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三点着地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5441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作者: 当年明月
  
  当然,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戏说,也不是自己乱编的历史小说(我没那么大胆子),虽然也多有错漏之处,但大方向还是能够抓得住的。
  
  而在写作方式的背后,是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我在文中没有仅仅描写某人干了某事,而是结合史料深入分析,为什么他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情对他有什么影响,是什么使他能下这样的决定?
  
  而这些东西是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的,以蓝玉为例,我们可以在史料中找到他洪武五年的失败,也可以找到他一直以来只能充当副手的尴尬,正是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形成了他的性格,才决定了他在深入沙漠之时的犹豫和决断。
  
  只有进行这样的分析和描写,历史人物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站立在我们面前,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认为,这就是历史人物的灵魂
  
  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人组成了我们的历史。
  
  历史正是因为人而生动的。
  
  但要说明的是,历史人物的心理是不能瞎猜的,也不能随便地加以演绎,从史料中找寻材料,并进行客观地分析,人物的性格才会生动,否则就会脱离实际,让人觉得不合乎逻辑。
  我认为,要写出生动的文章,必须先看枯燥的书,在写作时,查资料是免不了的,明代史料浩如烟海,实在难以取舍,必须经过自己的分析辨别,才能使用。我的房间里,书架上,甚至床上都堆满了历史典籍,那些文言文、竖行字、无标点本让我痛苦不堪,但没有办法,该查还是要查,该找还是要找,即使不对历史负责,也要对自己和读者负责。
  
  而在写作时,我会在现有史料中挑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加以多种笔法的修饰和发挥,用我自己的话说,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说苦不堪言,也实在劳心劳力,这也正是为什么我每天写两三千字,要花四到六个多钟头的原因。
  
  而每天写作以八百字到一千字为一篇,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吧,这就要求我必须每天都写,如果有一天停止,可能下面就接不上了。如果一次性写一万字,可能有一千字是废话,而如果一天只写一千字,那么废话就会少于一百字。
  
  我不喜欢写废话,我希望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有意义,说实话,这种写作方法的压力是很大的,每天有很多网友等着看更新,而一篇更新只有八百到一千字,这就相当于是把很少的文字放到大家面前,供大家评判,没有躲藏的机会,如果写得不好,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要在八百字到一千字内把文章写好,表达一个意思,还要有看点和亮点,实在是无比艰难的事情,每天为了构思那一千字,要经过反复考察,既要立足于史料,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又要考虑布局构思、甚至于一词一句的运用,并运用适当的描写手法,把枯燥的史料写得好看,最后还要考察上下文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因为毕竟是写整个朝代,不是单个故事,要把这些章节串联起来。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写两千字要四到六个小时,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
2006-8-22 07:35: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作者: 当年明月
  
  事实证明,读者的眼睛是不会打盹的,如果我稍有放松,就会有人看出并指出来,这也使得我时刻不敢大意。在此也多谢大家的督促,希望更多提出意见。
  
  也有人指责过我的文章,说是用流行文学包裹的历史,是草根历史,我在这里也可以表示一下我的态度:
  
  我一定会把流行和草根进行到底!
  
  我就是希望能够把历史写得好看,写得精彩,让不看历史和长篇的人也愿意看,让小学生也能够看懂,喜欢看。
  
  这就是我的目的。
  
  曾经有一位网友回帖说他把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妈妈和奶奶看,她们也很喜欢。
  
  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这是对我文章的最高评价。
  
  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我相信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名利的追求赐予同一个人,在我看来,写作是一种历程,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朝圣历程。只有平静安详的心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文字,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写作确实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我白天要上班,并不轻松,而在每一个夜晚,写作时我都会打开电视,但从来不看,打开电视只是希望在房间中有一些人的声音,仅此而已。写作时候是很孤独的,陪伴我的只有那盏台灯,不过我并不觉得沮丧,因为我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还记得五岁时,父亲从他月仅三十多元的工资中,拿出五块钱,毫不犹豫地为我买下那套书时问我的一句话:
  
  “你喜欢历史吗?”
  
  当年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历史,我只是喜欢那一套书而已。
  
  但二十年后的今天,我认为自己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是的,我喜欢,非常喜欢”
  
  让更多的人在轻松中喜欢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都一定会坚持下去
  
  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2006-8-22 07:37: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0]
  
  虽然杨士奇精于权谋诡计,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滑头的两面派,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位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朱高炽一边,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诚最终战胜了政治对手,将朱高炽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永乐年间,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位之争,在这场斗争中,无数人头落地,无数大臣折腰,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双方各出奇谋,经过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斗争一直延续到朱棣去世的那个夜晚,一个人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连夜出发,奔波一个月赶路报信,方才分出了胜负。
  事实上,不但杨士奇参加了这场斗争,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三杨中的另外两个也没有闲着,他们都是太子党的得力干将。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详细介绍这场惊天动地的皇位之争。
  第二个人 足智多谋 杨荣
  我们接着介绍的杨荣是三杨中的第二杨,他虽然没有杨士奇那样出众的政务才能和学问基础,却有一项他人不及的能力——准确的判断力。
  杨荣,洪武四年(1371)生,福建人,原名杨子荣(注意区分),他虽然没有深入虎穴,剿灭土匪的壮举,但其大智大勇却着实可以和后来的那位战斗英雄相比。
  与杨士奇不同,他小时候没有吃过那么多苦,家里环境不错的他走的正是读书、应试、做官的这条老路。建文二年(1400),他考中进士,由于成绩优秀,被授予编修之职,即所谓的翰林。
  建文帝时代翰林院可谓书呆子云集之地,这也难怪,毕竟掌权的就是黄子澄、方孝孺那样的人,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杨荣这位优等生与他的那些同事们有很大的不同,他实在不是个书呆子,而应该算是一位心思缜密的谋士。
  与杨士奇一样,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是在永乐时期才被重用的,但他飞黄腾达的经过却很有点传奇色彩,因为他凭借的不是才学,而是一句话。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进入京城,夺得了皇位,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这个人正是杨荣。
  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敌友难分,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周围的人十分紧张,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
  杨荣竟然对他说,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们前面说过,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说得粗一点就是即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竟然一时之间忘记了立牌坊,只是一心要当婊子。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杨荣已经精明到了极点,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样老奸巨猾的朱棣从此记住了这个叫杨荣的人,在他即位后便重用杨荣,并将其召入内阁,成为七人内阁中的一员。
  当时的内阁七人都是名满天下之辈,而在他们中间,杨荣并不显眼,他没有解缙的才学,也没有杨士奇的政务能力,并不是个引人注目的人,但这决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事实上,他所擅长的是另一种本领——谋断。
  所谓谋断就是谋略和判断,这些本应是姚广孝那一类人的专长,而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应该是个老实读书人的杨荣居然会擅长这些,实在令人费解,但他善于判断形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的这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天晚上,边关突然传来急报,宁夏被蒙古军队围攻,守将派人几百里加急报信,这是紧急军情,朱棣也连忙起身去内阁找阁臣讨论如何处理(内阁有24小时值班制度,七天一换),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杨荣。
  朱棣风风火火地来到内阁,把奏报交给杨荣看,问他有什么意见。
2006-8-22 07:39: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2]
  
  出乎朱棣预料,杨荣看完后没有丝毫慌乱,表情轻松自然,大有一副太监不急皇帝急的势头。
  
  
  
  朱棣又气又急,杨荣却慢条斯理的对他说:“请陛下再等一会,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让他说出理由,杨荣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因为朱棣不是一个对大臣很有耐心的人。
  
  
  
  杨荣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了解宁夏的情况,那里城防坚固,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足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
  
  
  
  不久之后,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并交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从军。
  
  
  
  朱棣认识到,杨荣是一个能谋善断的人,在对蒙古作战中,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的那次远征中,杨荣随同朱棣出行,表现良好,获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给杨荣保管,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可以说,杨荣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也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没有帮派背景,当然,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朱棣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只是为了要他好好干活,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时,那个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制定周密计划的人,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因为他的真实身份和杨士奇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第三个人 临危不惧 杨溥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
2006-8-22 07:43: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3]
  
  杨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是杨荣的进士同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编修,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但与杨荣不同的是,杨溥是天生的太子党,因为在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太子,算是早期党员。
  
  
  
  朱棣毕竟还是太天真了,杨荣和杨溥这种同学加同事的关系,外加内阁七人文臣集团固有的拥立太子的政治立场,说杨荣不是太子党,真是鬼都不信。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不过,这个突发事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迎驾事件”事发,这是一个有着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朱高煦。在这次事件中,太子党受到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只。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锦衣卫诏狱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极高的监狱,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后期开始降低标准,什么人都关),能进去人的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所谓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些普通犯人对这所笼罩神秘色彩的监狱也有着好奇心,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从古至今,蹲监狱一直都是吹牛的资本,如“兄弟我当年在里面的时候”,说出来十分威风。
  
  
  
  此外,蹲出名的人也绝不在少数。反正在哪里都是坐牢,找个知名度最高的监狱蹲着,将来出来后还可以吹牛“兄弟我当年蹲诏狱的时候”,应该也能吓住不少同道中人。
  
  
  
  这样看来,蹲监狱也算是出名的一条捷径。
  
  
  
  然而事实上,在当年,想靠蹲诏狱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够级别,其次你还要有足够的运气。
  
  
  
  因为一旦进了诏狱,就不太容易活着出来了。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虽然是高等级监狱,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2006-8-22 07:45: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4]
  
  虽然环境恶劣,但北镇抚司的锦衣卫们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犯人们的关照,他们摒陈着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管理理念,对犯人们严格要求,并坚持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最初进入诏狱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审讯——被殴打(拳脚,上刑具)——等待中度过的,等到没人审你也没人打你的时候,说明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了三种变数,1、即将被砍头 2、即将被释放 3、你已经被遗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会选择第二种结果,但可惜的是,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的手上。
  
  
  
  这就是诏狱,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自然更不可能在七点钟排队到礼堂看新闻联播。
  
  
  
  明朝著名的铁汉杨继盛、左光斗等人都蹲过诏狱,他们腿被打断后,骨头露了出来也没人管,任他们自生自灭。所以我们说,这里是真正的地狱。
  
  
  
  杨溥进的就是这种监狱,刚进来时总是要吃点苦头的,不久之后,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况,但杨溥想不到的是,这一等就是十年。
  
  
  
  更惨的是,杨溥的生命时刻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东宫迎驾事件”始终没有了结,而朱高煦更是处心积虑要借此事彻底消灭太子党,在这种情况下,杨溥随时都有被拉出去砍头的危险(史载“旦夕且死”),然而杨溥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行为来应对死亡的威胁。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结束,而你却无能为力,你会干些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是准备写遗书或是大吃一顿,把以前没玩的都补上,更多的人则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可杨溥奇就奇在他的反应不正常。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头,他却仍在读书,而且是不停地读,读了很多书(读经史诸子书不辍),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性命随时不保,读书还有什么用呢?
2006-8-22 07:48: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作者: 当年明月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5]
  
  可这个人却浑似坐牢的不是自己,每天在散发恶臭、肮脏潮湿的牢房里,却如同身在自己书房里一样,不停地用功读书,他的自学行为让其他犯人很惊讶,到后来,连看守他的狱卒都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这种举动也引起了朱棣的主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问杨溥现在在干什么(幸好不是问杨溥尚在否),大臣告诉他杨溥在监狱里每天都不停地读书。
  
  
  
  朱棣听到这个答案后,沉思良久,向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下达了命令,要他务必好好看守杨溥,不能出任何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朱棣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这种水平就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他很清楚杨溥的境况和心理状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溥却能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也绝非伪装(装不了那么长时间),这是很不容易的。
  
  
  
  很明显,这个叫杨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没有害怕这两个字。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
  
  
  
  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
  
  
  
  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这样的人,天下还有何可怕?!
  
  
  
  真是个人才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特意让人关照杨溥,他虽然不愿用杨溥,却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也多亏了朱棣的这种关照,杨溥才能在诏狱中度过长达十年的艰苦生活,最终熬到刑满释放,光荣出狱,并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这三位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混出头实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这里介绍三杨的经历,不但因为他们将在后来的明代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参加了那场惨烈的皇位之争,并担任了主角,以上的内容不过是参与这场斗争演员的个人简介,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这场残酷的政治搏斗。
2006-8-22 07:51: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6]
  不服气的朱高煦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个老实人,品性温和,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做准备,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复也很统一——立朱高炽。
  
  
  
  文臣:自 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2006-8-22 07:57: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7]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高!实在是高!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党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高煦的阴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打击。
2006-8-22 08:04: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8]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太子党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党保护着的朱高炽。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006-8-22 08:05: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59]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党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2006-8-22 08:07:5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一直都在6park上看的,听说快要出版了吧
2006-8-22 08:43: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60]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2006-8-23 14:57: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61]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一滑稽现象反复发生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决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举办的现场提问回答活动中,杨士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想出这种两全其美的外交辞令,实在不简单。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在杨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炽那肥头大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照人。
2006-8-23 14:57: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362]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也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朱棣和杨士奇各出绝招,朱棣施展的是武当长拳,外柔内刚,杨士奇则是太极高手,左推右挡,来往自如。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可以算是武当派的同门师兄弟。
  
  
  
  于是,永乐十年(1412)的这场纷争就此结束,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动摇,但由于杨士奇等人的努力,终于稳定住了局势。
  
  可是太子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要朱棣一天不死,他就会不断受到朱高煦的攻击,直到他登上皇位或是中途死去。
  
  事实也是如此,另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策划之中,对太子而言,这也将是他监国二十年中经受的最严酷的考验。
  
  在朱高煦持续不断地诬陷诋毁下,朱棣确实对太子有了看法,但暂时也没有换太子的想法,皇帝这样想,下面的大臣们可不这样想。
  
  看到朱棣训斥太子,许多原先投靠太子准备投机的官员们纷纷改换门庭,成为了朱高煦的党羽,但杨士奇却始终没有背弃太子,他一直守护着这个人,守护在这个看上去迟早会被废掉的太子身边。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不久之后,一场更大的风暴到来了,太子和杨士奇将接受真正的考验。
  
  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归来,当时太子及其下属官员奉命留守南京,闻听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准备迎接,但迎接时由于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朱棣很不高兴。
  
  其实说来这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朱棣同志平日经常自行骑马出入大漠等不毛之地,陪同的人也不多,像迎驾这种形象工程有没有是不大在乎的。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
  
  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
  
  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大概意思是老子在外面打仗那么辛苦,也是为了你将来的江山打基础,你却连个基本迎接工作都做不好,要你这个废物有什么用?
  
  朱高炽挨骂了,心里非常委屈:不就是稍微晚了点,至于搞得这么大吗?
  
  
  
  至于,非常至于。
2006-8-24 18:14:3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