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防为主。②从国情和市情出发,主要依靠
北京市的多渠道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重点减灾工程的支持和国际减灾技术合作。
③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以规划市区为减灾重点设防地区。④充分注意到北京的减灾
工作对全国和世界的影响,特别注意加强中央领导机关和涉外机构集中地区、人口密集
的繁华商业区和集中居民区、重点经济开发区、重要名胜古迹、科技文化设施以及城市
生命线系统的防灾保障。⑤减灾总体规划与行业减灾规模结合,减灾重点工程优先项目
与示范项目、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工程项目与非工程项目相结合。③体现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减灾首先要依靠科技的思想。
根据对城市灾害指标体系建立的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将评价指标集划分为城市灾害
危险性评价指标子集、城市易损性评价指标子集和城市承灾能力评价指标子集。具体讲:
其一,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子集。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条件
和人为影响程度构成了城市特有的灾害环境。不同城市由于灾害环境不同,其所可能发
生的灾害种类和强度都会有所不同;而城市减灾管理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城市灾害,只有
针对城市实际的灾害环境,分析各种致灾因子,有的放矢地采取管理措施,才能达到减
少灾害的目的。因此,对城市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是必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减灾
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灾”,主要考虑对我国城市危害较大的地震、洪水、风灾和火
灾。据此,我们选择了以下的评价指标:
a)自然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自然灾害综合分区等级;
b)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地震基本烈度;
C)台风危险性评价指标:台风频次(次/年);
d)洪灾危险性评价指标:年平均大暴雨日数(天/年);
e)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火灾发生率(次/年•10万人)。
其二,城市易损性评价指标子集。城市易损性是通过对城市规模、发展状况的评价,
来反映城市在遇到灾害时可能受到的损失程度。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的规模越大,发
达程度越高,一旦发生灾害,它所受到的损失就越大。城市的减灾管理工作,必须充分
考虑城市的规模、地位及建设水平,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与城市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
的减灾管理体系。相应地,要能够全面地评价城市的减灾管理工作,就必须考虑城市的
易损性评价问题。易损性评价指标包括:
a)城市政治状况评价指标:城市行政级别(按首都、直辖市、省会、地区级城市
一般城市分为5级);
b)城市社会状况评价指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C)城市经济状况评价指标: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国内生产值);
d)城市交通运输状况评价指标:城市年货运量(万吨);
e)城市建筑状况评价指标:建筑密度(每平方公里上的建筑面积);
f)城市生命线状况评价指标:单位面积上的煤气管道长度;城市全年用电量等。
其三,城市承灾能力评价指标子集。城市承灾能力是指城市对某一种或多种灾害的
预测、防御、救护及恢复能力的综合,反映了城市抗御灾害整体水平。这种能力,直接
决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城市承灾能力的评价是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主要的组
成部分。其评价指标包括:
a)城市灾害预测能力评价指标 |
2009-6-19 13:2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