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觉不怕吵 学习不怕吵(3)
圆圆上小学二年开始有了下午自习课,老师不总是跟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由班干部维护秩
序。圆圆当时是班长,老师要求她管好自习课的纪律。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
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小班长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圆圆管了这个,那个人
又开始说话,尤其她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
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圆圆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
静一小会儿。
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圆圆的天性,而老师又总是要求她对自习课的“纪律”负起责来,这
让她左右为难。过了一段时间,她居然写了个“辞职报告”,要求辞去班长的职务,想当文艺
委员。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文艺委员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
当了!
小学是儿童的活动场所,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嘈杂到底怎么了,它真能妨碍到谁
的学习吗?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形成了“安静癖”,甚至这种癖好已到了伤害儿童的地步。
我听一个朋友说,她儿子所在小学创建“文明校”,创建活动中有个项目是搞“无噪音走
廊”。就是下课不许孩子们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校天天派小干部们在走廊里巡视,抓喧哗
者。小干部们把握不好标准,经常是哪个孩子一不留心说话声音稍大就被记下来,就要扣班
里的分。结果各班主任们为避免扣分,下课把学生关在教室,不让学生到走廊中,谁想上厕
所先在教室里排队,一个上完回来另一个再上。听说这个学校的走廊确实很安静,经验还被
推广到别的小学……
在“无噪音走廊”里成长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实质是学校教育的野蛮。这样一种创建
“文明校”活动,能让孩子们心底生长出什么样的“文明”呢?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该追求表面的整齐和迎合某些消极癖好。在学
习环境方面,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学习环
境如果符合儿童的天性,孩子能自然形成学习上的抗干扰能力,他们在这方面有惊人的生长
力。“学习不怕吵”和“睡觉不怕吵”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相同的解决思路。
请看这所小学是如何做的——
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如此自由,每天想上什么课都是孩子们说了算。这所学校从不以“干
扰别人”这样的原因制止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在它的图书室里,有人看书,有人唱
歌,有人朗读,有人画画。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可是够喧闹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却是互不打
扰,各干各的,自得其乐。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抗干扰能力,目的是
让孩子们学会“无论周围怎么嘈杂,都能够立刻集中精力!”
这所学校让孩子们感到快乐,每个孩子放学后都不想离开,第二天早晨又想早早到校。
它招收的学生都很平常,甚至有些是身体有残疾或被别的学校开除的,但学生们经历过这样
的小学教育后,最后却几乎个个成才——这就是那本很有名的《窗边的小豆豆》写到的学校:
巴学园,它存在于70多年前的日本,创办者是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在
今天看来仍非常先进,值得推崇。
在家庭中,家长们当然应该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也是
正常就好,不要太苛求了;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有好效果,
反而有坏作用。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邻居,她住在我的楼下。大约在圆圆读初中时,她的女儿正要高考。
当时圆圆要参加二胡考级,由于上住宿制学校,只能每个周末回家时练琴。结果只要圆圆的
二胡声一响,楼下就开始敲暖气管。开始我们不以为是针对我们来的,因为那个楼虽然隔音
不太好,但谁家有什么声响,仅仅是隐约听到,那音量根本影响不到自己。后来又反复几次,
我们才确信那个声音就是制止圆圆练二胡的。
|
2011-3-2 20: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