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25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6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人若追求色身欲樂,不知攝護諸根,飲食不知節制,懈怠不知精進
,必定為波旬 (註1)所毀滅,如同風吹弱樹。
人若觀身不淨,攝護諸根,飲食節制,正信(註2)精進,
則魔不能加以摧毀,一如風吹山石。(註3)


  摩訶迦羅和小迦羅兄弟倆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時,他們聽到佛陀的說法,聽完之後,摩訶迦羅就虔誠地出家為比丘,小迦羅雖然也出家,但卻沒有堅定的信念。

  出家後,摩訶迦羅很努力地在墓地禪修,並觀照身體的變化和無常。最後深入止觀,證得阿羅漢果。相反地,小迦羅對心靈的訓練與提昇沒有興趣,時時惦著感官的樂趣。

  後來有一次,佛陀和眾多弟子,包括他們兩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裡。這時候,小迦羅未出家的妻妾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小迦羅以前的家,小迦羅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丘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們便趁機說服他還俗。

  第二天,摩訶迦羅的妻妾們也邀請佛陀和比丘到摩訶迦羅以前的家,她們希望也能像小迦羅的妻妾們,勸勸摩訶迦羅還俗。供養完後,她們就向佛陀請求讓摩訶迦羅留下來表示隨喜,佛陀答應了,就和其他比丘先行離開,而留下摩迦羅一人。

  到達村子門口時,比丘們就向佛陀說,他們擔心摩訶迦羅會像他的弟弟一樣,被妻子勸解而還俗。佛陀回答說,他們兩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羅沉溺於感觀樂趣,內心脆弱。相反地,摩訶迦羅脫離感觀的束縛,精進,堅定,對、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強烈。

  佛陀說內心脆弱的人屈服於誘惑,而堅強的人則不為所動。

備註: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種意義: (1)五蘊 (2)造作 (3)死 (4)煩惱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煩惱」。
2. 信:基於智慧而對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沒有盲從迷信。人不可能基於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針對出家人的說法。讀者應注意,佛陀對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7誰有得到黃色布料供養的資格。

人若不能遠離貪欲,無法克己,不誠實,
沒有資格穿著袈裟 (註1)。
人若遠離貪欲,善持戒律,克己,誠實,
有資格穿著袈裟。

  有一次,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離開舍衛城到王舍城去。抵達之後,王舍城的人邀請他們和其他的比丘,一齊接受早餐的供養。這時候,有人捐出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布料給這次供養大會的主辦人,並告訴他們,如果經費短絀,就把它賣掉。如果不缺,就把它供養給他們認為最值得擁有它的比丘。由於不缺經費,所以他們決定把這塊布料供養給比丘。舍利佛和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偶爾到王舍城,所以他們覺得把它供養給該城居民的提婆達兜尊者較為恰當。他們因此錯誤的地把它供養給提婆達兜。

  提婆達兜把布料做成出家袈裟,並且穿在身上。後來,有位比丘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向佛陀提及這件事。佛陀說,這不是提婆達兜第一次接受不應該得的布料,佛陀接著說以下的故事:

  提婆達兜的某一前世是獵象人。那時候,在某處森林裡,住了很多的大象。有一天,他觀察到這些大象在看到辟支佛 (註2)時會下跪,他就偷偷拿了一件黃色袈裟的上半部,遮住自己的頭和手,並且手執長矛,在大象經常出入的路上等它們。這些大象果真出現了,並且誤以為他就是辟支佛,而下跪行禮,因此被它輕易地一一加以獵殺。

  這時候,出生為象群領袖的菩薩發現象群的數目愈來愈少,就決定到象隊後面去調查。它小心奕奕地避過獵人的長矛,並用象鼻纏住獵人。但當大象正準備將他摔死在地時,卻驚覺到他身上穿的黃色袈裟,一陣猶豫之後,終於饒他一命。

獵人利用黃色袈裟的遮掩去獵殺大象是錯誤的,也是敗德的行為,他不應該利用袈裟來騙人。

  佛陀以這個故事說明,提婆達兜甚至在某一前世時就曾經誤用黃色的袈裟。

備註:
(註1) 袈裟是棄絕世間的外在象徵,比丘的袈裟加以染色是為了使其不具任何價值。本法句的袈裟是一雙關語,如果內心不清淨,則光靠外表的象徵也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另一個場合中,曾說內心清淨的人,不管外表如何,才是真的比丘。(參考第142偈)
(註2) 辟支佛與佛一樣都是自行證悟四聖諦,並且斷除所有煩惱的人,但辟支佛並不教導眾生。辟支佛在佛不出現世間時出現。

8了解正法甚難。

誤認非法為正法,誤認正法為非法,
抱持邪見的人,永遠無法了悟正法。

正法就認定是正法,非法就認定是非法,
具足正見的人,了悟正法。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是王舍城的兩個年輕人。有一次在觀賞戲劇表演時,明白世間的幻相,因此決定尋求解脫之道。他們首先親近城裡的苦行者刪闍耶,但不久之後覺得他的說法不夠究竟,就離開他。兩人協議誰先找到正法要通知另一人後,就分道揚鑣,到全國各地區去尋找解脫的正法。但經過很久的探訪,仍然找不到正法,只好又回到王舍城。

  有一天,優婆提舍偶然聽到馬勝比丘念誦:「諸法因緣起」,當下就證得預流果,並且遵照兩人的協定,去找拘律陀,告訴他說自己已證得預流果了,並為他念誦「諸法因緣起」的偈語。拘律陀聽完這偈語後也立即證得預流果。然後他們想起以前的老師刪闍耶,兩人就去找他,並告訴他說:「我們已經找到可以指引究竟解脫之道的人,佛陀已經出現世間了,正法已被發現了,僧伽也已經成立了,走吧!讓我們一齊去找佛陀!」但刪闍耶拒絕了。

  優婆提舍和拘律陀就和他們眾多的弟子一齊出發去找停留在竹林精舍的佛陀,並加入僧伽為比丘。拘律陀是目犍利的兒子,所以別人就稱呼他作大目犍連,而優婆提舍則被稱為舍利弗。大目犍連在出家後第七天就證得阿羅漢果,舍利弗則在第十四天之後才證得阿羅漢果。他們兩人就是佛陀的二大弟子。

  他們也向佛陀轉述刪闍耶的話:刪闍耶說,他已經是眾多弟子的老師,若再成為佛陀的弟子,就像大口瓶變成小水杯一樣。再說,只有少數人是聰穎的,大多數人則是愚昧的。他認為聰穎的人應追隨佛陀,而愚昧的人可以跟隨他。

  佛陀說,刪闍耶的傲慢使他不能如實知見正法,他誤以非法為正法,所以永遠不可能證得正法。

備註:

馬勝比丘的偈頌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2009-3-31 13:04: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每天来学一点。
2009-3-31 13:39: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37# YYNN
我自己的時間也僅只能每天學一些些
但願我們都能持之以恆
阿彌陀佛
2009-4-1 11:26: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4-1 12:45 编辑

法句經故事集

9難陀為了女人修行。


貪欲佔據不知修心的人,
一如雨水滴進屋頂損壞的房子。

貪欲無法佔據善於修心的人,
一如雨水無法滴進屋頂完好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時候,他的父親淨飯王不斷派人來請他回國,佛陀就與一大群阿羅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毘羅衛城時,佛陀向親戚們說毘輸安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並念誦以「人應覺醒,不應精神恍惚」開首的偈語。淨飯王聽完這偈語後,就證得預流果,後來,抵達王宮時,佛陀又念誦以「人應奉行法」開首的偈語,這次,淨飯王證得須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後,他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用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

  第三天,全國人都在慶祝王子難陀─佛陀姨母弟的婚禮,佛陀到難陀的房間化緣,並把缽遞給難陀後,就離開了。難陀只好追隨佛陀,希望把缽歸還給佛陀,因為不歸還缽是失禮的,這時候,身為新娘的嘉娜帕達卡婭妮公主看見難陀追隨佛陀出去,也趕忙跑出來,並且大聲呼叫難陀快點回來。但難陀一路追隨佛陀到精舍,並立即出家為比丘。後來,佛陀等人移往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難陀卻心生不滿,精神恍惚,認為僧伽生活了無生趣。同時,他念念不忘未婚妻在婚禮當日呼喚他回去的情景,他渴望還俗。

  佛陀明白難陀的心念之後,透過神通,讓難陀看見忉利天美麗的女天神們,這些女天神遠比難陀未婚妻漂亮,佛陀告訴難陀,如果他能精進修持佛法的話,其中一位女天神將是他的妻子;其他的比丘譏笑,難陀像個傭工,為了一個女人而修行,難陀因此苦惱,感到羞辱。所以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努力修行,最後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的心中沒有任何的執著,自然地也沒有絲毫的慾念。佛陀從一開始就預知這一切了。

    其他不知情的比丘再次問難陀感覺如何?難陀回答他們說,他不再迷戀世俗的生活了。這些比丘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談及此事,佛陀說,以前難陀就像屋頂損壞的房子,但現在,他已經證悟,像屋頂堅固的房子,打從看見忉利天美麗女天神那天起,難陀就努力修行,希望能解脫輪迴。最後,佛陀確認難陀已經徹底明白四聖諦,而證得比丘的為終目的,成為阿羅漢。佛陀說完後,眾多比丘受益良多,並了悟佛法。


10年輕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樂,來生快樂,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快樂;
「我已經造下善業!」的念頭使他們喜悅不已;
往生善趣時,他們更喜悅。


  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布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兜率天了。


11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
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
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2009-4-1 11:44: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二品 不放逸品12-19

12摩醯提利陰謀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進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輪迴;
精進的人不死(註1),放逸的人如行屍走肉。 (偈21)

智者確實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進安樂,
並且喜悅聖境(註2); (偈22)


智者堅定、精進禪定(註3),
解脫繫縛(註4),證得無上涅槃(註5)。 (偈23)

  姍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壽多羅,她的職責是每天為皇后向花匠蘇曼那購買花。有一天,她在蘇曼那的家裡聽聞佛陀說法,由於過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證得初果。回到皇宮之後,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轉述佛陀的說法。她們也因此對佛法有所了解。從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師亦母。她非常聰穎,能夠把聽聞過的佛陀說法,再轉述給皇后和其它侍女聽,也因此,後來她確實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當面頂禮佛陀,但害怕國王會反對,只好在佛陀經過皇宮到其她信徒的家時,透過皇宮建築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禮。

  摩醯提利是國王另一位出身婆羅門的妻妾。她的父親曾經認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兒托付終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說:「即使看見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兒─渴愛、不樂、貪欲 (註6),我都不動心了。畢竟,色身都是污穢的,有什麼值得貪戀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為知道這對婆羅門夫婦當天就可以證得三果(不還果)。這對夫婦聽完佛陀的話後,果真領悟美麗的無常,而當下證得三果。他們把女兒交付給她的叔叔,而雙雙出家修行。後來,兩人也都證得阿羅漢果。但摩醯提利因為對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負,而認為佛陀的話是一種侮辱,她內心痛苦、難堪,發誓要找機會報仇。

  後來,她的叔叔把她獻給優填王,使她成為國王的妻妾之一。當她知道佛陀正在憍賞彌城內,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過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禮時,她決定展開報復的行動,同時一併要傷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國王進纔言,說皇后和侍女在房子牆壁挖洞,而且對國王不忠實。國王就親自去檢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見這些孔洞,但當他明白其中原委後,並不生氣。

  雖然如此,她繼續向國王誹謗皇后對國王不忠實,並且說皇后企圖殺害國王。有一次,她知道國王帶著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幾天,就把一隻蛇藏在國王的琵琶中,並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蓋起來。然後她告訴國王說,她有不祥的預感,十分擔心國王的安危,請國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國王不予理會,她就跟隨國王到皇后的房子,並且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開,琵琶內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並且蜷起身子,嘶嘶作響。國王看見蛇的時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誤認皇后要害他。國王一時非常憤怒,怒吼著,叫皇后站起來,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後。然後國王拉弓,將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對國王的舉止毫無懼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雖然國王善於射箭,卻未射中任何人。國王目睹這奇蹟時,明白皇后是無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宮中來化緣、說法。

  摩醯提利看見自己所有的陰謀都失敗了,於是擬定最後一項萬無一失的陰謀。她派人送口信給她的叔叔,要他縱火燒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話做,但房子內的皇后和侍女由於有很好的修持,所以雖然在危難的時刻,仍然繼續禪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證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進步。

  當國王接到報告趕來時,已經太遲了。國王心中懷疑這是摩醯提利慫恿的結果,但他不動聲色,反而說:「皇后在世時,我一直警覺在心、提心吊膽,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現在我可寬心了!會是誰做了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愛我的人做的。」聽完國王這一番話時,愚蠢的摩醯提利馬上接口說,是她要她叔叔縱火燒死皇后的。國王聽她招認了,佯裝非常高興,告訴她,他要大大賞賜她和她的所有親戚。但當她們興高彩烈地抵達皇宮時,卻全部與摩醯提利一起被捕並且在皇宮的廣場上被處決。邪惡的摩醯提利終於因為陷害貞潔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懲罰。

  佛陀知道這兩件悲慘的事件時說,正念現前、精進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則如行屍走肉。

備註:
(註1)「不死」的意思不是說精進的人不會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羅漢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說精進的人證得涅槃,不在生死輪迴,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輪迴不斷。
(註2)「聖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種殊勝。
(註3)此處的「禪定」包含止與觀。
(註4)此處的「繫縛」指四種煩惱:貪愛、生、邪見和無明。
(註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誤以為的斷見或一切虛無的境界。事實上,涅槃是永恆、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語無法完全表達涅槃的真實義,其字面的意義是遠離愛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證得的出世間境界,也可以解釋成所有愛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虛無的意思,它肇因於究竟滌除愛欲而達到究竟解脫的喜悅境界。就形上學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學而言,涅槃是棄除自我觀。就道德(倫理)學而言,是三毒(貪、瞋、癡)的滌除。
(註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參考佛光阿含經,雜阿含經第1979頁註。


13富翁的聲音。

精進、正念現前、舉止清靜、善於分辨善惡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
名譽隨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發生瘟疫。城裡一位銀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輕的兒子之外全都罹難。臨終之際,這對夫妻告訴年輕的兒子─坎拔高沙卡趕快離開故鄉,等瘟疫結束後再回來。他們並且告訴他,已經把一些有價值的財產埋藏在某個地點。這年輕的兒子就照父母的話,遠離家鄉。後來,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才返回家鄉。

  回鄉之後,城裡居然沒有人認識他。他接著到父母埋藏財產的地點,發現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財產挖掘出來,城裡的人可能會認為,這窮小子一定透過什麼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國王報告,其結果就是他的財產會被沒收。所以他不想挖出這些財產,而另外找工作維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並且大聲通知城裡的人該是準備食物、馬車、套牛軛等工作的時間了。這種工作在沒有時鐘的年代絕對需要。

 有一天,頻婆裟羅王聽見他的聲音,由於國王善於從人的聲音去判斷人的個性,就說:「發出這聲音的人有大批的財產。」這時候一位侍女聽到國王的評論,就派人去調查這件事。得到回報後,侍女向國王說,這個人只是個傭工而已。但往後的兩天,國王仍然堅持他的看法,而調查的結果仍舊一樣。這侍女因此覺得事情一定有蹊蹺,就向國王請求,親自去調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兒偽裝成農人,然後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並且說她們是出門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讓她們在家中過夜。第二天,她們想辦法說服坎拔高沙卡讓她們繼續住下來。而在這期間,國王兩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區要舉行某慶典儀式,當地所有人都要捐獻。坎拔高沙卡身邊沒有足夠的錢,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幣。當他繳交金幣後,這侍女加以調包,並且把金幣送去給國王。不久,侍女請人傳話給國王,請國王派人來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宮。國王的人馬到達時,坎拔高沙卡勉強跟著他們到王宮,而侍女和女兒卻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宮裡,國王要坎拔高沙卡說出實情,國王向他保證,如果無辜,絕對不會受到傷害。坎拔高沙卡承認金幣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裡銀行家的兒子。他也說出藏金幣的地點,所有的財富因此被挖掘出來,並且呈送到宮中來,國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擔任他父親的職務─城裡的銀行家。並且把一位女兒許配給他。

後來,國王帶著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國王向佛陀說,坎拔高沙卡雖然有錢,卻願意以勞力維持生計,從事最低賤的工作;國王又說自己如何被他感動,而任命他作銀行家。國王接著就向佛陀介紹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機說明,具有何種人格特質的人會成功。



14愚笨的周利槃特證得聖果 。

由於精進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為自己建造不為洪水淹沒的沙洲(註)。

  某個銀行家有兩個孫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摩訶槃特和周利槃特。年長的摩訶槃特經常陪伴祖父去聽法,後來就出家加入僧伽,而在一段時間之後,證得阿羅漢果。弟弟周利槃特也跟隨哥哥出家,但由於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丘,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個月內記不得一句偈語。哥哥摩訶槃特就建議弟弟不如還俗。

  有一天,名醫耆域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接受供養。周利槃特不在可以前去的比丘名單中。他知道自己無緣參加後,十分沮喪,決定還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後,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門口,面向東方而坐,並給他一塊布,要他一邊搓揉布塊,一邊複誦「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後,佛陀就和摩訶槃特挑選出來的比丘們一齊去名醫耆域家。

  佛陀離開後,周利槃特努力搓揉布塊,並複誦「去除污垢」,不久,布塊變髒了。也就在這時候,他過去的善業機緣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無常。這時候,佛陀在名醫耆域家中,透過神通力量,知道年輕的周利槃特的進展,於是放光,使周利槃特感覺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說:「不只是布塊因為污垢而變髒,人的身心也有貪、瞋、癡等污垢,只有去除這些污垢,人才可以達到修行的目的,而證得聖果。」周利槃特明白佛陀話中的涵意,繼續禪修,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註),並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這時候,名醫耆域的家人,正準備向佛陀的缽中注水,以表示供養,但佛陀卻用手遮住缽,防止水進入,並且問道:

  「是否還有比丘在精舍裡?」

  「沒有!」

  「還有一人!」佛陀說,並要人去請周利槃特來。

  當被差遣的人抵達精舍時,不只看到一位比丘,而有很多一模一樣的比丘,這些比丘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槃特創造出來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報告這件事,卻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丘說:「佛陀召喚名叫周利槃特的比丘。」但當他照做時,很多聲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槃特!」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個回答「我是周利槃特」的比丘,結果當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丘時,其他的比丘都消失了。周利槃特比丘就跟隨他到名醫耆域家。供養之後,周利槃特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講經說法。

  後來,周利槃特的事被比丘們無意間提起,佛陀就說:信心堅定、努力精進的人都必定會證得阿羅漢果。

註1「沙洲」:較高的陸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難,智者證得阿羅漢果,就等於為自己建立較高的安全陸地,而不會陷溺於五欲、邪見、愛欲和無明之中。

註2:讀者應注意,周利槃特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他已經準備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幫助他除掉剩餘的污垢,解脫無明所造成的煩惱。
2009-4-2 12:17: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15慶典期間幼稚的舉止。

愚癡的人耽溺於放逸行,
智者護持自己的精進,
一如世人保護無上的珍寶。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樂,
精進禪修的人可以獲得大安樂。


  有一年,舍衛城慶祝一個廣受歡迎的慶典,慶典期間,許多年輕人用灰土和牛糞塗揉身體,並且在城內到處閒蕩、喧嘩,而成為大家頭痛的人物。他們停留在居民家門口,直到居民給他們錢,才肯離去。

  當時,舍衛城裡有很多的佛教信徒。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風報信,請佛陀在七天之內,不要進城,而由信徒們直接把供養品送到精舍。同時,他們也儘量留在家中。第八天,慶典結束後,佛陀和眾多比丘受邀到城內說法。當信徒告訴佛陀那些年輕人在慶典期間的幼稚舉止時,佛陀說那些年輕人因為無明,所以舉止缺乏尊嚴與莊重的氣息。

  佛陀接著勸誡信徒們不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不可以沉溺於感官慾樂,應該時時正念現前,這樣才可以獲得幸福,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信徒們專心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滿心歡喜,對佛法的信心更加堅定。



16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迴的次數。

智者以正念滅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長,憂患全無,以視憂苦眾生。
智者(阿羅漢)觀無明眾生,
如同登上山頂的人俯視山下的眾生。


  有一次,大迦葉比丘停留在畢砵離洞窟的時候,運用神通想要知道,誰正念現前、誰迷糊過日子,誰快要往生了。

  這時候,佛陀從精舍裡透過天眼明白大迦葉尊者的所作所為,便想要告訴他只是在浪費時間(註),所以就放光,出現在大迦葉尊者面前,告誡他:「大迦葉!生死輪迴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過你的智慧,只有證悟的諸佛才能夠解釋眾生的生死輪迴。」

(註)本故事說明人不應該過度追求無法增進修行的事物。大迦葉企圖要瞭解的事無法幫助他證悟生命的實相。佛陀不斷提醒他的弟子們要確實參透生命的實相,努力解脫生死輪迴,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過察覺而證得阿羅漢果。一旦成為具有無上智慧的究竟聖者(如佛陀),自然具足這些能力。


17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

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
精進受人贊歎,放逸受人訶責。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佛陀的生動敘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為了確認,他就問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帝釋。」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如舖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1.奉養父母、2.尊敬長者、3.言語溫順、4.不背後說人閒話、5.慷慨大方、不貪婪、6.實話實說、7.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釋。」


18智慧之火。

精進的比丘,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
猶如大火,燒盡一切結。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就到森林裡去禪修。雖然努力修持,但卻只有非常小的進展。他感到沮喪、挫折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希望佛陀能給他進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見熊熊大火,於是就跑到山上去觀察火勢。正當火勢漫延時,他突然領悟到,就像火燒毀一切東西,究竟智慧也會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縛。

  這時候,佛陀明瞭這比丘的意念,就放光,出現在比丘面前,告訴他:「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繼續努力吧!就如大火燒毀一切障礙,繫念在前的比丘解除所有的結 (註)。」這比丘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
  有十種結(束縛):身見、疑、戒禁取、貪、瞋、色愛、無色愛、慢、掉舉和無明。前五項稱為五下分結,較輕微,後五項則稱為五上分結,較嚴重,一旦證得預流果,則解脫五下分結中的前三項,其餘二項則在證得一來果時,會減輕,但證得不還果時,才會滌除殆盡。
五上分結則只有證得阿羅漢果後,才能予以滌除。

2009-4-3 11:51: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19知足的比丘。

精進的比丘,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墮落,而趨近涅槃。


  尼珈瑪西提舍出生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並且在當地長大。出家之後,他過著非常簡單的日子。化緣時,他就到原來親友居住的村子,並隨緣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參加大的儀式、慶典,甚至給孤獨長者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舉辦的大型布施,他也沒有參加。

  其他比丘漸漸議論紛紛。他們指責他只接近親人,而不喜參加大型布施等等。這些比丘並且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就召喚他來,讓他自己解釋。他說雖然他常回故鄉,但只是去化緣,而且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與否,他就離開。聽完他的解釋後,佛陀當著其他比丘面前稱讚他。佛陀也告誡比丘們,需求少,知足的過日子符合所有聖者和佛陀的教誨。同時,所有的比丘應效法尼珈瑪西提舍。佛陀進一步敘述鸚鵡王的故事:

  從前,鸚鵡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恆河岸邊的無花果樹林裡。後來,無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鸚鵡也就離開林子。只有鸚鵡王留下來,但不管剩下來的東西是嫩芽、葉子或樹皮,他都很滿足。帝釋知道這件事後,想測試鸚鵡王的德行,就運用神通力量使無花果樹枯萎。然後,和皇后一起變化成鵝,來到無花果林,問鸚鵡王何以不離開年邁、枯萎,無法再長出大量果實的無花果樹呢?

   鸚鵡王回答道:「我沒有離開,是出於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我就不會背棄這樹林。」

  帝釋大受感動,就恢復並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時,從恆河中取水,灑在無花果上,使它們恢復生機。


第三品 心品20-28

20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心念飄忽不定,難以制服,
智者調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筆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丟棄在地上的魚,躁動不安,
所以人應該遠離貪愛。


  彌醯比丘有一次在化緣後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見一處美麗、舒適的芒果園。他認為是禪修的好地方,就請求佛陀答應他去那裡禪修。佛陀要他過一陣子再說,因為佛陀明白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歡,無助於他的禪修。但彌醯急躁難耐,一次又一次的懇求,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他。

  彌醯就到該芒果園去,並且坐在樹下禪修。雖然整天禪修,但心意紛亂,所以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說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樣精神煩惱的干擾。

佛陀告誡他,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變,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方法控制內心。彌醯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21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心難以調卸,輕浮躁動,隨欲流轉;
智者應該調卸心,調伏的心令人安樂。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別從佛陀得到禪修觀想的題目後,到一座山腳下的村落去禪修。村長的母親瑪蒂迦瑪塔,供養他們所需的食物,並且為他們興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們在雨季時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裏。一天,她請求這些比丘指導她禪修觀想。他們就教導她觀想身體的三十二相,並從中去理解色身的無常變化和我執的虛幻。她非常努力的禪修觀想,因而比這些比丘更早證得三果,並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過她的天眼通,她明白這些比丘尚未證果,也知道他們都有證得阿羅漢果的潛力,但需要足夠的食物,因為脆弱的身體無法使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們營養的食物,由於有營養的食物和正精進,他們因而正念具足,而證得阿羅漢果。

    雨季結束後,他們就回去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正駐錫在那裡。他們向佛陀報告說他們身體健康,而且環境良好,也不用擔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們也說瑪蒂迦瑪塔明白他們的心念,而提供非常營養的食物給他們,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是保持精神專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丘聽他們說起瑪蒂迦瑪塔的所作所為後,決定也要前去該村落。所以他在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觀想題目之後,就到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供給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當他想要某些東西時,瑪蒂迦瑪塔就親身帶這些東西前來給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後,請教瑪蒂迦瑪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別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卻說:「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的。」這時候,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眾生有不純淨的念頭,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話,她一定會鄙視我的。」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對瑪蒂迦瑪塔有種莫名的害怕而決定回祇樹給孤獨園。他向佛陀報告說,因為害怕瑪蒂迦瑪塔會偵測到他內心不純淨的念頭,所以無法繼續停留在該村落。佛陀告誡他,只要專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調伏內心。佛陀要他再回該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亂想,只要專心禪修觀想就好。這比丘就再度回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一如供養前次比丘們一樣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夠心無牽掛地禪修觀想。所以,在短短的時日後,他也滌清心念而證得阿羅漢果


22智者應護持自己的心念。

心念隨著欲望流轉,非常微妙,難於察覺,
智者應該防護心念,使其安住,才能獲得安樂。

  從前舍衛城有一位銀行家的年輕兒子,向到他家化緣的比丘請教,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解脫生命中的苦難。那位比丘告訴他把錢財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資做生意,另一部份做家庭支出,最後一部份做慈善。他遵照比丘的話去做,然後,他又問比丘下一步要如何做。比丘告訴他,第一要皈依三寶、守五戒,第二要守十戒,第三要出家修行。他也一一奉行,最後也出家。

出家為比丘後,一位教師教他阿毗達摩(論),另一教師教他戒律,但他卻覺得要學得東西太多了,戒律又太嚴、太多,又沒有足夠的自由。它因此認為世俗生活比較好。由於有這樣的懷疑與不滿,他覺得鬱悶,疏忽職責,同時日漸消瘦、羸弱。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誡他說:「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攝受心念吧!」
2009-4-6 12:55: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23心念容易飄浮不定。

心念無色無相,紛沓而至,神遊虛空,是識的基礎,
能夠調服心的人,解脫魔障。

  僧珈邏仕達是舍衛城的一位長老比丘。他的妹妹生下兒子時,以他的名字為名。這男孩後來也出家為比丘。有一次這年輕比丘停留在某個村子的精舍時,有人供養他兩件袈裟,他決定把其中一件供養給長老比丘─他的舅舅。

  結夏安居以後,年經比丘就去找長老比丘,並把袈裟供養給長老比丘。但長老比丘說自己的袈裟已經足夠了,所以加以拒絕。年輕比丘多次懇請,但長老比丘堅決拒絕。年輕比丘因此十分傷心,認為舅舅不喜歡他。他甚至覺得既然舅舅堅定拒絕與他共享必需品,他最好還是還俗,過世俗的生活。

  從那時候開始,他的心念紛飛,思緒紊亂,心中想著:還俗後,就賣掉袈裟,買隻母羊,然後快速生育,就有足夠的收入,娶妻生子,他再攜帶妻小搭車去探訪舅舅。他甚至想到在路途上,他會告訴妻子,由他來照顧孩子,但她卻要他駕車,不要管孩子的事,而他堅持要照顧孩子,就去搶孩子,結果孩子卻掉下車子,被輪子輾過,他非常忿怒,拿棍子要打老婆。

  其實,這時候,他正用扇子幫舅舅搧涼,但由於胡思亂想,而不小心打到長老比丘的頭。長老比丘明白年輕比丘的心念,就告訴他:「你自己不能打老婆,怎麼來打舅舅呢?」年輕比丘十分驚訝,侷促不安地想立刻離開精舍。但長老比丘卻設法帶他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事情的原委後,很仁慈的告訴年輕比丘,人心旁鶩不定,即使是遙遠的東西,心都能夠加以胡思亂想。所以人應努力使自己從貪、瞋、癡三毒中解脫出來。


24心猿意馬的比丘。

心不安定,不了解正法,
信心又不堅定的人,智慧不能成就。

心無貪欲,也沒有瞋恚,
同時超越善與惡(註1)並且精進修行的覺者(註2),
毫無恐懼。


  從前,舍衛城有一個人在森林裡尋找走失的牛時,突然感覺十分飢餓,就到村子的精舍去。精舍裡的比丘就給他一些食物吃。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既然每天勤奮工作,還不夠溫飽,那麼出家或許不失個好主意。

  所以,他就懇求比丘讓他加入僧伽。出家後,他盡責守分,同時因為有足夠的食物,不久就長胖了。過了一陣子,他卻厭倦外出化緣的日子,就還俗了。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卻又覺得世俗生活艱辛,所以二度出家。但不久,又還俗。由於意志不堅,所以斷斷續續的出家、還俗六次。人們就稱他為「質多舍利弗」(意思是心意不堅定的人)。而在這期間內,他妻子也懷孕了。事實上,他六次出家都不是想脫離世間,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已。所以,不論身為比丘或在家居士,他都不快樂。

  後來,有一天,他進入臥室時,碰巧看見妻子正在睡覺,而且大聲打鼾,張開的嘴巴也流出口水。看見妻子這個樣子時,他明白身體不淨的道理,並且如是思考:「我幾次出家半途而廢,就是因為迷戀如此德行的妻子!」當下他拿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到精舍去。一路上,不停的念著「無常」、「苦」,而證得初果。

  到達精舍時,他再度請求加入僧伽。

  「我們無法再接納你!幾次剃度下來,你的頭已經像磨刀石了。」比丘們拒絕他的請求。

  但他堅決地請求,最後,比丘們又起了憐憫心,讓他再度加入僧伽。過了幾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後來,比丘見他這次出家這麼久,感到驚訝,就問他原委,他回答說:「我以前會還俗,是因為仍有執著,但現在一切都過去了。」

  比丘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從前質多舍利弗的心意不夠堅定,而且不了解佛法,但他現在已經是個捨棄所有執著(註3)的阿羅漢了。」

備註:
1. 阿羅漢超越善惡,所以阿羅漢的作為不落善惡範圍。這不是說阿羅漢無所事事。相反地,阿羅漢積極任事,而且一無私心,所作所為都為了引導別人走向修行的道路。一般認為阿羅漢的作為是善的。但阿羅漢的行為不會為自己創造善報。阿羅漢仍然要承受過去所做業的業報。阿羅漢不作新業,阿羅漢的所有作為稱之為「無記(KIRIYA)」,而不是業,所以從道德觀點而言,不會產生效應。阿羅漢如實知見,所以不落因果律。

2. 此處的覺者指的是阿羅漢。阿羅漢並不是不睡覺。他們不論清醒或睡眠時,都是精進的,因為阿羅漢永遠具足正信,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等五種德行。

3. 也許有人會問質多舍利弗是否不應該拋妻離子?但我們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佛陀時代的印度,能捨棄世間出家為比丘,被認為是相當尊貴的行為。同時,在當時的社會架構下,比丘家裡的其它成員也樂於照顧他的妻子兒女,因為比丘出家修行,已經做了重大的犧牲,更何況他的修行目標是要成為聖人。


25身體發臭的比丘。

人生苦短,
此身不久將意識全無地躺在地上,
一如無用的木材。 (偈 41)


  普提珈塔提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努力禪修,但卻生起病來。身上首先長滿小疔,然後變成大的傷口,後來這些傷口破裂開,他的袈裟受到膿血的玷污,而變得黏膩膩的,身體也開始發臭,因此獲得普提珈塔提舍的稱呼,意思就是發臭的提舍比丘,其它的比丘因此棄他於不顧。

  佛陀知道他悲慘的狀況,也預知他馬上就要證得阿羅漢果了,就到他停留的火邊去,並且親自燒了一些熱水,然後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床沿。這時候,其他比丘才聚集過來,佛陀就叫他們把他抬到外面去洗滌身體,同時也一併洗滌、曬乾袈裟。這時候,他的身心煥然一新,就繫念在前。佛陀站在床頭,告誡他說,生命消失時,身體就像木頭一樣,一無是處,而被放在地上。佛陀說法後,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不久之後,也入滅了。佛陀要其它比丘將他火化,將骨灰納入浮圖中。

  有人請問佛陀,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身體為何會發臭,佛陀說普提珈塔提舍比丘的某一前世是個殘酷的捕禽人,經常設陷阱捕捉鳥類。抓到之後,就折斷鳥的翅膀和腳,防止它們飛走。由於這些惡業,所以今生身體發臭。

佛陀最後說:「比丘們!你們出家為比丘,父母無法照顧你們,若不彼此照顧,誰會照顧你們?請記住,誰看護比丘,就等於看護佛陀!」


26騷擾比丘的精靈。

人應該明白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而妥善護衛心,一如護衛堅固的城市;
並且以智慧破除魔障,勤習止觀,但不可執著 。


  舍衛城裡的一群比丘分別獲得佛陀給予的觀想題目後,就到離城很遠,一處適合禪修的叢林去禪修。原先林子裡的守護精靈覺得,如果比丘們要停留在林子裡,那麼它們就不適合棲息在樹上。它們也認為比丘只會停留一夜,所以就離開樹上,到地面上來。

  但過了十四天,比丘們仍在林子裡,它們猜測比丘們可能要在此結夏安居。果真如此,它們就被迫要在地面生活一段時間,因次決定發出鬼般的聲音,製造恐怖的景像來嚇走比丘們。從此以後,它們有時候幻化成有身體無頭,或有頭無身體的鬼魅等等。比丘們非常氣憤,就離開林子,回城裡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準備任何的武器,佛陀要他們再回去,但要預先準備好適當的裝備。佛陀就教導比丘們《慈經》,這就是適當的武器裝備。

佛陀告訴比丘們要誦讀《慈經》,並把善意散播給林子裡所有的眾生。對任何眾生也不可心生瞋恨或心懷恐懼。比丘們就回到原來的林子,並且遵照佛陀的方法做,精靈們得到善意心念後,立即展現歡迎的誠意,不再干擾比丘的禪修。他們欣然留在地面上,林子裡因此一片和諧安祥,不再有鬼嚎、魅影的情形。比丘們也可以禪修觀身,而明白人身脆弱無常的道理。


27牧牛人難屠。

錯誤的心念 (註),比任何敵人或仇家的傷害更深。

  難屠替一位富翁看顧牛隻,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儘可能存錢。有機會,他就到富翁的家去,也因此有些機會能夠遇見佛陀,並且聆聽佛陀說法。難屠也曾邀請佛陀到他家去,但佛陀卻說時機尚未成熟,所以並未答允。

  過了一陣子,有一次佛陀和眾多比丘突然改變行程,要到難屠家去,因為佛陀了解,難屠正確明白佛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接連好幾天,難屠都很恭敬地接待並且供養佛陀和比丘們。最後一天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也證得初果。當天佛陀和眾多比丘要離去時,他更親手拿著佛陀的缽,送佛陀一程之後,才頂禮回家。

  就在這時候,一位難屠長期仇敵的獵人射死難屠。走在後面的比丘發現難屠的屍體後,趕上來報告佛陀:

  「因為您的蒞臨,難屠作了大量的供養,並陪您走了一段路,才會在回家的路上為人射死。」

  佛陀回答道:「比丘啊,不管我來不來,由於以前的業,難屠都難逃死亡。所以大家應了解,錯誤的心念比敵人和小偷傷害人更深,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註)指十種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恚和邪見。

28變性人。

善念 (註)的法益,勝過父母親朋的愛護與照顧。

  梭儒亞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與一個朋友帶著一群僕人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飭衣服,準備入城化緣。梭儒亞瞥見尊者金色的皮膚時,內心想到:「這比丘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膚色能像這樣就好了!」不久,他發現自己的性別神密的變了。他感到非常的羞恥,而決定離開故鄉。這時候,身為女兒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準備前往怛剎尸羅城的人懇請,讓他搭便車。這時候,他的親朋好友到處找他,卻遍尋不著。

  到達怛剎尸羅城後,那群人中有一個人就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翁提及同來的女性─ 梭儒亞,年輕的富翁發現梭儒亞十分美麗,而且與他的年齡相當,就與他結婚,梭儒亞也因此生了兩個兒子。其實,當初身為男子時,他已經有兩位女兒了。

  有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也是梭儒亞的老朋友來怛剎尸羅城。梭儒亞就請他來家裡,這人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她,就問她是否認識他。她回答是,並垂詢她親朋好友的近況。這人告訴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蹤的事。這時候,她才向他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且把自己因為看見比丘時心中升起錯誤的念頭,性別因而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這人勸他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被請來接受供養,供養後,她被帶到尊者面前來解釋一切原委,並懇請尊者寬恕。

  當尊者說完:「起來吧!我寬恕你!」之後,梭儒亞馬上恢復男人身份。這時她丈夫說:「朋友!既然你是這兩個男孩的媽,而我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真的是我們的兒子,所以你可以繼續住在此地,不要沮喪!」

  梭儒亞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後來變成女人,現在又變回男人;同樣地,先是兩個女兒的父親,最近又是兩個兒子的母親。一生中經歷過這兩次性別的轉變後,我已經厭倦世俗生活了,我現在要出家為比丘,並在尊者指導之下修行。以後照顧孩子就是你的責任了,請不要疏忽了!」

  說完之後,梭儒亞擁抱、親吻兩個男孩,然後把他們交給他們的父親而出家了。他也向那位協助他找到尊者,並且得到尊者寬恕之後有機會出家,而從事生命中最終目標──止息所有苦痛的年輕人致謝。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幫他剃度,使他成為比丘,他於是努力修行,後來,又跟隨尊者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

  後來,人們常問他究竟比較喜歡兩個女兒或親生的兩個兒子。他說比較喜歡親生的兒子。但人們經常問及這個問題,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單獨一人精進修行,並且觀身無常。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同時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們再問同樣的問題時,他就說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執著。聽他這麼回答的比丘們卻不相信他的話,就向佛陀請教梭儒亞兩種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說:「梭儒亞現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是因為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沒有任何的執著。正確的心念帶給他的喜悅,不是身為父親或母親能夠做到的。」


(註)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禪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法,說法,正直見。
2009-4-7 12:05: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好!
我也是佛教徒, 刚看过蔡礼旭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觉得很好! 如果你有空可以在网上找来看看.
阿弥陀佛
2009-4-7 12:19: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44#
好的
謝謝你
也希望你可以跟大家分享
阿彌陀佛
2009-4-8 15:47: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第四品 華品29-33


29觀身。

誰能如實知見六道輪迴,誰能如實知見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藝精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

學地比丘(註)如實知見六道輪迴和三十七道品,
正如技藝精湛的花匠,精挑細選花朵一般。


  一群比丘隨從佛陀到一個村落之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傍晚時分,這群比丘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行程,尤其是山形地勢等。他們討論到底是平地或山巒起伏,是泥土地或沙地,紅土或黑土等。這時候佛陀來探視他們,知道他們談論的話題時,佛陀告誡他們:「你們所談的山川地勢等,是身外的環境,你們最好觀身,並努力去了解其中涵意。」

  佛陀接著說:「透過觀身,比丘可以了解世間、諸天與地獄,也可以明白奧妙的佛法就像園藝專家精心設計的花園。」
  
    這些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專心思考佛陀地教誨,終於滌盡內心所有的煩惱,證得聖果。

(註)學地比丘:已證初果,但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



30觀身如鏡的比丘。

人應該觀色身如泡沫幻影,
摧毀愛欲,脫離生死輪迴。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到一處森林裡去禪修。

  他雖然很精進,卻進步不多,因此對自己不滿意,並且想道:「我要回去,請佛陀另外給一個比較適合我氣質的題目。」想完之後,他就出發回祇樹給孤獨園。

  途中,他遇見海市蜃樓,仔細思惟之後,他明白這種現象不過是水的幻影而已。人的血肉之軀同樣也只是生老病死的幻像,實際上無我。他當下繼續觀想海市蜃樓的幻像。後來,他又到阿致羅筏底河邊洗浴,洗完後坐在河邊的樹下休息時,看見飛濺的水花泡沫時,他明白血肉之軀的無常。

  這時候,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中,看見他的情形,就放光,向他說法:「比丘!你的觀念正確,繼續保持下去,能夠觀身如水花般無常,幻影般無我是很好的事。」

   佛陀告誡後,這比丘就證得阿羅漢果。

31琉璃王報復釋迦族。

採集諸花卉,心生染著的人,沉淪生死,
一如洪水沖走沉睡的村落。


  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希望與釋迦族締造姻親關係,就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請求與釋迦族的一位公主結婚。釋迦族的王子們不想冒犯波斯匿王,就答應他的請求,但他們卻送給他一位美麗的女孩,而不是公主,這女孩是摩訶男與一婢女所生的。不知情的波斯匿王立這位女孩為妾。後來,這女孩生下一位王子,並且命名為琉璃。王子年滿十六歲時,被派去拜訪外祖父摩訶男和釋迦族的王子們。他受到某種程度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輕的釋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到一個村落去,以避免向王子致敬。過了幾天,王子一行人折返回國。王子剛動身沒多久,一個女僕就被傳喚來用牛乳清洗王子坐過的地方。這女僕一面工作一面呢喃道:「這是那個婢女的兒子坐過的地方。」這時候,一位被王子派遣回來拿東西的隨從偷聽到她的呢喃,就去向王子報告說,王子的母親茉 利夫人事實上是婢女的女兒。

  王子知道真相後,極端憤怒,發誓有一天要毀滅所有的釋迦族人。後來他當了國王,果真發兵攻打釋迦族,並把除了摩訶男身邊的人和少數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格殺殆盡。事後,他和軍隊在返國的途中駐紮在阿致羅筏底河床。當天晚上,河的上游地帶暴雨傾盆,暴漲的河水如萬馬奔騰地把他和軍隊一齊衝入大海。

  聽到這兩件悲慘的事故,佛陀向眾比丘解釋,他的親人──釋迦族的王子們在前世曾經在河中用藥毒魚,所以今生才會集體喪生。

    至於王子和他的軍隊,佛陀說:

  就像洪水衝走所有沉睡中的村民一樣,死神帶走所有迷戀感官享樂的眾生。


32往生忉利天的女信徒。

採集諸花卉,心生染著,
又無法厭足貪欲的人,沉淪生死。


  葩倜扑姬喀枯瑪莉是舍衛城的女信徒,十六歲時就結婚了,並且育有四個兒子。她很有德行,喜歡以食物和其它必需品布施修行的人。她經常到僧伽精舍去清洗房舍,裝滿所有瓶罐的水並且做其它的雜事。她知道自己的前世是忉利天王的妻子之一,同時,她還清楚記得她是在所有的人都到花園摘花嬉戲時往生到人間的。所以,每次供養比丘或做其它的功德時,她都渴望將來能往生忉利天,再做忉利天王的妻子,一如前世般。

  有一天,她生病去逝了,並且正如她熱烈期望地往生忉利天,成為忉利天王的妻子。由於忉利天的一天等於人間的一百年,所以她再往生忉利天時,忉利天王等人還在花園裡玩,幾乎忘了她的存在,所以當她再度加入時,忉利天王問她一早上都到那裡去了,她告訴他,自己已經到人間走一回了。

    這時候,比丘們向佛陀報告葩替扑姬喀枯瑪莉去世的事。佛陀說:


  生命是短暫的,人還未能滿足感官慾望時,死亡已經奪走人的生命。

33吝嗇的富翁。

智者進入村落時,就像蜜蜂入花叢,
只知採蜜,不傷害花卉和色香(註)。 (偈49)


  王舍城附近的薩卡羅村子裡住著一位吝嗇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做憍尸羅。有一天,富翁與太太要烘焙一些糕餅,但為了避免與別人分享,所以就在房子的最頂層秘密烘焙。

  當天早上,佛陀透過神通,知道富翁夫婦即將可以證得初果,就派遣大目犍連尊者到富翁的家去,並且交代尊者在中飯之前把富翁夫婦請回精舍。大目犍連於是運用神通,一眨眼就到達富翁的家,到達之後,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富翁請尊者離開,但尊者不予理睬。最後,富翁告訴太太:「做個小糕餅給他,打發他走!」富翁太太就拿了一小麵糰,放在烘盤上,但麵糰卻脹大起來,並充滿整個烤盤。富翁認為一定是太太用了太多的麵糰,所以就親自另外拿了一塊小小的麵糰,放在烘盤裡,但麵糰也一樣脹大,試了好幾次,不管用多麼小的麵糰,他們就是無法如願地烘焙出很小的糕餅。最後,富翁只好叫太太從籃子裡隨意取出一塊給尊者,但當他太太正要拿出糕餅時,所有的糕餅全粘在一起,無法分開。至此,富翁對糕餅倒盡胃口,就把整籃的糕餅都送給大目犍連尊者。尊者這才向他們談有關布施的佛法,他也向富翁夫婦說,佛陀和其他比丘正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他們,富翁夫婦便帶著糕餅隨尊者去見佛陀,並用糕餅供養佛陀和比丘們。供養之後,佛陀宣講布施的佛法,富翁夫婦兩人因而了悟佛法。

(註) 註釋家對本法句的解釋略有不同:

達摩難陀上座認為這句法句的意思是說:智者不傷害村民的信仰、慷慨和財富;
Narada 上座則認為是:不造成任何人的不方便;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尊者則說:智者入村落化緣時,也提供世人做功德的機會;
了參法師在《南傳法句經》的翻譯則未加任何註解。

2009-4-8 15:56: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第五品 愚品 34-38

34不要理睬他人的咀咒。

  舍衛城裡有位富有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潘諦格的信徒。她的強烈信仰,使她對待潘諦格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兒子。她有很多的街坊和朋友都是佛陀的信徒。這些朋友經常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聽佛說法。每當她聽到這些朋友稱讚佛陀時,她也想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聽佛陀開示,但幾次都被潘諦格阻止。

  既然無法親自前往,她就要兒子去請佛陀到家裡來接受供養。她準備了特別的食物,供養之後,佛陀宣說隨喜。第一次聽到佛陀用宏亮的聲音宣說奧妙的佛法時,她的身心充滿喜悅,並不自覺的喊著:「說的好!說的好!」

  隔壁的潘諦格聽到她喜悅的呼喊聲時,想道:「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他憤怒地走出他的房間,向她和佛陀咀咒,並且一路咀咒地離開她家。

  這件意外使她十分尷尬、羞愧,再也無法專心聽佛陀說法。佛陀勸誡她不要理睬那些咀咒和恐嚇,應該正念現前地觀照自己的善惡行為。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證得初果。

不探查他人過錯,不管他人已作、未作,
只應該察覺自己做了什麼事,什麼事尚未作。


35應該禮敬誰。

人若不能奉行自己所說的善語,
無法得到善果,
就像美麗但毫無香氣的花朵。 (偈51)
人若奉行自己所說的善語,
必得善果,
像美麗又芳香的花果。 (偈52)

  舍衛城的佛陀信徒喬塔帕哩已經證得二果。有一次,他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時,波斯匿王突然也來了。喬塔帕哩沒有起身,因為他認為若起身,可能會被認為是向國王,而不是向佛陀表達敬意,國王卻引以為侮辱而非常憤怒。佛陀知道國王心中的不滿,就向國王讚嘆喬塔帕哩的德行及對經藏的嫻熟。佛陀的解釋讓國王釋懷,並對喬塔帕哩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國王再次遇到喬塔帕哩時,請他為兩位妻妾教導佛法,喬塔帕哩委婉的拒絕,並建議國王請佛陀另外派比丘擔任這份工作。佛陀就指定阿難固定到王宮,向皇后末利夫人和行雨夫人說法。後來,佛陀問阿難,兩位后妃的進展如何,阿難說,末利夫人認真修習,但行雨夫人卻不專心。

    佛陀說,只有專心、敬謹、認真修行,並且精進奉行的人,才能得到佛法的法益。   


36最虔誠的女信徒

人應該作種種善事,
如同眾多花朵可以製作很多的花圈(註)。


  毘舍佉的父親陀難闍那是跋提的富翁,她的母親是須摩那德咪。她的祖父泯兔則是憍薩羅國最有錢的五個人之一。她非常年輕的時候,佛陀曾經來過跋提。當時,她的祖父帶她和她的同伴去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他們全都證得初果。

  長大後,她嫁給舍衛城另一位富翁彌迦羅的兒子富樓那凡達那。結婚當天,她父親告訴她做一個盡責的妻子要遵守十條規章:


  1.不可以把家中的火拿到屋外。
  2.也不可以把屋外的火拿入家裡。
  3.借東西給那些願意借東西給別人的人。
  4.不借東西給那些不願意借東西給別人的人。
  5.不管對方是否也有雅量借東西給別人,都可以借東西給對方。
  6.愉快的坐。
  7.愉快的吃。
  8.愉快的睡。
  9.照顧火。
  10.尊敬家神。

  這些條文的意義如下:

  1.火代表謗誹,為人妻子不可以向他人訴說丈夫和公婆的壞話。他們的缺點和家庭爭論也不可向外人道。
  2.為人妻子也不可以聽東家長西家短。
  3.借東西給有借有還的人。
  4.不可借東西給有借不還的人。
  5.對窮困潦倒的親朋,即使不還,也要借給他們需要的東西。
  6.為人妻子見到公婆時,當起身敬意,不應坐著不理。(對其他長者亦然)。
  7.公婆丈夫照料妥當後,妻子方可進食,也應該確保僕人受到妥當的照顧。
  8.這不是說為人妻子可以盡情睡眠,相反地,為人妻子入睡前,應確定所有門窗都已關好,僕人也已善盡職責,同時,公婆丈夫已經入睡後才安心休息。
  9.公婆和丈夫應視之如火般的謹慎照顧。
  10.禮敬公婆和丈夫一如家神。

  有一天,她的公公彌迦羅正在進餐時,有一位比丘到他家門口化緣,彌迦羅完全不予理睬,她看見這情形,就對比丘說:「請尊者原諒!我公公只吃陳腐的食物。」這時候,她公公聽見她這麼說,非常生氣,就要她離開這個家。她不願意離開,反而請當初結婚時,她父親派遣陪她過來夫家,方便她日後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可以諮詢的八位長者前來仲裁。長者們來到後,她的公公告訴他們:「我用金碗吃飯時,她卻說我在吃陳腐的食物,由於這種犯上的行為,我要趕走她!」她解釋說:「當我發現公公完全不理睬站在門口化緣的比丘時,我在心裡想:『既然我公公這一生從來沒有做任何的功德,他不過是享受過去世的福報(陳腐的食物)罷了。』所以我才說:『我公公只吃陳腐的食物。』這樣的說法難道錯了嗎?」

  最後,這八位長者認為她沒有犯錯。她於是說,身為一位對佛法有絕對信心的人,她無法留在對比丘不表歡迎的家庭中。她又說,如果不能邀請比丘到家裡來供養,並做其它布施,那麼她就要離開這個家庭。她公公因此答應她所有的要求。

  第二天,佛陀和眾多比丘就被邀請前來接受供養。正要供養的時候,她請她公公一起來供養,但為他所拒絕。供養之後,她再次請公公來聽佛陀的開示,她公公也覺得不應該再拒絕,但他修苦行的師父卻不讓他去。結果她公公只好在布幔後面聽佛陀說法。聽完之後,她公公的善業成熟,就證得初果。他因此非常感激佛陀和她,並宣稱她就像他的母親一般,也因此,人們稱呼她為鹿母(因為彌迦羅的意思是鹿)。

  後來,她生育了幾位兒女。當年結婚的時候,她父親曾送她一件鑲有珠寶、價值連城的外套。有一天,她到祇樹給孤獨園時,覺得這件外套太沉重,就脫下來,用圍巾包好,交給僕人保管。但這僕人卻粗心大意地把它遺落在給孤獨園。她要僕人回去找,但告誡他:「回去好好找找看!如果阿難尊者已經找到了並且收起來,就不可以要回來,我要把這外套捐獻出去。」阿難尊者當時負責保管所有信徒遺留下來的東西。但阿難尊者不接受她的好意,她便決定義賣這件外套,把所得的款項捐獻出來。但沒有人能出得起適當的價錢,所以她就自己買下來,並用這筆款項興建東園鹿子母講堂。

  講堂捐獻儀式完成之後,當夜她召集家庭所有的成員,並告訴他們,她所有的心願都已完成了,接著她就繞著講堂走,同時唱頌偈語。這時,一些聽到聲音的比丘以為她在唱歌,就向佛陀報告。「她是不是精神錯亂了?」他們問佛陀。

  佛陀解釋道:「今天,她已經完成累世以來的願望,也由於這種成就感,她才會這樣心滿意足,而用唱誦偈語來表達內心的喜悅,她決沒有精神錯亂的現象。累世以來,她就是個大布施者和積極提倡佛法的人。」

  佛陀接著說,蓮華上佛時,她有個朋友是主要的女信徒和贊助者,她在羨慕之餘,也發願希望能具有同樣的德性,所以在一連七天供養該佛和眾多比丘後,她發了最誠摯的願望,希望在未來世能成為未來佛的主要女弟子和贊助者。

  蓮華上佛就運用神通,觀照未來,得知她在未來世會實現她的願望,所以就授記她的願望會實現,後來的迦葉佛也為她授記。

  佛陀最後結論道:「毘舍佉在前世強烈渴望做善事,並且確實完成很多善業。就像花藝專家利用一大片的花來製作很多的花圈。」


(註)本法句的意思是說,人可以出於正信和慷慨的財施來完成很多善業。

37阿難尊者的疑問

花香、檀香、多伽羅香與茉莉花香都無法逆風飄香,
只有具足戒行的人,名聲飄送四方。 (偈54)

檀香、多伽羅香、蓮花香與茉莉花香,
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偈55)


  一天傍晚,阿難尊者獨自靜坐時,想到一個問題:

  「草木花根的香從來都是順風飄散,不能逆風送香,難道真的沒有香氣既可以順風飄送,也可以逆風送香嗎?難道沒有瀰散全世界的香嗎?」

     佛陀回答道:「阿難!若有人皈依佛法僧三寶,守五戒,慷慨布施,不吝嗇,這種人真正具有德行,值得讚歎。他(她)的聲譽會四方傳播,不管住在那裡,所有的比丘、婆羅門和居士們都對她(她)讚歎不已!」

38供養智者,測試其智慧

如同美麗馨香的蓮花可以在路邊的廢土堆中綻放,
究竟聖者的弟子以智慧照耀無明眾生(註)。


  舍衛城的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是好朋友。尸利掘是佛陀的信徒,迦羅發諦那則是苦行者耆那教的信徒。耆那教徒一直敵視佛陀。迦羅發諦那在耆那教徒的慫恿之下經常向尸利倔說:「跟隨佛陀有什麼好處?來吧!追隨我的師父吧!」聽多了,尸利掘就反問他:「你的師父究竟有什麼義理?」迦羅發諦那回答說:他的師父們無所不知,智慧具足,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且洞悉別人的心念。尸利掘就邀請他們到家中來接受供養。

  尸利掘想測試耆那教徒是否真的能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具有他心通。所以事先挖了既深且長的壕溝,並在其中填滿污穢物,座位也不懷好意地預先安排在壕溝上。同時,準備了很多用布片和香蕉皮覆蓋的甕,使人誤認其中裝滿米飯和咖哩。耆那教徒來他家的時候,他要他們依序進入,並站在個人的位子上,然後同時坐下。這時候,脆弱的繩子應聲而斷,所有的耆那教徒都掉落污穢的壕溝中。尸利掘就嘲笑他們:「如果你們真的能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怎麼會不知道別人的心念呢?」所有的耆那教徒都又驚嚇又尷尬的落荒而走。

  事情發生後,迦羅發諦那自然對尸利掘十分憤怒,好一陣子兩人互不言語。後來他決定回敬尸利掘。有一天他佯裝怒氣已消,請尸利掘代為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接受供養。尸利掘就去邀請佛陀,他向佛陀報告自己曾經“款待”耆那教徒的經過,他也表示很擔憂這次的供養可能是迦羅發諦那的報復,所以他請佛陀審慎考慮是否要前去接受供養。

  但是佛陀透過神通,預知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都將證得初果,所以就接受邀請。迦羅發諦那也挖了填滿煤炭的壕溝,並用蓆墊覆蓋。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抵達迦羅發諦那的家。當佛陀踏上草墊時,草墊和煤炭奇蹟般的消失了,而車輪大的蓮花卻大肆綻放,佛陀和比丘們就坐在蓮花座上。

  迦羅發諦那看見這種奇蹟時,非常驚訝,他向尸利掘說:「好兄弟!幫幫我吧!由於報復的欲望,我已經犯了大錯,我邪惡的陷阱並沒有影響到佛陀和眾多比丘;我沒有準備任何食物,廚房的鍋子也是空空的,幫幫我吧!」

  尸利掘要迦羅發諦那再到廚房看看。迦羅發諦那一到廚房,赫然發現所有的鍋子都裝滿了食物。他驚訝不已,但也十分快樂,心情為之一寬,就用食物供養佛陀和比丘們。供養之後,佛陀就誦隨喜,並且說:「無明眾生缺乏智慧,所以無法領會佛法僧的殊勝,他們就像盲人。相反地,有智慧的人眼光睿利。」

  佛陀接著次第說法,迦羅發諦那也專心聽法,喜悅漸漸盈滿身心。聽完佛陀說法後,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都證得初果。

  從此以後,尸利掘和迦羅發諦那恢復友誼,同時積極護持佛陀和比丘們,並且捐獻錢財來弘揚佛法。

  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比丘們紛紛議論蓮花從煤炭壕溝綻放出來的事,佛陀說這種奇蹟不是第一次發生,佛陀因此敘說迦提羅樹炭火本生譚。

<備註>

佛法不譴責任何人。因為即使看來最差勁的人,也只表示他(她)的崇高德性暫時隱伏不現而已,一如蓮花生長在污泥中。
2009-4-9 11:4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4-9 13:51 编辑

佛教典籍流通

已收到請來的一些經典
我想以此做為流通中心
有想閱讀者請在版上給我您的email
我們再連絡如何寄贈
因書籍都只有一本
所以希望各位珍惜
並且也希望各位可以一同參與流通
讓書籍一直可以傳閱下去

阿彌陀佛

書名作者
佛說延命地藏菩薩經
佛說長夀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和裕出版社
明明祖師意--大智度論的故事之一鳩摩羅什原著,芳川語譯修訂
常行一直心
大智度論的故事之二
鳩摩羅什原著,芳川語譯修訂
菩提心妙寶經典彙輯海濤法師輯
佛子行三十七頌詮釋因佛子陀美
認識轉經論修行法門佛陀教育叢書
生死之輪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滿願1 第十七世噶瑪巴如來大寶法王開示錄漢藏佛學社
敬悼已被殘蝕的理性正義編著
造塔的功德海濤法師輯
祈願 發願 還願法鼓文化
佛陀前世的故事
本生經1
佛陀教育叢書
智慧菩提
海濤法師修行筆記3
海濤法師輯
撥雲見日--修行原理張慶祥
何來有我
佛教禪修指南
艾雅.
卡瑪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達摩難陀法師著
林淑丹
廖舜如譯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淨空法師講述
黑社會變蓮池海會道證法師講述
歡喜菩薩真人真事道證法師講述
籬笆、芙蓉來觀照廖麗絲
般若、月光來映照廖麗絲
心境,決定你的處境--心靈開悟的小故事耿文國
冷靜觀人理智處事-- 菜根譚的人生哲學聖印
看見生命的男孩--每一小步都是人生威廉.H.麥加菲編著,李佳東編譯
事情還不止這樣默雨
生活課本ven. Weragoda Sarada Maha Thero
種如是因
得如是果
耿文國
日日是好日
身心自在的小故事
滌塵
不思善不思悪
明心見性的智慧
滌塵
真誠做事
老實做人
楊明
從愛慾中解脫和裕出版社
因緣果報海濤法師輯
人生無處不禪機聖印
大醫王小故事
佛陀的身心靈物語
川田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
100 個喜樂人生的大智慧
劉志遠
慈愛手冊
愛與心靈的智慧小品
生命基金會
2009-4-9 12:4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句經故事集

第六品 智者品 39-56

39波斯匿王迷戀他人妻子

對失眠的人而言,長夜漫漫;
對滿心憂鬱的人而言,路途遙遠,
對佛法一無所知的愚人,生死輪迴漫長。

  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城裡巡視的時候,在路上看見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佇立在她家門口。剎那間,國王就迷戀上她,而想要佔有她。他探聽到她是位已婚婦人,就派人要她的丈夫到宮中來服務。後來,更派她的丈夫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地底下去搜集一些蓮花與紅土,而且在當天傍晚以前趕回舍衛城,以供國王沐浴。事實上,國王居心叵測,企圖在她丈夫無法於規定的時間內返回時,予以殺害,然後橫刀奪愛。

  這女子的丈夫匆忙之際拿著她準備好的餐盒後就出發了。在路上,他與一位出門在外的旅客共享食物,後來他又向河中灑米,同時大聲說道:「河的守護神靈和天龍們,波斯匿王派我去摘取一些蓮花和紅土。今天,我已經和旅人共享餐點,也餵養了河中的魚,現在我和你們分享我今天所做善業的功德。請送我蓮花和紅土吧!」一位神靈聽見他的話,就示現成一位老人,送他蓮花和紅土。

  當天傍晚,國王唯恐他真的準時回來,就叫人提早把城門關了。婦人丈夫回來時發現城門已經上鎖了,就把紅土黏在城門上,花插在紅土上,然後大聲說話:「城內的人,請幫我作證,我今天準時完成任務,國王卻無理的想殺害我!」說完話後,他就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尋求佛陀的慰藉與保護。

  當天晚上,國王慾火中燒,無法入眠,腦子裡想的儘是明天要如何殺死婦人丈夫而佔有婦人。子夜時分,國王聽見奇怪的聲音,大吃一驚,居然不知該怎麼辦,皇后末利夫人就勸國王去請教佛陀。佛陀於是告訴國王,過去佛時,有四個人因為在世時累積邪淫的惡業,所以現在地獄中受苦,發出這些詭異的聲音。國王聽完之後,明白其中的含意,知道自己的行為邪惡及造作惡業的可怕,他下定決心,不再迷戀他人妻女。

   「畢竟是這樣迷戀他人妻女的慾望在折磨我,使我徹夜無法安眠。」他如此自忖著,然後向佛陀表白:「我現在才明白對失眠者而言,夜是多麼的長。」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婦人丈夫也說:「佛陀!這一整天奔波下來,我也才了解,心有牽掛的人,旅程多麼漫長。」經過這件事後,二人都獲益良多。佛陀因此說:「輪迴對不了解佛法奧妙的癡人而言,真是漫長!」


40頑強不馴的年輕沙彌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當的人為友,
寧可獨居,也不要與愚癡的人為伍(註)。


  大迦葉尊者停留在王舍城時,有兩位年輕沙彌追隨他修習。其中一位恭敬、服從又盡責。另一位則付之闕如,每當大迦葉尊者告誡他不可疏忽職責時,他總是覺得受到非常大的侮辱。有一天他到大迦葉尊者的一個信徒家去,騙他們說,大迦葉尊者生病了,他們就交給他特別的食物,請他拿回去給大迦葉尊者吃。但他在半路上就吃掉這些特別的食物。事發之後,大迦葉尊者為這件事告誡他時,他非常生氣。第二天,大迦葉尊者外出化緣時,這頑強、愚蠢的年輕沙彌留在精舍裡,竟然打破所有的鍋子,並且放火燒了精舍。後來,王舍城來的一位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大迦葉尊者最好獨居,也不要和造成這麼多問題的愚人共處一室。

(註)智者出於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況時,可以與愚癡的人來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41吝嗇富翁的命運

無明的人以為:
  「這是我兒子,這是我的財富。」
  所以安全無虞(譯註);
事實上,
  此身不為己有,更何況兒子和財富呢!

  阿難達是舍衛城中非常富有的人,但卻吝於布施。他常常對兒子牧拉斯里說:「不要自以為有錢,我們不應該花錢,反而要更努力累積財富,否則,財產會日漸減少。」他甚至在屋裡埋藏了五甕的金幣,但直到他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告訴兒子埋藏的地點。

  富人死後,往生到離舍衛城不遠的乞丐村。從他投胎的母親開始懷孕起,所有乞丐的收入就減少,他們認為其中一定有個不祥的人,就逐步過濾,最後判斷這懷孕的婦女就是禍首,她於是被驅逐離開村子。後來這婦女生下一個醜陋、人見人厭的兒子。每次她單獨外出乞討,就能得到與從前一樣多的施捨,但若帶著兒子一起乞討時,就什麼也得不到。所以等兒子長大後,她就要兒子單獨外出乞討。當他走到他前世的房子時,他前世的孫子們看見他醜陋的外表時,心生恐懼,就叫僕人把他趕走。

  這時候,也在城裡化緣的佛陀看見這件事情,就叫阿難前去請牧拉斯里(乞丐前世的兒子)前來一談。佛陀告訴牧拉斯里,這年輕的乞丐實際上是他前世的父親,但牧拉斯里不相信,佛陀就叫乞丐去挖出那五甕金幣,牧拉斯里這才相信。此後,他就成為佛陀虔誠的信徒。

譯註:了參法師的《南傳法句經》 Marada Thera 及 Venerable Sri Acharya Buddharakkhita 的譯本皆作:「愚人如是擔憂」。


42如何分辨愚癡的人

自知愚癡的人,其實是聰明的人。
愚癡卻自以為聰明的人,真正是愚癡的人。


  有一次,兩位小偷與一群信徒,前往祇樹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其中一位專心聞法,所以馬上就了悟佛法。另一位卻不用心,反而到處偷取信徒的錢財。佛陀說法後,兩人回到第二位小偷的家,這時候,他嘲諷不偷錢的小偷:「是呀!你很聰明,但你沒有錢買東西來煮!」不偷錢的小偷聽到同伴的話,自忖道:「他多麼愚蠢,居然自認聰明。」不偷錢的小偷就和一些親朋到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說:愚人若自知愚昧,基於這份自知,至少可認為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自知,反而自認聰明,就真的是愚痴的人。


43不能領悟佛法的癡人

真正的痴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
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偈 64)


  優達夷比丘喜歡坐在講經說法的講台上。有一次,一群來訪的比丘誤認他也是學養豐富的比丘,就向他請教五蘊,但優達夷卻無法作答。因為他對佛法一無所知,來訪的比丘們訝異於居然有人與佛陀共住,卻對心、五蘊與六根如此無知。

  佛陀向他們說:「真正的癡人雖然終身與智者為伍,仍然無法領悟佛法,就像湯匙不知湯的滋味。」


44智者領悟佛法
   
    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但能很快領悟佛法,
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 (偈 65)

  有一天,波婆城的一夥年輕人與一位妓女在林子裡嬉戲,後來在稍事休息的時候,妓女偷拿他們的首飾而逃走了。他們就在林子裡到處找她,卻遇見佛陀,他們於是停止尋找,留下來專心聽佛陀說法。聽完後,他們就出家,加入僧伽並追隨佛陀回祇樹給孤獨園。在精舍裡,他們持律嚴謹,後來當他們聽聞佛陀講解《無始相應經》時,全都證得阿羅漢果。

      當其他的比丘談到這些年輕比丘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時,佛陀解釋說,聰慧的人,雖然只與智者短暫相處,也可以很輕易領悟佛法,就像舌頭明辨湯的味道一樣。


45堅信三寶的痲瘋患者

無明的愚人自作孽,到處造作惡業,而受惡報。(偈66)

  痲瘋患者殊帕普達專心聽聞佛陀說法後,很快就領悟佛法。當聽法的人群散去時,他追隨佛陀回精舍,這時候,帝釋想測試他對三寶的信心,就出現在他面前,告訴他說:「你不過是個可憐人,人家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沒有人可依靠。只要你否定三寶,並且說三寶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我馬上就給你巨大的財富。」

  殊帕普達回答道:「我決對不是個沒人可依靠的可憐蟲,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慚、愧、聽聞、施和慧。」

  兩人對話後,帝釋就到精舍,把他與殊帕普達之間的對話告訴佛陀。佛陀向他解釋說,即使千百個帝釋也很難左右殊帕普達對三寶的信心,使他遠離三寶。一會兒,殊帕普達也來了,他也向佛陀敘說相同的事。但他卻在從祇樹給孤獨園回家的路上,意外死亡。這一意外是一惡靈主導的,該惡靈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妓女,但被殊帕普達所殺,妓女因此發誓報復。殊帕普達的死訊傳到給孤獨園。比丘問佛陀,殊帕普達往生何處?佛陀說,他已經往生忉利天了,並且說殊帕普達的某一前世曾經毆打一位聖者,所以今生是痲瘋患者,但今生因為已經領悟佛法,於是滌清一切煩惱。
2009-4-10 12:14: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4-11 15:37 编辑

本月每周末唸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經文註釋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出處http://www.geocities.com/graciatu/khumyin.html

音聲
http://www.xuyuntemple.com/?l=zt&a=48

影音http://video.buddhistdoor.com/movie/play_movie_view_eng/624(含阿彌陀經、心經以及普門品)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領大眾  一切無礙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普薩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2009-4-11 14:07:5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