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7889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给大家新增了一个线上学佛的群组
公开的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发帖讨论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buddhaonlinefr?lnk=gcimh
2009-2-16 14:56: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真是謝謝你
阿彌陀佛
2009-2-16 18:25: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一:                                                2007-05-08  60頁
《心經》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十七、佛地涅槃圓含四種涅槃

“究竟涅(niè)槃(pán)”。如果我們能真正地遠離顛倒夢想,那就能證得“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即佛地的涅槃,也叫無住處涅槃、大般涅槃。涅槃大分有四種。第一種叫“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淨土宗所說的“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每個人具有的如來藏,就是我們的法身。第二種叫“有餘涅槃”。小乘修行人斷盡煩惱現行,證到阿羅漢和辟支佛,還沒有捨棄色身之前,雖已無煩惱現行,然餘微苦所依的這個業報身,故叫“有餘依涅槃”,簡稱“有餘涅槃”。當捨掉這個肉身,再也不回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時候,就進入“無餘依涅槃”,簡稱“無餘涅槃”,因為不僅已無煩惱現行,連微苦所依的這個業報身也沒有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是小乘的涅槃。自性清淨涅槃和這個“究竟涅(niè)槃(pán)”是大乘的涅槃,唯大乘有,不共小乘。而大乘的涅槃包括小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破初關明心,破重關見性,就證第一種涅槃,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破末後牢關,於第二種、第三種涅槃能證而不證,八地菩薩徹底證得有餘、無餘兩種涅槃,卻仍然不入無餘涅槃。佛地涅槃包括前三種涅槃。由上可知,不同的涅槃,其實都是根據第八識自體中所含種子的不同而立的分位差別,或說根據修證程度的不同而立的階段之名,皆依第八識立名,有名無實,唯第八識之所顯法而已。
雖說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偏指小乘的涅槃,但是大乘修道時候,也要經過這個階段。當菩薩完全伏住煩惱,煩惱不起現行的時候,可以斷盡煩惱,而故意不斷盡,可以證無餘涅槃而故意不證,也可以方便說就證到了有餘涅槃。八地菩薩因為斷盡所有分段生死現行煩惱的種子,連故意“留惑潤生”的最後一分煩惱種子也徹底斷了,就證無餘涅槃。但八地菩薩證而不入,非如二乘一般毀身滅智,且具有殊勝自在之身,並八識俱全。這是大乘涅槃和小乘涅槃不同的地方,我們應該很清楚這種區別。

                                                十八、佛地菩提圓含三種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包括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修,因為我們都是未來佛,也是“三世諸佛”裏的一分子。我們將在未來成佛,現在正向成佛的路上走, 雖然我們還沒有開悟,但有些人已經開悟,甚至有人已登初地,我們也可以努力去修。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成佛尚且可以,開悟當必無疑。一切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不要小看自己,應該有信心,逐漸地依般若波羅蜜多的大乘法轉化自己,使我們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三世諸佛依什麼方法成佛呢?依六度這個“智慧到彼岸”的方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包括三部分。第一是“三菩提”。“三”是“正”,“菩提”是“覺”,“三菩提”就是“正覺”。正覺就是菩薩證到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的解脫果。第二是“三藐三菩提”。“三藐”是“正等”,合起來就是“正等正覺”,其正覺正等於佛,唯未圓滿故,即菩薩證得道種智。第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是“無”,“耨(nòu)多羅”是“上”。總合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無上果位,除此而外,沒有什麼可以在佛位之上了。因此,佛法包括聲聞、緣覺的小乘和菩薩的大乘。從智慧上說,聲聞、緣覺證一切智,菩薩證道種智,佛證一切種智,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九、《心經》總持大乘修行的“五位”、“五不退”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心經》所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它本身就是一個咒。“咒”是什麼意思?“咒”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心經》是全部般若系列經典的高度濃縮,是全部般若系列經典的總綱領,所以說就是咒。祂能夠使我們的修行,按照般若智慧的方法,不斷深入,不斷轉進,直到成佛。大乘六度法門,貫穿成佛的全過程。十信位是熏習,以聽聞、思維為主,隨緣修習少分。此階段信心時進時退,當然總的趨勢還是進步。信心還未堅定不退故,無法進入實際修行。隨著熏(xūn)習的深入,漸漸對大乘成佛之法不再懷疑,不再猶疑,堅固不退,並生起強烈的實修願望,成就信滿,進入初住,成“信不退”菩薩。從初住到六住,正式“外門廣修六度萬行”,積累悟道資糧。初住位修集佈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修集精進功德;五住位修集禪定功德;六住位修集般若功德。六住位已接近七住明心見道位故,極其關鍵,所以五住位以前統是“資糧位”,而六住位獨稱“加行位”,要加修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加行”。加行圓滿,斷“三缚(fù)結”,成初果解脫。在六住加行位證得“能取、所取雙空”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證得能取所取背後那個不空的空性,對此般若空性確證無疑,堅住不退,生起強烈的悟後起修大願,進入七住,成“位不退”菩薩。從七住位到第十回向滿心位,正式“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其中八住位起,於一切法現觀般若中道,漸除性障,積累見性資糧,十住位眼見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觀,薄貪嗔癡,成二果解脫;一至十行位,於廣行六度萬行中,依般若中道慧,現觀陰處界猶如陽焰,至第十行滿心位,成就陽焰觀;一至十回向位熏習一切種智,絕大部分性障已修除,唯故意所留一分思惑不斷,第十回向滿心位,成就菩薩道如夢觀,斷五下分結,成三果解脫;同時,成就一分道種智,勇發十無盡願,進入初地,成通達位的“行不退”菩薩。從七住位到初地的入地心,都叫見道位,也叫通達位。見道有真見道、相見道。真見道特指見道之始,即開悟的七住明心位不退;相見道則指悟後起修,從八住到初地的入地心。而通達位,重在強調見道的圓滿,故有時偏指初地的入地心。從初地的住地心到等覺,皆屬修道位。其中七地滿心位,斷盡最後一分故意所留之思惑,入住八地,成就“念不退”,得四果解脫,然煩惱習氣還在;最後妙覺菩薩成佛,即究竟位,成“究竟不退”。
以上簡述了成佛過程的五個大的位次: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以及五種不退: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修行要明理、路、次第,否則猶如“盲人騎瞎馬”,極易“夜半臨深池”。明理,就是明瞭佛法到底在說什麼,明瞭全部佛法其實只在說“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佛經就是心經,《心經》就是佛法的總持。明路,就是明瞭成佛的路子,明瞭成佛之道其實只有二道並行,即聲聞、緣覺的小乘解脫道和菩薩、佛的大乘佛菩提道,其他“心外求法”者,盡屬外道。明次第,就是明瞭在成佛之道上修行的先後順序、層次差別,不可顢頇籠統、糊裏糊塗。
“大神咒”是說《心經》非常神奇,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功能;“大明咒”是說祂充滿大智慧光明,能使一切眾生解脫成佛;“無上咒”是說祂已是最高的,沒有比祂再高的了,因為祂就是成佛之咒。“無等等咒”是說沒有其他的咒能和祂相比。第一個等是“相等”,第二個等是“等等”的意思。這一句實際是說,《心經》不但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而且是無等咒,是其他等等等等咒,說不能盡,怎麼讚歎都不過分。

                                         二十、證究竟覺,才能除畢竟苦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一切苦”,包括我們凡夫的三苦、八苦、無量苦,也包括了聲聞、緣覺不能成佛的苦,還包括了菩薩仍未成佛的苦。“能除一切苦”是說《心經》這個法、這個咒,可以使所有的苦都畢竟消除。因為依照《心經》如實修行可以成佛,而到了佛地的時候,所有的苦都真正消滅了。“真實不虛”是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不會騙我們,依《心經》這個總持咒去實修,一定會成佛。因此我們所有學佛者,首先要對佛有完全的信心,佛說能解脫,我們就一定可以解脫,佛說念佛能夠往生,我們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我們不懷疑。我們不懷疑自己一定能夠開悟,我們不懷疑自己一定能夠成佛。如果沒有這個起碼的信心,就說明我們的十信位還沒有圓滿,還需要努力地修集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建立真實不虛的信心,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第一重要!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谛(dì)、波(bō)羅揭諦、波羅僧(sēng)揭諦、菩提薩婆诃(hē)。”這是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個咒,再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般若”,如果僅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禪”,禪就是佛法大意的總持。傳統的說法,咒是不可以翻譯的,當然也不是說當時那個印度話就不能翻譯、沒有具體意思。祂也是可以翻譯,而且也是有意思的,即“到彼岸、到彼岸,大家一起到彼岸,用般若智慧到彼岸”。“菩提薩婆诃(hē)”,其中“菩提”是智慧,“薩婆訶”呢,就是“一切圓滿”的意思。所以,很多的咒後面都是“薩婆訶”或者“梭哈”、“莎訶”,意思是一樣的,只是音譯的字不同而已。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用大乘菩提智慧,一切眾生都可以圓滿到達成佛的彼岸。“一切圓滿”的意思有兩個,一者,我們雖是凡夫,但我們的真心圓滿具足一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如小孩子剛生下來,雖然很小很弱,但已具備一切潛能,其所具潛能與成人並無差別,一切小孩本來是人。二者,我們成佛以後,真心本具的一切德能全部顯發,利生大願圓滿成就。就如小孩已經成人,一切潛能全部顯發,可以建功立業了。
2009-2-17 17:42: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修行要明理、路、次第,否則猶如“盲人騎瞎馬”,極易“夜半臨深池”。明理,就是明瞭佛法到底在說什麼,明瞭全部佛法其實只在說“心”,所以佛法就是心法,佛經就是心經,《心經》就是佛法的總持。明路,就是明瞭成佛的路子,明瞭成佛之道其實只有二道並行,即聲聞、緣覺的小乘解脫道和菩薩、佛的大乘佛菩提道,其他“心外求法”者,盡屬外道。明次第,就是明瞭在成佛之道上修行的先後順序、層次差別,不可顢頇籠統、糊裏糊塗。
看到這段文字
真是覺得很開心啊
2009-2-17 18:12: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分享的文章

現在就做

  五年前,我和父親的關係開始變得糟糕起來,因為在很多事上,我們的意見存在著分歧,彼此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誰也不肯讓步 。那時的我們,就像二個幼稚的孩子,為了玩具而互相爭吵。漸漸地我們彼此避免遇見對方,除非是耶誕節或者其他非見面不可的重要聚會。即使在這些場合,我們還是很少說話,彼此保持沈默,但是,我知道,我愛我的父親,而且,我也知道,他更愛我。
  很長的時間,這種壓抑的情感,都讓我覺得胸口 上壓著一塊沈重的石頭。
  "為什麼要這樣?他是我的父視,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嗎?〞一天我這樣木想道。於是我決定卸下包袱,開始給爸爸打電話,問他我下班後是否可以回家去。
  當他接到我的電話時,顯然有些意外。他賭氣地說:難道你又想和我吵架嗎?
  "不是,爸爸 ,我只是有些事要跟你說,而且必須說。"我回答道。
  "那好吧,但是你不能把爭吵帶到家裡來〞爸爸最後還是同意了。五點半 ,我來到爸媽家。按了門鈴,向上帝祈禱來開門的是爸爸。我怕如果是媽媽來開門的話,我會因此而喪失勇氣,再次壓抑自己的情感,但上帝保佑,開門的真的是爸爸。
  我一踏進門就說〞爸爸,我只是來告訴你,我愛你〞
  父視似乎變了一個人,一剎那,在我面前,他的面容變得柔和了,皺紋也消失了,甚至像個孩子似的哭了起來。伸出雙手擁抱我說,"我也愛你,兒子。而我竟沒能對你這麼說〞
  這一刻是如此地珍貴,我希望他凝滯不動。媽媽滿是淚水地走過來,我彎下身子給她一個吻。爸爸和我又擁抱了一會兒。長久以來我很少感覺這麼好過,心中的那塊石頭終於落下來了。


  麥加菲箴言:不要遲疑,立即行動,做你現在應該做的事。

  出處:財富與快樂--知足常樂的小故事,威廉.H.麥加菲 編著,李佳東編譯,生命電視、中華印經協會,2008.12出版
2009-2-17 21:05: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一:                                                2007-05-08  60頁
《心經》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二十一、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他人

由於時間很短,不可能講很多,大概把《心經》給大家這樣簡述一下。其核心就是剛一開始就給大家說到的,我們修行,就是修我們自己的心,修正自己的缺點錯誤,而不是修理別人,眼睛總盯著別人的缺點錯誤,嘴裏總說別人的是是非非。“一切唯心造”,唯我們自己的心所造。苦是我們自己造的,樂也是我們自己造的,成佛還是靠我們自己來造,自己來造就自己。這就是《心經》真實的意思。那怎麼成就呢?怎麼造就自己呢?就依照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即“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清楚,是“智慧到彼(bǐ)岸”,而不是禪定或福報到彼岸。大乘佛法修學呢,一共有“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佈施,就是你把自己有的東西呢,奉獻出來。比如你有力量,你有技能,你就用你的力量、技能做事情來護持道場。如果我們沒有這個佛堂,請問大家,怎麼就能夠坐在這裏聽經?因此,我們要修佈施,護持這個佛堂,把它建設好。其他五度也都要隨緣隨分修持,用真實修行來莊嚴道場。
十幾年來,所有的同修大眾,共建這個道場,這個道場嚴格的來說,不是哪一個人自己所能成就的。這個道場是大眾的,是大眾共同成就的。每個人來這裏,大家都應該歡迎,因為既然來了,就是一起修學的人,就是有緣人。有很多人來共修,這是道場興旺的標誌,大家應該歡喜,應該笑臉相迎來這裏的每一個人,歡迎更多的人來這裏拜佛、念佛、供養佛,來這裏上早晚課、聽經學法。
大家來到這個地方,應該做什麼事?應該是學佛!我有三句話貢獻給各位同修。開始的時候你可以逐漸地這樣去修:“閒心少操多想佛,閒話少說多念佛,閒事少管多拜佛”。功夫好了以後就進一步啦:“閒心不操只想佛,閒話不說只念佛,閒事不管只拜佛”。這樣呢,你的染污種子就一定會轉化。佛經說,念一聲佛號,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應該相信佛說的話。這樣好的事為什麼不做呢?為什麼把時間花在人我是非上呢?如果你把有限的生命用在煩惱上,沒有用在菩提上,沒有在修學上下功夫,就是浪費生命,辜負己靈。生命多麼寶貴!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坐在這裏的,除了幾個小娃娃,其餘的,歲數都很大了,應該抓緊時間努力修學才對!以後,這個道場要有一個非常嚴格的紀律:來到這裏的人,說話要非常小聲,不可以大聲說話,更不可以嘻嘻哈哈。你可以面帶微笑,用你的微笑表達你內心的喜悅。如果一定要說,說什麼呢?說修行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一律不說!這應是道場的紀律!其實不僅僅是這裏,每個道場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你一定要說閒話,請到外邊去說,請回自己家裏去說,到了佛堂不可以說!更不可以互相吵呀、罵呀、爭呀、鬧呀,那就太不應該啦。如果你心裏面確實有想不開的地方,你到外邊院子裏轉幾圈、念念佛,心平靜後再回來,仍然面帶微笑去念佛就好了。這是對每個人說的,不是只對個別人說的,大家都應該用自己良好的身、語、意來護持道場。如果能把這一條堅持做好的話,我相信,這個道場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
其實呢,你回家也不應該說。因為這裏邊有一個原理:當你說別人閒話的時候,你不可能高興。因果的規律就是這樣,你說別人不好的時候,生氣的是你自己,倒楣的是你自己,跟別人沒關係,別人沒聽著。何況別人聽到以後,也不會高興,說明你把那個不好的東西也帶給他了。這是你的罪,不是你的福。當你說別人缺點、錯誤的時候,投到你八識心田中的種子當然是不好的。那些煩惱的種子是投到你自己心田裏了,可沒有投到別人的心田裏。我們不要做那個傻事,修行人應該聰明,應該有智慧。所以我還有一句話,奉獻給大家:“不要用別人的缺點錯誤折磨自己。”說別人是非的時候,受折磨的其實是你自己,你在自己折磨自己。如果你真要高高興興地修行,其實誰也沒辦法使你煩惱;如果你真要自尋煩惱,折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別人也很難幫助你。我們修行,要做有智慧的事,不要做那些沒有什麼好效果,甚至對自他都有害的事情。

                                                二十二、真實念佛,必定成就

現在回答問題。
問:如果一心念佛,是不是可以不來佛堂上早晚課?
答:早晚課一定要上,因為這是道場。道場的早晚課不可以放棄,所以我心裏非常讚歎經常來上早晚課的幾位老菩薩,她們常年堅持。當然啦,因為她們比較有條件,不像年輕人必須去上班。她們歲數大了,退休了,家又離這裏不太遠,就能天天來,用實際行動護持這個道場。如果這裏連早晚課都沒有了,那麼大家就會感覺到更不合適。
至於說念佛,非常簡單。從早晨一醒來你就念,一直念到晚上睡著了為止。念佛人不怕做事情,一邊做事情一邊念佛,什麼都不耽誤。功夫好了以後,你就知道,甚至可以一邊看書一邊念佛,一邊說話一邊念佛,佛號在那裏自己念,根本不用你去管。你要是用心修的話,三個月就可以修成,並不需要很長時間。如果你不下大功夫,三個月當然不會成就。怎麼下功夫呢?就是我剛才說的,早晨醒來,第一個念頭、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晚上直到睡著之前還是“阿彌陀佛”。有幾種情況不要出聲念:上廁所、洗澡、躺著。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一是你不好意思,二是怕打擾別人,可以不出聲,只在心裏念就好了,其他的時候,你儘管出聲。比如你一個人在家裏做飯,其他人還沒有回來,你不妨放開嗓子唱念,沒關係。這樣有助於你比較快地功夫成片。至於念佛速度快和慢,沒有關係,你也不用去計什麼數,沒有必要。如果你從早到晚一直念,計數幹什麼呢?剛開始的時候,功夫還沒有建立起來,佛號丟了,要馬上撿起來,丟了撿,丟了撿,不斷地把佛號撿回來才行。這樣用功修,三個月一定成功,沒有問題。三個月以後,就是保持了。修行就怕夾生飯,念一念又不念了,念一念又不念了,很難成就。一旦你突破了,保持住了,形成一種堅固的習慣,就不會再丟了。佛永遠在,那就省事了,你就可以進一步再學新的東西了。
倓虛(75)法師在《影塵回憶錄》裏講過,他的師父諦閑(76)老法師當時有一個老鄉,歲數很大了,去找他,非要出家。老法師說不行,因為你不識字,歲數大了,記性也不好了,怎麼跟那些年輕人在一起學?他說:“你要是不讓我出家,我就不走了”。諦閑老法師一看他很堅決,善根現前了,就跟他提條件:“我可以給你剃度,剃度了以後你不能住在我這個地方,我給你另外找一個小廟,再找一個居士來照顧你,你就念佛。”這個老人非常歡喜,就這樣依教奉行去念佛,每天有人給他送兩餐飯。只用三年就成就了,站著就往生了。這個人出家以前沒有念過佛,也不懂得修行,但只念了三年就這麼好。所以我們大家如果真下功夫,個個都可以成就,“萬修萬人去”。你如果把心、把時間都花在說是非上,不可能,不可能,永遠永遠不可能!大家當知,真正的念佛人沒時間說那些爛事。真正的念佛人,眼就看人家的好處,嘴就讚歎人家的優點,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的話,種到自己心裏的是好種子,不是壞種子。甚至也不用讚歎啦,你就歡歡喜喜去念佛,時間久了,氣質慢慢就變了,別人都會喜歡你。到了道場,你就是拜佛,念佛,繞佛。哪一個居士不喜歡你呢?什麼好聽的話都不必說,這個道場一定一天比一天興旺,毫無疑問。我希望大家以後就這樣做,這是我的衷心希望。
關於念佛法門,明天會講得更多、更實際,因為明天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專門講念佛。今天是講大乘的教理,明天專講實修。

                                                二十三、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有問題大膽說,還有嗎?……沒有的話,這個筆記本上有我自己的一些體會,我給大家念一念,供大家參考。
第一、發願(77)做一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使別人快樂,自己才能快樂。
第二、真愛自己的人,必然能夠愛別人。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第三、不拿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折磨自己。
第四、施恩圖報非君子,知恩不報非君子。
第五、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
第六、人生乃是一場戲,演好演壞在自己,若不知戲自執著,枉受諸苦蠢無比。       
第七、沒有什麼事比學佛更幸福的了,沒有什麼事比證悟更令人振奮和寧靜的了。
第八、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第九、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轉變自己。
第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78)。

下面請合掌,大家隨我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79)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ná)无(mó)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80),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菩薩摩诃(hē)薩,摩訶般(bō)若(rě)波羅密。


這一講結束
願大家法喜充滿
早證菩提
2009-2-18 11:56: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一、誰是永恆之母?

經文裏講,念佛應該是:“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今天是母親節,首先祝各位母親,節日快樂!(大眾:阿彌陀佛!)雖然大家身為母親,但是你們每一個人,歴劫以來,還有一位永恆的母親。大家知道這個母親是誰?我們從生到死,從死到生,生生死死沒有窮盡。從無始曠劫以來,是誰一次又一次地給了我們身體和心靈,使我們能在世間生存,奇跡般地死而復生?一定有一個能夠使我們反復出生的偉大的母親。這個母親,其實就是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如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也叫如來藏(zàng)、法身等等。是祂一次又一次地給了我們生命,使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並不斷轉世再來;是祂使我們往昔能一世又一世地聽聞佛法,積累善種,今生又善根現前,值遇佛法,未來仍然能不斷地學佛,直至我們最後成佛。

                                                        二、開悟如大夢方蘇
    在經典裏邊,經常把般若叫做“佛母”。如《大品般(bō)若(rě)經十六》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我們要成佛,也要靠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是覺悟。其實佛就是覺悟、覺者的意思,“菩提”,也還是覺悟的意思。這個覺悟呢,有兩種。在《大乘起信論》裏邊,馬鳴菩薩說有一個“本覺”,有一個“始覺”。本覺就是我們每一位眾生本來具足的菩提自性,本來具有的法身,它不生不滅,本自圓滿具足一切覺悟。只是因為我們的煩惱遮障了祂,使祂不能圓滿顯發,就如烏雲遮蔽了太陽;但其實太陽始終在那裏照耀,遮蔽也只是暫時現象,烏雲總有散開的時候。即使在陰天看不見太陽的時候,太陽仍然在為我們照明。煩惱雖然障蔽真如佛性,其實真如佛性始終在六根門頭大放光明,煩惱總有去除的時候。即使在輪回中不知真如佛性為何物之時,真如佛性仍然在為我們服務。太陽不會因為烏雲遮蔽而減弱其光明,真如佛性也不會因為煩惱障蔽而減輕其作用。當我們的煩惱減輕了,菩提心發起來了,在真善知識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的菩提覺性就越來越顯發。隨著我們持續修行的日益深廣,當我們去掉所有粗重的煩惱現行以及所有微細的煩惱習氣種子,乃至我們消除了所有的無始無明(83)隨眠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最究竟圓滿的覺悟。那個時候,我們本有的智慧光明全部顯發,也就成佛了。因此,我們修學的過程,其實就是認識和開顯這種本有覺悟的過程。當我們首次觸及到我們本具覺性的時候,妄心和真心一念相應,就叫“開悟”。開悟,即開顯本具的覺悟。從那一刻起,我們這個有生有滅的妄心之覺,就和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之覺開始相應了。由於相應,就出生了“一念相應慧”,也叫“大乘無生智”、“大乘人無我智”或“總相智”、“根本無分別智”。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可以叫做是“始覺菩薩”了,因為開始有了真正的覺悟了。這就像我們做夢,在夢中,我們認為夢裏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當我們從夢中醒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剛才的那一切歡樂、痛苦、擔憂、恐怖,其實只是一場夢,現在已經沒事了。因此,當我們覺悟的時候,當我們獲得始覺的時候,可以叫做“大夢方蘇”,我們從白日夢中,從人生的大夢中真正醒過來了。這是人生的一個極大的轉折,也是修行的一個偉大的飛躍。從這一刻,我們獲得了真正的重生,從這一刻,我們才真正踏入了大乘的大門,踏上了成佛的康莊大道。所以,開悟,不論對人生還是對修行,都非常重要、極其可貴。如果我們不能開悟,那我們就一直還在大夢之中,沒有醒過來,我們的所思所想,仍然只能是顛倒夢想;我們的所言所語,還只能是夢中呓(yì)語;我們的行為舉止,也還只能是暗夜夢遊。何以故?無明故。何謂無明?不覺不知。不覺什麼?不覺法界真理,生命實相。不知什麼?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2009-2-19 20:4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土豆網上海濤師父的開示
"生命的真理與教育"二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H01qkjCFS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kO05XY_KWM/
2009-2-19 22:26: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9-2-20 00:33: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共修時間
今天先唸佛半小時
接著唸心經三遍
最後做功德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2009-2-21 11:09: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09-2-21 12:12 编辑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寂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約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持佛名號功德殊勝行、唸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亮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再以此功德回向給所有唸佛人  福慧圓滿  善根永故  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2009-2-21 12:00: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三、念佛法門並不是不講開悟


念佛法門並不是不講覺悟,也不是不講開悟。“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講開悟,理一心不亂和實相念佛都是講開悟或悟後起修。因為大部分人善根還不完全具足,悟緣還不成熟,所以阿彌陀佛特別慈悲,先接引這部分人帶業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再教他們開悟。因此,我們念佛的人,在這個世界,應該發兩個願報佛深恩。一個是要發願上品上生,另一個是要發願讓更多的人,讓我們的家人、親屬、朋友以及任何和我們有聯繫的人,也都能夠來學習念佛的法門,使他們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佛法的真實大利益。只要有一個人肯認真學,那麼實際上,我們就不但是接引了一個念佛人,而且是成就了一位未來佛。因為一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遲早一定會開悟,最終一定能成佛。因此,勸人念佛,功德非常大。我們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以我們模範的身、語、意感化周圍的人來學佛。如果我們自己學不好,念佛念了十幾年、幾十年,還是煩煩惱惱、是是非非,不能做一個良好的樣板,那麼我們就沒有能力感化周圍的人,甚至有的人看到我們念佛念得煩惱依舊,就不敢學佛了。因此我們要時刻檢點我們自己,時刻提醒我們自己: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要自覺覺他,助佛法化。我們要以“佛弟子”這樣一個標準來要求自己。


四、《楞嚴經》的經題是什麼意思?

下面大家先看經題。《楞嚴經》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我們每天早課念的“楞嚴咒”,就出自這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其中的一小章。
“大”: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即真如佛性,皆本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故名大。此乃說法身,非色相,不可見,然真實不虛。
“佛”:佛即覺者,眾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圓滿顯現,名為佛。此乃說報身和應化身,有色相,可見,以此顯現圓滿的真如佛性。
“頂”:諸佛三十二相之一為“無見頂相”,佛之頭頂有肉,隆起為髻形,一切眾生皆不能見,無見頂故名為頂。
“大佛頂”指真心,既指因位——衆生位的真心,也指果位——佛位的真心。
“如來”:《楞嚴經》所講的如來有三種。第一種為“生滅去來,本如來藏(zàng),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此即法身如來。第二種為“明極即如來”,靈明覺了至於究竟,即報身如來。第三種為“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即應化如來。
“密因”:《楞嚴經》講“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只有以不生不滅的真心作為因地心,才有可能圓成果地覺,若以有生有滅的妄心作為因地心,欲證二死永亡之佛果,了不可得,只能遭受無盡的迂回曲折。此因地心,凡夫、外道及不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不知不證,故謂密因。
“修證”:修因證果之義,修是過程,證是目的。欲達目的,必須因果相符,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欲證大乘果成佛,必修大乘因方可,否則如欲蒸沙成飯,永無可能。大乘因即上說密因,修即從根解結。因是理,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修是事,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了義”:一者了義因,即上說密因;二者了義果,即圓滿佛果;三者了義修證,即頓悟漸修;四者了義經,即大乘經。“修證了義”即依了義經所說之了義法修因證果。當知《楞嚴經》就是了義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就是了義法,依之如法次第實修,必能開悟乃至成佛。
“諸菩薩”:指一切發願修大乘法、自利利他、圓滿成佛者,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諸位菩薩。
“萬行”:即指事修的無量法門,即“三學”戒、定、慧,或“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法之的細行。此經強調三種:第一斷五辛,即不食蔥、蔥頭、蒜、韭菜、興渠,因這五種辛味蔬菜,熟食發淫,生食增恚,食者善神嫌臭遠離,鬼喜而舐其唇,故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第二受淨戒,主要戒殺、盜、淫、妄四種,不但斷身行,還要斷心行;第三攝心旋元入三摩地。
“首楞嚴”:大定之總名,圓含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三種,義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即一切法,不僅指如如不動之真如本體,亦指真如所生之萬事萬物。一切法為真如所生,即是真如。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即指空性,真如即是空性之名。故真如究竟堅固,一切法亦究竟堅固。此非是常途所修有出有入之定,而是本來妙圓、定慧等持之自性定。
“經”:梵語修多羅,義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具貫、攝、常、法四義。貫,貫穿諸佛所說之理,義無缺失;攝,攝受眾生所度之機,圓滿果證;常,盡未來際無有變異;法,具足一切修證軌則。
2009-2-21 12:34: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五、“二十五圓通”和“耳根圓通”是什麼?

《楞嚴經》裏的“二十五圓通(84)”,是二十五種證悟圓通解脫的法門,即十八界再加七大,於任何一門深入修證,都可達到圓通解脫。昨天我們講到,“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六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七大”是“地、水、火、風、空、根、識”。加起來是二十五個法門。大乘法皆是圓通法門,一法圓,法法俱圓,一門通,門門盡通。文殊菩薩撿選的法門叫“耳根圓通(85)法門”。耳根圓通法門,按照順序應該排列在第二,但是,由於它非常重要,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就放到了最後。而“根大圓通法門”,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法門,這樣調整以後,本當依序排在倒數第三,在彌勒菩薩的“識大圓通法門”之前,現在卻排在倒數第二,也就是說,它的重要性,僅次於“耳根圓通法門”。
“耳根圓通法門”是從耳根聞聲入手,用耳根非常專注地去聽外面的一種單純的聲音,藉以收攝身心,排除雜念。當我們聽得熟了以後,心境轉寂,就會發現外面的聲音,即聲塵相,聽不到了,動相不見了,只剩下了靜相,即無聲的法塵相。這時就自然捨去外面的聲音,專注這個沒有聲音的靜相。當我們繼續這樣專注的時候,會發現靜相也不見了,就只留下了專注。這就是耳根圓通法的最初入門:“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但是今天對這個法門,不可能多講。我們的重點是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六、“念佛圓通法門”更適合現代人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雖然只有二百二十四字,卻是淨土法門的心要,以自性彌陀為宗,以大乘修證為教,以圓通實相為體,以離愛得脫為用,以無相念佛為法。此法是圓通法,是了義法,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達實相念佛,乃至成佛。若能真實信受奉行,必獲不可思議殊勝大益。
現代社會,不象古代,水邊林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很多安靜的地方和大量的閒暇時間可以修“耳根圓通法門”。現在的環境十分吵雜,社會生活非常繁忙,每個人從早忙到晚,很少有大塊的清閒時間。因此“念佛圓通法門”更適合現代人繁忙的生活。當我們用想佛憶佛的方法攝住意根以後,其他的五根就也被攝住了,因此叫“都攝六根”。只要學會想佛憶佛,就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任何時間,不論多麼繁忙,就有了可以圓修圓證的基礎了。現在的關鍵是我們要瞭解什麼叫“淨念相繼”。念,大家都有,那個叫雜念,叫妄念。當我們專心念佛的時候呢,那個念,實際上還是妄念,但已不是雜念了。即使我們念佛念得特別純熟的時候,還是妄念。所以不要怕妄念。在修行的一個很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必、也不可能盡除妄念,而正是要利用妄念來修行。因為是妄心要修行,真心不要修行,真心本來就是佛。這個觀念大家要非常非常地清楚。
2009-2-23 19:08: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今天分享的文章
羽毛和說出口的話

木拉.那斯魯丁的家附近,住了個以說閒話出名的人─阿奇斯。
無論白天或晚上,你都會看見那個人在市場裡或者茶室裡,和人說著鎮上最新、最不確實的消息。他就這麼一邊批評,一邊散布謠言,在大家心中散布不和諧的種子,有時他說的話再傳回他耳裡時,連他自己都覺得離譜,但是他就是改不了這個說閒話的壞毛病。
最後他的朋友決定請鎮上最聰明的人─那魯斯丁來幫助他。
那斯魯丁對阿奇斯說:到市場替我買隻雞,而且要快,還有,一定要把所有羽毛都拔乾淨,一根也不能剩。
阿奇斯到了市場買好了雞,卻等不及等老闆把毛拔光,抓起雞一邊趕路一邊自己方拔著剩下的羽毛。但當他把一根羽毛也不剩的雞交給那斯魯丁時,那斯魯丁卻放下雞,要阿奇斯回市場把所有拔下的羽毛全部帶回來。
不可能,阿奇斯大叫道:那些羽毛都散在路上了。
"你說的話就像被風吹散的羽毛〞那斯魯丁勸誡著:隨意亂說的話瀰漫著整個鎮上,再也難以收回,所以,要注意脫口而出的羽毛,別讓他們散布在空中。--回教故事

  **傳播是非者,就如同製造是非者。
  **愛自己的人,就會謹言慎行的保護自己,並要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深切反省自己。


出處:慈愛手冊--愛與心靈的智慧小品。生命基金會、中華護生協會2007.1印行
2009-2-23 20:03: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禪淨雙修”講座之二: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略述

                        釋明證       
(根據在法國潮州佛堂的口述整理)


南(ná)无(mó)本師释(shì)迦(jiā)牟(móu)尼(ní)佛(三稱)

微妙甚深無上法  百千萬劫難值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簡述《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家請看經文,首先由我來讀一遍: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
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
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81),淨念
相繼(82),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七、菩提不增不減

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裏講:“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86)”。因為有一位臥輪禪師說了一個偈子:“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說菩提可以天天增長。六祖大師不同意他的錯誤觀念,因為菩提自性本來就在,每個人都具足,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87)。它從無始旷(kuàng)劫(jié)以來就和我們在一起,從來不增不減,怎麼會增長呢?六祖大師“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修行不可以斷掉妄心,真的斷掉了妄心,就是入無餘涅槃,入了無餘涅槃還怎麼修行?也是說修行不可以斷掉思想。思想是什麼?思想是妄心的作用,斷掉妄心的作用還怎麼修行?臥輪的伎(jì)俩(liǎng)“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實際正是禪師所罵的“冷水泡石頭”、“黑山鬼窟裏作活計”,以此求開悟,恰如緣木求魚,絕無可能。因此,我們只能利用我們的妄心,提高妄心的專注能力,鍛煉妄心的動中功夫,再加具足參禪的正知見等,在活活潑潑的現實生活中,用我們的妄心去尋找時時刻刻和妄心在一起的真心。找到真心以後,依然不滅妄心妄念,只是要翻過來轉依真心、隨順真心,這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常隨佛學”的一個重要意思。如果開悟了,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很多經典我們大概都能看懂了。除非比較深的那些經典,我們還不能全部瞭解。但是,普通的經典看起來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心花已經開放。花開見佛,就是我們的妄心首次像花一樣開放了,見到了我們的自性真佛。

                 八、“大勢至法王子”和“五十二菩薩”是什麼意思?

“大勢至法王子”。“大勢至”,《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悲華經》說“往昔因中,彌陀作輪王時,觀音為長子,勢至為次子,今在極樂,居彌陀左右,輔弼佛化,候補作佛。”“法王子”,佛于法自在,稱為“法王”,菩薩為生於法王佛陀之家,故總稱法王子。《大智度論•三十二》說:“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同倫”,即同學、同修、同行、同道。“菩薩”是簡稱,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義為覺。薩埵(duǒ),義為有情。有情,即眾生之別稱。諸多因緣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有感情、有情義,故名有情。一心可現十法界,除佛法界外,餘九法界皆名眾生,或名有情。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有已經覺悟的有情和使其他有情也覺悟二義,即上求下化、自覺覺他者。菩薩上求佛覺,覺知自心本來是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亦必成佛;菩薩以自覺之道,下化一切有情,同心念佛,齊成佛道。
佛經裏沒有多餘的閒話,所有佛菩薩的名字,所有的數字,都是表法的。為什麼是“五十二”呢?因為菩薩修行一共有五十二階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覺、妙覺。因此,大勢至法王子以及和他一起修行的念佛人一共有多少呢?恰好五十二位,每一個階位,有一名代表,故說“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也就是說,這個法門非常殊勝,從初學佛的初信位菩薩,一直到妙覺菩薩,通通能以此法一門深入,直至最後成佛。所以每一位念佛人,應該充滿信心,不但要念佛往生,更要成佛。念佛法門,其實就是成佛的法門。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這是當時的一個習慣,現在也還是這個習慣。我們的 “五體投地”禮,其實就是“頂禮佛足”的禮。在向佛祈請或報告之前要先頂禮,以己至尊之首,頂觸捉持佛足,表示尊師重教。
“而白佛言”,就是對佛講。以上是結經者的敍述,以下是大勢至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的彙報。
2009-2-24 20:19:4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