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新闻周报2006年8月29日报道)最近,继刘心武、易中天以“草根学者”的身份红遍了中国阅读领域之后,更有一个号称“纯粹草根”的写手从网络中迅速走红,他是一名年仅27岁的年轻公务员,网名叫“当年明月”。他的被千万网民疯狂追捧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还未出版,就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明月事件”引发网络地震--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
据一直追踪此事件发展的网民“观海卢云远”描述——说起“当年明月”事件,还得要从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论坛说起。煮酒论史论坛号称“全球最好的华人历史类人文BBS”,开版3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华人圈众多的历史类写手和读者。今年3月,一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在这里发了一个帖子《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在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了百万。这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就是后来的“当年明月”。
“煮酒”这样的文化论坛,比起情感类和杂谈类的论坛来算是‘净土’了,曾经最红的写手也不过只有10多万的点击量。而“当年明月”一登场就有如此人气,让很多人质疑其背后有阴谋。
“当年明月”自己回忆道:“5月中旬,有个在‘煮酒’很有名气的人用激烈的言语公开对我进行质疑。”然后,有人说100万点击率是假的,根本就是明月自己找“马甲”、找朋友帮助“灌水”,或者是用了某种技术手段。“反对我的人甚至在回帖中贴出了血腥的车祸照片来吓唬读者。”
一面是“明矾”们的赞美和追捧,而另一面则是无数激烈反击。于是,“当年明月”成为了众矢之的,明月事件被怀疑成是“书商炒作、作者雇人上演的‘无间道’”。
然后,网友和论坛管理层出现了整体对抗、文章挑动历史观的分歧、书商引发利益讨论,事件的结果是版主辞职、“当年明月”最终离开天涯去新浪网。
“当年明月”事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作者“当年明月”本人的声名鹊起,迅速成为网络当红写手。“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他这样总结自己走红的原因。《明朝那些事儿》究竟有多好看--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
要想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有多火,看看这句话就知道了——谁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说的。“明矾们”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就好看在作者完全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写法与年轻的读者们的阅读心理和语言习惯无疑是相当接近的。
就拿它的开篇来说,“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年至1398年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法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 农民;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年至1344年 放牛;1344年至1347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1347 年至1352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至1368年 造反(这个猛);1368年至1398年 主要工作是当皇帝”。这种人物介绍的格式参照了都市类报上娱乐明星的简历,年纪大的人可能会认为是胡说八道,但是却能够引起年轻人的会心一笑。
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对这篇历史长文进行了总结:“其几乎是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
其一,忠实于历史,但懂得取舍之道。正史其实是最难写的,更别提好看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能够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分出轻重缓急来,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这就显得非常清晰好读,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而且他的这种取舍,表现了很强的对历史“兴奋点”的关注,也就是作者非常清楚哪些素材是可以形成“兴奋点”的,那就要写出来。而反之,既不特别重要又不特别令读者兴奋的,就无情地舍弃。
其二,文笔生动、章节精炼、巧设悬念。文笔生动是当然的,不然不会冒出势力庞大的“明矾”集团。但除此之外还是有技巧的,一个就是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字到1000字就能形成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单独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 一个等待破解的悬念,令人读历史竟能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这种频繁设置悬念、搞出噱头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让读者不断有新鲜感,并且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者最想讲的话题。
其三,对战争、官场、人物命运和人物的心灵花足了功夫。以上四个话题都是普通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当年明月”这位作者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所以,这个人一方面固然在写历史,但他其实是在写人,写人性、写人性在历史中的遭遇、写人性之间的斗争。你看他已经写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棣、蓝玉等,无不是以很强的个人情感介入到特定历史情景中的,并且经常会发一些很好玩的议论,以增强人物性格刻画的效果,使得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饱满,并且充满了使命感。而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更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
“草根学者”们的瓶颈何在--未来中国社会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将越来越多。
“当年明月”的突然走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目前正如日中天的“草根学者”易中天。其实在易中天之前,刘心武等人已经开始以“草根学者”自居了。但是现在看来,刘心武和易中天等人还算不上是彻底的“草根”,毕竟他们已经具有学者的身份,不像“当年明月”那样完全来自于民间。其实,民间像“当年明月”那样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有很多,也不断有人著文出书,只是没有引起过这么大的轰动。所以有人预测,“当年明月”现象会使更多“草根”投入到业余的历史研究和创作中去。
“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文学评论家刘仰如是说。“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的作品属于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这也是他们广受大众欢迎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去要求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社会这样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必将越来越多,至少他们做到了用今天的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很容易地获得历史知识。”
但是,刘仰先生也指出,既然他们的作品是面对大众的,那么寓教于乐、让大众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的功能就不能没有,否则就纯粹成为了张艺谋、陈凯歌、张国立等人的戏说,纯粹变成了休闲娱乐、纯粹变成了商业社会的畅销商品。如果我们被明确告知那只是娱乐,便不会对它严加挑剔。否则的话,我们就要对给予读者的是什么东西担负起责任来。从这个立场出发,换个什么角度解读历史、让历史给今天的人们以何种启示,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目前火爆异常的几位非专业历史解读者还存在着不少欠缺。 |
2006-9-12 11: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