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周易学命运

金正昆教你学礼仪:礼仪金说II

141
回复
225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由此可见,在和别人见面的时候,称呼、介绍、行礼、交谈、握手之类的,再加上交换名片,这五个环节是必行的。我们称之为相见礼仪五大环节。一般和陌生人见面时,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与别人见面时,这五个具体的环节是不可少的。

  交际通常自称呼而始。下面,我们将较为详尽地介绍有关称呼的基本礼仪。在交际的过程中,称呼不仅是关键之点,而且也是起始之处,应该说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开端。平时有人不太注意此点,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和别人见面的时候,这个称呼的问题,往往是绕不过的,它在打电话时或者是在网上沟通时也往往存在着。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拿起电话筒第一句话:"喂,喂,喂。"再问有人吗?那你说我们接电话的不是人吗?你要使用尊称,使用恰到好处的尊称,对方就比较舒服。您跟我说先生您好,来个"您",那是一种尊称啊,那样我就很舒服。你是晚辈,你年龄比我小,你跟我说话时没有称呼,甚至用了不适当的称呼,那我感觉就不会好。

  简而言之,称呼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一,表示尊重。使用尊称,意在表示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为本。使用尊称,意在向别人表示敬意。当你向别人表示尊重和友善的时候,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对方使用尊称。比如,面对一位老人家,你叫他老先生、老人家,在我们国内,约定俗成这是一种尊称。有些时候要不注意此点可就失礼了。比如,有的北京小伙子叫人家老爷子、老太太,那可就有失于尊重了,别人也会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2009-7-2 10:31: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0节:第二篇 称呼他人(3)


  其二,拉开距离。你注意到了吗?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称呼,往往表示着人际距离的不同。比如说,夫妻、恋人之间,有时候就不一定使用正式的称呼。一声"哎",尽在不言中。但若面对外人,你与一个异性之间也和人家"哎",那就麻烦了,那会有点暧昧,别人会怀疑的。

  我的名字叫金正昆,你作为学生也好,作为晚辈也好,作为女性也好,你跟我打交道时,你首先要表示对我的尊重,同时还有必要拉开适当的距离。最得体的做法之一,就是对我使用尊称。一名年轻的女孩子,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什么身份,要跟我打交道,最利于其自身安全的称呼,就是叫我金教授。我们男同志有一个死穴,就是有点虚荣。你叫我金教授,我就感到自己的地位很高,就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得专心致志地扮演教授的角色,就不敢歪戴帽子斜穿衣,就不敢言行失之于庄重。你不能叫我老金,那样我们就是平辈,那样我就会比较随便。我的名字叫正昆,你要叫我正昆,那我会尤其随便。这种称呼是从小与我一块长到大的人叫的。你要是叫我阿昆,那就说明我们彼此关系非同一般了,甚至有点暧昧了。其实,称呼是一种距离,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

  称呼不当,的确误事。但有时同一个人会有很多的称呼,比如我,金正昆,就有很多的称呼。什么"金教授"、"金老师"、"金先生"、"老金"等等。如果你想称呼一个比你大二十岁左右的男人,你可以称呼他为叔叔、先生,也可以称呼他为前辈、同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对方为好。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男士,我们假定他叫刘金山,而且他还是你的上级,他是刘局长,你是他的秘书,或者是他的办公室主任。那么你在工作场合,在外人面前,你就要叫他刘局长,以示公私有别。但是在没有外人的时候,那你也可以叫他局长或者老刘。但是你要是在外人面前叫他老刘,那你就是不正规的。在称呼的问题上,一定要讲究"看对象,讲规矩"。这是一条基本规则。
2009-7-2 10:32: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哪些称呼比较受人家欢迎呢?换言之,称呼别人时有何基本要求呢?以下略作介绍。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但是,常规性称呼,实际上也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比如,中国人对老年人是非常尊重的,而且尊重有加。我们从小就知道不能够称呼父母的名字,要为尊者讳。而在欧美的国家里,是讲究人的平等的,所以孩子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是很正常的,老爸叫孩子名字就更正常了。我们这儿,上边可以叫下边的名字,下边则绝不能够反其道而行。比如,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也许他的孩子可以叫他乔治,因为在他的姓名里乔治是他的名字。而我们在这儿就不行了。我从小就不敢叫我老爸的名字,我只叫过一次。记得那是上小学之前,那时我大概五六岁,很调皮。人家给我老爸写了封信,我就在楼下喊他的名字,结果我被老爸抽了一个大嘴巴。他那一巴掌打的我以后再也不敢叫他的名字了。因为中国人是没有这种习惯的。在任何情况下,对别人的称呼都一定要讲究常规。
2009-7-2 10:32: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1节:第二篇 称呼他人(4)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称呼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在党和政府内部,大家通常互称同志。但是在国际交往中,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就不能称呼人家同志了吧,而应该称呼人家为主席、总理、部长,以示场合有别、身份有别。称呼,实际上是表示身份有别的一种常规做法。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我们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考虑入乡随俗的问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国。倘若习俗不一样,称呼往往不大一样。

  比如,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是:不管结没结婚,你的"那一位"都叫做"对象",也许有的人就不知道这种习俗。有一次,我就弄了个南辕北辙。我和我老婆到大连做客去了,他们那儿在周末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节目,我们正好赶上了。看完节目,当地的几个友人陪着我们吃饭。我太太显得比较年轻,其实她也是三十七八岁了。在那儿陪我们吃饭的一位朋友问我:"你对象今年多大了?"我一听就不高兴了,因为我的理解"对象"是没结婚呐,是未婚呀。当时我还有点小心眼,心想难道我是二婚的吗。出于这样的心理,我就着重的强调:"我老婆今年三十八了!"他一会儿又问,他说:"那你对象忙吗?"我说我老婆很忙,他再问:"那你对象做什么工作的?"我就拒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他看着我不高兴,他就搞了个地下活动,把他太太叫来了。他太太五十多岁,踮着小脚气喘吁吁的跑来了。他向我介绍说:"我对象来了。"天呀!我这时才弄清楚:人家那里不管结没结婚都叫"对象",这下我才算是真的明白了。
2009-7-2 10:32: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国外,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对家里那口子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孩子他妈,这个比较通俗;老婆,这个比较民间;夫人,这个比较正式;爱人,这个比较传统;还有更通俗的,叫什么家里的、屋里的、炕上的、娃他娘,还有直接称呼什么翠花、牡丹的。军队还有一个习惯,叫做家属,但一般老同志都保持着比较传统的习惯,喜欢称呼对方爱人。可能英语好的人知道,"爱人"这种称呼在欧美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在韩国、日本不能用,在港台也不能用。为什么呢?因为"爱人"在那里的理解是第三者。你问一个外国人,你指着边上他的太太说:"这是你爱人吗?"这一句话,你就能够把他气个半死,你等于宣布他在搞非组织活动。称呼的入乡随俗的问题,是一定要注意的。

  第四,要尊重个人习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人们称呼上的习惯也不一样。譬如说,我从事外事工作,在国际交往中,官方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称呼官员的时候,往往称之为"阁下",比如,"总理阁下"、"总统阁下",但是有些国家的习惯则是不称"阁下"的。比如,美国、德国、墨西哥就没有"阁下"之称。懂得外交礼仪的人都知道,在那些地方,你要称呼当地官员的时候,以不使用"阁下"为妙。你有没有听说过"布什总统阁下"吧?没有。我们听到的都是些"布什总统"、"布什先生",没有"布什总统阁下"这样的称呼。你有没有听说过"施罗德总理阁下"?恐怕也没有吧。我们国内也是这样,像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毛泽东同志,我们叫他"毛主席"。周恩来总理,我们叫他"周总理"。而刘少奇主席,人们则习惯叫他"少奇同志"。
2009-7-2 10:32: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2节:第二篇 称呼他人(5)


  在称呼他人的时候,以上四条规则都很重要。第一,遵守常规。第二,区分场合。第三,入乡随俗。第四,尊重习惯。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于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

  平时,我们所常用的称呼方式都有哪些呢?我们在一般性的交际场合里所使用的通常都是常规性称呼。此类称呼,大体上共有以下五种。

  第一,行政职务。它是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中,如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活动等正式的活动中所使用的。比如,"李校长"、"王局长"、"何总经理"、"刘董事长",这些都是我们所称的行政职务,即官衔。

  第二,技术职称。比如,"李总工程师","王会计师",等等,就是技术职称。称技术职称,说明被称呼者是该领域内的权威人士,暗示他在这个方面是说得算数的人。

  第三,学术头衔。这个跟技术职称还不太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头衔,比如,你叫我"金教授"。医生和医师就不一样,按学术头衔区分,医生分很多档次的,比如,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还有其他的。大学里的老师按学术头衔区分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也分了很多。这类称呼,实际上是表示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造诣如何,是其学术水平和学术水准的问题。
2009-7-2 10:33: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四,行业称呼。和外人打交道的时候,比如,对面过来一名警察,你要懂得警衔的还好,一看他的警衔,你就知道他是"警督"、"警司"、"警员",还是"警监"。在我们家就不行了,我老妈说了:他们全是警察,都是自己人,但是他到底是什么级别的看不出来。其实他是军人也好,警察也好,他都是有军衔、警衔的,海关也有关衔。但是有些人不穿制服、不戴胸卡,你看不出来。比如,医生。你到医院去,那么多的医生、护士,你能分出来彼此吗?都是穿的白大褂呀,可能你连医生和护士都分不清楚呢,但是我能分清楚。在医生里,那个教授级的是什么样,副教授级的什么样,讲师级的什么样,还是有所区别的。有时候,你知道他们是什么级别的话,你就可以此去称呼对方。不知道的话,那就得使用行业称呼了,比如,解放军同志,警察先生,医生,护士小姐,等等。这些都是行业称呼,是我们平常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称呼。

  第五,泛尊称。泛尊称,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较为广泛的社交面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称呼。例如,我现在认识一个人,叫刘婧。我可以叫她小刘,也可以叫她刘婧。这表明我们双方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换一个场合,我恐怕就要叫她刘小姐,或者叫对方小姐--这是不知道你的名字,不知道你姓什么的情况下。这就是一种泛尊称。称女孩子的话,就叫小姐。称已婚女人的话,就可以叫夫人,也可以叫太太。称呼男士的话,可以叫先生。不分男女的话,可以叫同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除了性别差异之外,它们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称为泛尊称。
2009-7-2 10:33: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3节:第二篇 称呼他人(6)


  除了这五种最常规的称呼之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可以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爱称。你叫你老爸的时候,你就不能叫他刘某某同志。你老爸叫自己女儿的时候,也不可能叫你刘婧小姐。那样的叫法,就意味着公事公办了。实际上,我们亲属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爱称,或者是昵称。如果人们彼此关系亲切的话,还可以使用类似亲属关系的称呼,比如,你叫她阿姨,她未必是你亲姨。换一个场合,你可以叫我金叔叔或金伯伯。它实际上表示着我们双方之间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有一些称呼是不能够使用的。具体而言,它们主要涉及下述几种。

  第一,无称呼。这个是令人最可恶的。有人往往会没头没脑地撞上来来跟你说话:"哎,到哪儿去呀?"要么令人不满,要么就会引起误会。我在公共场合正跟别人说话呢,你愣头愣脑地撞上来了。本来你应该称我金老师,叫金教授也行,实在不行叫我老金也可以,但是你就这样愣头愣脑的撞上来,或者什么都不说抓着我就走,那就麻烦了。别人就会产生其他的想法,会影响我革命的形象。这就是无称呼,即根本不使用任何称呼。
2009-7-2 10:33: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二,替代性称呼。替代性称呼,就是非常规的代替正规性称呼的称呼。我们国内某些服务行业有些不好的称呼,比如,叫人的时候无称呼,不称其尊称,而是叫号。什么六号、八号、十一号,还有的时候叫"下一个"。在一些医院里就是这样,护士爱喊床号。有那次我就被人家叫十一床,护士喊了半天我没有反应,她急了:"喊你呢,十一床",我问:"谁啊?"弄了半天我才知道,我临时改名叫十一床了。其实这个是不合适的,我是个人呀。我们推崇尊重为本,以人为本,你至少要使用尊称啊。乱用替代性称呼,的的确确失敬于对方了。

  第三,易于引起误会的称呼。因为习俗不同、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平时切勿使用。像我们大陆的人,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自己人一听到被称为同志很亲切,而在海外的一些地方,甚至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它就不适于使用了。"同志"在那里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同性恋。你要不了解这个就麻烦了。你到香港去玩,你要是看到"同志电影院"、"同志酒吧",你千万别进去,别觉得亲切就闯进去了,否则的话,当你出来的时候,你的身份就让其他人怀疑了。

  第四,地方性称呼。地方性称呼,显然有其特定的使用区域。它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被使用,出了这个地方就不行了。比如,北京人喜欢叫别人师傅,可师傅的本意是出家的人啊。假如你到了佛寺,佛家寺庙林立的地方,你见到一位男士或者女士,你叫他师傅,那就等于叫人家大和尚、小尼姑。他一定会不高兴的。我再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像我们很多的同志到医院去跟护士小姐打招呼,他叫人家"小护士"。在他眼里,年轻、可爱的就是"小",其实"小"是可爱的意思,在中文里面大男人、小女孩,一个是威猛,一个是甜甜的。但是在护士小姐的耳里,你叫她"小护士",她会感到不高兴,感觉你对她好像有着轻蔑、歧视的意思。总之,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性的,行业性的称呼,都不能用。
2009-7-2 10:33: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4节:第二篇 称呼他人(7)


  第五,不适当的简称。简称,即全称的简洁式。使用它,有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你所采用的简称要是不适当的话,就麻烦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是全称,人大则是其简称。政府内部的人,也有称他人官衔时使用简称的习惯,比如,王局长人们喜欢叫王局,李处长则叫李处。那天,一个同志跟我介绍说:"这个人是马校"。当时我以为他名字叫马校呢,我叫了他马校半天。后来我还给他写了封信,但那封信被退回来了,最后才知道他是马校长。可见他那个简称不是约定俗成的,它只是被不恰当的省略了。一定要注意:你所采用的简称要是不适当的话,就会匪夷所思。

  我有一个熟人姓王。那位小伙子人很好,对人很客气,是一名博士,也是一位教授,才刚刚三十岁出头。有时候人家叫他王教授、王博士,他往往说:"你们不用叫我王博士,也不用叫我王教授,就叫我小王吧。"可从来没有人那样叫他。有一天,我跟他开玩笑地说:那不是甲鱼吗?
2009-7-2 10:3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假使采用不当,往往便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便是某些简称的尴尬之处。

  现在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社交场合里遇到一个以前从不相识的人。你想和他聊天,而又没有别人给你做介绍。这个时候,你应该如何来称呼对方呢?首先,我认为你要考虑男女有别。先生你好,小姐你好,夫人你好,或者女士你好,这样去称呼就可以了。实在不行,你可以只说"您好"。这个"您",本身也是个尊称啊,这样就可以避实就虚了。比如,我姓金,我叫金正昆。你记得我,你叫我金教授。你不记得我姓什么了,你就叫我教授也可以呀。实在不行,就说您好,总比没有称呼或者乱用称呼好呀,而且这样也是很有礼貌的。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忠告:请您一定要注意,称呼是交际之始,称呼是交际之先。慎用称呼,巧用称呼,善用称呼,将使你赢得别人的好感,将有助于你的人际沟通自此开始顺畅地进行,并将为你开辟一条光明的社交之路。
2009-7-2 10:35: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很喜欢这个教授

原来去听过好几次他的讲座,很幽默风趣的
2009-7-2 10:36: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5节:第三篇 使用名片(1)


 第三篇 使用名片

  现在,我来和大家谈一谈交际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性问题--名片的礼仪。我经常喜欢讲一句话:名片是现代人的自我介绍信与社交联谊卡。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自我介绍。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跟陌生之人见面,一定不好意思自卖自夸,比如:我是教授,我是研究礼仪的专家,我是什么主任,什么这个那个的……,这些自己都是不好意思说的。但是,一张我的名片递过去,我姓甚名谁、何方神圣、所居何处、现处何位,名片上都写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令人一目了然。人家要是不相信,在互联网上一查,或者打个电话验证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名片就是一封浓缩的自我介绍信。换句话说,它也是社交的联谊卡,它可以起到维持自己与他人联系的作用。

  比如,我现在想联系一家酒店,想联系一位懂电器的人给我一些购买电器的参考性建议,想找人合伙做一笔生意,我找谁去?我总是要首先去找一些熟人或者自己交往过的人,这样比较可靠。所以我会先从名片中进行搜索,这样名片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一个专家说过两句话。它虽然有点刻薄,但是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把名片的重要性表达出来了。

  第一句话是:"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名片的人往往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换言之,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当你的交际圈扩大的时候,名片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反过来说,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要是拿不出名片来,有时会损害自身形象,说明自己的交际圈比较狭窄。

  第二句话则是:"在现代生活中,一名不会使用名片的人是没有交际经验的人。"他的第一句话告诫我们要备有名片,第二句话则是提醒我们要会使用名片。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同志只是拥有名片,但不会使用名片。
2009-7-2 10:39: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譬如在比较重要的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交往中,名片的使用必须遵守以下"三个不准"。

  第一,名片不能随便进行涂改。名片犹如一个人的脸面,脸要天天洗,但名片却不能乱涂、乱画。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在你所收藏的名片或者朋友所送给你的名片中,经常有人在上面信手涂鸦。比如,那个手机号码,他想将133换成139,顺手就把133给划掉了,然后在上面写个139。做这种的事的不乏其人。但是,你如果是跟外商打交道,我建议你宁肯不给他名片,也不要给他这种涂改过的名片,否则必定损害你的革命形象。这不是节约不节约的问题,而是你的形象意识问题!在国际交往中,或者是在商务交往中,都不能使用涂改过的名片。

  第二,名片上不宜提供私宅电话号码。正式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商务交往,往往讲究公私有别。有鉴于此,我们向人家所提供的名片上一般有什么呢?有办公室电话号码、总机号码,但是不提供私宅电话号码,而且通常也不提供手机号码。这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借以表示公私有别。

  第三,名片上不印有两个以上的头衔。一般而言,一种名片上的本人头衔最好只是一个,至多不要超过两个。头衔印得过多,未必得体。在社交场合,有的老兄把名片一给你,就会让你发笑。为什么呢?它的上面头衔一大堆,巨多。

  有一次,一位老兄给我一枚名片,折叠的。我当时以为是饭局的请柬呢,挺高兴。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印有他老人家的20多个头衔。

  我向他建议:"你印一个最重要的头衔不就可以了吗?你弄那么一大堆头衔,看上去不仅主次不分,而且还有蒙人之嫌。"
2009-7-2 10:40: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26节:第三篇 使用名片(2)


  外国人,尤其一些大老板,像比尔•盖茨、默多克、戴尔他们,下面的子公司太多了。那么,他们的名片又应该怎么办呢?事实上,他们身上通常会备有好几种名片。大家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吗?就是与不同的对象交往时,他们通常会递给别人印有自己不同头衔的名片。他们在社交的时候,只会使用社交名片。在公务往来中,则会酌情使用公务名片。如果你是我的好朋友,没准我给你的名片上仅有我家的电话。假如到中国来,可能给的是中国总公司的名片。假如到德国去,可能给的是德国总公司的名片。反正保证你能找到他,但不会影响他的业务,也不会给他添麻烦。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三不准"呢?实际上我是想提请大家去关注一下名片的有效使用的问题。你好心好意把名片递给人家,人家却说你根本不会使用、不够规范,或者说你跟不上档次。那么既影响了你的人际交往,又破坏了你的个人形象。

  名片的制作是有其讲究的。下面,我就跟大家讲一讲名片的制作。
2009-7-2 10:40:37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