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法儀軌(二):怎麼去思惟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
〈聞法儀軌〉
淨界法師主講
好!看第三段:
《瑜伽師地論》云: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ㄧ、「珍寶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
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今天在聽聞佛法之前,應該怎麼去思惟這個佛法對我們產生的作用呢?第一個、你要把佛法當成「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我們看:
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
這個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你看世間上有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必需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產生的,而「佛」陀「出世」是很「難」遭「遇」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到了一萬二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類就進入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出世,這一段時期出世的眾生,完全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以說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
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們應該把佛法當做好像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眼」睛。我想我們一天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眼睛,有時候我們沒有去動手、也沒有動腳,但是我們眼睛一般來說,只要醒過來的時候,眼睛是一定要動的。這個眼睛的意思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內心的善根。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時時」,我想我們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複,說「誒,我聽過了」,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惟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情執重,貪瞋癡各式各樣,而煩惱的背後是有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的累積而成的;煩惱是由思想產生的、錯誤的思想,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當中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你看,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我們一再的縱容它;但是面對正法的時候,卻不願意重複;這個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跟我們看報紙是不一樣的,不是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它是要一次一次的聽聞,就像印刷一樣,每次的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觀照的智慧,每一次的聽聞善根慢慢的增長,這叫做「時時增長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需有光明,「能」夠「見」到……。這個「如所有性」是講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盡所有性」是講諸法的別相,講到因緣法,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這個就是把佛法當「光明想」。
四、大勝利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
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我們古人講一句話說:「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我們聽了很多的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的是有的用不到。我們一般來說,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所聽聞佛法的部分,大概只用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為你要為以後的菩提涅槃,作一個布局;因為你還有來生。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做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便你以後到三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而這樣的大乘善根,跟著你的生命不斷的運轉,它會慢慢的帶著你跟三寶結緣,繼續的聽聞佛法,慢慢的趣向於「菩提、涅槃」的「果」報,它對我們生命有種引導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一時做錯了事,誒,就會遇到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你跟三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呢,當你產生過失的時候,你就一直錯下去了。所以我們講,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槃」的「果」報相應的;因為它可以作為你非常好的引導。
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如是於諸聞法勝利等,數數思惟,應當發起勝解。
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這個「無罪想」是說我們內心當中順著這個「法」義去「思惟」;我們心中很多的罣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世間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沒有真實體性的,你這樣,內心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產生一種開闊的安樂。這就是講到我們今生聽聞佛法、去思惟佛法的快樂的感受。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在聽法之前,要把它當做貧窮人追求珍寶、瞎子追求眼睛、在黑暗當中追求光明,乃至於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產生一個殊勝的理解。好,我講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
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這個須達長者在佛陀教法當中的修學是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戒產生堅定的信心,他就發願要盡形壽無條件的供養僧團,所以他到僧團白告大眾師說:「我對於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只要三寶來跟我乞求,我一定滿他的願。這時候比丘聽了以後,很多比丘,哦,需要一個杯子,就到他們家乞求一個杯子;少一件衣服,就跟長者乞求,拿一件衣服。整個乞求的方式是怎麼樣呢?當然大富長者有錢人,門庭廣大,他們家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大樹上面有二隻鸚鵡,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的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長者就很歡喜的出來迎接比丘,就把比丘所需要的東西供養給比丘。所以二隻鸚鵡就經常扮演通風報信的角色。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為這二隻鸚鵡說法」,如是如是的交待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秉持著佛陀的慈命,就來到長者的家裡面,走進大門以後,二隻鸚鵡又很高興的飛起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這時候阿難尊者說:誒,你先下來,我有話要跟你們說。就跟這二隻鸚鵡說「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鸚鵡聽到苦集滅道的道理,講到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後,二隻鸚鵡非常的歡喜,就從地上飛到了樹上,也是唸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從樹上飛到地上,展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報告長者。報告以後,長者出來就滿阿難尊者的願供養,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有一隻狐狸跑到樹上,就把二隻鸚鵡給吃掉了。吃掉以後,比丘就覺得很傷心,平常我們去長者家乞求,都是牠們二個通報的。比丘就問佛陀說:這二隻鸚鵡死掉以後往生到哪裡去了?
佛陀說:這二隻鸚鵡因為聽聞佛法,產生歡喜的關係,死掉以後生到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夜摩天去,以後到兜率天,展轉到了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後又再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展轉七次,七次死掉以後來到人間做人,享受一生的安樂以後,到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鸚鵡牠經過展轉的天上,為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為他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白費。你說「誒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用得到的,總有一天用得到的!我們可以這樣講,只要這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的讓你聽聞,總有一天會產生效果;我們叫做「乘」。所有的教法只有佛教有資格叫做「乘」,大乘、小乘;因為它有「到彼岸」的效果。我們把「聽聞佛法」作個總結:第一個、你所聽聞的佛法,今生用得到的就是讓你分別善惡法,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產生種種斷惡修善、安樂的感受,現世的利益。第二個、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我們講的《楞嚴經》,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就是講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槃,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準備好;也就是說,必須為你來生作好準備。
所以我們聽聞佛法:第一個、為了今生的滅惡生善、為了今生的離苦得樂;第二個、要考慮一下你還有來生,不是只有今生而已,你到來生才準備,來不及了,所以你必須為來生作好準備,就是我們講的,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應。所以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都要去思惟:第一個、這樣的法進入你心中以後,對於今生跟來生都是有很大的增上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我們在無量劫當中是很難聽聞的,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這都是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認識。
甲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好,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就講到「當我們了解到佛法對我們的好處以後」,我們應該生起什麼樣的心態呢?「於法、法師發起承事」。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前,要對「於」我們所聽聞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師」,「發起」這個「承事」,「承事」就是一種很虔誠供養的心情。這個地方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如《地藏經》云﹕
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
我們今天聽聞佛法的心態,對法的心態是什麼?有三個:第一個、你要「專」心,不能打妄想,因為你過去在三惡道當中,根本沒有因緣聽佛法,你在三惡道裡面,經過罪業的力量打滾,好不容易今生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這樣的機會難得,會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會讓你來生解脫的因緣成就了,你要把握機會。身為一個人,龍樹菩薩說:一個人成功跟失敗,重點在於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要會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時機。而聽聞佛法,上課的時候是最佳的時機;你一定要專心。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罷了,這個時候要專心。第二個、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學跟世俗的學術研究是不一樣的,學術研究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學習一切的世間法;佛法是以「信根為本」,我們講「信進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議的真理,經過祖師的傳承以後,當我們顛倒妄想的心跟真理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先要求自己相信。〈菩薩戒〉就是強調這個觀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第二個很重要,信心;第三個、要產生「恭敬」心,不要產生輕慢佛法的心態。以「專」心、「信」心、「恭敬」心,三種心來「聽聞法」,這地方是講到應該做的。
第二個、應該要避免的:「不應於彼起毀謗」。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觀念,佛法的安立是約著眾生的根機而安立的,蕅益大師說:「良由眾生根機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所以佛法基本上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沒
辦法廣學一切法門,只能夠在今生當中,選擇你適合的法門,但是千萬「不」要對其他的法門產生「毀謗」。修淨土宗的,對於禪宗、天台宗,保持隨喜讚歎,因為你遲早要通達一切法門,只是你今生的因緣,選擇這樣的一個因緣;所以產生毀謗對我們未來,會產生障道。所以這地方很重要,千萬不要對於任何的法門產生毀謗,這是應有的態度。這個地方是講到對法的內涵。
再來是講到「法師」、講到「人」,「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我們對於「法師」身口意的「供養」,包括身業的問訊禮拜、口業的讚歎、包括意業的虔誠恭敬。而對於授課法「師」最好的態度,就是把他當做像「佛」一樣的觀「想」。宗大師說:每一堂課遇到一個法師,你就把這個法師當做佛一樣的看待。這樣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就等於是佛陀對你的加持是一樣的。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身為法師,你心中怎麼想、對他是無所謂,但是重點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關於這個觀念,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為什麼我們在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佛一樣的轉想,這個觀念是很重要的;這樣想過以後,我們這堂課,你這樣聽下去,會對你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下堂課再加以說明。好,休息十分鐘。
阿彌陀佛 這是清涼山部落格 |
2011-7-8 13:1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