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民族的尊严,这就启发我国企业要吸取过去由于缺乏国际法知识、在某些国家制造的"反倾销"摩擦中蒙受损失的教训,尽快借助翻译手段掌握WTO的有关贸易规章,在今后的市场活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人以这样的例子说明入世后中外企业之间的关系:两个旅人在森林里遇上了老虎,其中一个马上俯下身去系鞋带。另一个就问,系鞋带有什么用,你能跑得过老虎吗?这一个就回答,跑不过老虎不要紧,只要能跑得过你就行了。这个诙谐却不乏真实感的例子应该让中国企业、乃至全社会产生危机感。入世了,竞争白热化了,"系紧鞋带"的时候到了!仅仅佩服林则徐一百多年前就有如此远见是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翻译事业,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让翻译成为入世后中国稳定发展的强大后盾,为21世纪中国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翻译,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道光十九年及二十年新闻纸[J].澳门月报载于魏源《海国图志》(100卷本)(81).
  [2] 东西各洋越窜外船严行惩办片[M] .林则徐o奏稿(中):649
  [3] 姚莹.东溟文献后集(八)[M]
  [4] Hunter William C.Bits of Old China.
  [5] 澳门月报(1840年2月号)[J]:63-64.
  [6] Britton, Roswell S. 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812:28-23.
  [7]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 林则徐集o奏稿[M]:576.
  [9] 华南美国宣教会[J] .通信与文献,1938-1944,(130).
  [10] 林则徐o公牍. 英船主丸喇收领照会文书字据[M] .128
  [11] Fay. Pater Ward The Opium War,1840-1842;207.
  [12]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213.
  [13] 小方壶斋与地丛抄再补编[M] .上海书局,1931.
  [14]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 .
  [15] 陈原.林则徐译书[P] .人民日报,1961-05-04:7.
  [16] 萧致治,杨卫东.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记事(1517-1840)[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444-446.
  [17] 郦永庆,等.抗英中流砥柱[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49-79.
  [18] 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文章选读[M] .1986:93-144.
  [19]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论文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64-75,118-137.
  [20] 杨国祯. 林则徐书简增订本[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1] Arthur Waley. The Opium War Through Chinese Eyes 1958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22] Jack Beeching The Chinese Opium Wars 1975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San Diego New York P65-P93.
  [23] The Third Annual Report of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dated 29 September 1841.
  [24] 杨国祯.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J] .厦门大学学报,1979, (2).
  [25] 杨国祯. 林则徐传增订本[M] .人民出版社,1999.
  [26] 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7] 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8] 戴维o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23.
  [29] 金鑫.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61.


阅读:527 次
录入:admin
2009-6-14 13:58: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是看不到传教士在禁烟工作中的作用的。 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在中英战争一系列谈判中。担任双方翻译的,常常是基督教会的人员。 中方大半是西方教会培训出来的学生。对面英方的则是中方翻译的老师。

基督教在中国的作用,有正面和负面。 作为人,是脱离不了那个时代和人之为人的常情。
2009-6-14 14:01: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共有3篇贴子  
1         南明——天主教之国
       
看到这个题目的各位读者或许会很惊诧,然则这确乎是一个发生于历史之上的事实,而本文所记述的也仅仅是这样一个事实,请质疑者切莫节外生枝,为旁逸斜出之论。
南明政权(1644-1662)建于甲申之变后,先后拥立过福、鲁、唐、桂等四名皇帝,其中以最后一帝永历在位时间最长(1646-1662),几乎涵盖了整个南明政权的全过程。而天主教在南明政权的繁盛,正是发生于永历时期。因此可以说,南明确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个天主教之国。
那么,南明永历朝廷是怎样和天主教发生接触的呢?这就必须先说说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主张拥立永历的瞿式耜,字起田,号伯略,又号稼轩。万历十八年(1590)生,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
天启三年(1623),他于闲居之中就通过从弟瞿式糓的介绍,结识时任天主 教 耶 稣 会中国传教区副会长艾儒略【1】,并于家乡常熟开教之际成为第一批接受洗礼的信徒,教名多默。
当时,在魏忠贤的支持下,阁臣沈榷等人为打击徐光启(教名保禄)、李之藻(教名良)等力主引进西洋大炮对抗关外女真的天主教朝臣,发动禁教。做为天 主 教 徒的瞿式耜也责无旁贷地加入保护传教士的活动之中。
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打倒后,他才回到北京,在官复礼部右侍郎原职的徐光启手下出任礼部给事中,但未及一年,即因举钱谦益而遭到周延儒、温体仁等攻讦贬谪而罢官,返回原籍继续闲居。在这期间(崇祯四年,1631),从艾儒略翻译《几何要法》等欧洲科学书籍。
甲申之变(1644)后,他被弘光朝起复,出任广西巡抚。至官不及二载,清军渡江,弘光覆灭,他反对立唐王,拒入福建,主张拥立明神宗之孙,桂王第四子朱由榔为帝。在他的努力下,朱由榔于1646年8月至肇庆,11月称监国,瞿因佐命之功进吏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同年,朱由榔继位,改年号为永历元年。
翌年(1647)年初,肇庆被清军攻破,瞿式耜护永历帝至桂林,进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领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3月间,他拒绝清朝的劝降,倾家助饷,号召守土,与将军焦琏共破清军,斩清将黄天爵。因为这场战功,瞿式耜受封临桂伯,进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兼太子太师。在感受到桂林兵力单薄后,瞿委托传教士毕方济【2】赴澳门,以天 主 教 友的身份呼吁葡萄牙人出兵相助。葡萄牙出兵300并大炮数门来援。同时抵达桂林的还有传教士瞿安德(Andreas Xavier)。这一年,瞿式耜借助葡军之力,收复了广西的许多失地。但是到了1650年,随着清军在广西的不断增加,瞿式耜的处境愈发困难,而永历朝内部因为大臣和太监之间的矛盾激化,无法给予他任何有力的支持。这年年底,清将孔有德破桂林,瞿式耜被俘,不肯投降并发密信招明军反攻,被清军发觉,斩于桂林独秀山。南明追赠瞿为粤国公,谥文忠,后为清朝改谥文宣。
由于瞿式耜本人是天 主 教 徒,又是永历朝的佐命元勋,因此受到永历帝的信任,他推荐的天 主 教 传 教 士自然在宫廷内得到信任,尤其是永历朝本身又急需得到外援来对抗清军,因此更是敬奉有嘉。同时,由于当时来华的传 教 士多为饱学之士(因方济阁•沙勿略 [Francisco Javier]之请,见其于1552年致耶稣会总会长罗耀拉的信函内容),因此特别受到明的士大夫阶层的欢迎(题外话:貌似明代士大夫们普遍比清代士大夫更富于对新知的渴求,偏见相对也少得多,例如晚明著名的思考家,提出接近于文艺复兴思想的民私论的李卓吾【3】,在与利玛窦 [Matteo Ricci]“三度相会”后,赞叹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极标致人也。中极玲珑,外极朴实。数十人群居嘈杂,筹对各得,傍不得以其间门之使乱。我所见人,未有其比”【4】当然,这也确乎因为利玛窦自身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识【5】),故而在 1647-1648年短短一年间,共计40位以上的南明朝臣接受洗礼,成为教徒。
为了尊重中国官员的戴冠制度,当时的耶稣会采取了变通措施,允许中国人在进入教堂后戴一种祭巾(天 主 教礼节,进入教堂的平信徒不得戴冠),此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这种入乡随俗的策略,无疑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为传 教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全中国的天 主 教 徒已达50 万。
       
       
作者:小野冰月
2007-11-2 02:01 回复此发言
       
2         南明——天主教之国
       
天 主 教不仅在南明朝廷上得行其道,更在内宫里受到欢迎。将传 教 士介绍入宫的就是此前提及的两个人之中的另外一个——太监庞天寿。
早在崇祯时代,庞天寿即已是北京宫廷内的太监。他在崇祯五年(1632)受洗,得教名亚基娄。为他施洗的正是著名的汤若望【6】。
当时,崇祯皇帝接受徐光启的修新历法建议,将汤若望从西安招来北京,入北京历局,与徐光启推荐的另外一名中国官员,天 主 教 徒李天经共修新历。这样,汤若望得以出入宫廷,借机向嫔妃、太监和宫女们传教,庞天寿即是其中最早的一批奉教人。
李自成破北京后,庞天寿辗转逃到南方,投奔永历帝,被任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要职。当瞿安德到达永历宫廷后,庞天寿便积极协助他对内廷进行传教,陆续为以下皇室重要成员付洗入教:
1.王太后,湖广人,原为天启帝之妃,正宫去世后进位为后,因而被身为天启帝之侄的永历帝承制尊为太后。她的在受洗后,得教名列娜;
2.马太后,苏州人,永历之生母。受洗后教名为娅娜;
3.太子朱慈絙,教名共斯当定;
4.王太后之母,教名朱莉娅;
此外,还有50名嫔妃和许多太监宫女也纷纷受洗。太监之中有一人教名亚加大。
1648年,为了表达对天 主 教的诚意,同时也为了答谢葡萄牙人出兵相助,永历帝派遣使者奉银香炉、银花瓶、银烛台,前往澳门耶稣会教堂,行谢恩弥撒。这次弥撒于当年10月31日由耶稣会副省会长曾昭德(P.Alvaro de Semedo)亲自主持,规模极其盛大,即使在十几年后,南明已经覆灭后,依然为澳门人所谈论。
大约在1650年左右,耶稣会士向永历朝提议派出赴罗马教廷使节团,得到王太后和庞天寿太监的积极回应。经过和曾昭德的反复商议,最终确定由波兰籍耶稣会士卜弥格【7】充任南明出使教廷特使,持太后和庞天寿太监的《上教宗书》以及曾昭德的致教廷公函,致耶稣会总会长函,于当年11月携两名中国随员从澳门启程,于1653年春抵达罗马。
就卜弥格出使一事,教廷传信部先后于1653年4月1日-1655年9月26日间共举行了四次枢机会议进行讨论,最后决定以书面方式回复南明。同时,教宗亚历山大七世(1599-1667)也召见了卜弥格,并于12月18日亲手写下《教宗复明太后书》和《教宗复庞太监书》【8】。
1656年3月22日,卜弥格携教宗复书并教廷传信部回函从里斯本上船返回中国。然而,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近7年间,中国南部的战争已转入清朝全面占优的局面,永历政权不及丧失了两广,又在1658年被清军从贵州赶出,向云南撤退,与澳门之间的陆地交通因而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澳门的葡萄牙人不敢得罪清廷,不得不拒绝已经抵达暹逻的卜弥格一行入境。无奈之中,卜弥格只得转道安南,7月至河内,却无法再向前进入云南边境,只得在安南和广西的边境上等待时机。
1659年,清兵攻入云南,永历帝败走腾越,逃入缅甸境内。卜弥格得知在南明中国境内已无立足之地,深感失意,加之久居安南,水土不服,健康大衰,遂于8月22日带着深刻的遗憾死去。永历帝和他的太后以及太监,终于未能得到教宗的回书。
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甸,缅甸人献永历帝并其皇室全家。
1662年,永历帝和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慈絙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死于昆明。同年,马太后“扼喉以死”,王太后和庞太监则先于她在云南去世。
一个天主教之国,由此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1】艾儒略(J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人,生于布雷希亚(Brescia)。16岁入威尼斯圣安东尼学院学习神学、哲学。毕业后在该校执教2年。1600年入耶稣会后,赴帕多瓦大学进修。1607年转入罗马学院继续进修神学。1609年晋司铎并获准前往远东传教,1610年抵达澳门。1641-1648年间任耶稣会中国传教区副会长。
【2】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o,?-1649),字今梁。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10年和艾儒略同时抵达中国澳门,后入中国。曾向明廷上救国御金之策,也曾在福建浙江一代传教,结识了唐王朱聿键。1645年,南明隆武政权建立后,即奉诏往归,备受礼遇,准许公开传教。
       
       
作者:小野冰月
2007-11-2 02:01 回复此发言
       
3         南明——天主教之国
       
【3】李卓吾(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1527-1602),明末著名思考家(用思考家而不使用思想家,盖因李氏本人虽有著述和见解,但并未有继承人而形成思想)。福建晋江人,祖籍河南的回教徒世家,但其本人并不信回教。自幼以善于独立思考闻名,12岁即著文指出孔子将农人视为“小人”的错误。 26岁中举,30岁以后为官。54岁时,在目睹官场种种黑暗,深感与传统理学格格不入,遂毅然辞官,游历四方,著书立说。他率先提出民私论,大胆质疑封建帝王是以“大私”而害天下万民的“小私”,是结合孟子“民本”思想而形成的朴素的反封建启蒙理论。针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进步思想,因此招致迫害。万历三十年(1602)被明神宗以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逮捕入狱,同年在狱中自尽。
【4】李贽晚年接触天 主 教事,见《温陵居士行述》卷16,明•董湛,中华书局,1967。
【5】利玛窦不仅博学多闻,更总结出一套先进的记忆方法,因而得以在短期内掌握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令与之接触的中国文人学者大为钦佩,尊之为“利子”。具体见美•史景迁著《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上海远东出版社有中文版。
【6】汤若望(Joannes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字道末,生于德国科隆的笃信天 主 教的贵族家庭。曾在耶 稣 会主办的公学学习修辞。1608年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至罗马的日耳曼学院深造,攻天文学。1611年10月21日正式入耶稣会,因在天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谣,被选为“灵系研究院”(Accade miadei Lincei,即教廷研究院的前身),与著名的伽利略同为院士。1620年以传 教 士身份到达中国澳门。1622年6月参加了反对荷兰入侵的澳门保卫战。1629年赴西安传教,在当地深得欢迎。1631年,得徐光启推荐离西安入北京历局,专修新历法。1634年修成多达百卷的新历书进呈崇祯帝。1638年复向崇祯帝进献《耶稣行迹》一册并监督大炮的制造,每逢开炉前必着司铎服装祈祷,所铸500门“无敌大将军”炮因做工精良,受到崇祯帝嘉奖。1644年清兵入关后,服务于顺治、康熙两代。据说康熙之继位也是由于皇室听从了汤若望的建议。
【7】卜弥格(Michael Boym,约1614-1659),祖籍匈牙利,生于波兰,世为雷阿波城市(Leopol Levow)的领主家庭,有一私家教堂,以精美的雕刻和绘画闻名。1631年中学毕业后入耶稣会,在克拉哥维亚城攻读神学,同时长于数学和生物学。在通过耶 稣会三试后被派往中国。他于1642年从里斯本乘船前往澳门,抵达时已是甲申变后,清兵入关。卜弥格乃赴安南传教,翌年转徙海南岛。1648年赴肇庆。1650年充任南明赴教廷特使。
【8】这四封书信原件现藏于梵 蒂 冈图书馆,其中《教宗复明太后书》和《教宗复庞太监书》系拉丁文写成。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30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30 这个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30

2009-6-14 14:05: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 5 5 8 ~1 8 4 9 年的澳门

  1 5 6 3 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寄居浪白澳的葡萄牙人已尽数迁入澳门。据称澳门已有人口5 0 0 0 人,其中华人有4 1 0 0 人,葡萄牙人仅有9 0 0 人。

  1 5 6 4 年(明嘉靖四十三年) 居留澳门之葡人已达五六百户。是年发生拓林澳兵变,葡人曾出动船舰协助平息兵变,广东政府给予表扬并免澳门商税一年。

  1 5 6 5 年(明嘉靖四十四年) 葡萄牙伪称满刺加国入贡,明朝政府查实为伪托,严加拒绝。

  1 5 6 8 年(明隆庆二年) 卡内罗(D ·B e l c h i o r C a r n e i r o ) 任澳门第一个主教。

  1 5 7 3 年(明万历元年) 居澳门之葡人开始向中国政府缴纳澳门地租,每年白银5 0 0 两,由香山县派员收缴入库。

  1 5 7 4 年(明万历二年) 明朝在澳门北面莲花茎设关闸,派官兵把守,防范葡人。

  1 5 7 5 年(明万历三年) 罗马教皇格留哥利十三世宣布澳门为天主教主教区,做为远东第一教区,并任澳门主教。

  1 5 7 8 年(明万历六年) 是年起允许葡人进入广州参加春秋二季的市集交易。

  1 5 7 9 年(明万历七年) 玛利亚济咯修女会开始在澳门活动。

  1 5 8 0 年(明万历八年) 西班牙征服葡萄牙,里斯本首次派遣1 名法官到澳门。高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于此时到澳门。

  1 5 8 1 年(明万历九年) 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抵澳门学习中文。准备入内地传教。

  1 5 8 2 年(明万历十年) 中葡订澳门借地协约。澳葡每年向香山县缴纳地租5 0 0 两白银。

  1 5 8 3 年(明万历十一年) 澳门葡萄牙主教贾尼路召集澳门葡萄牙人开会,选举6 人,于翌年成立市政议会。市政议会每3 年改选一次。明朝政府授予澳门市政议会长官以“夷目”一职,做为中国官吏管理澳门的葡萄牙人。

  1 5 8 7 年(明万历十四年) 葡属印度总督批准授予澳门“自治城市”的资格,由葡萄牙国王或葡属印度总督任命1 名首席法官为官方负责人。

  1 5 8 7 年(明万历十五年) 葡萄牙国内指示驻澳门首席法官,不得干预澳门中国人事务。

  1 5 9 4 年(明万历二十二年) 罗马耶稣会意大利神父发起筹建大三巴教堂(又称圣保禄教堂)。

  1 6 0 1 年(明万历二十九年) 9 月,荷兰舰队第一次进攻澳门,被击退。

  1 6 0 2 年(明万历三十年) 圣保禄教堂(大三巴教堂)奠基,1 6 3 7 年建成。

  1 6 0 4 年(明万历三十二年) 7 月荷兰海军上将率领舰队图占澳门,遇台风将舰队吹至澎湖列岛一带,被福建海军击退。

  1 6 0 6 年(明万历三十四年) 葡萄牙人越出居住范围,在澳门对面隔水的青洲围城筑教堂。

  1 6 0 7 年(明万历三十五年) 荷兰再次派军舰到澳门,被葡人击退。是年广东番禺举人卢廷龙上奏章,请求驱逐葡人,收回澳门。未准。

  1 6 0 8 年(明万历三十六年) 香山县知县蔡善履继任后即拟定《制澳十则》,警告澳葡不得在澳门置物业、盖房子,加强对澳门的管治。两广总督何士晋根据蔡善履的建议,下令毁葡人私筑青洲教堂,未果。澳门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 6 1 3 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广东承担上缴明朝中央政府税金1 8 万两白银,有2 万两白银来自澳门的蕃货物税。

  1 6 1 4 年(明万历四十二年) 两广总督张鸣冈上疏并经明朝政府同意,到澳门葡萄牙人“加意申饬明禁,内不许一奸阑出,外不许一奸阑入,毋亡事,毋驰防”。并由广东海道俞安性立五条禁款,刻石公布约束澳葡,包括禁止贩卖人口,不得收买华人子女,按指定地点停泊船只听候检查,不准私建房屋等。

  1 6 1 6 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葡萄牙任命第一位澳门总督卡拉斯科,但他一直没有到任,澳门大炮台(俗称三巴炮台)建成。

  1 6 1 7 年(明万历四十五年) 明朝政府在前山设参将府,派海陆军2 0 0 0 人和大小船只5 0 艘,分驻澳门周围岛屿。

  1 6 2 1 年(明天启元年) 明朝在前山建寨,立参将府,领海陆兵2 0 0 0 ,大小船只5 0 艘,分驻澳门附近各岛屿,进一步加强防范,此时澳门人口大约有2 0 0 0 0 人。

  1 6 2 2 年(明天启二年) 6 月2 2 日荷兰舰队1 5 艘(内有2 艘英国军舰)大举进攻澳门,激战3 天,终被击退,荷兰有3 0 0 ~5 0 0 人被歼灭。

  1 6 2 3 年(明天启三年) 葡萄牙正式派出马斯卡雷尼亚斯为澳门第1 任总督兼陆军司令。

  1 6 2 4 年(明天启四年) 明朝皇帝朱由校派游击张焘,往澳门向波加劳铸炮厂购买大炮4 门,由葡炮手若翰哥里亚护送赴北京,因试炮失事,若翰哥里亚被炸身亡,葬于北京西便门青龙桥。

  1 6 2 6 年(明天启六年) 7 月1 9 日洛博出任澳门第2 任总督。

  1 6 2 7 年(明天启七年) 荷兰舰队第五次进犯澳门失败,此后荷兰不再来攻澳门,而向台湾入侵。

  1 6 2 9 年(明崇祯二年) 明朝政府为抵抗满族入侵,镇压农民起义,又派徐光启赴澳门第二次购炮1 0 门,由炮兵统领公沙西劳等护送赴北京。以后,明政府仍想再购炮,由于澳葡漫天要价,企图以大炮换取澳门主权,而未再购成。

  1 6 3 0 年(明崇祯三年) 澳门外贸发展很快,从澳门运往马尼拉的商品总值折合银1 0 0 万两。西尔维拉出任澳门第三任总督。

  1 6 3 1 年(明崇祯四年) 荷兰夺取葡属马六甲,荷船队控制航道,切断印度果阿至澳门航线,葡商被赶出印度,此后,澳门与果阿、里斯本的贸易逐渐衰落。诺罗尼亚出任澳门第4 任总督。

  1 6 3 5 年(明崇祯八年) 英国获准在东方各地葡属海港通商,第一艘英国船抵澳门贸易。

  1 6 3 6 年(明崇祯九年) 澳门与长琦贸易仍继续进行。由日本开往澳门的船有4 艘,运出白银2 3 5 万两,贸易全盛时达4 7 0 万两。

  1 6 3 8 年(明崇祯十一年) 塞·西尔维拉出任澳门第6 任总督。

  1 6 3 9 年(明崇祯十二年) 由于日本基督教徒叛乱案,牵涉到葡萄牙人,故在日本的葡人被赶出境。第二年日本禁止与葡萄牙贸易,澳门与日本贸易受到沉重打击,甚至中断。

  1 6 4 0 年(明崇祯十三年) 6 月1 1 日明朝据广东地方奏请,颁布谕旨禁止葡人在广州贸易。

  1 6 4 2 年(明崇祯十五年) 澳葡宣布效忠葡萄牙新国王,被赐予“天主圣名之城,无比忠贞”称号。

  1 6 4 4 年(清顺治一年) 清朝政府建立后,在澳门继续执行明朝制定的各种制度,行使主权。

  1 6 4 5 年(清顺治二年) 索萨出任澳门第7 任总督。

  1 6 4 6 年(清顺治三年) 多胜出任澳门第8 任总督。

  1 6 4 7 年(清顺治四年) 两广总督佟养甲以通商裕国为由,奏请准商人可载运货物到澳门出口,但仍不准葡人入广东贸易,澳门成为广州外港,垄断对外贸易。佩雷拉出任澳门第9 任总督。

  1 6 6 1 年(清顺治十八年) 清朝颁迁海令,规定沿海居民内迁3 0 里至4 0 里,筑边墙为界,不许逾越,澳门居民亦在迁移之列。由于教士汤若望向清朝说情,以及葡人重贿广东官员,交纳白银1 2 8 4 0 0 两,才获准继续在澳门居留贸易。

  1 6 6 4 年(清康熙三年) 前山寨改设副将,增置左右营都司命事、守备、千总、共有官兵2 0 0 0 名。席尔瓦出任澳门第1 2 任总督。

  1 6 6 9 年(清康熙八年) 撤销迁海令,允许迁海时外流人口返回家园。有些地方延至1 6 8 3 年(康熙二十二年)才迁回。

  1 6 7 3 年(清康熙十二年) 澳门此时已有洋船2 0 艘,每年1 0 月至翌年3 月出洋贸易,获利(每年)百万。

  1 6 8 3 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清朝派杜臻巡视粤闽二省及澳门特区。

  1 6 8 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清朝撤销迁海令,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以及外国商船入港贸易。

  1 6 8 5 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清朝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和江南云台山(江苏连云港)设立海关,澳门海关在今关前街。

  1 6 8 8 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清政府除在澳门建立海关关部监督行员外,并在澳门大码头、南环、关闸、娘妈阁分别设立四处税口,负责监视船只进出和管理税收。维挨拉出任澳门第2 0 任总督。

  1 6 9 8 年(清康熙三十七年) 清政府规定对各港口船舶抽税,特恩准在澳门登记的船舶收税1 /3 ,以示“怀远”。西克拉出任澳门第2 6 任总督。

  1 7 0 0 年(清康熙三十九年) 澳葡在澳门征收出口关税,每年约2 万两。迪·桑巴约出任澳门第2 7 任总督。

  1 7 0 3 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马查多出任澳门第2 9 任总督。英、葡签订友好条约,葡萄牙实际成为英国附庸。

  1 7 0 9 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葡簿牙国王勒令宣布澳门市议会官员必须由“老基督教徒,纯血统葡萄牙人”担任。

  1 7 1 7 年(清康熙五十六年) 清朝颁布南洋航海禁令,禁止中国商船往南洋贸易,葡人通过其国传教士李若瑟在京活动,获准免受此限制,澳门遂成为中外贸易的总汇,其关税每年达2 万两。人口亦增加。

  1 7 2 3 年(清雍正元年) 扩建天妃庙,又称名慈扩宫,后称莲峰庙。

  1 7 2 5 年(清雍正三年) 清朝据粤督孔毓洵奏请,规定澳门葡人商船额为2 5 艘,编列字号,不准增加。

  1 7 2 9 年(清雍正七年) 清朝遣派焦祈年巡视澳门。

  1 7 3 0 年(清雍正八年) 清朝禁止葡人商船贩运黄金出洋。

  1 7 3 1 年(清雍正九年) 粤督郝玉麟奏请将香山县丞移驻前山寨,专门负责察理澳门事务。

  1 7 3 2 年(清雍正十年) 澳门圣若一阵修院由耶稣会在澳门创办,安·阿马拉尔·梅内泽斯出任澳门第3 9 任总督。

  1 7 4 3 年(清乾隆八年) 清朝决定在前山寨设立澳门局防军民同知,专管澳门事务,并调肇庆府同知印光任赴任。原县丞衙门则移至望厦村,隶属于同知。

  1 7 4 4 年(清乾隆九年) 海防同知印光印为加强对葡萄牙人管理,控制洋船进出港口,对澳葡定出7 项规例,其中包括澳门夷人与内地贸易,只许在关闸墙外空地搭棚进行;澳门葡人维修船只所需要铁钉、木石等,须先开列数目呈报海防衙门批准;澳葡维修船只、房屋所需各工匠等,也须列名造册申报等等。澳葡兵强行拆去中国海关栅栏。

  1 7 4 5 年(清乾隆十年) 薛巡视澳门,著有《澳门记》。

  1 7 4 6 年(请乾隆十一年) 清政府因葡萄牙在澳门倡行天主教,认为人心、风俗受影响,虽不禁葡人传教,但查封澳门唐人庙,禁止向华人传教。

  1 7 4 7 年(请乾隆十二年) 澳门主教贾尼罗在澳门伯多禄局长街创办白马行医院,称医人庙,是亚洲最早用西医治病的医院。安·若泽·梅内泽斯出任澳门第4 4 任总督。

  1 7 4 8 年(清乾隆十三年) 澳督若些纵容葡兵杀害华人,并拒绝引渡凶犯。中国切断对澳葡供应,澳葡屈服,若些被免职押解离澳。次年澳门同知张汝霖等制订管理澳葡的1 2 条法令,刻石公布。

  1 7 4 9 年(清乾隆十四年) 澳门同知张汝霖、香山县丞暴煜为澳葡规定1 2 条法令,并用中葡两国文字刻石布告,其中包括:禁止贩卖华人子女,一切船艇按指定地点停泊,并以连环保结;夷兵不得借故扯灭华人晚上外出提灯;严禁葡人在澳兴建房屋等。

  1 2 月 葡萄牙国内派安仿西抵澳门查办澳葡兵头若些毁我关栅、纵兵犯法之罪,以槛车押送返葡。若·梅洛出任澳门第4 5 任总督。

  1 7 7 8 年(清乾隆四十三年) 澳门一华人被杀害,疑犯为英国人司各脱,澳葡包庇司各脱从轻发落,广东官方要求引渡,澳葡拒不执行。广东停止供应澳葡粮食,澳葡不得不允予引渡。广东地方有关法院经审讯、查证,到处司各脱死刑。若·梅内泽斯出任澳门第5 5 任总督。

  1 7 8 4 年(清乾隆四十九年)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澳门。这是中美通商的开始,也是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

  1 7 8 7 年(清乾隆五十二年) 澳葡当局借故拆毁华人酒店寮铺,纵黑人偷窃望厦村民财物,货船抵澳不报关,中国地方官员弹压,封关禁止居民与澳葡交易,澳葡恐慌认罪,始恢复贸易。

  1 7 9 9 年(清嘉庆四年) 澳葡当局支持澳门葡人对华人住屋加租,逼华人搬迁并拆毁居屋。知县李德舆要澳葡当局禁止,不听,许乃来接知县后才解决。

  1 8 0 0 年(清嘉庆五年) 平托再任澳门第6 1 任总督。

  1 8 0 1 年(清嘉庆六年) 中国雷州、琼州一带海盗滋扰,中国派出水师讨伐。澳葡提出派舰随中国水师剿灭海盗,但提出9 项条件要挟。知县许乃来谕澳葡,严词拒绝,提出:“内地雄兵巨舰雾集云屯,随处可以调遣,毋庸尔夷劳动也。”

  1 8 0 2 年(清嘉庆七年) 英国舰队入侵澳门未遂。葡国特许葡商向澳门进口鸦片。

  1 8 0 7 年(清嘉庆十二年) 澳葡要求增添船只、新建房屋,广东地方政府拒不批准,并告知澳葡,旧房维修也需绘图申报,等待审批。

  1 8 0 8 年(清嘉庆十三年) 7 月英国舰队再度入侵澳门占领5 个月之久,后在清朝抗议下被迫撤退。

  1 8 0 9 年(清嘉庆十四年) 总督百龄、巡抚韩(上山下封)临澳门视察加思栏炮台等地,奏请设前山专营以制澳夷,并规定澳葡不准再添房屋和人口,不准再增发引水船户执照,责成澳门同知办理。总督百龄点阅澳门户口,计有夷人1 7 1 5 人,夷妇1 6 1 8 人,夷兵2 6 5 人,黑奴3 6 5 人。澳门市政议会改称市政厅,负责管理市政事务。

  1 8 1 0 年(清嘉庆十五年) 葡人向澳门同知送交“意见书”,提出1 1 点无理要求,内容包括:以后葡人直接同两广总督交涉澳门事务,可以任意在澳门兴建房屋和修造商船,商船不必申请贸易执照,随时可以往来。

  1 8 1 2 年(清嘉庆十七年) 澳葡以葡萄牙需白铅,请求中国政府增卖铅给葡萄牙。清政府议走按旧例每年只准卖铅1 4 万斤。

  1 8 1 3 ~1 8 1 4 年(清嘉庆十八~十九年) 英国人先后从澳门两次贩运苦力1 7 0 0 人往英属东印度殖民地文岛。

  1 8 2 1 年(清宣宗道光元年) 清廷因鸦片贸易问题声明将封锁澳门。

  1 8 2 2 年(清道光二年) 巴波沙领导的专制委员会执政,成为澳门第7 1 任总督。澳葡因兵头废立事发生内乱,广东政府制止这次变乱。

  1 8 2 3 年(清道光三年) 自由派组成政务委员会在澳门执政,成为澳门第7 2 任总督。

  1 8 2 5 年(清道光五年)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试办葡萄牙到澳门航海邮政,帕利亚出任澳门第7 3 任总督。

  1 8 2 7 年(清道光七年) 议事会执政成为澳门第7 4 任总督。

  1 8 2 8 年(清道光八年) 耶稣会传教士曾于青洲私筑的教堂,明朝天启年间已被明朝政府派人毁后,与又将地基让也澳门土生葡人。

  1 8 3 3 年(清道光十三年) 安德雷亚出任澳门第7 6 任总督。英国国会通过法案,废止东印度公司的专利权,奖励私人公司通过澳门同中日贸易。

  1 8 3 4 年(清道光十四年) 澳门葡萄牙当局的唯一收入,是葡在澳门海关每年税收白银7 5 0 0 0 两,英国派律劳卑抵澳门,出任英国驻广东商务监督。律劳卑未经清政府许可闯入广东省,被押回澳门后,在澳病死。

  1 8 3 5 年(清道光十五年) 9 月2 3 日澳门大三巴教堂被大火焚毁,剩下前门残阙。

  1 8 3 6 年(清道光十六年) 英国人在澳门南环一带居留,贩卖鸦片,并用枪射杀华人以取乐。英国派义律抵澳门,继任英国驻广东商务监督,继续推行鸦片贸易,澳门成为走私基地。

  1 8 3 9 年(清道光十九年) 9 月2 日林则徐巡视澳门,收缴鸦片,驱逐鸦片贩子。

  1 8 4 0 年(清道光二十年) 英国窝拉疑兵船船长吐嘧要求澳葡不理睬中国,允许英国兵船进入澳门,被澳葡拒绝。林则徐奏请委高廉道易中孚、香山协副将惠昌耀驻澳门,以防范英国人进攻澳门。同时,派兵1 3 0 0 名,连日前已驻兵共2 0 0 0 人,参将波启善、副将多隆武、守备程步韩也同时驻澳加强防卫。7 月英国哗喻率舢板船十余只、火轮一只至澳门,突然向关闸开炮,中国驻澳门军队反击,打退英军的进攻。香山知县带同乡勇前往协助,击退英军。林则徐又增添各路兵力8 0 0 0 人驻屯澳门。

  1 8 4 1 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建立拉塔石炮台,以原澳门汛把总移驻,仍兼管汛务。

  1 8 4 2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被英国占领,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从此以后,澳门的外贸完全衰落。

  1 8 4 3 年(清道光二十三年) 是年夏,葡人乘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向广东政府发出照会,提出7 点无理要求:废除每年五百两的澳门地租,三巴门至关闸一带地区划归葡人统治,澳门成为贸易自由港,澳门商税应低于中英通商章程税率,准许澳门船只参加五口通商,废除澳门修理房屋和船只必须中国批准的规定,内地货由澳门征税。

  广东政府邀葡人头目至广州谈判,驳拒了其无理要求,仅同意有关贸易的一些要求,如降低货税3 .5 %,允许赴五口通商,修造房屋船只不必申请,内地货运澳门种类数量不限等等。

  1 8 4 4 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美国政府派代表顾盛与清朝政府代表耆英在澳门谈判,并于望厦村普湾禅院后花园签订丧权辱国的中美《望厦条约》。澳葡未经中国政府许可,在凼仔岛建立炮台据点。

  1 8 4 5 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葡萄牙女王于8 月2 0 日悍然下令宣布澳门为殖民地自由港,不受中国管辖,并派亚马勒(A m a r a l )为澳门总督,指示其破坏中国对澳门的管理。

  1 8 4 6 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4 月2 1 日亚马勒抵澳门就任总督,开始策划阴谋,制造事端,阻扰中国行使主权。1 0 月1 8 日强迫停泊澳门的中国商船征税被拒,遂下令炮轰商船,击况舢板多艘,死伤多人。

  1 8 4 7 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亚马勒下令在三巴门外开辟马路,毁关闸,平坟墓,又悍然拘捕中国澳门海关南环关口官员,驱逐出澳门,宣布没收该关口房屋产业,予以拍卖。

  1 8 4 9 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3 月5 日亚马勒颁布公告称,不能容许外国海关在澳门办公,3 月1 1 日自率领军队袭击澳门海关公署,钉闭关门,驱逐丁役。8 月2 2 日,沈志亮率领一队农民伏击亚马勒,惩处了这个凶狠的殖民主义分子,后沈被粤督徐广缙诱捕杀害。
2009-6-14 14:08: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 6 2 2 年(明天启二年) 6 月2 2 日荷兰舰队1 5 艘(内有2 艘英国军舰)大举进攻澳门,激战3 天,终被击退,荷兰有3 0 0 ~5 0 0 人被歼灭。


其实第一次中英战争应该提前两百年发生。  结果是葡西人在外海挡住了英荷舰队。 实际上澳门通商口的存在保证了明朝海上安全。 直到两百年后葡西国家衰落,英国人取而代之,夺了香港。  客观看待西方殖民者的历史,有他们理性积极的一方面。
2009-6-14 14:11: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基督教入华的重要事件简介

1唐朝回纥联军破突厥,景袄明诸教入华。安史之乱回纥军助唐军平乱达到景教顶峰。郭子仪重要军事助手就是景教人士。立有大秦景教碑。  后随回纥衰落三教同时衰落。

2蒙古兴起,克烈等部信奉景教。 在中国重新流行一时。虽元灭而衰。东西方大陆桥打通西方传教士数次入华。马可波罗游记。 同时大汗使者至法国。

3明代中期,耶稣会士来华。 史称西学东渐。 对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产生影响远过前代。信奉天主教者及宰相皇帝。是中西交往最频繁时期。

4 清代传教士携西方技术入华,修建圆明园,出任钦天监。 直到鸦片战争前四年最后一位在华天主教士才去世。

5鸦片战争,林则徐幕僚团重要骨干均为西方传教士或华人信徒。 第一批中国翻译人员完全由教会学校培养出来。 是中国接触西方文化先驱。 开启洋务运动先声。 有清一代,中西文化交流,教会是最大的媒介。

6辛亥革命,孙中山为基督徒。 同盟会骨干也有大量教会人士。   民国可以说是全盘西化时期。然经历一站后凡尔赛和会的消极影响。飞机运动给教会沉重打击。 其重创远在义和团有形杀伤之上。

7抗日战争时期。 基督教会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中表现获得社会认同。 同时亦有信封基督教的将军佟麟阁,
抗战殉难第一位将军。 至今北京仍有佟麟阁路。   此一阶段是基督教在华最光荣时期。 可惜甚为短暂。

8新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随枪炮进来的事物也被枪炮出去。 经历革命文革消消历史之业,在改革时代基督教如何重新定位? 历史走了一圈,回到开始。  在政治纠纷中,有一批文化基督徒继续探索本色教会的使命。
2009-6-14 14:31: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民本。民本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诗.大雅.酌》把指挥水利灌溉的君主尊之为“民之父母”。《尚书》则认定君主政治的要旨为爱民、享民、治民。殷周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显示了民众的力量,使周统治者意识到“小人难保”,从而产生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天意”归结为“民意”,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周确立的德,其基础是“保民”,而保有对民众的占有的方法,是安定民生,进而取信于民。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是民本主义的创始人,发展这种民本主义的儒家崇拜 “文武周公”,力主“从周”。孔子对德治主义深切领悟和精辟论述道:“为政以德,壁如北展,尽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之弟子有若对“德政”精义解释为:保证民众的生存权是保证君主统治权的前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三者进一步论述了德治是要赢得民众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要去其一,先去那一项?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再去其一,去那一项?孔子答:“去食”。并且强调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道德(信义)置于生命之上,认为失德(失信)就会失民,这是政治家最根本的失败,比丧失军队、粮草更为严重。统治者也认识到,民众的向背,决定着政权的存亡,有所谓“民弃其上,不亡何待?”他们发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开始注意倾听民众的呼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的要求,并顺应民众的某些意愿去改善政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并壮大自己的统治。亲民、利民成为统治者的必修功课。

===============================================
民本,亲民信民利民。任何一个宗教也必须有民本的基本元素。 天心就是民心。

其中信民,这个让人信是非常不易的。 商鞅变法,你说的天花乱坠来百姓不信的。 因此有百斤立木求一信的典故。可见这个信要花大代价的。 其他的例子更多。不一一述说。

基督教好坏,必须先立住信。 才有人承认。
2009-6-14 14:45: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昨日和一教会出教者夜话。  他介绍另外一个五教合一的哈巴仪教。 声称别的宗教狭隘,形式主义。 我和他论证一下儿不论基督教犹太教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然实践都落到形式主义。 人性也。 最后几轮对话下来,他也充分暴露五教合一教,叠床架屋,又添一个形式,排斥别人唯我独尊而已。

顺便告诉他,中国明代就完成了三教合一。  这种新宗教无非是走中国人走过老路。

逼得这个朋友连偶然性都说出来了。本人信教有偶然性也是必然中的偶然。 大家拼马哲,对方彻底败下阵去。

顺便谈了谈南明历史,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的经历。摘要资料如上。

另和练瑜伽的女士们闲聊。 稍微谈了几个轮回心识的问题显摆了一下。
2009-6-14 14:55: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非基运动,最大的非基者乃是基督本人。  犹太教+基督教的建立都不在于教会本身的神圣性。而是在于对人和教会的反省。 圣经上也说,上帝最先惩罚的就是选民,最先奖赏的也是选民。 非基运动甚至义和团运动,对基督教会的冲击大,学到的功课也多。

现代教会本身少有愿意反省者。对历史采取鸵鸟政策者多。 人性也。

毛泽东在开国时,对于采取公元年号的时候也说过,耶稣也不坏之类的话。  看起来耶稣的面子比基督教会的大得多。
2009-6-15 17:06: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教会历史上能起的作用有限。 尤其在政教分离的情况下,更是在有限的领域发挥作用。 甚至很迷失,觉不出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下有什么特殊作用。

信仰呢?  大概抓住的是人的永恒的人性需求终极的关怀。 这点是物质无法满足的。也是任何政治体制所无法满足的。
2009-6-15 17:09: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是不是有人盗了团长的ID啊
2009-6-16 11:35: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没有人盗。
2009-6-16 12:08: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前日对论坛上的争论过多介入。导致严重后果。 其实所有主义都说得很好,但是能解决问题么?西方的民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标榜让你说话的权利。但是从实践来看,无法解决问题。 故此不支持。

在网上反教的朋友也有很多。说的也都是局部真理片面事实和主观看法。 欢迎批评。基督教有则改之无则勉之的认识还是有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

把基督教反了,能解决什么问题?

义和团杀光基督教能让国家富强么? 五四非基运动能制止日本侵略么? 文革打倒一切能让国家进步么?

事实上,中国最成功的时候,恰恰是最宽容的时候。

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
维新到辛亥和54仍然是学习西方。
抗战时联合西方。
改革仍然是学习西方。
奥运仍然是学习西方。

对于基督教,应该采取全面的观察给与其应当的评价。

楼下那位嘁哩喀喳声嘶力竭的总结基督教丑陋。和网上流行的佛教反基网站遥相呼应。
非客观之态度。
2009-6-16 17:14: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国式神学

                 基督教在中国有特殊的环境。不能按照西方的环境经验照搬。 西方教会神学家传道者都认识到这点。但是并没有深入体会到中国的特殊何在。

                 在网上的辩论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了解中国一切非基朋友的想法。

                  和佛教朋友的辩论中感觉没有那么多问题。 主要是学理上和神佛能力上的比较。

                 在以科学人本自居的朋友中,继承西方文复启蒙以来的思路,颇有打死老虎的勇气。基本上对宗教无知。

                基督教在中国的神学,主要应该澄清对宗教的误解。

                第一点就是圣经的权威性。并非全部等同。  律法高于先知,先知高于文学。 以十诫为核心。
新约则以耶稣的教训为核心。金律,最大的律法,八福,主祷文等为核心。 新约高于旧约。

               第二点就是教会不是信仰对象。 神才是。  教会犯罪也在神谴责之中。
2009-6-16 21:02:2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