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野城

占星奇缘 抛砖引玉

1196
回复
5410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野城
  触目惊心!我们常吃的50种毒食品全曝光(组图)不得不发 http://bbs.revefrance.com/viewthread.php?tid=97370 [/CO...

恐怖
人性都怎么了?!
2006-12-18 21:38: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素食习惯虽然对于抵抗心血管疾病和防止肥胖等疾病具有不可辩驳的好处,但由于人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所以素食者在那些需要耗费大量体能的工作面前往往“汗颜”。因此,素食者更需注意营养搭配。  

  1.重视蛋白质的补充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素食者,每天的饭食中,应当安排五至六种含有高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类、种子类、豆腐或其他大豆制品、鸡蛋或乳制品。这些食物虽然种类较多,但食用时可以酌量,搭配食用。  

  2.别忘了钙的补充  

  钙是保持人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素食者不但无法从肉食中获得钙的补充,由于他们基本上不饮用乳制品,所以也无法从中获得必要的钙补充。所以科学家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素食者不应将牛奶之类的乳制品排斥在外,应适量食用乳制品。此外,经常喝豆浆,吃黄豆、椰菜、钙强化果汁和谷物都能够对补充钙起到重要的作用。素食者要注意的是,虽然像甘蓝和芥菜这样的绿色蔬菜被视为含钙量较高,但并不是所有深绿色蔬菜内的钙都能为人体所吸收。例如,菠菜和甜菜就含有较高的草酸盐,能够阻止人体对钙的吸收。科学家还指出,尽管蔬菜也可以成为补钙的一个渠道,但其效果毕竟远不如乳制品。  

  3.适量补充维生素  

  科学家们发现,素食者的饮食习惯尽管属于一种“健康饮食”,但由于也是一种“偏食”,所以他们身上的维生素B12供应往往成为一个较大的缺口。那些一般不食用乳制品、鸡蛋、强化豆浆等食品的素食者应当每天服用维生素B12。此外,素食者还应通过服用维生素D,加强对钙质的吸收。  

  4.素食者仍需脂肪  

  科学家们指出,素食者是比较厌烦油腻食物的,尽管如此,适量摄入有益的脂肪类不但有益于健康,还能够起到防癌的作用。然而,对于素食者来讲,由于不吃鱼、鸡蛋和海产品,所以往往无法获得这类脂肪。作为替代,素食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类似亚麻籽油、豆油和胡桃这样的食品。(文/侯娟)
2006-12-18 22:15: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original5011
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素食习惯虽然对于抵抗心血管疾病和防止肥胖等疾病具有不可辩驳的好处,但由于人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所以素食者在那些需要耗费大量体能的工作面前往往“汗颜”。因此,素食者更需注意营养搭配。   1.重视蛋白质的补充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素食者,每天的饭食中,应当安排五至六种含有高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类、种子类、豆腐或其他大豆制品、鸡蛋或乳制品。这些食物虽然种类较多,但食用时可以酌量,搭配食用。   2.别忘了钙的补充   钙是保持人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素食者不但无法从肉食中获得钙的补充,由于他们基本上不饮用乳制品,所以也无法从...




这几点真是要注意啊,大家尚在婆娑,平日劳顿的很,修学同时不要太缺乏营养,身体是修行的基础
2006-12-18 23:28: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original5011
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素食习惯虽然对于抵抗心血管疾病和防止肥胖等疾病具有不可辩驳的好处,但由于人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所以素食者在那些需要耗费大量体能的工作面前往往“汗颜”。因此,素食者更需注意营养搭配。   1.重视蛋白质的补充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素食者,每天的饭食中,应当安排五至六种含有高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类、种子类、豆腐或其他大豆制品、鸡蛋或乳制品。这些食物虽然种类较多,但食用时可以酌量,搭配食用。   2.别忘了钙的补充   钙是保持人体正常工作所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素食者不但无法从肉食中获得钙的补充,由于他们基本上不饮用乳制品,所以也无法从...
都是我平时比较爱的
赫赫
现在终于找到爱它们的理由了
2006-12-19 21:10: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佛学名词浅释


作者:kentlinlin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修行者所积极实践的八圣道。

六根:6个与外界接触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相对六根的外界对象,依次为:色、身、香、味、触、法。

十二处:六根加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处为区域之意。

小乘:原指小的船载,在佛经中通常指声闻、缘觉,即那些独自修行,缺少度他精神的人。

大乘:意指大船,度多人。相对小乘的派别名称,主旨在于积极自度并度他的菩萨道精神。

三善道:天、阿修罗、人。

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中道:佛教中一个重要教理。指不偏执苦行或欲乐的两边。

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佛教指导众生借此六种修行方法而到彼岸。度与渡通。

般若:可理解为能认识事物本质的高层面的智慧。


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我们身心的五种要素,也可理解为整个自我。蕴是积集之意,由于此五者互相蕴含,互相影响,故统称为五蕴。

业:行为造作,有善有恶,按其所得结果有好亦有坏。

四念住:身、受、心、法,即对此四者的直观观察以明白实相。

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第一次说法所宣示之教理,人生烦恼的解脱。苦圣谛:确认问题所在;集圣谛:找出问题的根源;灭圣谛:确立解脱的目标;道圣谛:制定及实践解脱方案。

色:占有空间的意思,即可见的物质,亦代表我们的身体。

因缘所生法:释迦牟尼因悟此理而称为佛,故为佛教最重要的教理,是指对世间一切事物有透彻领悟。简单的来说任何事物一定有其主因,加上适当的助缘才会形成。因此任何事物即不能独立自存,亦不会恒久不变。

声闻:亲自听闻佛在世间的教诲而修行至觉悟者。

阿修罗:六道之一,有天道福报而无品德,憎恨新重而好勇斗狠,不思修行。

波罗蜜多:梵文音译,意为到彼岸。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持戒:遵行佛陀制定的规矩以保持行为(身)、语言(口)、思想(意)的清净。

涅槃:梵文音译,原意是清凉、欲望止息,也就是已超脱轮回的大自在、大解脱境界。

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即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意译为觉有情。也可泛指那些诚心修持佛法,同时亦全心全意普度众生的修行者。

禅宗: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定:有名静虑,俗称打坐,即通过心念的高度集中以觉悟真理
2006-12-20 22:25: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很基础的知识
希望更多人能得以受用
2006-12-20 22:31: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不错啊,你真体贴入微啊
2006-12-21 00:51: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今天看到一个,添上这个

禅”的巴利文是“JHAANA”(禅那),燃烧障碍。“JHAA”意为“燃烧”,“NA”意为“障碍”,包括五种遮盖身心的东西(五盖即贪、嗔、掉举、昏沉、疑)。
2006-12-21 02:24: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再加一个
这个我称之为不能突破无明,不能往生西方的循环链


十二因缘:


过去二因:

  •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它的体是痴,以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就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 行-行是造作为义,即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的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现在五果:

  • 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 名色-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 六入-六入为六根完具位,示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 触-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爱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现在三因:

  • 爱-爱以染著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著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未来二果:

  •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的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这是佛陀亲证的宇宙人生缘起的真理
2006-12-21 02:3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真好,这样的基本知识不能忽略啊,强烈支持
2006-12-21 21:51: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佛教科学论》吴言生博士主持








 
索达吉堪布新作
第四节佛陀为什么不广宣说科学的内容



现在有些人认为如果佛经与现代科学不矛盾,那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为什么不广为宣说
现在科学里面的许多道理和内容,因为现在科学的内容没有在佛经里广为记载的缘故,所
以佛教的教理是落后不合理的。这种想法我认为是相当错误的,实际上佛教的道理是能够
含摄宇宙万物中一切的现象,自然也包括了科学上的那些发明创造。科学上的理论不管如
何变化发展,它总是在佛法理论的框架内,就象天空中的风云不管是如何地变幻莫测,它
总是在虚空的含容内进行。


佛陀虽然没有象科学那样详细地描述各种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但从大的总括方面,佛
经已经指明了物质的能力是千变万化不可思议的,不然象现在我们所感到火是热的、水是
冷的这些表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正因为佛陀知道每一种物质都有着许许多多神奇的变
化能力,所以他才这样说是不可思议的。


再者佛陀虽然没有详细具体地阐述科学里面的那些内容,但却不能由此认为佛教就不是真
理,因为社会科学也没有详述自然科学里的内容,难道社会科学就已经成为非科学了吗?
同样地,对于现在的飞机、轮船、计算机、电话传真等等这些机器和产品是如何设计如何
生产的,最基础的理论物理学科也是没有进行具体详细地说明,难道我们就能够说那些最
尖端前沿的理论物理不是科学了吗?所以对佛教的那种看法是很成问题的。又拿其中的计
算机来讲,目前计算机的运行基础是二进制。二进制的内容虽然不包括计算机具体部件的
特性,制造方法及操作方法,但谁能否定二进制是计算机一切运行的基础。同样道理,佛
法中虽然没有详细地描述各种具体事物及其细微的特性,但佛法宣说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
最本质的实相,以及趣入这实相的修行方法。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交通、通讯联络等等各个方面,当代的科学对于人
们的利益确实很大,佛陀既然知道科学上的那些道理,那为什么他不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
呢?我们吃住等物质上的一些便利,在佛陀无所不知的眼里,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利益,而
不是最究竟的利益,真正最大最究竟有利众生的事情,就是从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之中解脱
出来获得涅槃。比如一个孩子,本来父母非常关心他,但从孩子自己的角度讲,他会认为他
自己的玩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对他最有利益的,而他的父母则对他一生的前途很
关心,知道学习和教育对他们的孩子来讲是非常地重要。可是如果父母一直强调这个孩子
的教育,而没有顾及他的玩耍和享受的话,这个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我,但我们不能
因此就说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当孩子一旦长大懂事以后,才真正地知道实际上父母
已经为他实现了真正的利益。那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凡夫众生也不懂这个道理,象小孩的玩
耍一样,以为这个暂时的科学是很有利的,但当我们一旦懂得了这个因果轮回的道理,或
者是通过修行真正从轮回苦海中获得了解脱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知道佛陀实际上早已经
把世界上最大的安乐最究竟的利益告诉了我们。


所以根据《释量论》,虽然佛陀可以宣说有关现代科学家们的种种假说及发明等无穷无尽
的法门,但以佛陀度世本怀而言,他是为了令众生脱离一切生死轮回的痛苦烦恼和无明愚
痴,故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彻底觉悟境界的修道方法才是最最重要的,而其它的则皆是枝节
末叶之事了。彻底觉悟也就自然地通达了一切的知识,故佛陀所宣说的仅是佛陀为了度化
众生所想要说的各种方便解脱法门。


即便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者,他所探索的学问也都可以在佛经当中相应地找到或多或
少深入浅出的描述。比如在医学方面,人身上的各种组织构造,婴儿住母胎中各个时期器
官组织神经等是如何形成变化的等等,这些在佛经中都能找到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并且对
于一个人生病的原因也有深刻的见解和精辟地阐述。现代医学与佛学有不少吻合之处,如
显微镜下可发现人体上有许多寄生虫,佛经中则说人体中有八万四千个小虫,现代医学观
察到的胎儿在母体中发育的过程,在《修行道地经》中有详细、相同的描述。但也有现代
科学尚未发现,而佛经论典中已有定论。如关于胎儿最初为何受胎,现代医学都说因为是
父精母血(即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但这解决不了少数父精母血结合后仍未能受胎的病
例,而《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中则指出除父精母血外,尚需受胎的主角-神识的加入,
如果父母双方因缘特殊,则与其相应的神识较少,故受胎较难。另外关于胎儿出生时的身心
感受,现代科学对此是一片空白,而佛教的《大圆满前行》中则已有明确描述,如正出生时,
备受逼挤之苦,落地时,如堕荆棘丛中,母报膝上时,如鹰攫幼雏等等。广西第一位中医学
博士刘立红说:中医的原理及其药方,都可在佛典中找到根据,修学佛法可以更好地进
中医的研究与实践。由此可见,佛经论典可对医学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补充许多不足。
正因如此,西方在进一步研究佛教中的医学经典、治疗方法、人体结构及对各类病源独特的描述。


现在,人们以为科学上许多发现和发明都是人类历史上首创的,是很了不起的,其实这正
是因为他们不懂佛经见闻不广的原因所致。以佛经的观点,科学上一些成就也并不是现在
人们才有的一种新发明。比如现在科学家们以为是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的基础
上首次发明了飞机,但岂不知佛在《百业经》的第三十六个法施女的公案故事里早就
讲过,在释迦牟尼佛还未出世前的时代,就有一个女人的丈夫离家后,曾多次借用别人的
飞机,来回家看望他妻子之事。又美国生物学家巴斯特博士,通过实验发现有些植物也有
情感的反应,其实在佛经里面,早就提到过这一类的问题,比如佛经里说孤独地狱的众生,
其处无定,有些在石头里面的,有些是在山岩里面,有的则变成树木、石头,或变成门坎
扫帚等等,以众生业力的不同就变成各种无情物的形象来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以我们
教的观点来看这也不是一个新的发现。


所以,西方著名哲学家韩非尔说:佛教吸引西方人,因为它没有教条,满足人的心灵,
强调自救以容忍不同的论调,包含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及伦理与艺术,并指出人是
他一生的创造者。








2006-12-21 21:52: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Post by original5011
再加一个这个我称之为不能突破无明,不能往生西方的循环链
十二因缘:




过去二因:

  •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它的体是痴,以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就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 行-行是造作为义,即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的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加的好!
让我想起了
慈诚罗珠堪布著《慧灯之光》 中的 十二缘起支
建议大家可以看一看
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师姐大力推荐我来看的
现在我推荐给大家
链接如下
http://www.ebud.net/book/book/showbook.asp?no=5599
2006-12-22 21:48: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多谢大家的法布施。

今天听喇嘛法师对空解说了些,语言障碍,慧根不够,有点小晕乎。碰巧接着看释迦牟尼佛传,发现有一小节讲空,大家看看。



解空第一须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须菩提尊者。据说当须菩提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中就有空生的征兆,佛陀在般若会上,发挥究竟的空理,对它能彻底解悟的,也首推须菩提。

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团中,所有的人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大家非常惊讶,阿那律以天眼观察,告诉大家说佛陀到忉利天去为母说法,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佛陀才会回来,大家见不到佛陀,都非常的思念,每个弟子们都有一日三秋之感。

三个月过去,佛陀重降临人间,佛陀还未到达僧团时,知道的人都争先恐后的出去迎接,此刻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的崛中缝衣,他知道佛陀下降人间,当即放下衣服想赶快去迎接,正在这时候,他忽然又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现在去奉迎佛陀的圣驾,是为了什么呢?佛陀的法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当做地水火风四大种的和合,这是没有认识诸法的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诸法的空性,是没有造作主,也没有所造作。如果要想见佛陀,则一定先要了解五蕴四大总是无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东西是空寂的,知道森罗万象的诸法是无我的。没有我,也没有人;没有作,也没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想不应该被事相所迷。」

须菩提因有这样认识,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坐下来又再缝衣服。

佛陀的归来,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第一个抢先迎接佛陀,她对佛陀说道:

『佛陀!弟子莲花色首先前来迎接佛陀的圣驾。』

佛陀微笑著回答道:

『莲花色!我的回来,迎接我的不能算你是第一人,须菩提尊者观察诸法的空性,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人,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莲花色比丘尼听佛陀这么一说,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对宇宙人生真理的体会,自己很惭愧,还不及须菩提尊者。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会上,对须菩提说道:

『须菩提!你很有辩才,深能体会真空的道理,你可以向在场聚会中的菩萨们,解说般若波罗蜜相应之法,满足他们的所学,是很好的事。』

佛陀这么说时,在座的会众心中都在猜想道:「须菩提尊者是以自己的智能辩才来宣说如是甚深之法呢?还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来宣说呢?」

须菩提知道会众中的心意,他就说道:

『佛陀的慈命是不能违的,弟子们来说教,不论甚么深浅的教法,如果要能说得契理契机,这皆是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承受佛陀的威神之力说教,劝人修学,才能获证到法的本性,才能和法的实相相应,才能和佛陀的心意相通。我以佛陀的威神之力,现在来宣说修学菩萨道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理,这不是以我的智能辩才之力所能胜任。』

须菩提说后,顶礼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佛陀!我受佛陀的敕命,来说明菩萨与般若波罗蜜多的相应之法,但是甚么法才名为菩萨呢?甚么法才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呢?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也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即使这两个法的名称我也没有去分别。我以这样的认识来表达菩萨说般若波罗蜜的相应之法,佛陀!我能够满足菩萨们的所学吗?』

佛陀很欢喜的回答道:

『须菩提!菩萨只有名为菩萨,般若波罗蜜只有名为般若波罗蜜,所谓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的名称,亦只有名称而已。这个本是不生不灭,不过为了便于宣说才假为立名,这个假名,不是在内,不是在外,也不是在内外之间,本来就是不可得。譬如讲「我」,亦唯有假名,「我」的本体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有为的诸法,是如梦、如响、如影、如幻、如阳炙、如水中月的。可是,须菩提!菩萨要证得不生不灭,仍然要修学菩萨法与般若波罗蜜法的假名与假法。

『须菩提!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色受想行识的常与无常,乐与苦,我与无我,空与不空,有相与无相,有为与无为,垢与净,生与灭,善与恶,有漏与无漏,世间与出世间,轮回与涅槃,都是不可执著和分别的,其它一切诸法都是这样。

『须菩提!为甚么要这样呢?因为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对诸法起分别之想,应住于空,住于无分别。菩萨修六波罗蜜等其它诸行,也是不见菩萨的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也不见般若波罗蜜的名。菩萨只有求一切智,知道一切是诸法的实相,而这个实相才是不垢不净的。

『假若菩萨能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知道名相是权巧而假为安立,则对色受想行识和其它一切诸法,都不生起执著,对智能不生执著,对神通也不起执著,对甚么都不生起执著,为甚么要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呢?因为有执著就是不可得。

『须菩提!照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时,对一切法都不起执著时,才能增加完成六波罗蜜的修行,才能进入修行者的正位,才能住于不退的地位,具足神通,畅遊佛国,化益众生,供养诸佛,庄严清净佛土,自己安住自在解脱的境界。
  『须菩提!你有这样想吗?色,是菩萨吗?受想行识是菩萨吗?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吗?地水火风空识是菩萨吗?远离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空识的人是菩萨吗?』

须菩提回答道:

『佛陀!这以上都不名为菩萨。』

佛陀明知故问而说道:

『须菩提!你说这以上都不名为菩萨,这是甚么缘故呢?你可对诸修习菩萨法者说明。』

『佛陀!本来所谓众生者,是不可知不可得的,不论什么菩萨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说有这个法,说没有这个法,远离这个法性都不名为菩萨。』

佛陀听须菩提的回答,很高兴的称赞道:

『对啦!须菩提!所谓菩萨,所谓般若波罗蜜,皆是不可得,菩萨虽要修习,但本无修习。须菩提!我再问你,色受想行识等的诸法是菩萨义吗?』

『佛陀!色受想行识等都不是菩萨义!』须菩提深有了解的回答。

佛陀又再很欢喜的嘉许须菩提道:

『须菩提!你说得太对啦!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时,色受想行识等的诸法或常或无常,或有为或无为等,皆是不可得,菩萨应以海阔天空的心情去修习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你说你不见到菩萨与菩萨名的法,法与法界,法界与眼界,眼界与意界,这些相对的诸法并不是对立的。是甚么原因呢?离开有为而说无为这是不能够的,离开无为而说有为也不能成立的。须菩提!菩萨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不见甚么法,就能无诸恐怖;把心不停于法,就没有后悔的事。须菩提!菩萨的心的作用,也是不可得和不可知。因此,这个心,不停于任何一物,也才没有后悔的事。须菩提!如你所说,菩萨应如此修学般若波罗蜜。菩萨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也不得菩萨的名,这才真名菩萨,真名般若波罗蜜,这是为菩萨所说之教。』

须菩提对性空的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解空第一的盛名就这样在僧团中受著大众的尊敬

以上摘自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法师著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之  须菩提──解空第一
2006-12-23 03:22: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是啊,回家我那位还和我讨论着呢,她算是明白点了,说法师说的例子很好,很容易懂,只是口音再加上汉语不是很精通,我想很多还没说出来
2006-12-23 21:14: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抛砖引玉,我们先不谈佛学 --------------- 1楼新增精华帖子索引

真是不错
有福报阿
修行还要趁早
我们时间不多了
2006-12-24 00:29:1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