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描述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抉擇甚麼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什麼是似是而非 、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 「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自確是佛陀所開示的。
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犇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有一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 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也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 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為「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 「烏扎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两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摩尼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