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6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甲三、正聞軌理(分二:初、斷器三過;二、依六種想。)


   乙一、斷器三過

前面二段都是在聽聞佛法之前的心理準備,叫道前基礎;這地方「甲三、正聞軌理」,就是當我們進了講堂、正式聽聞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事情。這地方分二段:第一科「斷器三過」,第二科「依六種想」。第一個我們要斷這個器,這個器就是我們內心;佛法把心當器,因為我們內心能夠盛裝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夠裝水一樣,叫做「器」。我們在聽聞的時候內心要斷除三種過失:

┌一、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專注
├二、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誠敬
└三、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思念

第一個「若器倒覆─謂雖住說法之場,然不屬耳。」首先我們不要讓這個杯子「倒」蓋,因為倒蓋,法水就沒有辦法倒進去了。這地方的意思是說,你到了「說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這時候你沒有掌握非常重要的因緣,就是你內心「不」專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你看,你每次「老師講完以後,你也睡醒了」,那你這堂課就空過了,你就沒有掌握…。為什麼今天你是他的同學、你們同時出家,幾年後,二個人修學的善根差這麼多?這個事情我們要檢討,就是我們沒有掌握因緣。就是你到了「說法」的地方,而沒有保持「專」心的態度。

第二個「縱向上然不淨潔─雖屬耳然心有邪執。」那麼今天到了講堂,我們的精神狀態也非常好,但是這個杯子「不」乾「淨」,可能裡面有一些髒東西。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已經有成見「有邪執」了。我覺得我們今天聽法的人,要先把自己的想法放下來,先聽聽別人怎麼說,這很重要。我覺得一般人,剛出家的五年會進步很快;有些人到了五年以後,就從今以後再也沒有進步了,這個非常可怕,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他沒有未來;就是昨天是怎麼樣,他今天還是怎麼樣,除了今天的吃飯睡覺以外,跟昨天完全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他再也不能夠去學習新的東西了。我覺得這樣不好,就是說你不要聽到一些觀念跟你不一樣,就馬上把它切斷,不要這樣,你聽聽看嘛!一個人要保持謙卑的態度,不斷的修正自己,讓自己的思想不斷的圓滿、不斷的進步,你就是保持謙卑,先聽聽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種誠敬之心。

第三個「雖淨潔若底穿漏─謂於所受文義不能堅持。」我們今天很專心、也很恭敬把這個法聽進來了,但是離開講堂以後,沒有去數數的思惟,一下子就忘掉了,這樣子就非常可惜,沒有把這個法「堅持」,把它相續的堅持下去。

我個人覺得這三種過失,最嚴重的是第二個「心中有邪執」;我們不能夠保持謙卑的態度跟別人學習。我是佛學院畢業的,我在佛學院聽了很多老師的上課、累積很多老師的經驗,得到很大的受益。畢業以後,我聽了很多長老的錄音帶,甚至於有些長老是不相信淨土的,甚至於裡面還批判淨土的,其實我離開佛學院以後衝擊很大,我到底該怎麼辦?但是這個法師有他的好處、有他的優點;後來我就是看了「聞法儀軌」以後,我覺得:我應該要調整自己。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可能改變別人,不可能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永遠要知道的這個觀念,就是「山不轉水轉」。你這個水到這地方,山是不可能轉的,只有水轉而已,不可能哪天、山為了你而改變,不可能!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老師的思想,跟我們完全一樣,不可能!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聽,就永遠不能進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樣。尤其出家愈久,你會發覺,選擇一個善知識愈難,讓你進步更難。甚至於這個善知識,他唯識、天台、中觀非常強,但是他就是嚴重的批評淨土,你怎麼辦?我問你:怎麼辦?你必須調整自己;我為了要跟他學習這一部分的優點,我必須包容,這一部我聽了以後,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轉換,重點是我要聽他對我有幫助的地方。你別無選擇,因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你生長在末法時代,不可能遇到一位圓滿的善知識;如果你這麼挑剔的話,永遠沒有辦法進步。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不能夠改變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心念轉變一下,你就進步很多了。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敢去講一個錄音帶出來,沒有花三、五年的時間不敢講的,他的心得、精華都在裡面。敢講一個課程,最少要經過三、五年的學習;你謙卑的跟他學習,直接吸收他的精華,你得到最大的便宜。如果你不跟他學習,自己看註解,我問你:你要看到什麼時候!雖然他的思想有問題,但是我們自己會過濾,沒關係嘛,我們把他不好的地方心存保留,把好的地方吸收過來,我跟這個長老學這部分的優點、跟另外一個長老學其他的優點,你自己進步很快嘛!所以我們保持謙卑,對自己有幫助,重點在這裡。我講句實在話,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是十全十美的。因為他把心思放在這個地方,其他地方就會不足;那怎麼辦?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環境,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只能夠怎麼樣?把環境利用到對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優點。而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你要有足夠謙卑的心,那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心態。所以你看一個人,不同的學習心態,會讓一個人裹足不前,也會讓一個人每天不斷的進步,這心態非常重要;同樣的環境,你看他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你也生長在末法時代,但是他為什麼有進步、你為什麼都沒有進步呢?那是心態不同。所以我們要調整我們的心態。

 乙二、依六種想

前面是講到遠離過失;這以下是我們必須要建立的想法,是應該要去成就的。我們先把它唸一遍:

┌一、於自安住如病想
├二、於說法師住如醫想
├三、於所教誡起藥品想
├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糅合《菩提道次第廣論》十五~二十頁)─釋〈聞法儀軌〉竟─

當我們在聽聞的時候,最好的心態,就是把自己當「病」人。很多人為什麼不肯聽經?我看很多人出了家以後,好像前面幾年聽經,到最後都不聽了。為什麼?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病」。這件事情很嚴重,一個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就很嚴重,他沒有辦法進步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有病之人」,你非常需要藥物的治療、非常需要佛法的藥物。我除了講經以外,幾乎每一天,除了今天要講的經,每天至少都會聽卅分鐘到四十五分鐘的佛法,每一天;而我聽的佛法,老師是不一樣,即便我離開佛學院,還是不斷的聽聞佛法,因為我自己覺得我有病,而且我覺得幫助很大,有時候我聽個十五分鐘也不錯。一個人要永遠讓自己保持進步,非常重要,你生命在的一天,就是讓自己進步。這就是說:要覺得自己有病,你非常需要這個佛法。

第二個「於說法師住如醫想」。「法」它自己不能宣說,是要一個有明了性的法師來宣說。所以你要聽法,你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遇到人,因為一定要有人才能夠說法,法不能自己宣說。那我們對於演「說」法的「法師」應該怎麼樣呢?把他當「醫」生來轉「想」。我記得有一次,我那時候剛出家,差不多四、五年的時候,去齋戒學會上課,反正懺公師父要我去,我就去了,齋戒會那些所謂的(除了懺公師父以外)法師,幾乎每個人的戒臘都比我高,戒臘比我高、輩分也比我高,懺公師父在齋堂就說話了。懺公師父說:我們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不要管這個醫生是不是很健康(呵呵),也不要管醫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這個醫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那就可以了。誒,這個觀念很正確。這個說法者可能戒臘比你低,也可能他在其他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是重點是他所宣說的這部分能夠幫助你,你也得要很虔誠的來聽。就是醫生他身體健不健康,那是一回事,重點是他能夠把你的病治好。

第三個「於所教誡起藥品想」,我們對「於所教誡」的法,要把它當做吃「藥」一樣,不管這個法的獲得是這麼的辛苦。我們今天得到癌症,要去求藥是不容易的,一定要是如病得「藥想」這樣的一種希求心。

第四個「於殷重修起療病想」,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要把它當做一個治病。你看我們今天長一個腫瘤,也不是一天二天的,是五年十年無量劫來產生的病。所以你在擦藥的時候、聽聞佛法,為什麼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呢?你這個藥擦一次,稍微消腫一點;再擦第二次,又消腫一點;沒有一個仙丹說一次就完全治好的,沒有可能,都是要慢慢來,要不厭其煩、數數的聽聞。

第五個「於如來所住善士想」。我們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來源,所有的法雖然是法師在弘傳,但是法的根源只有一個,就是從佛陀的地方出來的,我們要思惟佛陀是最圓滿的、最徹底覺悟的大善知識。

第六個「於正法理起久住想」,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聽聞以後,你必需有「把這個法弘傳給下一代」的使命感,這一點也很重要,你不是自己受用,你希望這個法的光明能夠代代相傳,使令這個「法」「久住」,要有這樣的使命感。

宗大師說:當我們能夠作六種的轉想來聽聞佛法,就會在這個聽聞佛法的過程當中,得到最大的加持,這是聽聞佛法的一個最圓滿的心態。這是講到在聽聞佛法的過程的一個心態。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提出了三點,給大家作參考。當你聽聞佛法以後應該怎麼辦?第一點、我們聽聞佛法的重點是在改變觀念,不是增加知識。我覺得佛學院的學生,有些人的態度是錯誤的,背了很多的名相、增加很多的常識,但是沒有改變他的觀念。其實這個時代知識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識很容易獲得,電腦你一檢索,知識就 show 出來了──知識很容易獲得,但是觀念很難改變。觀念不能改變,你的行為就不能改變。所以我覺得:我們聽聞佛法,思惟消化的時間太少,所以我們不能改變觀念,這是很嚴重的。

所以你要知道:聽聞佛法不是增加知識,是改變觀念。你看,我們之前有一個觀念,我問大家:很多人說「念佛,好好念佛就好,所有的教理都不要看。」這觀念對不對?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我覺得對淨土宗的傷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利器的人,這句話適用;中、下根的人聽到這句話,接受這個觀念就完蛋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為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在於「信、願」,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只是對「佛」的歸依而已,還要對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歸依,包括對佛的歸依、對國土的歸依;因為你是要求生淨土,如果歸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你跟修禪定是差不多,不能感應道交。所以淨土宗叫做「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說:不要以為年紀大的人就不要聽經,年紀輕就不要念佛。他說:念佛跟聽經是缺一不可的。你看我們在聽聞佛法的當中,就可以調整一些過去的觀念,所以聽聞佛法,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

第二個、要融會貫通。每個法師都有他的專長跟心得,今天法師把他的心得丟出來,你吸收了;另外一個法師也丟出一個心得,你也吸收了;當然你要是不把它消化完,就覺得沒有事情;一旦你一思惟、就覺得有問題了,有的觀念是衝突的。在佛學院的時候,我的老師都是修淨土的,都是傳統佛教,沒有一個例外;但是我畢業以後,廣泛的跟很多長老學習,我就發覺很多思想是衝突的。

這時候你自己要做一個工作,把它融會貫通。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樣的。我再講一次,我們離開家太久了,但是我們回家的路,不是每個人完全一樣的,不可能一樣!成佛之道,沒有二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他適合走的路,不見得適合你。《大乘起信論》說:我們今天所對治的是無明、是妄想,而每個人形成妄想的因緣是不一樣的。他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所以他必須這樣對治;我的妄想是這樣形成的,必須這樣對治;你的妄想是另外一個方式形成的,你必須有你的對治之道。所以孔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你必須在這麼多善知識的法當中,聽聞以後,融會貫通,安排一個自己適合的道路,否則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所以第二個要融會貫通。

第三個要付諸行動。你得到一個觀念,就要試著去實踐,即便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強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往這個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來自於真實的受用做基礎;你可能剛開始是仰信,但是如果學了佛法很久以後,你都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你那個信心就很薄弱了。所以如果你今天「聽聞」以後,能夠「隨轉修心要」,你順著去思考而產生利益以後,你對佛法的信心會更加的堅定。就是說你聽到一個新的觀念以後,要強迫自己盡量往這個觀念去思考,要改變過去的老毛病,要付諸行動。

所以我個人的心得就是:當我們聽聞佛法以後,第一件事情要去改變自己、改變觀念;第二個、融會貫通;第三個、付諸行動。好,我們這堂課,簡單的把聽聞佛法的儀軌跟大家作個宣說。好,我們這一堂課上到這裡,迴向。
2011-7-11 17:22: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与其贴这些佛经
楼主不妨先说一说佛法给你带来了什么为好
2011-7-11 23:19: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Siso
謝謝您
阿彌陀佛
與其我說
不如自己體會得好

願您吉祥如意
2011-7-12 22:04: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轉貼自老實修行  以戒為師--釋印隆部落格

人生都在學做人!

星雲大師有一位徒弟,台大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 又到耶 魯讀 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得到博士,非常歡喜。

有一天他回來,對星雲說:「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 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

星雲說:「學習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星雲覺得人生, 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 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 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 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 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 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 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 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 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 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 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 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2011-7-12 22:07: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引用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五度如盲 般若為導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Cq ... M-/article?mid=4304
修心的故事(元自實、奔公甲格西、扎堪婆羅門)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經常觀察自己的心,並將其養成一種習慣。倘若心常處在善念中,就應生起歡喜心,盡量使其與日俱增;假如處於惡意中,那必須要立即懺悔,並暗自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這樣的惡分別念,真是愧對上師三寶。」並下決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永不再現!」若能如此,這就是一種修行境界。



其實,三世如來甚深和廣大的一切教理,歸根到底就是善心和善行。法王如意寶在《三世佛語合而為一》中也說:「三世諸如來,所有深廣理,攝於善心行,有緣者當修。」我記得特別清楚,上師如意寶去美國時,在華盛頓、波士頓等地,給西方人講了很多甚深竅訣,儘管語言看似簡單,卻令無數人受益匪淺。他們雖聽過許多大德的教言,但依靠法王的教誡,最終深深明白: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就是心地善良。當時上師著重揭示的,也正是這個。因此,我們務必要切記,心善的話,一切都會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



關於心善一切都會好,漢地的《德育古鑒》中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個人叫「元自實」,他對繆材有恩,可繆材卻忘恩負義,做出很對不起他的事情。元自實感到憤恨不平,天未亮就帶著刀,準備要去殺死繆材。



路上經過一座庵堂,庵主軒轅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來誦經。他見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鬼跟著元自實,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殺氣騰騰,樣子非常兇惡。沒過多久,元自實又回來了,軒轅翁看到這次跟隨他的,都是頭上戴著金冠、身上佩有玉珮的神人,手持香花幡幢,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



軒轅翁深感訝異,就上前詢問元自實原因。元自實說:「姓繆的忘恩負義,我正要前去殺他,但到了他家門口,我突然心想:他雖對不起我,但他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我若殺了他,豈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因而於心不忍,念頭一轉,就回來了。」



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了他,並恭喜道:「你的所作所為,神明都已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有厚福!」元自實聽了這番話,更加精進認真地行善,後來考取了功名,官做到宰相。而繆材卻頹廢身亡。 [1]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若是特別惡,旁邊就會有許多惡魔非人推波助瀾;若是產生特別善妙的念頭,比如普利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那不但自己過得快樂,周圍氣氛也會變成和諧。所以對這個道理,每個人務必要有一種認識。如果你的心能常常處於利他狀態中,即使不看病、不吃藥,四大也會十分調和;倘若時時產生強烈的害他心,那身體肯定不會健康,而且動不動就發脾氣、擺臉色,讓旁邊的人也很不舒服。



鑒於以上原因,我們在做一件善事之前,首先要詳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動機是善,那不用問別人就可以去做。倘若是為了與人競爭,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就必須認真加以糾正:能變成善心的話,便可以接著做;假如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則還是延緩為好。《佛遺教經》亦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所以,心態若沒有調整好,表面上做的善法再大,也沒有真正的功德。



從前,有許多施主約定去拜訪「奔公甲格西」。當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寶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擺設供品,裝飾得極其美觀。此時,他觀察自己的動機,發現心態很不清淨,竟是為了在施主面前顯得莊嚴。於是順手向三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並自言自語:「你這個比丘,不要這麼虛偽好不好?」帕單巴尊者得知此事後,讚歎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數奔公甲那一把灰塵最好!」



要知道,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對象通常是魔鬼、惡人,比如驅魔儀軌時要撒灰,關係特別不好的人離開時也要撒一把灰。而且儘管西藏並不富裕,但人們都喜歡在三寶所依前,用最珍貴的供品作供養。那麼,尊者為什麼說在所有的供品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勝呢?因為他這是在調整自心,覺得自己行為太惡劣,為了懲罰自己才做的。



關於奔公甲,我們講《開啟修心門扉》時經常會提到他。他在家的時候,身材魁梧高大,性格野蠻凶殘,平時總隨身攜帶著弓箭,腰間別著兩三把刀子。西藏曾有一段時間,母親若遇到孩子啼哭不止,怎麼哄也沒辦法,往往就大喊一聲「奔公甲來了」,包管孩子立刻安靜下來。



相傳有個喜歡惡作劇的人,有天和一位老婆婆開玩笑,出其不意地在她背後叫:「奔公甲來了!」驚訝的是,那老婆婆一動不動,居然沒有逃走。他還以為老婆婆定力夠,沒想到向前一看,老婆婆竟被嚇死了!



奔公甲就是這麼一個人見人怕的大惡人。他沒有出家之前,身上就算帶著再多武器,敵人也是多如牛毛;可是當他出家之後,由於上師三寶的加持,身上連一根針也沒有,怨敵卻全都銷聲匿跡了。



剛才那個故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體會,自己也應像奔公甲一樣,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一旦心術不正,有造罪的苗頭出現,就應該馬上意識到,並且加以懺悔,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合污。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人,不生惡分別念也是不現實的。就像奔公甲,出家後儘管在山上閉關多年,但也經常跟煩惱作鬥爭。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唸經。當時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無一人的屋裡,他心裡琢磨:「我回山洞閉關,熬茶的話,茶葉也沒有。不如趁機偷一些,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他就東看西看,確定沒人之後,把手伸進了茶葉袋裡。正在這時,他突然提起了正念,於是大聲呼喊:「快來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當,請把這隻手從手腕處砍斷!」



像奔公甲這樣的人,時時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確實相當難得。以前孔子的弟子顏回,也是能夠「不遷怒,不二過」,不像我們有些人,就算自己犯了錯,也喜歡文過飾非,遷怒他人。《弟子規》中講過:「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過失若能改正,這個過失就沒有了,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若對此加以掩飾:「不是我幹的,是他!我根本不是這種人,那個人實在太壞了,你可以去找他……」這樣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



除了奔公甲,阿底峽尊者反省錯誤時,也這樣說過:「自從我進入別解脫門之後,沒犯過一個微細的戒律,別解脫戒可謂一塵不染;對於菩薩學處(菩薩戒),偶爾出現 一兩 次過失;而步入密宗金剛乘以後,零零碎碎的過失雖屢有出現,但都是當下懺悔,從沒有讓墮罪過夜的情況。」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樣,他去哪裡都隨身帶一個木製曼茶盤,每當閃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來,在路邊供曼茶懺悔,直至懺淨了才繼續趕路。對我們很多人而言,這一點可能很難做到,有時生了惡念也無所謂,根本不察覺。所以,修行好的人跟修行不好的人,行為上確實差別很大。



《大般涅槃經》講過:「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世間上有兩種人,像優曇花現世般極為稀有:一種是在輪迴中從不沾染罪業,猶如火中蓮花般相當罕見;一種雖以前世習氣等原因造了罪,但馬上就會意識到,當下念金剛薩埵心咒懺悔,這種習慣也十分好。



前不久,學院有個管家用藏語給僧眾說事情,忘了我們學院的要求——語言要純正,講藏語就不能夾雜漢語;講漢語要用普通話,不能夾雜藏語。當時,他不小心說了個「拖拉機」,然後很不好意思,立即念「嗡班扎兒薩埵吽」。其實,說「拖拉機」也用不著懺悔,但如果你生了惡分別念,或者說了別人過失,這才應當念「嗡班扎兒薩埵吽」。



然而,現在有些人根本沒有這個習慣,尤其是剛學佛的人,好像生惡念根本不在乎,沒有「我這麼做不對」的念頭,這是相當可怕的。其實作為一個修行人,調伏自心很重要,尤其《大圓滿前行》是非常殊勝的竅訣,最近我要求他們把《大圓滿前行》和《極樂願文大疏》錄下來,以便大家在開車走路時隨時聽。你們若能將這些法義記在心裡,反反覆覆地體會,則對很多方面會有極大利益。



下面再講一個調伏自心的故事:在攀耶嘉地方,有一次,施主在眾多格西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公甲格西也在其中。他看到施主給前面的人供奉了大量酸奶,不由得心想:「這麼好的酸奶,輪到我這裡,可能都沒有了。」(我們平時分東西時,好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有時候我這邊分些吃的,坐在後面的道友見了,就一直在想:「到我這裡,肯定已經分完了。」哎,我們這裡要是有個奔公甲,該多好啊!)



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奔公甲緊接著提起正念,認識到自己不對,於是暗暗自責:「你這位比丘,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不大,卻對吃酸奶有這麼大的信心。」隨即把碗扣下。當供養者來到他面前時,他因為生起了惡念,就說:「謝謝,我已經吃過了,實在不想再享用。」



本來,他只想和所有比丘一樣,平等得到一份酸奶,並不含有什麼不善的成分。但僅僅因為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慾,他就懲罰自己,全然放棄了享用。



我以前看過奔公甲的傳記,有時候他生起煩惱,就大聲地喊:「奔公甲,你為什麼天天自私自利的心這麼強!」有時候就動手打自己。他與煩惱鬥爭的故事,還是很精彩的。漢地有些大德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一定要與煩惱搏鬥,經常審視自己的心。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人,剛開始的時候都一樣,煩惱特別強盛,經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氣餒長期對治,隨時隨地斷惡從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煩惱的力量就會逐漸削弱,自相續就會完全充滿善業。



從前,「扎堪婆羅門」時時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個黑石子;每當生起一次善分別念,就放個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惡分別念,全部是黑石子;通過精勤對治,去惡從善,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到了最後,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類似的公案,在漢地《佛祖統紀》中也有[2] :西天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時,也採用過這種辦法:若生惡分別念,放一個黑石子;若生善分別念,放一個白石子。剛開始的時候,黑石子偏多,通過七天的努力,最後全部變成了白色的。之後,上師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皆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盡量生起善的對治,力求連細微罪業也不沾染。為了達到這一點,大家應該經常祈禱上師三寶及護法神,畢竟我們的心是有為法,上師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若能時時不忘祈禱,自己的心肯定會有所轉變。



注釋:

[1] 《太上感應篇彙編》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時,也引用了這個公案。



[2] 《佛祖統紀》云:「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摩突羅國人,容貌端正,聰慧辨才。商那初教系念,若起噁心當下黑石,生善念時當下白石。鞠多如教攝念,初黑偏多,次白黑等,至七日滿唯有白石。商那即為宣說四聖真諦,應時逮得須陀洹果。」

2011-7-17 11:29: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醒過來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煩惱, 所以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問了佛祖一樣的問題:我該怎麼做, 才能不再煩憂?」

佛祖給的答案都相同:「只要放下,你就能不再煩惱」

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很不服氣,

便專程去找佛祖,挑釁地問:「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 就有千千萬萬種煩惱。但是您給他們的解決方式都完全相同, 那豈不是太可笑了?」

佛祖沒有生氣,只是反問男子: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嗎?」

「當然會!」男子回答。

「那麼,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嗎?」佛祖又問。

「當然是不一樣的。」

你睡了千千萬萬次,就做了千千萬萬個夢。」

佛祖微笑地說:「但是要結束夢的方法,卻都是一樣的,那就是: 『 醒過來 』 !」

男子聽到佛祖的回答,啞口無言。



我很喜歡這則禪宗故事,

這則故事把煩惱比喻成「夢」,只要我們願意放下, 就能從夢中清醒來。

無論你的煩惱是什麼,方法都是一樣的。

我當義工的時候,分別探訪過兩個老婦人。

她們的人生際遇有驚人的雷同:

都自小喪母,成為別人的養女;都嫁了一個酗酒的老公: 兒子都很不孝順:兩身體都不好,晚年都在洗腎。

然而,她們兩人的心境卻大不相同。



第一個老婦人談及往事,她處之泰然。她說種種的不順遂, 是她人生的功課,

現在她年紀大了該吃的苦都吃過了,所以她覺得自己真好運, 人生像倒吃甘蔗,愈來愈順利。

這名老婦人,現在是某公益團體的義工。



第二個老婦人談及往事,仍然咬牙切齒。

她指天怪地,罵兒子詛咒媳婦,她說老天爺對她真不公平!

這名老婦人,也跟那個公益團體有關,但她不是義工, 是受到義工關懷的憂鬱症患者。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們兩個臉上的表情、 散發的氣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當下讓我感覺:中國人說的「相由心生」,真的非常有道理。



當義工的老太太,因為已經放下了煩惱, 所以給人的成覺是祥和又親切,

讓人很想親近,表情有如菩薩。

得憂鬱症的老婦人,還把多年來的不順遂、痛苦扛在肩上, 她的氣息尖銳又暴烈,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表情如同厲鬼。



然而,對於後者,其實我是深刻地同情的。

她的一輩子都在吃苦,但她不但不願意放下那些苦, 還要抱著那些其實已經遠離的苦難不放,讓它們繼續折磨自己。

也許,人生真的有太多無法逆轉的苦難、無法挽回的遺憾。

也許在夜闌人靜的時候,我們會因此哭泣,覺得蒼天真是無情: 竟然讓我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 … …

但是,你我都不應該忘記,能將我們從痛苦的地獄拯救出來的, 絕對不是別人,只有我們自己。



人生有太多包袱,我們可以選擇將它一一扛在肩上, 也能選擇瀟灑地放下。

它們而能否放下,則會決定我們未來的人生,將繼續痛苦, 還是可以享有幸福。



想擺脫惡夢的糾纏,唯一的方式是「醒過來」:

想忘卻人生的不順遂,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



人生有太多包袱, 我們可以選擇將它一一扛在肩上也能瀟灑地放下它們。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釋印隆師父部落格
2011-7-24 20:26: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輸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其對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見有一茅舍˙橫樑上掛著匾額「 天下第一棋手」
左宗棠不服˙入內與茅舍主人連奕三盤˙主人三盤皆輸˙ 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額卸下了˙]˙隨後˙ 左宗棠自信滿滿˙興高采烈的走了˙....

過沒多久˙左宗棠班師回朝˙又路過此處˙ 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這間茅舍赫然仍見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 宗棠又入內˙與此主人下了三盤˙這次˙左宗棠三盤皆輸˙ 左宗棠大感訝異問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銳氣˙ 現今您已得勝歸來˙我當然全力以赴˙當仁不讓啦~]˙...

世間真正的高手˙--!


是能勝˙而不勝˙有讓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 有善體人的心懷 ˙不是嗎?
2011-7-26 08:52: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大寶法王開示)              

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裏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

        法王說,在藏文裏,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于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

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 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

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裏想:“菩提心你在哪里呀,快過來快過來…”

        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 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

        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

        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功課 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法王提醒,

      “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位,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

      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做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 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做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裏,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 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佈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佈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佈施。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 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 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轉貼自阿彌陀佛  自盡其意  部落格
2011-7-30 23:55: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世間八法--八種陷阱


世間八法

-本文節錄自  宗薩欽哲仁波切 《人間是劇場》一書



-----------------------------------------------------------------------------------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覆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淨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瞭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裡,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這是絕佳的忠告。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如此,這就是句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世界,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



西方社會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癒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樣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佛教之路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



◎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



◎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它們很容易記: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稱與譏。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讚美。我總是喜歡被讚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讚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久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讚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斲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練的。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婁瓊」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這個修練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轉貼自  老實修行,以戒為師 釋印隆師父部落格
2011-8-3 15:11: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證嚴法師說故事:魚兒的痛苦


佛世時代,為了將佛法普及大眾,佛陀常常因材施教,尤其在簡單的言談對答中,便能賦與教化的功能。

當時僧團以托缽維生,有一天,佛陀從精舍至王舍城托缽,在返回精舍的途中,經過一個小小的湖泊。有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在湖邊快樂地嬉戲玩耍,佛陀就停下腳步,站在湖邊觀賞。



忽然間,有個孩子很大聲地喊:「抓到了!抓到了!」原來他手上抓了一條魚,只見魚兒不斷地掙扎,其他孩子看到了也都圍過來,爭先恐後地抓著玩。魚兒離開水後不能呼吸,嘴巴張得很大,魚鰓不停地顫動、張合,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



佛陀趕緊走過去告訴孩子們:「小朋友,你們怕不怕痛呢?」孩子們回過頭看到佛陀,立即同聲歡呼:「是佛陀耶!」佛陀親切柔和地對他們說:「這條魚在喊──好痛!好痛啊!你們知道嗎?」抓到魚的那個孩子,聽到佛陀這麼說,趕快回到湖邊,輕輕地把魚放了。那條魚兒再度回到水中,立即逃遁而去。


佛陀很高興地向孩子們招招手,他們也歡喜地爬上岸,圍繞在佛陀身邊,佛陀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要記得──如果是發生在你們自己身上,會讓你們覺得痛苦的事情,就不可以加在他人或小動物身上;若是不小心做了不該做的事,會使自己也無法脫離苦難,所以,不能做錯事啊!」


孩子們聽了似懂非懂,不過「不能做錯事」這句話,他們都能夠明白。佛陀以這幾句簡單的話,就能啟發小孩的良知,讓他們回歸純真、清淨、善良的本性,這不僅是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更是他的德行身教使然。







====================================================================

愛灑人間 eCard 服務網址 :

http://www2.tzuchi.org.tw/2004/e-paper/e-card/index.htm

慈濟全球網 : http://www.tzuchi.org.tw



慈濟基金會  精神糧食中心 敬上
2011-8-6 19:46: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四十八願》導讀1:為什麼要研究彌陀的四十八種功德呢?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好,大家請放掌。

       學人這一堂課要跟大家介紹已經存在法界當中,而且長時間被我們所忽略的彌陀四十八種功德,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彌陀的四十八種功德呢?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蕅益大師說我們一個人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基本上在我們生命當中產生二種的力量:第一種是心靈的力量,第二種是佛陀的力量。這當中有三種差別的情況:

       第一種人是完全偏重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他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他主要是內觀的,所謂的觀照真如,以我空法空的智慧來破除妄想,把內在真如的力量開展出來,破除心中的煩惱。這種情況,古德給他一個評論說是「入道多辛苦」,也就是說他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他身業不禮拜佛陀、口業也不讚歎佛陀、意業當然也不觀想佛陀,他完全拒絕外在法界存在的功德力,完全拒絕,完全憑照自己心靈的力量,來面對自己無始的業力,當然他的過程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叫入道多辛苦。

       第二種人的修學是完全依靠佛陀的力量,這種人當然也有過失啦,因為你老是心外求法,到最後的結果是「事倍而功半」,因為你心中的煩惱不能調伏,心中的妄想不能消滅,對於這種感應道交產生了一定的遮障。

       蕅益大師說「真正的念佛人應該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產生一種心靈的力量來調伏煩惱,一方面產生憶念佛陀的力量,感應道交,幫你消除無始的業障,這個業力的力量不可以忽略的。所以以心靈的力量來破除煩惱,以佛陀的力量來消除業障,這樣子的自他不二是最圓滿的一個方式。

       所以蕅益大師說:在自他不二的當中有一句話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雖然我們心靈觀一切法空,安住了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不妨礙你具足莊嚴,你還是憶念彌陀的功德,祈求佛力的加被;雖然祈求佛力的加被,一一莊嚴還全體理性,又不障礙你內心真空的理性:所以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這種所謂的禪淨雙修,是我們在末法時代最適合的方式。

       這個關鍵點就是說,你必須要很正確的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有哪些,否則你不能產生正確的憶念,沒辦法。所以我們這一堂課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很正確的知道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它背後有哪些力量在支持這個佛號。就是說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到底啟動了哪些力量,這個一定要很清楚。修行最可怕的障礙就是愚癡,因為愚癡就沒有辦法生起真實的信心。所以你應該要在念佛之前很正確的瞭解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它背後有四十八種力量有哪些力量,就是你應該要正確的瞭解這四十八種功德的相貌。

       第二個、你如何把這四十八種功德力轉成你自己的力量,轉他成自。這佛陀的功德跟阿羅漢不同,佛陀的功德是可以他受用的,阿羅漢的功德是不能他受用的。就是說我們今天要瞭解阿彌陀佛,第二個就是要好好的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你自己的力量。這有什麼方法?我們這一堂課就探討這二個主題。
2011-10-1 01:38: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四十八願》導讀2: 彌陀本願之緣起:(一)親近諸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講義》: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為了說明這二個主題,我們有「三」「大科」:

      ┌乙一、彌陀本願之緣起
┌甲一、前言┤
│     └乙二、淨土法門之特色

│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
├甲二、正文┤
│     └乙二、別示其餘諸願

│     ┌乙一、總結法要
└甲三、結勸┤
      └乙二、結示勸修    

今初

       第一個「前言」,先作一個應有的認識,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彌陀本願之緣起」,第二個「淨土法門之特色」。

       我們先講「緣起」。在佛教當中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緣所生的;不像外道,你看外道的教主,他有一種功德生起是沒有理由的。他為什麼有這種能力?沒有理由的。佛法裏面諸佛菩薩的功德,都是仗緣而生的,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認為「事出必有因、事出必有因」。那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在一個什麼的時空背景生起的,我想我們應該要先瞭解一下,他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產生本願的。

       第二個「淨土法門」的「特色」,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中的大乘教理,淨土法門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有哪些不共於其他聖道的地方?這個我們應該要清楚。這個就是一個「前言」,有二大重點:第一個講到緣起,第二個講到特色。

       第二段是「正文」,就是我們整個四十八願內涵的介紹,我們分成二段:第一個「總標核心五願」,第二個「別示其餘諸願」。我們的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二類,他說「你要研究四十八願,首先你要瞭解它核心的思想」,就是有五個願。這五個願就像樹的樹幹一樣,你把這個樹幹清楚了,其他的四十三個願就像枝葉華果一樣,就容易清楚了。所以我們就根據善導大師的開導,我們從這樣的方向,先瞭解根本,再瞭解枝末,你就容易清楚這整個四十八願的架構是什麼樣。

       第三個是「結勸」,結勸有二段:第一個是「總結法要」。這個地方等於是從理論上來說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有這麼多的功德,那麼到底我們怎麼去啟發它?它跟你有什麼關係?當然是有關係才學習的。說阿彌陀佛創造這四十八種功德,我們透過什麼樣的方便力,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功德,這個是我們最後作一個總結的。最後我們「結示勸修」,把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要怎麼樣交互作用作一個總結。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一頁:
甲一、前言二

 乙一、彌陀本願之緣起
(一)親近諸佛
        我們第一段介紹「彌陀本願」的「緣起」,就是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功德力生起的一個時空背景有哪些。這以下我們根據《無量壽經》,把它分成五段來說明。第一段就說到了「親近諸佛」,我們請一位法師念一遍,先請合掌: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說無量壽經》卷1,T12,266c-a)

       好,這個地方講到法藏比丘他在發願之前的一個過程。在整個修學佛法的整個因緣當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善知識中最殊勝的就是佛陀。

       法藏比丘在發願之前,事實上是親近過很多的佛陀,那這個地方古德是分成二段:第一段是說明他久遠的因緣,第二段是他親近的因緣,他比較遠跟比較近的因緣。

       我們先看遠的因緣。「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說:在「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的阿僧祇「劫」當中,有一尊佛叫「錠光如來」「出」現「於世」。佛陀為什麼出現於世呢?這以下說明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佛陀的出世並不是顯現他自己的神通、顯現自己的功德,而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世的。佛陀是用什麼方便來教化眾生呢?是用「教化」跟「度脫」二種的方便。佛陀對於善根沒有成熟的眾生是施以這種善巧的「教化」。比如說你善根沒有成熟,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你講道理也沒有用,幹什麼呢?拜佛去。拜佛、那麼嘴巴讚歎佛陀、內心觀想佛陀,你看我們早晚課就是這樣。為什麼要做早晚課呢?早晚課都是在讚歎佛陀、讚歎法、讚歎僧。為什麼要這樣呢?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瞭的心跟三寶關係慢慢的密切、慢慢的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乾,總有一天這個聖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所以佛陀對於善根沒有成熟的眾生,是施以種種的方便來「教化」他。等到這個眾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開始所謂的「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講道理給他聽了,那麼來「度脫」他,使令他善根成熟乃至於脫落。這個是佛陀度眾生的方便。等到眾生的善根成熟了,「皆令得道」,心中產生心中的光明,那這個時候佛陀的大事已辦了,「乃取滅度」,佛陀再進入到涅盤的因緣當中。當然這不是只有一尊佛,「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有如來「名」曰「月光」,乃至於「栴檀香」,「如此」當中,在經典當中列出了五十三尊「佛」,這個都是「過」去的佛。這一段等於是說明了法藏比丘在正式的發菩提心之前,他已經親近了五十三尊佛,每天都在那個地方拜佛、念佛,跟三寶不斷的淨法熏習,當中已經栽培了善根。這個地方講到久遠的因緣,他過去的因緣。

      下一段就講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對他的影響特別大的,也可以說他善根成熟了。「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經過這五十三尊佛的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後,到了第五十四尊佛這個「世自在王」佛,佛陀有十種的通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這五個通號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那「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偏重在利他的功德。這十種通號我們講其中二個:第一個「明行足」。佛陀的內心有二種功德是具足的,一個是「明」、一個是「行」。佛陀的內心當中要活動的時候,是先產生光明再活動,他是有智慧判斷,謀定而後動;這一點跟我們不太一樣,你看我們做很多事都是隨情緒而動、隨妄想而動,心隨妄轉。這個「明」就是說佛陀在行動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來引導的,這個「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那這個「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資糧。那佛陀的內心當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做佛,「明行足」。第二個我們解釋「善逝」,這個是介紹佛陀死亡的相貌。就是我們凡夫的死亡是進入一種夢覺,安住在一種顛倒的昏昧當中,那在這個當中,由我們業力的引導去三界投胎,所以我們是在顛倒妄想當中進入死亡。佛陀的死亡他的內心是一個怎麼樣的相貌呢?《智度論》上說:于諸三昧無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敗壞要死亡的時候,他進入到一種三昧、進入到一種智慧當中,然後慢慢的消逝過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做「善逝」,在三昧智慧當中慢慢的消逝。這個是佛陀的十種通號。

       這一段經文是講到過去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批註當中有一段批註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說為什麼在法藏比丘發願之前要列出諸佛的出世呢?這當中有一層深意,說明大乘的根本思想,講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你看我們佛教跟外道的差別:外道的教主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能說有一天你要變成上帝,不可能的;佛教它的一個根本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種平等性,而這樣一種清淨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它具足廣大的力量、具足廣大的力量。在美國有二個法師,一個叫恒朝法師、一個叫恒實法師(呵呵),諸位有人聽過了,他出家以後就拜佛,但是他不是在房間拜,他是在外面拜佛,朝山啦,三步一拜,感動很多美國人。很多美國人就去訪問他說:誒,你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在大太陽下頂禮呢?問他「勇氣哪裡來」?這二位法師說:當你心靈當中本覺的覺性被啟發的時候,你會跟我一樣堅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過去,當你的覺性被啟發的時候。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現在妄想打得很多、煩惱很重,這都不是重點,因為這個是生滅心,因為你的主人還沒有被啟發。現在我們不是說賊很多,其實這個賊很多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主人翁還沒有醒過來,其實這才是重點。所以說從大乘的角度是認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佛陀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世呢?你看錠光如來往生以後,接著光遠如來、月光如來、栴檀香如來,一個佛一個佛的出世。為什麼佛教當中的佛會不斷的出世呢?因為我們的覺性總有一天會被啟發出來,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妄想的力量能夠抗拒這個本覺的力量,沒有一個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當中永遠不會斷絕的,會不斷的出世下去。從「諸佛的相續出世」有這麼一層道理。當然這個地方也說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謂的大乘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這段經文有這一層意思。




[1] 《無量壽經義疏》卷1:「十中前五是佛自德,後五利他。就前五中。……就後五中,前四是别,後一是總。前四别中,世間解者,是化他智。」(T37,101a-b)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
2011-10-1 01:43: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受益匪淺
頂禮佛法
多謝樓主
2011-11-21 19:27: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2-1-8 15:07: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2-1-8 15:40 编辑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性 - 淨空法師 http://tw.myblog.yahoo.com/jw!Cq ... M-/article?mid=4869

  我們把這個話說得再淺顯一點,佛降生在這個世間,示現的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死就是無常法,讓你在這裡面覺悟。身都是無常,身外之物更是無常。如果真的明白,對這個身不貪戀,身外之物當然更是放下了,你入佛的境界。契入境界之後,這個身要不要?隨緣。我身外之物要不要?也隨緣。無一不隨緣,隨緣自在!隨緣幹什麼?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覺悟。我,我沒有了,這個境界就是前面講的有餘依涅槃,諸位想想對不對?他真的證得涅槃,涅槃就是事實真相,他真明白。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他跟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清涼大師講的「示入涅槃,不妨神用」,他不是沒有作用,他有作用,他能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諸位要曉得幫助什麼眾生?有緣眾生。大乘教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那什麼人是有緣?跟佛菩薩接觸,跟佛法一接觸,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叫有緣。這一接觸就得度。在淨宗法門裡面能往生就是得度。什麼人叫無緣?接觸到之後半信半疑,不能確定,也不甚理解,當然他更是做不到,這叫無緣。無緣的人多,有緣的人少,有緣的人鳳毛麟角

  我們這個道場殊勝在哪裡?殊勝在天天講經,天天在勸導。你們到底有沒有緣?說實在話,不能說有緣也不能說無緣,這話怎麼說?不能說有緣,就是你們天天聽,聽了怎麼樣?不信,不解,不能行,這就是不能說有緣。但是也不能說無緣,為什麼?要說無緣,你天天在這聽經,天天在熏習。只要天天熏習,不定什麼時候你豁然覺悟,從無緣就變成有緣,這是很可能,不是不可能。這樁事情,我舉個比喻給你聽,好像我們洋火,諸位講火柴,我們火柴燃著了,想燒一個木頭,這個木頭是濕的,在水裡泡了很久,濕的,這一根火柴你能給它點著嗎?點不著。可是你要是真有耐心,這一枝火柴點燃,沒點著,再劃一枝,你劃上一千枝、一萬枝,也許把它點著。這個比喻你能理解,你能懂。這就是所謂是功夫要到家!這麼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殊勝就殊勝這裡,天天在熏習。我縱然不在這裡講經,我們播放講經的錄相帶、錄音帶從來沒有中斷。

  一些道場聽到印光大師的提倡,專念佛,不講經、不做法會,一天到晚只念佛,這個功課就像普通佛七一樣。有一些道場依照這個來修行,修行個一年、兩年,他們來告訴我,他說不行,不聽經不行。我知道不行,為什麼印光大師這樣說?印光大師說的沒錯。為什麼沒錯?聽經這樁事情不是容易。講經的人不是真正修學淨宗法門,沒有契入念佛三昧,或者他還有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沒有放下。自己沒有悟,怎麼能叫別人開悟?在這種條件之下聽經不如念佛。難,太難太難!我們到什麼地方找一個真正修淨土的人,他有信、有解、有行,這是必須要的條件,那個證,難,不容易!只要他有信、有解、有行,那就講得不錯。如果今天出家在家講經的法師大德都具備這個條件,我相信印光大師一定會教我們要聽經、要念佛。祖師講話,你要懂得他的意思。

  如果說只念佛,都不要聽經,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帶人念佛,天天講經說法,那印光大師所講的不是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矛盾?那到底我們聽誰的?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不能粗心大意。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我勸人念佛要聽經。每天至少要聽經兩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這是我勸大家的。聽經能開智慧,聽經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有這個好處。念佛,那是要念到相當的功夫,這最少的,佛家常講功夫成片,行。到功夫成片,煩惱習氣這一句佛號能夠降伏,可以不要聽經。所以你自己要想想,這個佛號降伏不了自己的妄想習氣,那聽經是有必要。佛號能降除自己的煩惱習氣,可以不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肯定有成就。這是我自己學佛五十多年的經驗。我告訴同學,我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能把自己煩惱習氣控制住、降伏住是靠聽經聞法,靠這個。念佛這個力量在其次,這是我的經驗,每個人根性不相同。


  世尊當年在世就為我們做試驗,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楞嚴會上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所以他很容易證得四果羅漢,定功降伏煩惱習氣。阿難尊者煩惱障重,只證得初果,但是他所知障輕,聽世尊講這些大乘佛法,他能悟入;你看富樓那他是阿羅漢,他聽不懂,他不能悟入。一個是用智化解了煩惱,一個是用定伏住了煩惱;富樓那是用定功伏煩惱,阿難是智慧開,把煩惱化解。這就說明每個人根性不一樣。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諺語常講「人貴自知之明」。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根性。為什麼?你好學,你的修學容易成就。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性,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佛菩薩大慈大悲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要知道佛菩薩為他示現的,可以給我做參考,要為我示現的,那正是契機。這樁事情明白,你要知道現前佛菩薩不住世,我們所讀的這一切經典都是佛菩薩從前為他人示現,我們今天拿來做參考。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根性,在修學過程當中可以做試驗。試驗,我們這個戒定伏不住煩惱,再聽聽經、研研教,看看有沒有幫助,總得要找出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功夫才得力。煩惱習氣克服不住,功夫不得力,所以學教不開悟,念佛功夫成片不能成功,參禪不能得定。這些地方不能怪佛法,不能怪經典,要怪怪自己,自己不知道自己根性,學錯了法門。


出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記》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34卷)【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http://bbs.foyuan.net/thread-13 8098-1-1 .html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2012-1-8 15:28:1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