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考100分(3)
可上帝似乎有一种不公,“分数越要越少”这个现象很残酷但确实存在。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
习上费尽心血,孩子却成绩差、习惯坏;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孩子在学习上却
又自觉成绩又好。这让许多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长感叹自己“命不好”。其实这些“命不好”的
家长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改变不正确的成绩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
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
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
试成绩。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
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
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
得好成绩。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
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
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
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
很大一部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
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
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
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
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我女儿圆圆上小学时,学校对成绩评定不打分数,只打“优”、“良”、“及格”、“不及格”,
85分以上就是优。她成绩一直不错,都打了“优”,但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次卷子上都有些
错,也就是说她基本上没得过100分。我不愿强化考试的重要,所以对她大大小小的考试并不直接过问,只在暗中关注她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她聊聊学校里的事,也和老师们沟通一
下。
老师经常让家长在发下来的卷子上签字,我和先生绝不因为孩子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
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们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们就告
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
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
力放到学习上。
同时我也注意激励孩子,因为她毕竟是孩子,需要一些浅显的成就感。例如,一张数学
卷子,她考了85分,经由她自己修改后,又有9分的题做对了,但还有一道6分的小题没
改对,我会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题上打上对钩,然后用铅笔在原分数旁边写上“94”,告诉她
现在的成绩已变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题她可能会马上再改正,也可能需
要再想想或第二天请教老师,或需要妈妈和爸爸给她讲一讲。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改正了,我
就会把那个94分擦去,写上100分。即使卷子已经让老师重新收走了,我也会给她一个口
头100分,对她说“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
2011-2-28 22:3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