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79636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法基礎 (續)

四、佛法的實踐
4-1. 學佛的目的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1.php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了生死脫輪迴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其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達到最後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實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轉迷成悟在於追求真理,是屬於解;離苦得樂在於修行聖道,是屬於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什麼叫作迷呢?昧於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為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於理、迷於事的分別,迷於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迷於事的,則起貪、瞋、癡、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為自身,執身外事物為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執著斷滅,或執常恒不變,皆為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為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勤苦。見取見,是取餘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為究竟之理。

  貪、瞋、癡三者,本文中多次提到,不再贅述。慢者,持己凌他,謂人皆不如己,己獨勝於人。疑者,是於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意。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瞋、癡、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於苦,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先使身、口、意三業去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學佛的目的,歸根究底,就是在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成佛的目標。

  但要學佛,有學佛的方法和途徑,依此方法途徑來修習的,才能達到學佛的願望,現在,先從學佛的歷程、途徑說起。

4-2. 學佛的歷程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2.php

  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是「信、解、行、證。」信是信受,對於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懷疑不信的念頭,就不會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了,也因心識上有先入為主的懷疑知見,在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斷章取義、批評指責。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絕難融會了義,獲得利益。所以學佛歷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後,就要瞭解它的內容,佛法何以能使眾生轉迷成悟,又何以能使眾生了生脫死。只有正確的瞭解佛法的內容,信心才會堅定不移。佛經云:「依法不依人」,信奉的是「法即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是絕對理智的抉擇,不是盲目感情的衝動。只有在正確態度下探索真理,開發智慧,學佛的過程中才不會動搖信心,發生障礙。

  起信求解之後,進一步就是「行」。行是實踐,社會上,有些人,承認佛法的博大高深,但不信受。有些人,日常看經研教,但只是當作學術研究鑒賞,解而不行。這些人,只算是淺嚐數寶,說了數了之後,與自己仍毫不相干。

  學佛,是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後,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為,澄清妄念,才能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獲得學佛的利益。

  學佛最後的一個階段是「證」,在世間法上,如果對於一件事情,具備信心,充分瞭解,且腳踏實地去實踐,最後必得成效。學佛亦是如此。學佛的人,如果信心堅定,教法透徹,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就是「證」。至於所證的境相究竟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自證得者始可領會。

4-3. 學佛的途徑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3.php

    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別。出家者,是出離家庭的生活,專修沙門淨行。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眷屬、及世事營謀勞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家,實在是煩惱的因緣。有了家,就有親屬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動其意,就有世事以分其心,就有禍患以擾其志。《法苑珠林》中說:「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極易,如海中汎舟;又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汎舟;在家修福甚難,如陸地行船。船雖是同,由處有異,故遲疾不同,修犯難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難成;早求自度,勵慕出俗。」所以要修道,出家是最好選擇。

  然而,捨親割愛,專修梵行,實在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說:「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將相所易為。」由此可知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輕易的貿然從事。在今日社會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職責,果然能擺脫一切,超凡脫俗,固然是大丈夫,但如因環境不許\可,不離開本身的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嘗不是宿世福德因緣成熟的結果。故法苑珠林中說:「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亦有君子,高慕釋教,尊奉修行,貞仁退讓,廉謹信順,皆是宿種,稟性自然,與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說的。

  在家修道,先要經過入道的手續,才能稱為佛門弟子。所謂入道者,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

  三皈五戒,是釋迦世尊親口所訂定的。演道俗業經云:「給孤獨氏問言,初學道,始以何志?佛言先習五戒,自歸於三。何謂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殺。二曰清廉節用,不盜。三曰貞良鮮潔,不染。四曰篤信性和,不欺。五曰要達志明,不亂。何謂三自歸?一曰歸佛,無上正真。二曰歸法,以自御心。三曰歸眾,聚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如上所說,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信仰修學的佛教,是為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娑婆世界中,立此教法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佛所說的教,稱為法,即是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法的範圍。傳持佛的教法者,稱為僧。僧為「和合眾」之意,眾比丘同居一處,和合無間,同修聖道者,謂之僧。此佛、法、僧合稱三寶。

  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伏,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身形壽命,交付給佛,交付給法,交付給僧。這就是皈依三寶。

  在家修道的人,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佛在《涅槃經》中說:「皈依於佛者,是真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餘諸天神;皈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終不更皈依外道諸典籍;皈依於僧者,不求諸外道。」

  其實佛、法、僧三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內容,這三者有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礎。至於五戒,本文中屢有提及,不再贅述。

  三皈五戒,都有一定的儀式,在皈依師或授戒師(即受過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導下,在佛前頂禮宣誓。受過三皈、五戒後,才成為正式的佛門弟子,即優婆塞或優婆夷。
2009-5-11 18:29: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法基礎 (續)

四、佛法的實踐

4-4. 學佛的方法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4.php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何以說此三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苦、集、滅、道」四聖諦,即「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修道,是修學八正道,攝於戒、定、慧三學。三學包括戒學、定學和慧學。戒學包括正語、正業、正命和正精進。定學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學包括正見和正思惟。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生定;定是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此三學,為學佛修道的基礎。茲將此三學再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亦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我們起心動意,日常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業,此三業,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

  釋迦世尊曾說十六字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們的根本煩惱,「貪、瞋、癡」三毒,以意為主,發之於身者為殺生、偷盜、邪淫,發之於口者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故佛門基本大戒,首戒殺、盜、淫、妄、酒。然而五戒,只是消極的外在的戒惡,若欲前進一步則要積極的由內心自發為善。所謂為善,就是把貪、瞋、癡、殺、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十惡,化為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十善。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於出家眾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已成為專門學問。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在於治心,修之可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去精神上的紛亂。

  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集聚而來的。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妄心產生,試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續無已。妄念是惑,發之於身、口、意的意念行為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所以修道在於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惡業,定是治內心的妄念,要依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禪定的種類眾多,於修持的方法中再行介紹。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這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智慧,梵語「般若」,譯為「智慧者」,相近之辭也。智慧並不能包括般若的全部含義。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如明鏡蒙塵。礦中之金,本質未損,蒙塵之鏡,光明仍俱,若去除沙土,拭去塵垢,純金的本質和鏡體的光明,仍然可以顯露出來。正如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掃除妄惑,回歸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真心顯露,就是證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也就是廣行六度。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和精進屬於戒學;禪定屬於定學;智慧屬於慧學。

修持的方法

  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皆是以眾生根器習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說。事實上,「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門門皆歸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們初學佛者對各種法門,本著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優劣的執見,這樣才會見理圓融,會入不二。

  學佛修道,不在法門之多,而在專一深入,在眾多法門中,我們可以選一種與自己根性興趣相近的法門,作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會有所證得。現簡單介紹幾種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參禪:釋迦世尊住世之時,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默契於心,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緣起。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華,傳衣缽於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禪風鼎盛。那時所傳的是直指本心,當下開悟。例如二祖慧可問達摩祖師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半晌云:「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慧可當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願師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曰:「誰縛汝?」道信曰:「無人縛。」三祖曰:「無人縛何求解脫?」道信乃言下大悟。

  後世眾生,根機日鈍,心識上妄想紛紜,不能直下見道,後世祖師才教人以參話頭的方法而漸悟。

  所謂參話頭,是把一向妄想紛紜的心念,回轉來反照參看一句足以使人發生疑情的話頭,極力參究,力求透悟,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見心性,而立地悟證。正如雍正御選語錄序云:「學者將個無意味語,放在八識田中,奮起根本無明,發大疑情,猛利無間,縱喪身失命,亦不放捨,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識盡,並此無意味語,一併亡卻。」

  參禪,須有明師指導,個人盲目修煉,不特恐難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處所介紹者,不過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結印契,意作妙觀的三密相應法門。此持咒法門,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則,每持一咒,用手結印是為身密;口誦咒文,句句分明,毫無錯誤,是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薩的對象,心中觀彼佛菩薩的種子字(以佛菩薩名字的一個字母,代表佛菩薩的本體,曰種子字。)是為意密。如此三密相應,修持者心識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須經阿闍梨(軌範師)親口傳授,方有效力,否則一切徒托空談,難獲行證。

  三、觀心:觀心與參禪,都是定學,人的心識之間,妄念相續,剎那不停,俗語說「心猿意馬」,即此之謂。所以我們若用自性來照自心,直下觀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斷根的根本辦法。觀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識上一切妄想雜念,善惡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靜觀自己的心念,對於幻生幻滅的心念,不去執著,不去譴除,亦不隨其流轉,只靜心觀察,妄念被自心所照,當下便能湛寂不動,以至自然化於無形。大乘心地觀經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觀心法門,亦須隨明師修習。各宗之止觀法門各有不同,故修習此法者,亦須在明師指導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晉代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開立此宗,中經道綽、善導、永明、延壽等大師的倡導,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簡單,容易普及,因而學佛者多修此法門,也是近現代較易普及的方便法門。

名詞解釋

參禪
參禪是禪宗的一種修法,有參古代公案的,也有參話頭的,方法就是:抱定一句話頭,一參到底,直到桶底脫落,一觀到底,直見真心自性,即所謂見性成佛。

修密
是密宗的修法,有很多規則,必須嚴格遵守嚴持三密,即身、口、意,此修法必經上師親授,不可自修自練,不然無法成就,反招魔境。

念佛
是淨土宗的法門。此法方便簡捷,易於普及,也是中國佛教在近、現代普遍倡導的方便法門。


4-5. 學佛的過程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5.php

學佛,一般是由初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實踐,因實踐而獲證,所謂的實踐、修持,就是降伏煩惱迷惑、斷除習氣。我們的煩惑習氣,有多生累劫與生俱來者,有今生環境薰習者,這些煩惑習氣,不外乎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及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由煩惑習氣,導致這顆妄心,貪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造諸惡業。學佛者的修持,就是斷除煩惑、降伏妄心。但要斷除多生累劫俱來的習氣,談何容易?聲聞四果,修到阿羅漢的地位,才能斷盡見、思二惑,而尚有塵沙惑和根本無明存在,所以「斷惑」實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經過長久的修習磨練,可以真心漸顯,習氣漸消。修習磨練,從在家學佛立場來說,並不全需要以遁入深山古寺,與社會隔絕的修行方式,才可使五欲六塵之念泯滅。煩惑習氣往往是隨人事接觸而引發,藉由一切順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礪磨練,也是降伏煩惑的方法之一。

  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並不以解脫一己之苦而滿足。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不但度人,也可度己。

  大眾在修持磨練的過程中,大約有下述經驗:

  在未學佛之前,終日間煩惱妄想,以妄為真,實因貪、瞋、癡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墮入主觀而不自覺。一旦宿世善根成熟時,即可能巧遇善知識開導,進而皈依佛門。通常初學佛的時候,往往信、疑參半,精懈不定,同時,煩惑習氣,在對治之下,更覺得妄念起伏,難以抑制。初修學者,於念佛、止觀、或禪定、持密之際,愈期待一心不亂,愈覺得妄想雜念接踵而來。這並不是意謂在修持時妄想雜念特別多,而是因為在平時,妄心對境攀緣起伏,不為我們覺察罷了。在這種過程之中,只要精進不懈,時時覺知一切事相的順逆、好惡、是非、愛憎,皆是妄心的虛幻分別,日久之後,定力漸強,慧力日增,煩惑習氣就會日漸銷落了
2009-5-12 15:21: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眾生無邊誓願渡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性眾生誓願渡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法門誓願學
自性佛道誓願成

阿彌陀佛
2009-5-12 15:26: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
前陣子所讀,為祈方仁寶哲於2001年5月所做的開示而後編輯而成。
(找到一個連結http://dudululumomo.spaces.live.com/Blog/cns!235D6CF7C6344C7C!393.entry
有相關的法義摘要)

生死之輪的起源

    〞為了能得到最大的聞法利益,聽者應在聽法前思維: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必須成佛;為了成佛,我必須學習成佛之道;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聽受佛法。

    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描述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抉擇甚麼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什麼是似是而非 、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 「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自確是佛陀所開示的。
   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犇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有一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 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也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 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為「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 「烏扎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两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摩尼本師。




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託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贈送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一信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鎧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僅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讚嘆不絕。

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 「這麼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一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你們快幫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一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的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王高興地決定:「就這麼辦吧!」
     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祂在應允之餘,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諦!」在畫師為佛陀作畫時,由於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於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祂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再為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三學、六道生死輪迴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於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一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點的銀盒中;銀盒又復被收藏於更大的維銅盒中。

頻毗娑羅王寫了一封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綵,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一哩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一匹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的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意義,同時亦在心中禪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諦及六道輪迴之苦。由於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註:一種修行的境界)。此後,這位國王為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

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註: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陀(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於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註: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下畫生死輪…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三:「毗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於兩頰…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
編者按:
「五趣生死輪圖」在漢地,雖然並未像其在古印度與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諸寺緣起集》興福院條史料中可知,此圖在漢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種程度上的流傳。此外,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種版本之十法界圖(亦稱「十界圖」及「十界大曼荼羅」),亦源出於「五趣生死輪圖」(註:參考宋.遵式《天竺別集》卷二及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八)。.....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9%B3%B3%E5%B1%8F/%E6%A1%8C%E9%9D%A2/book16_1.jpg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E9%B3%B3%E5%B1%8F/%E6%A1%8C%E9%9D%A2/book16_1.jpg
2009-5-13 21:43: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可有可无
2009-5-13 23:48: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 Half-Orc
阿彌陀佛
共成佛道
2009-5-14 21:23: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之圖的法義
這幅圖像,….其作用乃是為了提醒行者「業力、因果」等教法,令觀畫者對佛法生敬信心、對輪迴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年修行的大決心。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概說
        生死之輪圖,是顯示凡夫眾生在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圖解,它同時亦教授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我們有一天必定會死,但在死後,生命並不終結。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一個叫做「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迴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佛教常常談及輪迴,…;到底是誰在輪迴呢?在哪裡輪迴?為什麼他們在輪迴呢?
        簡單地說,凡夫眾生的心識,便是正在受困於輪迴中的生;由三善道及三悪道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眾生輪迴被困的處所;凡夫眾生因為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經歷似無止盡的輪、輪轉,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不能自在或出脫。
        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這個名詞,「自在」又是什麼呢? 「自在」即「自由」的意思。……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陰、受輪迴所困的境界。這亦即是超脫了生死輪、業力及煩惱的束縛和枷鎖的解脫自在境界。這才是真的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為的是甚麼呢?其實所有的人,乃至所在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離苦得樂,亦即脫苦的自由。不論你追求的是金錢、名位或其它的甚麼,歸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自由。問題是:窮一生地去追求後,誰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誰能達到擁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
        佛陀開示說,煩惱與業力是我們受苦及受輪迴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們脫苦而得自在解脫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輪,正是開示我們凡夫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的境況、過程及原因,並開示脫離這種無奈境況的方法。雖然六道之苦況包羅萬有,但其大概情況已全包含在此圖像之中了。

生死之輪的法義分說

        生死之輪圖有多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央有一個閻魔鬼王,以口噬掌持著生死大輪,這部份開示六道輪迴中之苦的本質(四聖諦中的苦諦教法)及這些苦的根本來源(四聖諦中的集諦教法)。在這部分的上方,有一尊佛以手指著兩偈文及一個月亮。佛手指偈文開示滅苦及脫出輪迴苦海的方法(四聖諦中的道諦教法;月亮則描述諸苦息滅的自在境界(四聖諦中的滅諦教法)。…

http://dudululumomo.spaces.live. ... 7C6344C7C!393.entry(生死輪圖參閱連結)
2009-5-14 21:26: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5-15 17:40 编辑


(出處 http://dudululumomo.spaces.live. ... 7C6344C7C!393.entry)
終於成功把生死輪圖給貼上了
2009-5-15 16:38: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續)

生死之輪圖主體概說

        我們在死後,會經歷中陰階段,然後又投生為另一種生命形式,然後又再經歷死、中陰、投生…的循環。這便是生命的輪。但我們並不一定再生為人,而是可能再投生於六種生命形式中之任何一種,這六種生命形式稱為「六道」。生命便是從無始的過去以來,不斷一次又一次的投生、死去、再投生、死去…周而復始,不可出離。
        是甚麼令我們不斷地經歷生、死、中陰、生、死、中陰…的循環,而困於六道中輪迴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及業力。我們因貪、瞋、痴(三毒)等煩惱而造作種種業,所以便造作了一連串的因緣,令自己不斷輪迴受苦。
        生死之輪圖的主體部分,包含了六道之內苦的本質及眾生之苦的來源,亦即佛法中四聖諦教義的苦諦及集諦。這一部分,開示了三毒等煩惱、生死及中陰過程、六道輪迴之情況及十二因緣等教法。

生死之輪主體分說

        閻羅鬼王手持的大輪,可以分為四層圓圈排列。

最內圈
        在圖的正中央,亦即大輪的軸心部份,是一個小圓圈,圈內有三種畜生:鴿、蛇及豬,蛇及鴿由豬口而出。
        這三種動物,分別表義貪、瞋、痴這三毒。這三毒念,是凡夫的根本煩惱,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
        為甚麼鴿表義貪欲呢?這是因為鴿的特徵是貪欲無足。這是傳統的說法。衲有一個研究生物行為的徒弟說,現代的西方動物學家經研究後,發現鴿是所有生物之中,性交率最密的,這似乎與佛教的傳統說法不謀而合。…
        蛇是瞋恨的表義。如果你以手指頭輕輕碰一下一條蛇,牠馬上便會發怒,馬上便會咬人還擊,所以畫中便以蛇代表瞋恨。
        一頭豬不會分辨好、壞、乾淨或骯髒,牠只會狼吞虎嚥地把任何東西吃下肚子。在平時,豬也只懂吃、睡及拉糞,其他就甚麼都不幹了。如果你牽一頭豬往花園遊玩,牠絕不會好好的坐在一旁欣賞景色,反而會到處搗亂,把花、草等都從泥土裡統統掘出來。在這世上有千千萬萬種動物,但在不同的國家、語言及文化中,不約而同地以豬來形容笨人,例如西藏人及漢人在罵別人蠢的時候,都說:「你這個人笨得像豬一樣!」,可見以豬來表義愚痴的確是貼切的。
        由於我們凡夫最根本的愚痴,我們才會對外境事物生出貪欲,又在得不到欲得的事物時生起瞋恨心,這便是貪及瞋源出於痴的情況。在圖的中央最內圈中,蛇及鴿都畫成由豬的口而出,這就正是表義貪欲及瞋恨源出於愚痴。在某些畫中,畫師把三種動物畫成排為一圈的模樣,豬咬蛇尾、蛇咬鴿尾,鴿又咬著豬的尾巴。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最傳統、最正確的畫法,但這種畫法也有它的表義: 三種動物互咬聨成一環,表義貪、瞋、痴此三毒念並非單獨運作,而是相互串連引發的。

三毒概說
       
    …三毒等煩惱及業力,是令眾生不斷地在六道輪迴中生死流轉的原因。這也就是說,輪迴的原因及苦的來源便是煩惱及業力。如果我們想滅苦,單單抱怨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必須把苦的根源連根拔起,所以我們有必要瞭解煩惱及業力的運作。
        在煩惱與業力二者之間,造成我們不斷輪迴的主要原因是煩惱,甚麼是煩惱呢?它們是各種令我們的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貪念、瞋恨、愚痴這三毒等等。假設我們只有過往曾積作之業,但卻沒有生起我執等煩惱,單單業力是不可能令我們再次投生的,這就像是一顆沒有水份的種子,無法發芽生長。反過來說,如果你過往並未作任何業,但只要你一天還未斷除煩惱,你便會因煩惱的驅使而即刻開始種業,從而湊足了輪迴、受生、受苦的因緣。

三毒分說

        煩惱的種類可說是數也數不盡,我們今天主要是把它們歸納為貪、瞋、痴這三毒念來講說。這三種心態是切煩惱的根源。…
2009-5-15 17:40: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5-16 11:19 编辑

(圖像出處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467)

本日持誦普賢行願品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刦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http://book.bfnn.org/books/0008.htm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讚 ...
neigefemme 发表于 2009-5-9 13:02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領大眾  一切無礙

誦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剎剎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2009-5-16 10:16: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三毒中之「貪」,是指 貪戀可愛的事物。當我們見到一位美麗的異性時,便會想:「啊!我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同樣地,我們對財產、名利、飲食等等都會生起貪欲。又如垃圾堆中的蒼蠅,牠們飛來飛去,在垃圾中穿插,這也是因為牠們的貪欲。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我們本來是心境平靜地逛街的,然後我們的眼角不經意地瞄到了店鋪展示窗中的一件飾物,覺得它實在漂亮。我們忘記了逛街的動機,駐足在店前凝望這件小東西。有些人可能會不加思索馬上把它買下來。另一些人則可能沒有錢,便只好回家去了。沒買下它的人回家後,可能不思茶飯,心中想著這小東西的美麗,不能自己,甚至在夢中也想著要得到它。買了這東西的人,會把它帶在身上展示,看完又再看,彷彿怕它會逃走似的!這便是貪欲了。
        我們的貪欲是無窮盡的。我們喜歡看漂亮的東西、聽悅耳的音樂、嗅好聞的味道、吃可口的食品、穿柔軟的衣物…。總之,我們希求各種外界的事物,來滿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等,而這些欲求是我們永遠不覺滿足的。不論我們已經得到了多少,我們仍不斷渴求更多。
    就以金錢為例:你有一百元的時候,便想得到一千元;在擁有一千元的時候,你又想要一萬元。即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仍然不覺滿足。正因為這種無止盡的貪欲,我們便造作各種的業,種下了種種不同的業因,所以便不斷地在受業果之報、不斷地在輪迴。
        我們每天看新聞時,天天都聽到有人偷錢或搶劫,這便是貪欲所驅使這些人把欲望付諸行動而作之業了。又如淫邪等事,往往也因為滿足貪欲才會發生的。即使我們不談犯罪等例證,反觀自己,我們不也是因為要滿足貪欲,而天天在作各種業因呢?我們在肚餓時走進餐廳,想著魚、蝦的美味可口,便在魚缸前用手指一下,叫服務生為我們烹殺一尾魚或幾十尾蝦,這便是因貪而作之殺業了。我們又往往在工作上,因為自己之利益而常常妄語,這也是因為貪而作之不善語業。
        在各種煩惱中,貪念是較為難克服的。其他的煩惱好比衣服上的塵埃,揚一揚可以把它們去除;但貪念卻好比滲透入布料衣物上的污漬,不易被除掉。正由於貪欲,眾生便被綁在六道輪迴之中,不易生起脫離六道之心。當然,我們受困六道之中的原因,還包括了其他的各種煩惱及業,但貪欲的確是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
       


        當別人做了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或說了一些不中聽的話時,我們便會生氣,這便是「瞋」了。瞋恨的對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在我們的瞋恨心生出來時,心中便會煩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對象殺死才滿足。世上的戰爭及打鬥,有一部份因貪欲而引致,也有相當大部份便是因為瞋恨心而引發的。由此可見,這種心態既令自己不快樂,而且對其他生命也只會帶來傷害,不會帶來利益。
        仇恨不單只傷害別人,同時也傷害到自己。在發怒時,我們不快樂,也常常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說出不應說的話、做出會令我們事後後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殺生等嚴重罪行。
        在生起瞋恨心時,人就像瘋了似的,有時人甚至會殺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這種毒念,是導致世上千千萬萬生靈被殺害,及在戰爭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更是能導致我們造作重罪而墮三悪道的原因。所以說,瞋恨心是我們內心中的「敵人」。
        在各種煩惱中,仇恨是最能導致我們於未來墮於三悪道之中的一種。我們修行所作之功,即使是如山那麼大,也會被短短一剎那冒出的瞋恨心燒毀。



        「痴」是指「無明愚痴」,亦即對事物的實際客觀情況不瞭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痴」的原字是marigpa; 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 是「不」的意思,marigpa 便是「不明知」之意。痴就似是失明的病態,令我們看不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情況。
        由於我們的愚痴,我們不明白業力及因果,才會造作種種令我們在六道輪迴中不斷受苦的業因。正因為我們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們才會做出種種如殺生、偷盗、妄語等的悪業,令自己在死後墮於三悪道之中受苦。同時,由於我們誤執「我」為實有,認為「我」為實有,認為「我」是一個單獨存在而有自性的個體我們才被困於六道之中,不斷經歷生生死死的循環。所以,在各種煩惱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煩惱,也是貪、瞋與其他一切煩惱的根源。

三毒總說

        以上所說的三毒,並不是單獨運作的。…你很喜歡一件東西,這便是貪欲;在你千方百計嘗試而不能得到它時,你便生起了怨恨心,這便是瞋念。由此可見,貪欲可以延伸為瞋恨。如此類推,我們可知這三種心態是互相串連的,但我們也可以說,貪及瞋源出於痴。
        我們的心中恆常地被這三毒充斥。它們不斷地在我們的心中流轉交替起伏,驅使我們去做種種的業。譬如說:我們因為貪,便殺海鮮而吃,作出了殺生之業;我們也可以因為痛恨一個人,最後把瞋恨付諸行動而把他殺死,這便是由瞋而作殺業的例子。
    在我們作出殺生、偷盗、邪淫、妄語及悪口等等業以後,這些業因並不會隨事件之完結而消失,反而會積極在心識之中,就像一顆種子一般,只待外在的因緣引發結果。這些業因種子的力量還會不斷增長,譬如說你殺一條,這殺蟲的業力會不斷增大,到了業因成熟而受報時,你所受的悪果就可能變得很大了。
        在我們的生命中,絕不會遇上我們在過去未曾作因而受報的情況,而曾作之因必定會有一天結果。這因果的定律,並不是上天的安排,只是一種自然的定律。不論你信不信因果,這定律一樣在你的身上生效。如果我們殺害(哪怕只是少至一條蟲的生命),在未來某一天因緣成熟時,便會墮於三悪道中,淪為畜生或餓鬼,或在地獄中受苦。同時,在未來因為其他分別曾作之善業而又再次生於人間時,我們也會生於戰亂及災難連連之地,又或遇到被人殺害之果報等。
        總而言之,由於貪、瞋、痴等煩惱的驅使,眾生才做出種種業,導致自己不斷地受業報、不斷地生死輪迴。
2009-5-17 17:28: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內第二圈

        在輪心中央向外數的第二圈,是有關生、死及中陰的教法圖示。環的半邊是黑的,另半邊則是白的。在黑的半邊環中,有三個小圖形,這是代表了將投入畜生、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這半個環,開示眾生因貪、瞋、痴三種煩惱驅使(即內圈的鴿、蛇及豬所表),造作黑業或不善業(此半環的底色為黑色,表示了黑業),便會在死後感召黑業果,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眾生的頭部向下,表示這三種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轉生。
        在另半邊環中,背景是白色的,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這半邊環,開示說眾生因造作白業(以白背色所表),將感召業果而於死後受生於天界、阿修羅界或人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悪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

生死與中陰概說

        在一個眾生死後,他將會因煩惱及累積下來之業力牽引,而再度投生於六道之中的其中一道。但在死後及下一次受生前,中間有一段時間,這就是「中陰」或「中有」。現在我們不妨粗略地講一講死亡過程、死亡後的中陰及景況及再次投生的過程。

生死與中陰分說

        有關生、死及中陰過程,在佛法中有極盡詳細的描述。在講述這三個過程時,衲在面對不同聽眾的情況下,可以從西藏醫學體系的角度來描述,也可以從佛學顯乘的角度講解,有些時候則以佛學密乘的角度講解。這三者間分別不大,但在細節上有細微出入及深淺的區別。今天聽眾中大多未曾受過摩訶無上瑜伽密部的灌頂,故此不適宜聽受密法上的開示。另一方面,衲雖然也常常作醫學上的演講,但在今天的講解是在這佛法中心內進行,故亦不適宜以西藏傳統醫學的角度講述。所以衲將以顯乘佛學的角度講解生、死及中陰過程。又者,在西藏,法師會很深入地描述死亡過程,但今天衲只會以一貫向西方國家的人說法之方式,濃縮而簡略地在這章題上講述一下,否則的話,談上七天七夜還說不完,這裡面有許多的學術名詞,更會把大家搞到頭昏腦脹。

死亡過程

        衲在多年來觀察到一點,漢人似乎對死之有一種忌諱,總會盡力想辦法避開這個話題。在西方,白人卻對這個話題有莫大的興趣。其實,對一個修持的人來說,瞭解死亡是很重要的,這尤其是對密法行者更為重要。對沒有修行的人來說,其實也沒有必要避諱害怕認識死亡。最終我們都難逃一死,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即使我們躲開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能逃避死亡本身。
        生死其實是無常的,但在佛教的醫典中,教授不少觀察自己的壽命是否堅固的方法。這種觀察自己壽命的方法,分為許多類,其中一種最可靠的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呼吸,但你們恐怕學不來,所以在此亦無必要詳談。其他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圓之夜,無人之地,背著月亮觀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則是在清早的陽光下,觀察自己手上隱隱上騰的熱氣,及其他生命力的徵象之強弱。對修行人來說,去觀察死亡的預兆,並非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極,而是為了要有時間預先準備面對死亡!如果藉著上述這些方法,察覺到自己有快死亡的亦跡象時,則可採取相應的措施。
        人的壽命長短,取決於福報及壽元二者。二者中若福報盡了而壽元尚存,或壽元快盡但福報尚存,都會遭遇死亡(這只是普遍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者已盡、另一因素尚存而能活一陣子的人,例如大多長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壽元已盡但福報尚存的活者)。如果一個人經過觀察,知道自己可能將因壽元已盡而即將死亡,便可多做放生及修長壽法等,令壽元增長,從而延壽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因福報盡而死,便可布施予窮人、供養寺院及三寶等,從而增加福德來達到延壽的目的(註:有關延壽的方法,可以參考法師著作《壽份無量》)。但如果福報及壽元都盡了,則應好好準備面臨死亡了(註:有關面對死亡及往生淨土的開示,可參考法師著作《生.死.自在》)。
        人在死亡時,可說有四種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來說,這四種死亡都不外乎是斷氣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觀體驗及景況。
2009-5-18 23:42: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對最上等的行者來說,他們經歷了最上乘的修持,在死時並無痛苦,也不經歷中陰階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對中等修持的人來說,他們雖未能證悟高層次的果境,而需經歷中陰階段,但他們卻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習,在死時就能把中陰階段轉為修行的工具,從而得到不錯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時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來,其死亡過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較少。平素從無修行的人,在死時會經歷極大的痛苦及恐懼。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主要將是這種並無修持的凡夫之死亡過程及景況。
        在這世界,一切東西都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所合成,人類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時,我們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會漸漸分解及衰退,身體的機能亦會相應地失效。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時的身體會變瘦或凹陷,皮膚開始失去光澤,面部可能會變形扭曲,鼻樑仿似塌了下去,視覺亦會開始失效。正在經歷死亡者,會經歷如草原上的陽焰映像的內徵兆。對曾作各種悪業的人來說,他們會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開始神智失常。有時候,甚至有些人會慘叫:「山塌下來啦!快救我呀!」等等的驚呼。在這時候,親友應在旁提醒:「這些只是幻象,不要害怕!」對多作善業的人而言,他們大多並不會遇到可怕的幻境。
        在地大溶入水大後,水大便會衰退而溶入火大。此時,將亡者的聽覺開始失效,體液逐漸乾枯,外在的聲音仿似由遠處傳來似的,同時會見到如煙霧的內兆境。曾做多悪業者,此時會感到猶如身處海或漩渦當中。
        再下來,火大會溶入風大,嗅覺開始失靈。如果我們把身體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意識功能,形容為一座有五所房間及中央一個大廳的屋子的話,此時候就似是屋中的三間房已關了燈,只餘兩間勵及中央大廳的燈還亮著。這時候,視覺、聽覺及嗅覺已先後開始失效了,將亡的人與外界的接觸,只餘味覺及觸覺功能尚未失效。同時,身體的溫度會開始下降。
        一生多作善者,體溫多由下身往上收攝至胸部,也就是說,他的腳部會先開始變冷。多作悪者,體溫往往則是由上身退溫至胸間,也就是說頭部先冷。將亡的人此時見到的內徵兆,是如螢火蟲或火星向上飛揚的景況。一生多做悪業者,同時會經歷身處大火中或全身著火的可怕幻境。衲因為身為僧人及醫師,常常要照顧臨死的人。有一次衲亦親眼見過一位臨終人慘叫著:「救火呀!救我呀!」的呼叫聲,他顯然正在體驗著大火燒身的幻境。
        當風大溶入意識時,將死者的味覺也開始失效,內在的徵兆是火花閃爍,猶如燭火將熄未熄時的最後幾下、忽時忽弱的景況。常作悪者,此時會感處狂風或旋風之中的可怕幻境。
2009-5-20 00:29: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5-22 00:41 编辑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跟著下來,觸覺也會失效,身體開始僵硬。到這時候,四大元素已一一分解完畢而溶入意識之中,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已相繼失效,只餘心中的意識仍在運作。這個情況,就似是屋中的五間房間已相繼關燈,房中辦公的人也已相繼下班去了,只餘中央大堂還有一燈亮著,及樓中尚餘一人仍在辦公。
        沒多久後,臨死者吐出一口濁氣,醫生便宣佈此人斷氣了,家人也在此時哭聲四起。在這一剎那,亡者的意念是有取決性意義的。人在死時的意念,可以分為善心、不善心及無記心。善心是指皈依心,對三寶及上師的信心、慈心、悲心及 菩提心等等。不善心是指貪、瞋、痴等等。無記心則是不善不悪的中性心態。
        這死時的一念,有極強的力量,亡者的下一生將生善道或悪道,就是看這一念了。這一念的生起,可以是由外界引發的,例如說四大收攝的過程中,師長或同門在旁開示,亡者可能便會生起皈依心或其他善心;又或正在經歷死亡過程者,見到了他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和事,便可能在那一剎那間生起貪欲或瞋念。
        以上所說的臨終一念,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下來的業因,所以,它直接影響亡者的中陰階段,及下一生將投生何處。我們一生及過去生中所作之業因,固然是不善業為多,但多多少少也曾種下丁點善因。臨終的一念若善,便會誘發我們積集下來的無數業因中的一個善因,這便令我們下一生投生善道之中。反之若是臨終的一念若為悪念,則會誘發我們長久積集起來的、無數善悪業因中的其中一個不善業因,令我們下一生墮入三悪道中之其中一道。
        所以說,我們一生中固然要多作善及多生善心,但臨終的一念也不容忽視。這臨終的一念,是十分強力的。假設有一個好的修行人,一生做善極多,但在臨死的一剎,他因著某種外緣生了一個悪念,例如說,因他人的表現而在這一剎生了一念瞋心,他在下一生便會墮入三悪道之中。這並非說他一生中所作之善便白費了,而是他的臨終後一念,誘發了他一生中或過去生中千千萬萬的業因中的其中一個悪業因,導致他下一生墮於悪道投生。他的善業因及業力並沒有白費,但只好等以後才待被誘發成熟了。
        反之,一個終生作悪的人,如果臨終因旁人的一句開示,而生出了皈依心、慈心或悲心等,這一念便會誘發他意識中所積存的其中一個善業因,令他下一生中生於善道,其今生所作之悪業的業因及業力,則待未來才會被誘發而成熟結果了。
        由此可見,修行人務必令自己在臨終時,在愛心、慈心、悲心、出離心、菩提心或依止心中死去,要避免臨終時生起貪欲、瞋恨或愚痴等。如果我們在死時觀想上師、本尊、三寶,或禪思出離心,或對眾生之慈心、悲心等,或觀想佛陀淨土,都能確保臨終一念為善念,從而保證下一生的福樂,甚至能往生淨土之中。反之,若死時見不喜的人、事、物等,又未能 控制自己的心念,便可能生出一念之瞋恨,而誘發某一曾作之不善因,導致下一生生於悪道之中。
        常常有漢人及白人問衲:「我怎樣才可以利益臨終的親友呢?」現在的人大多死在醫院之中,旁無上師或同門師兄弟引導,若對佛法有認識的親友,應該儘可能在他的死亡過程中,向他解釋開示佛法,又或叫他誦唸佛號或佛咒等,這對亡者會有大利益,令他下一生免於悪道之苦。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能在平時教親友,則往往會有更佳的效果。
        在死亡的恐懼中,連們自己也未必有把握提起善念,何況說要未聽過佛法的人馬上學習提起善念呢!同時,我們亦要尊重將亡者及其親友的意願。如果他們並不信佛法,甚至有抗拒心,在病者的床前過度熱心地說教及或唸咒,或許反而會令臨死者生瞋恨心,或與其他親友吵起來,這樣並不利於臨死者坦然安心地上路。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只好盡力把房間打理得潔淨,讓將亡者在安詳、靜及舒適的環境中死去,令他們在平靜的心境中上路,或許也可以放一張面容安詳的佛陀畫像在一角,讓將亡者看一下也是好的。同時,在這時候,如果情況許可及眾親友與將亡者並不抗拒,也可以合一些觀音甘露丸等法露,令將亡者服下,這也可能令他於下生墮入悪道之中。
2009-5-21 23:40: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昨日有事未讀誦
今日補上
阿彌陀佛

本月唸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經文出處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467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
neigefemme 发表于 2009-5-2 14:39
2009-5-24 11:48:5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