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有一本育儿书,讲了一个实例,一个混血男孩,爸爸是意大利人,妈妈是中国人,小时候在印度的英法双语学校读书,爸爸和他讲意大利语、英语,妈妈和他讲中文、英文,后来这个孩子就被绕糊涂了,产生了交往障碍,在哪个学校都不能融入,说一句话里会把会的几种语言的词汇都掺和在里面,如果听的人不是懂得所有这几个语种,就没法跟他交流,这个小男孩也很着急,有时急了就打人,到了八岁还没办法用一种语言表达自己。换了好几所学校,从公立转私立,但每次上一两个星期,校长都会找他妈妈谈话,让他转学,有的学校还要把学费全额退给他们,一份不收,您赶快离开就行。
其实孩子确实有能力学很多种语言,但是有个条件,就是:
[b]每个人坚持只和他说一种语言或方言[b]
有个教育家提出了一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实现的做法:
妈妈说语种1,爸爸说语种2,保姆说语种3,厨师说语种4,接送上学的司机说语种5,园丁说语种6……这样孩子不会把语言混淆在一起。
但是我觉得,学习不同的语言也是分阶段的,这样不会造成孩子说话过晚的情况,因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听的语言材料积累够多,才能产生质变,把消极的“听:发展成积极的“说”。如果需要听的语言种类过多,他需要积累的足够让他张嘴说出来的语言总量就会很多,张嘴说话必然晚。那我们在法国的中国人也许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两三岁之前,让孩子多听中文,如果配偶是法国人或者孩子由法国人照看,就先限于听中、法两种语言。等孩子能运用至少一种语言大量说话的时候,再加强第二种,两种语言都可以和人交流了,再慢慢加第三种,德国有个非常有名的神职人员就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没上初中之前就“掌握”了九种语言,每种语言都可以达到阅读的水平。但他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位神职人员本身就很博学,也有时间耐心的教孩子,不像我们现代上班族,那有时间和精力啊,不上班还得做饭、打扫卫生、购物,这位神职人员家里有若干仆人,他除了去教堂就是培养孩子了。我们要是能给孩子提供环境,先把中、法、英让他们学明白,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
2014-9-19 11: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