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5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6.html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
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
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
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
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
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文喜和文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
是說。】

  這是加進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把金剛經放輕鬆一點,當作是師生問答的記錄,或者
當成一個劇本,不要像念書一樣死板,要把心扉打開一點去了解。現在佛告訴須菩提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你夢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雲端上,那你就著魔
了﹔那不是真見佛,你儘管拿石頭去丟他,拿金剛經打他,你可以說:是你說的,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跑來幹甚麼﹖
  當年有一個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禪師,從小出家,三十幾歲開始參禪,總不
能開悟,於是他從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七佛之
師,智慧第一,釋迦牟尼佛和許多佛菩薩,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
想開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場。也有人拜了三年兩年才拜到,為的是要見文
殊菩薩。
  話說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剛窟,看見一個老頭子牽一頭牛,胡子白白的,
頭髮也是白的,請他到他的茅蓬喝茶,問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從那裡來
的﹖文喜說南方來的,想求見文殊菩薩。老頭子說:南方佛教怎麼樣﹖他回答說:南方
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這裡來,想求見聖人……你們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麼樣﹖老頭子
說: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啊!
  其實整個世界人類社會,都是有聖也有魔,都是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文喜問道:
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這老頭子說:前三三與後三三。這一句話,千年來也沒人
知道他講甚麼﹖一般修道的人就講,前三三與後三三,這就是要人修氣脈呀!後面有三
關,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前面是印堂呀,守竅的靈門關,這裡是甚麼關,那裡是
甚麼關,都是講這個。其實這個可以作話頭參,前三三與後三三就是禪宗的話頭。
  那麼兩個人談到這裡,老頭子就問文喜佛法,這位文喜和尚卻答不出來﹔老頭子皺
了一下眉頭,叫聲:均提,送客。茅蓬後面出來一個童子就說:法師你請吧!就把和尚
送出茅蓬外了。這個文喜和尚正回頭要道謝,就看到文殊菩薩騎一隻獅子站在空中。
  可嘆這位文喜,千裡迢迢,三步一拜要見文殊,這時才發現原來與文殊菩薩當面對
談而不自知,真是後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後,文喜發憤努力,終於大徹大悟。文喜悟
了以後,到叢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隊裡所稱的伙夫,大陸上禪林中就叫作飯頭。飯頭的
工作很辛苦,一個廟子中千人吃飯,那個大叢林的飯桶,像我這種個子啊,站在鍋裡頭,
從外面絕對看不見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飯菜,所用的鍋鏟之重,如果沒有練過武功的
人,拿都拿不動。所以少林寺學功夫,只要能燒三年飯,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
倒進鍋去,要攪的時候,要有武功才能轉得動那個鍋鏟。文喜禪師因為自己悟了道,願
意發心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就是菩薩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飯的時候,文殊菩薩在飯鍋上現身,還是騎他那隻獅子,在飯鍋上
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薩,就是當年在五台山金剛窟看到的那個老頭子,他拿起鍋鏟一
邊就打過去,一邊嘴裡說: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來這裡幹甚麼﹖你是你,我
是我。文殊菩薩的那個化身飛到空中一笑,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
劫,反被老僧嫌。」苦瓜當然連根都是苦的啦,這個甜瓜當然連那個蒂都是甜的。修行
三大劫數,連釋迦牟尼佛都是做過他的學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討厭。這說明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反覆叮嚀。也就是禪宗祖師們後來說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的道理,
這也是修行的無上秘訣。

    燒佛的和尚

  所以說,諸位千萬不能著相,一著相後來都變成精神病了,這是反覆請求諸位,也
是警告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禪宗到了後來,有一樁丹霞燒木佛的故事。
  丹霞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經當方丈了,冬天冷起來沒有柴燒,就把大殿
上木刻的佛搬下來劈了,用來烤火。當家師出來看到了,嚇得說﹔燒了佛,這個罪過多
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這個當家的胡子、眉毛當時都掉下來,脫了一層皮。佛是丹
霞燒的,因果反而到了當家的身上去,這是禪宗裡頭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燒木
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須眉」的公案。這些道理都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
所以各位用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著相,一著相就嚴重了。
  對於佛的這個說法,在第六品中,須菩提提出懷疑的問題了,他說:佛你這樣講了
以後,將來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你這樣講,尤其金剛經這一種理論流傳
到後世,「生實信不﹖」他們能夠相信嗎﹖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夠辦得
到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要這樣看法,接著,佛就說
預言了。

    五百年後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相。】

  這個話很嚴重,因為講到一切無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鬧
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線,自找麻煩還是小事,已經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須菩
提提出來問佛,他說你這樣講法,後代還有人真正懂得,能夠相信嗎﹖佛說你不要這樣
看,當我死了以後,過五百年──為甚麼講過五百年﹖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時代﹔
佛過世以後是像法時代,就是有佛像有經典的時候﹔到了佛經都沒有了,只有迷信的時
候,叫作末法時代。所以他說,等我過世五百年後,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
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開就可以相信這個話了。
  佛說五百年後,重點是指後世,也有許多說法,針對五百年後這句話,多方研究推
測論斷,在此不多作討論。

    善行 功德 智慧

  剛剛講到釋迦牟尼佛說,有人持戒、守戒、修福報,福報修成就了,才能得到無上
智慧。一個人不要說智慧,生來能有一點聰明,都還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無上
的智慧,不是求得來的,是修來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無上的智慧。
這個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來的,守戒累積起來,加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
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報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別提出來,在他過世以後五百年,有持戒
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話。
  五百年後文化演變更不同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我經常跟青年同學討論這個問題,
站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來說,時代愈來愈進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來講,愈來愈墮落,
是退步的。所以我們現在講時代進步,是站在物質文明的立場來說的﹔佛法是從人文的
立場來看時代的。遲五百年,人的智慧變得越來越低,到了末法時代,人十二歲就可以
生孩子,腦袋非常發達,四肢和兩手兩腳越來越小,極聰明而沒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殺
人。換句話說,災難、病痛、戰爭隨時存在,這是末法的時候,現在還沒有到。
  五百年後,有人真能夠行善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對於佛經中「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說法,能夠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來,這是
非常難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無所得
的果。尤其我們看到廟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塊錢啦!現在充其量是一百塊錢,買
一大堆香蕉、餅,一人把香,燒了以後又拜,拜了以後又磕頭,然後求神明保祐丈夫好、
身體好、愛國獎券又中、生意發財、樣樣都好,然後還把香蕉帶回去慢慢吃。你們看!
出這麼一點點本錢,那個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會理這一套的。哼!你這
個人自己都成問題嘛!花一點點本錢,要求一切都圓滿,達不到目的,還要講這個菩薩
不靈,這個菩薩好當嗎﹖就像古人的一首詩,講這個天氣很難辦:
    做天難做四月天  蠶要溫和麥要寒
    出門望晴農望雨  採桑娘子望陰天
  你說老天爺究竟該怎麼辦﹖人同天一樣更難,菩薩更是難上加難。兩家人打官司,
兩邊人都燒香要幫忙,保祐他打贏,你說這菩薩究竟幫那一邊好呢﹖你說菩薩是看誰的
香蕉多一點,豬頭大一點來決定嗎﹖所以啊!這些都是宗教儀式,從心理學立場來研究,
這是很滑稽的。我們經常聽人家講宗教儀式的,也只好寫四個字來形容,不可理喻!不
可理喻!簡直不可理喻!嘴裡沒有辦法講出來,只好說對對對,你說的差不多啦!是那
個樣子,慢慢來吧!將來再說吧!那個將來再說,也許是三大劫以後才再跟你講呢!就
是說你現在聽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後再說吧!
  現在佛說這個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難相信的,他說後世有人對於平常的道理就是大
道,信得過的要有大福報才行。這個福報不是世間的鴻福啊!所謂能生信心,可不是迷
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為實」,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真理。佛說你要曉得,將來世
界上這樣的一個人,他不止是跟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的善根﹔這樣
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來的!他已於「無量千萬佛所」,不知道經過多少世,
在這些有成就人前面學習過!「種諸善根」,他已經做了無量的好事,種了這樣大的善
根,才生出這樣大的智慧。

    淨信和無所住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
德。】

  這樣的人,聽了我剛才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的這個觀念,他信得過的,甚至於一念之間生出來淨信。
  這個要特別注意!淨信很難啊!它不是正信,而是淨信,乾淨,空靈,甚麼妄念都
沒有。心境清淨到極點,心地上的淨土,能夠生出淨信。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一個生淨
信的人,他已經是悟道了,已經到達真正無所住了,到達一念不生全體現了。金剛經開
始叫你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這個才是淨信。淨信是要證得的,不是理
論上了解。
  佛說須菩提啊!我統統知道,我也親眼看見這一種人,當下已經得到無上的福德。
拿現在的觀念來說,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報,大功德了。佛說的只是這一句話,但是
我們曉得,證得這個真理極難,達到這個智慧成就更難。
2010-1-17 00:19: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一個人到達了一念淨信,知道凡是有現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無相,連無相也無。
能夠這樣悟道的人,就得大福報。為甚麼﹖因為此人現生已經到達了佛境界,他就是肉
身佛了。為甚麼說他到達佛境界呢﹖因為這個人已經到達無人相,無我相,真正淨信了。
一念放下,當然無我相,也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四相是非常嚴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是這四相來的。從心理學上來
講,四相是四個觀念,也就是人類普遍的四種現象。每個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識份
子「我」的意見非常重。知識份子甚麼都可以忍讓,假使碰到一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你對他說讓開一點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這個蠢東西,好吧!看你可憐,讓你坐。
這就是我相,因為「我」看你可憐,讓給你了﹔因為看到你不懂,懶得跟你講。所以知
識份子的那個我見啊,當然同我現在一樣,是很厲害的。
  人,處處落在我相,我相能夠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當然無相,一切平等,
看一切眾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夠作得
到這些就是因為無我相,無人相,自然就做到無眾生相,平等,也無所謂壽者相﹔活得
長,活得短是一樣。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壽夭同視,生死一條,這是莊子的觀念,生與
死是一個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樣,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須要覺時戀夢夢戀
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現象,在心理上是觀念,主觀的觀念。
  下面兩個更重要,「無法相」,一切佛法及甚麼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一切不著相,統統放下,這個是無法相。但是你要認為甚麼都不是,一切都
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甚麼「是」﹖「非法是」,一切
都否定,對不住,你又錯了,你又落在一個「對」上,這個對就是「無非法相」。換句
話說,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剛經,認為金剛經是絕對講空的,錯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換言之,
認為一切皆空也錯了,因為一切有也是它變的。所以,楞嚴經中佛說了兩句名言,「離
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就是「無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無
非法相」這句話的注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所以金剛經並不是講空,
它只是說在見道的時候,見法身的時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起而行之,
修行的時候,孜孜為善,念念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禪宗大徹大悟的大師們,解釋學佛人基本的道理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
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講本體﹔萬行門中,起而行之,在行為上是不
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樣樣都是有,不
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說第三重理由,它整篇裡頭,正面、
反面,反覆說明,最後綜合起來產生一個結論。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
者。】

  他說,甚麼理由呢﹖假使一個人,心裡的觀念著相來學佛﹔譬如今天非來燒香,非
來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舊文化的時代,上廟
子很想拜菩薩,實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顧無人的時候,趕快跪下去拜一
下,立刻站起來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趕快拿引磬「咚」一敲,
把我嚇壞了,怕被同學們看見笑我迷信。後來我就問這個和尚,為甚麼你要敲這個大磬
呢﹖他說年輕人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聽
得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本經。實際上啊!杭州的廟子又多,這樣一拜佛,他敲一
聲磬,口袋裡的錢就要跳出來了,非要給一塊不可﹔香油錢總要拿呀,所以他這個燒香
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說拜佛為甚麼要放炮﹖好像菩薩耳朵聾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這個就是說
著相,一切眾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於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著
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罵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麼他的正信又是甚麼﹖他說不
拜偶像,事實上還是要拜的,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還是一樣落在一個不是正信
的觀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四段的反覆說明,反正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
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這很難辦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要
想悟道,是在這個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訴我們這是甚麼道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學佛
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這真是很難辦,這裡我講兩個故事,雖是笑話,但是其
中有真理。
  話說孔子絕糧於陳,學生就向老師建議,向對面那個有錢人借一點米來吃吧!孔子
心裡很難受,好嘛!你們堅持要這樣,你們去借吧!誰去呀﹖子路向來是最衝動的人,
子路就去了。敲開門,那個人問,你是對面那一批落難的人嗎﹖你既然是孔子的學生,
一定認得中國字,我寫個字給你認,認對了,不要借,送米給你們吃,不認得,就不借,
有錢也不賣。他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子路說,這個字你還拿來考我,這是「真」
嘛!這個人把門一關說,你認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閉門羹,回去告訴老師,孔子說:
我們到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你還認「真」個甚麼!不應該認「真」了。這一句
話講完,子貢說:老師呀!我去借。子貢當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門,老頭子出來
又是寫這個「真」字。子貢想到剛才子路為了認真吃癟了,他就說這個是「假」字,老
頭子更生氣,「碰!」把門一關。子貢跑回來跟孔子一報告,孔子說:唉呀!有時候還
是要認「真」的啊!所以這個人很難做,認真不認真之間,很難拿准火候﹔所以不應取
法,不應取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做人行為。
  第二個是禪宗裡頭的故事,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
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個鐵打的方方的,叫做鏟子。和尚們背著這個
方便鏟上路,第一準備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
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要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
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
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
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後都是變
泥巴的,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
是解脫。
  我們通過這兩個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應無所住」,「不
應取法」。不應該抓住一個佛法去修,落在某一點上,就先著了相,就錯了。你說,我
甚麼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學佛法,你更錯了,有時候也要認真!所以,「不應取非
法」。

    何處是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們,「以是義故」,由這個平常教你們的道理,「汝
等比丘」,你們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
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
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
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舍」,一切
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
正法,如果最後舍不乾淨,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裡佛講得
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那裡呢﹖不須要回頭啊!現在就是
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裡。
  禪宗有個公案,有一個龍湖普聞禪師,普聞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
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慶諸禪師那裡問佛法。他說,師父啊,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
怎麼能夠悟道﹖這個師父說: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啊,你趕快告訴我。師父
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風水的說法,前面有個很好的案山,風水就
對了﹔像坐在辦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這個廟子,前面有個案山非
常好。案山也有許多種,有的案山像筆架,是筆架山,這個家裡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
箱子一樣,一定發財的。石霜禪師說:等前面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
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面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甚麼意
思﹖「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裡,
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有些禪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學問我,我說不錯啊!可是不是你啊!
你們連刀子都不敢拿,拿起來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殺人的本事,大
魔王的本事,是一個大壞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你們手裡連刀
子都沒有,放下個甚麼啊!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就應該懂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
應舍,何況非法」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一切講空,既然空了,甚麼壞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
都不可著相,何況壞事,壞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當時所作有關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頌

    金雞夜半作雷鳴  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萬象一毛輕。


  「金雞夜半作雷鳴」,這一品佛告訴我們了生死的道理,這一句就是說,像我們睡
覺一樣,一切眾生都在睡夢中,半夜聽到雞叫,把我們叫醒了。人生開悟的時候就是這
樣,覺得自己從迷夢中清醒了。雖然在半夜三更迷夢中,卻被雞叫醒了﹔諸佛菩薩說法
等於雞叫一樣,把我們叫醒了。
  「好夢驚回暗猶明」,你不要以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個悟的境界,你還是大混沌
一個。真正悟了的人,連悟的境界都不會存在,有一個悟的境界,你已經著法相了。所
以說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來等於天亮
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裡到了,應該去睡覺了,死生一條,沒有甚麼了不起。
所以中國文化素來就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能夠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
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甚麼﹖
  「信知萬象一毛輕」,宇宙萬有在莊子的觀念中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
個天地就是這一指,整個宇宙萬有也就是這一指,就是這麼一點﹔萬象萬物就是這麼一
馬,整個的宇宙萬有像一匹馬一樣,有馬頭,有馬尾,有馬毛,所以說宇宙萬有輕如鴻
毛。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舍,何況非
法」。換句話說,學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麼樣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訴諸位一句
話: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2010-1-17 00:19: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7.html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
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
有差別。】


    得甚麼 說甚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講到這裡,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為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
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為成佛得道,真正得
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你認為我平常在講經說法嗎﹖
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
可說。】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
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
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
你更加錯了。
  甚麼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
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
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
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
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裡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這
樣講法,圓覺經那樣講法,法華經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又是它的一套。等於有人說,
你們學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雲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空,
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雲普覆,反正都對。
  這叫甚麼﹖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
皆是佛法,金剛經下面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甚麼不出
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
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
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
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麼怎麼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
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麼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
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
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
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程度的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甚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
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
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
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
於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
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
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
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
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
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
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
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
這已經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
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後世佛教裡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
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
「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
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
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
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
是一樣的。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
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
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
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
說:我們現在來解釋金剛經,已經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
會之於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
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並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甚麼都不執著,你
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聖賢之別

  上次我們最後一分鐘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慣,
經常把賢聖兩個字倒過來,賢聖是講甚麼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學識、
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聖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
謂三賢十聖,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聖,十地菩薩上面是佛。初地之
前的修養,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修養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
地的果位,屬於三賢。
  十聖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聖果位。這
些都是分類法,是後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
別」,譬如我們現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學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在課堂上講一
句話,下面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
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
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現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頌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文似錦雲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並作了一個結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麼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它不棲在
樹上,它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
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
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
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
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御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
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
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
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了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
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甚麼好夢啦!夢中菩薩
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
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
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
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麼樣降伏得下去﹖佛就
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
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裡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
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
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裡了,都有所住。佛只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
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罣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
問題到這裡為止。
2010-1-17 16:00: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8.html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
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
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
還想求到甚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甚麼香蕉呀,豬頭
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甚麼理由﹖「是福德,即非
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
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
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
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
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
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
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
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
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
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
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
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
還要來得大。

    一切佛與金剛經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甚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
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
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裡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
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羅!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
個佛劫裡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
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
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
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
從金剛經裡來。

    佛法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甚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
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
法」。
  甚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
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儘管打他,這個是妖怪,
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
常平實,甚麼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
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
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
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
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
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
去了,心中不留。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
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甚麼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
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麼一桶水。他認為所謂佛法者,即
非佛法,倒來倒去,等於沒有說嘛!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
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裡,又引出後面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
先給它來個結論:

    第八品偈頌

    錦繡乾坤似奕棋  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黏說向誰


  「錦鏽乾坤似奕棋」,人世間最有福氣的是當皇帝,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一下這個
癮。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氣,但是我們讀了歷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
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歷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
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甚麼名字都不知道,只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
錦繡乾坤江山,從歷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通過去了。「人
天福德枉成癡」,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麼多,將來福報怎麼樣﹖達摩祖
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甚麼了不起,人
天小果,你死後不過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
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
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禪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溈山禪師,是禪宗五家宗派裡的一位開山祖師,
溈山仰山是佛教溈仰宗。溈山禪師三世為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
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裡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
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為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麼樣而學,不錯,是
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
無多子。實際上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
沒有甚麼多的。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甚麼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捆縛著,
要解脫三界的情慾、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就是佛
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三藏十二部,都是為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
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2010-1-18 14:24: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9.html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
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
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
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
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
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世尊。我不作
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
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見思惑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
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
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
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
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
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
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
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
「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
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
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
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甚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
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
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癡、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
甚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我們舉一個佛門裡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
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
那個鬼在閻王那裡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
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
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我也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
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甚麼也不幹了,三天以後,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甚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看見一
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
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
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只見這個光裡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
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
法師甚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
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甚麼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老
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
立刻把手銬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
金缽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麼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
了。就是這一件故事,說明除貪之難。
  有一位朋友來談,他甚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
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
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
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
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
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有人自認不貪,甚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
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誰不嗔 誰不癡慢疑

  再說「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
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甚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
乾淨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
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
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甚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癡」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癡,癡癡呆呆,每一個人都癡。我有兩個好朋友,交
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
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
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
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癡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癡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
葬花,那個是癡到極點了,所以貪嗔癡,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
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
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
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
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甚麼
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祐我,上帝你保祐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
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嗔、
癡、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
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
  前面講到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
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

    話說再來人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
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餘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
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
我們地球上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為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
曉得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
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為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
生了死,死了生。
  所以,依我看來,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當然在座之中也許很多,不過自己不知
道罷了。須陀洹再來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
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了。

    不來行嗎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
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
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
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
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
「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有
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
來要修到三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
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三界的天人

  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慾界天。我們
中國人講的三十三天,是慾界天的一個中心而已。這一層天的中心並沒有離開日月系統﹔
所謂慾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愛結合而延續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兩性雌
雄的關係而來,因為有愛有慾,所以稱為慾界。慾界裡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
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神、仙是菩薩,這些都是慾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羅漢死後
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慾界天而已﹔因為他只斷了一部分的情,而且這個
情是壓下去的,慾的根未盡,所以仍在慾界天。
  有些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緒與一般人不一樣,他一無所好,
或者只喜歡種種花啦!爬爬山啦!對人世間的一切很淡泊。他對人世間雖淡泊,但對於
山水花鳥還留情,所以還是慾界,只是他已經升華多了。
  到了三果,才能夠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處「大自在天」,佛經中又叫「有頂
天」,好像天頂有蓋一樣。佛經中說,假使從有頂天丟一塊石頭,佛說要十二萬億年才
能到我們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慾界天還在這個銀河系統,色界天已經超出銀河系統了。
  再上層是無色界天,那就難爬了,大阿羅漢可以到。大阿羅漢差別很大,譬如須菩
提、阿難、迦葉尊者,有時也稱大阿羅漢。嚴格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羅漢,不
過,他這個大阿羅漢就大了,大到叫如來了,所以到達大阿羅漢的境界很難很難。我常
鼓勵愛寫小說的青年同學們,可以寫一本三界中的婚姻故事,一定暢銷﹔譬如慾界人道
小孩出生是從女性下生的,慾界天以上,有的是從男人肩膀上生,從坐膝邊上裂出來的,
色界天人只有光色,無色界裡的天人,連形象都沒有了。
  我們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蘋果變的,不是甚麼細菌變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
人下來的。大概他們科學很發達,到太空來探險,他們一身有光,又不要吃東西,飛來
飛去。可是有一次嘗了一下地味,大概是鹽巴,吃了以後身體變重了,飛不起來,所以
就留下來了。這就是這個地球上人種的開始。光音天的人又是無色界裡下來的,至於無
色界的人種從那裡來,佛說不可說,那就要推到原人論去了。這些都是大問題,佛經裡
頭這些問題多得很,現在我們不要扯遠了,回轉來只談我們現在做人的修養﹔一個人要
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

    解結去惑

  三界的見思兩惑叫做八十八結使,慾界裡最多,像八十八個疙瘩,結在一起。能夠
修行解開一兩個,那已經不得了了,臉上放光了,能夠解開四五個,連頭髮都會發亮
呢!所以真正講修行,就是解開結使,轉變自己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轉變了,進一步
能夠把智慧開發,斷了思想上、見解上的偏見,才叫做解脫。學佛修行,不論大乘小乘,
都是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為甚麼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結使不再與外界連起來,不再打結了,不準
外面打進來,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過是修定的
一種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隨時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點,止於至善,固定在善的一點
上,這時,八十八結使還沒有動搖,要到達智慧發起了,結使才開始有一點點動搖﹔等
到解脫了幾個結使,才解脫了思惑。
  知見又不同了,見是看到,看到慧,見到性空緣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緣起翻過
來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佛法各宗各派,認為只有修中觀才對,或修甚麼才對的,對不起,
你都困在五見裡的見取見了。主觀認為只有這個才對,你已經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要
把這一切解脫了,才能叫做學佛。
  花了好大的力氣,報告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金剛經,這一節就是講這個
問題。

    初果的羅漢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
尊。】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
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
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
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
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
那不可能的。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甚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
隊伍裡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
一面,等於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
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裡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
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
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
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
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甚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
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
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
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
  有一個年輕同學,過去也問過我,他說:老師啊,像我們現在打坐用功,經常楞住
了,楞在那裡,好像看不看都沒有相幹,這是不是入到預流果啊﹖我說差不多啦!入到
芒果那裡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並不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你不要看這是楞住了,這也是有一點道理,只不過,這是他用功過程中的現象而
已!如果認為這樣就是入了預流果,那就不對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時菜飯吃到嘴裡是
甚麼味道也不曉得,你說真的不曉得味道嗎﹖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沒有
那麼強烈,比較平淡而已!真正學佛用功,會到達這個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
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來一下,過兩天就沒有了。不要說我們是如此,連大阿羅漢們
也不行啊!維摩經上都有,像迦葉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羅漢們。都難完全到達不
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2010-1-20 17:09: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迦葉起舞 畢陵慢心

  迦葉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與太太兩人同修,約好假結婚,房間裡一個
柱子為界,各住一邊,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後來帶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這樣高
定力的人,卻當天樂鳴空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
一邊不自覺的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裡跳舞。這是甚麼道理呢﹖這就是維摩經上所
講,餘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
霑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霑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
使斷了,但餘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餘習末斷。大阿羅漢
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常人!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他已經是羅漢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
據佛經上說,有一天他要過河,那河的管轄權屬於一個女河神,畢陵伽婆蹉站在河邊,
兩手一比,叫道:丫頭,你把那個水斷了,我要過去。女河神沒辦法,功力不及他,只
好把水斷了讓他過去。事後這個女河神就來向佛告狀,說你的大弟子還罵人!脾氣那麼
大,罵我丫頭。佛就笑了,把他找來對他說:過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還不說,你還
公然罵她。畢陵伽婆蹉說:佛啊!這很冤枉,丫頭,你講,我罵過你嗎﹖女河神說:佛
啊,你看當著你的面還罵我。畢陵伽婆蹉說:你怎麼搞的﹖丫頭,我實在沒有罵你。佛
對女河神說:你不要見怪,他五百世生婆羅門家,罵人罵慣了,結習未斷,所以這一生
得了哮喘,果報還沒有還完呢﹖你以為他罵你啊!他沒有罵。畢陵伽婆蹉還說:我真的
沒有罵你,丫頭,你不要難過。等於有些人罵人罵慣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
是他還再罵你一句。
  所以說,得了初果羅漢,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
流還沒有空,等於石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關於這方面,有許多資料
記載,譬如蘇東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轉生來的,但是轉一轉生,他就忘記了。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陽明,據有些文獻記載,就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有一次王陽明
來到江西一個廟子,看到一個房間鎖著,外面灰塵很厚。和尚說這個房間是不能開的,
王陽明位高權重,懷疑廟子裡和尚做壞事,就下令一定要打開﹔進去只見一個涅槃老和
尚的肉身,已經乾扁了,坐在那裡,前面掛著一塊布,上面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
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談這件事。
  這些都是甚麼道理呢﹖這是說明結使問題,前面我們講到,得羅漢果的七還人間,
至於變成甚麼樣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時有位老前輩也很有名啦!他兩夫妻人很好,
年輕時我很羨慕他們,我說人世間神仙眷屬就是你們,自己有別墅在山上,兩個人感情
又好,子孫滿堂。他兩夫妻都學華嚴觀,太太還得過眼通。她說前生是個喇嘛,受他供
養,結果修行也沒有修好,騙吃騙喝,所以這輩子變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為她修劉洙
源先生那個佛法要領,自己前因後果很清楚,我認為這些都是再來人,這就是說到得預
流果的道理。
  說了許多的故事,大家不要聽岔開了啊!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現在再歸到金剛
經。

    二果三果作甚麼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
尊。】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甚麼道理呢﹖有
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
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
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
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
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三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
含。】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
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
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甚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
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
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
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
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
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
自由的原故。

    羅漢的前途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慾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
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
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
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
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
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
這都是見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
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
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為甚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
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
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
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
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
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
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
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
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羅!那是大錯大誤!
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
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
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
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說到這裡,我想到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游記,而是老殘
游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鶚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
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
快跪下來拜,以為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鶚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
也是一樣﹔但是劉鶚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為講到無諍三昧,引用劉鶚的詩: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諍三昧,
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為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
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
名,人中最為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慾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
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慾界,所以是離慾阿羅漢。至於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
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眾笑),但是
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慾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慾,是指一切的慾,連修道,貪戀打坐,
貪戀清淨的那個慾望,都是慾。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慾,所以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
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
到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
那行。】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慾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
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
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
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
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甚麼地方﹖無所住,到
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
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第九品偈頌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
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係。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
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
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
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
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
於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為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
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
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
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為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
黃葉就不要了。
  禪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
到這個境界就是佛,甚麼參禪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
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
求那個法,千裡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裡學不可。那當然!因為你有一切心嘛!
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誑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
我裡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禪宗有個祖師五
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小偷與越獄的人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
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裡帶他去偷。
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
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並且大叫有賊啊……然
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
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
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裡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
子衝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裡睡覺,兒子就把
他叫醒,質問他為甚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
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
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羅
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
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
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裡送
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
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裡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
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裡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
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銬腳鐐,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
擺的走了。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
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
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甚麼
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
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2010-1-20 17:10: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10.html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
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
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
大身。】


    心空及第歸

  現在講第十品經文之前,先講一下莊嚴淨土,這是大般若的淨土,佛的淨土,不是
僅指西方極樂淨土。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是心清淨,心空,真淨土。
  說到這裡,想到禪宗丹霞祖師的一副對聯﹔丹霞祖師與呂純陽一樣,是唐朝人,都
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這位丹霞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一個人與他閑談,後來對他
說,看你這個人的志氣才華,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場找馬祖,可以成佛,比這
個功名好。後來丹霞就去找馬祖了,這是丹霞禪師的公案。
  丹霞的禪堂有一副對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等於說我們這個禪堂也是
考場,是選佛的考場,心空就是淨土,就考取了。真能夠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
歸。學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所以佛在佛經上說,「心
淨則國土淨」,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淨就國土淨。
  金剛經的這一品,梁昭明太子給它的標題是,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前面這一分是佛與須菩提的對話,討論修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討論到這裡為止。
現在佛拿自己的經驗來談了,他說,我當年在然燈佛那裡,得了個甚麼法嗎﹖這個「當
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個給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
後來小說封神榜上寫成然燈道人。這個然燈佛是古佛,非常遠古,地球沒有形成以前那
麼古。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裡修行,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他得到了一個甚麼東西
嗎﹖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說:不是的,據我的了解,你當時在然燈佛那裡,你真正的境界,了無所得,
一切都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了。須菩提答覆到這裡,佛
不講話了,第二個問題來了。

    莊嚴佛土在那裡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說我問你,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國土等,
一個另外非常莊嚴,好看,漂亮的佛土嗎﹖
  根據金剛經這一句,我經常對同學們說,你們可以寫一本比較宗教的書,把各個宗
教描寫天堂,佛國的書,寫出來作一個比較,這些資料都有。西方人講的天堂,其中佈
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歐洲式的,那個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歐洲形式
的﹔印度人講的是印度形的,中國人講的,穿的衣服是中國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甚麼形狀呢﹖那就是說,隨便你愛畫成甚麼形狀就甚麼形狀,
反正大家都沒有去過。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都是因人而異的,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
金遍地﹔愛山水的人,一定夢到佛站在高山頂上,好清淨!好美!這叫作各如其所好,
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宗教哲學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隨眾
生心量的大小,你那個天堂,你那個佛土,也有大小。應你所知的範圍,量的大小,佛
國就有多大小。
  循業發現,有些人同樣的學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個佛鼻子高一點,
我那個佛鼻子塌一點,總有點不同。這是甚麼道理﹖是個人心境業力的發現不同。寧有
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絕對的唯心,純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這裡問,「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說不是的,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
世界存在。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所謂莊嚴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話﹔「即非莊嚴」,實
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我們想像的莊嚴,一定是地方清淨,大家閉著眼一想啊,
一定想一個甚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這只是你想像的,有這麼一個境界相,
已經是不莊嚴了。絕對的清淨,絕對的空,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是名莊嚴,所以叫做不
可思議。
  這三句話,正,反,最後的綜合,告訴你畢竟的空靈,而你所講的空,想像當中的
空,已經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莊嚴,你沒有親自證到過,不要空洞的想。這是須菩提
回答的道理。

    打火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
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來了,注意啊!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
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
甚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譬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淨
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很內行了,他只要有一個清淨心,已經是所知量,範圍很有
限了。
  現在佛解釋甚麼叫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禪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
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
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
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台,有境界
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
家問他,佛是甚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因師而瞎的眼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注意這一句話喔!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得到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無邊身。他說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對佛的法身莊
嚴淨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淨土,就是這個樣子。他說,我再告訴你啊!假使
我講一個人,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胖得比昆侖山還要胖,你
說他大不大﹖那是一個譬喻,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永遠的不生不死。佛告訴他最後
的結論,「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
個解脫不了的疙瘩,把身見空掉了以後,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話,佛法只有實證,你證到了以後才知道,是法
不可說,不可說,凡是說的都不對,這個就是法身。所以禪宗講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
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身見才能夠脫掉,才可以說學禪。
  這兩天你們考試的題目禪是甚麼﹖大家答的都是牛頭不對馬嘴﹔禪是佛的心法,根
據楞伽經,或根據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沒有留意,隨便說要學禪,觀念、
見地上都不清楚。這個見地不清楚就一錯再錯,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
為起步走錯了。這不能瞎搞的,不能亂玩的,所以禪宗祖師有一句話:「我眼本明,因
師故瞎。」這是一個大禪師悟道後講的兩句話,因為原來的師父指導錯誤,以致本來明
亮的眼睛,等於被老師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亂七八糟的著作,與我一樣,亂搞
的,經常會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這一點要注意,要特別注意!
  這一品莊嚴淨土,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頌

    外我無身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
    然燈吩咐莊嚴地  掛角羚羊何處尋


  「外我無身是大身」,外我無身是引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後身存」。我們學佛
修道,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所以外我無身,到達了無身見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學佛,
已經證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你心中還有一個淨土,認為是佛境界,這個清淨就是塵,留
塵就是障礙。
  「然燈吩咐莊嚴地」,佛不是說嗎﹖他在然燈佛那裡悟道,所以然燈佛給他授記,
說他悟了,再轉身修持,將來在這個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說這個證道是莊嚴淨土。名
辭上叫做淨土,叫心淨,叫心印,並沒有個實際的境界啊!若有個實際境界,若留淨土
即留塵。所以然燈吩咐莊嚴地,就像禪宗祖師說的:「掛角羚羊何處尋」。據說羚羊睡
覺的時候,把身體一翹,羊角掛在樹上就睡覺了,打獵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這個羚羊
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掛角。其實,只是譬喻而
已。
  譬如我們兩個鐘頭來研究金剛經,這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所說的,所聽的,都是
掛角羚羊何處尋,現在就在淨土中了。
2010-1-22 13:21: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兩道選擇題
>
> 上課了。老教授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對同學們說:「我受一家機構委託,來做一項
問 卷調查, 請同學們幫個忙。」一聽這話,教室裡輕微的一陣議論:問卷?比上課有趣多了。
>
> 問卷表發下來,同學們一看,只有兩道題。
>
> 1、他很愛她。她細細的瓜子臉,彎彎的娥眉,面色白皙,美麗動人。 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車禍,痊癒後,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
>      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 嗎?
> A、他一定會
> B、他一定不會
> C、他可能會
>
>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穩,敢打敢拚。忽然有一天,他破產了。 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 A、她一定會
> B、她一定不會
> C、她可能會
>
> 一會兒,同學們就做好了。 問卷收上來,教授一統計,發現:
>
> 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
> 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了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 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潛意識裡,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係?」
> 「是啊。」同學們答得很整齊。
> 「可是,題目本身並沒有說他和她是戀人關係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著大家。
> 「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 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 問卷再次發到同學們的手中,教室裡忽然變得非常寧靜,一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沉。
> 幾分鐘後,問卷收了上來,教授再一統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 地選了A。

> 教授的語調深沉而動情:

>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2010-1-22 15:12: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11.html

[b]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
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
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可數的福

  今天金剛經說到第十一品了,是無為福勝分。這個題目,雖然都是後世加的,但是
重點都標出來了。
  無為福屬於清福之類,無為福勝就是說清淨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
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講到大身的問題,就是指一切眾生的生命,肉身後面,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
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
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這一品就是討論這個問題。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
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恆河是印度一個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國的黃河一樣。現在佛提出來一個問題,恆河
裡頭沙子有多少﹖數也數不清,多到沒有辦法計算,這是第一句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觀念,「如是沙等恆河」,還有很多條恆河,像恆河沙那麼多條的河,這是
第二個觀念。「於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諸恆河沙」,是所有這麼多條恆河裡
頭的沙子,「寧為多不」﹖是不是很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就說了,
世尊,佛啊!這當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說:「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這個世界裡,我們這個宇宙裡,在
印度是看到一條恆河!在中國還有一條黃河呢!在歐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條極大的河,
很多像這樣的大河,還多得很。
  這裡我們看到兩個觀念,第一個就是佛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觀,每一
個宇宙裡河流多少﹖佛經上常說,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因為你們的知識不夠,無法了解。
過去我們聽了好像說空話,現在因為科學的證明,就曉得他所說是老實話。
  其次第二點,他就告訴須菩提,像恆河一樣的河流都多得數不清了,何況每一條河
流的沙子呢﹖更數不清了。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

  講到這裡,他又叫一聲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
不。】

  這幾句話連起來是一個問題,我現在要老實告訴你,假定現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
女的,用人世間最貴重的七寶,「滿爾所」,裝滿了你所住的這個像恆河沙數多的三千
大千世界,都拿來布施給人家,救濟世界上所有的眾生,你想這個大好人,得福多不
多﹖他所得的善報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當然太大了,這個人做了這樣的善事,這福報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
德。勝前福德。】

  這就很嚴重了,他說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善人,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完全了解了﹔
乃至「受持」,這兩個字特別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並且照著經典上去修持。
  進一步說,對於金剛經的道理義理了解了,功夫證到了,有所領受﹔道理上領受沒
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轉變了,這個才叫受。光是受還不算數,要永
恆保持那個狀況,那個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隨便把它看過去了,有人天天一捲金剛經,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
因為念完金剛經,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經的扼要,等於吃飯吃菜一樣,最精華的營養已經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
些渣子。金剛經中也講過,佛所說的法,像過河的船一樣,你已經過了河,這個船就不
要了﹔你金剛經不念都沒有關係,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這樣一個人,不要說受持全部的金剛經,只要中間的四句偈,能夠真正領悟
了,有所領受,而保持境界,然後再來教導別人,為他人解說,這個人的福報,比用全
宇宙財寶布施的福報還要大。
  這個很嚴重啊!這樣說來,那講金剛經的人,福報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沒有辦法
裝了,連宇宙都裝不下了吧!這個福報是無為之福,清淨的福,可不是世間的鴻福。
  關於這個四句偈等,前面已經提過,是千古以來研究金剛經經常問的!因為金剛經
四句偈不止一個,經裡頭好的句子,都是四句連起來的,沒有說究竟是那個四句偈,這
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可以告訴年輕人作參考,我的話不一定對,你們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參究。佛
說過的,他說的話不算數,他的話就是醫生開的藥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後,如
果你還捏著這個藥方不放,那你就變瘋子了,這是金剛經裡他自己講的。
  禪宗各宗各派,經常提到一句話,要「離四句,絕百非」,這樣才能夠研究佛法。
離開了四句,絕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對,都要把它放掉。
  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剛經上,也不在金剛經上,就是
「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對的,
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說,離四句絕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剛經的要義,四句偈的道理,就是這個
要義。
  這一品是說明無為福的重要,也就是說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
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
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甚麼東西﹖他
說沒有丟甚麼呀!我說那你為甚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
  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資糧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
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
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找福德
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
因為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曾國藩到晚年,
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
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
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
一面。要想甚麼都歸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這個福報,而是無為之福,無為之福是很難的。
  現在看為頌無為福勝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頌

    萬斛珠量鬥富豪  江山無主月輪高
    娑婆淚海三千界  爭入空王眼睫毛


  這是我給這一品的結論,這個偈子的意思就是說,古代有錢的人用鬥量珠鬥那些豪
富。譬如魏晉時候,一個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裡財產不曉得有多少,金剛鑽,珍珠
都是用鬥來量。有錢人家都愛跟別人比鬥自己的財產,就是:
  「萬斛珠量鬥富豪」。在普通人眼裡,這個人福氣大,有那麼多財產﹔不過,有人
比他還厲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發了脾氣的話,一概沒收,他也就沒有了,所以皇帝
的福報比他還要大。
  「江山無主月輪高」,但是我們看看歷史,大福報的皇帝們,現在都過去了,也沒
有了。這個江山世界,誰能夠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個一個都換過去了。但是幾千
年前那個月亮,今天出來,明天還是出來,漢朝出來,唐朝還是出來,它管你世界上的
人鬧些甚麼!以帝王之富貴,也不過是一場春夢。
  「娑婆淚海三千界」,可是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對於富貴的福報,看得很重,由生
追求到死,到死還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薩永遠在哭,悲痛這個眾生的愚癡,愚蠢。
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淚海啊!個個都是可憐人。
  「爭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稱空王。成了空王的人,
眼睛這麼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萬年的歷史也是彈指過去了,這一切的富貴像灰
塵一樣的過去了。但是,要想證到這個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間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報
的人,才能了解金剛經的經義,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這一品裡所講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
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智慧是絕對無價﹔但是
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爭入空王眼睫毛,大家爭先恐後的想
成佛。
2010-1-23 17:35: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12.html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
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放金剛經的地方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
養。如佛塔廟。】

  這是佛吩咐的話,我們要特別注意。他說須菩提啊!「隨說是經」,再次告訴你,
這個金剛經,乃至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等,它有多大的威力呢﹖當這一本經放在這裡,
「當知此處」,你應該要了解這個放經的地方,只要有這個經擺在那裡,或者經裡的四
句偈放在那裡,他說不管天,鬼,神,阿修羅等,都要磕頭膜拜,就應當供養。
  他說這一本經,或者裡頭的四句要義,就代表了佛的塔廟,好嚴重啊!可是幾十年
來用金剛經包燒餅油條的也很多呢!那個時候金剛經不是塔廟,而是燒餅油條了。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
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這本經典乃至四句偈在那裡一擺,就代表了釋迦牟尼佛本身在此,有那麼嚴重!一
切天、人、神、魔鬼,不能不頂禮膜拜。更何況還有人能夠研究這個經典,懂了這個經
典,進而修行,領受在心,保持佛的境界﹔乃至有人,每天念一卷,或者一節金剛經,
這個功德大的不得了,威力也大得很。
  須菩提啊!我告訴你: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你要知道啊,這個人如果能夠照樣的印出來﹔古代是靠寫經的,有的出家人還刺血寫經,
大陸上常有人這樣寫經,不過只能拿來供養,因為白紙上用血寫起來呈半咖啡色,並不
清楚。
  我年輕時皈依一位普欽大法師,他刺血寫了一部華嚴經,八十卷啊!金剛經才一
卷!他寫了三年,也是八指陀頭,兩個指頭燃了供佛的。燃指供佛是用棉花包起手指,
放在油裡泡,然後用火點燃供佛。要跪在那裡聲色不動,臉都不紅,所以說,不能不使
人肅然起敬。後來他閑談時告訴我,血刺出來,馬上拿筆蘸去寫是不行的,因為血會凝
結成塊,所以血滴下來以後,馬上用中藥店買的白芨,一起像研墨一樣研開才能用。古
人經典要靠抄寫,所以寫經的功德很大,現在是靠印刷就行了。

    金剛經放在何處

  佛告訴須菩提,一個人能夠喜愛金剛經,研究它又使它流通,這個人已經成功了,
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人,成就了最為希有之法。是人中少有的了不起,成就第一希有
之法。在四川、湖北經常用的一句土話,對於很久沒有來的朋友,偶然來了,稱他為希
客,難得來一次的希客。也就是稀少之稀,兩個字通用。
  剛才說,這本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代表了佛,等於佛就在這裡,甚至代表佛的
弟子們,須菩提、舍利佛、目連、迦葉等等,這個經典多嚴重啊!
  可是我剛才向大家報告,包油條也經常看到,就像當年我印禪宗的指月錄這本書的
故事一樣。還記得是請蕭先生和好多人幫忙,印好了指月錄,但是銷不掉,有個朋友向
屠宰公會推銷,一共銷了二三十部,後來指月錄沒有了,我就請他趕快想辦法把那些書
收回來,他跑去只要到了三五部,原來他們用來包豬肉包掉了。
  天下有這樣的事情!佛經拿來包豬肉,這都是現在的公案。前面說到金剛經有這麼
嚴重,這麼偉大,我們現在人各一本,不知道有多少塔廟啊!
  大家千萬注意!讀金剛經,讀佛經,千萬不要被文字騙過去。這本經典在這裡真有
那麼大的威力嗎﹖
  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中國讀書人過去所講的,說易經有八卦可以驅鬼,所以有個年
輕人跑到深山裡頭讀書,除了讀的書以外,特別帶了一本易經,放在枕頭下因為怕鬼。
夜裡聽到鬼叫,他就拚命拿易經出來搖,越搖鬼越叫得響,一夜嚇得半死,等到天亮跑
到屋外一看,原來是窗外一條繩子,掛在樹上,夜裡大風一吹發出聲響,他當成鬼了。
  所以易經連繩子都趕不跑的,一本金剛經是不是同樣的道理呢﹖當然也一樣。
  那麼這怎麼解釋呢﹖這是說要變成你自己,經義在你自己心中才行。佛所說經典在
的這個地方等於是塔廟,但是他沒有講是這一本印的書啊!他也沒有講在甚麼地方啊!
  所以我們要重複古人的偈子,這個偈子是很有道理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
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在靈山,你不要跑去找了,靈山只
在你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經典上面教你受持,這個經典在這裡等於佛,即心即佛,你真悟到了金剛般若
波羅密多是智慧的成就,悟道了,你這個心地的本處就是佛,就是佛的塔廟,一切天人、
阿修羅,沒有不皈依,不供養的,道理就是這個。
  現在我們給它的偈語:

    第十二品偈頌

    天人針砭一言師  尊敬方知無可疑
    涕淚感恩拜未了  萬緣放卻只低眉


  這個偈語給它的結論,也沒有甚麼,只是一種禮拜,一種感慨。說到真正的佛法,
這一段話就是佛法,你要想開悟,就在這一品。
  這其中的道理就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就是一個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講的敬。一個
人能夠敬己,然後才可以敬人﹔敬別人,恭敬別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誠敬,
當下就可以證到佛的境界,所以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們正信。
  任何的宗教徒,不管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當你一看到塔廟,真正很誠
懇無所求而拜佛,那一念的尊敬,就是佛境界。第二念就不是了,拜一下然後想想,唉
喲我的香蕉放在這裡蠻可惜,水果在這裡恐怕爛了,廟上恐怕吃不完,最好分一點給我
帶回去,這第二念就不是佛了。
  「天人針砭一言師」,這是天人一針救命的針,中國的中醫學本來是一砭二針三灸
四湯藥。現在所謂刮砂子,拔火罐等方法,都是砭法的遺傳,原來的方法是石頭來刮的,
病深一點時只好紮針。第三步就是用灸,就是拿火燒,病深進入了內髒,再吃湯藥。
  所以針砭兩個字經常合起來用,就是由這個道理來的。當然,中國後世醫學,針是
針,灸是灸,砭是砭,分開了,開藥方的儘管開藥方,實際上,中醫是連貫一套。
  佛說的話是向人天下了一針,針砭就是這一念,一句話。所以我們稱佛為天人師,
這一句話是甚麼呢﹖
  「尊敬方知無可疑」,就是尊重,尊重就是恭敬。一尊重啊,當下可以悟道,所以
只有感謝這一句話。
  「涕淚感恩拜未了」,感謝懂了這一句話以後,放下萬緣,佛的塔就在這裡,佛的
廟在那裡﹖就在這裡,佛法在那裡﹖就在這裡。
  「萬緣放卻只低眉」,所以菩薩慈目低眉,眼睛一閉,一打坐,萬緣放下。
2010-1-24 11:36: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0-1-25 17:34 编辑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13.html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
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
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
多。】

    再說大智慧

  現在開始金剛經的修法了。大家不要忘記前面說過,從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經告一
段落,佛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應無所住,一切不住的這個方法。你做到
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羅密。十三品說修法之前,插進來十一、十二兩品,說明
這個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說完以後,佛另起爐灶,開始又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的經典都是與弟子們當場商量,來決定這一本經的經名。這裡須菩提就提出來問,
將來這個記錄要如何定名﹖我們將來(也代表將來的人)看了這個佛經,怎麼樣依您所
教來奉行﹖怎麼樣修行﹖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你可以把這一次的對話記下來,這一本經典,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就用這一個
名字來奉持就好了。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金剛經經常碰到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一句話,翻來覆去,般若
波羅密,不是般若波羅密,就是般若波羅密,好像很不合理。
  實際上,金剛經是無上智慧法門,佛自己說,甚麼理由呢﹖須菩提你要知道,真正
的佛法沒有定法。
  你說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葷不可,中國顯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這樣不
可,那樣不可,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說法只是教育法一時的方便,不是究竟。
所以佛在這裡充分的告訴我們,不可執著一法為佛法,那都搞錯了,那都是毀謗佛,因
為佛無定法。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不一定這個形式就叫佛教,那個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們青年
們要弘法,能夠一句佛話也不講,一個佛字也不提,就能將這個道理教導別人,就是佛
法!何必要加一個「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這個外衣是可以脫掉的。
  所以,開始我們已說過,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
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
才是真智慧。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
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有些同學們常問,那悟道的智慧在那裡呀﹖我說就在你那裡,「小心啊!」這一句
就是「道」﹔「留意啊!」這一句話就是「道」。因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
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麼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
這些都認為通俗,這都是金剛般若波羅密。最平凡的一句話,你能懂得了,就是聖人在
說法。留意,誰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誰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羅
密,即非般若波羅密。

    黃山谷與晦堂

  剛才我們講到,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其中還有
一層意義,我們需要了解﹔因為佛講這個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到彼岸,
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成佛的那個智慧,
不要向外求啊!它並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
佛法,這一點要特別了解,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會一下蹦出來
開悟,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佛告訴你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
波羅密。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所
以禪宗悟道的人,有幾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般若
在那裡﹖到處都是。中國的禪宗,專以金剛經為主體,有人因而開悟,並不是念金剛經
開悟,很多人隨時隨地開悟,這是開悟以後講出來的話。
  其實,我們現在看馬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那個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
當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處都是這個不生不死的法身。鬱鬱黃花是形
容之辭,開的是韭菜花也行,也無非般若。他說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風景中也能悟
道,就能成佛。這些就是禪宗的公案。
  宋朝與蘇東坡齊名的一位詩人,名叫黃山谷,跟晦堂禪師學禪。他的學問好,金剛
經更不在話下,但是跟了三年還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問晦堂禪師,有甚麼方便法門告訴
他一點好不好﹖等於我們現在年輕人呀!都想在老師那裡求一個秘訣,這樣他馬上就可
以悟道成佛了,黃山谷也一樣。晦堂禪師說:你讀過論語沒有﹖
  這一句話問我們是不要緊啊!問黃山谷卻是個侮辱,古代讀書人,小孩時代就會背
論語了。既然師父問,黃山谷有甚麼辦法,只好說:當然讀過啦!師父說:論語上有兩
句話,「二三子,我無隱乎爾﹖」二三子就是你們這幾個學生!孔子說,不要以為我隱
瞞你們,我沒有保留甚麼秘密啊!早就傳給你們了。
  黃山谷這一下臉紅了,又變綠了,告訴師父實在不懂!老和尚這麼一拂袖就出去了,
他啞口無言,心中悶得很苦,只好跟在師父後邊走。這個晦堂禪師一邊走,沒有回頭看
他,曉得他會跟來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開,香得很,到了這個環境,師父就回頭問
黃山谷:你聞到桂花香了嗎﹖文字上記載:「汝聞木樨花香麼﹖」
  黃山谷先被師父一棍子打悶了,師父在前面大模大樣的走,不理他,他跟在後面,
就像小學生挨了老師處罰的那個味道,心裡又發悶﹔這一下,老師又問他聞不聞到木樨
桂花香味!他當然把鼻子翹起,聞啊聞啊!然後說:我聞到了。他師父接著講:「二三
子,我無隱乎爾!」這一下他悟道了。所謂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
羅密。這是有名的黃山谷悟道公案。

    黃山谷與黃龍死心悟新

  悟道以後,很不得了,官大、學問好、詩好、字好,樣樣好,道也懂、佛也懂,好
到沒有再好了,所謂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就很傲慢,除了師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話
下。後來晦堂禪師涅槃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黃山谷年輕的黃龍死心悟新禪師
說:你那位居士師兄黃山谷,悟是悟了,沒有大徹大悟,只有一半,誰都拿他沒辦法,
現在我走了,你拿他有辦法,你要好好教他。黃龍死心悟新馬上就通知,叫黃山谷前來,
師父涅槃了,要燒化。
  當和尚死了,盤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個火把準備燒化,站在前面是
要說法的。這個時候,黃山谷趕來了,一看這個師弟,小和尚一個。黃龍死心悟新雖然
年輕,卻是大徹大悟了的,比黃山谷境界高,又是繼任的和尚,執法如山。黃山谷一來,
黃龍死心悟新拿著火把對這位師兄說:我問你,現在我馬上要點火了,師父的肉身要燒
化了,我這火一下去,師父化掉了,你跟師父兩個在那裡相見﹖你說!黃山谷答不出來
了,是呀!這個問題很嚴重,師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將來也要死掉的,兩個在那裡相
見﹖
  你們在座大家也說說看!有人一定說西方極樂世界見面,黃山谷不會那麼講。不要
說別的,我們大家坐在這裡,都是現在人,你們大家回去,夜裡睡著了,我夜裡也睡著
了,我們那裡相見﹖就是這個問題。
  這一下黃山谷答不出來了,不是臉變綠,是變烏了,悶聲不響就回去了。接著倒楣
的事情也來了,因為政治上的傾軋,皇帝把他貶官,調到貴州菸酒公賣局那個鄉下地方,
當個甚麼小職員,從那麼高的地位,一下摔下來,一般人怎麼忍受啊!
  剛才講到無為福勝,倒楣了,他正好修道。在到桂林的路上,有兩個差人押著去報
到,差人怕他將來又調高官,也不太為難他,他就沿途打坐,參禪。有一天中午很熱,
他就跟這兩個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頭是木頭做的,他躺下去一
下不小心,那個枕頭蹦咚掉在地下,他嚇了一跳,這下子真正開悟了。他也不要睡覺了,
立刻寫了封信,叫人趕快送到廬山給黃龍死心悟新禪師,他說:平常啊!我的文章,我
的道,天下人沒有那個不恭維我,只有你老和尚──現在叫他師弟老和尚,客氣得很
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許可我,現在想來是感恩不盡。
  所以啊!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真正的,另一層的,我們從道理上解釋,
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如果搞得一臉佛氣,
滿口佛話,一腦子的佛學,你已經完了,那就是般若波羅密了。我們把這個重要的先解
決,下面的慢慢就懂了。

    微塵 外色塵 內色塵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我再問你,佛真正說過法嗎﹖須菩提當場答話,就向佛說,世尊,據我所了解,你
沒有說過法啊!沒有傳過法啊。
  你看,兩個人當面扯謊!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三十二歲出來就開始教化了,
他說了四十九年法,現在師生兩個對話,卻說沒有說過。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第二句問話,好像與前面不連貫似的,實際上是相連的。須菩提說了沒有說法之
後,佛又問了﹔你的意思怎麼看法,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物質的宇宙,所有的微塵
合起來,多不多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是講甚麼話﹖微塵不完全是灰塵,我們先叫它灰塵來講,如來說一切的微塵非微
塵﹔我說沒有灰塵,不是灰塵,姑且叫它做灰塵。佛說這裡告訴你,三千大千世界,沒
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說這講的是甚麼啊﹖怪不得儒家認為金剛經不能看,不曉
得講些甚麼,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說
了沒有﹖我沒有說。不曉得搞些甚麼!
  微塵是佛學裡的名辭,微塵又叫外色塵,過去佛經所講的外色塵,等於現在說電子、
核子、原子之類。除了外色塵,還有內色塵,內色塵厲害極了,學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
一心不亂,或者修觀想的人,觀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站在前面。人
家還可以看得到,也能說話,也能作事,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這是內色塵的力量把它
發出來的。當然,現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證到這個道理,但是這是絕對的真理,是可以證
到的,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現在佛說的這個外色塵的微塵,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聲、香、味、
觸、法、空。所以啊!過去兩千年來的佛學很難講,大部分的佛學家和大法師們,說到
這裡就不說了,因為無法講。現在科學昌明了,勉強還可以解釋一下,這些,佛在兩千
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發了,完全空,空了以後能夠發光,能夠震動聲音,能夠死人。所
以原子一爆炸,那個空的力量一過來,人都變形了,原子塵霑到的不死也醫不好了。原
子、核子最後分成空,所以微塵分七分,色、聲、香、味、觸,法、空。
  換句話說,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
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
沒有世界的存在,也沒有微塵的存在,一切本空,這個物質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羅密,
智慧、心念最後的空是會合的,是心物一元。
  會合最後是真空,那個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時候的悟道,是修
證到的,不是理論,要功夫證到。那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半天,都不是,所
以佛才說沒有說法。須菩提講:是啊!你沒有說啊!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的,
說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說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
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剛經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論上難懂,是修證到最難,修證到這個境
界,才是真正算是學佛。
  這一段說了以後,他又轉到另外一個問題。

    你我的三十二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我們學佛不能著相,也等於其它宗教反對拜偶像一樣﹔甚麼是偶像﹖佛經上講的佛
不得了,每一個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種與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種隨形好也是別
人所沒有的。這個問題很大,這就是話頭。
  比如我們塑的佛相,眉間鑲顆珠子,頭上鼓起來有個包包,眉間鼓起來有根白毛。
這根白毛不是亂長的,平常收攏來,「白毫宛轉五須彌」,向右轉圈的,白毫這根毛拉
出來有多大呢﹖有喜馬拉雅山五倍那麼大。「紺目澄清四大海」,那兩顆眼睛發藍的,
眼白發碧青的顏色,此四大海水還清,四大海水並不清,不過形容它的清。
  譬如我們講過的,因為佛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沒有講過一句謊話,因此他的舌頭吐
出來,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衣服都不能曬了,他舌頭一吐出來,太陽都被他遮
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種相,皮膚都是平滿的,無一不好,出來一身都是亮光。
  當年有人問我們,你們禪宗開悟了就是佛,怎麼沒有三十二相呀!我們看看自己,
還是那個手,也沒有長根毛﹔說開悟了,一點都沒有變嘛!牙齒掉了也沒長出來,頭髮
白了也變不黑,這個悟靠不住啊!
  後來再看一看,每個人都有三十二種相好,你的相,我絕對沒有,我的相你也沒有,
你長成我那個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後看一切眾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
果真執著三十二相的觀念,那只能說宗教信仰則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學佛法不
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來,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觀念來看佛,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如果你們打坐看到那個佛放光,或者昨天夜裡夢到,佛告訴你些甚麼,那是做夢,
你千萬記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個夢中見的是真的假的呢﹖夢中見的也是真的,
那是你阿賴耶識所變,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佛說:何以故。
甚麼理由呢﹖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確定的告訴你,佛說一切人成佛功德圓滿,都有三十二相。這不是法身的相,法
身無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剛經這個道理,你
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啊,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其實一卦都不卦,因為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講到這裡,
想到一個禪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們年輕智慧高的也可以開悟。

    夾山大師

  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號,就像我們說濟顛和尚,濟顛
是外號,法名叫道濟,因為瘋瘋顛顛,大家叫他濟顛和尚。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
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準備到
那裡去﹖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
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托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
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歷代
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隻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
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係。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眾極多,名氣大得很。
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禪宗的大
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眾,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
找個後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三
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台,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
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
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
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裡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
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
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
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為
道而舍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
片瓦,下無卓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三十裡外,
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中間我們就不詳細報告了,大家
可以參考指月錄。

    夾山見船子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
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
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
通講:你貴寺在那裡﹖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禪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
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眾笑)
  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
不會游泳,咕嚕嚕……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準備張嘴,
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裡去了,咕嚕嚕水吞下去,剛剛冒
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
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
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劃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
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舍,但是這個師
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為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
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裡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裡頭,
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
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
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話。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禪,
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為外面有個佛像,
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
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大的功德

  講到這裡,有一點很重要的交代,這個世界最高的東西,不是唯物的,是絕對唯心,
但是這個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與唯物相對的唯心。這個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見的,
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無相正是悟
道﹔這就是前面講的兩個重點,講完了,他就告訴須菩提: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恆河沙一樣的生命,布施給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
滿宇宙的財富布施還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舍不得
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裡馬上要死的時候,你
只要救我上來,甚麼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恆河沙那麼
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
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這是甚麼大福德﹖是無為之福,是正信之福。
  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語結論:

    第十三品偈頌

    世界微塵漚沫身  懸崖撒手漫傳薪
    黃花翠竹尋常事  般若由來觸處津


  「世界微塵漚沫身」,這個世界是物理、物質的微塵累積所造成的。微塵質量沒有
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後,變化到最後沒有世界物質存在時,又歸於空的。
  何況眾生偶爾暫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漚泡沫,空作有時有亦幻,幻有滅去還歸空。
  「懸崖撒手漫傳薪」,如果證悟到「緣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滅,緣起無
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猶如古德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
蘇,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黃花翠竹尋常事」,然後回觀古德所說:「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
非般若。」便知本來平實,一切現成。
  「般若由來觸處津」,原來般若波羅密多,是處處現在,時時現成。便誕登彼岸了。
佛與眾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2010-1-25 17:32: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14.html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
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
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
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
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
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
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
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
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
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
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
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
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
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甚麼
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
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
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甚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
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裡,差
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
就在這裡。

    解悟 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
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裡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
錄下來,就是經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
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
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
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
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
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
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
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
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
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
他為甚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
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
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
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甚麼﹖
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
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
這都是讚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甚麼道
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裡。「我從昔來所得慧
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
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
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信心清淨

  講到這裡,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復
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
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
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
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
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為甚
麼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
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
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
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
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甚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
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
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
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
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
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
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
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
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
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
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贊嘆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
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甚麼叫
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
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
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那你就著相了,
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
「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
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
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甚麼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
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
能聽到這種經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
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裡,以此悟後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
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
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
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
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
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不稀奇。因為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當然是不足為難。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甚麼說五百年呢﹖為甚麼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這就
是佛自己對於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後,而有些大弟子
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
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只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
代。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
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
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如在華嚴經裡,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
的時候,甚麼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恆的,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
了嗎﹖這裡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
經,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
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第一希有就
是幾乎等同於佛。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
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為甚麼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
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甚麼
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
「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
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
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
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
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
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
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
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
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
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
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
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
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
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
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裡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
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
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
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
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
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
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
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
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裡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
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
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
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
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
的心裡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
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
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
像黃豆那麼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麼還嚇住了呢﹖所以
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
驚、怖、畏的現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
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
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甚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
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
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哭啊!過了
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
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
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
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
慧﹔而般若裡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甚麼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裡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
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
學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
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
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
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
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
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甚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
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
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
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
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
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
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
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
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拿
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
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
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
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
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
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
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
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
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甚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
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裡,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
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
甚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2010-1-26 12:55: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忍辱的榜樣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為甚麼定不
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裡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
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
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
怎麼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
去了。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
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
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裡,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
沒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甚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
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歷史,這種歷史資料只有在佛
經裡才找得到。
  這位當時歷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
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
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
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
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裡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
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
復元,結果他立刻復元了,又活起來。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
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
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
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
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達摩與蘇格拉底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
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
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
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
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
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
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甚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
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
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
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說到這裡,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
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
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
掉。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
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
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
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
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
師,有偈子說: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
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
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
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
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
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
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禪宗的二祖,他儘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
後還是受報﹔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佛法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四大原無我  五蘊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禪宗的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
下來沒有血,脖子裡衝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
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受傷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況,
並沒有痛的感覺,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
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
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儘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奇,等
於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
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裡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
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
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
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
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
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
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
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
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為甚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為了
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
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
學佛﹖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
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
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
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無所住的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
味、觸、法六樣裡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
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
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裡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
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所以不
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
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
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
「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
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為非
住」。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
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
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
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錯誤
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
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
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如何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甚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
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
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
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
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
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
切眾生。即非眾生。】

  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
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
的身心。為甚麼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因為眾生著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
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
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
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眾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
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
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
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
重。這就是因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為上的行。
  所以佛「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有些年輕人,自以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
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麼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嘆自己的,
本慾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甚麼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
你沒有眾生度。眾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
忙忙去度人呢﹖
  徹底的說,眾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眾生,決不是說法,反而
加重眾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
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因為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甚麼﹖
要度眾生﹔眾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
一切眾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甚麼﹖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
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眾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課中要念到,自性
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都是自性自度中。

    佛怎麼說話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一共五種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甚麼樣子
就說甚麼樣子。實語、真語,都容易了解,但甚麼是如語呢﹖不可說不可說,閉口不言,
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清淨到無言語可
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
  全部的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了半天,他又說他說法四十九年,
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
  不誑語,是不打誑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典
拿來看,兩樣話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細研究,他只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
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所以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經典,
佛為甚麼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教我們
信心清淨,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甚麼樣子﹖

    無實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徹底的消息都告訴我們了。有一個東西可得嗎﹖得
到個甚麼﹖如果買一個蘿蔔,買一個南瓜,還有個東西可以帶回來﹔但是得道得一個甚
麼都沒有!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
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裡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
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
  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
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為非住,提也提不起來。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個同學來問:老師啊,我現
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說:那你不是成佛了嗎﹖我要向你磕頭了,你已經到了
無實無虛嘛!這個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鬧情緒,悶在那裡,那就不對了。真
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
不提起就放下,就是這樣簡單。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無實無虛」,佛講這一句好嚴
重!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我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你們要相信
啊!你們聽我的啊!我告訴你,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就是
這個話。你要懂得當然是你的嘛!他說的都是老實話。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
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隨便舉一個例子,許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說:唉!我萬緣
放下了。問他:那你現在幹甚麼﹖他說:現在就是修道呀!對不住,一點都沒有放下。
學佛修道不是萬緣裡頭的一緣嗎﹖難道是萬緣以外的一緣嗎﹖這就是說,你是有所為修,
有形象去做,這是菩薩心住於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
  等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使真想明
心見性、見道,「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
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於這個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當然萬
象森羅,甚麼都看得很清楚。

    無量無邊的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阿彌陀佛!我們跟佛客氣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對我們太好了。他告訴須菩提,
「當來之世」,將來的時代,或者一個善男子,或者一個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
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
讀誦,這個人就等於是佛。這句話多嚴重啊!所以我說,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
當。應該我們念到這裡,要加一兩句話,佛啊,對不起你老人家,實在不敢當。他說,
真能夠這樣即同如來。
  但是佛的話,為甚麼講的那麼客氣﹖那麼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
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後來禪宗的達摩祖師也說過,
「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
同於佛的行﹔並不是說你就是佛,是等同於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
了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篇的一個結論,就是大智慧的一個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
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
切眾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結論偈子:

    第十四品偈頌

    優曇花發實還無  塵剎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蓮閑處看  污泥香裡養靈珠

  「優曇花發實還無」,優曇花就是曇花,佛經上經常引用。在中國內地難得開花,
在台灣都看過曇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曇花一現。當曇花開到最香的時
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曇花來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歷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只是曇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
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曇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
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曇花開了,
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
有!塵塵剎剎,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剎代表一切土地。
  「塵剎今吾非故吾」,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
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
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淨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裡找呢﹖
  「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尤其佛重
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愈髒愈爛的泥巴裡頭,蓮花愈開得茂
盛。
  「污泥香裡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
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2010-1-26 12:58: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剛看到的
年節到了
多打打電話回家吧

現代摩登版:「狼來了!」
今天要去辦離婚了

一位住在台北的老先生在農曆春節前打電話給他在落杉機的兒子。
兒子,雖然美國人不過中國年,但我也真的不想在這個時候破壞你的心情,也不想麻煩你。
兒子:??
你媽和我今天要去辦離婚了。
兒子大吼道;爸,你在說什麼啊!
四十五年來我受夠了,我們現在連看一眼都受不了對方。我不說了,你打個電話去紐約給你姐姐,我不說了,等會我和你媽就要出去了。
兒子立刻急的打電話給他姐姐。
他姐姐在電話那頭已然火藥庫快炸了,大聲咆哮的說:這兩個人是瘋了還是怎麼樣?離什麼鬼婚,你交給我搞定這二個老糊塗。
女兒立即從紐約打電話回台北家裡,並且在電話裡對著老爸大小聲:
?你不准給我離婚,你給我聽好,明、後天我就和弟弟回來,我回來之前,你什麼都不准做。?
女兒講完就掛了電話。
..
..
..
..
...
台北這頭,老先生掛了電話,對著廚房叫道:
老太婆??!都搞定了,妳寶貝女兒和兒子明、後天就回來過年了,而且第一次沒有叫我出機票錢。
2010-1-26 18:44: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感謝樓主!
第一本經是在法國的寺廟裏請到的金剛經,當時不知所雲。
第一次讀的經是金剛經,是讀了南懷瑾的這本“金剛經說什麼”,正如他在書中描述的,感應真的很大!

此外,小女子有個外號“圖書館”,如有想看的書籍,網上找不到的話,我這裏說不定就有
2010-1-26 22:29:4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