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5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3.html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
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用白話文的說法,復次就是其次的問題,或者另一個問題。前面他甚麼都否定了,
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這裡卻告訴
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幾
本佛書,談談禪,說說公案,盤個腿,打個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輩子的業,跑到廟子
去盤個腿,吃兩天素,就要得菩提,那個菩提多少錢一個啊!
有那麼簡單嗎﹖許多青年
人都犯了這個毛病,看了幾本禪學的書,青蛙跳進水,噗咚一聲就開悟了,那麼容易
嗎﹖你去買一個田雞來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日行一善我們都做不到,檢查自己的行為,我們日行一惡則有之,誰能做到日行一
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說到達無相,那是騙騙自己罷了。佛告訴須菩提,「是法平等」,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
修止觀也好,甚至於說修旁門左道也好,以華嚴境界看來,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
等,無有高下的。
佛在前面也說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是沒有差
別的。

    南山高北山低

  後世禪宗有個公案,說有個法師講金剛經,碰到一個禪師,這位禪師就問一個問
題:既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甚麼南山那麼高,北山那麼低﹖這位講金剛經的法師
沒辦法了。是啊!金剛經上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甚麼南山那麼高﹖北山那麼
低﹖萬法是有高下,怎麼說沒有高下﹖所以說這又是一個話頭。
  我們曉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達第八地成就,才能證到的。第六識空,是證得妙觀
察智﹔第七識我執空了以後,才證得平等性智,一切眾生人我就平等了。我們之所以覺
得有煩惱,有人我,有眾生,是因人我分別而來﹔把我相,我見一空以後,平等性智出
來,再看一切眾生都是一律平等,這個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但是要修一切的善,
才能證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果說有所為,為了求佛果,為了求自己的福報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這是人天果
報,凡夫的修法,凡夫的為善。真正的善法是為菩提道果的行善,雖行善而不著行善之
念。「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不要求福德之念,這個才是真正的善法
,這是
加以注解。下面是這一品的偈語:

    第二十三品偈頌

    鏡花水月夢中塵  無著方知塵亦珍
    畫出牡丹終是幻  若無根土復何春

  「鏡花水月夢中塵」,就是說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如鏡中花,水中月,夢中塵等。
佛經經常用這種譬喻,說人生一切萬有的現象,如鏡中的花朵,你不要認為沒有花啊!
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著﹔水裡的月亮也不是沒有啊!有的,水裡不會自己出月亮,後
面有一個真月亮。鏡裡的花也是一樣,後面有一個真花。夢中的境界固然不實在,但是
沒有你,還不會作夢呢!因為有我們的身心,才能做夢,但是夢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
大家研究佛學,要注意這一點,鏡花水月並不是說絕對的沒有,只是告訴你是虛幻的,
不實在的,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這個暫時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

  「無著方知塵亦珍」,了解了這個鏡中花,水中月,夢中塵的道理,才了解了空與
有之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修法的
要點是,無住,不執著。不要認為,因為不執著所以空﹔抓住一個空啊,空已經變成一
個東西了,空還是塵。真正的無著,連空都無著,因為空不著,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
入世中修行。
眾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霑住,真到了無著,方知塵亦珍,才敢入世,
因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話: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學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萬緣放下,
蠻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話,沒有這個福報,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許多朋
友說,現在退休了,年紀大了,我準備明天開始修行。結果明天,家裡又有事了,或者
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認為放下容易,放下、清淨,要大福德大福報的啊!
  「畫出牡丹終是幻」,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若無根土復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貴之花,但是牡丹還須綠葉來陪襯,也須要根,
牡丹沒有根,花也開不開的。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本是甚麼﹖一切宗教都是一樣,
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第一個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開悟,那
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個是自誤,聰明反被聰明誤。
2010-2-4 11:40: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收到的一封轉寄文  與大家共享
惜緣借福
阿彌陀佛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這一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從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結束復健回家,是另一個階段開始。「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10點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
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自主,還能兼顧家庭。沒想到,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好起來』,要說,『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遺憾……。

 但只有這麼一次。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出筆來,寫下:「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那張紙,吳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這張椅子上。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一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為是的掌控全局。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那麼麻煩,」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發。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與愧疚。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放軟了。

 「母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以及珍惜這段母子親緣。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停了很久,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我有萬全的準備,」吳若權說。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至於沒完成的願望?「能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多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吳若權頭也不回地趕回家。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2010-2-4 13:17: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0-2-5 11:22 编辑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4.html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
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
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
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
智慧資糧。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複的提出來這個觀念。這同一問題,為甚麼又重新出現在這裡
呢﹖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
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
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
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
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
的事。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

    修資糧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
勉強用喜馬拉雅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
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十年研
究佛學的假設肯定,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
都有一個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不要認為
是把七寶布施了,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房子裡裝不下來,這個
「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鑽石,集起來布施,這是一
個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
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裡
又重複強調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
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
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這個問題
就不要說了。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大般若經,另
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
就。現在本經上講「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
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
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讀誦

  這裡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
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
心﹖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
光,罵你一句話,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下一個鐘頭活不活
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你真能夠受用了。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
它走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
此心這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高聲
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
是沒有用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所以金剛
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真教化的功德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
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
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
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
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
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
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
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麼說呢﹖如果我們那麼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
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
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甚麼﹖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
譬喻,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恆河沙那麼多,恆河沙有多少啊﹖誰
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
數目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
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

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
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

    第二十四品偈頌

    富嫌千口猶伶仃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
    何事莊生齊物了  一聲青磬萬緣醒


  「富嫌千口猶伶仃」,禪宗祖師有句話:「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說一個很
有錢的家庭,有一百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十來個孫子、傭人,所以全家有一千個丁口。
因為財富太大,又養那麼多人,感覺人還是不夠用。一個人窮到極點,如果連一碗陽春
面都吃不起的時候,真恨這個身體活著都是多餘!這兩個是很強烈的對比。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就拿這兩句話作比方,富嫌千口猶伶仃,也是這個意思,富貴人家千口的
家庭,自己還認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窮的時候,覺得這個身體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這個貧富
之間,我們可以看到,福報大了就是富貴功名、錢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
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鐘都很困難,沒有經過這個環境的不知道這個味道。也許有人會說,
情願少睡五分鐘過過那個味道的癮。但是如果嘗夠了這種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頭去試
了,每天不是為自己活著的,不願意笑的時候也要笑,那個味道真難受啊!可是世界上
的人,認為這個是福報,這是世間的福報,真是多福多壽多難受!
  相反的,窮的人在山裡住著,有一位禪師一個人住在茅蓬裡,有人問他覺得怎麼
樣﹖他說:「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還有站腳的地方。「今年貧,連錐也無」,連
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你看窮成甚麼樣子!這是形容窮嗎﹖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
到達了空。換句話說,去年空還有個空的境界,今年空,連空境界都沒有了。
  空沒有了,你說是甚麼東西﹖真是徹底的空了,就是形容這個。所以我們說,真覺
得自己形體存在是受刑、受罪,還是有個東西在那裡。但是貧跟富是代表有福報的人及
沒有福報的人,兩種人生活的現象是相對的兩頭。好看與不好看,漂亮與不漂亮,胖與
瘦,長與短,都是相對的兩頭。世間法都是相對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窮的時候就
有富的時候。窮人的富是甚麼呢﹖本來一塊錢都沒有,突然有了五十塊,那比有錢人突
然中了馬票幾十萬的港幣還舒服!所以窮富是對比。有福報,沒有福報,都是對比,這
是生滅的兩個現象,不究竟。
  「何事莊生齊物了」,莊子的齊物論,拿本體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錢有財富,
最後也要死。窮的人最後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樣,誰都是一樣。一切萬有皆是齊物,
大家坐在這裡,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個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
很平等,今天夜裡四點鐘到六點鍾,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個糊裡糊塗的境界很平
等。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沒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
睡著,沒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睡著,這個是平等的。拿這個作比方來說,在本體上
一切都是平等,這就是齊物。
  萬物是不齊的,不平等,有高低,五個指頭都不齊的,但是它變成一隻手的時候,
通通是齊的,它就是一隻手。手跟腳也不平等,等到沒有手腳時,也沒有我了,也就齊
了,就平等了,這是莊子的齊物論。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福報也就無所謂大與不大。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甚麼福報呢﹖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
煩惱痛苦到極點,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
一聲「叮」,青磬一響,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甚麼都沒有,那真是大
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剛經般若的
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時候是真
福報。
  中國的文學為甚麼把木魚叫紅魚呢﹖因為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顏色,磬放久了,
顏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2010-2-5 11:19: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5.html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
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
夫。】


    有教無類

  金剛經快要作整部的結論了,化無所化,甚麼叫「化」﹖在唐以前,多半的佛經用
這個「化」字。唐宋以後用「度人」。度也好,化也好,反正度也度不了,化也很難化。
到元明時代,乾脆兩個字合起來,叫做度化。這個度化,實際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
感化人,變化人。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這也是佛自己講,告訴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汝等勿謂」,你們千萬不要講佛
說過這個話,說過甚麼話呢﹖「我當度眾生」,認為佛說過,要度一切眾生。
  你看佛是很妙的,你仔細把金剛經研究,他的一生許多事情,在金剛經裡通通否認
完了。說法四十九年,他在金剛經裡卻說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他講的啊!這個金剛經
擺在我們面前。他本來發願要度眾生,現在又否認了,嘿!你不要搞錯了,你們不要那
麼想啊!你們千萬不要那麼想,認為我要度一切眾生。這是文字的解釋。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
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莫作是念」,千萬不可以有這個觀念,上面已經講了,下面還要很肯定
的重複,莫作是念,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好了,我們現在記住他的話,你不要磕頭說
佛啊,你來度我。他老人家不承認,他現在很忙,在那裡入涅槃,你也莫作是念,不要
這樣想。甚麼理由呢﹖「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這個話嚴重了,剛才我們還用笑話的
辦法來說,佛一切否認了,下面進一步告訴我們理由,聽得我們都有一點五裡霧中了。
甚麼理由啊﹖世界上實實在在沒有一個眾生須要佛來度的。你注意啊!沒有一個人須要
佛來度的,
這是佛自己說的。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拿禪宗裡的話說,這叫做一個棺
材兩個死漢,一個說你是被我度的,一個說我需要佛來度。大禪師們會說,這兩個都是
沒有悟道的。佛也講嘛!第一,我沒有度過一個人,你不要有這個觀念。甚麼理由呢﹖
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須要佛來度的。這個文字擺在這裡,對不對﹖我們自己研究。還有,
佛說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這個佛就不是佛了,而是個非常普通的人,因為這個
佛已經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人了。
  所以,我經常告訴大家,不要甚麼頂禮啦!磕頭啦!好麻煩。我一生最怕這個事,
碰到人家合掌,我現在都有點馬上出汗,很麻煩,還要答禮,乾脆像現在人眼睛一瞪,
注目禮,很好嘛!意思到了就行了。如果說磕個頭,認為我是老師,該受這一拜的話,
十八層地獄都不夠。不過不要緊,據說現在地獄裡頭還有地下室,那就該要下地獄的地
下室去了。一個人如果自覺有道,足以為人師,如果有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
錢了。真正足以為人之師,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經證到空的境界了,何以會有自我
崇高的觀念呢﹖絕對不會!因為他自己已經沒有這個觀念了﹔而是一切眾生,人我平等。
  所以佛說,佛如果有這樣一個觀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處處著相,覺得我是佛,
我是老師,你們通通是我的子民,你們都是我的信徒,那他就絕對不是佛了。
  說到「信徒」這個名辭,是很難聽的,佛教裡從來沒有這個名辭,只有信眾。用個
「徒」字,那只能夠牧師用。牧師翻譯的「牧」字,就是指趕牛的,趕羊的,趕人的,
看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眾。徒眾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這樣。
  曾經聽到佛教界有人用「徒眾」這兩個字,聽得我一個頭八個大,連信眾這種說法,
都算是很嚴重的了。過去大陸隨便那一個廟子,對信眾都是稱居士的。我在峨嵋山時,
老和尚看到猴子出來,就說猴居士出來了。蛇來了,蛇居士來了。從沒有說猴眾,猴徒,
蛇徒,沒有這樣說的!老和尚的聲音使人一聽肅然起敬,看一切眾生平等,猴居士,蛇
居士,這個是佛法的精神。佛法如果還有統治性,那怎麼會是佛的精神呢﹖希望修正修
正,不要犯這個錯誤。
  佛現在講,假定他有一個觀念,認為眾生是受他的教化而得道的,這些人是他的徒
弟,應該對他如此如彼的恭敬……假如他有這樣觀念的話,完了!「即有我人眾生壽
者」,那不算成佛!
  好,佛啊!我們了解啦!你老人家謙虛,不承認自己在度人,實際上我們是受你度
的。你謙虛,那是你的嘛!我恭敬我的,各走各的路,沒有錯。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解
決,你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須要佛來度的,這是個問題啊!不過,這個大問題,佛在
下面解答。

    自己的解脫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
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他說,所謂人,有眾生就有人,真正的佛法教我們一件事,八萬四千法門只教我們
一件事,就是如何證到自己真正無我,那就成功了。這很簡單,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
到真正的無我。既然無我了,我當然不須要佛度呀,我本來就是佛嘛!佛有這個度人之
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夠悟道,就是無我,就沒有被你可度之處。
  所以,佛說的沒有錯,沒有一個眾生須要我度。再徹底的講,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
把他老人家修道,證道的法門,通通告訴我們了,你依照這個樣子做,你一樣可以成佛。
他沒有辦法幫你成佛,要自性自度,他沒有辦法替你修啊!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
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所以佛說的是老實話,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需要我度的!我
也不能度呀!必須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所以他的話,一點都沒有錯。不過他表達的方法是語出驚人,每一句話說出來都很
難解﹔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人都要自求解脫,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誰都救不了你。
  求上天的保祐,菩薩保祐,保祐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
你要想菩薩保祐,你要先保祐自己,怎麼保祐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麼自助就天助了,
佛菩薩與你中間的電線、電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殺人放火,然後說,菩薩保祐
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沒有一個眾生他可以度的,眾生都
是自性自度。他說,甚麼叫做我呢﹖一切眾生本來無我,這是佛法﹔佛法三藏十二部經
典,總歸起來就是告訴我們這句話。本來無我啊!就是我們做不到,做到了個個成佛。
  佛又說,「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凡夫就是一般人,
是佛經翻譯的名辭,現在我們一聽到凡夫,好像在罵人。如果我們隨便對朋友說,你是
凡夫,他肚子裡頭一定不高興,你好看不起我!一般人,你告訴他無我,他就害怕,因
為人都要貪著「我」。究竟那個是我呢﹖佛經告訴我們,人體是三十六樣東西湊攏來,
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
  拿現在來講更嚴重了,人體上許多的細胞都是我,每一個細胞都不是我,你說我在
那裡﹖身體上沒有我,死了以後,我到那裡去了﹖說靈魂是我,你看到靈魂了嗎﹖一聲
青磬萬緣醒,就是這個境界。這一聲敲了以後,無我,本來就是甚麼都無我,沒有一樣
是我。這個無我的境界,佛只好分析給「我」聽,所以我們學禪啊,打坐啊,求證一個
甚麼東西呢﹖就是求證到一個無我,就成佛了。結果大家打起坐來,在裡頭嘀咕,都在
玩「我」,不然就玩呼吸來呀,去呀,好像在那裡數錢!一二三四,又數息又觀。第一
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後面數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裡幹甚麼呢﹖所以都
在玩「我」,作不到無我,不能證得佛法!

    無我以後

  佛剛才提出一個問題,凡夫之人,以為真有一個我的存在,等到肉體死亡了,抓不
住了,還要抓個靈魂。其實那個靈魂也是自己意識境界偶然的存在,還不是真的我,還
不是這個。但是凡夫之人,總歸要抓一個有相的我,都抓錯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
是人我眾生壽者皆空的時候,可以找到生命本來的自我了。那個自我是假稱的,叫他自
我也不對,叫他是佛也不對,叫他菩提也不對,各種名稱都不對。
  現在講到這個地方,佛又加以解說,他提出來: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為甚麼他要加這個尾巴呢﹖因為他說了一個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我們也看到過很
多學佛的,他也不敢承認自己是聖人,那你就當凡夫好了,他肚子裡又不服氣,不肯做
凡夫。
  所以一般學佛學道的人很可憐,在聖人凡夫之間,就像公園裡小孩子玩秋千,湯過
來湯過去,永遠下不了台,掛在空中甩。
  佛告訴我們,所謂凡夫者,本來是個假名,沒有真正甚麼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
換句話說,嚴重的講,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眾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
夫,個個是佛,眾生平等。所以後世禪宗經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
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沒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樣平等。

  那麼這一品說完了嗎﹖沒有完!還有個重大的問題在裡頭,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
這一品開頭的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重點在這個「我」字上,佛說:我,沒有度眾生。文字是那麼解釋,佛為甚麼那麼
講呢﹖全篇的意思告訴我們,人,悟到了真正的無我,修持證到了真正的無我,就是佛
了。這個佛,無我,自然無眾生,無壽者,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無我就是佛境界,
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接著一切觀念的執著,都是因為有我而來,
那麼真正無我就是佛境界。
  但是,無我以後叫甚麼呢﹖注意啊!一般研究佛學的人,聽到無我,下意識給它下
一個注解,空的。佛沒有這樣說,他只說無我而已,這個空的是你加的。如果真能把凡
夫境界有我的觀念通通放棄了,所謂放下,放下放到無可放處,找到生命本來,勉強才
可以叫那個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經上,佛不說出一個真我的名
字,那麼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經了。全部佛經,總歸起來三藏十二部,實際上有些真的,
有些假的。所謂假的並不是甚麼假的,是後來佛弟子們自己修持到了,所寫的經典,假
托也是佛說的,這很有可能。這些籠統的算進去,佛經大概有五千多部。
  過去有些人念經,為了自己念,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經,一藏經就是五千卷。大
藏經佛的這一部分是五千卷。後世弟子們作的論,乃至佛經的注解,未算在內,如果通
通把它算在內,連後世的也都加進去,現在一共有一萬三四千捲了,越來越多。
  佛說法四十九年,這麼多的經典中,他的幾個要點是,世間一切無常,都靠不住,
都要變去,都不屬於我的。人世間一切皆苦,沒有究竟的快樂,沒有究竟的幸福。一切
皆空,一切都無法把握,都要變去了,變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個情況,那個境界
定個名辭叫做空,所以無常、苦、空、無我,本來無我,
這是所有佛說的都是這樣。
  佛在世的時候,許多佛的弟子們,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證到了無我的境界,
脫離了苦、空、無我的束縛。但是也因此之故,都落於偏空之果,這是我們後世佛學給
它加上的,就是偏向於消極的空。
  佛到了八十歲,他老人家要請假走路了,請長假了,懶得再教了,快涅槃了,這個
時候,他告訴我們相反的四個字,常、樂、我、淨,與他平常所講的完全相反。最後他
又告訴我們,真做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連
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徹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這個生命的本源永恆不變。
  但是這不是像人世間有個不變的東西一樣,那樣了解又錯了,那是屬於真常唯心論,
屬於外道的說法。佛說的這個常,是對無常而言,金剛經後面就給我們解釋了。樂,不
是苦的,得道的人離苦了﹔一般認為得了道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快樂,那會把你樂死的。
譬如我們頭痛,當然很難過了,但是痛個六七天也痛不死,你說頭不痛了,我的頭好快
樂啊!快樂的不得了,真這樣快樂的話,這個人不到三天一定發了瘋。苦樂是相對的現
象,著了相就會發瘋。所以甚麼是樂﹖無苦即是樂,清淨之樂。清淨沒有境界,所以這
個樂不是世間看的樂,是常樂。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滅,這是不生不滅之我,
並沒有像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有個我相的存在,所以這個我是乾乾淨淨的。
  所謂淨土,沒有一個淨的境界,你說我們的地下很乾淨呀!這不算淨,你說虛空很
乾淨,虛空才不乾淨呢!物理科學家都知道虛空裡有很多東西。真正的虛空是看不見的,
那個是無善亦無惡,無苦亦無樂,那是真正的樂,那個是佛境界。

  本篇所講化無所化,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道理,給它作一個結論
偈語:

    第二十五品偈頌

    同為物化到娑婆  憂樂無端且放歌
    鐘鼓歇時魔舞散  悠然一曲定風波

  「同為物化到娑婆」,我們一切眾生都是物化,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老莊的觀念,
宇宙是一個大化學爐,我們是其中的化學物質而已。草木、螞蟻、螻蟲,都是宇宙大鍋
爐裡所化的一點點,所以叫做物化。中國固有的文化,人死了叫做物化了,就是物質走
了。這個身體生命死了而變化,骨頭變成灰呀,肉變成水呀,質能互變,它的能量還是
存在的,不過形象變化而已,所以叫做物化。一切眾生都到這個娑婆世界來,都在物化,
都在唱戲。
  「憂樂無端且放歌」,可是大家忘記了自己是在唱戲,而且更不會自己欣賞,自導
自演,結果唱啊唱啊,自己還真掉起眼淚來了。唱到高興的時候,自己把肚子笑痛了,
被自己騙了,騙了幾十年。一切憂愁煩惱,一切的痛苦、快樂,都是莫名其妙的事。無
端,沒有理由,你看通了這個道理就要逍遙一點,愛跳舞就跳舞,愛唱歌就唱歌,就是
解脫了人世間的一切。廟子上打鐘打鼓敲引磬、念經,我們在這個十一樓念金剛經,清
清淨淨,隔幾條街有人家還在那裡跳舞蹦擦蹦擦呢!他們同我們也差不多,各有各的境
界。我們鐘鼓打完了,他們的歌舞也打烊了,最後大家都回去進入那個黑洞洞的地方去。
  「鐘鼓歇時魔舞散」,最後清淨與不清淨,善與惡都了不可得。
  「悠然一曲定風波」,你懂得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著相就到家了。定風波本來是
古代一首歌曲的名稱,現在我們不講這個歌曲的本身,借這個歌曲的名稱來說明這個意
義。一切風波隱定,鐘鼓也不敲,魔舞也不跳,歌舞皆散。
2010-2-6 19:59: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6.html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
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見佛與觀佛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
來。】

  金剛經的重點中心來了,這裡佛又提這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佛已經提出來好幾次了。
須菩提被佛這麼一搞,又昏起頭來了,我們如果把佛經當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這一
位大老師大教授,當時的教育法真夠厲害,須菩提明明答對,佛又東教西教,須菩提失
去自信,答案也錯了。他本來答錯的,佛東教西教,他的答案又變對了,此所謂佛的弟
子都叫聲聞眾,跟著佛的聲音受佛的教化。禪宗罵人的話,鼻子被人牽著走,罵人罵的
很巧妙,禪宗祖師都有罵人的藝術,他並沒有罵你笨,他只是罵你鼻子牽在人家手裡,
只有牛才被人牽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
  你看金剛經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問過須菩提,如來可以實相見不﹖須
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來見啊。須菩提不是講過嗎﹖正講
到好的時候,佛又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能不能用三十二
相來觀佛啊﹖注意這個「觀」字!「須菩提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佛本來
成了佛,有三十二種相好,所以三十二相來看如來是對的呀!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佛大概在鼻孔裡「哼」了一下,佛經不好意思記錄出來,你真是糊塗,假使用三十
二相來看佛的話,這些轉輪王,這些帝王們,就是佛了。你看須菩提,好可憐啊!被佛
搞昏了頭,馬上轉彎立刻就說,佛啊,我講錯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那我懂了,我剛才講錯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應該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你
看,這個須菩提好慘,把這個金剛經,讀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這個文章
的寫法,越寫越妙,所以我們把很好的文學,拿木魚一敲,把自己敲昏了頭。

    聲色與邪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須菩提話剛說完,佛就岔進來說很重要的話: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這比那一顆廣島的原子彈還厲害,崩咚就炸下來,所以這個裡頭要加那個「爾時」,
把握時機,曉得須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等於拿個香板晃,這裡
晃一下,那里晃一下,把他晃頭昏了,站住!就是這個!須菩提悟道了。不過他沒有講
須菩提悟道了,講出來就不叫金剛經了。
  現在我們來研究這四句話,一般人學佛都以色見佛,就是「以色見我」。佛代表自
己的我,也代表我們的我,兩重意義。一般人學佛都想見到佛在前面,用觀想法門的,
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沒有見到佛。佛不現前呀!如果真有的話,第一你神經已經有問題
了,第二血壓已經很高了,心臟也出問題,那是幻相,佛那裡可以以色相見呢﹖心經大
家都會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現,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經典
上都告訴你,不能著這個相,所以以色見佛是錯了。
  還有些人是「以音聲求我」,打起坐來念咒子,五千塊錢傳你一個咒子。但據我統
計起來,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個咒子,如果一個咒子賣五千塊錢的話,我相當有錢了。咒
子念一念說,喔唷,得定了,然後有些人念久了以後說:唉唷,我另外聽到一個聲音了。
勸你趕快去看醫生吧!佛經告訴你,不能以音聲求我,因為音聲是耳根的幻化,屬於意
識境界,是下意識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體裡頭本來就有音聲。
  你要聽人體的音聲很簡單,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來就聽見了嘛!兩邊都蒙起來,心
髒裡頭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識作用,裡頭也聽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口+牛]啊[口+牛]啊,
啊啊啊啊,就念出來了嘛!這都是幻覺,一般人不懂,以為音聲是有道,是另外一個音
聲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說,有人到了聲色這種境界,認為是學佛有進步
得道了,佛說那「是人行邪道」,這個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
能見真正的佛境界。何況一天到晚去研究靈魂啊,還說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
跳起來。好好一個人不去做,為甚麼要去發抖,人真是奇怪。佛現在明白的告訴你,聲
色兩樣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這是拿佛境界來講,如拿「我」境界來講,很多人都是以色見
「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裡頭歪歪的,都看得見。另外,好
像「我」出來了,看到自己身體坐在這裡,許多人就認為自己可以出陰神了,千萬注意
啊!若以色見我,這個身體本來已經是個假我,那個出來的是第二個假我,那個就是楞
嚴經裡所謂精神飛越。因為你打坐坐久了,身體上的血液循環,呼吸往來,生理作用並
沒有停止,也就是說這個動力沒有停止。心念在靜,生理上的活動沒有停止,兩個一磨
擦產生幻相,就成為另外一個投影,是凡夫之人貪著有「我」的這個意識的投影。所以,
另外一個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蠻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勢不好,不過一動
念就回去了,兩個又變成一個。
  如果認為這樣是道的話,就是「以色見我」,錯了。
  還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虛空中也有個聲音在念,聲音大得很,甚至於很
多聲音念。有人以為自己有功夫了,這個是道,這是以音聲求我,佛說的,注意!你們
「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現在社會上很流行,一般人受這個迷惑蠻厲害的。
  平常我們不在研究佛法的時候,有人問到我,我也只好一笑,為甚麼不講呢﹖我有
一個觀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飯,我為甚麼說話妨礙人家吃飯呢﹖所以你問我對不對﹖
我說不知道就好了嘛!因為我也要吃飯,人家也要吃飯,人家正把飯拿上來吃,我說那
是不對的,這多缺德啊!那豈但沒有福德,還是缺德!所以不能講。
  現在講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點告訴大家,這一篇問題多得很,我們先回過來看,
從這一品的開始再來研究。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我剛才首先向大家報告,這一篇重點在「觀」字。「觀」是甚麼﹖佛法的修法叫做
止觀,修止觀,尤其修密宗,更須要修觀想,修觀修想。真能夠觀得起來,止得住,就
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夠觀得起來,想得起來,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門就
快了。
  大家學佛,幾個人能夠觀得起來﹖能夠把念頭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
種法門,能夠止嗎﹖更不要說定,定更談不上。此一心念能夠止於一樣東西上,或者止
在空上,或者止在清淨上,誰能做得到﹖沒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沒
有上路﹔要止而後能觀,止觀雙運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觀雙運。佛告
訴我們止觀的方法,如果拿止觀來講,八萬四千個方法都是止觀。譬如念佛,心裡念,
嘴裡也念,你能不能雜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
門的止。
  止以後,並不是死亡,也並不是萬事不知道,而是清淨到了極點,智慧大開,所有
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這叫做觀,就是淨土的一種。還有一種觀,譬如佛經上叫
我們觀一個月亮,太陽,就是想,觀想。大家都看過月亮太陽,我們用意識起一個形象,
觀在心窩裡也好,胃這裡也好,是觀想的,假的啊!一個月亮,太陽,開著眼睛也好,
閉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個月亮,設法把這個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個佛像停在這
裡不動,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樣,不是瘋掉了,瘋掉了就有問題了,是傻裡傻氣的那
麼想。等於人想鈔票啊,男同學們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們想男朋友啊,好久不來信
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廂記上講的,茶裡也是他,飯裡也是他,就是那麼想著,止住,
這就是觀。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觀,但是告訴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
便,叫我們把非常混亂的思想,先拿一個東西把它釘住,這就叫止觀的初步。如果說不
用佛像好不好呢﹖當然可以!我們一念清淨,前一個念頭過去,後一個念頭不起來,當
念即空,你永遠止在這兒,旁邊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聲音都知道,一切動靜都知道,
但是,與我毫不相幹,清清淨淨,這也是止觀,並且是正止觀。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當然,所謂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當然是做不到,
當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個「凡」字,中間一點可以拿掉,叫做「幾夫」,就是
「幾乎」了,進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進一步告訴我們,連最後觀起來的觀像都要舍掉,
所以說不要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他這個問題,不是須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剛經的前面,佛問須菩提,「可以具足
色身見不」是講見,明心見性,見地的「見」。這裡是講做工夫的「觀」字的觀。所以
讀書、讀經、做學問都要留意,不然,剛才我給大家也耍了一點花樣,把你帶領迷糊一
下,過去這個問題講過的呀,須菩提答的對呀,現在怎麼又答錯了﹖須菩提沒有錯,由
於同樣一個問題,上一次是問一個物理學家,下一次問一個化學家,回答當然不同,因
為觀點不同。如果碰到一個數學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問題,我們讀經要非常小心,
一字不能錯,錯了一字,你錯的問題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錯了。
  現在他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觀佛。這個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間鼓出來一
點亮光放光,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沒有成就的凡夫怎麼辦﹖女孩子們從小在兩眉之間
挖個洞,拿個亮玻璃嵌進去,因為東方人認為,那裡有顆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報
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間有一點珠子樣的亮光,同時
還有根白毛,拉起來很長,收攏來剛剛貼在那裡,是一種特殊的相好相貌﹔這一根白毛
還會放光,所以佛經上說白毫宛轉五須彌,這是講阿彌陀佛﹔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
相好莊嚴。
  金剛經講了半天叫大家不要著相,學觀想的人,把這個佛像的莊嚴抓得牢牢的,他
問須菩提照這個方法觀,可不可以﹖須菩提說,當然啦!學佛觀佛的修法,應該是這個
樣子去觀如來。這話,須菩提答的沒有錯!佛也是那麼教的呀!佛親口教我們觀阿彌陀
佛,就是這樣觀的。
  今天佛教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我真替佛打抱不平,念阿彌陀佛之前,應該念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才是﹔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介紹人嘛!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介紹來的,
現在你只念阿彌陀佛,自己的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不管,豈不是白給你介紹了嗎﹖這
等於講一句難聽話,新娘一進房,媒人拋過牆。這怎麼可以啊!這是不對的。西方極樂
世界是有阿彌陀佛,是佛說出來的,教你這樣修。因此,你想修成功,不拜本師釋迦牟
尼佛的話,我告訴你,那是修不成就的。要成就,人不可以忘本,更何況修佛法!
  但是,佛為甚麼只介紹你修阿彌陀佛就行了﹖有個道理,十方三世同一體性,如果
你理上明白了同一體性,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於南無觀
世音菩薩,此理通了,是可以的﹔不通此理就是迷信。我講話要負責的,用佛法的立場
來講,這個話隨便講要下地獄的,而且下地獄還要下地獄的地下室!我是隨時準備下去
的,沒有關係,有電梯快得很。(眾笑)現在這是講觀如來的觀法,重點在這裡,非常
重要。

    轉輪聖王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大家要注意,佛法裡有個大問題,很多研究佛法的都忽略了,現在我特別借講金剛
經的機會講出來,就是甚麼叫轉輪聖王。
  佛經裡提出來,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分金
輪聖王、銀輪聖王、銅輪聖王、鐵輪聖王四種。轉輪聖王具有七寶莊嚴,如有有德、有
賢的皇后,有很好的財政大臣,有很好的交通工具等。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
等於鐵輪聖王。周朝歷史描寫周穆王曾到西方,見過瑤池金母,見過王母娘娘。為甚麼
他能夠跑到西方去見他們呢﹖因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馬,就是畫馬畫的八駿圖。所謂
「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時不重來。」唐人的詩就是描寫這個。轉輪聖王時代,是人
民個個幸福、富裕、安樂的太平盛世。這種明王在最盛的盛世才會出來,他的相貌與佛
一樣,有三十二相,跟佛的相貌一樣好。所以釋迦牟尼佛生下來的時候,他的父親找來
的看相師就講,這位太子三十二相,不出家就是一代的轉輪聖王﹔如果出家,就是萬世
的佛。
  佛再三贊嘆轉輪聖王的福德是與佛一樣的,你查查每本佛經就會發現。佛法是注重
世間法的,世間法要怎麼樣修成轉輪聖王呢﹖太平盛世又怎麼樣才到來呢﹖一切眾生修
一切善法,才產生一個太平盛世,才出一個轉輪聖王。所以中國歷史上孔子經常提堯舜
禹三代,等於是轉輪聖王的時代。佛在華嚴經及各種大經中說,甚麼人夠資格投胎做轉
輪聖王呢﹖十地菩薩中再來,才能做轉輪聖王。佛讚歎十王之功德是同佛一樣的。
  十王是那十王呢﹖就是世界上的轉輪聖王,慾界天的四天王,慾界天中間三十三天
的天主帝釋,就是我們講的玉皇大帝,色界天的大梵天王等,佛經講十大王的功德,都
是與佛一樣的,只差一點,就是沒有悟道。但是他的福德、善行、智慧,同佛幾乎是平
等一樣的。所以研究佛經大家不要搞錯了,以我看這一節很多人都錯了。佛經重點在教
育,教育眾生修一切善法,我們不要說沒有轉輪聖王那樣的福德,我們轉泥巴聖王都做
不到啊!摸泥巴都沒有資格,還談甚麼轉輪聖王!
  說到轉輪,甚麼叫轉輪啊﹖把一個時代歷史扭轉過來,扭轉到太平世界。能有這麼
大的道德和力量,所救的豈止千萬人而已!所以說,要有與佛一樣的功德,才能為轉輪
聖王。換句話說,有轉輪聖王那樣大的福報,才能夠得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我們不要
以為六祖不識字而能悟道,自己因此也不要研究佛經了。我說對不起!六祖只有一個,
可惜你不是六祖,你是六祖半。六祖可以不讀佛經而悟道,但是前無六祖,後無六祖,
你只是六祖半,不要作此想了。
  佛經告訴我們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同佛的功德一樣﹔換句話說,轉輪聖王是大徹
大悟的肉身佛,故意入世作轉輪聖王。但是為甚麼不稱他是佛呢﹖關於這個,我從前年
輕的時候很狂妄,人家問我為甚麼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詩最後兩句:「此身不上如來座,
收拾河山亦要人。」這個世界上那麼髒,也要有人來掃地啊,清理清理,弄乾淨一點。
所以轉輪聖王本身,事實上已經到達佛的境界了。

    十地菩薩與轉輪聖王

  我們上次講到法身非相這一品還沒有作結論,現在我們再反復的作一個研究。中國
的佛教與佛法,到了唐代禪宗的興起,提倡以金剛經為標準。金剛經同禪宗的關係,從
這一品可以發現,是教授法的特別,這種教授是引導性的,啟發性的,而且是正反幾面
一起來的。像第二十六品講到見佛的問題,佛問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對不對﹖須菩提答覆
說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卻把他批駁了。佛說假使以三十二相來看佛,以有形象的
佛來看佛的話,那麼轉輪聖王的色相和威德興佛一樣的相好莊嚴,也可以算是佛了。這
是一個問題。於是須菩提就講,照這樣一說,我理解了,懂得不應該以三十二相看如來,
不應該以色相來看佛。
  色相看佛的事情,我們上次也討論過,學佛做工夫,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著色相的。
譬如我們用功的人說,你今天氣色好,你精神很飽滿,還老返童了,這些都是著色相的
觀念。因為色相不實在,色相不久長,是暫時的,只是法身本體的暫時起用,不是真實
的。色相不是果,不是種性,所以用這個道理而加以說明,並且用偈子做結論,特別告
誡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道理我們上次
提到過,包括的意義很多了,凡是我們學佛的人,都要深深的思考一下。
  第二個問題,這一品裡提到轉輪聖王的問題,我們上次也提到過。一般研究佛法,
往往把佛法完全解釋成出世的思想﹔其實在佛經上再三提到轉輪聖王的功德。佛在華嚴
經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薩,才能轉身為轉輪聖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轉輪聖王是曠
代一人,歷史上經過上千年,或者幾百年才會出現﹔等於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人
類社會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轉輪聖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夠造成一個時代的太平﹔
所以,佛再三贊嘆轉輪聖王的威德。一個人要想成佛不容易,成就轉輪聖王也不容易,
要許多的善行,許多的功德修成。世間法與佛的功德之間,只差了一點,就是般若智慧。
轉輪聖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為沒有明心見性﹔轉輪聖王如果明心見性了,也可以成在
家佛。
  華嚴經裡所標榜的,好幾位帝王都是佛,本身已經悟道了。我們上次也提起過,佛
經上所說十王之功德。十王的意義包括很多,佛說地獄有十王,雖然都是鬼王,但是我
們還不容易當到鬼王呢!鬼王有他的功德,就是說在惡道中現身而教化眾生,也就是功
德成就的菩薩境界。天人境界裡,慾界天四天王,也是功德成就才能升為天王,換句話
說,在人中做一個領導,使天下太平的,都是同佛一樣的困難。其中的不同就是見地方
面,也就是見道的問題。
  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
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
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他為甚麼不說以色見如來,以音聲見如來呢﹖是故意把這個「如來」用作「我」
嗎﹖這個決不是翻譯的手法。所謂明心見性,最後就是宇宙同體,萬物同源的這個
「我」的問題,是找到生命本來的「我」的問題。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不
住,就是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金剛經大部分所說的就是這三個要點。

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見到佛,也真見到「我」。
  但是這個見又是甚麼見呢﹖是見「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是見到根本
智法身之體。當一切都無著,一切都不住,就是見法身之體根本智。但沒有大徹大悟,
還沒有見「後得智」。拿禪宗來講,所謂破三關,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破掉了初關﹔這
也就是後世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當然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甚麼都不是,
一切都不是,一切都不著。
  我們用世間的現象來給它一個偈語的結論:

    第二十六品偈頌

    粉墨登場笙管濃  誰知檻外雪花重
    推窗窺見清涼界  明月蘆花不定蹤

  「粉墨登場笙管濃」,人活在這個世間,乃至一切萬有活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唱戲。
宇宙本來是個大舞台,我們不過是大舞台裡跑龍套,搖旗吶喊的一批人。大家打扮一下
粉墨上場,音樂也很鬧熱。但是這個戲台也分內外兩層,前台很熱鬧,一回到後台,把
臉一洗衣服一脫,我還是我。除了前後台,還有個外台。
  「誰知檻外雪花重」,這是我當時在峨嵋山實在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了解了,就
知道一切都在演戲。像峨嵋山那個地方,到了冬天是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那個也是在
演戲。當我們覺得戲的人生沒有意思,去修道打坐,一切皆空,清清淨淨的那個境界,
認為比人生高明得多,認為已經悟道了,你不要忘記,你那個還是在演戲。你那個時候
在演甚麼戲﹖說一句笑話,你是在演和尚戲,出家的戲。心境已經出家了嘛!一切皆空,
現在只有這個最好!這個還是戲。不過這個戲不同,窗檻外一片清涼,雪花萬朵的一個
戲。你不要被這個色相迷住了,假使被這個清淨色相迷住了,永遠不能成道。
  所以明代禪宗憨山大師就講:「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一個人學佛
處處都是障礙,等於滿地荊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荊棘叢中下腳非常困難,
但是一個決心修道的人,並不覺得太困難,充其量滿身被刺破而已!最難的是甚麼呢﹖
月明廉下轉身難。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證得了空的一面,清清淨淨的時候,叫你不要
入定,不要入清淨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
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難的,做不到的。所以小乘的大阿羅漢果證得了,清淨境界證得了,
淨土的境界到達了,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那是耽著禪定,功德不能圓滿。憨山大師
這兩句話就是警告,到那個時候再想回轉來就很難了,也許一墮落就是八萬四千大劫。
因為在這個清淨境界進入羅漢大定,要很長的劫數裡都不肯出定。
  「推窗窺見清涼界」,不肯出定不是究竟,菩提後得智根本還沒有影子,還沒有看
見,自己只見到清淨法身一面,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如果我們在清淨的境界裡再
轉一下,打開窗子看看這個天地,「明月蘆花不定蹤」,世界上沒有那一處不清涼,到
處都是淨土,地獄裡頭都是淨土。真了解了法身,此身真到達了徹底的無住、無相、無
願、空的境界,無往而不利,在煩惱中即是菩提。假使貪著了清淨的一面,菩提也即成
煩惱,就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懸崖撒手

  上一次二十六品批駁不能著相觀的道理,我們提到為甚麼後世禪宗採用金剛經作為
禪宗的藍本,就因為它教育方法的原故。你看佛的教育方法,反正你這樣說不對,那樣
說不對,正說不對,反說也不對,你說不對的更不對,你說對的還是不對,最後怎麼樣
對﹖你的才是對,不是佛的才是對。所以全部的金剛經,是教我們所謂祖師們四個字,
「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體相,自己肯定﹔所謂禪宗祖師的話,「懸崖撤手,
自肯承當」,這是說參禪的。

  現在一般學禪學的特別要小心啊!禪宗為甚麼特別叫做「禪」字,它同禪定兩個配
起來,不可以分離,沒有禪定做基礎不談禪宗。要戒定慧到達了最高處,等於普通人在
萬丈懸崖頂上站著,撒手跳下去,這個跳下去你還有命嗎﹖懸崖撤手,你要自肯承當跳
下來,最高明處到達了最平凡處。
  要怎麼樣到達這個境界呢﹖不是理解到了就行,「絕後再蘇」,要大死一番,當然
不是吃安眠藥的大死,是要你下一番功夫,大死一番再醒過來。所謂大徹大悟「欺君不
得」,這個東西不是嘴巴上講理論,不能騙人的。假使說騙人騙自己說悟了,今天悟了
明天靠不住的,那不是解脫的究竟﹔所以必須要切實下一番功夫。金剛經的教育手法,
就是這個路線,佛對於須菩提的教育,四面八方圍過來打,你講這樣也不對,講那樣也
不對,把他圍得頭都昏了,就是要他絕後再蘇,欺君不得。
  成佛見道不能依賴他力,只有自己站起來,要你自己真是絕後再蘇,然後才成佛。
當然其中先要經過懸崖撤手,懸崖撒手是甚麼都丟光,不但人世間的一切都丟掉,連佛
法也丟掉
。一個人在高空撒手跳下來,甚麼都沒有,一切都丟得乾乾淨淨,然後才能見
到法身。
2010-2-7 11:40: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法身也没有。见得到什*么?
2010-2-8 04:47: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是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7.html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
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
說斷滅相。】


    三界六道之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
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叫須菩提,「汝若作是念」,你假使有一個觀念,認為「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不著相就可以見佛,就可以大徹大悟的話,他說須菩提啊,
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不要認為沒有功德成就也能夠悟道成佛,你有這種觀念就錯了。
  前面我們明明聽須菩提講的嘛!不要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則說若以色見我,以音
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是佛現在又說,須菩提你不要搞錯了啊,假如你
認為不具足一切功德圓滿就能大徹大悟的話,須菩提你注意啊!「莫作是言」,你千萬
不要那麼想啊!千萬不能認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徹大悟。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你如果以為人只要悟了道以後,甚麼都好了,甚麼都空了,這個觀念是很嚴重的錯
誤啊!
這是佛明白交代給須菩提的。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倒也碰到過很多。幾十年前在大陸雲南,找一位很有名的禪宗
大師,也是一位八指頭陀。後來我到昆明碰面了,我說:法師,我聽說你悟道以後有一
個觀念,認為證得涅槃以後,生死已了不再來了,有沒有這樣說法﹖他承認了,我就請
教他楞伽經中的話,「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你不來到那裡去啊﹖跳出三界外,
跳到那裡去呀﹖佛沒有說有個第四界呀﹖不在五行中,那你在那一行中啊﹖了了生死就
不來,這不是佛法吧!後來為這個問題我們辯論了很久。
  很多人學佛都有這個觀念,都認為學了佛,悟了道,兩個腿一盤,了了生死,再也
不到這個世界上來受苦了。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是修道學佛上最大的錯誤觀念。

  常常有人告訴我,殯儀館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可以證明佛法的事也很多。今天
一位同學說,殯儀館的人告訴他,有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父母逼她趕快結婚,逼急了,
她兩腿一盤,就涅槃了,就走了。死了以後送殯儀館,沒有辦法裝棺材,因為兩個腿盤
著,骨頭也硬了放不開,沒辦法,只好給她特別設計一個方櫃子,把她放在裡頭。我
說:此乃再來人也!就是所謂修行並不一定證到羅漢果,有所成就的,七還人間、五還、
三還、一還人間等等的現象。又有一位同學告訴我,有一個四十多歲出家的太太,八九
十歲死了,結果燒化後頭頂骨不壞,舍利子都在那裡。這些都是比較實際的資料。

    斷滅見

  回頭再說有人認為悟了道以後就不來,好像有個地方可躲似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這個錯誤的觀念,在佛法上就叫做見地上的錯。一個人學佛,不管在家出家能夠證果的,
最重要的是斷見思二惑。
見惑、思惑,在前面第九品已經談到過,見地不清楚有了偏差,
就落於偏見。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見障礙
了修道,也就是不能悟道的原因。思惑就是煩惱惑,內心的貪鎮疑慢疑。
  現在人類的唯物哲學就是落於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因為還拿不出來證據﹔認為人死了就是完了,這是屬於斷滅見,也是邪見的一種。
所以
佛就告訴須菩提,你千萬不要落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一個斷滅見的思想見解。
  前面剛剛說不能著相來看佛,現在又告訴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錯,
不著相也是錯。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
一切皆空,我殺人也沒有關係呀!殺也空嘛!偷騙搶做壞事都空,這樣的見解,就叫做
撥無因果,落於空見。空見的錯誤,同唯物思想是一樣的,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有
些南傳佛學,就是東南亞一帶小乘佛學的觀念,就是落在空見的見解上,結果被唯物思
想吃掉了。
  撥無因果就是把因果這個道理撥開了,不承認有因果的存在,這是現在人類思想潮
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說的斷滅見的思想。佛就怕須菩提搞錯見解,上面先告訴他
不能著相見如來,但是又怕須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結果就變成斷滅見,撥無因果
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誡,「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錯了。

    不說斷滅相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想求得大徹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斷滅相。斷滅相是
甚麼呢﹖斷滅相落空,認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見到個空果,就是斷滅。現在金剛經快
講完了,金剛經中有沒有告訴你一個空字啊﹖我們後世的注解,說金剛經是講空的,那
是你的注解,佛可沒有這樣說!佛只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是教育方法,處處把你的錯誤擋
住,他並沒有告訴你是甚麼,只告訴你不是甚麼。心經也只是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最
後告訴你真實不虛,並沒有講空啊!是照見五蘊皆空,它並沒有說般若波羅密多都是空
的啊!這些就是我們研究佛學、佛經、佛法,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
邪見的錯誤上。
  空,同斷滅見是一模一樣的,有許多人學佛,自認甚麼都看得空了,其實那不叫做
空,從心理學來講,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紀大了,或者環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頂,所
以說自己看得空得很了!還有個灰心在,就不是空,那個灰心非常厲害。還有許多搞哲
學的學佛,經常喜歡吹這個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開口講這個話,就證明他
一點也沒有看通,因為他真通的話,連說這個通、這個空都不會了。空的啊!空的啊!
他在感嘆嘛!對不對﹖他既然感嘆就心有戚戚焉,這正有個東西,一點也沒有空。換句
話說,這不過是不吃西瓜,卻吃了一個大冬瓜,還是一個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說法,是個形容辭,如果把空當作真正空
得一無所有,那不是空見,那就叫做斷滅見。所以佛吩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這是一句非常嚴重的話,絕對不是斷滅,更沒有說空。
這一節
的題目──無斷無滅,梁昭明太子標得非常好,不斷不滅,不是斷滅相。現在科學曉得
物質是能量互變,它並沒有滅過,要認識清楚。這一品偈語如下:

    第二十七品偈頌

    翻雲覆雨雨成雲  點滴如絲亂不分
    凍作冰河冰化水  漫從光影捉斜曛


  「翻雲覆雨雨成雲」,看到宇宙的變化,今天下雨明天晴,雨變成雲,雲又變成雨。
反正啊,是點水氣,是這個水蒸氣的分子在變化。
  「點滴如絲亂不分」,等到蒸氣冷熱接觸,變成雨點下來以後,每一顆雨點本身自
成一個範圍,自成一個系統。等於我們一切眾生同一個本性,可是構成我們個人的自體
以後,我的我與你的你,絕對不一樣,可是根根是一個。就像蒸氣在空中碰到冷氣層,
變雲變雨,每一雨點各有範圍一樣。但是所有的雨點,都是水蒸氣變的。
  「凍作冰河冰化水」,冰化了就變成水,水凍了就變成冰,這些是現象界萬般的變
化,各種的變化。變化歸變化,本體不變,因為本體無相,亦無著。講本體是空嗎﹖也
錯了,講它是常住,也錯了,講它是斷滅,也錯了,這一些都不是。

  「漫從光影捉斜曛」,那麼本體的法身功能在那裡見呢﹖在一切作用一切現象上見,
一切的現象都是它的現象,一切的作用就是它的作用。所以,體在相、用中見,一般相
用都不著,才能體會了這個體。這是金剛經差不多最後的教育方法,佛都告訴我們了。
2010-2-8 09:28: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誰該被派去非洲? > > > > > > 作者簡介連加恩,台灣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二十屆畢業。2001年6月,放棄預官資格,參加台灣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男,在服役的布吉納法索期間的優異表現,贏得外交部頒發「睦誼外交獎章」。2005年,他返回台灣接受家醫科住院醫師訓練,於同年獲 布國總統龔保雷先生頒發國家騎士級勳章,以肯定他的貢獻。目前於疾病管制局擔任防疫醫師。這本書是他寫給現在2歲兒子的書。 文╱連加恩 > > > > >
> > > 親愛的兒子: 當爸媽以前,我只知道當孩子的心情,孩子們不喜歡爸媽拿自己和別人比來比去,現在自己當了爸媽才知道,天下父母心──從出生的體重、身高,還有雙眼皮的角度,就已經開始了這場一輩子的競賽。當你出生第三天,爸媽把你接到坐月子中心,看你和其他「同學」一字排開, 探望你的親友就忍不住拿其他的寶寶指指點點:「你看這一排還是我們的比較可愛!」「你看那個是誰家的怎麼那麼黑?」等等。有一次,我不經意的聽到你隔壁床小朋友的爸爸和親友聊天,他指著你說:「天啊!為什麼他的頭比我們的大這麼多?」親愛的兒子,爸爸答應你:盡量克制自己不要老是拿你和別的小孩比較,就算爸爸愛和人家比較,我會放在心裡比,不會像那位爸爸,還大叫出來。雖然,等你大一點去了學校,爸爸一定會要你好好唸書,考試後,也會忍不住問你其他人考幾分、在班上排第幾名之類的問題。老爸其實很清楚,這些東西真正影響人生路的程度並不大;持續的努力、擁有好的品格、充滿上帝恩典的際遇影響才大。其實很多數字,好比你的出生體重、頭圍,現在看來也不過是親友們聊天的題材,或拿來耍耍嘴皮子用的啦!上帝給你的這個人生,就是最獨特、最特別的,你有自己的路要走。天底下有六十幾億人,每人自成一格,該怎麼比? 如果真的要比,爸爸告訴你,其實你的頭也沒有很大啦!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和人家比較了、發現自己什麼都贏人家,那代表你的責任更大了!爸爸在非洲的許多朋友,沒有聽過什麼叫做「坐月子中心」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睡在泥地上的草蓆,罩在蓋剩菜剩飯用的防蚊罩裡,為了躲避瘧疾的威脅, 孩子長到 5歲以前,他們不敢宣稱家裡多了一個人,因為隨便一個傳染病就可能奪走他們的性命。說真的,如果你比老爸非洲朋友的孩子們更聰明、更會考試或更有學問,爸爸一點都不會感到意外,上帝給你比較多一點,就是要你多付出一點。這些被你「比下去的人」,都是你的責任範圍。你要用上天給你的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幫助這些人。若用這個角度出發,爸爸就可以要求你好好唸書了,目的不是爸爸可以拿你的成績單,去和我朋友們的孩子比較;而是你被賦予了使命,用你的專業和貢獻去改變你所在的世界,讓那些沒有你幸運的人,可以過得更好。 奉獻一生給非洲的史懷哲醫師,小時候也很愛比。他比什麼呢?「比武」。有一次,他和鄰居的孩子打架,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那個打輸的孩子說了一句不服氣的話,改變了他一生,他說:「如果我像你家一樣,可以天天吃肉,我就不會輸給你了。」這話讓年幼的史懷哲察覺自己的優越和優勢,都是建立在上天所賜的福氣,而不是他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當他進一步去思考:上帝給他如此幸福的成長背景、順利的求學過程和不凡的天分之目的為何時?他決定把自己奉獻給非洲無數可憐的人,來活出那一個目的。親愛的兒子,老爸常常覺得你實在很幸福,你們這一代的人都是。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希望你不需要等到和鄰居打架,才發覺這個道理。下定決心服務人群的史懷哲,在完成了醫學、神學、演奏學三個博士學位之後,才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每次,當老爸受邀作非洲服務的相關演講,之後的Q&A中,年輕學子最常問到的問題就是 :「現階段的我們該如何準備,才能去第三世界服務?」有時,他們眼裡還閃著真誠的淚光,讓我實在不知道怎樣回答,才算是夠慎重。直到一年聖誕節,在台北市政府廣場有一個盛大的晚會,現場集結了五千多位民眾,在電視實況連線之下,我被邀請作短短的分享,當我拉拉雜雜的講完要下台時,主持人「黑人」(他是藝名叫黑人,不是真的黑人),忽然讓我措手不及的說:「那最後請你跟大家講講,要加入你們的非洲工作,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看著手錶,我只剩一分鐘可以回答,我隨口答了一句:「只要覺得自己很幸福的人,都可以去!」就下台了。我想講的是,攔阻我們願意幫助別人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比』起別人,我還不夠幸福!」的想法。小學老師告訴我們:「不要成為手心向上,而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因為向下是給,向上代表乞討。」如果我是小學老師,我會講一句相反的話:「大家要先學會成為一個手心向上的人,當你把手心朝上,可以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者, 不斷從這個社會、國家、爸媽、老師、校長和上 帝那裡領受愛的灌注,那麼,你就可以把手心向下翻,把福氣分享給其他的人。」孩子,你要先體會自己是一個幸福的接受者——「知道自己從上天白白領受恩典」,然後分享你所領受的福氣給人。上帝會給你更多,你就越有力量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迴路。這種情況下,你更不需要比,「You got nothing to lose !」——在人生這件事上,你只會越贏 越多。
2010-2-8 17:51: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8.html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
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
德。】


    愛布施的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
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金剛經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於推銷﹔就
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年在上海、杭州、山
東青島,經常看到賣梨膏糖的,手裡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
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
……我們看了金剛經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麼樣,
那個功德又怎麼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功德怎麼
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
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
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
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
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準許的,連自
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
不能隨便破壞。
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
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
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
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
人,有道德的人。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
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
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
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
的時候。
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
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
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
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
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
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
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
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
裡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
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

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
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一切法無我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
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甚
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
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
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
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
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
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
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
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
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
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
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
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
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
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
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
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
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
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
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
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
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甚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
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
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
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
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
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台主
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
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
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
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
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
就是要自己參的。

    定與忍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
持裡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
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
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
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
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
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
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
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
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
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甚麼境界﹖大家要研究
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
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
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
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
樣都擺在這裡。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
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
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
之一。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
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甚麼境界,其實佛說過
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
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
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
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
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裡,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裡大和尚上堂,
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
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說到這裡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

    張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
叫甚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
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甚麼﹖他悟得一
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
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
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
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
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
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甚麼是一念不生
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
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
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
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
智。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甚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
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
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
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
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
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
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
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
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甚麼了不起,涅槃也
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
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
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
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
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甚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
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
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甚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甚
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
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
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
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
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
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
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
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
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
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
我們結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
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
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
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
都自清淨了。甚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
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
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
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
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
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
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
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2010-2-9 09:34: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9.html

[b]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亦無去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本經典是講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線,由
須菩提提出來問,佛說明了一個入門的方法──善護念,就是金剛經的要點。真正的修
養,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個字,「善護念」。
任何人成了佛的時候,都有十個名號,
譬如佛、世尊、如來、善逝、無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號之一。「如來」是個通稱,
任何一個成了佛都稱如來。佛教到了中國以後,我們一般的觀念就把它加起來稱,叫作
如來佛。如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如來,不同的名稱而已。
  為甚麼成了道的要稱如來呢﹖如果我們先拿中國文字來研究,「如」是好像,
「來」是來了,好像來了。他實際上不來也不去。以人世間來去的現象,說明本體道體
的作用,就是好像來了,沒有來。

  譬如電燈,電風扇,把開關一打開,這個電來了,但是看不見電,只感覺到光,感
覺有風,電來了沒有﹖來過了,好像沒有來,它又消散了。電去了沒有﹖去了,好像沒
有去,再發動它又來了,它是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如來是眾生本體自性,道體的
一個現象。譬如人有喜怒哀樂,有思想有妄念,我們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人生
經驗,甚至有六七十年的人生經驗。我們一生都經過太多的悲歡苦樂,得意與失意,痛
苦與煩惱。但是,當我們此刻坐在這裡的時候,那些煩惱,那些一切,都整個沒有了,
再也沒有了。去年的事沒有影子,不要說去年,昨天的事情已經沒有影子了。可是有沒
有昨天的事﹖有沒有十幾歲時的事呢﹖都有,好像來過了,「如來若來若去」,你說沒
有來過,的確來過,幾十年人生所做過的事,你說做過沒有﹖若來!好像來過﹔可是現
在都沒有了,昨天的事,做夢一樣過去了。昨天的事走了沒有﹖若去!好像走了,好像
又沒有走,一想,又在眼前。

  如來這個名號,也就是說明心性本來的那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所講的相,也
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種現象。我們再縮小一點來說,第一分鐘一個人開始講話,
我們大家聽到沒有﹖若來,好像來過了,每一句話聽過了,又過去了,若去,好像走掉
了,他再說,又來了,但這個本體如如不動。所以佛經說的是形容,當我們證到修養到
那個境界,幾乎近於清淨空相的時候,如如不動。好像不動,沒有真不動,假使真不動
的,那就是個死東西了。
  自性本身,也就是說真如本身是活潑潑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動。這個如字,在佛
法裡經常看到,像「如夢如幻」,「真如」文字倒轉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
果執著了一個真的,那就落在執著上,執著就是妄念,又是錯誤。所以「真如」好像是
真的﹔「如來」是對佛法身的稱呼。
  一切眾生與佛,都有法報化三身,法身是自性的本體,等於剛才我們的一個比方,
虛空中都有電,是宇宙間的能量變化,你手碰虛空並不會觸電,待因緣成就,一磨擦就
發電,它本來在虛空中存在。如來若來若去,法身是不生也不滅,所謂不生不滅也就是
不來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恆,好像永遠是常在,這是說法身。

  報身,就是我們現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說是化身。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有些
人開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燒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過是法身成就,報身沒有轉。
得到了報身成就,轉成圓滿報身時,不但可以無病無痛,更完全變成色界天人之身。但
是圓滿報身的修持,還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後再起修,這是另一條路
線。修成了圓滿報身以後,就有千百萬億化身,現在這個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
其實三身只是一身。
  菩薩的化身有千百類,很多菩薩化身異類眾生。所以我經常說,吃牛肉小心啊!說
不定吃了一個牛菩薩,因為菩薩要去教化牛,所以化身成牛。

    如來的境界

  法身怎麼來的呢﹖你們大家在參話頭,這個思想那裡來﹖那裡去﹖「無所從來,亦
無所去,是名如來。」你為甚麼去管思想﹖它來的時候,貿然而來,去的時候,貿然而
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時候,拚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傻得像顆金剛一樣,顛
撲不破的傻。人家金剛般若波羅密,我們傻得呀像般若波羅密的金剛,笨得要命,你為
甚麼除妄想﹖妄想本來空的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留也留它不住,哪個
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說我覺得痛苦煩惱,你不是說傻話嗎﹖昨天的日子早過去了,昨天
的煩惱早沒有影子了,現在坐在這裡不煩惱嘛!你現在很煩惱,等一下不煩惱嘛!不可
能永遠煩惱,煩惱並不停留﹔換句話說,清淨境界,也並不停留。所以有些人做功夫,
偶然坐一堂清淨,然後下了坐,兩腿一放,唉唷,清淨跑了。清淨怎麼跑得了呢﹖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清淨根本沒有跑,是你理解見地不夠清楚,所以覺得功夫
跑掉了。有的人說,功夫來找我,甚麼叫功夫啊﹖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你
如此懂了,無一刻不在清淨中,由此起修,慢慢到達三身成就。
  關於三身,前面也曾說過,法身就是如來,報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拿理論的
道理說,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千百億化身是用,就是體、相、用。萬事萬物都有它的
體,相,用。我們曉得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大家說修行,學佛,要找名師呀,拜老師呀,
傳一個密法……不必要的啊!佛沒有保留的都說了啊!一個成道的人如果有保留,要你
鈔票送得多,頭磕得夠了才傳給你秘密,那你千萬不要去碰,至少我是不會去碰,因為
他做人的道德還不夠嘛!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沒有甚麼秘密,甚麼上天有忌諱啊,
不能妄傳啊!都是胡說。
  道是天下人的東西,有人認為,壞人不應該度,光度好人,好人何必要你度呢﹖他
本來就是好人嘛!佛來度佛幹甚麼﹖佛是到苦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去教化難度的眾生。
所以佛把道都告訴你了,修持的方法,金剛經上都有。現在,我們加上許多羅羅嗦嗦的
說明,是說明心理狀況,不要著相。
  有許多人學了佛,受了宗教儀式的困擾,看了經上這一句,「若有人言,如來若來
若去」,不免有時會夢到佛,那個佛啊,是躺著的臥佛。還有人問:老師啊,真的假
的﹖我說真的呀,當然真的嘛,因為你夢到嘛!你現在還在說夢話,對不對﹖你在說夢
話,我是清醒的人。
  有人來說昨天他夜裡看到佛,我說當然真的嘛!因為他還在說夢話嘛!所以我們清
醒人答覆他,是對付他那個說夢話的樣子。這個是甚麼呢﹖要研究唯識才知道這是意識
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夢,隨便你做甚麼夢,都是你一輩子做過、聽過、想過、看過的
經驗,不會超出這個範圍。如果超越了這個範圍的夢,另當別論,那個道理就很深了﹔
有時是你前生阿賴耶識那個影像,不是這個世界上的,是偶然帶過來的。
  有人認為如來來了,昨天來看我,又是佛光普照我,現在沒有了。「若坐若臥」,
有些看到是坐像,有些看到是臥像。佛說啊,你不要搞錯了,如果有人學佛這樣著相的
話,「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人根本不懂佛法,不理解佛所說的道理。
  甚麼理由呢﹖真的佛,法身之體,悟了道,證得法身之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臥。你說那是個甚麼境界﹖不要被文字騙過去了,
那是個非常平凡的境界。甚麼境界﹖就是你現在這個樣子。你現在這個樣,不坐也不臥,
不來也不去,現身就是佛,既沒有動壞念頭,也沒有生好念頭,此心平平靜靜,不起分
別,當下就在如來的境界裡!你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麼高遠,其實是非常平凡的。

如果我們拿金剛經的這一段,用中國儒家中庸這一本書來講,就是:「極高明而道中
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
也。」
  道是怎麼樣呢﹖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來也不去,就在這兒。我們現在了解
了這個道理,再來看一個真正學佛修持的人,要怎麼用功才對呢﹖不用功即用功,你加
一個功去用,就是著相。我們經常觀察自己的煩惱,心行,不來也不去,不坐也不臥,
不生也不滅。前一個念頭沒有了叫做滅,後面一個念頭來了叫做生,生出來的東西一定
有滅亡,滅了以後就沒有了嗎﹖不是斷滅相,它又會生。生生滅滅,如水上的波浪一樣,
波浪儘管在動,動了以後那個波浪又一個個散了。儘管波浪看不見,全體的波浪是水變
的呀,水沒有動過,還是那麼多,不多也不少,永遠在那裡。
  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浪,想盡辦法要讓那個波浪
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說,拚命去弄平,
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我想是這個道理!你仔細想想看。你的
想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本身就在如來清淨的境界。
這個是般若的眼睛,所以我們
給它的結論是這樣的:

    第二十九品偈頌

    安排擺布只為他  身外無心不著磨
    若向畫眉深淺看  迷人豈止髻堆螺

  「安排擺布只為他」,修道的人用各種方法修持,盤腿打坐,念佛,各種的安排﹔
想修道就是做安排。不修道的人呢﹖則任由煩惱痛苦隨時指揮擺布。念頭、思想安排擺
布只為他。
  「身外無心不著磨」,如果我們曉得這個身體是假的,暫時借來用的一個工具,向
爸媽借來用幾十年。真到了無心之處,甚麼叫無心呢﹖一切妄念來不理,它本來是水上
的波紋,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不受這個虛妄心理之磨障,這都是假的,這個威儀自然
寂靜。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來,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紋一樣是假的,
就會被水上的波紋騙去了,而忘記了自己水的本性。
  「若向畫眉深淺看」,一般人都被深淺騙住了,畫眉深淺,迷人髻堆螺,這是唐人
的詩,畫眉深淺入時無。一個新娘子第二天對鏡梳妝,問新郎官,我這個眉毛畫的好不
好呀﹖顏色是淺一點呢﹖短一點呢﹖翹一點還是低一點﹖合不合時代﹖現在的畫眉有些
是翹的,有的還塗上咖啡色、紅色的,燈下一看,喝!羅剎國來的那個樣子,真是紅眉
毛綠眼睛的那麼搞。唐朝的人喜歡印黃,額頭裡弄一塊黃顏色,現在一看都是黃膽症,
唐人以這個為時髦。等於印度女人喜歡眉間額上挖一個洞,從小就挖,然後嵌一顆珠子,
世界上各種怪樣子都有。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些詩看起來像黃色,其實蠻老實,是說個
讀書人一輩子找不到工作,因為不合時宜,最後是聽人家勸告,學著跟時代走。所以說
你看看!我現在合時不合時﹖就是畫眉深淺入時無這句的本意。
  「迷人豈止髻堆螺」,古人梳長頭髮,盤到頭頂上一個髻子,堆起來像顆螺絲一樣,
很好看,也有像捏饅頭一樣,堆在一堆高高的,很多人看了這個頭髮,傻了,著迷了。
其實啊,甚麼叫作美,不是男女之間的色相就叫做美啊,這些境界就把你騙住了,物理
世界的一切慾望就騙住了你,世界上沒有那一樣東西不迷你的,都在騙你,都在受騙。
為甚麼﹖因為認不得自己自性如來,只看見那個水上波紋,被波紋騙走了。認清楚了波
紋,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來,此心本來清淨的,你也就少上當,你就金剛般
若波羅密了。
2010-2-10 10:42: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30.html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
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
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
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
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說到如來自性之相,下面重要的問題來了,講到如來法身本體,讓我們先了解一件
事情。

    碎為微塵之後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
為多不。】

  現在佛又提出一個物理世界的問題了,他對須菩提講,假使有一個人,不管男人女
人,把這個佛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宇宙打碎了,變成灰塵,你想想看,這
樣的灰塵,數量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

  須菩提回答說,那多得很。佛說,甚麼理由呢﹖佛說我告訴你,假使這些灰塵,這
些物質世界的分子,乃至電子、核子,這些物質東西是真實永恆存在的話,那我不會告
訴你世界上有灰塵。這些灰塵累積起來就變成大地、山河,變成物質世界。
  佛這個話是轉一個彎說的,實際上就是說,物質世界的物質,如果經過一個科學家
來處理,把它分析到最後,變成核子、電子、原子等等,最後是空的。是空的力量形成
了這樣大的威力,但最後是空的。真正高等物理科學家,了解這個東西,所謂原子,分
析到最後最後,空了。這個空並不是沒有,那個力量大得很,原子炸彈爆炸起來,空的
威力發起來有那麼大的力量!所以佛在這裡講,「若是微塵眾實有者」,如果你認為真
的有個微塵,我不會講微塵眾,因為根本沒有塵,一切都是由空所形成。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又來了,又是三段的講。所謂物理世界那些電子呀,原子呀,那是假名,是哪個作
用構成了這麼一個物理的東西。但是微塵最微小、最基本那個東西,還不是它的究竟﹔
它的究竟分析、研究到最後,沒有東西,是空的。這個物質世界的外層,虛空的這個空
間,比太陽的面積,地球的面積,以及虛空任何的面積還要大!是空的力量凝結,而變
成了物理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說:那麼我懂了。你剛才問的問題,佛啊,你的意思是說,這一個三千大千
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
會要變,也會滅掉。

  等於我們現在這個樓上,勉強把它湊起來,擺了些椅子,坐了些人,裝了些電燈、
冷氣機,湊攏來叫做講堂。所謂講堂者,即非講堂,是名講堂。這是偶然暫時湊合的,
這是不究竟,不實在的﹔因為明天可以把它變成電影院,所謂電影院者,即非電影院,
是名電影院,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切物質世界,都是這樣假有的湊合。
  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
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下面一步一步,佛緊接著來講了。

    甚麼是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

  甚麼理由呢﹖佛說你說的對呀!但是甚麼理由呢﹖我告訴你,假定真有一個世界存
在,永恆不變存在的話,就是一合相,是兩樣東西合攏來不變了。
  這個問題大了!佛沒有說錯一句話,鳩摩羅什翻譯「一合相」這一下子完了,後世
佛法裡,裝模作樣,牽強附會的人多了。有些密宗的修法,要修一合相。
  還有些人主張,不一定要出家,要陰陽合一的一合相,才能修得成功。認為金剛般
若波羅密經中,是佛說的一合相。所以研究金剛經,這句話是一個大問題。到底甚麼是
一合相呢﹖
  你到海鮮店去吃飯,那個大蚌,兩殼合攏來,也是一合相﹔兩個金屬品化合了分不
開,也是一合相﹔我們身上的衣服,三分塑膠,七分棉紗合起來織成的,也是一合相﹔
人的血、骨頭、肉,凝合起來,也是一合相。這個一合相只是物質世界的現象。
  事實上,物質世界不停的在變。譬如這個山,看起來好像不動,風一吹,灰塵都吹
到山上,它慢慢會長大,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而已。當然也不會有人那麼傻,一歲的
時候去量一下,六十歲的時候再去量,看這個山長多大了。如果真有這麼一個科學家,
真去量一下,那就是傻人,但他曉得這個山,二十年來也大了幾寸或幾尺。山在變動,
也在長大,也在毀滅。
  所以這個一合相的世界,假使真有的話,幾千萬億年以後,也變成空,由空再變成
有。所以他說: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假有,這是一句話,一個名辭,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變只是個理念。
  但是有沒有一個一合相﹖你說這個世界空的嗎﹖現在天氣熱了,你硬是感覺到天氣
熱,冷氣一開,硬是涼快。人經常說人生如夢,好像夢就是沒有,這個觀念、思想是錯
誤的。夢不是沒有,夢是有,偶然的,暫時的,片面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最長的夢沒
有超過五秒鐘的。人睡著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小長大,經過了多少事,直到最後自己死
了,醒來眼淚流濕了枕頭,夢中經過幾十年光陰,實際上只有三秒鐘。
  夢中的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也了解到時空是相對的。我們在地球上過半
個月,月亮上只是一夜,這個世界上一年,太陽裡只是一晝夜。還有其它世界,我們過
一百年,他們才過了一晝夜,我們人的一晝夜,卻是許多小生物的萬世萬生,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千百億化生不曉得過了多少時間﹔所以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都是相對的。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他說有沒有一個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說那是不可說,沒有辦法讓你理解
的。因為你們不懂,也沒有辦法懂,而且也說不得,一說之後,一切凡夫就貪著這個事
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許多都把這個一合相用邪門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釋了。
  實際上是甚麼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第八識和種性

  講到這裡,我們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識,不然對於專門講性空道
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學佛落入錯誤的知見,那是一個斷滅見的
空,把空當成甚麼都沒有,那是邪見。空是一個境界,心性之學,般若,在金剛經中只
用一個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識宗法相宗把這個心分析來講,變成八個識,叫做八識。

  八識中的第六識是意識。意識,我們容易懂,就是我們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
就是意識狀態。作夢也是意識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學叫做下意識。在唯識學上夢是屬於
獨影意識的作用,獨影意識還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賴耶識包括了現在、過去、
未來的時間與空間,也包括了過去的因、種子和未來的種性,這就是三世因果的學理基
礎。

  同一個父母生下來的兄弟姊妹,每個人個性不一樣,因為父母的遺傳只是一小部分,
還有甚麼呢﹖自己帶來的前生的種性、習氣、習慣。這個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賴耶識最
重要的種子帶來的。這個種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識,
關於這一點,佛在解深密經上有一首
偈子: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法的很多經典都是講空,尤其是般若經。而在法相、唯識的部分,卻不從空來講,
而從現有的現象來說明。教育方法路線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經說到心的本來,心的
第八部分──阿陀那識的作用時,他說,你要研究起來,非常難懂,非常深,非常細密,
它像那個瀑布,或者像長江裡的流水,看起來千年萬年,水始終在流,實際上大的浪頭
流過去了,就不會回來。
  我們剛剛看到前面的這個浪頭,馬上流過了!未來的浪頭又接上來,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們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個一個浪頭,乍看像固定存在,實際上沒有固定存在,每一個浪頭是每
一個水分子點滴構攏來的。假使把這個浪頭水分切開,它也就沒有水了,連帶的瀑布也
不能形成了。可憐我們沒有辦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遠是浪頭。也像電燈打開開關,
第一個電源一來,磨擦發了光,又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個又上來,我們看到的永遠是
一個亮光,實際上,過去電不可得,現在電不可得,未來電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
可是它有電,所謂電者,即是非電,是名為電。

    心念如暴流

  我們的心理狀況也是這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活了幾十年,一切種子如瀑布一
樣在流。實際上當我們一出娘胎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已經死亡了,第二個念頭又死亡了
……你看八點鐘開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觀念都在過去。過去不可得,未來怎麼
講,我還沒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剛說現在,現在不可得,現在就沒有。但是你說沒
有嗎﹖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種子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聰明愚笨,善與惡。
善人把善的種子引發了,慢慢再把惡的種子轉變成善的,成為至善之人。這就是修一切
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惡的心念發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變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說,
一切種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樣在流。瀑布並不是沒有啊,是有的,「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它永遠在流。所以佛說我於凡愚不開演,因為智慧不夠的人,不敢對
他講這個東西。
  你說無我,有一個真我,這個真我沒有辦法加一個名辭,如果加一個恆常不變,就
曲解了恆常存在的意義。所以我於凡愚不開演,怕一切眾生的智慧不夠,他用分別心,
用世間法的觀念來看這個如暴流的種性,抓住了,以為生命有個真的我,那反而錯了。
  生命的無我之相,是破除眾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錯誤。小我之相就是每一個浪花,每
一個水分子。能夠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純淨、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來,那是無所從
來亦無所去﹔然後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甚麼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個妙有。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兩方面轉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色身也是阿賴耶識的一部
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統統轉化了,可以產生一合相。所以佛菩
薩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
體、相、用三位一體。

  但是,你如果真執著了這件事,也錯了,因為著相了。四大本來皆空,但是四大並
不是壞東西,它也是自性本體功能所變的。四大皆空是講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證到
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這個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長其存在。
  所以佛說「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就像他說阿賴耶識,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的道理一樣。
  佛經的翻譯,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們一般人。一般人的習慣都要抓東西,
活著的時候總要抓住東西。道家所講的握固,說明小孩子生下來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頭,
活的時候手都是彎彎的,到死的時候才完全放開。
  所以說,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說不可說。我
們給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品偈頌

    塵沙聚會偶然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
    同是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


  「塵沙聚會偶然成」,這個世界是一顆顆沙子堆攏來,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
這樣,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兒女,也是塵沙聚會偶然而成。
  「蝶亂蜂忙無限情」,這個塵沙堆攏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麼多的花朵,構
成了自然的美。蝶亂蜂忙,人們就像蜜蜂蝴蝶一樣,在那裡亂飛亂鑽亂忙。前面我們也
提過,唐末的羅隱有一首詩,形容人生的癡,像蜜蜂一樣。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採花釀蜜,為誰辛苦為誰甜。如果喜歡吃蜂蜜的話,拿起那一瓢
蜜就要念一下,然後說,為我忙!咕嚕把它吞下去﹔那就對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
自己沒有答案,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輩子,為兒
女呀,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後嘛,眼睛一閉像那個蜜蜂一樣,為誰辛苦為誰忙,不
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們說,蝶亂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個個都看得清楚,可是還是舍不得呀!
還有無限情,自己無限的感情。有時候看這個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對打牌,但
是自己一輩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過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寫文章當牌,一天
勾著頭,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將一樣的寫文章,他也在賭啊!寫詩的,作文章的都一樣,
都是在賭。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賭場,誰賭贏了﹖誰賭輸了呢﹖只有當東家的老板賺了
錢,其他的人都輸光了。贏的也輸,輸的也輸,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了
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過往客」,我們的這個世界是個劫灰,前一劫燒成灰了,這一劫從新再
來,所以叫劫灰。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像是住旅館一樣,過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
再有生,同為劫灰過往客。
  「枉從得失計輸贏」,人生在世,誰對誰錯﹖誰贏誰輸﹖都差不多,最後都是沒有
結論的走了。假使以佛法來看人生,都是沒有目的的來,沒有結論的回去。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2010-2-11 09:42: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31.html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
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見不是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不。】

  佛講到這裡,先問須菩提,假使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
見,對不對﹖佛經上都講四相,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
「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精神領域。所謂見解,就是現在新
觀念所謂的觀點,都屬於見。所以禪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
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甚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
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
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
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回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
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
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
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
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
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
…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
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著!還只是一點影子啊!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
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
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裡很清淨。但是有一個清淨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
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淨就會有一個不清淨的力量含藏在裡面,就有煩惱
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槃」,
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知即無明本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
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
經念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
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
盤。」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
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知即無
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
空,空也空,「見斯即涅槃」,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
就懂進去了。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
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
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
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淨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
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淨。著相!著清淨之相。相不是道,
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要立一個清淨是道,再加
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
著相。一著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現在告訴你知見之見是甚麼﹖他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說,我提出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
了佛法嗎﹖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須菩提說,那不對的,這個人雖然學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
見眾生見壽者見。】

  那麼佛也跟著說,你現在提出來一個假定的問題問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
見,見道之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設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
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啊,明,無可
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如是知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
生法相。】

  佛告訴須菩提最後的結論,你要注意啊!真正學大乘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想求得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應「如是知」,要了解知道
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如是見」,要有這樣一個見解,所以有知有見。
  知見兩個字,再加一個說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
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
慾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
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剛才舉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
涅槃﹔這裡也講,發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
見」。
  如是怎麼知﹖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
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
是這一套!「一切」,整個歸納起來,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
如是見。
  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
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
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
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我們自己的法相

  為甚麼說「不生法相」﹖為甚麼不說不「用」法相,或者不「住」法相,不「著」
法相,不「落」法相呢﹖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這是有區別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甚麼叫法相﹖一切的現象、觀念都是現象,是意識思想構成的一個
形態。每個人意識裡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幻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
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這個就是意識思想境界裡的形態,在佛學名辭裡叫做法。法包
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觀念。
  譬如大家認為大徹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淨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識已
經構成一個形態,認為悟了道打起坐來,大概內外一片光,連電力公司的發電機都可以
不要了。把光明看成電燈光、太陽光、月亮光那樣,下意識的構成法相,構成一個形態
在那裡。
  又譬如說,悟道以後,大概甚麼都不要,甚麼也都不相幹,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
古廟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裡,就以為成佛了。如果成了這樣的佛的話,世上多成一千
個佛對我們也沒有關係﹔山裡早有的是佛,許多石頭、泥巴擺在那裡,從開天闢地到現
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們對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換句話說,那是
絕對的自我,看起來很解脫,一切事物不著,實際上是自我,為了自我而已!認為我要
這樣,因為他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這個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甚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識形態,是你造作了這
個法相。乃至於說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個法相,是個現象。有些人任督二脈打通了,
奇經八脈打通了,河車大轉,也都是法相。我經常問:你轉河車,轉到甚麼時候啊﹖不
要把自己轉昏了頭。你轉轉……總有不轉的時候吧﹖轉到甚麼時候才不轉呢﹖任督二脈
打通了,通到那裡去呢﹖通到陰溝裡去嗎﹖還是通到電力公司﹖還是通到上帝菩薩那
裡﹖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們許多人,不知不覺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裡了。自我意識
形成一個道的觀念,一個道的樣子,一個道的模型。
  由此我們就明白,為甚麼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所畫的天堂也都不
同。我們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國古時候的。西方人的天
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藍眼睛﹔阿拉伯人畫的另有不同。所以說,天堂是
根據自己的心理形態構成的,誰能去證明呢﹖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
  佛法唯識宗也稱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從現象界開始分析研究,現象界也就是世間
一切事,所謂的一切法﹔最後研究到心理狀態,研究到心性的本來,以至於證到整個宇
宙。也就是說,法相宗從現有的人生,現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歸之於心,然後反
回到形而上的本體。如果套一句佛學的名辭來講,這是從自己的身心入手,進而打破了
身心,證到形而上的本體。

  華嚴宗不同於法相宗,是先從形而上的宇宙觀開始,從大而無比的宇宙,慢慢收縮,
最後會之於心,是使你由本體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學,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體,這
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不同的路線不同的方法,佛學的名辭
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現在金剛經快要結束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非常嚴重的道理,佛告訴須菩提,你
想證得無上菩提大徹大悟而成佛,你應該這個樣子知道,應該這樣去看清楚,理解清楚,
應該這樣子相信,這樣去理解。怎麼理解呢﹖一句話,「不生法相」,你心裡不要造作
一個東西,你的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來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裡所理解的佛,所理解
的道,所理解清淨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甚麼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
出來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構成一個自我意識的觀念。譬如我們上同
樣一個課,一百個同學中,各人理解的深淺程度都不相同,因為每人心裡自生法相,自
己構成一個現象,都非究竟。這就是佛經上說,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的道理。儘管瞎子
摸象,各執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並沒有錯。只能夠說,每人抓到
一點,合起來才是整個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個大象的話,佛告訴我們的是「不生法
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我要過去  你過來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經所說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這個話在金剛經上常說。道理
在那裡﹖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於過河的船,目的是使你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
把船背著走,要趕緊把船丟下,走自己的路。

  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各樣的說法,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
有時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樣對呢﹖那一樣都對都不對,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講一個法相,包括了各種現象,譬如唯識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個識來講外,
再把心理活動的現象,綱領原則性加以歸納,成為一百個法。如果詳細分析起來,當然
不止一百個﹔可是後世一般人研究唯識,就鑽進去爬不出來了。這些人鑽到甚麼境界裡
頭了呢﹖鑽到「有」,鑽到一切法「勝義有」的法相裡去了。就像龍樹菩薩講般若拿空
來比方,與法相唯識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裡
去了。所以說,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後告訴我們,所謂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機會的方便,教
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這樣不懂,他換另一個方法,總是想辦法使我們懂
得。可是後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記錄下來以後,死死抓住他說過的那個空,或拚命
抓個有,永遠搞不清楚。事實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後,大家
反而都說金剛經是說空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剛經沒有任何重點是教我們觀空,金
剛經都是遮法,擋住你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正確的是個甚麼東西,要你自己去找。
  記得金剛經開始的時候,我曾經提到過禪宗的兩個公案,一個是兒子跟父親學小偷,
對不對﹖還有一個是坐牢的那個公案,現在再說一個禪宗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出家學佛
求道,想要開悟,跟著師父幾十年。這位師父總是對他非常嚴厲,生活、行為都管得非
常嚴。但是一問到佛法,師父總不肯說。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青年人學佛一樣,好像找
到一位老師,馬上就有妙訣告訴他,傳你一個咒子羅,或者傳你一個方法,今天一打坐,
明天就會飛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識中構成了這樣一個法相。這個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可是這個師父呢,問到他真正佛法時,就說:你自己參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歲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幾十年,這個老師嘛!是天下有名
的大老師,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卻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沒有傳給他一點,心中真煩惱。
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帶了一把小刀上山,師父快要走這一條小路回來了,小路只能
走一個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師父回來。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難走,他看見師父低著頭,
慢慢走到了。其實他師父大概早知道這傢伙在那裡,他以為師父不知道,看到師父過來
了,就一把抓住師父說:「師父啊,我告訴你,我幾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訴我,今天我
不要命了。」說著就把刀拿出來,「你再不告訴我佛法的話,師父啊,我要殺了你。」
這個師父很從容,手裡還拿把雨傘,看他這個樣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說:
「喂,路很窄,我要過去,你過來。」師父把他拉過來,自己就過去了。他聽到「我要
過去,你過來」就忽然大徹大悟了。
  我們大家參參看,「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句話他就悟道了,這個理由在甚麼
地方﹖這個就是所謂禪宗公案。現在大家很難找出答案,我說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
打個比方給你聽:我們大家學佛最困難,心中的煩惱,身體上的感覺,坐起來腿發麻,
不坐時心裡煩惱不斷﹔很想求到清淨,清淨永遠求不到。煩惱不斷,自己問自己怎麼
辦﹖你自己裡面的師父一定告訴你:「我要過去,你過來!」煩惱跑過了就是清淨,過
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生法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那麼簡
單。所以說,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條路根本是通的,煩惱即是菩提,那裡有個煩惱
永遠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辦法把煩惱空掉,求個清淨,你不就是那個師父跟徒弟
永遠堵在路上,走不過來了嗎﹖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簡單,我要過去,你過來,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這個徒弟
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見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個佛的觀念,著了一個道
的觀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實際上,你學了佛法,學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來,你正是
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淨魔。

  清淨也是魔啊!所以禪宗祖師有幾句話:「起心動念是天魔」,甚麼是天魔﹖是你
的起心動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
在這個魔境,光想打起坐來甚麼都不知道,以為甚麼都不知道是入定,那個是不起心動
念,不起心動念落在五陰境界,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有時候好像很清淨,
你覺得很清淨嗎﹖有時候又覺得心裡頭好像有一點游絲雜念,可是也不要緊,可是也迷
迷糊糊,這個就是倒起不起煩惱魔,無明之魔。說甚麼走火入魔!魔從那裡來﹖魔完全
是自心所造,沒有其它的東西。「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
惱魔。」如此而已。

  佛學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禪宗的大師們是用歸納的方法,非常簡單扼要告訴你。
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狀況,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進一步說,我們佛學越學
多了,唯識研究到最後,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學了,你越學的多,越被法相的繩子捆得緊,
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結論的時候,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們給
它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一品偈頌

    九霄鶴唳響無痕  泣血杜鵑落盡魂
    譜到獅弦聲斷續  為誰辛苦唱荒村


  這是一個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過西北和中國的高山,或到過青城山峨嵋山,可
能會聽到白鶴的叫聲。中國文字很妙,雞叫是啼,鳥叫是鳴,虎叫是嘯,表示不同的聲
音形態﹔白鶴叫稱為鶴唳。白鶴是在高空叫的,聲音像打鑼一樣,傳得很遠,所以這個
鳥與其他的鳥特別不同。
  「九霄鶴唳響無痕」,就是說,佛的說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鶴,叫聲響徹雲霄,要叫
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夢。但是,我們有沒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許多人是叫不醒的,想
一想真夠傷心。結果千裡迢迢去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變成杜鵑鳥一樣。
  「泣血杜鵑落盡魂」,據說杜鵑是上古一個因亡國而傷心到極點的帝子,因為天天
哭,後來他的精魂變成杜鵑鳥,還在哭,哭到最後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變成現在的杜
鵑花。杜鵑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國皇帝的兒子。我們後世學
佛學道的都是杜鵑,拋家棄子專心學佛,到最後,道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怪自己沒有
遇到明師,沒有碰到佛,沒有得到法。其實佛法是最平凡,最簡單,佛在金剛經上都說
完了。
  「譜到獅弦聲斷續」,金剛經等於獅子之弦,用獅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發出的
琴聲,百獸聽到都會頭痛,再重一點,百獸聽到腦子都裂了,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佛
說的法是哲學裡的哲學,經典裡的經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當,全部都
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琴譜彈到獅子之弦,這個聲音彈的金剛經也好,法
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斷斷續續,都彈給我們聽了,高明的歌曲統統唱給我們聽了,
我們還是不懂。等於一個叫化子沿門唱蓮花落一樣,唱了半天沒有人理,人不覺得好聽,
「為誰辛苦唱荒村」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實際上,我真為釋迦牟尼佛一洒
同情之淚,他講到三十一品了,快講完了,有誰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裡講呢﹖為誰
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沒有用,因為知音難遇啊,永遠不懂。實際上,他說的最親
切,最平凡。
  我們現在再一次回過頭來看,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
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甚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
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
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甚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
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
凡裡頭的超脫。
2010-2-12 11:1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hi-top.com.tw/GUNRIVER/kingofdiamam-32.htm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衹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應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後一品標題「應化非真」。佛說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剛經上卻說沒有說一個字。這個法不可說,說的都不是,因為說的都會住於法相,開口就不對。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曉得,大家閉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裡的思想,所想的東西,或一作事,開口一講出來,就變成兩回事了。譬如上街想買隻手表,如果人家問你要甚麼手表﹖自己連畫出來都不對,與你心裡所想的完全兩樣。因此我們曉得,為甚麼許多人文章寫不好﹖儘管你思想很美麗,一下筆寫文章,就不是你原來那個美麗的思想了,結果自己越看越不對。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對!其次,思想筆劃與說話速度不配合,思想來得快,尤其是聰明的人,思想來的更快,一秒鐘同時好幾件事情已經了解了,叫我們寫出來的話,一秒鐘思想寫出來,起碼要五六分錢。這五六分鐘裡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後都搞亂了。所以佛說的,他那個真正的佛法,他說他沒有說,不可說,說的就不是,一開口就不是它了。那麼不開口怎麼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這一笑比說話好得多了,你看,兩個朋友要說笑話,要恥笑另外一個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說話快得多啦,對不對﹖尤其年輕人眉目傳情,當著父母面前,兩個人眼睛動都不動。只要對看一眼,他倆個就通了,可見心理的思想與言語是兩條路。所以佛說,一生說法,沒有說一個字﹔換句話說,佛辛辛苦苦投生到這個世界來,為世人說法,來應化教化這個世界,譜到絲弦聲斷續,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裡唱歌,宣傳了四十九年,為誰辛苦唱荒村﹖流傳了兩千多年,只看到處處的冷廟孤僧,一個廟子一個庵,淒淒涼涼的香火,木魚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個兩個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為誰辛苦唱荒村。雖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聲一哭!
    內聖外王菩提心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衹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他說假使世界上有人,用無量無數充滿宇宙那麼多的寶物佈施,這個人當然功勞大,福德大。金剛經的文字是古樸,而不講細緻的。不論文章也好,一幅畫也好,其他藝術品也好,越精緻完美,那就完了。像那個殷商的古董,一塊泥巴,但是你擺在那裡越看越有趣,因為它是一塊很古樸的東西。這樣想也對,那樣想也對,隨你去想吧!現在的東西啊,精緻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討厭了,再沒得可看了。也等於我們現在穿衣服,為了表示曲線,肉也露出來,腰也露出來,看慣了以後,將來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說將來要剝皮才行,剝完了皮以後,又沒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蓋起來。佛經的文學是樸實寬鬆而不是精細的型態。有時它文字上沒有作轉折,但是一看就懂了。
其實「若」字就是轉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所以我們可以說,滿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這可是很嚴重的了,甚麼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甚麼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甚麼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甚麼,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學佛的懶人
  有些人學佛以後,第一個毛病就是懶。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你說他空了,躺在那裡,或坐在那裡,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可見他很忙啊!他願意躺在那裡坐在那裡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金剛經最後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甚麼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現在我們在座的人研究金剛經又講金剛經,那福氣不是好得很嗎﹖那當然好啊!坐在那裡萬事都不做,冷氣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頓,這兩個鐘頭蠻舒服的嘛!這就是有福氣了。甚麼是福﹖平安就是福,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福氣:
    一日清閑自在仙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日清閑自在仙」,一個人有人間的清閑,就是神仙的境界,這一天當中不生病也沒有痛苦,「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寶休尋道」,是指心田,心裡清淨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尋個甚麼。「對境無心莫問禪」,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所以啊,我們曉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報平安就是福。千萬不要認為要給人家講經念經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訴你: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不要著相,儘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靜﹔儘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鑽的味道,如如不動。
  甚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離經的四句偈
  怎麼樣叫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金剛經最後一個四句偈。金剛經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中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這四句偈,離經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非要認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說都不是。這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月/臼+炎],太陽裡的幻影等。
  年輕的時候學佛,經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麼樣﹖「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風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裡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曉得這個故事嗎﹖不是的,這是中國後來的文學,砍了一顆芭蕉,發現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夢幻中如如不動
  二十年前的事,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對!夢有沒有啊﹖不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呀,作了一場夢!你要曉得,我們現在就在作夢啊!現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的夢!真的啊!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誰敢下結論﹖沒有人可以下結論。你一下結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沒有,當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這個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們這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說它是真的嗎﹖它又不真實永恆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說金剛經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塗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住,並沒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說:「於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當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只要認識清楚,現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裡。
  當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騙住了﹔要不住於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有嗎﹖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下就沒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剛經,木魚一放,嘆口氣: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訴你吧!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方法,你應該這樣去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以後怎麼樣呢﹖「不住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學佛。所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生,以為著魔了。沒有甚麼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於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裡,金剛經全部圓滿。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中對須菩提有三處不同稱法,「善現須菩提」「慧命須菩提」及「長老須菩提」。讀書要留意,這三處是三個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稱呼也就不同。這時,長老須菩提及出家的男女兩眾,在家的男女兩眾,共稱四眾弟子,及一切世間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這個方法,金剛般若波羅密去修行。本經圓滿。我們的結論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頌

    衡陽歸雁一聲聲  聖域賢關幾度更
    蓑笠橫挑煙雨散  蒼茫雲水漫閑行

  「衡陽歸雁一聲聲」,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來,到衡陽為止。就是說明人要找回自己生命的本來,所謂找回自己的明心見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聖域賢關幾度更」,聖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沒有甚麼,我要過去,你就過來﹔你要過去,我就過來﹔聖人、凡夫、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佛說了金剛經,許多人真悟到了這個道,反而出家了,偷懶去了。「蓑笠橫挑煙雨散」,真悟道了,解脫了,把頭剃光,穿個和尚衣服,穿個蓑笠戴個鬥篷。橫挑,拿個扁擔挑個行李,橫起來走,那個表示解脫了,無天無地,世界都可以橫行。蓑笠橫挑煙雨散,雨過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麼樣﹖做個小乘人嗎﹖「蒼茫雲水漫閑行」,再來到這個世界,菩薩再來,再來又怎麼樣﹖游戲人間,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謂解脫,一切皆是遊戲,成了佛來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遊戲了一場,遊戲了四十多年,兩眼一閉說再見,所作已辦,他也走了。金剛經所告訴我們的是如此,這是全部金剛經,這一個課程今天就是圓滿的結束了。

持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聖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祈願大家新春如意
福慧圓滿
2010-2-13 16:54: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做自己的主人
  
小牛見母牛在農民的皮鞭下,汗流浹背地耕田,感到很難過,就問:媽媽,世界這麼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這裡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邊揮汗如雨、一邊無可奈何地回答說:孩子,沒有辦法啊,自從咱們吃了人家的東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啊!

小啟示
習慣一開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他奴役的時間長了,你就會身不由己,你就成了它的奴隸。相反,如果習慣被你奴役慣了,你就成為習慣的主人。擁有好習慣,就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摘自 劉志遠  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電視  中華護生協會  2008出版
2010-3-2 10:22: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跳出厭倦的小水溝

一隻小青蛙厭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溝,水溝的水愈來愈少,它已經沒有什麼食物了。
小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跳,想要逃離這個地方。可牠的同伴整日懶洋洋地蹲在混濁的水窪裡,說:現在不是還餓不死嗎?你著急什麼?終於有一天,小青蛙緃身一跳,跳進了旁邊的大池塘裡,那裡面有許多好吃的,還可以自由游弋。
小青蛙不斷地呼喚自己的同伴:你快過來吧,這裡簡直是天堂!但是牠的同伴說:我在這裡已經很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懶得動了。
不久,水溝的水乾了,小青蛙的同伴也活活地餓死了。

小啟示:
只有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可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死守習慣,不願脫離慣有軌跡的人,永遠都是狹隘的,不會有所突破。

       
629F
发表于 昨天 10:22 | 只看该作者
做自己的主人
  
小牛見母牛在農民的皮鞭下,汗流浹背地耕田,感到很難過,就問:媽媽,世界這麼大,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在這裡受苦、受人折磨呢?
母牛一邊揮汗如雨、一邊無可奈何地回答說:孩子,沒有辦法啊,自從咱們吃了人家的東西,就身不由己了,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啊!

小啟示
習慣一開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他奴役的時間長了,你就會身不由己,你就成了它的奴隸。相反,如果習慣被你奴役慣了,你就成為習慣的主人。擁有好習慣,就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出自 劉志遠  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電視  中華護生協會  2008出版
2010-3-3 18:22:0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