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轉載自佛學網

這樣懺悔三次,保證因緣馬上變!


淨界法師教懺悔: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麼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為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呵──)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麼燒也無所謂。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為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為你輸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時候,你要愈謹慎,絕對不能夠晚節不保。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發一次脾氣的損失,那就不得了。你說他一個初學者,反正他也沒功德,他耍耍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講忍辱,這個對老參是特別重要,你要求一個安穩的功德。就是說,我們回憶剛出家的時候,花了很多的心在這樣貧脊的土地,現在好不容易蓋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地保存它。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制不了。那這個問題是在哪里呢?我們應該分析分析,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我們的內心,古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內心能夠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萬物,但是包容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會發脾氣,你就是有委屈,你覺得這個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認為不公平,你才發脾氣。你認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價不成對比,我不應該得到這個結果。

    但是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講今生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內心的罪業變現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係,事實上如此。

    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懺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懺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地懺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

    我們一個人很大的悲哀,是什麼悲哀?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發脾氣,發脾氣就又造罪業,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又是一片逆境,這個時候你要發脾氣,發脾氣又造罪業。那你這個痛苦,幾時能夠消除呢?你這個不是惡性循環嗎?

    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從這個地方,古人講:「截斷妄流」,從此打住。你只有一個方法,透過智慧的觀照,看到一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因為他感到委屈。為什麼他有委屈呢?因為他作出錯誤的判斷,他認為痛苦是別人給他的,所以愚癡是所有罪過的根源──無明。

    其實我們說穿了,人沒有什麼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了來生的你,你必須要為前生的你負責,難道不需要嗎?你前生選擇這樣做,那你今生必須要無條件地承當。因為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為你自己負責,還要為你前生負責,就是這個道理。重點是你不能糊塗,一個人絕對不能對因緣法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子是不可以彌補的。

    特別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參,當你內心有一點點戒定慧功德的時候,我必須提醒大家:你沒有發脾氣的理由、你沒有發脾氣的空間,因為你輸不起了。你只要發一個脾氣,你可能要從生命當中,回歸到過去過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為這個發脾氣付出代價。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不但是往前衝刺,這個安穩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地保護得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薩有這個問題,他白天、晚上修習功德,佛告訴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內觀照,一切的問題,都是前生的你創造的,你必須為前生的你負責。

    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懺悔,因為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懺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地懺悔。」說三次。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

(淨界是自己的名字或者法號)

    只懺悔以前的罪業能徹底清淨業障嗎(達真堪布)

    答:懺悔的時候,要在諸佛菩薩、上師三寶面前發誓發願:「從今以後縱遇命難,再也不造這些惡業!」這個決心是返回對治力。有這個決心才能徹底彌補罪過,徹底恢復原狀。沒有這個決心,懺悔做得再好、再如法,也只能減輕罪業,不能徹底恢復,因為你沒有返回對治力。如果還想繼續造業,繼續犯戒,還有這些想法,就說明瞭你不是真心的懺悔。若是你真心懺悔的話,還能有這些念頭嗎?剛才服毒藥了,現在搶救過來了,但是你說,自己斷不了這個,以後還要喝。你能有這個想法嗎?不可能吧?同樣,懺悔的時候如果還想繼續犯戒,還想繼續造這些惡業,那你就不是真心懺悔了,就不能徹底恢復原狀,不能徹底清淨惡業了。  
2011-6-8 11:56: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生氣時為什麼說話比較大聲老實修行 以戒為師 釋印隆部落格

有一天一個有智慧的教授問他的學生以下的問題:
"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用喊的?"

所有的學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學生說:
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所以我們會用喊的.

"但是為什麼別人就在你旁邊而已,你還是用喊的,
難道不能小聲的說嗎?為什麼總是要用喊的?"教授又問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七嘴八舌的說了一堆,
但是沒有一個答案是讓教授滿意的,最後教授解釋說:
"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

而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於是必須用喊的,

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 距離更遠就又要喊更大聲........"

教授接著繼續說:"而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會怎麼樣呢?
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的,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
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
但是心中的愛因而更深,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言語,

只用眼神就可以傳情,而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

最後教授做了一個結論:
"當兩個人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
更不要說些讓心距離更遠的話,自然的過了幾天,
等要心的距離已經比較沒有那麼遠時,再好好的說吧!!
2011-6-20 17:11: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Life生命電視台  五方講堂

莫須有的罪名

活出自己的如來 第二章P4



    一位年輕人,去拜訪佛祖。佛祖那時正雲遊在山下的一個幽靜的林子裡。正當他們談論著什麼是美德的時候,一個罪犯瘸著腿、吃力地爬上山嶺。他走進樹林,跪在佛祖面前,說:「啊,佛祖,請你解脫我的罪過。我罪孽深重。」

    佛祖答道:「我的罪孽也同樣深重。」

    罪犯說:「但我是盜賊。」

    佛祖說:「我也是盜賊。」

    罪犯又說:「但我還是個殺人犯,多少人的鮮血還在我的耳邊翻騰。」

    佛祖回答說:「我也是殺人犯,多少人的熱血也在我的耳旁呼嘯。」

    罪犯說:「我犯下了無數的罪行。」

    佛祖回答:「我犯下的罪行也無法計算。」

    罪犯站了起來,他兩眼盯著佛祖,露出一種奇怪的神色。然後他就離開了,連蹦帶跳地跑下山去。

    年輕人轉身問佛祖:「你為何給自己加上這些莫須有的罪行?你沒有看見此人走時已對你失去信任?」

    佛祖說道:「是的,他已不再信任我。但他走時畢竟如釋重負。」

    正在這時,他們聽見罪犯在遠處引吭高歌,回聲使山谷充滿了歡樂。



禪心慧語

    人在苦難的時候,常常認為自己的苦難最深。然而,當他知道別人的苦難和自己的一樣、甚至比自己的還深時,他就會得到某種安慰和平衡,痛苦也會減輕一些。

感恩彰化吳美黛師姐發心打字及校稿
2011-7-3 12:24: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友轉寄來的文章,值得一讀再讀並且勇於實踐
阿彌陀佛

原平居士的日志比风水更厉害的命运修造

一、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2011-7-3 19:01: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1-7-4 10:19 编辑

LifeTV生命電視台  五方講堂

救人於苦難之中

有 佛 法 就 會 有 想 法P.27

    雲山寺有三位禪師,他們對佛法非常有研究,悟性又高,是住持最喜歡的三位禪師。住持年老,為了選定接班人,決定派他們去附近的金山寺進修佛法,然後在其中選一位擔任住持。

    一天傍晚,三位禪師借宿於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剛剛去世,留下了七個不懂事的孩子,家境甚是可憐。那個寡婦見到年齡最小的禪師,被他的才學所吸引,希望能夠以身相許,也為這個家找一個依靠。這位禪師思考了一會,最後答應了。

    第二天準備上路的時候,這位禪師對另兩位禪師說道:「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娶這位寡婦了。」

    兩位禪師一聽,非常氣憤,認為他太沒有志氣,為了女色竟然拋棄了佛法,惱怒地拂袖而去。

    等兩位禪師走遠了,寡婦對這位禪師說:「他們已經走遠了,咱們準備結婚吧?」

    禪師看了看寡婦,說:「你丈夫剛死不久,你不應該馬上結婚。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過去了,寡婦提出結婚的要求,禪師再拒絕道:「那三年是你為丈夫守的孝,為了感謝你的丈夫,我也應該為你丈夫守孝三年。」

    三年一晃又過去了,寡婦又提出要結婚,禪師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時間一晃已經是九年了,寡婦家的小孩已經成人了,都很有出息。禪師看到自己的心願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智慧禪☆

    佛法是用來念的,更是用來度人於苦難之中的!心中向善是遠遠不夠的,時時刻刻懷有一顆菩薩心腸,施恩於眾生,救人於危難。不去執著於成道、成佛,踏踏實實地為眾生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感恩香港見心師姐發心打字及校稿
2011-7-4 09:18: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1-7-6 14:04 编辑

轉載  生命的化妝 / 林清玄LifeTV生命電視台  五方講堂

    我認識一位化妝師。她是真正懂得化妝,而又以化妝聞名的。

    對於這生活在與我完全不同領域的人,我增添了幾分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裡,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問她:“妳研究化妝這麼多年,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樣的問題,這位年華已逐漸老去的化妝師露出一個深深的微笑。

    她說:“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

    次級的化妝是把人突顯出來,讓她醒目,引起眾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缺點或年齡的。

    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的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唇…”

    沒想到,化妝的最高境界竟是無妝,竟是自然,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

    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

    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多麼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妝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歎地說。

    “不對的,”化妝師說,“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

    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與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

    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欣賞藝術、多思考、對生活樂觀、對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關懷別人、自愛而有尊嚴,這樣的人就是不化妝也不到哪裡去,臉上的化妝只是化妝最後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簡單的話來說明,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化妝師接著作做了這樣的結論:“你們寫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妝師嗎?

    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這樣,你懂化妝了嗎?”

    我為了這位女性化妝師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為我最初對化妝師的觀點感到慚愧。

    告別了化妝師,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這樣深刻的體悟:

    在這個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內在意義,

    那麼,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從內在裡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2011-7-6 13:03: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聆聽來自恆河的聲音
2011-7-6 13:20: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聞法儀軌(ㄧ):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聞法儀軌〉

監院法師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今天是佛學院第一學期的上課,學人想利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明: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聽聞佛法,才是一個最恰當的方式。為什麼我們聽聞佛法要有一定的儀軌呢,學人加以說明。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說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一個法,到底它是一個功德法、還是過失法,基本上是不決定的,是從它整個生起的因緣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基本上佛法的修學是重視過程,你在整個過程當中,內心的造作,會決定這個法的一個相貌。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比如說,同樣是水:牛去喝水以後,牠產生了牛奶,因為牠的內心產生慈悲的造作,所以牠把水轉換成牛奶;這蛇也去喝水,但是牠內心產生瞋恚的造作,結果牠把這個水轉換成毒液。所以說,同樣的水,我們說水是無自性的,「諸法無自性」說是「一切從緣起」;也就是說,因為不同心態的造作,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宗大師說:同樣的聽聞佛法,有些人會得到很大的利益,而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有些人聽聞佛法,因為他自身的過失,而產生了障道,他聽完以後反而障礙他的修學。所以聞法的一些儀軌是非常重要的,會影響到我們聽了以後,到底是不是能夠受用、或者產生障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好,我們看《講義》的第一頁:

◎將述此義,大科分三: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甲三、正聞軌理  今初。

首先我們看第一科、思惟聞法所有勝利,首先我們在聽經之前要「思惟」我們聽聞佛法的這些殊勝的功德,這第一點;第二點、「於法、法師發起承事」,當我們對法產生一種殊勝功德的思惟以後,對於所教授的佛法以及法師,應生起一種承事供養的心。這二段都是在聽法之前的一個基礎,我們叫做道前基礎,在聽法之前的準備。第三科、正聞軌理,這個就是你正式到了講堂以後,你面對法師、面對法,你應該有的態度;第三科是正式的說明:聽聞的軌理。

甲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我們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一種善法欲,佛法是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夠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的配合。說:「誒,佛學院排那麼多課,反正你排、我就來聽。」這樣的心態是一種被動的,你很難得到利益。所以我們在聽課之前要先「思惟」:到底聽「聞」這個「法」,對我們會有什麼樣殊「勝」的好處?要先去思惟這個道理,而產生一種主動的、積極的追求心態。這當中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龍樹菩薩的《聽聞集》,請合掌:

《聽聞集》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一段,龍樹菩薩等於是把聞法的功德、跟不聽聞法的過失,作了一個對比;首先我們看:假設我們不聽聞佛法,會有什麼過失呢?說:誒,我們出了家,好好修行就好了,為什麼要聞法呢?龍樹菩薩說:就像一個人到了「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內,就是四面都有牆壁、有障礙的房間中,這個人在完全的黑暗當中,即使房間裡有很多差別的色法,比如說,有珍寶能夠讓我們產生安樂的;有很多刀劍會傷害我們的;我們到了那個房間,即使我們有眼睛,也不能判斷什麼是珍寶、什麼是刀劍,我們沒有辦法判斷!也就是說,我們缺乏光明的引導,即使房間有珍寶、有刀劍,我們也「不知取捨」;這地方是個譬喻。

我們看「合法」:「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得到了人身,一個非常珍貴的、能夠修學法器的人身,而且我們第六意識的智慧很正常,你看畜生道的第六意識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癡、暗鈍的,所以我們得到一個很正常的、非常清楚的明了性的智慧,但是我們沒有「聽聞」佛法,結果是怎麼樣呢?「不知善惡法」!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也不知道什麼是錯,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產生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

比如說你今天造了錯,學了佛、你還是會造錯,但是你學佛以後,能夠善知善惡法,就能夠從這樣的正見當中產生自我反省、自我調整。如果你沒有聽聞佛法,對於自己的行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當一個過失出現的時候,你就一輩子錯下去了;為什麼?因為你「不知善惡法」。所以了解善惡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不能馬上的讓自己完全清淨,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這個標準,不斷的來要求自己、來調整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所以了解善惡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那麼了解善惡法是什麼,是從聽聞而來的;這一段是先說明:假設不聽聞佛法產生的過失,最嚴重的就是「不知善惡法」,這是過失。

以下,我們看聽聞佛法的「功德」:「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你能夠聽聞佛法,就像一個人有了「眼」睛,這個眼睛就是我們有了第六意識的明了性;而且「有」燈光的引導,這個燈光就是佛法的正見;這樣子、有第六意識清楚的明了性、再有法的引導,就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是ㄧ珍寶,我們應該要追求,,什麼是刀劍,我們應該遠離。這個道理就是說「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經過「聽聞」,才能夠分別「善惡」。宗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這無量無邊的善法,有一個根本就是正見。所以可以這樣講,我們剛開始學佛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聽聞佛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那麼在禪宗叫做「認清路頭」。你開車開了半天,還在都市打轉,還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修行最怕的是什麼?就是你錯認消息,這個車子開了半天,就是上不去。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正見,沒有正法的引導。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佛法的引導,才能夠產生正確的修行。看第二段:

又《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這地方講到修學佛法的三個次第:第一個「聽聞」。「聽聞」就是聞所成慧;當然現在有些文字的檔案,但是從《楞嚴經》的觀念來說,我們學習佛法,六根當中聽聞的效果最好,比你自己用看的效果來得好!因為印象深刻。所以一般來說,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叫做「音聲佛事」,佛法是把聖道放在音聲當中;我們經過聽聞,就把音聲的佛事轉成我們心中的道。所以剛開始六根當中,是以聽聞來當做根本。「隨轉」,這「隨轉」就是思所成慧;這個法義你聽進去以後,心中不斷的思惟,心隨法義而轉、去消化法義,叫「隨轉」,產生一種思慧;思慧會產生一個勝解,堅定的理解。第三個是「修心要」,我們產生修慧,開始去修正對治我們內心的煩惱。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這個「聽聞隨轉修心要」是講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脫生死城」;我們能夠掌握這樣一個修學的心要,用很少的時間,就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其實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離心,憑良心講:他們也很努力用功在修學;但是他們跟我們佛弟子最大的差別,就是缺乏善巧慧,沒有智慧的善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九十六種外道,《楞嚴經》當中講到其中一個苦行外道。外道也知道生命的痛苦是罪業產生的,說你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你有罪業;但是他認為這個罪業是真實的、不能改變的,所以要趕快離苦得樂,趕快把自己的業障消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為它是真實的,你不能改變它的,那怎麼辦呢?就躺在有刺的荊棘上面、或泡在冰冷的水當中、或者是倒掛在樹上;他的整個苦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快速的消除罪業、快速成就安樂的涅槃。我們佛法認為:這樣是不善巧的,因為你這車子走錯了方向,把車子打壞了是沒有用的,因為它是牛車,是前面那個牛有問題,你對車子、打車子是沒有用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是沒有關係的;折磨你的色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問題不在這個地方,問題是那個牛,要調整那個牛的方向。

所以從佛法當中,我們「聽聞隨轉修心要」,聽到了龍樹菩薩說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你看,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二個修行重點:第一個、我們剛開始修學偏重在斷惡,就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假入空觀,從因緣法的觀察當中,知到它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第二個「亦名為假名」,當我們入了空以後,我們幹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忽略因緣的假相,因為假相有它的作用。譬如說吃飯,飯是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發生山難以後,那個人被埋在泥土裡面,救出來以後幾乎是奄奄一息、沒有生命現象;救起來以後,趕快吃個飯、休息幾天,誒容光煥發;這個飯對我們色身的確有滋養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每個因緣法當中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為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產生的這種差別的作用。「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就是中道實相。所以整個修學,不論是「從假入空」,或者「從空出假」,都是由聽聞的引導而來。

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一出家,二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回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沒有人說自己就去爬山的,沒有這樣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每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華無果。」外道種樹開了很多的華,到最後、一顆水果都沒有。華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樣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果都沒有;沒有什麼樣的功德。所以外道的樹是有華無果,無益的苦行。「小乘佛法是一華一果」,小乘學者對因緣法、對六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槃,所以一個華、結一個果。「大乘佛法,是多華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要聽聞來作引導,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產生一個正確的修學;所以整個身口意的修學,是由「聽聞」產生「隨轉」而產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它是一貫的作業方式。
引自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部落格
2011-7-8 13:10: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聞法儀軌(二):怎麼去思惟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好!看第三段:

《瑜伽師地論》云: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ㄧ、「珍寶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

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今天在聽聞佛法之前,應該怎麼去思惟這個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第一個、你要把佛法當成「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我們看:

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這個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你看世間上有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必需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產生的,而「佛」陀「出世」是很「難」遭「遇」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到了一萬二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類就進入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出世,這一段時期出世的眾生,完全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以說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

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們應該把佛法當做好像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眼」睛。我想我們一天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眼睛,有時候我們沒有去動手、也沒有動腳,但是我們眼睛一般來說,只要醒過來的時候,眼睛是一定要動的。這個眼睛的意思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內心的善根。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時時」,我想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複,說「誒,我聽過了」,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惟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情執重,貪瞋癡各式各樣,而煩惱的背後是有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的累積而成的;煩惱是由思想產生的、錯誤的思想,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當中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你看,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一再的縱容它;但是面對正法的時候,卻不願意重複;這個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跟我們看報紙是不一樣的,不是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就像印刷一樣,每次的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觀照的智慧,每一次的聽聞善根慢慢的增長,這叫做「時時增長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需有光明,「能」夠「見」到……。這個「如所有性」是講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盡所有性」是講諸法的別相,講到因緣法,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就是把佛法當「光明想」。

四、大勝利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

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我們古人講一句話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我們聽了很多的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的是有的用不到。我們一般來說,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所聽聞佛法的部分,大概只用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為你要為以後的菩提涅槃,作一個布局;因為你還有來生。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做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便你以後到三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而這樣的大乘善根,跟著你的生命不斷的運轉,它會慢慢的帶著你跟三寶結緣,繼續的聽聞佛法,慢慢的趣向於「菩提、涅槃」的「果」報,它對我們生命有種引導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一時做錯了事,誒,就會遇到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你跟三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呢,當你產生過失的時候,你就一直錯下去了。所以我們講,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槃」的「果」報相應的;因為它可以作為你非常好的引導。

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如是於諸聞法勝利等,數數思惟,應當發起勝解。

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這個「無罪想」是說我們內心當中順著這個「法」義去「思惟」;我們心中很多的罣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世間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沒有真實體性的,你這樣,內心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產生一種開闊的安樂。這就是講到我們今生聽聞佛法、去思惟佛法的快樂的感受。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在聽法之前,要把它當做貧窮人追求珍寶、瞎子追求眼睛、在黑暗當中追求光明,乃至於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產生一個殊勝的理解。好,我講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這個須達長者在佛陀教法當中的修學是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產生堅定的信心,他就發願要盡形壽無條件的供養僧團,所以他到僧團白告大眾師說:「我對於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只要三寶來跟我乞求,我一定滿他的願。這時候比丘聽了以後,很多比丘,哦,需要一個杯子,就到他們家乞求一個杯子;少一件衣服,就跟長者乞求,拿一件衣服。整個乞求的方式是怎麼樣呢?當然大富長者有錢人,門庭廣大,他們家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大樹上面有二隻鸚鵡,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的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長者就很歡喜的出來迎接比丘,就把比丘所需要的東西供養給比丘。所以二隻鸚鵡就經常扮演通風報信的角色。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為這二隻鸚鵡說法」,如是如是的交待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秉持著佛陀的慈命,就來到長者的家裡面,走進大門以後,二隻鸚鵡又很高興的飛起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這時候阿難尊者說:誒,你先下來,我有話要跟你們說。就跟這二隻鸚鵡說「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鸚鵡聽到苦集滅道的道理,講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後,二隻鸚鵡非常的歡喜,就從地上飛到了樹上,也是唸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從樹上飛到地上,展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報告長者。報告以後,長者出來就滿阿難尊者的願供養,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有一隻狐狸跑到樹上,就把二隻鸚鵡給吃掉了。吃掉以後,比丘就覺得很傷心,平常我們去長者家乞求,都是牠們二個通報的。比丘就問佛陀說:這二隻鸚鵡死掉以後往生到哪裡去了?

佛陀說:這二隻鸚鵡因為聽聞佛法,產生歡喜的關係,死掉以後生到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夜摩天去,以後到兜率天,展轉到了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後又再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展轉七次,七次死掉以後來到人間做人,享受一生的安樂以後,到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鸚鵡牠經過展轉的天上,為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為他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白費。你說「誒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用得到的,總有一天用得到的!我們可以這樣講,只要這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的讓你聽聞,總有一天會產生效果;我們叫做「乘」。所有的教法只有佛教有資格叫做「乘」,大乘、小乘;因為它有「到彼岸」的效果。我們把「聽聞佛法」作個總結:第一個、你所聽聞的佛法,今生用得到的就是讓你分別善惡法,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產生種種斷惡修善、安樂的感受,現世的利益。第二個、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我們講的《楞嚴經》,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就是講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槃,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準備好;也就是說,必須為你來生作好準備。

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第一個、為了今生的滅惡生善、為了今生的離苦得樂;第二個、要考慮一下你還有來生,不是只有今生而已,你到來生才準備,來不及了,所以你必須為來生作好準備,就是我們講的,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應。所以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都要去思惟:第一個、這樣的法進入你心中以後,對於今生跟來生都是有很大的增上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我們在無量劫當中是很難聽聞的,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這都是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好,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就講到「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我們應該生起什麼樣的心態呢?「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要對「於」我們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承事」就是一種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如《地藏經》云﹕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我們今天聽聞佛法的心態,對法的心態是什麼?有三個:第一個、你要「專」心,不能打妄想,因為你過去在三惡道當中,根本沒有因緣聽佛法,你在三惡道裡面,經過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今生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解脫的因緣成就了,你要把握機會。身為一個人,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在於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會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要專心。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經過祖師的傳承以後,當我們顛倒妄想的心跟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先要求自己相信。〈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第二個很重要,信心;第三個、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以「專」心、「信」心、「恭敬」心,三種心來「聽聞法」,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

第二個、應該要避免的:「不應於彼起毀謗」。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蕅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所以佛法基本上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

辦法廣學一切法門,只能夠在今生當中,選擇你適合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毀謗」。修淨土宗的,對於禪宗、天台宗,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產生毀謗對我們未來,會產生障道。所以這地方很重要,千萬不要對於任何的法門產生毀謗,這是應有的態度。這個地方是講到對法的內涵。

再來是講到「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我們對於「法師」身口意的「供養」,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口業的讚歎、包括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於授課法「師」最好的態度,就是把他當做像「佛」一樣的觀「想」。宗大師說:每一堂課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個法師當做佛一樣的看待。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就等於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身為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但是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關於這個觀念,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佛一樣的轉想,這個觀念是很重要的;這樣想過以後,我們這堂課,你這樣聽下去,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下堂課再加以說明。好,休息十分鐘。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部落格
2011-7-8 13:12: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聞法儀軌(三):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頁,「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當中會遇到很多的佛法,也會遇到很多的法師;但不是所有的法師跟佛法,對我們都是幫助的;甚至於我們遇到的法門、哪些法師的因緣,對我們反而產生一種障道的力量;問題點在哪裡呢?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掌握正確的聞法儀軌。

蕅益大師說:它本來是珍寶,但是我們在拿珍寶的時候不善巧,結果身體被割傷了。所以這個課程,在宗大師的《廣論》當中是當做「道前基礎」,就是你蓋房子,先要把地基打好,沒有地基,這房子蓋起來是會垮掉的。這樣一個基礎的教育,我們看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應有的態度。這當中有二段: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這地方是說明我們在面對法、面對法師的態度。第一個、面對法的時候,法有二種:第一種是你今生所專修的、主修的法門、或者說你根本的法門;那當然沒話講,你遇到了淨土法門、或者你所修的般若法門,這時候你應該什麼態度呢?專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來聽聞。第二個、你也會遇到一些今生所沒有修學的法門,這個法門今生沒有把它納入你的根本法門,但是你也聽聞到了;但是這地方要注意了,「不應於彼起毀謗」,即便你今生沒有修學,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隨喜讚歎,因為來生遲早會遇到,我們必須為來生結下一個善緣,這是對法的態度;包括你今生所專修、包括你今生暫時沒有修的,這二種態度。

我們對於這個「人」、對於說法的「法師」,在面對說法師的身口意供養,最好的心態,就是把法師當做佛陀一樣的轉想;把法師當「佛」的轉想,這地方有二個很重要的觀念要加以說明。為什麼要把法師當佛一樣的轉想呢?第一點就是講「萬法唯識」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切其實是你心中所變現的,你看這個水,同樣是水,我們看到的是濕潤的水;餓鬼道的那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熱惱的火;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莊嚴的琉璃地,他的心態比我們更好。同樣的水,有些人的感覺是濕潤的水、有些眾生感覺是熱惱的火、有些眾生感受到的是莊嚴的琉璃地。所以說水對我們產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決定的,是你的心決定的。你看同樣的水,不同的心態去接觸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佛陀滅度以後,你今天能夠把每堂課的老師,都當做佛陀的轉想,先不管別人怎麼樣,至少對你是最大的加持,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這堂課非常受用,何樂而不為!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就是說你把他當做佛陀,就等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樣,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從一個功能上來說,為什麼要把法師當做佛陀看待呢?宗大師講一個偈頌說:「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說佛陀出世以後,是來幫助我們眾生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罪業,佛陀不能用祂清淨的甘露來洗我們的罪業,佛陀做不到;我現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祂萬能的手來拔除我們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祂所有的波羅蜜,送你一個,來讓你受用,也沒有辦法!不能把功德送給你。佛陀不能為我們拔苦、也不能給我們波羅蜜,那佛陀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其實我們看,佛陀成道以後,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說法」,佛陀把道理告訴你,讓你自己聽聞以後,讓你自己改變。所以我們一再講個觀念: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願意改變,沒有一個人可以幫你改變。這意思就是說,其實佛陀是扮演說法的角色,而法師也是扮演說法的角色,從功能上來說,這二個效果是一樣的。你看佛陀滅度以後,就是靠這些天下弘揚佛法、諸大善知識來弘揚佛法。所以從這個地方念恩生敬,因為他今天扮演的,剛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當做佛陀一樣看待,而我們聽法者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重點是我們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這地方講到我們對於法跟對於師這二種的心態。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二種心態;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看第二段:

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我們對於這個法師,盡量能夠避免去觀察五個處所:所謂戒穿缺,種性下劣,形貌醜陋,文辭鄙惡,所發語句粗不悅耳。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

第一個、法師的「戒穿缺」有過失;不過這個地方宗大師強調:「戒穿缺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識破了根本重戒,這個人就不是善知識了,因為它是一個指標,這個根本。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法師在身、口二業,有一些微細的過失、有一些威儀的過失,不圓滿,這個難免;但是也不能夠因為這樣,就不跟他學了,因為不跟他學,他有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了。就是這個法師的身口二業,有一些威儀上的過失。

第二個、法師的「種性下劣」。這個「種性」,當然我們現在沒有所謂的種性,但是意思就類似我們講:這個人學歷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學畢業、國中畢業;你是大學碩士,你就不跟他學習了。不跟他學習,你就失去了一個增上的機會。所以我們對於「種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點是他心中有法,這是重點。

第三個「形貌醜陋」,這個法師長得不莊嚴,你就不跟他學習了,這樣子也不對了。「文辭鄙惡」,這個法師講話不文雅,不能用美妙文雅的方式表達出來,可能書讀得比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還是要學習。「所發語句粗不悅耳」,這個法師可能經常會有一些粗暴、用來對治的言詞,我們也不能夠因為言詞比較粗暴,我們就不跟他學習了;因為良藥苦口,雖然有些粗暴,但是我們內心順著他所說的法義去思惟,我們真實能夠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設我們對於前面的五種情況「便作是念,不從此聞,而棄捨之;」這樣子菩薩就失去一個自己進步的機會。

這個地方有個觀念,我們必須要了解: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時代;今天要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你拜一個文殊菩薩做師父、你聽普賢菩薩說法,你就覺得很輕鬆自在,因為他的資糧力非常的圓滿,他的福德智慧都很圓滿。但是我們到了末法時代,這些所謂天下弘揚佛法的諸大善知識,本身的資糧可能都有欠缺;這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佛法,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為什麼呢?因為這說穿了,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說你要是有本事,為什麼不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我們今天到了末法時代,才遇到這樣佛法的善知識,雖然表面上是說這個法師有過失,但實際上還是我們個人的業力淺薄,我們自己福德淺薄。所以我們還是要把握這樣的學習機會來增上。

智者大師說:一個貧窮的乞丐,他要得一個珍寶,不幸的是這個珍寶在垃圾堆裡面。智者大師問你說:你是要去拿,還是不去拿?你不去拿,就是一輩子貧窮;你去拿,你就必須忍受垃圾堆的這些過失。智者大師說:有智慧的人會忍受垃圾的過失,而去得這個珍寶,因為垃圾的過失是暫時的,得到這個珍寶是永久的。所以我必須勉勵大家、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跟很多我們覺得不滿意的人學習,這是不得已的;每個人都一樣,因為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整個眾生的共業,就是福德智慧資糧都差了。但是我們得到人身,我們希望增上,就必須忍受垃圾、去得到珍寶,重點是我們要得到珍寶,重點在這個地方。你看法師身口意的過失,其實對你是沒有好處的、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宗大師提出五點,來提醒我們不要去看師長的過失。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  部落格
2011-7-8 13:14: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1-7-9 11:13: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http://tw.myblog.yahoo.com/buddh ... 4645&next=44625

早飯要早,中飯要飽,晚飯要少

佛門中有云:「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佛弟子當學佛行,斷六趣因。」其實這樣的規制,不只是要我們在修行上注意心念,也是非常健康的!

--------------------------------------------------------------------------------------------------------------------------------------------------
早飯要早,中飯要飽,晚飯要少
早飯要早,中飯要飽,晚飯要少。

少吃一口,舒服一宿。

要想壽而安,須減夜來餐。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睡前不可飽食,亦不可饑餓。

飯後莫急躺。

吃飽就上床,壓斷肝和腸。

飲食即臥,乃生百病。


古代養生家一致主張晚飯要少吃或不吃。

《老老恆言》說:“《內經》曰: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故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李東坦在《東垣十書》中說:“饑而睡不安,則宜少食;食飽而睡不安,則宜少行坐。”

我國飲食習慣,一日三餐。三餐時的勞動工作情況和生理情況大不相同。

早餐時,相距昨天晚上進食時間長,幾乎佔了一天的一半時間,這時胃內的食物已經消化乾淨,而一天的工作即將開始,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早上應儘量吃早一些,而且吃好一些,吃一些體積小而富有熱量的食物。

中午雖然距早飯時間只有四至五個小時,但人在上午的活動較多,消耗的能量較大,需要補充富有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而且可以吃得稍飽一點。

晚飯後一般人都較少活動,必須吃低熱量易消化的食物,而且要少吃,否則:

一、增加胃腸負擔:睡眠中胃腸蠕動減弱,消化功能減退,晚飯過飽,腸胃內食物過多,會引起消化不良。

二、影響睡眠:胃內過飽的感覺對大腦皮層有刺激,使其興奮不易入睡,影響睡眠,久之導致神經衰弱。

三、影響肝臟胰臟:飽食使胃及十二指腸充滿食物,躺臥時,身體重壓肝臟胰臟,易造成胰管及胰腺腺胞破裂,或膽汁受壓迫而逆流入腋管,引起胰腺水腫、出血及壞死,導致胰腺炎的發生,甚至暴死。

四、增高血脂和體內脂肪:晚餐吃得過飽及油脂太多,使夜間血脂猛然升高。夜間血液中經常保持高脂肪含量,會造成脂肪沉積,人很容易發胖和產生動脈硬化,易患心血管疾病。因此,“要想壽而安,須減夜來餐。”

當然,“晚餐要少”不是盲目地越少越好。這個少應指食物所含的熱量,而不是指飲食的數量。

因為晚餐與第二天早餐相距的時間長,如果腹內空空,會產生饑餓感而影響睡眠。

晚餐可多吃些含纖維素多而產熱量較少的粗糧、蔬菜、薯類,不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所吃食物含的熱量,以佔全天總熱量的25-30%為宜。
2011-7-9 11:15: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1-7-9 11:18: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老實修行  以戒為師為了下一代,三種東西一定要做資源回收

    1.燒壞的光碟不要亂丟,可換錢 ~
    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 ~
    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 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 慢性的傷害。
     
    3.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
    一粒鈕扣電池 (扁平狀) 可使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哦。
     


說 明 如 下 :


1.燒壞的光碟記得不要亂丟可換錢

燒壞的光碟記得不要亂丟,CD、VCD 等廢光碟片也要回收了。

為全面公告回收光碟片做準備, 環保署決定委託民間業者推動回收試辦計畫, 將在台中縣市的電腦門市、唱片行、 超商及大賣場設置二百個回收點, 配合回收的消費者每片廢光碟片可得一毛錢獎勵金。

負責這項回收試辦工作的惠嘉電公司指出, 只要環保署一通過試辦計畫,他們三個月內即可完成回收點布點, 在電腦門市及唱片行等擺上該公司自行研發的布丁型回收筒, 回收筒上有一破壞器,可刮毀光碟片上的軌跡, 消費者不必擔心光碟片上紀錄的資料外洩。 但這種布丁型回收筒只回收光碟片,而未能附帶一般 CD、VCD 包裝用的透明PS塑膠盒。

業者表示,如果環保署希望也附帶回收盒子, 他們將更改回收筒設計。

台灣為全球排名第一的光碟片生產王國,年製造量在五十億片以上, 占全世界產量八成;其中,內銷就有八億三千萬片, 而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品每年也達五千噸左右,數量驚人。

由於光碟片愈來愈便宜,一片空白光碟只要六至八元就可買到, 最近國內已有不少光碟出租中心為方便顧客, 顧客可以在租電影光碟片後不必還片,使得廢棄光碟片數量遽增, 過去把光碟片當成一般垃圾掩埋或焚化處理的方式也受到挑戰。

環保署表示,其實光碟片的回收具經濟價值,使用水刀、 機械研磨或溶液浸漬光碟片,可剝除表面油墨及反射金屬層, 回收塗布其上的金、銀等貴金屬,而半透明的 PC塑膠也可以回收再製為電腦或電視機殼, 或用於汽車塑膠零件的製造。

據了解,目前PC塑膠的原料價格為每公斤六十至七十元, 空白光碟廢料每公斤可賣二十五元, 非空白片也有十二至十五元的身價;廠商如以每片一毛錢價格, 鼓勵消費者回收,每公斤約需支付六元,再加上人力、運輸、 貯存管銷費用,仍有相當利潤。

2.日光燈管壞掉別亂丟

壞掉的日光燈管如何處理?不少人會把它打破, 然後用報紙包起來丟掉。

事實上,當日光燈管被打破的同時, 燈管中的汞蒸氣大部分已經溢散出來,一但經呼吸道進入人體, 就會長存體內,傷害神經系統。

環保署副署長張祖恩上午指出,環保署已經從今年一月一日起, 開始回收直管的廢日燈,民眾若有丟棄的廢日光燈, 可以交給地方政府清潔隊的資源回收車、 登記合格的回收商或交由日光燈的經銷商採逆向回收, 使廢棄的日光燈能作好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工作, 以避免日光燈所含的汞及螢光粉造成污染。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地區一年的廢日光燈管的數量接近一億支( 九千六百萬支)平均每支日光燈的含汞量為○.一二毫克。
過去由於技術不夠成熟, 廢日光燈管隨一般垃圾由清潔隊垃圾車進入掩埋場, 其釋放出的汞及螢光粉對生物和人體都會有間接、長期、 慢性的傷害。

張祖恩指出, 目前有能力處理廢日光燈管中的汞回收工作的國家並不多,在亞洲, 除了日本以外,台灣是第二個有能力處理這項技術的國家。

3. 你明白為什麼要回收電池嗎 ?

一顆一號電池爛在泥土,能使 1平方公尺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鈕扣電池 ( 扁平狀) 可使 600噸水無法飲用,這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 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 進而進入魚類身體、農作物中,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五種物質,電池裡就包含了三種:汞、鉛、 鎘。

汞是一種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對人體中樞神經的破壞力很大; 鎘在人體內極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氣腫、腎損害、 肝病變、骨質疏鬆、貧血,很可能使身體癱瘓; 而鉛進入人體後最難排泄,它會干擾血液系統、神經系統、腎臟、 消化系統及循環系統具有高危害。

為了減少廢電池對環境以及我們自身健康的危害, 請大家將家中廢棄的電池做好回收的動作, 就近投入各大型或連鎖超商、超市、量販店、 藥妝店等地點內設置的廢電池回收筒,或請孩子帶至學校回收, 小小的動作將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福祉!

             希望大家多做環保,讓世界更美好!
2011-7-9 11:22: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
聞法儀軌四  學習的態度
《楞嚴經》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我們看第三段的《本生論》:

如《本生論》云:「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 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這個地方把我們學習的態度,包括對法跟法師的態度,作出了五點的總結。第一點、你到了講堂,不管你今天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我是住持、是長老,只要有法師說法,你只能夠坐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我記得幾年前在蓮因寺齋戒學會上課,我那個時候的戒臘大概只有五、六臘,懺公師父的戒臘大概是我的十倍、差不多是十倍,我在講課的時候,懺公師父偶爾會進來聽幾句,他每次進來的時候,都悄悄的進來,然後坐在下面,跟同學要一本《講義》,靜靜的聽幾分鐘,有時候會聽到下課,有時候聽到一半,再離開。我覺得老人家是給我們做個身教,你看他,一個長老進來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下面,以一個聽法者、學習者的態度自居,從這個地方增上;當然我認為他是以身作則。所以我們今天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不管你以後做到什麼樣的一個地位,只要你聽法,一定要坐在低的地方。

第二個「發起調伏德」,你內心當中要產生謙卑的心,調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舉的心,這個很重要。第三個「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佛法就像是藥一樣,我們應該「具笑」要歡喜心,偶爾的去注視著說法的法師,就好像一個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樣的心態,有一種希求的心情。第四個「起敬專至誠」,要恭敬心、專心跟至誠懇切心,這前面說過了。第五個「善淨無垢意」,內心當中要保持一種清淨的意念,佛法講清淨是針對染污來說的。什麼叫染污呢?佛法說「你心中的懷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們講信心就是清淨,我們講清淨的信心,也就是說你今天不要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聽法,否則的話,你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懷疑的心所染污了。這五點作一個總結:「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就像一個重「病」的人「聽醫」生的處方一樣,來對法師跟佛法產生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子才能夠得到利益。

我講個實際的公案:本師釋迦牟尼佛求法的過程,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裡面講到:釋迦牟尼佛曾經作大國王,可以說財富非常豐富,這時候國王就思惟世間的財富是無常的,是一個暫時的因緣;所以希望追求大乘佛法的真理,就放棄了王位走入了山林當中,看看誰能夠為他宣說大乘法。這時候有一個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達多,跟他說:我有大乘法門叫做「妙法蓮華」,我可以為你宣說,但是有個條件,你必須終身做我的侍者。這時候,釋迦牟尼佛本來貴為大國王,為了聽法的關係就捨棄他的尊貴身,為修道仙人作侍者,為他燒飯、為他洗滌種種的床座,甚至於用他的身體,來當做修道仙人的椅子,讓他這樣子坐,目的就是跟他學習「妙法蓮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因為這期生命謙卑的學習「妙法蓮華」的關係,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捨,使令釋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快速的積集這樣的一種資糧,這都是因為他很謙卑的學習《法華經》的緣故。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本師,整個成長過程,而彌勒菩薩是生生世世作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比一般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他特別的精進。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特別的是他求法的時候,心特別的精進,這是影響一個人成敗非常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我們學佛,很多地方是關鍵;比如說,你吃飯的時候、少吃一碗飯,這不是關鍵,這是善調身心;這不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個非關鍵的地方,但是反而在關鍵的時候,就是影響你成敗、影響你成佛速度的關鍵地方,我們沒有把握住機會。諸法因緣生,每個因緣輕重的比例不一樣,對我們成佛的比例不一樣。當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經典、不讀《法華經》、不讀《華嚴經》,你就不知道這個因緣、是不是關鍵,你沒有辦法判斷,但是「聽聞佛法」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你的成佛之道。諸位,我們今天大家都是同學,誒你三個月前出家,我現在出家,出家的時間都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時間以後、到來生以後,每個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樣了,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樣;因為有些人能夠掌握住成佛的關鍵,重點是能不能掌握住這個關鍵的力量。所以我們為什麼今天必須要聽聞?就是你能夠掌握住:什麼是成佛的關鍵。好,這地方講到對法跟法師的一種態度。
2011-7-10 13:33:2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