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城市灾情不容忽视
回顾为前瞻,知往为开来。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
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一般城市典型灾害类型主要可归纳为:公害、交通、
水害、火灾、地震、高新技术隐性灾害、生物灾害等,且城市化发展次生灾害比重呈上
升趋势。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
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
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市
安全防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国1994年日本横滨的世界减灾大会已将面向安全少灾的21世
纪的目标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是
“城市化与灾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题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气象日主
题为“天气与城市用水问题”。可见,全球已极大地组织了城市减灾活动。但必须看到,
全球的城市防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们大城市减灾建设,人们会首先发问:城市决策
者重视了 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 科技投入畅通了 全民防灾文化意识增强了 每个城市的
综合减灾能力究竟具备不具备 在这方面,1998年长江大水已为国人上了一课,再次敲
响了警钟。有关专家已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灾害、洪
灾与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
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建筑“综合征”、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
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十四类。其宗旨在于形成城市灾害源的新理论,即使
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公害、危险事故等威胁成为现代城市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所以,从综合减灾观出发的城市灾害源,不仅指城市自然巨灾,还特别包括日益严重的
城市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综合灾害等。以国都北京为例,其城市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
而变迁,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灾害类型可归纳为:‘气、染、路、水、火、震、生”七个
字(其中:“气”指气象类灾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学品泄漏,城市大气。水、
垃圾污染问题;“路”指频发不减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灾与水资源匮乏;“火”
指火灾与爆炸;“震”指地质地貌类灾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1995年元月
17日,日本贩神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呈上
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
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
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
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
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灾害总结分析会强调:
气象与人为事故仍是防范重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火灾、化学事故、
工伤死亡事故和气象灾害是北京重点防范的主要灾害。上海灾协和市科协联合召开了
1999年上海市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协商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上海常见的、对城
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十几类灾害或事故进行预会商和对策研讨。1998年上海各类灾害事故
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略有下降,但经济损失有所上升。据预测,1999年减灾形势依然不容
乐观,防灾任务比较艰巨。在总结、分析1998年全市灾情特点时,有关专家认为,上海
应坚持“建管并举”的重大防灾战略举措。据预测,上海1999年汛期防灾形势比较严峻,
有数次台风登陆和风暴潮侵袭的可能性,人为灾害是上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
要的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疫情等发展趋势出现新的特点,并存在不少致灾隐患。
根据预测会商表明,台风、风暴潮、高温、煤气事故、疫情、火灾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
防灾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地方性综合灾情预测会商的城市,上海已连续举行了10
次年度以综合灾情趋势预测会商会。每年一度的灾情预测会商不但成为上海防灾工作中
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权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认可。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
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以下
结合这些灾种,就其重点逐一分析: |
2009-6-19 13: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