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anorose

三歲咪咪讀國學經典分享:一生輿經典同行

605
回复
3978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刚才说要明白,要怎么明白?要用一种方法。用什么方法?十字打开。往横走,尽量求其广大,往纵走,尽量求其高明。如果这样你就得到道理的最高处,或是得到最真实的地方,所谓"最"就是你所能尽到的"最",而不是客观的天地间的最。你能尽到这样的最高最大,你就心安理得,你就坦然无碍,你开放你的心灵,你会渐渐接近客观的"理无碍",而你说照着这个道理所说的做,就渐渐接近"事无碍",在实践上,要做到没有障碍。"理无碍"比起"事无碍","理无碍"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只要一个人心地清明,他总是可以在理上尽其可能求到最高。但是你认为应该做的事,应该行的理,在事上表现时,却发现人情是很复杂的。所以一个人对这一点也要事先警觉,不要认为道理上对了,事情就一定按照道理发展,有些时候,事情是有所曲折、多所阻碍的。要明白,人间的情,要明白,事物的理。
     所以在这里就要加上"情理"跟"事理",不是刚刚说的见解而已。你对教育有一个见解,你落下来在现实上实施,我们当然期待依照道理做的事很顺利,不过如果事情上遇到阻碍怎么办,要知道人情世故啊。所以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扰,我到各个地方去,让大家提问题,每一个人都会问,我家孩子现在怎么怎么样,遇到什么什么事情,请问怎么办。好像事照着这个道理做,应该什么困难都没有,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他遇到每一天的事都不一样,所以这里就应该进入另一个境界,叫作"事无碍"。
     要知道事情往往是艰难的,要把道理实践出来往往是曲折的,那么遇到艰难跟曲折,也要用人生的智慧来化解,或者来度过。有时候实践道理的时候有阻碍,我们就产生怀疑,其实你如果想,难道在别种道理下就没有阻碍吗?假如依照别的道理做也有阻碍,那你就要承受这种阻碍,要用心去化解。如果阻碍依然不能化解,那么刚才说的那种心境又要拿来应用了,就是所谓"缺憾还诸天地"。
     比如有些人说,我的孩子不喜欢读经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他说读经很好啦,这是道理上了解了,孩子不喜欢读经,这在事情上遇到困难了,那怎么办?我不能跟他说,读经哪有困难,读经根本没有困难,一个孩子是很喜欢读经的。你如果这样讲,也是道理上说,在现实上,确实有些孩子不喜欢读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就问他说,你的孩子喜欢算数学吗?他想想说,好像也不怎么喜欢。那你让他算数学吗?他说不算还可以吗?不算要送去补习啊!那不喜欢读经怎么办,不喜欢读经那就不要读了吧。(笑)那为什么都不喜欢,却有两种做法?因为数学有考试啊。所以如果认为依照道理去做事情就没有阻碍,事事顺利,那是妄想,不仅仅教育是这样,一切都是这样--你对人诚恳,人家就一定对你诚恳吗?妄想。你依照道理做事,这个社会就被你转变吗?妄想。甚至连很亲密的人,比如说夫妻,你依照做丈夫的道理做丈夫,难道妻子就没有抱怨了吗?妻子做好了妻子,丈夫难道就很珍惜疼爱你吗?妄想。你要知道这是妄想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还好,人间并没有这么可怕,并没有说,你做得越诚意,对方越挑剔,并没有这样。只有你做得越诚意,和谐的可能性更大。所谓更大,并不保证永远和谐,事事如意,只是它有改善,人生只能求的最大得改善。如果它不改善怎么办?就那一句,缺憾还诸天地,命啊!那就认命了吗?也不是,而是在尽可能的努力中渐渐求其改善。
2011-6-26 16:58: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所以你的孩子要读经,你知道读经是道理,可能家里人也并不一定都赞成,如果今天你知道了如何了解道理,甚至知道怎么去说明道理,也不一定对方就会听。这就是事情上的阻碍,所以要"事无碍"。事无碍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而是在实践上你要放宽一点,知道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遇到复杂的事情不要恐慌,不要抱怨,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好不是完全如意,而是只能如此。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你所做的事必定是日渐合乎你所见的道理,这叫做"理事无碍"。你遇到事情的挫折困难,永远不要忘记你对道理的了解和你的理想。要知道理想跟现实总是有差距。而这个差距,你要预设它是很大的,所以你要居安思危,事情还没有做,你就要知道它的艰难险阻。能够非常顺利,这是你的好命,如果阻碍很大,这也是你应该承受的命运,不过只要做下去,应该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在等待你。这样一面是追求理想,一面是承认现实,两方面同时存在,这叫做"理事无碍"。这个人人生就没有所谓的困难,就没有烦恼。因为一切困难跟烦恼,它也是天地间的道理,你也要缺憾还诸天地,如果你随时这样做人做事,这叫做"事事无碍"。
    当然,有人这样做了,你也不要认为只有你会这样做,我们同时可以希望可以期待其他人也可以这样想这样做,当你遇到其他人也这样想这样做了,那叫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这两个人叫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个人之间,自己是理事无碍,两个人之间也叫做事事无碍,所有的朋友都这样做,这些朋友之间事事无碍,世间人都这样做,世间就是事事无碍,变成一个最完满最幸福的人间。所以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步步去了解人生,其实不管是理还是事,理无碍还是事无碍,总加起来就是一个大道理,一定要从整体的道理来看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
     那么面对你孩子的教育,是否可以理无碍了呢?能够事无碍了呢?能够理事同时并进,到最后达到事事无碍。如果可以,你自己不仅是对得起你的孩子,还可以影响别人,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真实。我希望凡是听过我演讲的人,也都能够这样想,这样我就不必到处演讲了,因为你就可以帮我演讲,读经的推动就会很顺利。尤其是每个人机会不一样,假如你有机会遇到领袖型的人物,他就会在某个地方继续这样做。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听我们的,随时都要以最谦卑的心态想,我虽然这样看,但是这个世界上可能有更好的道理,我随时准备接受,如果这样,就不是我们强人所难。将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甚至要带着世界,往一个更理想的方面走,其实非常简单明白,而且是唯一一条路,就是跟着道理而走,从理而行,这个理在人人心中,就是从良知而行。良知本来就有知的能力,至少它有诚意,一个有诚意的人,他一定日渐扩充他自己,提升他自己。讲来讲去,天下只不过这件事,这件事就完成了所有的事,所以你如果放在教育上,你这样就安心了。如果你还不安心呢?你也可以自己再问自己,哪里不安心,然后再问,别的地方是否可以让你更安心。不过有些人还是会在现实上想,如果能够有一种前景可以看到,那就令我更安心了。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这样教导你的孩子就是照道理而做,至于他将来如何,我们可以说他有一个最好的将来,什么叫最好的将来,你不可以预期。不能预期我还是心里不安,你不安,其它地方就能安了吗?我告诉你,你永远不安。你只是跟着人家走安了而已,所以现在社会上的人,如果你问他你对孩子的教育安吗?他会觉得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安了,他安在什么地方?安在我不思考,闭着眼睛,捂着耳朵。所以一般人安不是真安,你要安在哪里,安在每一个当下。
2011-6-26 17:00: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不过一想他的前途,你还是会不安,像我们这些已经让孩子读经的父母,我觉得你还是有所不安,尤其是主办人跟我讲,家长还是要了解一下,这个孩子现在是这样,他将来怎么样。我说我怎么能保证他的将来呢?你不保证他怎么能安心呢?你看你还是心不安,这没办法。所以我只好"欲有事焉而勿正",我是正一下,先把预期的成果在这里依照我认为的道理可能应该这样发展,我跟大家介绍一下,但是如果你要我保证,写确认书给你,我说不能写确认书的。当然我心中有我的规划,其实这规划是来自于所谓的"理无碍""事无碍"再加上"理事无碍",当然我预祝你的孩子"事事无碍"。
     好了,这个孩子能够依照读经的道理受教育而很深入确实--深入确实的评判条件只有两个,一个是"老实",一个是"大量"--各位的孩子如果都做到了,我们就应该认为我不仅心安理得,纵使还有缺憾,缺憾还诸天地。孩子资质不一样,你不可以和别人比较,你只能说,我的孩子以这样的程度,接收这样的教育,已经是天地间最好的选择了,要不相信,你去选择别种教育看看,看看它有没有更好的成长,如果有,你立刻不要让他老实大量读经,要这样想哦,这样想是坚定。坚定不是保证有成果,而是你认为天下的道理就只有到这里。这是安心法门。所以安心法门不是从效果来看的,当然也不是像一般人从很多人都这样做来看的,安心法门是由于人生只能到这里,我就站在这里。
     你站在这里了,有人还要问,将来怎么办?我常说,对于一个真有智慧的人,真了解读经的人,他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做到人生最高选择,他的孩子有最大的成长,他将有什么样的身份地位财产寿命都要问,名禄位寿嘛,这问是没道理的。不过你要我负责任,我也负一点责任,就是你这样做了,你的孩子应该有一点成长。我常说,一些资质好的,就是聪明的,会更聪明,不聪明的,也会聪明起来。这些大量读经的孩子,尤其是我预计读三十万经典的孩子,二十万中文、十万英文的孩子,应该都可以接收培养而使他成为一个人材。有的教育家认为一个孩子只要能够流利的讲话,都可以培养成一个学者,何况我们孩子可以背诵三十万字,而且是经典。他的生命的内涵,他的学习潜力,大概都有相当水准,再加上合理的培养--这也要合理,你的教育是合理的,将来也要合理,一辈子都要合理--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人材,至少成为一个学者了。何况如果能够背诵五十万字,更好。
2011-6-26 17:01: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所以我老早就规划好了,要让这些孩子去接收合理的栽培。就好像种下种子了,我们漫天撒种,有的种子发芽了,我们要育苗,经过培育,这个苗应该会长大,长枝长叶,应该会开花结果,这是按照道理而来的期待。那么怎么育苗,怎么让他茁壮,这也是有道理的。本来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他茁壮,一种是,他在有基础之后,回归体制,这叫接轨。还有一种是不接轨。所谓接轨有两种方法,一种叫"跟进法",一种叫"搁置法"。一个家长认为让孩子读经,他现在让他读,还蛮放心的,至少是幼稚园读放心,小学时就有点不放心了,小学如果放心可能初中就不放心,高中放心,可能大学就不放心了,等等。越到年纪越高,他想起来越不放心,所以有些人随时想要接轨,他问我方法。我说第一个是"跟进法"。
      "跟进法"的意思是,随时都按照他的年龄跟得上他同年龄的体制课程,比如他三年级,那么随时让他做三年级的课程,一个中等资质的孩子,我们认为他可以自己做功课,只有学校老师认为不行,其实我们认为可以。在这里你要判断一下,到底可以还是不可以。判断不需要争辩的,你就实践看看,而我们读经的地方这么多,已经可以证明给你看了,一般中等资质的孩子是可以自己做功课的。而且你让他自己做,他更加扎实而且高兴。还有,我们用多少时间做功课呢?我们依照道理而说,学校功课的难度,跟它的质量,大概一个中等的孩子只要用五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做完,所以学校教育浪费了五分之四的生命。何况一个大量读经的孩子,经过一两个月的提升,提升他的学习能力跟学习兴趣,他其实可以用十分之一的时间做完功课。如果道理是如此,而且实践也证明如此,你就可以放心,接轨没有问题,那叫作"跟进法"。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甚至用更少时间做功课,随时回到学校体制,他可以保证一定水准,更加的名列前茅。
     另外一种方法是"搁置法",就是暂且放着,以后再说。比如一年级到五年级,读了五年的经典,统统不管学校功课,假如他初中要接轨,到六年级再说,到六年级才接触学校功课。为什么可以如此呢?因为我们看准了学校功课他的强项只不过是知识的学习,我不敢说学校只有知识的学习,而说它是长项,因为整个世界都如此嘛,刚才讲过了。为什么我们说不全是知识?因为它还有其它的东西,号称"德智体美劳",在台湾叫"德智体群美",号称如此,其实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其它教育,都可以在读经可能产生的效果中完成,只有在知识上,有人认为,你读经了,但是你的学校功课,就是所谓知识学习,并没有尽心尽力,我们学校大部分时间在学知识,请问你的知识从哪里来?我们说我们搁置吧,放着。因为我们对于人性有所了解,知识的学习是越长大越容易的,就是这点对知识的了解,你就可以放心,尤其满肚子都是学问的孩子。那么到了六年级,他从哪里学习起呢?知识的学习又有另外一种规则,就是要从浅的开始学,学到深的,所以学学校功课,一定要从一年级开始学。那么请问一个十三岁的饱读诗书的孩子,他来学学校一年级功课,多久可以学完?大概几个小时学完。
2011-6-26 17:02: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哦!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花一年,而且早出晚归,老师家长学生不知道拼了多少命,一年才学那些东西,我们的孩子不学了,放着,等到以后,几个小时就学完!然后就学二年级功课,一年级学完当然学二年级啊,因为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已经--讲一句不客气的话——看破了学校教育。我们看扁了——不是陈水扁的扁啦(笑)——他自己以为很大,我们根本就看不起他的,我们看不起学校功课的,因为它太简单了,太无聊了。
     我有时候去小学,做所谓的辅导。因为我是师范学院的老师嘛,我的学生是做老师的,所以我是老师的老师,也就是要去看我们辅导区里的老师教学。那么老师就很认真表演给我们看,老师又用了最科学先进的方法,让孩子互相讨论,所以我们教师是分组,一组两组三组四组,桌子不是这样很整齐的。老师就说,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各组讨论,讨论好了,写出答案,站起来公布给大家。老师就发问了,然后下面的孩子--因为我坐在教室后面,我可以听见他们喃喃自语--老师一发问题,学生在下面就讲,这么白痴的问题,意思就说你还没问我就知道了。所以小孩子是可以自己学习的。然后,知识的教育本来就是这种性格,我们如果明白人性,我们就明白一个人怎么学知识。明白一个人怎么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判断这种学知识的方法到底合不合人性。所以"搁置法"是很恰当的方法,"跟进法"只是安慰家长的心,一个懂得人性的家长是可以搁置的,那你说小学六年级可以搁置,初中就不能搁置吗?初中也可以。因为所有知识都是一层一层升进,所以知识结构就好像爬楼梯一样,它是一种逻辑型结构,一步一步往上升的结构,而人生对于这种知识的了解是越长大理解力越强,就是学习能力递增,如果你只注重知识方面的教育,你真的只能浪费孩子,因为越小的时候只能学一点点,而且越小的时候理解力越不好,你学这一点点就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所以搁置法是恰当的,你如果不敢搁置六年,你就一年搁置一次,不过这也是浪费,因为一年级整年你花两个月三个月时间学完,这样你还是浪费啊,你到六年级几个小时学完不是比较节省吗?然后,人类还有一种学习,就是学习能力递减,越长大学得越慢,学得越不深入,那种学习我们就要把握他最小的年龄,恰当的黄金时间,这种学习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要让他尽量的吸收,尽量的酝酿,所以有一种学问,它是逻辑型的、结构型的,有另外一种学问,它是直觉型的、浸润型的、酝酿型的,这种浸润酝酿型的,它的学习方法就是吸收。
2011-6-26 17:03: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如果有志气,家长又有期待呢?他是不是只读到十三岁?因为三年还没有读完。所以他可以读到十五岁,十八岁,那到底要读到几岁?如果一个孩子从胎儿开始,他是否读到十三岁就一定要切断呢,一定就不读经呢?这要怎么判断?我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
     就好像有一个皮球,里面有空气的,这个皮球浮在水面上,你用力往下压,这个皮球会沉到水底。它越沉越深的时候,那个浮力越大,它越沉不下去。但是你尽情的往下压,压到你已经没有力量了,这时候你已经尽力往下压了,你不得不放手,你一放手,你压得越深,它蹦得越高。所以有人问我的孩子读经读到几岁,我说,读到他不想读的那一天就已经差不多了,他的福气就到这里为止了。那他说,如果我继续要求他呢,他还可以读?那就再读一点,一直读到你要求不了为止,他的福气就到那里。所以读经的孩子是有福气的,能读越多福气是越大的,没有福气的孩子读不到经,福气小的孩子读不了很多经。什么时候已经到达他福气的顶点,他就读那么多。所以这也没有一定,普遍来讲,按照人类正常的发展,从零岁三岁开始,一直到十三岁,大概差不多就完成三十万字到五十万字,古人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大部分都能够有一百万字以上,也不必这样要求。古人所做的事不一定对的,有些时候过分了,所以三十万到五十万字,我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期待。
     那么这些孩子已经要蹦出来了,出来了我们怎么样接引他,这个道理很明白,不要我讲就知道啊,就是他现在已经进入什么年龄了呢?已经进入到理解的年龄,甚至是融会贯通的年龄,是他要表现的年龄,还有他要创造的年龄。已经进入这个年龄怎么办?你就让他走这个路啊,要走了解的路啊!
2011-6-26 17:0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首先是了解,了解多了,我们要相信人类的能力,他能够把各方面的了解贯通起来,成为系统,所以了解能力,然后贯通能力。有了解又有贯通,他就能有所表现,如果又加上自己有才华,表现得高明,他就是创造,表现得不高明,他也能够有一定水准。所以你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烦恼呢?你就按照这个程序嘛。你说谁来引导这个程序,我告诉各位,几乎不需要任何人教他。那你说我感觉这个蛮可怕的,好像前途渺茫,所以需要某些人,拜托你能不能介绍某些地方。其实可以不需要有的,但是如果有需要,有人做这样要求,要有人做引导,也是很容易。所以我老早就有预计,要开书院,尤其是有许多孩子已经有基础了,我们不应该让他流浪在外。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人生正常发展的道理做,可能他这个苗长到某个程度又会被风雨折杀,所以我们要保护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熟。我们做法很简单,如果能来书院就来书院一起读,有个伴,如果不能来书院也可以,我们给他建议一条可行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开书单。第一步,他已经到了解年龄,我们就要让他了解,怎么了解,就是他以前所背诵的经典,包括中文跟外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概念每一句话都念明明白白,解经。以前不是读经吗,背书吗?有人说,背书不了解有什么用,我说你不要着急嘛,他还没有到了解的时候。有人说不了解就没有用,所以一面读要一面了解,这莫名其妙啊,你已经知道读经的道理不是吗?教育是依照人性来开发,现在理解就不合人性,你为什么要他理解。于是他就降低水准,降低经典的水准,去选那些假的经典,因为他可以了解嘛,所以就从三字经开始读起,从唐诗,而且唐诗读五言绝句。这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说已经入门了,而不能登堂入室。
    现在我们把理解的时代放在应该理解的年龄,理解的方法很简单,首先要解经。怎么解经?解经方法很简单,古人就做给你看啊,你看古人对经典的注解,都先注,这个字怎么念,再注这个字什么意思,单字解释,然后一个词语合起来什么意思,然后这句话什么意思,然后这一章什么意思,都是这样解经的啊,这不是很明白吗?何必再人家讲呢?所以只要懂得道理,你都可以自己发展出来。出门以后的孩子首先就要他做这一步。
     这一步很简单,要自己做也可以,要集合起来也一样,这也不需要指导,就告诉他这个方法,现在已经确实有些孩子读了很多了,读了三十万字以上,他的家长稍微有点着急了,也来问我,我说你还是叫你孩子多背吧,他说我们一面在背,一面也给他解释解释吧。我拗不过他,我说好,我教你个方法,叫作"移注法",就是说你读的经典是这些,你不是只有读了背了,你自己要去了解意思了。怎么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了解,那你要自己知道自己了解不了的,古人有了解的,你去学古人,古人有许多注《论语》的人啊,只介绍你一家比较可靠的,或者大家比较常用的,我的贡献,大概就只能介绍这个。比如"四书",我介绍你去读朱熹的集注,这是一本最基本的注解了。那怎么做?你知道的你就知道,不知道的要求知道,就从古人的注解那里看到,原来是这个意思。就把原来不知道的写在你的这本书上,这本原来没有注解的书,你就写在那里,这是我——不一定是发明,但是很多人一听到这种做法,觉得很可行——称为"移注法",把注解移过来。这样移过来每个字你都清楚了,才放过。
2011-6-26 17:05: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不清楚的看注解,如果注解也不清楚的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种是再去查,查别的注解,查字典。因为有些古人认为,这你应该了解,所以他没有注,你还程度很差,没有办法,所以你去查普通字典,最后都查不到了,没关系,还可以来一个"搁置法",放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继续做下去,做得越多,我的程度越高,那个原来不了解的,在哪个地方忽然了解了,于是我就了解了,你为什么苦苦的要守在那里,所以移注法是非常令人喜悦的,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会背了,他现在正想要了解,而且一天一天有进步,那种进步是自己知道自己进步的,读经的孩子有没有进步他只知道我越背越多,了解不了解他是不知道的,但是这个时候,一个人理解力成熟,他想要理解,而且又知道自己理解,那是无穷的喜悦啊,那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啊,所以一个孩子很容易就做了。
     二十万字中文,十万字英文,那个英文也要每个字都去知道它的发音,以前发音正确不正确,现在查发音,就知道正确了。然后,这个字什么意思,这句话合起来什么意思,渐渐他就会通了文法。如果没有也去找一些文法书来看,自己就可以通,真的是无师自通。所以中文英文,三十万字的这些经典,多久可以完全每个字都了解,地毯式的了解呢?最多两年到三年,有的一年就完全了解。刚才说的那个台湾的孩子,我跟他说移注法之后,他回去之后非常高兴,每天还是读经,家长不准他每天做移注,他一直想,所以利用零碎时间赶快去移注,两个星期,就把大学中庸论语全部移注完了,现在移注到孟子了。有一个朋友说他遇到这个孩子,把书拿来——本来如果我让大学生移注,他们也不会背吧,只有移注,我们当然知道这效果不大,但只好如此,我给他们考试,翻开书说解释这一章,然后书还给他,他就着他有移注的来解释,我说程度高,移注的少,你如果程度差就移注得多,所以我看到移注很少的学生,我就很高兴,说你了不起,移注这么少,那你解释给我听,往往都不会解释,他偷懒嘛,一下就考出来了。所以一般的考试方法是他看着他的移注来解释,而这个孩子呢,因为他受过训练,他记忆力很强,凡是移注过的他几乎都记得,所以人家考试,就是他不看书,问这句话怎么解,他就一句话一句话解给你听,然后合起来解给你听。这个孩子只有小学五年级。他很快四书每个字都会解了。接下去,如果他再做一两年的工夫,我说,很少有中文系的教授有他这种学问。所以移注是第一步,解经。你说一般人都很烦恼,我的孩子背这么多经,将来怎么办,我说这还要烦恼吗?你懂得人性就不要烦恼,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这样发展的啊!你说这很神奇,怎么可能一下子成为学者。这有什么可神奇的呢?只是你不按照道理做事罢了。
2011-6-26 17:07: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了,移注过去后,是不是就完事了呢?没有。因为移注后,还是属于知识性的了解,虽然他也有一种体会,这是自然而来的,但是他还是以知识的了解为主,而且,他也只照着问句了解,至于思想的系统--比如移注了论语,他对于孔子整个生命的特质,或者要他讲出儒家学问的系统,那是更近一步。有时候这是默默然有体会,所以一个孩子还不要到移注的时候,有些老师已经发现,这个孩子对于四书,跟老子庄子,他们往往能够稍微分别出来这两家的不一样。至少我听过有些孩子,他读唐诗三百首,能够自己说,他对于杜甫跟李白的感受是不一样。这不一样讲得有时候不清不楚的,但是他已经有感受了,何况他将来又有解经工夫。还有更进一步,我们让他看古往今来所有的评论,对于这各家各派的评论,这是第二步。第三步,除了这些经典所代表的主流智慧之外,人类还有许多思想系统。东方就有儒释道三家,西方思想系统更是千变千化,我们要让我们孩子把这东方五千年西方五千年所有的思想系统,都要全部经过,都要了然于心。
     你说这个大学问这不可能吧,其实这是非常容易的事。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中国人印度人都是人,西方人也是人,他们头脑怎么想,我有一个头脑,他们怎么想,我也都可以怎么想,只是你放不下你自己,或者说你的基础学问太薄弱,他们是从某个高度开始讲起的,你根本连这基础高度都达不到,你当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你一旦达到他的基础高度,顺着他的思维一步一步去想,就跟他一样。这就是西方的学问系统。中国的,纵使以领悟为特质,但是中国的学问也可以安排成系统,所以我们现在先求系统,有系统的了解就成为一个学者,至于他能不能领悟,我们相信,一个读经的孩子,这么长时间圣贤义理的燻陶,他的心灵对于智慧的领悟,应该至少在一般人以上。所以,我们就可以保证这个读经的孩子,经过五年到十年的培养,他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一个融贯古今,汇通中西的学者,至于他能不能对人生有一种高度领悟,就是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圣贤人物,我们只能有最大的期待。
2011-6-26 17:08: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所以我们将来要培养的人材,以圣贤为最高标准,其次是一个学者。而这个学者是什么样的学者,圣贤是什么样的圣贤呢?所谓圣贤,就是内圣必定开外王。你没有外王怎么能够叫内圣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本身就一定充实饱满之后,发为"在亲民",如果不"在亲民",你怎么能说你的德已经"明"了呢?所以你没有发为"外王",怎么能说"内圣"已经完成了呢?所以中体西用,内圣外王,这是人生必定要走的路。唯一的路。你走上去了,必定能往这个方向前进,没有别的疑惑了。你再疑惑就代表你不了解人性了,不了解道理了,你的理就"有碍"了,所以刚才说理无碍,接下去就说事无碍,因为这个理一定要贯彻在事情中,这个人理见得透,他又有大学问,大能耐,他事情会处理得更加完满。
     而且这个人对于人间的事物,他一定有相当了解。比如这个人读了经,又读了史--古人说,既读经,又读史,既读史,又读经。如果读经不读史,那你的学问是空的,因为你不能实践,或者说实践起来又理想太高,你不知道事物的变化,所以"既读经,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你看书就不只是为解经而已,"既读史,复读经",你读了历史,你就有预测事物又知人的能力,如果"只读史,不读经"呢,那不行,你可能会因为方便而耍权谋。所以"既读史,复读经,则论事不谬于圣贤",你面对事情就不违背圣贤之道。所以读经让一个人端正他的方向,读史让一个人才华可以施展在人间,这就是真正的学问。
     这个人所成就的学问只能在思想层面在课堂上讲,他已经成为一个学者,而中国所要求的学者是能够应世的,所以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这样才能是大学问,我们要培养的这种人材,他假如才华高,就必定能施展于世间,他的机缘好,就必定能在世界上真的展现他的功业。如果他的功业是展现在经济上,这就是所谓企业家,这是非常顺理成章所能预见的将来,你还烦恼什么呢?
2011-6-26 17:09: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所以,我的整个读经教育推广的预设的行程,就是,我们的孩子十年读经,十年融汇,接下去十年历练,真正的去面对世界了。十年读经是好像比较封闭的,十年的融汇义理,这也是半封闭的,我们效法古人,十年不窥园,十年不到花园去,就是十年不出外,在这里闭门读书十年,在这里读天下所有的学问。如果三岁读到十三岁读经,十三岁到二十三岁解经融汇,到二十三岁就可以面对世界了,面对世界要历练,比如他的学问是不是真成熟呢?要拜访名师,名师在哪里就去哪里。名师在北京就去北京,名师在台湾就去台湾,名师在美国就去美国。他可以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也可以以西方文化为主。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人,他对西方文化并不陌生,以西方文化为主的人,他不仅可以面对西方的高级知识分子谈西方文化,而且他可以对中国也有很深入的了解跟敬重,这样才可以引导西方人一起来敬重中国文化。
     或者他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做事,凭个人机缘,就从哪个职位做起。机缘高的,他马上被人所认识,甚至有些公司有些团体,他老早就来预订了,我需要什么人材,我喜欢什么人材,他一下去就马上二十三岁做一个相当高级的职位上。机缘不好的,就比较低的职务,机缘最差的呢--因为他如果真的没有去学校接轨,没有文凭,将来人家大学毕业都有一个相当的职务,我们孩子怎么办--所以,假如机缘真的很差,还有一个工作可以做,就是——扫厠所。(众笑)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会饿死人。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从这二三十年来这样的转变,我们可以有一个预期,就是中国很难再饿死人。所以你孩子应该不会饿死。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人,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一个真正有高度志气的人,顔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的孩子如果真有志气,要学顔回。有人说,顔回就是营养不良早死的,其实,这是汚蔑之词,这是想象之词,现在,早死的往往是营养过盛,不是营养不良,你烦恼什么?所以一个人衣食温饱一息尚存的时候,都应该尽其可能为自己生命的广大高明做奋斗,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他的吃饭穿衣来烦恼,这才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你的孩子读那么多经干嘛,连这一点都放不下,怎么可能成为人材嘛。所以家长不要用自己庸俗的眼光来烦恼你的孩子,你越是烦恼,孩子越是被你的庸俗所限制,所以你放开吧,我就告诉你,你的孩子我保证不会饿死,最多只是职位底一点,就是扫厠所。
     那么一个满肚子经纶,经过十年人类学问的训练的孩子,他去扫厠所,会一辈子都扫厠所吗?我举个例子,孟丹梅给我讲一个故事,她的姐姐,从东北到了淄博,为了家庭生计,就去找工作,但人生地不熟,她又没有学历,所以到一个私立学校,问有什么工作,他们说没有什么工作了,但有一个工友的职务,清洁工,假如你愿意屈就,你可以来。也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心胸坦荡,那来就来吧,她真的去做清洁工。她做了三个月,就升到副校长。我告诉各位,世界人材难得,人材就像钻石一样,放在哪里都放光辉,你不要怕的。怕的是没有才华,没有品德,一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你怎么还烦恼他没有饭吃,怎么还烦恼他永远贫穷。纵使屈居人下,他的生命照样光明开朗,又有什么可耻。所以一般家长,整个社会,都价值观混淆,都认为一定要光鲜亮丽,一定要高职务高薪水,一定要大车子--不是大车子,大车子是公共汽车,(笑)--好车子,高楼房。假如一个人的心地光明,他的智慧广大,胸怀悲天悯人,他的才华治国平天下,哪个社会是以这种评判标准来尊重一个人呢?假如一个社会是以这样眼光看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要不然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的国家民族必定要日渐走向清明,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天地的社会,这个社会上的人只是一时迷失,其实遇到一个有道之士,必定会尊重他。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从来没有一个领导他会放弃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这个社会怎么这么功利,我们只要想自己是否功利。
2011-6-26 17:1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因此,我推广读经,从头到尾,从为什么要这样来教育,一步步怎么做,我们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远景愿景可以追求,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刻我都希望能够依照道理来思考。而果然,这样一路走过来,凡是我们所做的,我们认为道理对了,而且随时准备修整我们的道理,结果我们所表现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的开展。开展不算我们的成功,这本来就如此,假如遇到困难,我们都知道,要以最大的诚意来化解,我们期待他可以化解,假如不能化解,我们只好再等待。我们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也希望让孩子读经的家长,时时刻刻随时保持这种清明的心,你就真的可以安心。所以我所说的,并没有高深,也没有新的讲法,我都认为从早就这样讲。因为我只有一个想法,我没有变过,很多人都说,你再多讲一点,我就不能推辞,就再讲,讲完以后还是这样。
     自己求清明,一方面对人,我们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糊涂,我们要知道理无碍之外,事无碍,事情的曲折艰难,有人不愿意接受,有人有许多质疑,甚至你个人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遭遇,那都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有些家长问我说,我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兴趣读经怎么办,我说恭喜你,你的孩子很正常。(笑)只有这样讲啊,但是你去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让他来有兴趣。我引用今年过年的时候,山东赵升君先生跟大家介绍心得。他说,有的家长问我,孩子调皮怎么办?甚至一些开读经学堂的老师问,我们这里的孩子调皮请问怎么办?赵升君说,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就好了;那有些孩子他很笨,进度很慢怎么办?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就好了。有些孩子不喜欢读经怎么办?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就好了。(笑)大家认为他开玩笑,其实不是。如果这是教育一个人最应该走的路,你只能说,我只能这样做了。在"理无碍"的同时,即使你的"事有碍",也"理事无碍"了。
     所以就着"理"看,"理"是清明的,就着"事"看,"事"是复杂的,"理""事"合起来看,这是本来天地间就如此,理想跟现实的渐渐走近--不是理想走近现实,而是理想提升现实,让现实渐渐接近理想。接近到哪里?那是你的命。
2011-6-26 17:11: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什么叫作"命"?命有两种,一种是"天命之谓性"的命,就是你的本分的命,另外一种命呢,是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君子,要知命。本来论语第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易经》第一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好像人生是充满希望,我一直走下去就对了。但是《论语》最后一章告诉我们"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你"学而时习之"你"天行健",整个世界就要跟着你吗?不是的。所以你要"知命",这个命不是"天命之谓性"的命,不是你的本分所在,而是你的限制所在,这是命运的命,这叫"命限"。
     命限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大环境对于你的现实生命的或顺或逆的一种情况,你要知命。你说就是要"认命"吗?不是认命,而是"尽义"而后"知命"。你尽了你的道义,该做的都做了,而居然还有限制,这个时候,哦,命就在这里,你的限制就在这里。什么意思?你的义是不是就到这里停止了呢?不是,你随时还可以尽义,义是无穷的。所以你的义往前推进一步,命就往后退一步,你的义再往前一步,命就往后退一步,总之随时有你尽义的可能,但是随时有命在前面等着你。你要是看到命在等着你而不尽义,这叫作"认命",你要看到你的义还可以尽,而你尽了义,命就在你尽义所达到的最高点上,那叫"知命"。所以论语第一章讲无穷的希望,论语最后一章讲人间的限制。这个限制我们不要认为,这样我们做人很悲苦,这一方面是展现了人生的悲苦,一方面唯有如此,才能够展现人生的庄严!所以,你要尽你的义。易经的第一挂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好像我们前途无量,鹏程万里,也是的,但是"易经系辞传"以后又有"说卦""杂卦"这些文章,易经的最后一句话,杂卦最后一句,"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你在现实上,你学圣人之道,要做一个君子,你君子之道如果长了,小人之道就消了,换句话说,君子之道如果消了,小人之道就长了。所以人生只有一条路,只有做君子的路,你不可能去求一个没有小人的世界,人生在这里是无穷的悲苦,但是也无穷的庄严!
     我们培养孩子,就是要让他知道人生的理想,要让他认识世俗的艰难,在艰难中保持理想,以理想化除艰难。纵使艰难永远不得化解,但是人生理想依然是千秋万世,永不止息。祝福你的孩子是这种孩子。不过,你要孩子是这种孩子,首先家长要有这种眼光,相信所有办读经学校的这些老师都大体上具备了这种眼光,如果没有,我希望他有,但是家长也要互相勉励,大家都有这种眼光,我们孩子就有福气了。而且这种福气不仅是他天生带来的,我们还要增加他的福气,老师增加他的福气,家长增加他的福气,他的福气得到最大的增长,这也是他来这一辈子所期待的!我们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失望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2011-6-26 17:12: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對讀經感興趣的媽媽可以好好看看 336F - 358F: 从“理无碍”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给读经的家庭一个可期许的未来
強烈推薦,對讀經認識很有指導意義。
很長,感興趣才看得完
2011-6-26 17:20: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看得真糊涂.....
2011-6-26 18:32: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