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阅读”与“坏阅读”(3)
儿童阶段的阅读大多是童话和小说,孩子只要喜欢读,说明他已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他和书
中人物一起经历过种种事件,并最后一起迎来一个结局,这本书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
迹。具体内容根本不需要孩子专门去记忆,即使他把三个月前读的一本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
忘记了,也不能说他白读了。
至于背诵作品中一些“文字优美的段落”,更是和学习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段落真
优美得打动了孩子,他自然会去模仿和记忆;如果“优美段落”是家长选定的,孩子不一定承
认它优美,这样的背诵就没什么意义。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背
会别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
力和风格,与其背诵一段孩子并不喜欢的文字,不如让他用这个时间多读一本书。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差不多都属于“外行”阶段,
孩子能看“热闹”就已很好,不经历这个阶段,也难以达到内行的阶段。家长和教师最好不要
急于让孩子读了一本书就看到这个意义,体会出那个感想,记住多少东西。你对孩子看电视、
玩游戏怀有怎样无功利的心态,就应该对他的阅读给出怎样无功利的言行。
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
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入研究,他发现,“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
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
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
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读书,他给孩子的钱,孩子大多用来买书了,一套几十本,
没几天就读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却很差,不知是怎么回事。
我问他孩子都读些什么书,他说基本上都是漫画书——难怪。
我对这位家长说,看漫画不叫读书,漫画不是书,漫画只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电视。你
说你的孩子一直在“读书”,其实他一直在“看电视”。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所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等,是以图像为
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阅读形成冲击。一个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
小生活在信息匮乏的环境中,到上了中学后偶然遇到一本书,他会如获至宝地去阅读,他阅
读的兴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信息刺激包围,如
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他对图像会更感兴趣,图像占据了他的输入渠道,
建立阅读文字兴趣的最好时光错过了,以后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
现在患“电视痴迷症”的孩子太多了,这和家长的一些观念有关。一些家长虽然也希望孩
子长大后是个爱读书的人,但并不在意儿童的早期阅读,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得可有可无。
有的认为电视里也有知识,让小孩子多看电视也能长知识;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之前,
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还有的认为孩子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写完了作业,
他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他们不知道这是在错失良机,这种想法让孩子与一个好习惯失之交
臂。这种损失多半会影响一生。
“读图”取代不了“读字”的作用。“读字”之所以优于“读图”,在于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
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
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而漫画、电视和电脑都是以图像来吸引人,尤其电视,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任何转换和
互动,孩子只需要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即可。看电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
的“读图”方式和被动接受性相对于阅读来说,在智力启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
如果把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电视前,他的智力启蒙就受到损害。从进入小学开始,他的学习能
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
|
2011-2-27 22:4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