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7888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證師父所講之"心經"

“禪淨雙修”講座之一:                                                2007-05-08  60頁
《心經》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无本師释迦牟尼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五、《心經》說了從凡夫到成佛的種種心

《心經》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說心的經典,不但說凡夫、外道的心,也說賢聖的心;不但說聲聞心、緣覺心,也說菩薩心、佛心;不但說真心,也說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這個心,在凡夫位的時候,真心和妄心同時起作用,雖然和合似一,但“自性清淨而有染污”,只有到了佛地的時候,才完全真正純淨,沒有任何和妄心相應的染污種子了,乃至連最微細的煩惱習氣的種子隨眠也都徹底消除乾淨了,只剩清淨種子了。但是,並不是說到佛地的時候,就沒有我們現在所說的那些妄心及其作用了,作用雖在,已經轉識成智了(12);或者說,雖然已經轉識成智了,它們的清靜作用不僅存在,而且能夠全部顯發了,它們完全和真心相應,已經和真心圓融無礙了。所以佛地雖然四智圓明,但仍然八個識俱全,而且佛的八個識,不但可以和合運作,也可以單獨運作。然而在修學成佛的過程中,這個純淨還沒有完成,因此可以說,修行的過程就是逐漸淨化種子的過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雖然很短,卻把從凡夫到成佛各種不同層次的心都說了。儘管我們對自己的心還不很瞭解,但通過《心經》的學習,就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就會知道我們不但有妄心(22),而且有真心,妄心和真心在一起和合運作,而真心就是可以使我們獲得智慧、到達解脫(23)和成佛(24)彼岸的因地心。什麼是真心?真心就是“真實不虛”的心。真實不虛的心具有什麼特點?真實不虛的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心含有八個識,哪一個識具有這樣的特點? 只有第八識具有這樣的特點,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什麼是妄心?妄心就是虛妄的心。虛妄的心具有什麼特點?虛妄的心與真心相反,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有掛礙、有恐怖、顛倒夢想。哪些識具有這樣的特點?除了第八識,其餘的七個識都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第八識是真心,前七識是妄心。正因為真心不生不滅,所以妄心才可能有生有滅,滅而複生,才可能有因果輪回(25)。有人說,人一死,身體和精神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前生後世?這是“斷滅論”(26),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因為世上決沒有有因無果、有果無因的事,也決不會無前世而有今生、有今生而無後世。那麼是誰住持因果,使因果絲毫不爽呢?就是真心,因為惟有真心有持種的功能,“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那麼又是誰往來三世,使生命之河永不枯竭呢?也是真心。因為只有真心無始無終,亙古常新,無可毀滅。因此,凡是有妄心的地方,一定有真心,一定是真心和妄心在一起。正因為真心和妄心在一起,我們才可能輪回,才可能生活、工作、修行,才可能念佛參禪,用我們的妄心,去找我們的真心。如果沒有妄心,我們拿什麼去找真心?真心本身就是佛(27),真心不需要修行,它本來就在,每個人都具足。需要修行和能夠修行的是妄心。所謂參禪,就是用妄心去找真心;所謂開悟,就是妄心找到了真心。打坐修禪定不等於參禪,壓服妄念令之不起以及輕安明淨的禪定境界和各種神通也絕不是開悟的境界。

                                 六、開了悟的菩薩才有能力真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28)”。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另一名號。諸佛菩薩的任何一個名號都是表法的。“觀自在”表示我們有兩個心,一個是能觀的心,一個是所觀的心。那個能觀的心是分別心,是妄心,不自在;那個所觀的心是無分別心,是真心,本來就自在。也就是說,真心不觀卻自在,妄心能觀卻不自在。什麼叫自在?自在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本來就在,不是生出來的,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是說真心的體;另一個意思是隨緣自在,“應眾生心,現所知量”,及時地,恰如其分、毫不錯亂地兌現因果,生顯萬法,這是說真心的用。所以“觀自在”也表示我們是真心和妄心在一起,而且告訴我們,大乘般若的修行,從一開始,就應該用妄心去尋找我們本具的、本來就自在的真心。因為只有找到了,確認了,才有可能去觀察它、體驗它,才能成為有能力觀察自在真心的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提有兩種,一種是小乘菩提,即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是解脫分段生死的智慧;另一種是大乘菩提,即佛菩提,是進一步解脫變異生死的智慧,即成佛的智慧。“有情”是眾生的別名,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有情識能分別故名有情。“菩提薩埵”的意思是覺有情。“覺有情”一個意思是覺悟的有情,指菩薩修行首先自覺自利。自覺就是使自己覺悟,覺悟生命實相、法界真理,使自己獲得解脫、成佛的利益。另一個意思是使有情覺悟,指菩薩修行要覺他利他。覺他就是使其他眾生也能覺悟,悟得生命實相、法界真理;利他就是使其他眾生也能解脫和成佛。所以“菩薩”之義,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覺行圓滿就是佛,菩薩道就是成佛之道。

                                                七、般若是成佛的大智慧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是說觀自在菩薩在行持甚深的般若波羅密多的時候。微妙、甚深、無上的般若波羅密多法門是要實際修持的,不是只知道般若波羅密多的名字就可以了。“般若”(29)是智慧。這個智慧,既不同於世間的世智辯聰,也不同於出世間的二乘菩提,是不共世間、不共二乘的出世間大乘菩提,是成佛的智慧,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般若總相智”,明心見性時證得;第二個層次是“般若別相智”,悟後起修到初地以前證得;第三個層次是“般若種智”,從初地到成佛證得。種智又有兩种,地上菩薩的智慧叫道種智,還沒有圓滿;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已經圓滿。
般若縂相智和別相智二種智慧,就是從第七住明心不退轉到第十回向滿心時的智慧,已經找到真心,已經明瞭真心體、性、相、用的總相和別相,但對真心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的智慧還只是在熏修,沒有真實證到。般若系列的經典,主要是講般若智慧的總相和別相,還沒有講到它非常細緻的部分,即種智的部分。作為般若系列經典總綱的《心經》也是如此,只講到總相和別相,還沒有講到真心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種子及其細微的功能差別。這些問題要開悟獲得總相智以後,在進一步修學別相智和熏習種智以後,才可能深入地瞭解和修證。但是,只要能獲得根本智,我們就能正確深入地觀察我們的心了。如果圓滿種智成佛了,我們不但能知道自己真心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的清淨功能,而且也能知道十方世界每個眾生的真心所包含的全部清靜功能和染污功能,並能自在地用清淨功能,廣度一切有情。一切種智雖然有時也會被稱為一切智,但不可與小乘的一切智混為一談,二者名同、義不同。大乘的一切智是佛的智慧,小乘的一切智僅是聲聞智和緣覺智,即僅指解脫分段生死的智慧。小乘的一切智細分又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大乘佛法裏也有阿羅漢,也有辟支佛。一種是小乘的阿羅漢和辟支佛聽佛宣說大乘法以後,生歡喜心,發菩提心,回小向大(30)來學大乘法;另外一種是大乘的菩薩在悟後修學過程中,努力地去斷除自己的煩惱現行,在快要進入初地時,已經有能力徹斷全部煩惱現行證無餘涅槃,卻故意不斷盡,不證無餘涅槃,發願留惑潤生,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樣的大乘菩薩,也可以叫做大乘阿羅漢、辟支佛。但這與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是有區別的。因為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雖然已斷煩惱現行,卻不瞭解真心,沒有證到真心。而大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至於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因爲把故意留惑潤生的一點煩惱也滅除了,在解脫功德上完全同于甚至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所以是完全的大乘阿羅漢、辟支佛。

                                                        八、四大虛幻、五蘊非真
“照見五蕴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种暫時的現象。五蘊中的“色蘊”特指與“心”相對的“色身”的聚集。
“色”,是一種總合的說法,如果分開來說,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我們身體比較堅固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等,屬於“地大”。我們身體裏邊的水份,如血液、唾液、胃液、膽汁、其他體液,以及眼淚、尿等,當然也包括肌肉、臟器等裏面所含的水份,都屬於“水大”。我們身體的能量、熱量屬於“火大”。大家知道,人要是死了,身體就冷了,因為“火大”散掉了。“風大”不僅指呼吸,體內氣血等的運行和肢體的一切運動都是風大的功能作用。 “四大”,實際上就是構成人體的物質的四種不同狀態。四大不是四種各自獨立的法,而是相互含攝,可以相互轉化的法。四大和合聚集起的暫時現象,就叫“色”或“色蘊”。《心經》裏的這個色,既不是顏色的意思,也不是色情的意思,而是色身的意思,指我們的肉體。這裏還有一點要清楚的,就是有能造、所造兩種四大。能造的四大,叫大種性自性,或叫四大種,乃真心中所含藏之造色功能;所造的四大,叫四大所造色,即五根、六塵十一種色法。能造的四大是因,是種子;所造的四大是果,是現行。
“受、想、行、識”則是分開的說法。如果把它合起來說,就是“心”。所以,色蘊指身體,其他四蘊指精神。五蘊合起來,就指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也就是說,《心經》在講我們自己的事情,講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心兩個方面。
“照見五蘊皆空”是說,如果我們破了迷,開了悟,有了智慧,學會用大乘般若智慧進行細緻入微的如實觀照,那麼我們就也能像觀音菩薩一樣真確地照見我們的身心虛幻不實。這裏的“空”,並不是說五蘊不存在,而是說它雖然存在,卻變幻不定,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終必消失。人們往往誤解大乘佛法說的“空”,認為“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那不是佛教的觀點,正是佛教毫不留情批判的“斷滅論”或“惡取空”。佛教的觀點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31),因緣和合,有生有滅,不真實,不長存。這個肉體,從小到大,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最後呢,任憑你有億萬財產,權傾朝野,文章蓋世,神通天地,你也一定會死。它只是一種非常短暫的物質現象,當然不真實。精神呢,我們觀察自己的念頭,刹那、刹那,生、住、異、滅(32),所以,也是不真實的。

                                 九、真實除苦要先見道、斷三縛結

“度一切苦厄”,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像觀音菩薩那樣破除對虛幻身心的執着,我們也會得到解脫,證到有餘涅槃,而當我們捨棄這個肉身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無餘涅槃。因為沒有煩惱了,就不會再投胎,所有的苦都不會再出現了。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肉體和我們的妄心全部消滅了,我們再也不回這個世界上來了,我們再也不以任何形式出現在三界之中了。這個就叫做“無餘涅槃”,是小乘的解脫境界。大乘的解脫則不消滅身心,能入無餘涅槃而故意不入,直到七地滿心不得不證無餘涅槃時,才取證無餘涅槃,進入八地,然而仍然不入無餘涅槃。就是說,七地滿心的菩薩,為了進入八地,徹底斷掉了初地以前從破了末後牢關開始就故意留下的一分思惑,繼續保留前七識和色身,常隨佛學。這個大家要清楚。
我們平常人都受無量的苦,經受種種折磨,除了環境折磨,更主要的是自己折磨自己,沒事找事,拿別人的錯誤和缺點來折磨自己,使自己不快樂。如果我們修學佛法,能夠真實地、確切地照見我們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虛幻不實,同時也照見別人乃至一切眾生的身體和精神都虛幻不實,只是四大五蘊暫合幻現的影像,我們就不會再執著。如果首先能破除“我見(33)”,我們接著就能破除和我見緊密相關的“戒禁取見(34)”,最後必破“疑見”,而證小乘的初果須陀洹。
“我見”就是錯認五蘊身心為自我。凡夫不修行,往往執著色身就是自我,對這個臭皮囊百般照顧,甚至死到臨頭還不肯放棄。外道雖然修行,卻無正知正見,由於找不到真心,往往“心外求法”,錯認定盤星,執著意識靈知心為自我,拼命追求飛簷走壁、穿牆越脊、役使鬼神、拔宅飛升等有為境界,不知這些只是意識的功能,臨終意識斷滅,則一切皆失;常求鬼神幫助,與鬼神交通故,死後必落鬼道,求升反墮。
    “戒禁取見”就是不正確的持戒觀念。比如有的人,極度缺乏佛教的基本常識,只是看樣學樣或聽人說說,就盲目地去練常坐不臥、日中一食或者夜不倒單(35)。僅僅如此就能達到解脫嗎?不能。因為解脫,最主要的是靠智慧。若無出世間的菩提智慧,大方向不正確,再怎麼苦修也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外道的種種邪戒皆屬不如理作意,依之盲修瞎練當然更不可能得到解脫。
    “疑見”就是對種種錯誤知見沒有辨識能力,崇拜名師,以為人多勢眾便是正法,以為用佛法名相包裝起來的世間法就是佛法。無辨識能力故,有些人隨其邪師大膽共謗正法以為護法。謗正法故,死後亦隨其邪師共入地獄,受無量苦,難有出期。
以上所說的我見、戒禁取見、疑見,就是小乘見道要斷的“三缚結”。三縛結即束縛眾生於六道輪回不能解脫的三種煩惱繩結。其中“疑見”,大乘細分為“邊見”、“邪見”和“見取見”。此三種錯誤見解再加前面所說的我見和戒禁取見,大乘叫做“五利使”。其中邊見,最主要的即“斷見(36)”和“常見(37)”。“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如燈滅,身心一滅永滅;“常見”就是認為二十年以後又是一條好漢,靈魂不滅,人死不過像換一件衣服一樣。“邪見(38)”最主要的是謗無因果,不知因果通三世,說什麼做好事沒用,好人不長命,壞人活百歲。“見取見”就是對上述種種錯誤見解取為己見,以為真實,執著不舍,其結果,非果計果,非證言證,犯大妄語,死墮地獄。如果我們真的破除了三縛結,或說破除了五利使,我們就可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通過禪淨雙修,找到我們真正的“不生不滅” (39)的那個真心,而明心見性,證得大乘的見道位(40)。悟後進斷我執,學修種智,我們就能成佛,究竟滅除一切痛苦和煩惱。
                                       
十、大乘般若的色空不二中道觀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舍利子”,即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其母名舍利,從母立名,故曰舍利子。《心經》是觀音菩薩講給舍利弗的,所以經中多處呼喚舍利子的名字。“空”指我們的真心及我們真心所具有的那個“空性(41)”,絕不是什麼也沒有,因為這個真心能夠生顯萬法(42)。雖然能夠生顯萬法,但是它的體是空性。不但我們的肉身和我們的妄心是真心生出來的,就是世界宇宙的萬事萬物,也都是眾生的真心共同產生出來的。因此身心世界和真心是“不一不異(43)”的關係。在這裏,為了破除對空的誤解和執著,說身體和我們的真心是一個整體。真心既能產生我們的身體,住持我們的身體,真心即不異於色身;而色身既然為真心所產生和住持,色身也不異於真心。為了破除凡夫和外道以五蕴、十八界為實有的执着,《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為了破除聲聞、緣覺以五蘊、十八界為空無的執著,《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心經》一開始就雙破空有,直顯中道。什麼是中道?中道無任何執著,既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中道是本來面目,本來如此,本來就無任何執著,而不是通過修行才得到的。中道是本有的。什麼是本有的?本有的就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後來因緣和合才產生的。本有的不生,所以也不滅。什麼不生又不滅呢?唯有真心第八識。由此可知,中道就是真心第八識之體性。全部《心經》都直指真心及其中道體性。其實不但《心經》如此,《金剛經》亦如此,不但般若系列的經典皆如此,乃至全部大乘經典莫不如此。當然,三轉法*的唯識系列經典還不僅僅如此,不但對真心的中道體性講得更深更細,而且還廣說真心第八識中所含的無量無邊種子所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能差別。
《心經》緊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因為色身由真心產生,色身其實也就是真心及其功能作用的體現;而真心及其功能作用也要依靠色身才能體現出來。色與空的關係恰如浪與水。浪是水生的,只不過是水的相狀之一,浪再怎麼變化,終究就是水;在水泛波浪的時候,水也就是浪。離水無浪,離浪無水,浪即是水,水即是浪。色蘊不可能離開真如佛性而獨存,在欲界和色界,真如佛性也不能離開色蘊而獨存。真心獨存只有一種情況,即小乘的無餘涅槃。修行大乘佛法可以證得無餘涅槃,但是並不實際上進入無餘涅槃,因為一旦進入無餘涅槃,再不回到這個世界(44)上來,我們沒有了自己的肉體和妄心,就無法再學佛。由於不能進一步修學,就不可能成佛。所以大乘佛法,要證得無餘涅槃(45),但是不進入無餘涅槃。這是小乘和大乘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待續
2009-2-14 11:50: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是情人節
願天下有情人皆能愛相隨
共渡幸福美滿人生


互相敬愛  共用幸福人生


  仙崖禪師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對夫妻吵架
  妻子"你算什麼丈夫,一點都不像男人!"
  丈夫"你罵,你如再罵,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罵你,你不像個男人!"
  這時仙崖禪師聽後就對路過的行人大聲叫道"你們來看啊!看鬥牛要買門票,看鬥蟋蟀,鬥雞都要買門票,現在看鬥人不要門票,你們快來看哪!"
  夫妻仍然繼續吵架
  丈夫"你再說一遍我不像個男人,我就殺了你"
  妻子"你殺!你殺!我就說你不像個男人!"
  仙崖"精彩妙極了,現在要殺人了,快來看哪!"
  路人"和尚!大聲亂叫什麼?人家夫妻吵架關你什麼事?"
  仙崖"怎不關我事?你沒聽到他要殺人嚒?人死就要請和尚唸經,唸經時我不就有紅包可以拿了嗎?"
  路人"真是豈有此理,為了紅包竟然希望殺死人!"
"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可要說法了"
  這時連吵架的夫妻都停止了吵架,雙方不約而同的圍上來聽聽仙崖禪師和人爭吵什麼?
  仙崖禪師對吵架的夫妻道"再厚的寒冰,太陽出來的時候都會融化,再冷的飯菜,柴火點燃的時候都會煮熟.夫妻有緣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陽溫暖別人,做柴火成熟別人.希望賢夫婦要互敬互愛"

醍醐灌頂

夫妻有緣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陽照亮別人,做柴火溫暖別人.夫妻互相敬愛才能過好日子,共用幸福的人生,不讓別人看熱鬧.


敲鐘的禪心,杜天宇編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2出版
2009-2-14 13:09: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正看著土豆網上海濤法師的弘法
菩薩心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DeLsMmVMMc/

願我們也能早日找到生命的方向
2009-2-14 15:30: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位網友發來的文本介紹
值得分享與大家



一片葉子落下來(一本關於生命的書)
      作者:李奧‧巴斯卡力

獻給---------

所有曾經經歷生離死別的孩子,
與不知該如何解釋生死的大人



春天已經過去,夏天也這樣走了。



葉子弗雷迪長大了。
他長得又寬又壯,五個葉尖結實挺拔。
春天的時候,他還是個初生的嫩芽,從一棵大樹樹頂的大枝上冒出頭來。


弗雷迪的身旁有成千上萬的葉子,都跟他一模一樣------看起來是這樣。不過
他很快就發現沒有兩片葉子真的是一樣的,儘管大家都長在同一棵樹上。
弗雷迪的左邊是阿弗烈,右邊的葉子是班,他的頭頂上是那個可愛的女孩子克萊兒。
他們一起長大,學會了在春風吹拂時跳跳舞、在夏天懶洋洋地曬太陽,偶然來一陣清涼的雨就洗個乾乾淨淨的澡。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爾。
他是這根樹枝上最大的葉子,好像在別的葉子都還沒來的時候就先長出來了。
弗雷迪還覺得丹尼爾是最聰明的。
丹尼爾告訴大家說他們都是大樹的一部分,說他們生長在公園裡,說大樹有強壯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
早上飛來枝頭上唱歌的小鳥、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還有季節的變化,不管什麼東西,丹尼爾都有一套道理解釋。


弗雷迪覺得當葉子真好。
他喜歡他的樹枝、喜歡他輕盈的葉子朋友、他高高掛在天上的家、把他推來推去的風、曬得他暖洋洋的太陽,還有在他身上灑下溫柔潔白身影的月亮。


夏天特別好。
他喜歡漫長炎熱的白天,溫暖的黑夜也是格外安詳,最適合作夢。
那年夏天,公園裡來了許多人。
他們都來到弗雷迪的樹下,坐在那裡乘涼。
丹尼爾告訴他,給人遮蔭是葉子的目的之一。


「什麼叫目的?」弗雷迪問。
「就是存在的理由嘛。」丹尼爾回答。
「讓別人感到舒服,這是個存在的理由。

為老人遮蔭,讓他們不必躲在炎熱的屋子裡,
也是個存在的理由。


讓小孩子有塊涼爽的地方可以玩耍,
用我們的葉子為樹下野餐的人搧風,
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弗雷迪最喜歡老人了。
他們總是靜靜坐在清涼的草地上,幾乎動也不動。
他們喃喃低語,追憶過去的時光。
小孩子也很好玩,雖然他們有時會在樹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
不過,看到小孩子跑得那麼快、那麼愛笑,還是很過癮。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過完了。
就在十月的一個夜裡,夏天突然消失。
弗雷迪從來沒有這麼冷過。
所有的葉子都冷的發抖。
一層薄薄的白色的東西披在他們身上,太陽出來就馬上融化,變成晶瑩的露水,搞得大家全身濕漉漉的。


又是丹尼爾告訴他們:
他們剛經歷生平第一次降霜,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遠了。

轉瞬之間,整棵樹、甚至整個公園,全染上了濃豔的色彩,幾乎找不到綠色的葉子。

阿弗烈變成深黃色,班成了鮮豔的橙色,克萊兒是火紅色,丹尼爾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則是半紅半藍,還夾雜著金黃。多麼美麗啊!
弗雷迪和他的朋友
把整棵樹變成如彩虹一般。


「我們都在同一棵樹上,
為什麼顏色卻各不相同呢?」弗雷迪問道。

「我們一個一個都不一樣啊!
我們的經歷不一樣,
面對太陽的方向不一樣,
投下的影子不一樣,


顏色當然也會不一樣。」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還告訴弗雷迪,這個美妙的季節叫作秋天。



有一天,發生了奇怪的事。
以前,微風會讓他們起舞,但是這一天,風兒卻扯著夜梗推推拉拉,幾乎像是生氣了似的。
結果,有些葉子從樹枝上被扯掉了,捲到空中,刮來刮去,最後輕輕掉落到地面上。
所有的葉子都害怕起來。
「怎麼回事?」他們喃喃地你問我、我問你。


「秋天就是這樣。」丹尼爾告訴他們。
「時候到了,葉子就該搬家了。
有些人把這叫作死。」
「我們都會死嗎?」弗雷迪問。
「是的,」丹尼爾說。
「任何東西都會死,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

我們先做完該做的事。


我們體驗太陽和月亮、經歷風和雨。


我們學會跳舞、學會微笑。


然後我們就要死了。」

「我不要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
「你會死嗎?丹尼爾?」
「嗯,」丹尼爾回答,
「時候到了,我就死了。」
「那是什麼時候?」弗雷迪問。
「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天。」丹尼爾回答。


弗雷迪發現其他葉子不斷在掉落。
他想,「一定是他們的時候到了。」他看到有些葉子在掉落前和風掙扎撕打,有些葉子只是把手一放,靜靜飄落。很快地,整棵樹幾乎都空了。
「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爾說,「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
「面對不知道的東西,你會害怕,這很自然。」丹尼爾安慰著他,「但是,春天變夏天的時候,你並不害怕。
夏天變秋天的時候,你也不害怕。
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
為什麼要怕死亡的季節呢?」



「我們的樹也會死嗎?」弗雷迪問。
「總有一天樹也會死的。不過
還有比樹更強的,那就是生命。
生命永遠都在,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死了會到哪兒去呢?」
「沒有人知道。這是個大秘密!」
「春天的時候我們會回來嗎?」
「我們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但是生命會回來。」
「那麼一切有什麼意思呢?」弗雷迪繼續問,「如果我們反正是要掉落、死亡,
那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呢?」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口吻回答:「是為了太陽和月亮,
是為了大家一起的快樂時光,


是為了樹蔭和老人和小孩子,
是為了秋天的色彩,是為了四季,
這些還不夠嗎?」



那天下午,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丹尼爾放手了。
他毫無掙扎地走了。
掉落的時候,他似乎還安詳地微笑著。
「暫時再見了,弗雷迪。」他說。


然後就剩弗雷迪一個了,他是那棵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


第二天清早,下了頭一場雪。
雪非常柔軟、潔白而溫和,但是冷得不得了。
那天幾乎沒有一點陽光,白天也特別短。
弗雷迪發現自己的顏色褪了,變得乾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壓在身上感覺好沈重。
凌晨,一陣風把弗雷迪帶離開他的樹枝。
一點也不痛,他感覺到自己靜靜地、溫和地、柔軟地飄下。


往下掉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樹,多麼強壯、多麼牢靠的樹啊!
他很確定這棵樹還會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經是它生命中的一部分,感到很驕傲。


弗雷迪落在一個雪堆上。
雪堆很柔軟,甚至還很溫暖。
在這個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
他閉上眼睛,睡著了。他不知道,冬天過了春天會來,也不知道雪會融化成水。
他不知道,自己看來乾枯無用的身體,會和雪水一起,讓樹更強壯。
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樹和土地裡沈睡的,是明年春天新葉的生機。



~~~新的開始~~~



一片葉子落下來\
作者:李奧‧巴斯卡力\
經典傳訊

出版\
1999/11/10出版\
2009-2-14 20:52: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人在这里
2009-2-14 21:06: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9-2-14 21:08: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51# jayl

謝謝你
阿彌陀佛
2009-2-15 12:28: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海濤師父"菩薩心行"視頻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5jLrouGIIU/
阿彌陀佛
2009-2-15 13:46: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2-15 13:58 编辑

明證師父筆記

“禪淨雙修”講座之一:                                                2007-05-08  60頁
《心經》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无本師释迦牟尼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十一、大乘般若的真妄不二中道觀

下面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實際上的經文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三蘊也是一樣。但是翻譯的時候,為了簡單,就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是說,“受想行識”四蘊與“空”的關係,和“色與空”的關係是一樣的,就不再一句一句重複了。那麼,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什麼?
“識蘊”指我們的妄心,主要指眼識(46)、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某种意義上,也會加上末那識(47)。“末那識”即“第七識”,就是十八界中的意根。前面的這七個識,由於生滅無常、變幻不實,所以是妄心。而“受、想、行”是這七個識的不同的作用和行相。
    “受”,就是感受、覺受,有“三受”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或“五受”再加憂、喜。不苦不樂受也叫捨受。“苦受”就是身心受到苦痛、逼迫、煎熬的感受。比如說我們被石頭打了一下,很痛;失業了,很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內心感到非常焦急,這叫“苦受”。“樂受”呢,是說你感到某些事很好。但這個好的感覺不能長保,很快就會起變化,就會消失。再好的食物,你不可能一直吃,吃飽了就不能再吃了,那個好就消失了。“不苦不樂受”,是說沒有什麼感覺,如我們普通的行、住、坐、臥,吃、喝、拉、撒、睡等等,都說不上苦也說不上樂。另一方面,苦或樂的感覺,時間一長就會變淡、消失,成為不苦不樂;不苦不樂也不能常保,眾生不甘寂寞,會沒事找事,結果苦樂又來了。這個世界苦多樂少,不如意事常八九。憂和喜,只是精神方面的感受,細説則與苦樂有所不同。
“想蘊”呢,就是我們動心思,不管這個動心思,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都是“想”。但凡有知,必定有想;想是因,知是果。“想”,有的時候比較難理解,但是“知”,很容易瞭解。凡夫、外道不知真心,不會如理作意,唯是妄想,顛倒夢想,胡思亂想。想是意業,凡有所作,意為先導。所想不真,必然妄語妄為。故修行首先要有正知正見,八正道的第一條就是正見。什麼是正見?出世間法起碼的正見就是無我,就是斷除三缚結,或說斷除五利使。小乘要證能取、所取雙空。能取即心,即六識和意根;所取即五蘊、十八界。證到了就有了正見,叫見諦,或叫見道,意思是見到了解脫的真理和解脫的道路。大乘見道則還要在此基礎上證知產生能取所取的真心及其中道體性。
“行蘊”呢,一種意思,指其他四蘊的運作,即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即身、語、意三業造作;另一種意思指其他四蘊的遷流變化。一方面,我們的身體乃至其中的每一個細胞,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發展,最後一定會死掉,這個過程不大被我們注意,往往過了一些年以後我們才感覺自己又老了一些,然後再往下呢,就知道自己總有一天要死了,但是在短期間內,我們對它感覺不清楚;另一方面,我們的精神乃至每一個念頭,刹刹那那都在生滅、變異。“識”是心王法,“受、想、行”是心所法。狹義的行,特指“五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廣義的行,其實廣攝“五遍行心所”中“受、想”兩個心所以外的全部四十九個“心所法”和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
下面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48)”。“諸法”,就是一切法。大乘把一切法歸納為五位百法,即八個心王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一切法的相都是空相。
為什麼是空相呢?因為它是諸多因緣和合而生,所以它不能常住不滅,只是暫現的幻相。就是一座大山,它其中的石頭也在熱脹冷縮,它山上的樹木也在生長更新,它不可能沒有變化;何況整個大山都隨著地球一起運動,再大的山總有一天也會碎為微塵,消滅殆盡。大山如此,其他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所知道的有為法,全部都虛幻不實,不能常在。這是一個意思。
另外一個意思是說:真心雖然無形無相,但它能夠生顯一切法。萬法有相,而唯假相;真心本來無相,也是空相。所以這個“是諸法空相”呢,包括一切法,也包括真心。但是為了避免誤會,為了破除眾生對“有”的執著,則更多地是從體性和作用上來表達真心,說其為“空性”,或直稱其為“空。”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方面集中概括真心所具有的中道體性,另一方面依於真心而說,一切萬法可以說也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萬法皆由真心而生,因爲真心不生不滅,一切萬法雖滅,滅而複生,生生不已,其實質皆是真心的運作和顯現,都是真心的部分功能作用。看那些木本植物,到了冬天葉子落了,好像跟死了差不多;草本植物呢,在北方到了冬天,好像差不多都死掉了。但是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又都長得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我們的身體和前六識妄心,雖然在正死位斷滅了,但由於七、八兩個識並沒有滅,還在繼續工作,所以就會產生中陰身,中陰身再投胎,到下一世,就又會出生一個全新的身體和全新的前六識。因此,在依附于真心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萬法也都可以說是不生不滅的。
“不垢不淨”是說真心“自性清淨而有染污”。真心的本體,本來清淨、永遠清淨,永與煩惱不相應;但本體中所含的種子,有清淨的,也有染汚的。
“不增不減”一方面是說真心有四遍,即遍一切時(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遍一切處(十二處:六根、六塵),遍一切界(十八界:眼界乃至意識界),遍一切地(九地:慾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另一方面是說真心所含的種子雖然有增有減,但善種子增長一分,惡種子必定減少一分;清淨種子增長一分,染汚種子也必然減少一分。其種子之總數其實並沒有增減。

                                                十二、真心獨存即涅槃

真心是萬事萬物得以產生的總根源,萬事萬物是空相,真心是空性。萬事萬物悉皆有生有滅,刹那生滅,不常住,故其相本空;唯有真心第八識無生無滅,雖無形相,其體常住,故雖名空性,其性不空。萬事萬物必依真心第八識之因以及其他諸緣方可產生和維持暫存假相,無有獨立性,不能獨存;真心第八識無始以來本自存在,盡未來際亦無任何人、任何力量可以毀滅。它不是因緣所生法,故可不依靠因緣而獨存。真心獨存的境界,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涅槃無境界,以無境界為境界,方便說為境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從此句開始一直到“無智亦無得”都在講無餘涅槃的境界。或者說,即使在其他的境界中,一切法無非是真心的作用,無非是真心部分功能的展現。從空性的自體上來說,五蘊、十八界如水中月、鏡中花,惟是幻影,毫無實質;不但沒有真實的物質、色身,也沒有真實的心識、精神。因為物質和色身是夢幻泡影,變幻不定,沒有實在,你無法抓住它、常保它,它只是暫時現象。你買了一個蘋果,把它吃掉了,它就不存在了。吃到肚子裏就不能再叫蘋果了。只有保留外部的形狀,我們才可以把它叫做蘋果。如果它爛掉了,也不能叫蘋果了。所以只是暫時保留了那麼一個名字而已。這個道理就叫做“空中無色”,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色法,色法只是真心上現起的幻影而已,雖然變來變去,本質上唯是真心。
“無受、想、行、識”是說心識、精神也一樣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說,我們死的時候,前六識的受、想、行都沒有了,都斷掉了,乃至我們平時熟睡睡無夢時,我們的前六意識也斷掉了,當然第七識還沒有斷掉。這個由於時間關係不能細講,沒有辦法,以後有機會,可以比較詳細地講解。離了真心,“五蘊”並沒有獨立性。在無餘涅槃中,唯餘真心獨存,沒有 “色”,也沒有“受想行識”可言。即使不在無餘涅槃中,五蘊、十八界和真心共存時,本質上也唯是真心而已,正如波浪本質上唯是水,金器本質上唯是金一樣。
下面緊接著說:“無眼、耳、鼻、舌、身、意”,意思是說在真心獨存的境界中,也無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我們的“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其中前五根是有色根,分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种,意跟則是無色根,所以無所謂扶塵還是勝意。五扶塵根對外五塵,五勝意根對内五塵,意根則既對外法塵,又對内法塵。意根觸内法塵時生意識,五勝義根觸内五塵時則生前五識。
“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意思是說在無餘涅槃中也無所謂的六塵。 “六塵”,也叫“六境”,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又内外之別。外五塵是五扶塵根所對的境界,内五塵是五勝意根所對的境界,而法塵不論外内,皆是意根所對的境界。前六識只能分別内六塵,不能分別外六塵。六根觸六塵生六識,所以六根和六塵是六識生起的處所,叫 “十二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界乃至意識界”是指“十八界(49)”。“十八界”是身心兩方面的另外一種表達法。“五蘊(50)”較粗略,“十八界”較細緻。實際上都是指我們的身、心兩個方面。前五根和六塵是色法,意根和六識是心法。心法是七個,而色法是十一個,加起來是十八。因為這十八個法各個不同,有其分明的界限,所以叫十八界。十八界的任何一法,都不能離開真心而單獨存在和運作,它們實際上也是真心不同功能的展現和不同功能的命名。離了真心,並沒有所謂的“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中“無明”至“老死”指“十二因緣(51)”。全說出來就是:“無明(52)、行(53)、識(54)、名色(55)、六入(56)、觸(57)、受(58)、愛(59)、取 (60)、有 (61)、生 (62)、老死”(63)。“十二因緣”是緣覺修行的主要方法。修十二因緣而證解脫的行者叫緣覺。其果位名曰辟支佛,細分則有十品。小乘緣覺行者沒有在家人,全部是出家人。往昔曾聞修佛法或曾證果故,此世不聞佛法,也可自修自證,而獲解脫,因此其智慧較必須聽聞佛法才能修行證果的聲聞乘行人更加深利。大乘中之緣覺菩薩雖證辟支佛果,發大心而不入無餘涅槃,繼續投胎入世修學大乘法而趣證佛果。
大乘菩薩道,含攝所有的小乘法,由於有般若智慧統領故,同樣的法,修起來更加深廣細緻。所以我們對所有的小乘法也都要有充分的瞭解。如果你修到般若智慧發起之後,那麼你就能夠證到“十二因緣”也是空相法,不能執為實法,它只是我們修行過程中的一種方便施設。小乘法滅盡五蘊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唯餘真心第八識獨存。就真心自身而言,實際上,既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可盡;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可盡。中間那十個環節呢,就不重複說了。這是一種省略的說法。所以說,“乃至”。“十二因緣”是佛給緣覺行人提供的、或緣覺行人憑著往昔聽聞的佛法,自己悟到的一個證解脫的方便法門。
“無苦、集、滅、道”。聲聞(64)的修法,是“四諦(65)”。“四諦”就是“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簡稱“苦集滅道”。四諦是聲聞的修法。聲聞乘叫“小乘”,緣覺乘叫“中乘”,菩薩乘叫“大乘”,這是“三分法”;如果“二分法”的話,聲聞乘、緣覺乘都叫“小乘”,都僅志求解脫故。相對于小乘,菩薩乘叫“大乘”。小乘以自利為主,雖然有時兼利少數人,但利他是以自利為前提的;大乘雖然自利利他,但自利卻是以利他為基礎的。小乘的目的是自己解脫六道輪回,而大乘的目的,不僅是解脫,還要成佛;不僅自己解脫,還要讓所有的眾生也都解脫;不僅自己成佛,還要讓所有的眾生也都成佛。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都要徹底消滅現行的煩惱,滅盡五蘊、十八界,進入無餘涅槃;大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則不如是,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證無餘涅槃而不入無餘涅槃;不滅五蘊、十八界,“世世常行菩薩道”, 直至圓滿菩提而成佛。

                                                十三、無上菩提,歸無所得

“無智亦無得”。 “智”和“得”指大乘的修法。大乘講到的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般若種智,也是修行上的一些施設。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為了方便起見,設了一些不同層次的法門,在不同的階段,修不同的內容。當你證悟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個真心,就是佛。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不能離開祂;祂天天都在為我們全心全意地服務,而絕大部分人卻不知道,因此說“百姓日用而不知(66)”。不是我們沒有真心,也不是通過修行把妄心轉變成真心,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本來就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傅大士(67)作了個偈子(68)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纤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如果你從念佛進入參禪而開悟的話,你就會知道這些話多麼親切。《楞嚴經》裏,釋迦牟尼佛講了當時一件真事。一個叫演若達多的人,有一天照鏡子,當他看到鏡子裏自己的面孔時,突然想:“壞了!我的頭怎麼跑到鏡子裏去了?”然後就發狂了,跑到街上亂跑亂叫,到處找頭。以後當他神智清楚的時候,一摸自己的腦袋,實際上還在脖子上,並沒有丟。這就是說,我們凡夫那個真心從來沒丟過,也永遠不會丟掉。所以佛經說迷失,而不說丟失,《法華經》裏說“衣裏明珠”。因此我們應該用參禪的方法去找這個真心。真正的禪法不僅是破初關找真心的方法,也是使我們在明心獲得總相智以後破重關、破末後牢關,從而進修別相智、熏習種智的方法 。修淨土,有相念佛和無相念佛階段,能為我們開悟奠定一個很好的定力基礎;開悟以後往生,能使我們有一個很大的飛躍,使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歸宿;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能直接跟隨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大菩薩一起修行,親自聽聞阿彌陀佛説法,所以非常殊勝,的確應該禪淨雙修。
真心從來不會離開我們,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所以我們的修行,實際上呢,最後並不能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一切萬法本來具足,人人本來都有這個真實不虛的真心。真心本來時時刻刻都在起作用。“無上菩提,歸無所得”,大乘菩薩道的般若法,是無所得的法,即使成佛,也只不過是真心本自具足的功能作用和智慧全部顯發而已,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十四、悟後真實轉依真心,便無掛礙、無恐怖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菩提薩埵”的意思是 “覺有情”,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簡稱“菩薩”。“覺有情”,就是首先使自己覺悟,然後使別人也能夠覺悟。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裏邊講,“覺”,有“本覺”、“始覺”和“不覺”。本覺就指我們的真心,它本來圓滿具足一切覺性。始覺就是妄心找到真心,翻過頭來皈依真心,自覺地隨順真心。從大乘的立場上來看,不但凡夫、外道盡屬不覺, 就是聲聞、緣覺,乃至證到了阿羅漢、辟支佛,亦屬不覺。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證到真心本覺,沒有可能回歸本覺。我們早晚都作的“三皈依”,實際上也是使我們的妄心皈依於真心的意思,自歸依佛,皈依自佛。佛是覺義,自佛即是本覺。我們每天都發這個願,每天都去這樣念,使這個種子不斷地增長,使我們終於有一天能夠開悟,找到自己的真心,轉依於自己的真心。悟後起修繼續勇猛精進,我們就會逐漸獲得和增長覺悟他人的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
因為真心本自具足一切,所以不可能有所得,如果菩薩依照這個方法,即“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去修,就能“心無掛礙”。常見者不證真心故,錯以有生有滅的覺知心為常住真心,常常擔憂覺知心斷掉,有掛礙故,就極力保持醒覺,以期求證解脫,殊不知此覺知心正是輪回之根本。斷見者誤以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然知現時活一天少一天,日日走向死亡,有掛礙故,千方百計延長壽命,縱能苟且一時,必落輪回。有大乘正知正見的人由於遠離斷常二見,則無此掛礙。為什麼沒有掛礙呢?因為真心永存,不可毀滅;真心一切具足,什麼都沒有少過;真心完好保存一切修行成果,絲毫不會遺失。菩薩早在七住明心真見道的時候,就證到了本來沒有任何掛礙的真心而依止它。我們心裏固然有煩惱,但也有真如佛性;我們心裏,現在還有魔,但是也有佛。平常我們說“不魔不成佛”,就是說,如果沒有煩惱,我們也不能成佛。因為凡是有煩惱的地方,就一定有菩提,煩惱也是從菩提中幻化出來的,不能離開菩提而獨存,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浪,真心如水。海浪變化萬千,海水如如不動;海浪再怎麼變化,本質上還是海水。煩惱和真心亦如此,煩惱千變萬化,真心毫無動搖;煩惱再怎麼變化,本質即是菩提。譬如金錢,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用來做好事,錢無好壞,用顯差別。一切眾生本具之覺性亦如是,凡夫外道用之“共爭不急之務”,即名煩惱;聲聞緣覺用之急證解脫,即名二乘菩提;菩薩用之開悟成佛,即名佛菩提。煩惱即眾生將菩提用錯了地方而已,所謂消滅煩惱,恰如用錢來做好事一樣,也只是正用菩提而已。所以禪宗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因此,菩薩在長期修學的過程當中,並不把煩惱全部斷除,他要留一部分煩惱以潤來生,所以叫“留惑潤生(69)”。因為在八地以前如果完全斷除煩惱,就會進入無餘涅槃,就不會再有這個肉體,無法繼續修行,所以要故意留一點點,使我們能不斷轉世,這樣才能常隨佛學,直至成佛。在七地滿心的時候,因為會有殊勝的意生身,不再需要用煩惱來潤生了,才徹斷一切現行煩惱而進入八地。一直到等覺菩薩將入妙覺位,也就是說要成佛的時候,觀察因緣,示現“八相成道(70)”,在金剛喻定當中,才把最後的一分最微細煩惱習氣的隨眠種子,以及最後一分無始無明的隨眠徹底斷掉。
“心無掛礙”,一是說真心本無掛礙,二是說妄心成佛後也沒有掛礙,三是說菩薩真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也不會有掛礙。所以菩薩不畏生死,他知道“生死涅槃等空花”,即使小乘解脫的無餘涅槃也只是修行路上的一種施設,並不是究竟的法。究竟的法就是我們“本來是佛”,通過修學,我們一定成佛。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是說由於沒有掛礙,因此也就沒有恐怖。掛礙就是擔心。我們平常人都有很多擔心的事情,有擔心就會有恐怖。擔心是輕小的恐怖,恐怖是巨大的擔心。而菩薩既然沒有掛礙,當然也就沒有恐怖,因為他知道,他正在成佛的路上走,他遲早會成佛,他一定會成佛,而眾生也遲早會成佛,也一定會成佛,只不過各有各的時節因緣罷了。人之所以有掛礙、有恐怖,一定是有私心;有私心才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有很多擔心,就使你活得很累,使你感覺到自己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很沉重。所以布袋和尚(71)經常把他背的布袋放下,示現要放下包袱,輕裝前進。但是,為什麼當有人問他“你放下幹什麼?”他又背起來呢?那是說,既然放不下,就乾脆用承擔煩惱的精神來承擔修行,荷擔如來家業;用不捨煩惱的勇氣來救度自己、救度眾生,永遠不捨眾生。也因此告訴眾生不必害怕煩惱,不必有掛礙;對於世間的責任、義務,以及出世間的菩薩的責任、義務,放不下的話,就勇敢背起來。因此我們說,菩薩的精神絕不是消極的,而是最積極、最可貴、最可敬可佩的。菩薩行菩薩道,是自己發的大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無怨無悔;雖然廣度眾生,但他沒有掛礙,也沒有恐怖,反而樂在其中,因為他有禪悅、有法喜,有諸佛護念,有無量菩薩隨時幫助,有無數同參道友理解支持。

待續
2009-2-15 13:5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願大家法喜充滿
福慧增長
早成佛道

阿彌陀佛
2009-2-15 13:58: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還做不到
慚愧

來緣: http://www.amtb-qld.org/cht/inde ... d=111&Itemid=83
蟑螂菩薩超生了

兩千零四年夏,我和小弟在安徽大學校園內租住徐雷虹老師的房子,我們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佛號和師父上人講解的《地藏經》的錄相帶,供養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我們租住的房子共約30平方米,年代較舊,所以才搬進去時,就有蟑螂、蒼蠅等小昆蟲。我們這些年來經常聽聞師父上人講經,才知道這些眾生與我們皆是一體,皆有佛性,皆有見聞覺知,切不可討厭殺害,應該用我們的真誠心跟它們溝通,一定能感動它們與我們和睦相處。

與蟑螂菩薩的相處溝通,困難度較大。起初房子裏並沒有幾隻,可是後來就越來越多,各個年齡層的蟑螂都有,到處亂跑,我們如果不特別小心就會踩死它們。我們只好正式跟它們溝通。我們特地給它們作了三歸依,也答應誦經念佛為它們回向,勸它們能夠搬家,能到樓梯口去應供(我們在樓梯口供了點米飯)。可是它們並沒有搬家,有幾天晚上我發現我的手背被它們咬了幾塊。我弟弟提醒我,它們可能太餓了,我們要在家裏給它們供飲食。它們既然不願離開這間房子,我們也就轉念不再勉為其難,就請它們留在此地,與我們一起聽經,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每天在廚房的桌子上給它們供養一點飯菜,它們很聽話,從此就不在亂跑了,只是在晚上我們睡覺時才出來吃東西。

今年我和小弟發現水池和廁所裏又有很多蟑螂,我們很無奈自己沒有德行,受到小動物的擾亂,也很納悶,為什麼它們會在水池和廁所裏爬來爬去,而不到桌子上去吃飯。我們又接著跟它們溝通,效果不是很好。小弟突然提醒我:「這些蟑螂離桌子較遠,可能找不到桌子上的飲食,我們是不是應該在水池和廁所兩處分別供養一份飯菜。」於是我們再和它們做了一次溝通:「蟑螂菩薩,我們答應晚上11:00至早晨5:30給你們在廁所、水池再供一份飯菜,但我們早晨起來要用水池和廁所,請你們白天就讓我們一下。我們在一起一定要互相尊重,我們供養此處給你們聽經念佛,你們也不能干擾我們正常生活和修行,我們會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你們。」結果它們確實很聽話,晚上我們睡覺時它們就出來吃飯,早晨我們起來時,它們就陸續離開,我們彼此就和睦相處了。

兩千零六七月二十九日,晚上約八點,我正準備洗澡,發現便池裏有一隻年老的蟑螂,我心裏就納悶了,是不是因為我中午時打掃了廁所,驚擾了它們,它作為代表出來抗議的呢?我就再次跟它溝通:「我承認我錯了,我肯定有做得不如法的地方,得罪了你們,我向你們道歉。」然後我又給他做了三皈依。因為我們和徐老師的房子租期是到明年七月,所以我就勸它們一定要珍惜這一年時間,好好聽經念佛,至誠懺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否則明年我們離開這所房子,它們極有可能受滅頂之災。我跟它溝通完約五分鐘後,我就發現他已經爬出便池,在廁所門口,一動也不動。因為要拿東西,我輕輕從它旁邊走過,發現他怎麼不跑?我回到房間,取了一張小紙片,輕輕去觸了一下它,發現他就這樣站著走了。我和小弟就趕緊給他念佛助念,勸它跟隨我們一起念佛,一定要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再走。我們給它助念了五十分鐘左右,然後再把念佛機拿進廚房,希望它跟隨念佛機,繼續念佛。晚上約11點,我再去廁所,發現有另一隻老蟑螂在拖他的遺體,可能是來幫他處理後事的。第二天早晨,他就不見了。事隔十多天之後,我向師父上人請教他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師父上人說,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它超生了,脫離了蟑螂身,超生善道。
2009-2-15 14:34: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真是收穫盈滿
又有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個佛學網站
http://www.bfnn.org/book/
歡迎大家一同來圓滿佛行事業
阿彌陀佛
2009-2-15 15:17: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分享的文章

把握現在

  有一對兄弟去爬山,回家的時候,發現電梯壞了!他們背著大包行李,都累壞了,可是現在好像沒有什麼選擇性,只能爬上樓梯上去了。如果他們家住得低一點,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了,然而偏偏不巧的是,他們的家住在第八十層。
於是,他們就背著一大包的行李開始往上爬。
到了二十層樓的時候,他們覺得累了,哥哥說:"我們背著這麼重的行李往上爬實在太笨了,為什麼不把包包放在這裡,等電梯修好了再來拿呢?反正這裡不會有人來,東西放在這裡是不會丟的。〞於是他們卸下了沈重的包袱,這下感覺輕鬆多了!他們抖擻精神繼續往上爬。
到了四十樓,兩個人都沒有力氣了,他們互相埋怨對方。
不知不覺到了六十層樓,兄弟兩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
眼看就要成功了,怎麼能放棄呢?兩個人靠著本能的信念,一直堅持到了第八十層樓!他們的家到了,但是到了家門口的時候,他們兄弟倆竟然才發現,家裡的鑰匙留在了第二十層樓的包包裡.....
是的,故事就是故事而已,但難道這不像是人生嗎?
二十歲以前,我們背負著家長、老師的期望,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包袱,艱難地往前走。
二十歲以後,我們開始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但夢想的實現總是伴隨著曲折。在不斷受挫與不斷奮鬥中,我們渡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
到了四十歲,我們開始變得現實,對於取得的一切都感到不滿意,於是整天生活在抱怨當中。
到了六十歲,發現人生所剩已不多,自己告訴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於是默默的走完自己的餘年。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原來,我們的夢想還留在二十歲,還沒有來得及完成....
所以,在你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應當想到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不要讓自己在四十歲的時候感到後悔。也不要期望自己快點長大,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地走完每一步。

麥加菲箴言
把握現在,今天就是禮物。

出處:財富與快樂--知足常樂的小故事,威廉.H.麥加菲(美)編著,李佳東編譯;生命電視、中華印經協會,2008.12 出版
2009-2-16 12:24: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繼續明證師父的心經講義

“禪淨雙修”講座之一:                                                2007-05-08  60頁
《心經》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十五、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

“遠離顛倒夢想”。什麼叫“顛倒(72)”呢?顛倒就是不如理作意。凡夫和外道有四倒,聲聞和緣覺也有四倒,合稱“八倒。”
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第一是“非常計常”,最主要的就是就是把無常的可生可滅的第六意識及其無念境界,誤認為是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及真如境界。靈明知覺的這個意識(73)心,就是我們天天知道這個、知道那個,知道苦、知道餓、知道愁的這個心,它很容易斷掉。比如說,你要上手術臺做手術,怕你疼、怕你手術做不好,給你打麻藥,全麻以後,你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做手術就沒有什麼關係了。那時候意識心就斷掉了。熟睡無夢時、正死時、入二無心定時,都斷掉了。所謂斷掉,就是什麼也不知道了。凡夫外道不能正視這個事實,認為這個心不會斷掉。他們看到,晚上熟睡雖然什麼也不知道了,第二天一醒又什麼都知道了,就以為意識沒有斷掉;他們看到人死了還會轉世,也以為意識沒有斷掉,所以有人會說“二十年以後又是一條好漢”。一些人誤認為修行就是要保持這個心永遠不要斷掉,因此就“常坐不臥”,怕睡著了斷掉,以為這樣練久了,死的時候就也不會斷了。其實呢,如果你找到了永不斷滅的真心,就不會再怕。因為縱然無任何修行,晚上睡覺不做夢時雖然斷掉了,第二天早晨也還會再出現,這個再現是自動的,所以沒關係,根本不需要有意去保持它。重要的是要知道會斷的是意識心,不會斷的是真心,意識心一定會斷,真心一定不會斷。正因為真心第八識一定不會斷,因此意識心斷了才會再產生。所以認為第六識心常住不滅的觀點肯定是錯誤的。這叫“非常計常”。
第二是“非樂計樂”。本來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煩惱、很多痛苦。這個五濁惡世(74)實際上沒有什麼可樂的東西。剛才我們說過“三受”,其中那個“樂受”也是苦,因為它不能常保。凡夫認為,即使暫時的快樂也很好,就拼命去追求,每個人都付出很大的代價。大家想想,從小到大忙忙碌碌,請問,你忙碌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你把你的身體照顧得那麼好,它最後一定背叛你,堅決死去,跟你永別,不再為你服務。你給它天天塗脂抹粉,打扮得再好,吃得再好,它還是要衰老,它還是要有病。你不想病,它非病不行;你不想死,它必定要死,沒聽說那個人可以不死。什麼煩惱的事你都肯幹,為什麼就不肯多花一點時間來學佛呢?如果修學佛法,你就不會怕死。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死後會有一個中陰身,最多最多四十九天,一定會投胎轉世,你又會有一個新的身體,根本用不著擔心。要擔心的是你會投胎到哪里,是一世比一世好呢,還是一世不如一世。要擔心的是你現在這一生,能不能活得比較瀟灑、愉快,肯不肯多花一點兒時間來學佛,是不是活得那麼對不起自己、那麼累,本來能享福,堅決不享,一定要受苦;本來早該放下了,就是不放,讓你歇歇,就是不歇,禮拜天也不休息,節假日也不休息,忙了這個忙那個。其實忙到最後,請問你有什麼?一切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你空著手來,也只能空著手去。你為什麼就不讓自己活得幸福一點?要學會休息,休息好了才能夠工作得好;休息好了,你的心情舒暢了,你對別人才可能充滿微笑,別人看著你高興,你自己也高興。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讓別人高興,你也絕不會高興。你的愉快一定是用給別人的愉快換來的。你讓每個人都愉快的話,你自己肯定愉快。所以大家面對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候,要保持一個快樂的心。這個不太容易,要努力修學使自己開悟才可能真正做到,否則的話只是暫時安慰一下自己而已。當然有人往昔曆世都有修行,因此快樂的習慣就保持得比較好。有的人,修學的時間還不長,還沒有養成一個快樂的習慣,經常是反反復複。痛苦到極點的時候,沒有辦法,放棄煩惱,然後快樂幾天,可是不久,碰到一點事情,煩惱又捲土重來。這都是因為修學不扎實,還沒有養成良好的修行習慣。所以大家現在目標要很明確:念佛往生要達到上品上生。要達到上品上生,就要通過參禪去開悟。開了悟以後,這些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開始扭轉。因為你已經找到了那個根本就沒有煩惱的真心。煩惱只是妄心才會有,真心永遠沒有煩惱。開悟後妄心開始轉依真心,所以煩惱也可以開始真實地消除了,隨著煩惱一分一分地消除,清淨的法喜也就會一分一分地增長,久而久之,喜悅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當喜悅十分堅固的時候,對煩惱就會有很強的抵禦能力。
第三是“非我計我”。本來沒有自我,凡夫顛倒夢想,認為有一個自我。請問這個身體哪一個部分是你自己呢?沒有,你找不到的。因為這個身體,從開始的時候就沒有“自我”,就沒有你自己。一半是爸爸的,一半是媽媽的,這個肉體裏邊沒有你。這是個事實,大家不難理解。雖然通過母胎吸收營養,然而吸收的都是外界的物質;出生以後吃奶,吃食物,漸漸長大成人,色身從始至終吸收的都是外邊的東西,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是你自己的身體,只是你自己認為這個身體是你自己的,這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並不是事實。不但如此,其實這個身體裏面還有好多其他的生命。不說那些比較大的寄生蟲,就說那些微小的細菌(jūn),它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是眾生。每一個人的身體裏面都有很多很多眾生,多得難以計算。當然這並不是壞事,因為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眾生在你肚子裏面為你服務的話,你根本無法消化食物,你早死了。所以這個肉體縱然是個假像,也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很多眾生共同在用的一個東西。如果認為這個肉體是自我,當然就是“無我計我”。身體不是自我,妄心也一樣不是自我,只是眾生自認為這個能思能想的妄心是自我。自我即主宰之義,應該具備兩個最基本的特性,一是恒常,二是自在。前面說過,妄心無常,無常的心怎麼會是我呢?第七識雖然五位不斷,表面上時時作主,處處作主,而事實上並不能真正作主,要受制於別的因素。如不想受苦,必須受苦,不想死,一定要死。妄心既不是我,附屬於妄心的心所法當然更不是我。其實你所有的知識都是學來的,你的那些憤怒、煩惱也是學來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這一世學的,而絕大部分是往昔多世學習積累形成的習慣。這一世的是所謂後天的,那些與生俱有的習慣,就是所謂先天的。不論這一世學的,還是往昔多世學的,都不是本來就有的,都不能叫做自我。
第四是“非淨計淨”。本來不清淨的,大家認為很清淨。常常有人說:“我是好人”。其實仔細想想,你到底好在哪里?所謂好和不好,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你跟那些戰爭販子相比,你比他好多了,因為你沒有能力去殺那麼多的人,你發動不了戰爭,你的能力太小,所以你算是好人。但是你要和大菩薩相比的話,根本算不上好人。大菩薩修行要什麼給什麼,要眼珠子當時就挖出來,你能做到嗎?你做不到,做不到就不是好人,那是高標準嘛。而菩薩要和佛相比的話,也還算不上好。所以好不好要看誰跟誰比啦。我們修行,應該和比我們好的那些菩薩來比,而不是和不好的人比。只有跟壞人相比,你才算好人,不是什麼值得自豪的事情。你應該跟比自己好的人比,時時感覺到慚愧,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去努力去修正。所謂不淨,就是染污。什麼是染污?凡是使眾生不能解脫的一切有漏有為法都是染污。不客氣地說,使眾生沉淪三界六道的一切世間法通通是染污法。所以說,凡夫、外道所說的淨,其實都是不淨,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淨是什麼。

                                        十六、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

以上是凡夫、外道的四種顛倒。那麼翻過來以後呢,聲聞、緣覺的小乘人也有四種顛倒:常計非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非淨。大乘菩薩修到佛地的時候,佛地真如有“常、樂、我、淨”四種特點。因為那個時候,所有的煩惱種子,乃至煩惱習氣的隨眠種子也全部被消除掉了,任何一個識,都和真心第八識一樣,真正不生不滅了,所以叫“常”。在佛地裏面,沒有任何痛苦,沒有絲毫煩惱,因此叫“樂”。佛地的八個識都能夠獨自運作,依成佛以前生生世世所發的菩薩大願,自在地廣利一切有緣眾生。其實早在八地時,菩薩就已達到“無功用行”,就是說,不用起心動念,自動就能與有緣眾生相應,利益眾生,成就眾生。因此在佛地的時候,那個才叫真正的“我”。凡夫根本就沒有自我,不可能找到所謂的自我。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立雪斷臂乞求初祖達摩大師為他安心,達摩讓他把心拿來,慧可找心,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只好說:“求心了不可得”。心都沒有,哪來的自我?到了佛地的時候,由於沒有任何染污種子了,那才是真正的“淨”。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之一,是能否證到常住真心,能否以常住真心為因地心修證成佛。小乘的著眼點在“緣起性空”,即五蘊及其衍生之世間萬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皆無常、苦、空、無我,其性本空。而大乘的著眼點在“真如佛性”,即五蘊及其衍生之世間萬法得以產生的總根源,在因地,其具本來、自性、清靜、涅槃四大特點;在佛地,其具常、樂、我、淨四大特點。
小乘人的四種顛倒,其一“常計無常”。真如佛性即真心本性,本來常住。依真心常住故,其所生之世間萬法滅而複生,亦可說為常住。小乘人不知不證故,誤將佛說之緣起性空方便法門認作實法、究竟法,認為一切無常。
其二“樂計非樂”。真如佛性真實無苦,大乘法中,苦之現行煩惱在八地已斷,乃至早在登初地前,禪宗行人破牢關之後,就能斷盡煩惱而故意不斷盡。在修行過程中,菩薩“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證得菩提成佛後,究竟無苦,常住世間 ,利樂有情。小乘人不知不證“煩惱即菩提”,誤將煩惱認作實法,定欲盡滅,煩惱滅盡故,無法“留惑潤生” 不能常隨佛學,不能成佛,不能證得佛地之樂。
其三“我計非我”。我者,常恒不變之義。佛地無垢識中,一切煩惱種子徹底斷盡,唯余無漏有為法種,雖有流注,而無任何變易生滅,故唯佛地無垢識,可當真實究竟之我義。因地第八識中,雖有煩惱種流注生滅,然第八識之體亦常恒不變,亦可方便當為我義。小乘人不知不證,誤認一切法無我,不能證得真我。
其四“淨計非淨”。因地真心中雖有染污種子,然體恒清靜,永不受染污,亦有無量無邊清淨種子。佛地真心中已無任何染污種子,一切清靜,究竟清靜。小乘人不知不證故,誤認為一切法皆不清靜,故皆滅之。
上述凡夫的四種顛倒和聲聞、緣覺的四種顛倒加起來就是“八倒”。菩薩修行,要去掉這八種顛倒,才有可能真實證得佛地的常樂我淨。
“遠離顛倒夢想”的“夢想”呢,就是妄想,就是想像,就是不真實的虛幻想,都是第六意識的不如理作意。凡夫、外道、二乘人,都認為那些“夢幻泡影”的有為法是真實的東西,凡外貪之,二乘滅之。只有先開悟,證得本來無顛倒夢想的因地真心,才有可能轉依這個真心,如理作意,逐漸把各種“顛倒夢想”都消除掉。

待續...
2009-2-16 12:42: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位友所分享的文章
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自在快樂
臨睡前回想起來沒有遺憾

被延遲的快樂,不會產生利息~~王文華

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

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
「有沒有女朋友?」他說:
「我還年輕,想專心拼事業,目前不想交女朋友。」

「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里?」
「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在家研究電腦。」

「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我都全心全意工作,吃得很隨便。」

「會做菜嗎?」
「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不用自己做。」

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會為自己加分,於是得意地看著我。

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就跟他拜拜了。
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但就連我都知道: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好的員工,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

工作要做得好,生活品質得高。
或 是說,好的員工,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
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也沒有謙虛。

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他還看輕那些能力,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何必自己學。
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

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

「吃」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但「品嘗」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我也曾經張嘴閉嘴過。

在美國念書時,覺得讀書最大,其他一切都是浪費時間。
有一段時間,我請中國餐廳每晚送便當給我。
他們五點送到大樓門口,進不了大門,就把便當放在地上。

我六七點回到家,有時下著雨,就在公寓門口地上,一堆廣告傳單之間,挖出又濕又冷的晚飯。
上樓後一邊吃,還一邊翻著課本。

多年後,我的經濟狀況比當學生時好的多,吃的東西卻一樣濕冷。
六七點窩在辦公室,沒事做了,但也不想回家。
跑到附近面小吃攤上隨便吃碗麵,匆匆又趕回公司,生怕錯過了重要的E-mail。

肚子飽了,甚至因為吃得太快而很脹,但味蕾很懶散,心情很空虛。

我也曾是個賭徒,野心勃勃地想:一旦我考上第一志願,或是當上總經理,或是找到天命真女,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那天以後,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為了那些快樂的日子,現在苦一點沒關係,繼續做夢吧。

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我們都是延遲快樂的高手,擅長讓人生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

但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後來也都發現:得到第一志願和天命真女之後,竟然有新的問題!

被延遲的快樂不但不 生利息,反而連本金都沒有了。

人生不會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她與你打一個照面,你不抓住她,她說走就走。
陪伴你的只剩感歎,和打不完的玻尿酸。

於是我戒了賭,開始用定存的方式,一天一天累積快樂的利息。
如果沒有命一把贏到大的快樂,那我就一餐一餐累積小小的幸福。

今年以來,我開始講究每一餐。
未必要山珍海味,但就算是蚵仔煎,也要細嚼慢嚥。
未必去大飯店,但就算是路邊攤,資料也要搜集齊全。

我把每一餐,當做生命給我的一個機會。
當我打開餐巾、舉起刀叉,我聽見生命對我說:
「你可以透過食物和旅行來認識、享受我。」

用這種方式你賺不到錢,得不到名,但是快樂卻一點一滴地發生。原汁原味,絕對實在。

和愛情相比,食物不會可歌可泣 ,但至少不會騙你。
「Eat and live. Oh,My God!」沒有愛情的時候,你就多吃!

我飽讀詩書,卻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醒世箴言!

九月初的週末,晚上點吃完美食,和一位老友在街上巧遇。
「最近忙什麼?」我問。
「忙著補習考金融證照,」他感歎地說
「沒想到我們這個年紀,還要上補習班。」
「有什麼關係?我也在補習。」我說。
「你補什麼?」
「想報一個旅行團,到瑞士學烹飪。」

他愣了一下,然後慢慢笑出來。Yes,我的老友懂了!
那微笑的源頭是一種醒悟,醒悟到經歷了名、利、愛、恨,到頭來人唯一能真正擁有的,是一顆熱騰騰馬鈴薯。

醒悟到天上會飛來很多真、假、虛、實,真正對你好的東西,都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
「報名時別忘了我。」他叮囑。
我點頭,就像高中時答應幫他報英文補習班一樣。

對工作,我們都已鞠躬盡瘁。對人生,我們才剛要開始!
2009-2-16 12:53:2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