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昨天的:
这样也就说苏联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把苏联当自己的国家。那又何来为国而战呢?
那么第二点对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及肃反的得失。
1918年的内战中列宁颁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配额外的粮食进行强制征收,但是在战后苏俄决定这沿用这一制度,此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甚至引发了一些地方的暴动。由此苏俄引入了更灵活的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
包括:1. 废除余粮收集政策,实施实物税。
2. 停止配给制度,允许商品买卖。
3. 放松了贸易限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将资金与技术引进俄国。
4. 停止以没收的方式进行资本主义改造,改以租借和租让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
(多象小平同志的改革,可惜专制中这种清醒头脑的人太少了)
这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此后农民工作积极性高涨,因为自己多劳动的所得就规自己。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新经济政策成功地恢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破坏。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了一战前水平。
1925年年列宁死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布哈林被斯大林干掉该政策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积累资本进行国家工业化并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他全面引进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这一运动遭到了农民强烈的反抗,大批生产资料被毁,例如,在统计数据相对可靠一些的家畜数量方面,集体化过程中三分之二的马匹、五分之四的牛、六分之五的猪和八成五的羊都失踪了。因此,苏共采取了极其残酷的强制、甚至武力手段来剥夺所有富裕的和不愿集体化的农民,在这一运动中有数百万农民被处死或驱赶出家园、其财产则被没收;运动也造成农业生产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在30年代初期降低了30%以上,农村因此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不仅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农民的,而且实际上是依靠近于“国内战争”的手段和“大饥荒”才把农民“征服”了的。虽然农村集体化的目标最后是实现了,但农业产量却多年下降,直到1938还没达到 1928年的水平”作者注:《联共(布)党史》第377至378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化的受害者并只不是富农 更多的是普通的农民。只有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才是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谢天谢地这一条终于写进了中国的宪法)梦游兄所说的“集体化政策使得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之一”。一个脱离经济发展规律的突飞猛进无异于空中楼阁。大多数民众期盼的可能只是第二天的面包。肃反我想我也不用再多笔墨了,综上所述,那么1941年的苏联 。。。。。。。 |
2007-7-13 00:2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