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470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88]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他三分颜色,他却想开染坊!真是无耻之极!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 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2006-9-6 17:58: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89]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这场闹剧就此收场。
2006-9-6 17:58: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0]
  
  朱高煦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阴谋家做不成,造反也失败,不但没素质还没人品,一个月前还大言不惭“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
  
  一个月后,就成了“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不做好人,连坏人也做不成,这样的一个活宝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朱高煦,你的名字是弱者。
  
  在这场滑稽戏里,朱高煦扮演了丑角,但这出戏却也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位小人物。
  
  朱高煦出来投降后,按照规矩,皇帝要派一个人数落他的罪行,通俗点说就是骂人,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由皇帝自己来做的。
  
  于是皇帝便指派了身边的一个御史去完成这项骂人的工作,但皇帝绝对想不到的是,自己随意指派的御史竟然骂出了名堂,骂出了精彩。
  
  这位御史领命之后,踏步上前,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无丝毫惧色,开始数落其罪状,骂声宏亮,条理清晰,并能配合严厉的表情,众人为之侧目。(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那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他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
  
  这一情景给皇帝朱瞻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认定此人必是可造之才,回去之后,他当即下令派这个人巡按江西。(注意,不是巡抚)
  
  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在历史中,奸邪小人依靠一些偶然的闪光表现得到皇帝的欢心和信任,从而为祸国家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和绅),但事实证明,这一次,朱瞻基并没看错,这位声音洪亮的御史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二十年后,他将挺身而出,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并成就伟大的事业,千古流芳。
  
  这位御史的名字叫做于谦。
  
  
  
  闹剧的终结
  
  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
  
  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把朱瞻基钩倒在地。
2006-9-7 16:24: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1]
  
  我每次看到这个地方,都百思不得其解,总是搞不懂朱高煦是怎么思考的,他的脑袋装的是否都是浆糊。
  
  
  
  既然脚能钩到,说明两人已经很接近,你上去撞也好,咬也好,掐也好,踢也好,都能起到点作用,这么多方法你不用,偏偏就是钩他一下,如同几岁小孩的恶作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闹剧还没有完,吃了暗算的朱瞻基十分气愤,老实人也发怒了,便下令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朱高煦先生突然又不干喜剧演员了,转而练起了举重,他力气很大,居然把缸顶了起来,但由于头被罩住看不清,只能东倒西歪的到处走。
  
  
  
  呆着就呆着吧,你干嘛非要动呢?
  
  
  
  这一动,就把命动没了。
  
  
  
  朱瞻基从头到尾见识了这场闹剧,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派人把大缸按住,然后找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
  
  
  
  这种死刑方法极其类似江南名菜叫花鸡的做法,不过名字要改成“叫花猪(朱)”。
  
  
  
  朱高煦先生就这样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他的一生,从阴谋家到喜剧演员,再到举重运动员,无不是一步一个坑,极其失败,但我们实在要感谢他,是他的搞笑举动使得我们的历史如此多姿多彩。
  
  
  
  我曾数次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因为我实在很难理解这位朱高煦先生的行为规律和原因,怀疑他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但在历史之中,人的行为确实是很难理解的。
  
  
  
  不管这位朱高煦先生精神到底正不正常,史料记载是否真实,朱瞻基终于摆脱了这最后一个累赘,一心一意地去做他的明君去了。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清静养民。
  
  
  
  其实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自己要吃饭,要挣钱,要过好日子,只要官府不要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
2006-9-7 17:01: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upup
2006-9-11 19:19: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战法史上最长最强的连续剧,有请高人出来配音
2006-9-11 20:45: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新闻周报2006年8月29日报道)最近,继刘心武、易中天以“草根学者”的身份红遍了中国阅读领域之后,更有一个号称“纯粹草根”的写手从网络中迅速走红,他是一名年仅27岁的年轻公务员,网名叫“当年明月”。他的被千万网民疯狂追捧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还未出版,就已经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明月事件”引发网络地震--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
  
  据一直追踪此事件发展的网民“观海卢云远”描述——说起“当年明月”事件,还得要从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论坛说起。煮酒论史论坛号称“全球最好的华人历史类人文BBS”,开版3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华人圈众多的历史类写手和读者。今年3月,一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在这里发了一个帖子《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在很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了百万。这个叫“就是这样吗”的人就是后来的“当年明月”。
  
  
  “煮酒”这样的文化论坛,比起情感类和杂谈类的论坛来算是‘净土’了,曾经最红的写手也不过只有10多万的点击量。而“当年明月”一登场就有如此人气,让很多人质疑其背后有阴谋。
  
  “当年明月”自己回忆道:“5月中旬,有个在‘煮酒’很有名气的人用激烈的言语公开对我进行质疑。”然后,有人说100万点击率是假的,根本就是明月自己找“马甲”、找朋友帮助“灌水”,或者是用了某种技术手段。“反对我的人甚至在回帖中贴出了血腥的车祸照片来吓唬读者。”
  
  一面是“明矾”们的赞美和追捧,而另一面则是无数激烈反击。于是,“当年明月”成为了众矢之的,明月事件被怀疑成是“书商炒作、作者雇人上演的‘无间道’”。
  
  然后,网友和论坛管理层出现了整体对抗、文章挑动历史观的分歧、书商引发利益讨论,事件的结果是版主辞职、“当年明月”最终离开天涯去新浪网。
  
  “当年明月”事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作者“当年明月”本人的声名鹊起,迅速成为网络当红写手。“一本极具争议的书,一件在著名论坛里极具争议的事件”,他这样总结自己走红的原因。《明朝那些事儿》究竟有多好看--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
  
  要想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有多火,看看这句话就知道了——谁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说的。“明矾们”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就好看在作者完全用现代人的表现方法来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写法与年轻的读者们的阅读心理和语言习惯无疑是相当接近的。
  
  就拿它的开篇来说,“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年至1398年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法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 农民;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年至1344年 放牛;1344年至1347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1347 年至1352年 当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至1368年 造反(这个猛);1368年至1398年 主要工作是当皇帝”。这种人物介绍的格式参照了都市类报上娱乐明星的简历,年纪大的人可能会认为是胡说八道,但是却能够引起年轻人的会心一笑。
  
流行文学研究家周枝羽对这篇历史长文进行了总结:“其几乎是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
  
  其一,忠实于历史,但懂得取舍之道。正史其实是最难写的,更别提好看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能够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分出轻重缓急来,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这就显得非常清晰好读,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而且他的这种取舍,表现了很强的对历史“兴奋点”的关注,也就是作者非常清楚哪些素材是可以形成“兴奋点”的,那就要写出来。而反之,既不特别重要又不特别令读者兴奋的,就无情地舍弃。
  
  其二,文笔生动、章节精炼、巧设悬念。文笔生动是当然的,不然不会冒出势力庞大的“明矾”集团。但除此之外还是有技巧的,一个就是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字到1000字就能形成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单独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 一个等待破解的悬念,令人读历史竟能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这种频繁设置悬念、搞出噱头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让读者不断有新鲜感,并且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者最想讲的话题。
  
  其三,对战争、官场、人物命运和人物的心灵花足了功夫。以上四个话题都是普通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当年明月”这位作者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所以,这个人一方面固然在写历史,但他其实是在写人,写人性、写人性在历史中的遭遇、写人性之间的斗争。你看他已经写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棣、蓝玉等,无不是以很强的个人情感介入到特定历史情景中的,并且经常会发一些很好玩的议论,以增强人物性格刻画的效果,使得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饱满,并且充满了使命感。而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更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
“草根学者”们的瓶颈何在--未来中国社会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将越来越多。
  
  “当年明月”的突然走红,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目前正如日中天的“草根学者”易中天。其实在易中天之前,刘心武等人已经开始以“草根学者”自居了。但是现在看来,刘心武和易中天等人还算不上是彻底的“草根”,毕竟他们已经具有学者的身份,不像“当年明月”那样完全来自于民间。其实,民间像“当年明月”那样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有很多,也不断有人著文出书,只是没有引起过这么大的轰动。所以有人预测,“当年明月”现象会使更多“草根”投入到业余的历史研究和创作中去。
  
  “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文学评论家刘仰如是说。“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刘心武、易中天、‘当年明月’等人的作品属于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读物,这也是他们广受大众欢迎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拿专业历史研究的框框去要求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社会这样重新评价历史的现象必将越来越多,至少他们做到了用今天的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很容易地获得历史知识。”
  
  但是,刘仰先生也指出,既然他们的作品是面对大众的,那么寓教于乐、让大众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的功能就不能没有,否则就纯粹成为了张艺谋、陈凯歌、张国立等人的戏说,纯粹变成了休闲娱乐、纯粹变成了商业社会的畅销商品。如果我们被明确告知那只是娱乐,便不会对它严加挑剔。否则的话,我们就要对给予读者的是什么东西担负起责任来。从这个立场出发,换个什么角度解读历史、让历史给今天的人们以何种启示,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目前火爆异常的几位非专业历史解读者还存在着不少欠缺。
2006-9-12 11:10: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2]
  
  明宣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是普通人,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在他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加班,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能够妥善处理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什么大事。
  
  
  
  这对于像我这样叙述故事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当年的百姓们而言,却是功德无量。
  
  
  
  好的皇帝就如同现代足球场上的好裁判,四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知疲倦的奔跑,却从不轻易打断比赛的节奏,即使出现违规行为,也能够及时制止,并及时退出,不使自己成为场上的主角。
  
  
  
  这样的裁判才是好裁判。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皇帝,而且从治国安民的角度来看,他比他的祖父要强得多。
  
  
  
  朱瞻基的痛苦
  
  
  
  朱瞻基是 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
  
  
  
  世界上还有人能让皇帝痛苦?
  
  
  
  是的,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就是那些平日跪拜在大殿上,看似毕恭毕敬的大臣们。
  
  
  
  这些大臣们绝非看上去那么听话,在他们谦恭的姿态后面,是一个拥有可怕力量的庞然大物。
  
  
  
  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并确定了文官制度。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公认的老实人,好皇帝,但就是这位好皇帝,却被一个叫李时勉的大臣狠狠地骂了一顿,朱高炽品行很好,怎么会骂他,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原来朱高炽先生做了这样几件事,他登基之后,要换侍女,新君登基,这个要求似乎也不过分,此外他还整修了宫殿(规模并不大),最后由于身体不适,他曾有几天没有上朝见群臣。
2006-9-12 11:14: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3]
  
  这些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李时勉却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数落了皇帝一通,全文逻辑性极强,骂人不吐脏字,水平很高,摘抄如下:
  所谓整修宫殿——“所谓节民力者此也”
  所谓选侍女——“所谓谨嗜欲者此也”(这句比较狠)
  所谓有几天不上朝——“所谓勤政事者此也”(你李时勉就没有休息过?)
  还没有完,最狠的话后面,总结发言——“所谓务正学者此也”
  以上,翻译成通俗语言可以理解为穷奢极欲,好色之徒,消极怠工,不务正业。
  大胖子朱高炽虽然脾气好,但还是忍不住,把李时勉打了一顿,他的愤怒也是有道理的,勤勤恳恳干工作,虽然有这些小问题,却被戴上了这么大的帽子,实在让人难堪,毕竟当年还是封建社会,可这位李时勉却着实有点现代民主意识,把皇帝不当干部,就这么开口训斥,也怪不得朱胖子生气。
  朱胖子气得生了病,可这位李时勉虽然挨了顿打,但还是活了下来,到了朱瞻基继位,竟然又把这位骂过自己父亲的人放了出来,还表扬了他。
  坦言之,李时勉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改正的,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这些行为实在不足以被扣上这么大的帽子。事实上,在这些所谓的直言进谏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背景。
  李时勉的行为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着一群人,这群人就是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特点如下:
  一、 饱读诗书,特别是理学,整日研习所谓圣贤之道。
  二、 坚持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原则,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一部分)
  三、 擅长骂人,掐架,帮派斗争。
  座右铭:打死不要紧,青史留名在。
  要说明的是,这不过是文官集团的一般特征,也不是否定文官集团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优秀文官是严于律己的。
  明宣宗辛辛苦苦干活,也不好色,没有什么其他娱乐,按说不应该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可善于研究问题的文官们还是找到了漏洞。
  这位明宣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活动,却有一个小爱好——闲暇之余斗蛐蛐。虽然这不算是健康的文体活动,倒也不是什么不良嗜好。皇帝也有自己消闲方式,你总不能让他每天做一套广播体操当娱乐吧。
  但就连这点小小的爱好,也被文官们批判了很多次,后来不知是谁缺德,竟然给这位为工作和江山累得半死不活的好皇帝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确实过分了!
2006-9-12 11:14: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4]
  
  这些人的行为可以用矫枉过正来形容,无论谁当皇帝,恐怕都受不了,你想打他,那还是成全了他,当年因正义直言被打,可是一件光荣的事。
  
  
  
  如那位李时勉就是一个例子,被打之后不但毫无悔意,还洋洋自得,深以被打为荣。
  
  
  
  而在明宣宗时代,文官集团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票拟”。
  
  
  
  票拟,也称条旨,指的是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给皇帝御览。
  
  
  
  票拟的出现是必然的,朱瞻基明显没有他的祖先那样的工作精力,整日劳顿还是忙不过来,很多奏章不可能一一亲自看过处理,于是他便安排内阁人员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这样他也会轻松得多。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的话,皇帝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不就被架空了吗?
  这个请大家放心,古往今来的皇帝除了极个别之外,都不是白痴,给内阁票拟权只是为了要他们干活的,皇帝还留有一手后着,专门用来压制内阁的权力。
  
  
  这一后着就是同意的权力。
  
  不要忘记,大臣只是给皇帝打工的,一项政令是否可以实施,大臣只能提出意见,然后写上请领导审批的字样,送给皇帝大人审阅,如果皇帝大人不同意,你就是下笔千文,上万言书,也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朱瞻基良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有效地发动大臣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干活,却又卡住了他们仆大欺主,翻身做人的可能性。所有经过票拟的奏章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
  
  由于皇帝用于批示的是红笔,所以皇帝的这一权力被称为“批红”。
  
  
  至此,到明宣宗时,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体系就被轻易地击破并改动。
  
   此后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票拟”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而“批红”的权力却并非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在不久之后,这一权力将被另一群登上政治舞台的人所占据。
  
  这些人就是太监。
  
  明宣宗这一辈子没干过什么坏事,也不好酒色,除了喜欢斗蛐蛐被人说过几句外,没有什么劣迹,但有一件事情例外。
  有些后世的人甚至认为,明宣宗做的这件错事给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他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灭绝人性的事呢?
2006-9-12 11:17: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5]
  
  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他只不过搞了点教育事业——教太监读书。
  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突然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大家应该知道,在传宗接代观念极其严重的中国,去坐太监的都是不得已而为止,混口饭吃而已,这些人自然没有什么文化,而朱瞻基开设学堂的目的,正是为了给这些太监们扫盲。
  可他不会想到,这次文化启蒙运动不但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要知道,当一个坏人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坏到极点的极品坏人是很难的。没有文化的坏人干点小偷小摸,拦路抢劫之类的勾当,最多只能骚扰骚扰自己家的邻居老百姓,而读过书的坏人却可以祸国殃民,危害四方。
  从事情的后续发展来看,朱瞻基的这一举措确实也培养了不少极品坏人。
  很多人认为,朱瞻基的这一措施确实是错误的,但其本意不过是要这些太监们学点文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不是,在我看来,朱瞻基是故意的,从法律上来解释,就是明知其行为会导致太监参权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位皇帝厚道,却不蠢,他的这一举措带有政治目的。
  而要揭示他这一行为背后的秘密,就必须引出我们下面的一个话题: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先要说明,这个话题与生理方面无关,也不探究那要人命的一刀,只谈谈这个特殊的群体,及其参与政治的真正原因。
  
  太监这个名词大家都十分熟悉,而且大多数人还会在这个称呼前面加个死字,骂起人来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实际上在明代,要想混到太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太监是宦官的首领,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
  别说太监,就是想当普通宦官也很不容易,在明朝,宦官可是个抢手的工作。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混碗饭吃是不容易的,就算你有勇气挨那一刀,还要有运气进宫才行,不要以为当宦官那么简单,也是要经过挑选面试的。官方的阉割场所只阉割那些已经经过挑选的人。说句寒掺话,要是人家看不上,你连被阉的资格都没有。
  
  在明代经常有人在未经官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阉割,然后跑到北京去当太监。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没有被挑中,回家了此一生,当然,也有成功者(如鼎鼎大名的魏忠贤)。
2006-9-12 11:17: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强贴要留大名的! !               备注-挑感兴趣的看.没见过这长地00...
2006-9-12 12:29: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真的很精彩,非常喜欢
2006-9-13 13:48: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6]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子孙根,可到后来又没能进宫。他们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到处游荡,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后期的明朝政府曾经颁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
  
  
  
  严禁自行阉割!
  
  
  
  对此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可见,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专门的机构,共二十四个衙门,分别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其最高统领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这二十四个衙门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
  
  
  
  事实上,在这些宦官衙门中,也有冷热轻重之分,重者权倾天下,轻者轻如鸿毛。一个刚入宫的宦官要想出头,先要看他被分在哪个部门。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礼监或是御马监,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监前途将一片光明,继续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遗臭万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这两个监局是权力最大的太监机构,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我们前面说过,皇帝把票拟的权力给了内阁,自己保留了批红权。
  
  
  
  而到了明宣宗时候,由于文件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没有时间看完,便会让司礼监的人按照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力。
  
  
  
  这个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司礼监秉笔太监。
  
  
  
  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乱发旨意,下面的官想告状也告不了。因为你告状的奏章最多只能告到皇帝那里,可代皇帝批阅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这状能告下来吗?
  
  
  
  由此可见,秉笔太监实在位高权重。
  
  
  
  但是这位秉笔太监却还不是权力最大的太监,在他的上头还有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很好理解,在印章文化十分发达的中国,你写再多,我不给你盖章你也没办法。
2006-9-13 16:02: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97]
  
  
  而一旦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如冯保和魏忠贤),那就真是权倾四海,威震天下。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司礼监出监才啊。
  
  
  
  而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宦官,你应该以这些人为偶像,努力奋斗,争取名留青史!(当然一般来说都是恶名)
  
  
  
  如果你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你的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你已成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如果你还凑巧干了些坏事,那么你的名声一定不限于当代,而会世代流传下来,供众人茶余饭后谈论和唾骂。
  
  
  
  如果你没有能够进入司礼监,而是进入了御马监,那我同样要恭喜你,这也是个好地方,虽然这里出的名人没有司礼监多,但也不少,比如著名的汪直、谷大用等,都是你的好榜样。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所谓御马监不是管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御马监是个有前途的部门了。
  
  
  
  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宫中宦官无不尽心竭力,想进入这两个部门。
  
  
  
  有好必有坏,万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监和都知监,那你就惨了。因为这两个监名字虽然气派,却只管理一件事——清洁卫生。
  
  
  
  这两个监不但条件艰苦,没有人瞧得起,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扫落叶冬扫雪,工作十分之苦。
  
  
  
  这样的部门自然是无法吸引众多青年宦官的。
  
  
  
  介绍完太监的奋斗史,下面就要谈太监参与政治的问题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监政治大概是这样的一幕场景: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所阴森的房子里,几个面目狰狞的太监在十分微弱的烛光下进行着密谋。
  
  
  
  一个太监奸笑(标准表情)着对旁边的人说道:“尚书王某某阻碍我们的夺权计划,要把他干掉!”
  
  
  
  这时另一个太监也奸笑(保持形象)着说:“我看还是先把侍郎张某某干掉。”
  
  
  
  最后太监头子(一般就是最坏的那个)发话:“照计划行事,把那些忠臣们都清除掉,然后再把皇帝换掉,我们来坐江山!”
  
  
  
  以往人们心中的太监形象就是如此,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坏蛋联系起来,然后就是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
  
  
  
  真的是这样吗?
2006-9-13 16:02:3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