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野城

占星奇缘 抛砖引玉

1196
回复
5455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谢谢谢谢. 但是问题是他现在还不开窍, 没有定性,我会尝试叫他念佛经,但肯定很困难,不过他每天看到我拜观音菩萨,也会很积极地到我傍边来拜,所以我想他还是有佛缘的. 所以我想有没有什么开智慧的佛经是可以让大人来念诵,这样的话可以让我帮到他.
Post by 野城
有你这样的家长真是人天同赞啊,能从小就栽培孩子种福田实在是这个时代缺乏的,至少中国古代自小就要背诵圣贤典籍,为何古时小孩能博闻强记,难道现在的小孩都笨了,其实不然,是时代变了,以前没有那么多娱乐和诱惑,现在这么多,小孩哪里能抵制的了,自然从小变散漫了,所以家长从严一定是对的 国内应该很多儿童出版社有图画解说的三字经啊,论语啊,都可以买来,经书的儿童版没注意过,也许...
2006-12-6 23:40: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我觉得读经功德是自己的,大人不能帮小孩念吧,但你念,也可以诱发他的功德心,种下善种子,每日都听你念,耳濡目染,他自然也便会了,或者以后等他识字多了,再让他念,他学的比谁都快,这个都是潜移默化的,你看他顽皮,其他他懂的很,只是不说罢了,呵呵

先让他看看动画,培养兴趣啊,不要顾虑,3岁顽童正常的,西藏有个活佛是转世的,生下来便自己会打坐,而且每天就打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从小开始,这个是再来人,没法比的,小孩天性顽皮,该放的时候放嘛
2006-12-6 23:52: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谢谢指导.
Post by 野城
我觉得读经功德是自己的,大人不能帮小孩念吧,但你念,也可以诱发他的功德心,种下善种子,每日都听你念,耳濡目染,他自然也便会了,或者以后等他识字多了,再让他念,他学的比谁都快,这个都是潜移默化的,你看他顽皮,其他他懂的很,只是不说罢了,呵呵

先让他看看动画,培养兴趣啊,不要顾虑,3岁顽童正常的,西藏有个活佛是转世的,生下来便自己会打坐,而且每天就打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从小开始,这个是再来人,没法比的,小孩天性顽皮,该放的时候放嘛
2006-12-7 00:02: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哪里啊,我都没小孩,没有经验的,只是一点建议罢了
2006-12-7 00:22: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野城
哪里啊,我都没小孩,没有经验的,只是一点建议罢了


功德无量.
2006-12-7 00:29: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这个教育小孩确实好, 从根本上教育,至少孩子绝无品质上的败坏,但父母也要身先力行,做个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这样的道德品质教育不好吗?
2006-12-7 13:23: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你的孩子真有福报
下生便遇佛法
这样的人可不多哦
儿童天性未污染前  
善言易入
先入为主
凡为父母者 在子女幼小时
即当教以读诵经典
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
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
等到你的孩子在大一点
推荐他读《弟子规》及《孝经》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孩子变得有涵养  举止文明  懂礼貌  体贴父母  知书达理
我想应该也是“天下父母心”吧
2006-12-7 22:26: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自从开这个楼以来,先有点小波折,现在却越发的欣慰,谢谢各位同修的支持啊
2006-12-8 00:0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师兄的善行
自然会感动诸天
以后同修会更多
2006-12-8 00:33: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修学佛法乃是一件个人吃法个人饱的事。
2006-12-8 22:13: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是啊,关键看肯不肯吃了,吃不吃的饱是后面的事了
2006-12-8 23:02: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野城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事实就是这样的
却往往在起心动念中
迷失了自性
2006-12-9 17:41: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阐释(一)

文章作者:荣格/谢继胜译






译者按:这篇文章是西方心理学大师--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为《西藏度亡经》英译本所写的前言。正是这篇文章激起了西方人对藏传佛教的狂热兴趣。本文在海外藏学研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徐进夫先生译《西藏度亡经》汉译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却没有翻译荣格的这篇文章。有鉴于此,译者译出此文,供藏学同好参考。
在进行这项心理学阐释之前,我愿意先就这部经典本身说几句话。《西藏度亡经》或者称为《中阴得度》是一部关于死亡和濒死指导的书。像《埃及度亡经》(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一样,《西藏度亡经》也意味着它是对死亡之人在其中阴(Bardo)阶段的指导,这一阶段被象征性地描述为在死亡和再生之间的四十九天中间阶段。《西藏度亡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做“临终中阴”(Chikhai Bardo)描述临终时的心理变化。第二部分叫做“实相中阴”(Chonyid Bardo)涉及死后即刻伴随产生的梦境和被称作业的幻相(Karmic illusions)。第三部分叫做“受生中阴”(Sidpa Bardo)涉及到再生本性和前世业果的突然再现。这一时期以心识为明晰透亮为特征,因而在死亡的实际过程中被赋予了获得解脱的最大可能性。此后不久,开始了如此的“幻相”:明亮的光线逐渐衰微并且变得斑驳陆离,眼前景象也越来越恐怖,由此最终导入再生。这依次而来的过程表明,当这一幻相越来越接近身体的再生时,意识也远离了解脱的真谛。中阴导引的目的是在呈现的机遇之上易出现误见和迷茫,规范死者意识的关注点,向他解释幻相每一个阶段的本质。度亡经经文是由喇嘛在葬仪现场诵读的。我不认为我能够表达《西藏度亡经》对两位前译者噶孜达瓦桑珠和伊文思·温兹博士的真诚感谢,我只是试图借用心理学的阐释,使包含在这册经文中引人入胜的观念世界和一些难题对西方人来说,更加易于理解。我确认那以此开放的眼光读过此书的人,那些没有偏见听任此书予于影响之人,读此书都会大有收益。
此书由编者伊文思·温兹博士贴切地命名为《西藏度亡经》,在它1927年首次出版之时在讲英语的国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不仅属于精于大乘佛教的专家们感兴趣的作品种类,由于此度亡经深厚的仁爱慈悲和对人类心理秘密的较深入的洞察,对那些正在追求拓宽其生活知识的俗人来说,也有特别的吸引力。自从此书出版后的许多年间,我一直把它带在身上。我的许多灵感和创见,以及不少主要的论点都归功于它。与总是催促人们多说或少说的《埃及度亡经》不同,《西藏度亡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人类而并非神灵和原始野蛮人宣讲的、可以理解的哲学观。它的哲学包容了佛教心理学批评主义(Buddhist psychological Criticism)的精华;而且就此而论,可以确切地说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忿怒相神灵,就是平和善相神灵也能被观想为人类心理的乐观(Sangsaric)凸现,对有悟性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观点,因为它使人想起他们自己平庸的单纯。虽然欧洲人能够容易将这些神灵解释为心理之凸现,但他却不能在同时将这些神灵揣想为真实存在。
《西藏度亡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西藏度亡经》在它最基本的超自然前提方面有着和处于不利地位的、没有顿悟的欧洲人不同的顿悟。《西藏度亡经》不断呈现的,不可言传的假设(Assumption)具有任何超自然形而上学主张自相矛盾的特征,它也是不同意识水准的定量区分和以这些区分为条件的形而上学真实性的概念。这部极不寻常的书的背景不是很吝啬的欧洲人的“此或彼”(Either-Or)而是绝对确定的“此和彼”(Both And)。这一表达显然与西方的哲学家相抵触,因为西方的爱是明确的,不含糊的;结果是一位哲学家执着于肯定“上帝存在”,而在同时,另一位哲学家义无反顾地倾向肯定“上帝不存在”。这些互怀敌意的兄弟有如下的认识:“承认你自己误入佛境的智患之空性,同时,知道你自己意识的智患之空性,你才能处于佛之神识境界。”
如此的主张恐怕不为我们的西方哲学家所接受,也不为我们的神学所欢迎。《西藏度亡经》以它的观点使之居于最高的心理学等级;然而伴随我们的哲学和神学仍然处于中世纪的前心理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听到如此的主张,听到对此主张的解释、辩解、批评和争论,与此同时,公布这些主张的权威们被流行的答辩形式置于辩论的范围之外。然而,超自然的形而上学的主张是“灵魂的叙述”,因而也是心理上的问题。对西方人的意识来说,对“合理”解释的盲目推崇,将补偿他们明显的不满情绪。这种显而易见的真实似乎都是特别的浅显,或者说它被看作是一种不被认可的形而上学“真实”之否定。无论任何时候,西方人听到“心理的”这个词,对他来说似乎总是像“只是心理的”。对西方人来说,“灵魂”是一些可怜的、小的、不值得的、个人的、主观的和很多不相关的东西。因此,他宁愿用“意识”(Mind)替代“灵魂”(Soul),然而,他同时又愿意声称事实上是非常主观的一种陈述确实是由“意识”(Mind)构成的,自然是由“普通的意识”(Universal Mind),在关键时刻上是由“绝对的”(Absolute)意识组成的。这种相当可笑的前提条件可能是对这种灵魂令人懊悔的渺小进行的一种补偿。它几乎就像是安纳托乐法国人在他的企鹅岛(Penguin Island)上讲出了一个对整个西方世界都无效的事实:凯瑟琳·亚历山大罗(Catherine D’ alexandrie)给上帝提出了如此的忠告“Donnrz leur une ame,mais une petite!”(“给他们一个灵魂,但只给一个小的! ”)
2006-12-10 14:50: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阐释(二)
  正是这样一个灵魂,借助其内在的神的创造力做出了形而上学的断言;它构架了在形而上学统一体之间的本质差别。它不仅是所有形而上学真实(Metaphysical Reality)的条件,也是那种真实本身。[1]
  具有这种伟大心理学真谛的《西藏度亡经》之门打开了。这本书不是一本丧葬仪礼的介绍而是一整套有关死亡的说明,一位经历中阴阶段诸相,即死后至再生之间持续四十九天变幻现象的向导。如果我们无视上述灵魂暂存性的瞬间——东方人将此作为自我形迹(Self-Evidence)的真实而接受,作为《西藏度亡经》的读者,我们应该毫无困难的将自身置于死者的位置上集中考虑开头部分提到的教义,这在以上的引文中已经列出了梗概。在这一点上,下面所讲的这些话不是傲慢专横的而是以一种殷勤谦和的方式徐徐道出:
  尊贵的某某(称呼其名),你正在体验实相明光的光辉。你应加以体认。尊贵的某某,你现前的智性,无色无相,本来空寂,即是真空实相,普贤法界体性。
  你自己的这个智性,就是净识的本身,就是普贤王佛。而所谓本空,并非空无之空,而是无有障碍,光明焕发,随缘赴感,喜乐充满的智性本身。
  上述境界的实现就是顿悟的法身(Dharma-Kaya)阶段;或者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应当表述为,所有形而上学主张的产生基础都是意识(Consciousness)如同灵魂不可见的,无形的显现。“空性” 是一种超验于任何主张和任何预言的状态。其辨识力显现之完满潜藏于灵魂。
  度亡经文继续讲道:你自己的这个光明晃耀、其性本空、与光明大身不可分离的净识,既没有生,也没有死,即是无量光阿弥陀佛。
  灵魂(或如这里所指的人本身的净识)的确不那么渺小而是闪光的神灵本身。西方人发现这种陈述如果不是完全的亵渎神灵也是非常危险的,或者说不假思索的加以接受必将遭受神学诡辩术的膨胀所带来的恶果。对这些东西我们无论用什么方式总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改正我们总是想用一些东西来做点什么并将之赋予实际用途的主要错误,我们或许能够成功的从这些教义中学到重要的东西,至少我们可以欣赏《西藏度亡经》的伟大之处,它赐予死者无上和崇高的真谛,在此之中就是神灵也是我们自己灵魂的光芒和反映。因为太阳也是那些觉得他的神灵被劫持的基督教徒的神灵,但太阳并不因此遮蔽朝向东方的阳光;与此相反,基督教的灵魂是神的光芒,神也是灵魂。东方人能够支持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强过赞同,不走运的安格鲁斯·萨利修斯(Angelus Sileius)的理论。但即使在今天,安格鲁斯·萨利修斯在心理学领域也远远走在他所处时代的前沿。
  实相中阴阶段是业力幻觉之一,也就是说,这些幻觉是源自前世的灵魂(心理、精神Psychic)残存。根据东方人的观点,业力指一种基于转世假设条件之上的传统的灵魂理论,这种假设条件最后所凭借的是灵魂超级暂存性(Supra-Temporality)的一种假设。无论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我们的理论都不能与这种观点保持同步,会有很多的“如果”和“但是”。总而言之,令人绝望的是我们对死后个体灵魂持续存在的可能性知道得非常之少,以至于我们甚至不能觉察任何人这一方面能够证明什么。此外,仅在认识论领域我们所知较多,但这种证据恰如上帝的证据一样不可作为凭据的。因此,只有在我们将业力理解为在非常广泛的意识感官世界里的“精神遗存” (Psychic Heredity)之时,我们才可能小心翼翼地接受业力的观点。也就是说,精神遗存的确存在,有一个诸如疾病、品性、天赋等等事先的安排的心理灵魂特征的遗传。假如自然科学将之归结为显现物质方面的东西(细胞原子结构等等),这就歪曲了这些复杂事实的精神(心理)特征。它们是主要从精神心理方面表述自身的生命本质现象,正如同有一些在物质(肉体)基础之上主要从生理上表现自身的其它一些遗传特征。在这些遗传的精神(心理)因素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它既不局限于家族也不局限于种族。这一阶层是意识普通的安排,可以将之理解为柏拉图模式(Platosforms, Eidola)的相似格式,与意识(Mind)构架的内容项一致。人们可以将这些模式描述为与逻辑范畴相似的类型(Categories)因为这种逻辑范畴总是处处被用做原因的基本假设条件。除非在我们的“格式”(Forms)的情形之下,否则我们不能论述这些原因类型,而且也不能论及“想像”(Imagination)的类型。由于想像的内容实质上总是可见的,它们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必须具有图像和深一步的、“典型的”图像特征,这也就是我为什么遵从奥古斯汀(St. Augustine)称之为“原始类型”(Archetypes)的原因。比较宗教学和比较神话学丰富了原始类型的矿藏,在梦境心理学和精神学(Psychos)方面就是如此。在这些图像和用作表述的观点之间引人注目的相同之处经常给予最疯狂的移情理论(Migration)以很高的评价,尽管如此,距离很自然的思考在不同时间和任何地点的人类心理引人注目的相似性仍有不少的差距。事实上,原始类型引人注目的形式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自发的产生的,没有任何可以觉察的、直接转移的痕迹。精神(灵魂)最初的结构组成比起那些可见的物品没有一点令人称奇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种原始类型是先于理性精神的感官(Organ),它们永远是最初没有特定内容的遗传形式和观念。当个人的体验准确的采用这些形式时,其特定内容才出现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假如这种原始类型不是以一致的形式存在与任何地方,那如何解释《西藏度亡经》几乎处处假设的事实:即死者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而且这种假设在欧洲和美洲单调沉闷、不甚成熟的精灵论(Spiritualism)文学中也经常碰到。虽然我们在威登伯格(Swedenborg)那里也找到了同样的假说,但他的作品的内容几乎不能够为了每个小镇“通灵巫师”(Medium)掌握的那点材料而得以充分的传播。威登伯格和《西藏度亡经》之间的联系完全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平常的观念,死者能够单纯的延续他们世间的生命但并不知道他们是脱离肉身的精灵,一种原始类型的观念,当人看见鬼怪的时候此种意念就会涌现使之可以看到精灵的显形。世界各地的精灵都有其共同的特征,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我并不希望使之成为自己的理论,但我们会很自然的意识到不变的精灵假说(Unverifiable Spiritualistic Hypothesis)。我必然满足于一种无所不在的,但互不相同的精神结构的学说,这种精神结构是得以继承的,它对于所有的体验都给予一个确定的形式和指导。因此,正如身体的器官不仅仅是毫无关联的,消极被动的摆设而是积极生动的,有功用的能保持本身特性的复合体,(情结)象精神器官一样,原始模型也是有生气的,在一个非凡的程度决定心理生活的本能情结。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将此类情结称为无意识的“主因”(Dominant)的缘故。由这些普通的生动形式组成无意识精神的层次,我将之命名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2006-12-10 14:55: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阐释(三)
据我所知,没有胎儿期或入子宫前个人记忆的遗传,但毫无疑问,有一个遗传的原始格式,但缺乏具体内容,因为从一开始这些模式就没有包含个人的体验。当个人体验反馈至可见时,它们只能涌现于意识之中。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受生心理存在于求生和求再生之中(“受生中阴乃求投胎之中阴”)。因此,在这样一个阶段就预先包含了一个主观转变的心理真实,除非这个人拒绝再次返回人世间。根据《西藏度亡经》的教义,在中阴的每一个阶段,以超越四面须弥山之法达到法身境界对中阴之人来说都是可能的,法身可阻止他放纵自己的意愿去追逐“晦暗之光”。如同我们所理解的,这等于是说死者必须义无反顾的抗拒情理的支配,放弃由情理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我之上。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用全部的遗传条件对精神客观力量的完全妥协;也是一种等同于“受生中阴”中死亡判断的象征性死亡。这也表明,所有有意识的、合理的、合乎道德规范的生命行为的终结和对《西藏度亡经》称作“业力幻相”的东西的自愿放弃。业力幻相孳生于十分不合理的色界信仰,它既不等同也不源于我们合理的判断,处于无人涉及的想像结果之外。这是一个绝对的梦境或者“迷幻”,每一个明眼人都会立即注意到我们反驳这一点,的确,还没有人能够马上看明白这种“迷幻”和精神病患者的幻觉效应(Phantasmagoria)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经常是只有一点“Adaissement du niveau mental”(法语:精神水准的降低)被用来揭开幻觉世界的疑团。这一瞬间的恐惧和黑暗与“受生中阴”的开始部分描述的体验是相同的。但“实相中阴”的内容也显示在原始类型中,即忿怒相首次呈现的业力图像。实相中阴阶段等于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诱导精神错乱(A Deliberately Induced Psychosis)。
人们经常听到和读到有关瑜伽术的危险,特别是恶名在外的军荼利瑜伽(Kundalini Yoga)。有意诱导的精神错乱阶段在一些个别不稳定的人身上或许容易导致真正的精神错乱,这是一个绝对需要加以避免的危险。这些东西真正是危险的,它不应该受到我们典型的西方方式的干扰,而只是受命运的摆布,这种命运触及人类生存的深处根基,能够宣泄没有一个任何健全人能够想见的痛苦的洪水。这些与“实相中阴”的地狱磨难相比照的痛苦,在经文中被这样描述着:如此,阎罗法王就(命凶狠的狱卒)用绳子套住你的脖子,砍下你的脑袋,掏出你的心脏,拉出你的肠胃,砥你的脑髓,饮你的血液,吃你的肌肉,啃你的骨头,而你却求死不得;你的身体就是被剁碎了,不会再活转过来,但如此反复砍杀,将会造成剧烈的疼痛和磨难。
这些磨难贴切地描述了此类危险的真实本质:是在死亡后阶段由灵魂自身的可见外壳所构成的一种“神秘莫测”的整个中阴本体的分裂。这种分裂或肢体的心理学上的相似物是心理(或灵魂)的游离。它的妨害身心的形式就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形式从本质上说存在与一种能抵消意识引起的障碍,即所谓的“精神水准的降低“之中,从而给予这种无意识的“主因”的运作以无限的空间。
那么,从“受生中阴”到“实相中阴”的转变是这种意识(Conscious Mind)的目的和意图一种危险的逆转。这是自我稳定性的牺牲,是对那些极可能是幻象形式之无序躁动的极端不确定的缴械投降。当弗洛伊德创造出自我是“焦虑的真正所在”的术语时,就对非常真实和深奥的直觉(Intuition)吐露了心声。自我牺牲的恐惧深深地潜伏在每一个自我之中,这种恐惧经常只是以全力突然迸发的无意识力量不安定的被控制的要求。没有一个争取个性特征(Individuation)的人能够免除这一危险阶段,因为所恐惧的东西也属于自我的全部――由非凡的努力解脱初始的自我而来、亚人类或超人类的精神“主因”,然而,由于或多或少的幻觉自由(Illusory Freedom)的缘故这仅仅是一部分。虽然这种解脱确实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非常具有英雄气概的使命,但是它却代表了一个一无所有的结局:它只不过是“主观”的创造为了找到付诸实施的方法,他仍然将面对一个“客观”。乍看起来,这将会显现为一个世间,但它仅是为了那个特定的目的而凸现增强的世间。我们在这里寻找并找到了我们的困难,我们在这里还寻找并找到了我们亲近和珍贵的东西;令人宽慰的是我们已知所有的善和恶,都是在那里以可视的形态被发现的,那里的善恶形态可能被征服,可能受到惩处,也可能被毁灭或者朝人青睐。但它本身的特性不允许这种清净天国状态持续下去。有一些,或者说总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不能够提供帮助但他们明白比世间及其体验具象征的本性,明白世间和体验确实反映了以他自己变幻主观真实的方式隐藏在主观自身后面的某些东西。根据喇嘛教的教义,“实相中阴”被称作“体验真实的中阴”之缘故。
2006-12-10 14:58:3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