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斗拱
在20世纪之前的“古典”世界中,世界上的建筑基本都是砖石结构的,除了我们已
经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兰建筑也都是砖石结构的,只有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
(还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受影响的国家)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是以木结构为主,把
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木材的寿命不像砖石那样恒久,更有不耐火的致命缺点,我们的祖先虽然发明了许
许多多的保护方法,仍然不能让历史上绝大多数经典建筑流传下来。有不少人认为这一
定是因为中国自古就缺少适于建筑的石料。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砖石(尤其是砖)一
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只是从来不曾担任过主角。西方人用石头砌造了宏伟
的大教堂,在中国,这些石头只用来建造台基、栏杆和铺设路面,支撑房屋和巨大屋顶
的,一直是木材,我们的祖先只对木材情有独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有人猜测中国古
代的商、周、秦。汉各朝都定都在黄土高原,进行过大规模的宫殿建设,那一带过去肯
定多林木而少佳石。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代,
黄土高原上除了少数的特殊地区,从未存在过森林,就是华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个并
不盛产木材的国度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建筑的奇迹,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之谜。
香港建筑师李允在他的名著《华夏意匠》中有一段精辟的解答,他认为从纯粹建筑技术
观点而论,不能说木结构比砖石结构低劣,因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石结构的缺点,反之
亦然,但总的说来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
要优越得多。在施工时间上,同时代、同规模的中国建筑比西方不知快了多少倍,所以
中国古代建筑相对讲是最经济和节省的。可以这样设想,就是中国古代有同样足够的石
材,足够的劳动力,相信也不会考虑和建造可以存之万世的石头的庞然大物,因为何必
要白白去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斗拱是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语言,它不仅支撑着
梁枋和屋顶,也传达出优美的节奏。力量由最下面的斗拱逐层向上传递,布满檐下,形
成特殊美感,与古希腊的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都是与宗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金字塔、雅典卫城、万神庙、
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都经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苦心经营。中国历史上却罕有
“神权至上”的时代,历朝历代的宫殿才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点睛之笔,像北京的紫禁城
那么规模宏大、举世无双的建筑群.营造过程也不过十几年时间。
我们一定还记得希腊建筑的语言,也就是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种柱式,记得
在雅典卫城上,古希腊人就是用它们把大理石变成了永恒的史诗。后来古罗马人继承了
这一传统,把它发扬光大,传遍了地中海世界,柱式作为一种早熟的语言,贯穿了西方
建筑的历史。就在古罗马人开始游刃有余地运用希腊人的文化遗产的时候,东方的黄土
高原上的中国人,也开始卓越地探索着自己的建筑语言。
本来中国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础、柱身和柱头组成的,因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
木柱的朽烂,柱础往往是石质的。木柱往往也像希腊的石柱一样向上略微收缩而具有
“弹性”,甚至也知道像帕台农神庙那样向内微倾,纠正视觉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
头的部分,中国人渐渐摆脱了简单的梁柱承托方式,创造出了为东方所仅有的形式——
斗拱。
斗拱实在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托高大厚重、
出檐深远的屋顶。斗形的木块与肘形的曲本(木共)在柱头上层层叠加,在梁柱与屋檐
间搭起紧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强大的托力逐层向上传递、扩散,布满上面每个
需要支撑的点。与希腊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语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
时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朴、雄浑、率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顶
平缓,硕大的斗拱占据了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把建筑结构的“筋骨”毫无遮拦地展露出
来,那真是把木材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无意于雕饰的斗拱却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主旋
律。
后来,我们的祖先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这不仅带来家具的变化,也使建筑
发生了巨大变化。柱身加高了,斗拱也不再像唐代那么雄壮有力,柱间的斗拱数量也逐
渐增加,宋代舒朗的斗拱开始像爱奥尼柱式那样,走向装饰化。元代以后,斗拱直接承
托屋顶的功能被挑檐檩代替,它的原始作用消失,完全退化为屋檐下的一条装饰带,密
密丛丛,繁得艳丽,成了像科林斯柱式一样的纯装饰性的“图案”。 |
2009-6-19 14:5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