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4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夏虫对夏虫说,你没见过冰。
夏虫说,子非我安知我非知冰。

如果冬虫能修,那么夏虫不明白。说明佛法有局限。只能给冬虫。
2009-7-27 22:23: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夏虫有夏虫的根器,冬虫有冬虫的根器。
其实,“与夏虫不可以语冰”,我认为关键是,有些修行人自己把自己仅当夏虫看,夏虫也主要是思想上和意识上的夏虫罢了。如果自己想做冬虫夏草,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有没有虚心领受,包容他宗的胸怀和气度了。
2009-7-27 22:45: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李云龙 于 2009-7-28 00:01 编辑

那么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和夏虫谈冰,不是谈者的错误么。
让人明白要从已知到未知。这是常识。 作为一个老师,佛错了。


如梦亦如露。。。。。。都是人生常识,比喻起来足够了。何必冰?
2009-7-27 22:59: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随喜功德~~~
2009-7-29 13:01: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南懷謹「金剛經說什麼」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
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
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為甚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
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
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甚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
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
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
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
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佛這樣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
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
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
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
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
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鳩摩羅什譯經加上「如是
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舊式的講經方法,「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又可以講上兩個月。怎麼樣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動之如也,然後怎麼樣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者佛法之境界也……這
麼講起來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就不講得離題太遠了。

    那個時侯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
「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
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
十七世紀以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
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
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
木而求魚」。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裡。
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
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幹的。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字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
裡八萬四千,那裡八萬四千,等於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
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
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
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
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
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
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舍衛國的講堂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由三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
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
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裡有位長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
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
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
「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侯,有人報告了太
子,太子問他為甚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
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
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
園林是佛的大講堂,經常在這裡說法。

    千二百五十人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經,都提到這兩句話,不論佛在那裡說法,都是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說法的時侯,難道都是出家和尚聽嗎﹖它這裡只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侯,天龍八部億萬,不可知,不可數,
不可說,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說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
十個佛弟子,叫做常隨眾,佛走到那裡跟到那裡。拿我們現在的名辭來說,這是基本的
學生,基本的隊伍,都是出家人。
  為甚麼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拿我們現在的話
講,最難降伏的學生,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
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三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
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
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裡,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
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還有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個,所以佛有這六個徒弟皈依了以
後,他們帶領出家修道的學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就是經
常跟著佛的﹔每次說法,他們都是聽眾。
  不過千萬記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齡都比佛大幾十歲,佛是三十一、二歲開始說法,
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三十歲,目連也比佛大。所謂比丘是出家人,翻譯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討甚麼飯呢﹖不是討一口飯吃
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所以,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稱
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
的意思。

    世間與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爾時,這個時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個代號,佛經裡所稱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過我們要注意,所謂這個世界,不是只講這個人世間﹔佛學裡所謂世間,
有三世間與四世間兩種概念。所謂三世間是: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
  器世間:就是國土世界,用現在的觀念,就是物質世界,是這個地球上,有人類、
生物存在的世界。
  國土世間:就是地球上各個分別的國土,中國、美國、歐洲等,是這個世間觀念裡
的一個範圍。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眾生,有生命有靈知性的存在,這是一個世間的觀念,等
於我們現在講社會、人類等觀念差不多。
  所謂四世間,除了前三種之外,另外第四種就是聖賢世間,也就是得道的聖賢所成
就的另外一個範圍。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
世界。其它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
  佛學裡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
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
那個境界裡,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另外一種觀念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是
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這個世界也可以說同時包括了四世間,與各
個國土的觀念。所以說佛經裡所稱的世界,是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以及超過這個地球範
圍所有世間的世界。
  另外一個觀念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為了我們初學同學
們的研究,我們再說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學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時侯,有一位老前輩就問我,你曉不曉得世界上有一個吹大牛講大話的人
是誰﹖我說不知道。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他所說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數字,無量無邊,
誰能夠把它對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邊,大極了。當時年輕,聽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時代到了現在,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對於世界的
看法,認為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世界,這個是普通觀念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帶領了九大行星,中間有一個地球,就是一個太陽系。
  過去物理學天文學稱太陽為恆星,現在有人反對,不一定叫它恆星,這個是科學上
沒有定論的。在這一個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積很小的,與其它行星的壽命來比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們看來已經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個世界。
  佛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六十歲或者以一百歲為一壽命。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為
一晝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個月白天,半個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發現果然
與佛兩千多年前說的一樣。佛告訴弟子們說,這個虛空中,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帶領很
多星球構成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如恆河沙一樣多﹔也像中國的大黃河裡頭的沙
子一樣的多,數不清的。
  一千個太陽系統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他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
千世界,實際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這個說法以
前是沒有人相信的。

    吃飯穿衣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為甚麼
呢﹖「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幾千
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還有佛的
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泡
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裡泡,然後拿
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於佛戒律的範圍,
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說
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裡教化眾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為世尊。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摶食。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摶食。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
飯。佛採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
了,這個是佛的制度。
  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
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
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
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實佛的衣服
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分別身分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
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
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我
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閑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
閑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閑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
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
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
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土
話叫做化緣。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
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不準出來。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許。
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
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乞士生活威儀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
或專向富人化。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
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
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
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
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
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
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
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
而坐。】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裡到白天,晝夜二六時
中,佛都在禪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從下午一
兩點到五六點鐘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
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
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
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
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
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
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
不像其它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
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
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
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2009-12-14 23:0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份走人 谢谢
2009-12-15 01:05: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須菩
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須菩
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於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顏,南極仙翁,老壽
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儀軌,都足以
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後世佛教,稱須菩提
為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麼熟悉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
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裡學的,這是小說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
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須菩提。西遊記中這一段,描寫得
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的民間十分流傳了。

    善現須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場。「時」就是當時,就是
佛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準備休息。可是我們
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代表大
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許多意思。
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在心經裡,向
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如楞
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
題開始的,因為他談空第一,在大眾中,在所有同學裡,他要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
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
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出來。
  關於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
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右手,因為右手是吉
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後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代及地區的意義,後世把
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種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指合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給我,有
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矩「合十」,
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種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問「和南」是甚麼
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體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
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
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這是有關與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
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
是南北朝時侯的說法,後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幾句話,就
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讚歎之
辭。等於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顧,你老人家給我啟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讚歎
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它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佛是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後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裡的濃縮就是鳩摩羅什翻
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
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卻不大雅。像鳩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
非常難得。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
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如來 菩薩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
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
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
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
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
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
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
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
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
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
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
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
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
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
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
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綞。菩提
的意思就是覺悟,薩綞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
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
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所謂的覺悟,覺悟甚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
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
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
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
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
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
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
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
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
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
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
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
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
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甚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
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
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
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
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
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
薩,大概簡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
跪在那裡,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

    六祖和金剛經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裡,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
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著。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發心、願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
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啊!怎麼修行
啊!
  實際上,後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不識
字,不會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要點,是大智慧成就
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
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念金剛經
這件事而來的。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
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
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
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甚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
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注解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
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
起。

    善護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
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
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
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
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
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
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
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
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
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
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甚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
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
護念,他護一個甚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甚麼不高興,連
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尋愁覓恨

  煩惱些甚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
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
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
游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甚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
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
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
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
愁萬種是甚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
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
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
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
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
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
主題在那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甚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金剛眼和發心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
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
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
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
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
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
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
候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
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甚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
「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
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
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
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
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
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
都是不對的。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甚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無權威 無主宰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
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祐自己,老實
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
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
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後,趕快到菩薩前跪下
懺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懺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
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這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為兩腿一盤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
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心向學佛路上的準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
搞清楚。
  那麼,真正的學佛困難在甚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也就是金剛眼。
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壞蛋們,因為壞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
們,要想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
思想停不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爸媽媽、兒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萬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
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2010-1-12 16:48: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此心如何住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
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裡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
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
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
心裡想明天要作甚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
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
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
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甚麼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都不
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甚麼
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甚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
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
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
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
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
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雲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
善哉!善哉!就是問得好極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
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
你是你,沒有用。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你剛才問的問
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汝
今諦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諦」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為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
跪在那裡。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
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
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
「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
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
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吧﹖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照你剛才
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是問的這個。
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
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
  假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麼講。如果我當演員,
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掛下來,慢慢說:
「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聽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個問
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
  半天,須菩提也不懂,傻裡瓜嘰的:佛啊,我在這裡聽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
我呀!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止住的持名念佛

  「住」就是住在這裡,等於住在房子裡,停在那裡。但是怎麼樣能把煩惱妄想停住
呢﹖佛說:就是這樣住。
  我們都知道,學佛最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種宗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
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
  譬如淨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南無是皈依,
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陀這一位佛。說到念佛,有個笑話告訴年輕同學們知道,
有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誠懇,他的兒子很煩,覺得這個媽媽
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喊:媽!老太太問幹甚
麼﹖兒子不響了。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起來,念得很起勁。兒子又喊:媽!媽!
那老太太說:幹甚麼﹖兒子又不響。老太太有一點不高興了,不過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兒子又喊:媽!媽!媽!這個老太太氣了說:討厭,我在念佛,你吵甚麼。
兒子說:媽媽,你看,我還是你兒子呢!不過叫了三次,你就煩了,你不停的叫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不是煩死了嗎﹖這個話表面上聽起來是笑話,但是它所包涵的意義,實在
是很深刻的,不要輕易把它看成一個笑話。
  念阿彌陀佛是持名,等於叫媽,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義,不過現在我們
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說這一種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達到止、住的境界。
我們大家普通念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也照樣的胡思亂想,就像一支蠟燭點在那裡,
雖然有蠟燭的光亮,旁邊的煙卻也在冒。又像石頭壓草,旁邊的雜草還是長出來。這種
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亂,因為沒有住,沒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
身體,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亂
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百千三昧的定境

  我們都聽說過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種境界,時間沒有了,他會坐在那裡七八
天、一個月,自己只覺得是彈指之間而已。不過大家要認識,這不過是所有定境中的一
種定而已,並不是說每一個定境都是如此,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種定境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幹。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像
年紀大一點的人睡不著,因為心不能定。年紀越大思想越複雜,因此影響了腦神經,不
能休息下來。
  等於說,我們腦子是個機器,心臟也是個機器,但是它的開關並不是機器本身,而
是後面另一個東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裡的作用。所以一切學佛,一切
入道之門,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幾十年,雖然坐在那裡,但是內心還是
很亂,不過偶爾感覺到一點清淨,一點舒服而已。一點清淨舒服還只是生理的反應與心
境上的一點寧定,而真正的定,幾乎沒有辦法做到。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我們的思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
它們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的流,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
那麼一個現象。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
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這個氣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淨土的初步現象,是真正的寧靜,達到
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起各種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
樣,初步的修養就有基礎了。現在金剛經裡還沒有講「定」,先講「住」。
  「住」這個字,與「止」,與「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
在一處。等於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謂「定」,等於小孩子玩的轉陀羅,最後不轉了,它站在那裡不動了,這隻是個
定的比方。
  這個「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樣。住是很安詳的擺在那裡。這些不是依
照佛學的道理來說,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不管學佛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
「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
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
些同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
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甚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
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例如,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
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
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麼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
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這是普通的道理。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
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這個
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們的心是
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
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三步曲

  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
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
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後,爸爸說:你怎麼又回來那麼晚!他看到爸爸
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與想回家孝順那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
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與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樣的。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
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
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侯,就
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
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如何住和無所住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
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
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
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
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
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裡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
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
話,心裡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
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
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
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
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
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
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
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
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
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須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
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2.html
2010-1-12 16:48: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
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
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一切眾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當你問怎麼樣安心時,就安心了。佛過了許久,看須菩提還是不懂,
沒有辦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講一講,因為那個時機過去了,禪宗所謂機,
這個禪機過去了,須菩提沒有懂。現在第二步來講了,佛說:我告訴你,一切菩薩摩訶
薩。摩訶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薩們。
  古代也有將菩薩翻成「大士」或者「開士」,表示是開悟的人。所以我們的白衣大
士就是白衣菩薩。摩訶薩是唐宋以後念的,真正梵文發音是馬哈,訶字念成哈字。在座
很多客家的同學,客家話、廣東話、閩南話比較接近唐音,國語反而距離很遠了。
  佛說菩薩摩訶薩是倒裝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薩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
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甚麼方法呢﹖他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現在先解釋
甚麼叫眾生﹖佛經裡眾生這個名辭,莊子先說過,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謂之眾生,並不是
單指人!人不過是眾生的一種,一切的動物、生物、乃至細菌、有生命的動物都是眾生。
有靈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覺生命的動物,就是眾生的正報。所以眾生不是光指人。
佛要教化一切眾生,慈愛一切眾生,對好的要慈悲,對壞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
化,壞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獄裡的更可憐,更要度。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
說要度一切眾生。
  「一切」兩個字是沒有範圍的,任何東西都在一切之內。不過講到眾生這名辭,使
我想起幾十年以前的一樁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學講中國哲學,提到佛法講眾生,有一
個學生就提出來問:植物及礦物有沒有包括在眾生裡頭﹖我說:那是眾生的依報,不是
正報,依報是附屬的,同我們有連帶關系。他說: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說它沒有靈性!
我問他學甚麼的,他說他是學農的,我說你學農的問這個問題有點奇了。
  我那個時侯年紀還輕,比較愛弄玄虛,就說:既然學農的,應該知道,含羞草根裡
頭有一水泡,人手的熱氣一接觸,水就下降,葉子就像怕羞一樣縮下去了。這是機械性,
並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覺。其實這是頭一天晚上,跟一個學農的教授討論含羞草聽來的,
也可以說佛法有靈,知道第二天有人會問這個問題吧!

    譚子化書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
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現在佛學提出來眾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類。第一是卵生,像鳥、雞、鴨等,
都是屬於卵生。胎生是指人、馬、及各種由胞胎裡生的。濕生包括了魚、蚊子、蒼蠅等。
化生就是變化的東西,如蟬蛻、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國古老的傳說,真假不能確定,
海裡的鯊魚活到幾百年以上,會跳到沙灘上,一變就是鹿,長一個頭角的鹿,這些都是
化生。中國化生的書,幾乎沒有人肯去研究﹔道藏裡有一本書就叫做化書,作者是譚子,
名譚峭,他學佛也學道,是有名的神仙。譚峭的父親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學
的校長,地位很高,只有譚峭一個兒子。
  可是譚峭十幾歲離家出走,他父親丟了這個兒子,很難過。後來過了一、二十年,
他回來了,身上穿個道士的衣服,拖個破鞋子,戴個破帽子,怪裡怪氣,嘻皮笑臉,就
像前幾年那種嘻皮的樣子。他回來勸父親一塊修道去,這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學問也非
常好。譚子著了這部「化書」,認為宇宙生命的變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遠的活下
去。他究竟仍然活著沒有﹖說不定他跑到我們這裡來,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因為人家問
他,道是怎麼樣修﹖他就寫了一首詩,也像是金剛經的偈子一樣,很簡單的,有禪宗的
境界:

    線作長江扇作天  屐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此去無多路  只在譚生拄杖前
  他說,整個的宇宙是這麼渺小,線就像長江,扇就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
子後跟不拉起來,踢哩踢拉拖起來走。屐鞋拋向海東邊不要了,蓬萊是代表道家的神仙
境界,蓬萊此去無多路,他說那個神仙的境界不遠,就在這裡。在那裡啊﹖他說,只在
譚生,就在我的手指,手裡拿個手杖,就在這裡。這個道理也就等於佛告訴須菩提,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這裡,佛不在西天,就在你這裡。
  不過譚子的化書很奇怪,講了化生的道理以後,由科學再歸到哲學,由哲學再歸到
政治學,講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別人,改變別人。他認為壞的時代,壞的世界,是
可以變化過來的,他的理論和哲學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講到中國文化,這不能說不是中
國文化啊!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不能說連個影子都不知道啊!

    有色無色的眾生

  除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之外,另有一種生命為「有色」,是有形像,有
物質可以看見的。另有一種生命是「無色」,不是我們所知,也看不見,可是它確實的
存在。譬如說鬼吧!到底有沒有﹖當然可以告訴大家確實有的,並沒有甚麼可怕,那是
「無色」的生命,跟我們陰陽電子不同而已。
  我們姑且講活鬼,大家也許沒有看過,如果到貴州、雲南的邊界,就可以聽到活鬼
的故事。活鬼稱為山魈,這個山魈,我們拿佛經來解釋就很簡單了,他是「若有色」
「若無色」的眾生。他有時侯給你看見,有時侯不給你看見,高興給你看見就看見,不
高興就看不見。人走到山裡,看到走路的腳印子同我們相反,腳指頭在後面,腳後跟在
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們非常講禮貌,你不要說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虧了。
你要說有山先生在這裡!他會覺得你這個人知禮,就不會找你麻煩。
  這些住在山裡的山魈,很有意思,他們有事的時侯,要跑到別人家裡借鍋子和碗筷。
他們的樣子很醜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腳走來。講的話我們也不懂,必須要用手去指
要借的東西,那些山裡頭的人都知道,有些壞心眼的人,卻準備一套騙他們的。準備甚
麼呢﹖紙做的鍋,紙做的碗,他就很高興的借回去了,結果火上一燒就完了。可是山魈
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甚麼方法,有錢人家的東西就到他那裡去了,但是他一百哩範
圍以內不偷的,他要到外地弄個鍋碗來還你。許多山裡的窮人都拿這些玩意騙鬼,所以
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壞,連鬼都要騙。

    有想無想的眾生

  另有一類眾生是「若有想」,有思想感覺。另有一類眾生是「若無想」,沒有思想、
感覺。細分之下,有些生命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但有感覺。
  另有眾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學的分類,神的類別太多了,小則分為三十多種,大則
分為六十多種,再細分析下去,有幾百種。神也有他的等次,一類叫「非有想」,不是
沒有想,但是看起來沒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
真知道嗎﹖又不知道。其實,世界上還有更多種類的生命,不過佛法大致歸納為十二類。
  世界上的生命有這麼多種類,唯有人很壞,但人也最具備一切。我們不要認為人類
是胎生,在我看來,人類具備了十二類生。我們是胎胞裡精蟲卵髒的結合,所以是卵生,
胎生。在媽媽肚子裡是濕生。要青菜、蘿蔔、牛肉、洋蔥堆起來才能長大,所以也是
「化生」。人也是「有色」,身體機能有物質可見。但是講到人的生命──氣,又不是
物質了,也看不見,所以是「無色」。「有想」,我們當然有思想,有時侯我們呆住,
或者沒有甚麼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於「無想」。還有許多人到達「非有想」「非無
想」的修道境界,雖沒有成功,但他已經到達了「非有想」「非無想」。
  說到「非有想」「非無想」,想到大陸上我曾聽說一兩個地方。在浙江紹興的一個
小廟子,有一個道士在那裡打坐,據說坐了二百多年,還坐在那裡。每到過年的時候,
鄉下人要來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兒沒有死,摸摸還有點體溫,據說是入定了。有
些修道的人說他不是入定,是在那個定的境界出不了神,在那個身體軀殼裡頭,因為修
成功了,所以出不來,離不開身體。
  另外我還看到過一個學佛的人,據說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經坐在那裡七八
十年,也沒有死,也沒有出定,他也不會想甚麼,似乎等於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來
一塊,摸摸那個地方,像脈搏一樣在跳動,所以有人說他入定了。不過一般學佛修道內
行的人,也曉得他出不了神。你們年輕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這一類的樣子才叫做走火
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資格走火入魔!所以說,放心啦!還差得遠呢!可是,這
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種情況下,這一個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說是「非有想」
「非無想」的境界。所以說,在人類這個生命的小宇宙裡,所有生物的生命現象,人都
具備了,只是大家沒有回轉來分析自己罷了。再根據譚子化書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
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變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紅福 清福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類」,注意這個「之類」,佛把它歸成
十二類生命。他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發願,立一個志願,救世界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皆在痛苦
中,都在煩惱中。有富貴功名的人,有富貴功名的痛苦與煩惱﹔貧窮及生老病死等,也
都是煩惱。講戀愛有講戀愛的煩惱,結婚有結婚的煩惱,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煩惱,總之,
人生隨時都在痛苦與煩惱中。所謂煩惱,比痛苦的狀況輕一點,兩個名稱不同。一個學
大乘佛法的人,沒有先考慮自己,學佛是要成就,好去幫助眾生,救度他們,使他們進
入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絕對快樂清淨的境界。這個境界叫甚麼﹖就是「無餘涅槃」。
  涅槃是個名稱,不要當成端盤子那個盤。涅槃是梵文音,有人翻譯成中文叫它寂滅,
這樣翻譯不恰當,後來的人隨便使用是不對的。因為寂滅好像很淒涼,只有一個清淨,
其他甚麼都沒有,滅掉了。「寂」是清清淨淨,一點聲音都聽不到,學佛結果變成學寂
滅,那不是很奇怪嗎﹖那人生又何必呢﹖人生本來夠苦了,再去學寂滅,苦上加苦,又
不是吃黃連,何必呢!後來又有人翻譯成圓寂,圓滿的清淨。清淨本來是好,可是有些
人,並不認識清淨。
  我經常說,佛法分兩種,走出世間是清淨,走入世間是紅塵。紅塵滾滾,這個世界
上,都市中,都是紅塵。人世間為甚麼叫做紅塵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馬
車,北方的紅土揚起來,半空看見是紅顏色的灰塵,所以稱為紅塵滾滾。現在汽車是排
的黑煙,爬到觀音山頂上看台北,是黑塵滾滾。
  紅塵裡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對皇帝用的「洪福齊天」因為
「洪」字不好意思寫,就寫個「鴻」字。其實「鴻福」這個字不大好,雖然文學境界不
錯,但有罵人的味道!因為「鴻」像飛鳥一樣飛掉了,那還有甚麼福啊!這個同音字用
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覺就用下去了。
  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
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甚
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
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
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
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說到這裡,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明朝有一個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
是中國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關公、觀世音、耶穌、穆罕默德都在天上。
管它西天、東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來,只要一支香,每一個
都拜到了。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誠懇,有一夜感動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發
亮放光。還好,他沒有嚇倒,這個天神說:你天天夜裡拜天,很誠懇,你要求甚麼快講,
我馬上要走。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甚麼都不求,只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
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游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這個天人聽了說:哎唷,
你求的這個,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的大,財發的多,都
可以答應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沒法子給你。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地位
高了,忙得連聽金剛經都沒有時間,他那裡有這個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難。由此看來,
涅槃翻譯成寂滅,雖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來,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
實際上涅槃是個境界,就是涅槃經裡提出來的「常樂我淨」的境界。也就是說,你找到
了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就是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常樂,永遠如
此,是一個極樂的世界。那才是「我」,我們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們這個幾十年
肉體,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才算淨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羅漢的涅槃

  涅槃分兩類,「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
  羅漢們得道,證得的是有餘依涅槃﹔大阿羅漢入定可以達到八萬四千劫之久,現在
很難有人相信這種事了。關於此事,讓我們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路上的一個
傳說,但他自己的筆記及大唐西域記裡沒有記載。當他走過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
邊,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後面一個雪山地方時,天氣很冷,到處都是雪,但是有一個山頂
上卻沒有雪,雪下來也不積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發現地上有很粗很長的頭髮。
他看了半天,認為這裡頭可能不是這個劫數的人,也許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結果真
的挖出一個很高大的人來,玄奘法師發現那是一個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邊叮叮
叮,慢慢的敲。這位先生出定了,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之前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出家
自己自修得定,在這裡入定等釋迦牟尼佛下世來,好向他請教。玄奘法師告訴他釋迦牟
尼佛已經涅槃了,他說:那我再等吧!等下一次彌勒菩薩來吧!玄奘法師拖住他的耳朵
說:老兄,你慢一點入定,這樣不是辦法,你等彌勒菩薩再來就是要出定找他,誰來通
知你出定呢﹖他說:這也對呀!玄奘法師說:你有辦法出神離開這個身體嗎﹖
  出神並不容易,剛才講那些修行人,坐了幾十年都出不來。玄奘告訴他,自己要到
印度取經去,叫他到中國去投胎,將來作自己的弟子。並且告訴他,到了大唐向那個最
大的宮殿去投胎當太子,等他回來。於是這個人就出神走了。玄奘二十年後回來,見唐
太宗說到此事,要找這個來投胎的太子出家,但查遍後宮,當天沒有太子出生,結果發
現武將尉遲恭家裡那天生了一個侄子。原來那個羅漢來大唐投胎,看見尉遲恭的王府,
就錯認為皇宮了。唐太宗把尉遲恭找來對他說:我要出家,但當皇帝不能出家,你就讓
你家那個孩子代表我出家吧!
  玄奘法師想,那個羅漢定力那麼高,見面時應該認識我!豈知羅漢、菩薩也有隔陰
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對玄奘似曾相識,卻搞不清楚。皇帝下命令出家,當然可以,
但有三個條件,一車美女服侍他,一車酒肉,一車書。這就是後來玄奘法師的唯識傳人
──窺基法師的故事,又稱三車法師,此說也許是影射的戲論。
  為甚麼講這個故事呢﹖從這個故事我們就會了解,得到了那個清淨、一念空的境界,
才能夠入定﹔而且連身體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氣侯的變化,甚至地球的各種物理變
化。那個羅漢是有功力的人,一念空掉就入定了。
  但是念空可不是住啊!大家要特別注意,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
究竟的。玄奘挖出來的這個羅漢,就是住在這個空上,所以叫做有餘依涅槃。餘甚麼﹖
習氣。因為他的習氣沒有變,所以轉胎一來,功名、富貴、美人、香車,甚麼都要,這
是這個羅漢自己剩餘的習氣,維摩經上叫做結習未除。
  有些學道學佛的朋友說:老師,你叫我來打坐,學佛,我是很高興,就是有一個東
西丟不下。我說:那你就兩打吧!打打牌,打打坐,都可以方便。因為他這個結習未除,
也就叫做有多餘涅槃。其實我們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同學,都入了這個涅槃了,到這裡來,
法師把木魚一敲,打坐好好的,念頭滿空﹔等到兩個鞋子下了樓,趕快找地方去打牌啊,
喝酒啊,就是有多餘涅槃。

    佛的涅槃

  有餘依涅槃是羅漢境界,不徹底﹔無餘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徹底的。佛說學佛
的人第一個發願使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能夠達到「我」的成就一樣,「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所以,學佛第一要發願,大乘佛法如果沒有這個願力,學佛是不會成就的。
如果覺得自己很痛苦,又煩惱,沒有大乘的願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因為這是消
極的,逃避的,連羅漢境界都談不上。佛的願力,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他說,學佛要這樣大的願力,要度盡一切眾生,使他們解脫痛苦與煩惱。痛苦與煩
惱是很難解脫的,佛也只告訴我們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方法。解脫是靠自己,不是靠他力。
佛不過把他成就的方法告訴我們,你要自己修持才行。
  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
個觀念。這是佛的願力和胸襟,學佛先要學這個胸襟,就是說雖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心
中沒有一念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了一切的眾生,而心胸
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所以,佛同其它宗教解釋的教主是不同的,佛沒有權威
性,非常平凡,很平實,只說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
  「何以故」﹖甚麼理由要如此呢﹖這是他加重語氣。

    四相和我的觀念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
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
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
因為你還有個故意。天地生萬物,天地不佔有,不自私。所以我常常說,道乃天下之公
道,不屬於誰的,告訴你,你拿去吧!
  話又說回來了,既然佛都告訴你了,為甚麼你不能到達佛的境界呢﹖
  金剛經中說到四相,相這個字,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
就是觀念。我們人有一種觀念,就是有人相,總是有你、我的觀念。我相就是我,人相
就是眾生相,就是現在學術名稱所謂社會人類,在佛學的範圍都屬於人相,眾生相。我
相又分兩種,一種是人生命的個體,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
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一個學問好的,或者是地位高的,年齡大的,常看他人都是小孩
子,幼稚。我現在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會說你們年輕人懂甚麼﹖這是我相,因為覺得
「我」嘛!倚老賣老。
  不錯,倚老賣老是我相,但是許多年輕人倚小賣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許多小姐們
倚女賣女的,也是我相。許多男孩子也是倚男賣男的:我是小孩,老師請原諒!我說,
不要倚小賣小,倚男賣男了。這些都是主觀成見,就是精神觀念上有個我。所以文章是
自己的好,這是我相。本來文章寫完了就完了,別人改一下文章,那要命啊!心裡受不
了……這都是因為心裡上的我相,也叫做法我見,這個法就是精神的我見。
  至於眾生相,是社會一些人類的範圍,前排的人同後排的人,只要一坐下來,人相
我相就起來了。感覺前排的人很討厭,頭太高了,坐在我矮子的前面,使我看不見。人
相我相一來,眾生相就來了,唉!這個環境佈置得不大好,管事的人不大對,接著壽者
相來了,唉呀!空氣不好,有傳染病,要短命。
  這個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來,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鳩摩羅什把它歸納
起來叫做四相,玄奘法師的翻譯,還加三個,成為七相。鳩摩羅什把後面三個統統歸入
壽者相。壽者相很嚴重,我們人都喜歡活得長,你幾歲呀﹖五十八。嘿,我六十了,你
比我小兩歲。你幾歲啊﹖八十二,你比我大幾歲……這都是壽者相!要「我」活得長,
要「我」健康長壽。每個人來學打坐,乃至在座來學禪的,十個有九個半,甚至十個有
五雙,都是以壽者相的觀念來學打坐的。那麼,這與佛法的金剛經就大有出入了!要注
意,要去了這四相,完全離開了這四相,才可說是學佛的真正境界。本經的原文,佛說
這四相,用現在的話來講,這四相是人類眾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頑固的主觀觀念。
要把這個觀念破除掉,學佛就差不多了。
  現在佛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先要把心胸願力放在前頭,能夠為眾生發願,
不為自己,而是為大家去努力。因為要度眾生,但又沒有度眾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
佛又說,你完成學佛的這個願望,度完了眾生,自己並沒有覺得度了甚麼眾生。
2010-1-13 13:18: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三輪體空布施

  這一段,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
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布施。剛才這一段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布施,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
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布施,
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
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
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做
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這個世界上,以師道當人天的師表,教化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度完
了,他老人家說:再見,不來了。只是吩咐四個弟子暫時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
著等彌勒菩薩下來。佛的這個精神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

    快樂痛苦皆無住

  這裡著重的是剛才提到的法布施,因為須菩提問到怎麼使心、忘想煩惱降伏下去!
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能夠永遠安詳停留的保持住。佛先答覆他:就是這樣。因為須
菩提不懂,所以佛接著在下章就說了一段理由,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
的生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無所住。應該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
叫修行。你心理的行為隨時做到無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丟開了,這是我們普通的話,
都丟掉了。禪宗經常用一句話,放下,就是丟掉了。做了好事馬上須要丟掉,這是菩薩
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丟掉。有些人說,好事我可以丟掉,就是痛苦丟不
掉啊!
  實際上,好事跟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而已,一個是手背,一個是手心。假使說,好事
他能夠真丟掉開的話,痛苦來一樣可以丟開,所以痛苦也是一個很好的測驗。如果一個
人碰到煩惱,痛苦,逆境的時侯丟不開,說他碰到好事能丟得開,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經常告誡人,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發了財,有了地位,有
了年齡,或者有了學問,自然氣勢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難。
但是以我的經驗還發現另一面,有許多人是失意忘形﹔這種人可以在功名富貴的時侯,
修養蠻好,一到了沒得功名富貴玩的時侯,就都完了,都變了﹔自己覺得自己都矮了,
都小了,變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都是不夠的﹔換句話說,是心有所
住。有所住,就被一個東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學佛了。真正學佛法,並不是叫你崇拜偶
像,並不是叫你迷信,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
過去不留。等於現在引磬一敲,下樓就是下樓,金剛經還是歸金剛經,你還是你,如此
應無所住。

    轉化十二類生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很多年前,也曾經聽我講過這一段,除了我前面講過的,好
像還有進一步的道理。其實,所謂進一步的道理就是:這個境界就是有願力,一個大乘
菩薩發願及菩薩行,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而自覺沒有做甚麼救蒼生的事情。一個人救
人、利人是應該的,假使心中還有利人、救世、度人之念,已經不是菩薩道了。這是指
外面行願方面的。內心修持更須這樣。我們自己學佛是求戒定慧的究竟,可是大家在修
持方面,或者在靜坐方面,都是在著相。
  譬如許多人為了身體的健康,學各種的方法,打坐、守竅、修氣脈轉動,實際上,
已經都落入壽者相了﹔接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也都跟著而來,學佛的成就當然不會大
了。又如修淨土念佛的朋友們,假使念一句佛號,觀念裡頭或下意識中,附帶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情況,那也不能得到究竟的成就。舉凡這些,都是要修行人自
己細心檢查心念才會發現。
  關於卵生、濕生、化生、胎生等,我們上一次也分析過,人的生命裡頭,本身內在
就具備有這十二類生。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十年,或者一百年,大部分時間並不是為自
己活著的。我們仔細分析一個人,活著為了面子、為了漂亮,人生時常是作給人家看,
或者作給兒女看的。
  當年有一個同學告訴我,父母盯得很緊,他生氣了,因為他是個獨子,他告訴父
母:你少盯一點好不好,否則我不給你念書了。這個話也對啊!現在的青年考聯考,好
像都是為了父母,為社會,為家庭。人是很可憐的,活了一輩子,一天吃三碗飯,只有
十分之三是為自己生命所需而吃,其餘大部分是供養自己身體中的卵生、濕生、化生吃
的。腸子裡有蛔蟲,身體中有各種細菌,所以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眾生,及各種的現像,
在我們人體的內部都統統有了。所以說,人體是個小宇宙,左眼是太陽,是陽﹔右眼是
月亮,是陰﹔我們身上的大小腸,就是身體中的江河、海洋,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吃
下去漏出來,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又如身體上有骨骼的地方就是山崖、岩石﹔人體內
部又有各種的生命,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命,包括精蟲卵髒等等,這些都與禪定有關。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
呼吸停掉了。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禪才是舍念清淨,
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但是要想達到氣住脈停的定境,必須先把自己身體上卵
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種類,整個變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講的變化氣質。假使
我們這個色身沒有轉化而想修持得定是決不可能的。
  所以這位同學別著我講這一面,認為我還留了一手,實際上這一面是講實際功夫,
幾乎沒有人相信。普通金剛經這一段講過去就算了,現在既然有人指出來,已經留不住
了,這一手也要露一露,大概就是這樣,這是補充第三分。

    說三十二品偈頌

  另外有人提出來,說我曾寫過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偈頌,本來我不想講,因為這是四
十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峨嵋山上閉關,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影子也看不到一個。
尤其到了秋後大雪封山,連猴子都爬不上了,人要下山很容易,就是西方人的滑雪,弄
兩根大棍,屁股上包一些樹皮,隨便這麼一溜就下來,一瀉千裡。要想上去啊!只好等
明年春天了。有一天晚上沒事,藏經中抽出金剛經來看,也不曉得著了甚麼道,一下子
高興起來,又感動萬分,不由自主的,一夜之間把金剛經的三十二品,作了三十二個偈
子,說明這個道理。後來下山以後有人傳出來了,不過到了台灣連原稿也掉了,因為我
平常的習慣,自己作的東西隨手就忘了。這一點雖是壞處,但也是好處,就是可以修道,
過了就丟,所以說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一切都把它空掉了。另外我也不太記這些東西,
也是懶得介紹這些東西。譬如在大學上課,很多同學問我:老師你有甚麼著作﹖我也搞
不清楚我有甚麼著作!也沒有觀念去推銷。現在同學們提起來這個偈子,就順便說一下。
不過我那個三十二首偈子,比你們聯考作得快,三十二品的意義,一夜之間把它用禪與
佛的道理說完了。第一首偈子法會因由分,大概是這樣子:

    第一品偈頌

    緇衣換卻冕旒輕  托缽千家汗漫行
    何事勞生終草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

  「緇衣換卻冕旒輕」,緇衣就是和尚們穿的衣服,印度的規矩,出家人穿染色的衣
服,高尚平民穿白的衣服。所以現在我們寫信給出家人時,下面往往自稱白衣某某,表
示自己是白衣居士。出家人的衣服染了顏色,就稱緇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家了,穿
了一件和尚衣。皇帝帶的那個皇冠是冕旒,中國人戴的稱天冠,前面還掛些珠子之類。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皇帝不當了,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丟掉帝王富貴,能夠放得下一
切,才夠資格學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皇帝的那個皇冠,隨便把它甩掉。
  「托缽千家汗漫行」,然後以釋迦牟尼佛的身分,還出來化緣呢!不管窮人家裡,
甚麼人家裡都去化緣。
  「何事勞生終草草」,我們人生為甚麼勞勞碌碌,佛學名辭叫做勞生,一輩子在勞
苦中。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的來,莫名其妙的就走了,所以是何事勞生終草
草。
  「蒲團洗盡旅途情」,旅途是人的一生,看來人生沒有別的好事,只有蒲團一個,
兩腿一盤,萬念皆空最好。
  這是法會因由當時作的第一首偈子,當然這個文字,我自己也看不上,不過有時侯
想想,現在叫我再作,一夜之間還作不出來,人生就是那麼怪。

    第二品偈頌

  第二首是善現起請分。善現就是須菩提,須菩提起來問問題,佛答覆他,善護念。
善護念是個要點,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這樣定住,就是這樣把煩惱降服下去。

    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
    岩中宴坐已多事  況起多餘問甚麼

  「萬象都緣一念波」,人生的煩惱和一切痛苦,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千千萬萬
不同的現象,就是一念動了。像大海水,平水無波忽起一個波浪,一點動,千萬點煩惱
就跟著來了,所以說萬象都緣一念波。
  「護心那用修多羅」,佛不是告訴他善護念嗎﹖真正的善護念何必用佛經呢﹖修多
羅就是佛經,梵文名稱就是素怛覽。真正悟了道的人,不看佛經也一樣此心平靜,所以
說護心那用修多羅。
  第三句,先要說明一個典故。須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經上記載,有一天他
跑到一個崖洞裡宴坐。甚麼是宴坐呢﹖注意啊!大家要學打坐的注意啊!尤其是老同學
們!不依身、不依心,不觀這個身心,不依亦不依,這個樣子才叫宴坐,也就是打坐。
你看我們大家坐在那裡,又聽呼吸,又練腿,又練氣功,統統在身上搞。不然就搞念頭,
像水上按葫蘆一樣,這邊這個撲隆咚才按下去,那邊那個又浮上來﹔這邊念頭冒上來一
個,那邊又來一個。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個空的境界,還
是不對,所以不依亦不依,這才叫做宴坐。
  須菩提有一天在岩中宴坐,甚麼都沒有,忽然空中天女散花供養,天花掉了下來,
大概須菩提正好張開心眼吧!不然怎麼知道天花掉下來呢!須菩提就問,哪一個在散花
供養﹖空中有個聲音說: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為尊者在此說法,所以我空中散
花供養。須菩提說:我沒有說法啊!這個天人說: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說而說,我們
以不聽而聽,因此,我們要供養。這是說到須菩提的一段故事。
  「岩中宴坐已多事」,你那個打坐入定已經很多事了,道就在這裡,菩提就在這裡,
打坐不打坐,都在菩提中,你在那裡打坐裝模作樣已經夠多事了。
  「況起多餘問甚麼」!這一下又來問金剛經,佛啊!如何住啊﹖如何降伏其心﹖這
就是禪的道理,當下可以了解了,大家當下都可以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了。

    第三品偈頌

  第三分叫做大乘正宗分,就是剛才講的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入無餘依涅槃而
滅度之。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無無
    劇憐多少修途客  壽我迷人猶諱愚

  「四相初生四象殊」,我們大家都知道,佛家有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
相,等於易經的四象,易經也講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拿空間來講,
東南西北也是四象。人生統統被現象所困,四相初生的這個四相,同易經的四象就有差
別,一念一動,外境界就有差別了。
  「羲皇以上一無無」,我們中國文化開始的時候,伏羲畫八卦,一畫開天地。當這
個一還沒有畫動以前,天地沒有,宇宙還是空的,伏羲畫卦以後,天地開闢了。羲皇以
上是講形而上道,萬法本來空的,既是空就不必去用功夫求了。我們現在很可憐,大家
學佛拚命去求空,這豈不是背道而馳嗎﹖既然空,你求得到嗎﹖能求到的就不是空了。
所以說羲皇以上一無無,甚麼都沒有。
  「劇憐多少修途客」,劇憐,是最可憐,多少在修行路上走的這些人,都在求壽者
相,多活幾年,修個果位,都在四相裡頭滾,自己還以為是在修道。
  「壽我迷人猶諱愚」,自己在四相裡頭滾,自欺欺人,還以為高明得很,別人都不
行,看不通,只有自己看通了。其實,自己那麼笨,還忌諱自己的愚蠢,自認為最聰明
在修行學佛呢!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3.html
2010-1-13 13:19: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珍惜現在擁有的‏

有一個富翁…非常的有錢…凡是可以用錢得到的東西…他都擁有…
然而…他卻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快樂不幸福…他很困惑?
一天…他突如其想…將所有貴重物品、首飾、黃金、珠寶通通裝入一個大
袋子中…開始去旅行…他決定只要誰可以告訴他幸福的方法…他就把袋子送給他…
他找了又找…問了又問…直到一個小村落…有位村民告訴他…你應該去見
這位大師…如果他也沒辦法…就算你跑到天崖海角...也沒有人可以幫你了!

終於見到了正在打坐的大師…富翁非常激動的說:我只有一個目的…
我一生的財產都在這袋子裡…只要你能告訴我幸福的方法…袋子就是你的了…
這時天色以黑…夜以降臨…
頓時大師抓了富翁手上的袋子…就往外跑了…
富翁一急…又哭又叫的追著跑…畢竟是外地人…不ㄧ會…就跟丟了…
只見富翁一邊哭道…我被騙了…嗚…我一生的心血…
最後大師跑了回來…將袋子還給了他…
富翁見到失而復得的袋子…立刻將其抱在懷裡…直說:太好了…!
只見大師再度出現他的面前問:你現在覺得如何?幸福嗎?
幸福…我覺得自己真的太幸福了!
大師笑說:這並不是特別的方法…只是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都視之為理所當然…所以不覺得幸福…
你欠缺的是一個失去的機會…這樣你馬上就會知道…你所擁有的有多重要…
其實你現在懷裡所抱的袋子與之前的是同一個,現在你還要把它送我嗎?

有趣的一篇故事…不知道它可以帶給你多少的想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失去或缺乏某些東西時…你會念念不忘…
然而一但擁有了…卻又容易忽視它…甚至視而不見…
如果你戀愛過…你就會明白怎麼回事…
戀愛之初...對方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一份禮物…都會使你高興個許久…
只是…一但關係確立…或結婚…這一切將會消失或者變成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你有可能會珍惜嗎?
就如常說的…人總是一直在意已失去的…卻不懂得珍惜還擁有的…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最近在看一本書…幸與不幸都是福…最後用書中的一段話來作個結束唄…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我們很少想到自己還擁有什麼…
對於失去的…欠缺的卻一直念念不忘…
所以說…上天為了要使我們有看見的能力
就安排了各種失去的課程…
藉由失去…
讓人學習『看見』的能力…
---看見自己擁有的幸福---
2010-1-13 22:41: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4.html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
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
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
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一等和次等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
的意思。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布施。】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
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
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
這裡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復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
的,佛怎麼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
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第一義很難懂,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
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
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
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
不然我們那麼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裡當了,給他
紅包。孫悟空又氣又罵的,迦葉尊者很難為情,所以廟子裡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著脖
子縮著頭。其實西遊記只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
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只
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
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眾生不懂
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復
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
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復次只好講差一
點的。

    無所住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
是這一句話。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
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
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
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
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
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
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面告訴我們所謂
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
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
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曉
得原子能,那個能是甚麼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
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為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
只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為無表色。
  「極微色」,等於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
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
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
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
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對象,有對象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
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
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
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心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子也
好,都在那裡住色布施。嘴裡說要放下,放下,結果甚麼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裡發麻,
受不了。為甚麼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
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眾生
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
體也放下。


    不住聲香味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
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麼就走了,走到
陰國去了,因為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
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裡來的﹖是
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
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
這裡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裡有豬味,狗窩裡一
聞,就知道那裡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三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裡,就受不了那
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只因為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
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
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面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
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
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內觸妙樂的菩薩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
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決不
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
戒律,不準入這種定,因為耽著這種禪定,就不肯去度眾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
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裡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
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裡還有個空空洞洞清
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
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
對。
  講到這裡,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家對弟子多親切,
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面我再給你講。

    雁過長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
量。】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
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
「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
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
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
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裡頭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甚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
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
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復計東
西啊﹖甚麼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
菩薩應不住於相。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
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甚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
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甚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
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甚麼!所
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
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甚麼都學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剛才講到不住於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這裡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
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
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
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
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
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
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係,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
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裡,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
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
等現象變時,他認為甚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
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
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
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甚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甚麼才能達到超凡入
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
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
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
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
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
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
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
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只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
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裡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
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
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
「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
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
老式翻譯就是「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南方虛空
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捲的
大般若經就是那麼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捲,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
金剛經被鳩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裡為甚麼先提東方虛空﹖這裡為甚麼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
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只提南
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
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
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
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禪
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為自己已懂了,光以為東南西北,
很簡單,為甚麼不南東北西呀﹖這裡為甚麼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甚麼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
的道理都有關係。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
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
從東方上來。
  為甚麼念阿彌陀經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
意,回家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裡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
住。】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
相不住。為甚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
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
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
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
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
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
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
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為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只拿虛
空來作比方,大家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
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
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
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
還要佔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來。那兩
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
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
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
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
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
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2010-1-14 13:2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育王的沙子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
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
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為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
寺,這個塔裡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歷山大
東征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毛+匊]多,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
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
敬,又見佛手裡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裡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
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
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
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歷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病。
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養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
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
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
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裡一毛錢都沒有,怎麼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
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裡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
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
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
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
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麼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
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裡就知道了,打鐘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
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佈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
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
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歷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長春告訴徒弟
們說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後說,我那個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
了,他也要死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甚麼﹖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
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
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
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盤陀伽的掃帚

  還有個佛經上提到的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時他也跟著學佛,笨得無比,豈止
金剛經不會念,連個阿彌陀佛都不會念,佛最後就叫他念「掃帚」兩個字。他念了
「掃」,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掃」,學了好多年才會念。可是後來他的神
通最大,還救了幾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周利盤陀伽在後面
一指,就把山推開了。那個氣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掃帚念出來的。
  佛經裡講到他也有一段因緣,當他要到佛那裡出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這些
師兄阿難呀,須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擋住不準。他就在山門外面大吵,佛在裡邊打坐
聽到了,出來問大家,為甚麼不讓他出家!這些大弟子們都有些神通,說觀察過這個人,
五百生以來都沒有跟佛結過緣,因此無緣出家。佛就罵他們了:你們啊,就只曉得當羅
漢,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甚麼你們知道嗎﹖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條
狗,與我有緣。它跑到一個地方吃大便,那個茅廁叫做吊足樓,你們在這裡很少看到,
在大陸高山上住,那個茅廁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廁底。所以古人有兩句
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這個是挖苦古代專門讀書做
對子的人,連茅廁也做成對子。那隻狗到這種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來,正好掉到
它尾巴上。那隻狗嚇得掉頭就跑,一邊跑看到一個古塔,是個有道羅漢的墓,狗看到這
個古塔就要翹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這個羅漢的墳堆上面去了。佛說:他啊,
當時就是以這個大便供養我,所以跟我結了緣。那個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獨覺佛的骨灰
塔。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於我們吃紅燒肉一樣的香,那是它的糧食。它以
最好的糧食,尾巴一甩上去,無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無量。佛說:以此
因緣,所以他可以出家。
  這位老頭子跟佛出家以後,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沒有辦法教會他,
稍微多兩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掃地!教他一邊掃,一邊念「掃帚」,搞了好幾
年,他才記住了掃帚,後來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掃帚一樣,心裡頭雜念都要掃掉,無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這一句話就是
掃帚,你心裡頭甚麼妄念都要掃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隨時隨地都達到空
其念,不住相而住,這才是真學佛。這是第四品,妙行無住分,我給它的偈子做結論:

    第四品偈頌

    形役心勞塵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華過眼春風歇  來往雙丸無住輪


  這一首偈子,也就是說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這樣子。
  「形役心勞塵役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形,我們這個身體活著很可憐,大家讀過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吧!講人生心為形役。我們人都做了身體的奴役,冷起來要穿,熱起
來要脫,餓了要吃,吃飽了要吃瀉藥,一天到晚為身體忙。外境界的塵勞指揮我們,我
們成為外境物質世界的奴隸。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國文學講我們這個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
樣浮在那裡,等一下散掉就沒有我了,水還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樣飄浮在那裡。一
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一個思想、一點念頭在忙碌,自己騙自己。
  「繁華過眼春風歇」,功名富貴呀,兒孫滿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熱鬧得很,等
於春天到,滿院百花盛開。年輕到中年這一段,唉呀,前途無量,後途無窮,覺得天上
天下唯我獨尊﹔尤其站在十二層樓,國賓飯店,或者中央飯店那個旋轉廳一看,台北市
我最大,就是那個樣子。這些繁華景相,幾十年眼睛一眨就過了。春天沒有了,百花也
掉了,甚麼都不屬於我了,只有甚麼呢﹖
  「來往雙丸無住輪」,兩個彈子,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永遠在轉。我們死了以後,
太陽月亮照樣的轉下去,這個宇宙照樣的是無量虛空,決不因為我們死了就沒有了。所
以有許多老年人感嘆,唉呀,不得了啦!現在年輕人真不成話。我說:我以前跟你想法
一樣,現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輕人亂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後,太陽還是照
樣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他們亂七八糟的歷史啊,也是很繁華的過下去,決不會因為
你我死了以後,歷史改變了形態。所以人生要把這個道理看通,太陽、月亮,它永遠不
斷的在轉,因為它無住,不停留嘛!太陽、月亮有一秒鐘停留不轉的話,這個世界整個
沒有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樣叫做無住,並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個空上,
早就有所住了。金剛經並沒有告訴你是空啊!如果解釋說金剛經告訴我是空的,那你完
全錯解了金剛經。第四分我給它的偈子是如此,我這些話也是隨便說著玩玩的啊!你不
要信以為真,如果你信以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2010-1-14 13:26: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5.html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
來。】


    非相和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大家要注意啊!剛才講叫我們學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說明不住相的福
德,這個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無比的大,無量無邊。現在進一步真正告訴我們,怎
麼樣見佛﹖很嚴重啊!我們大家學佛都想見到佛。他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於意雲
何﹖」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不可以身相來看見佛呢﹖
  佛經上說,佛有三十二相,與我們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種隨形好,有八十種跟隨
他那種特別的身相來的好。譬如他一出來可以放光,這個我們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張開,
指頭與指頭像廉子一樣,是連著的。上次我們講過,他舌頭吐出來,可以抵到發根,各
種各樣不同,每一種相有每一種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來的。譬如人拿花、香來供佛,
來生變漂亮人,小姐們要注意!衣冠供佛,來生不怕沒有衣服穿,而且身體健康。多拿
醫藥來布施,來生一輩子不會生病。前生慳吝醫藥的布施,這一輩子多災多難多疾病,
種種都是因果報應。所以佛為甚麼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這是果報來的,因為他多
生累劫都在止於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這個福德生相,這是講他活著的相。他的兄弟
阿難,比他差一點,有三十種相好,差兩樣。翻譯經典的鳩摩羅什法師,也是三十種相
好。
  這裡佛說,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來看佛呢﹖這是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的問題。
須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學們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
見佛,就錯了。那麼你或許會說,廟子裡為甚麼要弄個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
的佛同其它許多宗教一樣,是反對拜偶像的。那為甚麼畫的佛,塑的菩薩都可以拜呢﹖
答案是四個字「因我禮汝」。因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來,那個像是一個代
表而已。你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
一樣,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這一念真誠的恭敬下來,不要說畫的真
佛,就是拜一個木頭,拜一塊泥巴也罷,誠敬的一念專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
這叫「因我禮汝」,這並不是拜我啊!佛說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甚麼﹖你的心,你
的誠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這個偶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
師,那是著相。有一個人著相,楞嚴經中阿難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佛問阿難:你為甚麼
跟我出家﹖阿難說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決不是慾念來的。佛就罵他:你這個笨人,
你著相了,是愛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這就是著相,所以佛說
不能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甚麼理由呢﹖真正那個不生不死的身,不是這個肉身,肉身還是有生死,修持到活
一千年,最後還是要死。譬如說,佛教裡頭有一位禪師叫寶掌千歲,活一千年,在印度
活了五百年,因為沒有悟道,曉得將來大乘佛法要到中國,先到中國來等著。等到見了
達摩祖師,又在中國活了五百年,大陸上好幾個地方都有他的廟子,名字叫寶掌和尚。
像迦葉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講,所以,長壽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還不是不生不
滅的。肉身儘管長壽,五百年還是五百年,一千年還是一千年,而永遠不生不滅的,並
不是這個肉身相,而是法身。那個法身,不能拿形象來見,所以佛接著吩咐我們一句重
要的話。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到了這裡,鳩摩羅什特別加重語氣,佛特別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四句很重要,要特別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甚麼境界,
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你說打起坐來有境界,不打坐就沒有了﹔
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實在的。
  怎麼樣才見到真正的佛呢﹖見到法身才是真正與佛相見了。若見諸相都不是相,這
不是講空啊!一般多解釋成空,那是亂加解釋,既然是空的,何不譯成一個空的,那該
多好啊!他只說,「若見諸相非相」,非相是甚麼﹖沒有給你下定論!所以一般人念金
剛經,在這裡自我下個定論,認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說的﹔佛只說若見諸相
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重點是,佛只告訴你不是相,並沒有告訴你空!道理在甚麼地方呢﹖就是無所住。

    法報化 體相用

  金剛經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
如來。」金剛經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這是千年來一個大問題,因為經文中
間還有四句,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也是四句。現在第五品首先碰到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時要特別注意。現在再回到第
五品,佛說不應該以身相見如來。
  我們曉得在佛學裡,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因此有些廟子塑
的佛像,同樣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這是說過去大陸上的大廟子。唐代以後,
道教興起,也同樣仿照這個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這是談
到宗教的情況。其實不論東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當程度的互相模仿。
  現在我們曉得成佛有三身,清淨是法身,圓滿是報身,千百億形像不同是化身。我
們推開佛法的立場不談,專從佛學的觀念來看,法身就是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借用
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一切的能源。報身是所謂的現象,法身是體,所謂不可以身相見
如來,就是不要把現象當作本體。至於化身,是他的變化的作用。換句話說,法、報、
化三身,拿哲學的觀點來看它,就是體、相、用。宇宙間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體相
用。譬如水是體、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這個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
淇淋,那個水的本身性質是法身,是體﹔同樣的一滴水,變化各種不同的現象,那是它
的用。在理論上,這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的法、報、化三身。
  在佛法裡講,修持成功的人,禪宗所謂大徹大悟,也就是金剛經上說,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悟是悟的甚麼呢﹖是宇宙萬有生命的本體,就是法身,
也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金剛經的開經偈所說:「云何得長
壽,金剛不壞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體現,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無相的。
  至於圓滿報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們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相,有八十種
隨於特殊相所生的隨形好。這個就是說,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這個
色身就轉了,這是報身,也是肉身。為甚麼講他是報身呢﹖一切眾生所有的身體就是報
身,一生過的非常舒服,樣樣好,享福一生,是他善報所得的報身。有人很痛苦,很艱
難的過這一生,這是他過去生所種的不善之因,招致有這一生的這個報身。至於修道有
所成就的人,這個報身就轉了,道家一般的觀念所講卻病延年,長生不老,就是報身轉
了。報身修道完全圓滿時,整個的人脫胎換骨,就具備了一切神通。這是非常難得的事
情,所以說圓滿報身非常難得。
  一般道家所講的修氣、修脈,打通奇經八脈,與密宗所講的修通三脈七輪等,多半
側重在修報身開始。一般所講的止觀、念佛、參禪,多半側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於報
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這個肉體以外,同時有另一個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
這是大致上法報化三身的情況。
  普通一般學佛的人,在理論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線,密教號稱要三身成就,因為
三身成就的人,學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即身成就。這個裡
頭兩個字不同,即「生」成就,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這是即生成就,生命
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論上講,幾乎比這個即生成就還要難,需要所有的戒定慧,
所有的修行,去轉化父母所生的這個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轉化了,才修到即身圓滿
成就。
蓮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以外,還供奉有蓮花生大士。據說蓮花生大士是
釋迦牟尼佛過世八年再來的。他為顯教教主時,是父母懷胎而生,可是他認為顯教時候,
重要修行的方法沒有講完,所以再轉身而來,成密教的教主並由蓮花化生。
  當時南印度一國國王夫婦沒有孩子,很難過,夫婦倆在御花園裡賞蓮花,忽然一朵
蓮花中央,長高長大,蓮花苞中跳出來一個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蓮花生。後來他繼
承王位為太子,十八歲成就,肉體常存。過去在西藏,每年有一個全國性的護摩法會,
是一個宗教儀式。護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樣,甚麼東西都拿來燒,有些婦女自己頭髮都
剪了,丟進去燒。大火繼續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圍著火光念蓮花生大士的咒語,往往看
到他騎一匹白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見了。
  據密教傳說,因為蓮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槃的路子,所以騎白
馬騰空而去。當他親自現身時,永遠是十八歲少年相,沒有變過,偶而會留一點小胡子。
這個就是說明報身的成就,修成而永遠存在﹔也就是道家長生不死的觀念,所謂與日月
同休,天地同壽,這就是報身圓滿。當然,報身修成了以後,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
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學佛圓滿。
  我們了解了這些理論和說法後,就知道金剛經大體上,是著重在見法身。如何見到
法身﹖就是悟道、見道。金剛經是般若的部分,所謂般若是側重於證得實相般若,就是
生命萬有無始以來的本體。報身、化身則是屬於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來,不可以身相
見如來。金剛經這裡所講的如來,就是與一切眾生共同的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體。所
以說,我們有信仰,有虔誠是可以的,但是過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學佛不可以,任
何一個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身相的執著

  以我個人的經驗,執著身相的人非常多﹔過份著相的人,在醫學上叫作宗教心理病,
沒有辦法治療。不僅是佛教方面這類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並不追求教理,只
是盲目的信仰,變成宗教心理病。佛法裡一句話,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剛經翻譯成「能
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說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意
思。
  很多人學禪,做各種功夫,常問:這個境界好不好﹖這種現象怎麼樣﹖千萬注意一
個要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今天修行打坐這個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曉得,你
不用功不打坐,那個境界就不好了,可見這不是道。假如盤腿道就來了,不盤腿它就變
去了,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盤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
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就是心經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
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並不因為你去修就多一點﹔也並不因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點。
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減了,不是道體的道理。道體是不可以身相
見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說假使前面看到一個佛好不好呢﹖根據金剛經的道理,
你們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見一個佛站在前面,勸你趕快去檢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
也有些人或者聽到甚麼聲音,或者心裡有一個特殊的靈感,一般人就去玩這個靈感了。
你千萬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上菩提是非常平實的﹔古德告訴我們,道在平常
日用間。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決對是平常的,最高明的東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
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這樣,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極點的人就是最
高明的人。老子也說過:「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極點時是非常平實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認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達最平凡處,
你才會體會到最高的。我常常說笑話,世界上有兩個蘋果成了人類的文化﹔拿西方的文
化來講,一個蘋果被亞當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類的歷史來,另有一個蘋果被牛頓
看見了,於是把世界的文明變了一下。
  其實我們北方的蘋果,我覺得比美國、日本的蘋果都好吃,我們世世代代吃蘋果,
也沒有發現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而發現了地心引力。蘋果很平凡,
年年落地,有一個人卻在平常的道理裡頭,找出了一個不平常。譬如水蒸氣很平常,燒
開水,煮飯,都有蒸氣,但是瓦特卻發明了蒸氣機。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
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們學佛學道,千萬要丟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觀念。能到達人生最平凡之處,
你可以學佛了,也知道佛了。換句話說,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佛不可
以得,人世間一切相也不著了。隨時不著相,就可以見到如來,見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這是第五品的結論,非常重要,尤其對我們平常修持的人特別重要。關於第五品如
理實見,我當時給它的偈語,現在還是向大家報告一下。所謂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
就是理,報身是事,報身與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學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證的,是科學
性的,所以「如理實見」是見法身。

    第五品偈頌

    反覆叮嚀無相形  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洒常啼淚  沈醉心扉依舊扃

  「反覆叮嚀無相形」,佛是語重心長,再三反覆的告訴我們,學佛不要著相,修道
要想成道,無相無形。可是我們人呢﹖很可憐,所以第二句是:
  「覺時戀夢夢戀醒」,這就是人生,我們經常在文學上也看到,大家都會寫,唉
喲!人生如夢,你說講這個話的人,他清醒沒有﹖沒有清醒!不錯呀,人生如夢,他講
這一句話的時候,又在說夢話了。因為人在夢醒的時候,感覺自己很傻,嗯,剛才做了
一場夢,但是他清醒了嗎﹖張開眼睛照樣在做夢。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裡做的好
夢,今天他還坐在那裡想,還舍不得離開夢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覺時戀夢,醒了以後
還貪戀那個夢。做夢的時候呢,又想自己快一點醒才好,你說究竟那一樣好﹖自己都搞
不清楚。
  譬如我們大家都念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個就是
覺時戀夢夢戀醒。另外兩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學上我們經常引用到,「當時只是平常事,
過後思量倍有情」。我們人生都有過這種經驗感受,尤其回想年輕的時候,不管男朋友
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當時看看是很平常,過後都感覺不同。就像我們大家今天晚上
坐在這裡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後大家回想,當年我三十年前在復青大廈樓上,我們
那一班同學,唉呀,現在都過去了,一定感嘆一番。這就是,當時只是平常事,過後思
量倍有情。尤其我們老年人,想當年,怎麼樣都是好的,雖然那時鄉下衛生設備不好,
蒼蠅叮在飯上面,但是我現在想想,還是那個味道好,趕趕蒼蠅挾挾菜,現在再想那個
味道而不可得﹔當時只是蒼蠅事,過後思量也是倍有情。這就是人生,我們人生很容易
欺騙了自己,這也就是覺時戀夢夢戀醒。
  「慈悲空洒常啼淚」,關於眾生的迷戀,法華經上提到一位菩薩,名叫常啼菩薩,
常啼,永遠在啼,這位菩薩大概喜歡哭,就是愛哭的菩薩。他覺得眾生太笨太可憐了,
害得他盡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薩。佛反覆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
懂,慈悲空洒常啼淚。儘管常啼菩薩悲痛一切眾生為甚麼不能覺悟,可是我們一般人
呢﹖
  「沈醉心扉依舊扃」,心頭這個智慧之門永遠打不開。智慧之門打不開是自己打不
開,而且永遠是緊閉著的,鎖起來的。這是我們對於第五品的結論。
2010-1-15 12:04: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南教主最近在网上有很多不利的绯闻。
2010-1-15 16:02:5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