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1979
回复
141149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6-7-24 22:35:00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2

当朱重八准备离开自己讨饭的淮西,回到皇觉寺时,他仔细的回忆了这个他呆了三年的地方,思考了他在这里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然后收拾自己的包裹踏上了回家的路。
  
   也许我还会回来的,朱重八这样想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
  
  我们的谜底也揭开了,现在看来,脱脱坚决要求治黄河的愿望是好的,然而他不懂得那些反对的人的苦心,元朝那腐到极点的官吏也是他所不了解的。现在他终于要尝到苦果了。
  
  当元朝命令沿岸十七万劳工修河堤时,各级的官吏也异常兴奋,首先,皇帝拨给的修河工钱是可以克扣的,民工的口粮是可以克扣的,反正他们不吃不喝也事不关己。这就是一大笔收入,工程的费用也是可以克扣的,反正黄河泛滥也淹不死自己这些当官的。
  
   这是管河务的,那么不管河务的怎么捞钱呢,其实也简单,既然这么大工程,必然有徭役指标,找几十个人,到各个乡村去,看到男人就带走,理由?修河堤,不想去?拿钱来。
  没有钱?有什么值钱的都带走!
  
   可怜的脱脱,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实践家
  
   老把戏出场了,当民工们挖到山东时,他们从河道下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突然发现,这正是他们在工地上传唱了几年的歌词。于是人心思动。
  
   这真是老把戏,简直可以编成电脑程序,在起义之前总要搞点这种封建迷信,但也没办法,人家就吃这一套。
  
   接着的事情似乎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几天后,在朱重八讨过饭的地方(颖州,今安徽阜阳),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了,他们的起义与以往起义并没有不同,照例要搞个宗教组织,这次是白莲教,当然既然敢起义,身份也应该有所不同,于是,可能是八辈子贫农的韩山童突然姓了赵,成了宋朝的皇室,刘福通也成了刘光世大将的后人。
  
   他们的命运和以往第一个起义的农民领袖也类似,起义、 被镇压、 后来者居上,这似乎是陈胜吴广们的宿命。
  
   尽管他们的起义形式毫无新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在史书上,将永远的纪录着: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第一个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在元代这个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的朝代里,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最低等级的南人,唯一的惩罚是赔偿一头驴,碰到个闲散民工之类的人,可能连驴都省了。蒙古贵族们的思维似乎很奇怪,他们即使在占据了中国后,好像仍然把自己当成客人,主人家的东西想抢就抢,想拿就拿,反正不关自己的事。在他们的思维中,这些南人只会忍受也只能忍受他们的折磨。
  
  但他们错了,这些奴隶会起来反抗的,当愤怒和不满超过了度,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是唯一的道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而且是燎原之势。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即使那纵横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无力拯救危局。元帝国就像一堵朽墙,只要再踢一脚,就会倒下来。
  
   此时的朱重八却仍然在寺庙里撞着钟,从种种迹象看,他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企图。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朱重八来说,起义是要冒风险的,捉住后是要杀头的,这使得他不得不仔细的考虑。
  
  在很多的书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听说起义了,马上回寺庙里操起家伙就投奔了起义军,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等等。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朱重八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
  
   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认为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但这枯燥而规律的生活被起义的熊熊烈火打乱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具体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元的官吏们。
  
   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吃了败仗,是要被上司处罚的,但镇压起义的任务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的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的腐朽官吏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实在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 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
  
  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
  
  接下来的是痛苦的思考和抉择 朱重八面前有三条路,一、 守在寺庙里 二、 逃跑 三、造反
  朱重八也拿不定主意,他找到了一个人,问他的意见,这个人叫周德兴,我们后面还要经常提到他
  
  周德兴似乎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他给朱重八的建议是算一卦(这是什么主意),看什么条路合适
  
  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不过想要老老实实的过日子,种两亩地,孝敬父母,却做不到,父母负担着沉重的田赋和徭役,没有一天不是勤勤恳恳的干活,还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躲到寺庙里不过想混口饭吃,如今又被人告发,可能要掉脑袋。
  
  忍无可忍
  
  那就反了吧!反 他 娘 的!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濠州城
  
  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正在他的元帅府里,苦苦思索着对策,濠州城已经被元军围了很久,这样下去是坚守不了多久了。
  
  就在此时,手下的军士前来报告,抓住了一个奸细,要请令旗去杀人,如果是以往,郭子兴是不会过问的,让士兵直接拿了令旗去杀就是了,但今天,他开口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那个人是奸细?”军士回答道:“这个人说是来投军的,现在元军围困,哪里还有人来投军,他一定是元军奸细。”
  
  郭子兴差点笑了出来,投军?元军快打进城来了,还有来投军的,这个借口可是真不高明,他不禁起了好奇心,想去看看这个奸细。
  
  于是他骑马赶到了城门口,看见了一个相貌奇怪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人的相貌是地包天,下巴突出,更奇特的是,他的额头也是向前凸出的,具体形状大概类似独门兵器月牙铲,上下凸,中间凹(参见朱元璋同志画像)
  
  这个人当然就是我们的朱重八。
  
  郭子兴走到朱重八的面前,让人松开绑,问他:“你是奸细么?来干什么?”。
  朱重八平静的回答:“我不是奸细,我是来投军的”。
  郭子兴大笑:“什么时候了,还有人来投军,你不用狡辩,等会就把你拉出去杀头!”
  朱重八只是应了一声 喔
  
  郭子兴看着朱重八的眼睛,希望能看到慌乱,这是他平时的乐趣之一。
  但在这个人眼睛里,他看到的只有镇定。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他认真的询问了朱重八的名字,来历,当朱重八说出是千户长汤和让他来的时,郭子兴这才明白,这个人真的是来投军的。
  
  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于是他没有将朱重八编入汤和的部队,而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参与人数 1声望 +5 战斗币 +50 收起 理由
chenherr + 5 + 50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5 战斗币 +50

2006-7-24 22:36: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3

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注意这个特点),而且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加上他的同乡汤和帮忙,他在当士兵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九人长,这是他的第一个官职。
  
  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士兵,由于他很有天赋,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
  
  也就在此时,朱重八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比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在今后的二十年里,他们都将畏惧这个名字。
  
  汤和
  
  在军队中,汤和算是个奇特的人,他在朱元璋刚参军时,已经是千户,但他却很尊敬朱元璋,在军营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更奇特的是朱元璋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没有推托过。
  
  我们不得不佩服汤和的远见,他知道朱元璋远非池中物,用今天的话说,他很识实务。相信也正是这个优点,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
  
  在军队里,朱元璋娶了老婆,与后来的那些众多的妃嫔相比,这个老婆可以算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女孩是郭子兴的义女,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将这个女孩托付给郭子兴,女孩名字不详,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元帅的女婿,而郭子兴则多了一个帮手
  
  我们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喜悦的心情,他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不再是那个没人管、没人问的朱重八,他饿了,有人做饭给他吃,冷了,有人送衣服给他,有家的感觉真好。这种感情一直陪伴了他很多年。
此时,朱元璋已经升任了军队中的总管,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起义军的办公室主任,他干得不错,对于某些喜欢贪公家便宜,胡乱报销的人,朱元璋是讲原则的,由于他严于律己,大家也没有什么话说,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可是上天偏偏不让他舒服的过下去,不久的将来,他将面对更大的麻烦。
  
  主要问题是,郭子兴的成分问题,他并不是农民,而是地主(想不通他怎么会起义),当时在濠州的统帅除了郭子兴外,还有四个人,以孙德崖为首,而这四个人都是农民,他们和郭子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不久,矛盾爆发了,一天郭子兴在濠州城里逛街,突然被一群来路不明的人绑票,这些人似乎对索取酬金之类也没有什么兴趣,把郭子兴死打一顿,然后关了禁闭。朱元璋得到消息,大吃一惊,立刻赶去孙德崖家里要人,孙德崖开始还装傻,表情惊讶,要出去找郭子兴,并且说了一些与绑架者不共戴天之类的话,充分表现出了一个业余演员的演技。
  
  朱元璋只把参与打人的军士带到孙德崖面前,并且告诉孙,你的那些贪污公款、胡乱报销的烂账都在我这里,自己看着办
  
  于是,朱元璋从孙家的地窖中将已经打得半死的郭子兴救了出来,这件事情让朱元璋意识到,跟着这些人不会有前途。
  
  而郭子兴也越来越讨厌朱元璋,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比他强,对于郭子兴这样一个性情暴躁、不能容人的统帅来说,他是不能容忍一个可能取代他地位的人在身边的。终于有一天,他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落井下石一向是某些人的优良传统,郭子兴的儿子就是某些人中的一个。他吩咐守兵不能给朱元璋送饭,想要把朱元璋饿死,善良的马姑娘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的答应了。
  
  这就是朱元璋霸业的开始,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就从这里起步吧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郭子兴的老家,定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岳父实在存心不良,当时的定远有重兵看守,估计郭子兴让他去就是不想再看到活着的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找到了元军的一个缝隙,攻克了定远,然后在元军回援前撤出,此后,连续攻击怀远、安奉、 含山、虹县,四战四胜,锐不可当!
  
  在召集(也可能是抢)了壮丁后,朱元璋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朱元璋经理招收的二十四个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
  这些人还有亲戚,一传十,十传百,什么叔叔、舅舅、子侄、外甥都来了,很快,他的部队(直属)就有了七百人。
  
  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前途所在,所以他向郭子兴辞职,郭子兴非常高兴,这个讨厌的人终于可以走得远远的了。
  
  朱元璋在出发前,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从自己的七百人中挑选了二十四个人,然后将其余的人都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多少有些意外,但仍然高兴的接受了。
  
  朱元璋的这个行动似乎可以定义为一次挑选公务员的工作,比例是三十比一,没有笔试,考官就是朱元璋和他的眼光。
  
  他挑的确实很准,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徐达、汤和、周德兴,这二十四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之余,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
   咏菊
  待得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数年后,他带领着十余万大军,打进长安。
  
  此时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门前,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十四个人,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他就将孤军奋战,或者兵败身死,或者开创霸业。
  
  他仰望天空,还是那样阴暗,这个时候作出这个选择,似乎并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无奈的占卜。
  
  父母去世的时候,在庙里干苦力的时候,夜里望天痛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空。
  
  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而已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谁都不能阻挡我,就从这里开始吧!
  
  出发!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
  
  朱元璋又来到了定远,对于他而言,拉壮丁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快他组织了上千人的部队,他听说在定远附近的张家堡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个新老板,于是朱元璋打起了这支部队的注意。
  
   他亲自来到张家堡,一看寨主,大喜过望“原来是你啊”
  这个寨主他认识,原来还打过交道,而寨主叫他“朱公子”。
  
  自然两人见面后,照例要叙叙交情,我认识谁,你认识不,喔,你说的是那个谁啊,认识认识,还是兄弟啊,还有张三死了,李四病了等等,越说感情越好,就一起吃饭。
  
   在饭桌上,朱元璋终于说出了他的来意,既然目前你们没有主,不如跟着我混,将来混出名堂,有你们的股份。寨主也真是个实在人,马上就答应了。
  
   朱元璋非常高兴,可是他忘了中国人的习惯,酒桌上的话只能信一半,有时一半都不到。
  朱元璋后来想:实在应该签个合同的
  
   三天后,朱元璋的使者到了寨中,寨主热情的接待了他
  
  来啦,快点请坐啊,别客气,您这趟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这个我们还要考虑下啊,
  什么?我已经答应过了?
  
  什么时候啊?三天前? 好像没有吧,(回顾手下)你们想想,当时有吗?是吧,没有啊,
  
  误会,误会啊,你说的我们一定好好考虑,让朱公子不要急啊,
  什么,你要走,别走,再坐会,啊,有事就不留你了,回去给朱公子带个好,有空来玩啊!
  
  就这样,朱元璋被结结实实的忽悠了一回。
2006-7-24 22:37: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4

可是朱元璋岂是容易欺负的,他让部下去请寨主吃饭,特别交待是准备了很久的名菜,寨主一听有饭局,屁颠屁颠的就来了,一到大营,朱元璋就把他捆了起来,饭没有吃成,倒是自己成了粽子。然后朱元璋以寨主的名义传令山寨的人转移,就这样三千人变成了朱元璋的属下。
  
   下一个目标是横涧山,这个地方有两万军队,但这却不是一支可以劝降的部队,此部队的主帅叫缪大亨(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身份),原先跟随元军围攻濠州,希望能顺便抢个劫,不料没有攻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守在这里,朱元璋带领了四千人对他发起了进攻。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领导的以少对多的战斗。
  
   朱元璋很聪明的避开了白天,而选在晚上对这支武装发动了夜袭,像缪大亨这种土包子当然不是对手,他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于是朱元璋的部队变成了两万人。
  
   朱元璋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说一些类似同生共死,有福共享之类的话,而是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进行了谴责,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这么大的一支部队,如此没有战斗力,轻易的投降了,然后他提出了结论,这是因为没有纪律和训练,要想成就事业,只有加强训练,建立严格纪律。
  
  这一番话,有理有节,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也就是在这次之后,朱元璋的部队与那些乌合之众的农民暴动军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他的手中,有了一支精兵。
  
   此时,两兄弟从定远来投奔了朱元璋,一个叫冯国用,另一个叫冯国胜,朱元璋觉得这两个人都是人才,就留下了他们,这个冯国胜就是后来的威震天下、横扫蒙古的冯胜。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决定攻击滁州,也就在此时,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军营。
  
   这是一个穿着书生装的中年人,相貌温文尔雅,朱元璋开始时并未在意此人,只是看他字写得好,便让他当了文书,此人倒也不在意,依然干好自己的工作,有一天,朱元璋在营房里烤火,似乎是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天天处处打仗,何时是个头啊(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此人从容答道:秦朝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只用了五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天下已不是元的了,元帅你的户口在濠州(公濠产),离刘邦老家不远,就算没有王气所在,也多少能沾点边。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然后说出了最关键的两句话。
  
   只要元帅能向刘邦学习,按照他的行为去做,天下就一定是你的!
  
   朱元璋诧异的看着眼前的这个读书人,是的,这正是自己的方向,刘邦做得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他摆正了自己的坐姿,向眼前的这个人行礼。
  
   这个人就是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滁州,地势险要,宋欧阳修曾有过“环滁皆山也”的议论,可见这确实是一块易守难攻的要害之地。
  
   但滁州的守军却远不像地形那么难以对付,开战之初,朱元璋手下勇将花云即率领上千骑兵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对方阵地,元军溃败,朱元璋率领全军一举攻占滁州。
  
   在占据了滁州后,朱元璋又迎来了三个重要的人,分别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他们都将是后来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的主角。
  
   这样看来,朱元璋出生的位置实在是人才多多,他招纳的谋士和将领无论和哪个时代的人才相比都不逊色,何安徽之多才邪!
  
   此时的朱元璋手下精兵强将,谋士如云,占据了滁州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他的眼界已经不是小小的濠州,也不是滁州,而是天下
  
   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最后一个障碍
  
   朱元璋的顺利似乎并不能给他的岳父带来好运,郭子兴此时正被整得够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斗,每次开会总是四个批一个,孙德崖几次都想下手,想想朱元璋就在不远的地方,实在不好善后,于是他就把郭子兴挤出了濠州城,让他下岗,自谋出路。
  
   此时的郭子兴才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他也没有选择,只能去投靠他的女婿朱元璋,但想想自己以前那样对他,他还能善待自己吗。
  
   到了滁州,他的顾虑打消了,朱元璋不但不念旧恶,而且还把统帅的位置让给了他,更让人吃惊的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把自己属下三万精兵的指挥权让给郭子兴,统帅的位置也就罢了,毕竟是个虚的,但兵权也交出去,就让人吃惊了,郭子兴百感交集,他其实从来没有信任过这个女婿,甚至还考虑过害他,他也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诚恳地说,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您的恩德。
  
   郭子兴终于明白,自己错了,朱元璋是对的。
  
   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他敬佩万分,这中间包括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郭子兴带了自己的几万人来,滁州的粮食不够吃了,朱元璋进攻和州,攻下来后就住在那里,将滁州让给了郭子兴。
  
   而此时濠州城中的孙德崖由于兵多粮少,强行要求到和州混饭吃,朱元璋正头疼,此时却得到了另一个消息,郭子兴得知孙德崖来了,也带了几万人来,要打孙德崖。于是小小的和州一下子挤了十几万人,而且两个对头正好碰上了,那就打吧。
  
   可是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因为人太多了,何州只是一个小县城,一下子来十几万人,城里城外水泄不通,就好像我们今天的黄金周旅游景点一样,别说打仗,想转个身都难。
  
   既然不能打,那就谈吧
  
   看来孙德崖还是讲道理的,他表示,自己毕竟是外来的,还是自己走吧,朱元璋当即去为他送行,此时孙德崖在城内,他的士兵在城外由朱元璋陪同,但谁也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人在蠢蠢欲动。
  
  这就是郭子兴,郭子兴是不讲道理的,他只记得孙德崖多次羞辱过他,也管不了什么信义了,看到城内的孙德崖身边没有什么士兵,就命令手下人将孙德崖抓起来,这就害了还在城外的朱元璋。
  
  孙德崖的士兵听说主帅被抓,就认定是朱元璋指使的,而此时朱元璋也得到了这个消息,场面极其紧张,朱元璋一看势头不妙,拔马就往回走,士兵早就有准备,铁索往朱元璋的头上一套,下来吧您呐。孙德崖的士兵抓住了朱元璋,就去找郭子兴谈判。
  
   郭子兴正在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者孙德崖的表情,突然消息传来,说朱元璋被抓住了,他一下子懵了,孙德崖固然不想放,可是朱元璋也是不能少的,于是他只好决定放人。
  
   可谁先放,就又成了问题,此时,徐达站了出来,他愿意用自己去换朱元璋,朱元璋回去后,再放孙德崖,孙德崖回去后再放徐达,这简直成了顺口溜,麻烦啊。
  
   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郭子兴临到手的敌人跑了,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得了心病,过了一个月居然死掉了,可见心胸狭窄的人实在不能做大事。
  
   但这对朱元璋来说并不是个坏消息,他仁至义尽,现在终于可以放开手干了,真正的事业在等待着他。
和州太小了
  
   朱元璋迫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小县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他的眼睛转向了集庆(南京)。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要想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此外在南京的前方还有一条长江,皇帝和我们一样,买房子前都要看风水,南京背山面水,实在风水好得爆棚。在明之前,已经有六朝定都于此,到了元朝,这个地方叫集庆路。不但地势险要,而且还很富呢
  
   附近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而且还兼顾着商业中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里有运河之利,在那个从北京走到南京要几个月的年代,水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冯国胜(冯胜)此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非常有远见,他向朱元璋建议,应立即渡过长江,占领集庆,这个建议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下定了决心,占领集庆!
  
   可是船呢, 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唯独少了水军,他正急得不行,一个人的到来带给了他解决的方法。
  
  此人名叫俞通海,明史上说他是水军头目,其实这人就是沿江打劫的海盗,经常干的就是类似水浒传上“到得江心,且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的那路勾当。
  
  但是到朱元璋那里,他就是个重要的人物,杀点人,抢点钱没关系,有用就行。
  
  于是他召集了上千条战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集庆
  
   这所谓的上千条战船其实只是些小渔船,朱元璋的这一重大军事缺陷—— 水军,也成为制约他后来军事作战方法的主要因素。
集庆就在眼前!
  
   此时的朱元璋是义军的左副元帅,而郭天叙是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是右都副元帅,这个职位是刘福通封的,朱元璋的地位最低,但是显而易见,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与朱元璋抗衡的本钱,军队的实际统帅是朱元璋。此时元朝的统治者们已经十分头疼,到处都是起义军,没有工夫去理会小小的朱元璋,朱元璋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向集庆发动了总攻。
  
   由于船只太差,而且过于小看集庆的城防,朱元璋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八月和九月连续两次攻击集庆,都被元军击败,然而失败对朱元璋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这两次战斗中,郭天叙和张天祐都战死了,朱元璋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都元帅。
  
   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穷人朱元璋终于摆脱了凤阳,摆脱了濠州,摆脱了滁州,来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业才刚开始,继续努力!
  
   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对他来说是件好事,但从历史大势上看,他的形势并不乐观,自古占据北方即有天时地利,中国地势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进攻北方最后获得胜利,少有先例。
  
  可是朱元璋此时占据应天,却是占了个大便宜。
  
   我们介绍一下朱元璋的邻居们,住在他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而住东南方平江(苏州)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什么名字),西面是徐寿辉。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邻居们个个都比他强,家大业大,朱元璋被他们围在中间,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篱下,然而这些邻居们虽然并不喜欢朱元璋,但也正是因为他过于弱小,谁也没把他看在眼里,自己打来打去,没空搭理他。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北面的邻居是刘福通,这个是兄弟单位的部队。帮助朱元璋挡住了元朝军队的进攻。元朝的统治者倒是很重视朱元璋,可是打不着。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能打的不想打,想打的不能打。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对他而言,元朝虽然是他苦大仇深的报复对象,但还不到时候,他先要料理他的两个邻居。对他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2006-7-24 22:38: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5

下面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如果他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应该都能成就大业,可惜,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一点。
  
   这是一场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山东泰州人,在这里要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盐业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老百姓明知去河里捞金要处死刑还要去干,是因为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加大处罚力度。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居然还能通过大赦出狱,确实让人费解。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应该就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个,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处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山东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最艰苦的战役——高邮之战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现在看来,这个天祐纪年名字实在是取得好。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死也要死在这里!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 至少死得悲壮!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邮外城被攻破,内城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也会来这么一手。
  
  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关键时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坚持那三个月,也不会有最后的胜利,所以决定张士诚命运的不是好的年号,而是他的勇气。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此时一个浠水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厉害的陈友谅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浠水人,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 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当时徐寿辉改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灵!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 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 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因为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相当于贱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时常听见的低语声和议论声让他发疯。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2006-7-24 22:39: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6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够精确),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是热衷。于是他应邀来到了庙里。
  
   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
  
   陈友谅没有理他,徐寿辉多少有些尴尬,他走到陈友谅身边,以一种近乎讨好的语气说道:我们就要打下应天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没有回头,只是淡淡的说: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
  
   徐寿辉懵了,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当它到来时,还是那么残酷。
  
   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死一般的沉默
  
   徐寿辉的汗和眼泪都下来了,他心中的恐惧就像一只大手将他拖入无底深渊。
  
  “我把皇位让给你,我做平章,你看这样行吗?”
  
  陈友谅终于回头了,他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徐寿辉,说出了他一生中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上生存下来的?”
  
   卫士上前,从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倒下时最后看到的是陈友谅那冰冷的目光。
  
  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因为这里马上就要举行新皇帝的登机大典。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这就是乱世的生存法则,徐寿辉,你不懂。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
  
  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
  
  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
  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
  
  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
  
  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谈不拢,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常遇春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他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时候才来投奔,虽然晚来,他却一点也不客气,开口就说,我到这里来就是当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
  
  朱元璋见过的狂人不少,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的,他很生气的说: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来混饭吃的,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呢(明史记事本末)。常遇春却笑着说:你等着看吧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在岸边列阵,朱元璋的水军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正在此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元璋顿时想起了他的话,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
  
  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却没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长戈顺势跳上了岸边(这似乎是个撑杆跳的动作),连杀数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士兵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
  
  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个人武艺也甚是了得,这一优点在后来起了极大的作用。
  
  但他也有个致命的弱点,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这个,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正是用他的智慧告诉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大战的序幕
  
   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已经完全控制了天完国,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训练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强,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
  
  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说,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由于他们正好在一条水路上,水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战争方式。朱元璋一再避免决战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虽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渔船去和战船决战于水上,无异于自杀。
  
   恰在此时,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决战提前爆发了。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陈友谅大为吃惊,准备安排部队夺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准备,命令徐达与常遇春采用伏击方式作战,常遇春与徐达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并俘获了三千人。
  
  此时,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对徐达说,我要杀掉这三千人,徐达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要上奏朱元璋,但他没有想到常遇春胆子大到惊人的程度,竟敢不经过请示,连夜将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杀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几个人没有活埋,让他们回去给陈友谅带去了一句话
  
   我是常遇春,是我打败了你!
  
   这下麻烦大了
2006-7-24 22:40: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7

陈友谅的愤怒
  
   陈友谅真的愤怒了,自他从军以来,没有人敢再欺负他,在他面前总是畏畏缩缩的,常遇春何许人也,居然敢向自己挑衅!
  
   他终于动手了,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了,打到应天,把朱元璋赶回去种田!
   当然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次常遇春是真的把狼招来了。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他的战船名字十分威风,在此要详细说说,分别是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鳖等,就差取名为惊破天了。
  
   船名威风,那么战船呢,应该说战船也很厉害,这些战船大都有三层楼高,各种火炮齐备,用这样的船来与朱元璋的渔船打仗是不用攻击的,只要用撞就可以了。
  
  陈友谅在攻击前通知了张士诚,让他夹攻朱元璋,然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令他的无敌舰队向应天出发。
  
   陈友谅指挥作战有个很大的特点,这个人似乎从来不去仔细研究作战计划,而是率意而为,打到哪算哪,这个特点也一直让他为军事专家所垢,但客观看来,这正是他的作战特点,也是他的指挥艺术的精华之处。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攻击什么地方,敌人能知道么?碰到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谁能顶得住? 朱元璋就吃了他的亏。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速度之快,让朱元璋咂舌,而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现在就孤零零的屹立在陈友谅的十万大军面前,由于没有想到陈的汉军攻击如此迅速,城内只有三千士兵,由花云任统帅,陈友谅在攻击太平的战役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舰队的可怕实力。
  
  他并没有让士兵去攻城,只是让士兵将船只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并说这样就可以攻破城池了,士兵还以为他是开玩笑,当他们的巨舰到达太平城墙时,并用短梯从容的爬上了城头后,他们才相信,这是真的。此战一举歼灭了三千守军,当陈友谅的汉军从城墙爬下来时,很多守军还没反应过来,呆呆的看着汉军,他们无论如何想不通,这么高的城墙,还有长江天险,难道这些人是飞过来的?!!
  
  太平被攻破了,应天就像一个赤裸的孩子,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现在他的目标只有朱元璋,仅有一万水军,看似不堪一击的朱元璋
  
  天下已经在我手里!
看来上天要抛弃朱元璋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没有赢的希望,每次当他到玄武湖看到那些破烂的渔船时,总有想一把火把这些垃圾烧掉的冲动。
  
   但事情总是有转机的,就在陈友谅大军南下之前不久,上天送了一份大礼给他,这份大礼是一个人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朱元璋的部下胡大海攻下了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所谓隐士,是指神龙见首不见尾,别人已经吃完午饭,他还在洗脸的那种人,未必真有本事,但不管如何,多拉一个人下水总是好的。
  
   这几位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 章溢、刘基。
   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的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
  
   胡大海觉得此人架子太大,不想再去请了,可有人对他说,叶琛和章溢请不请无所谓,这个刘基一定要请,因为这个人懂天文。
  
   今天的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有限,可在当时,这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地上的君王们觉得辽阔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便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一般要刮风下雨),即位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的是流星落地。
  
  总而言之,都和星星有关,懂这门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
  
   于是胡大海就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甚是感兴趣,便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来召刘基,但刘基就是不给面子,逼急了就回赠了一把宝剑给孙炎,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举动,而孙炎眼见使命不能完成,也急了,撕下了温情的面具,对刘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这把剑应该应该献给天子,天子用剑专门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刘基明白了,这个眼前亏吃不得,乖乖的去朱元璋的手下干活。但当时的朱元璋对他的真实能力并不了解,把他看成算命先生之类的角色。
  
   金子总会发光的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应天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这些平日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差等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失望的看着这些人,他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了逃跑的车辆,随时准备投靠新的老板,然后在他摔跤倒地的时候再踩上一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从来都是这些人的特长。
  
  此时,他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有话要说,他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的那些同僚们停止了议论,看着刘基,自从这个人到了朱元璋手下担任谋士后,沉默寡言,也没有出过什么主意,大家不怎么瞧得起他,只是因为此人脾气很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差。
  
  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一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
  
  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的看着他
  
  如果我们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我虽力薄,也能拼命!要走你们走,我绝不走!
  
  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他的声音如同狂风暴雨,扫荡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朱元璋百感交集,看着这么多的所谓从龙之臣只为自己打算,而这个刚刚到自己手下干活的人却能以自己的勇气说出与城共存亡这样的话,他不是没有畏惧感,他很明白,如果陈友谅攻下了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之一旦,他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做和尚,不可能做农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当然想一战歼灭陈友谅,让这个讨厌的人从世界上消失,可是陈友谅太强大了,强大到似乎无法战胜,那庞大的战船就象可怕的怪兽,会将他和他那弱小的水军吞没。
  
  那就躲躲吧,可是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滁州?濠州?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又像狗一样被人杀死?
  
  刘基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我本一无所有,经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难道就不能放手一搏吗!
  
  他站了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了四个字:此地决战!
  
  在确定了战略方向后,他召集谋士谈论如何对敌,大凡这个时候,狗头军师们会提出一大堆建议,好的坏的都有,就看拿主意的人识不识货,这是个一本万利的工作,如果建议对了,而且被使用了,自己就会成为大功臣,如果没有被使用,事后也可以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如果出的是坏主意,那也没关系,老婆不好找,老板还是好找的,换一个就是了。
  
  有谋士说,应该先攻下太平,然后以太平为屏障与陈友谅决战。
  
  又有谋士说,应趁陈友谅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与他决战,击敌半渡,可收全功。
  
  我们客观的来看,这两种主意似乎都不错,提出谋略的人也是很有见识的,但真的行得通吗?
  
  朱元璋再度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这种天份将在今后不断的帮助他
  他分析道,先攻太平是不行的,因为太平城坚固,不能保证一定能攻下来,即使攻下来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守住,陈友谅就会一鼓作气攻克太平继而攻击应天,而那时主力部队已经极为疲劳,根本守不住应天。主动出击决战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舍弃坚城不守,贸然出击,一旦未能与敌军进行决战或是战败,整个战局就会陷入被动。
  
  最后,他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用手指向了应天城外的龙湾
  
  “就在这里”
朱元璋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他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
  
  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倒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的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躇,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
  
  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此次攻击,我为总指挥,当我挥舞红色旗帜时,即代表敌军已经到达,当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就要全力进攻,决战只在此时!”
  
  然而徐达提出了疑问:如果陈友谅军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攻击应天,这个计划是无法执行的。
  
  是的,说的有道理,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必定会走水路,他又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他指着将领中的一个人说道:“这就要靠你了”。
  
  这个人叫康茂才
  
  这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桥与陈友谅回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陈友谅大喜过望,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得到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连夜重造了一座石桥。
  
  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战计划,以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的将领们:“我们自濠州出发以来,经历了无数困苦,打败了无数敌人,才取得今天的一方土地,虽然陈友谅比我们强大,但只要我们敢于迎战,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相信我是对的”
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他正等待着陈友谅的到来
  
  陈友谅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现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着头,聆听他的训示,他的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应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将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将在他的管理下,成为他的臣民。
  
  我不是渔民的后代,从来都不是!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安插在朱元璋军中的康茂才已经成为我的内线,他将在明天为我打开通往应天的道路,我的舰队将一往无前,征服这个富庶的地方,然后就是张士诚,他不过是个软弱的家伙,决不会是我的对手,我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2006-7-24 22:41: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8

至正二十年(1360年)6月23日,也就是徐寿辉被杀后的第七天,陈友谅率领他的舰队沿秦淮河一路进攻,到达了江东桥,陈友谅难掩激动的心情,亲自登岸,在夜色中轻声叫出了联络的暗号:
  老康!
  
  无人应答
  
  第二声
  
  老康!
  
  仍旧无人回答
  
  陈友谅借着皎洁月光仔细观察了江东桥,他惊奇的发现这并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而是石桥!
  
  陈友谅感觉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无数人喊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喊的名言:
  
  中计!
  
  按照他的估计,此时应该是“火把丛生,杀声遍地,伏兵杀出”,可是在他惊慌一阵后,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一向精明的陈友谅现在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康茂才莫非是有事来不了了?
  
  无论如何,这里很危险,不能久留。
  
  正在此时,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陈友仁已经统率一万人马在新河口之北的龙湾登陆,并击败了驻守在此地的军队,正等待大军的到来。
  
  那就去龙湾登陆吧。
  
  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
  
  那是朱元璋的眼睛
  
  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进攻方法。
  
  在确定所有的士兵都进入了伏击圈后,朱元璋摇动了红旗。
  
  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 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的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
  
  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敌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见他们盔甲上的反光,而这些敌人纹丝不动,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那种眼神好似家乡过年时屠户看着圈里的猪羊。
  
  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
  
  比死亡更可怕
  
  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
  
  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
  
  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虏,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还俘获了100艘大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陈友谅打了败仗,逃回了江西,而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器小”,眼睁睁的看着陈友谅被痛打一顿,只派了几千兵马在江浙与朱元璋接壤一带武装游行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这个人确实如陈友谅所说,刀架在脖子上才会着急。
  
  龙湾之战胜利后的一天,紫金山上的禅寺迎来了一位香客。当时的应天虽然已经为朱元璋所管辖,但治安情况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众一到晚上就会紧闭寺门,这天黄昏时分,这个香客走进了寺庙的大门,口称天晚无法赶路,希望留宿一夜,看门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丑)且十分凶恶,竟然不敢阻拦,让他进了内寺。
  
  禅寺的主持闻听此事,慌忙出来看,当他初见此人,也不禁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见惯大场面的人,细看之下顿觉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迈之气,且带一把宝剑在身,他暗自揣测这人极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强盗,像这种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烧了禅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么办,于是作主留他一晚。
  
  此人正是应天的镇守者朱元璋,在龙湾战胜后,他也颇有些得意,常微服出巡,这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习惯,这天他来到紫金山下,见山上有一座禅寺,回忆起自己当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游。
  
  这天夜里,住持左思右想睡不着,他怕那个强盗嫌疑极重的人晚上会出来搞事,可这话也不能直说,他思虑良久,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他决定邀请这个人去大殿讲禅。
  
  所谓讲禅和魏晋时期的清谈差不多,一群人吃饱了饭,坐在一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税。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让他去讲禅,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还是人家的地方,礼貌起见,他随住持来到了大殿。
  
  此时,空旷的大殿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分东西坐定后,住持开始仔细的打量起朱元璋来,他发现此人衣着朴素,虽面相凶恶,但举止还透着一股土气,顿时对此人大为藐视
  
  做强盗做到这个地步,连件好点的衣服都没有,说他是强盗都抬举他了,顶多是个乡巴佬。
  
  但既然是讲禅,还是要说点什么的,于是住持开口了:“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道:“敢烦禅师下问,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业?”
  
   “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
  
   住持一听此言,便觉自己判断不错,他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乡巴佬
  
  “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问道:“不知何谓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赐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
  
   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圆普,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住持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
  
   朱元璋厉声说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
  
   言毕,朱元璋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
  
   住持此时才发现,眼前的这个衣着简朴的人实在深不可测。
  
   他对着朱元璋的背影大声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高姓大名?!”
  
   朱元璋的背影没有停留,越走越远。
  
   住持归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决定第二天要问个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后,便跑到朱元璋的禅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墙壁上,却留着用朱砂写就的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对于陈友谅来说,失败是不能承受的,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成功者,但这次他是彻彻底底的输了。他认为上次战败的教训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军,所以他更加用心调教自己的舰队,应该说陈友谅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贡献,后来伟大的郑和船队使用的航船技术和造船技巧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继承过来的,当然,也算是抢过来的。
  
  这次,他制造了一种秘密武器,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战船,这种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更为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这应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另一个设计就很能体现陈友谅的性格了,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下面只隔一层木板,就是听不见上面说话,看来陈友谅还是中国隔音技术的开创人之一。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把人隔绝开,即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还能防止泄密。反正要跟着我陈友谅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心思机巧的人,真是不能不服啊。
  
   此时在他下游的朱元璋也不轻松,他知道上次的失败损失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娘,碰到灾荒什么的不用怕,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是自己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农,手里有的只是那一点从陈友谅手中缴获来的家伙,万一出点什么事,这个秋风向谁去打?
  
   更让他烦恼的是,陈友谅在上游,他在下游,让他很不舒服,这种心理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好比你住在山坡下面,他住山坡上面,每次都要抬头看人家,很难受。
  
   陈友谅在江里洗脸,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脸水
  
   陈友谅在江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
  
   陈友谅在江里撒尿,朱元璋。。。。。。。。。。。。。。。
  
   这个挥之不去的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是高悬在朱元璋的头上,哪有一夜得好眠。
  
   一定要打败他
  
   陈友谅有了新式武器,他非常高兴,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他不断和朱元璋打水战,结果是胜多败少,他更加迷信武器的威力。
  
   应该说陈友谅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武器是否先进,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赵普胜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每次进攻他总是手持双刀带头向对方发起进攻,从来不是叫着“弟兄们上”的那种人,威信非常高,他对陈友谅也不错,由于自己是个大老粗,他很敬佩会读书写字的陈友谅,每次都叫他陈秀才,把他当自己的兄弟看,而陈友谅为了能够控制天完国,杀害了他,赵普胜临死也没有想到平日笑面迎人的陈秀才会杀他。
  
  陈友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从士兵的窃窃私语和议论中,从部下那异样的眼神中,他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但他并不在乎,自己控制了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自己就是最强大的人。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
  
  一支没有了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可是这次的情况不同,他吸取了教训,要准备好一切再去作战,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徐寿辉是红巾军系统的,可是他不在了,还能指望谁呢,自己打了一辈子仗,就是这样的下场?
  
  只能靠朱元璋了,虽然自己没有把都元帅的位置封给他,但相信他还是能念在同是红巾军的面子上来救我的。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 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而且作出这个决定的还是朱元璋本人,但刘基反对。
  
  他能用什么理由反对呢
  
  刘基与朱元璋针锋相对,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朱元璋是一个很顽固的人,长久以来,他的感觉都是对的,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觉。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机会终于到来!
2006-7-24 23:35: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9

朱元璋去了安丰,陈友谅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居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他为什么不珍惜这个机会,是一个难解之谜。
  
  后来的军事分析家们往往以他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来解释,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作为陈友谅的忠实同盟,张士诚在此时攻击安丰本来就带着威胁应天的意味。在之后的战争进程中,他还会给朱元璋设计一个圈套,一个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他此行的战果可能是
  1、安丰解围成功,韩林儿和刘福通得救,他将获得巨大的威望,韩林儿从此成为他的傀儡。
  2、安丰失守,韩林儿和刘福通死去,自己将不受任何人管辖。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并且得到了他最后的战果。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是的,安丰还不够远,远远不够,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地点,必须找一个地方让朱元璋耗尽他的全部力量,然后再与他决战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在朱元璋的营帐中,徐达反复陈述着他的主张,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两支军队,从不同起点,向着不同的目标出征了,但他们终将到达那宿命中的战场,迎接最后的决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这是朱文正还未上任前人们对他的评价。
  
   实际情况呢,看来这个评价并没有错的。
  
   这位朱文正公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他的所作所为十分符合花花公子、败家子、浪荡子弟等不良形象的典型特征。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总管李继元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天下第五名将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六公爵之一。
  
   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我统一了一下,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
  
   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
  
  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
  
  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
  
  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
  
  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
  
  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
  
  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
  
   万事俱备,只等陈友谅了
  
  洪都之战将成为陈友谅的噩梦。
陈友谅率领大军向洪都前进,关于他军队的实际人数,历来有争论,我根据其战船的规模估计出了一个大概数字,他的战船有大小两种,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装两千人,而他此次出征的战船有两百多艘,那么人数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是名副其实的大军团。“投鞭断江”并不夸张。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
  
   黑云压城城欲摧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
  
   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
  
   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
  
   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
2006-7-24 23:36: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0

意志的较量
  
   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
  
   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
  
   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邓愈的杀手锏
  
   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
  
   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
  
   枪声大作
  
   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元、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倒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
  
   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
  
   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
  
   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
此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
  
   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
  
   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
  
   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
  
   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
  
   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
  
   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
  
  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
  
   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
  
   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
  
   真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
  
   他决定攻击水路。
  
   六月十四日,他出奇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
  
   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
  
   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
  
  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
  
   陈友谅陷入绝望
  
   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
  
   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
  
   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啊!
  
   围城,真正的围城
钢铁战士朱文正
  
   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八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当领导真不容易啊
  
   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
  
   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朱文正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援兵还不到呢
  
   如此大的战役,朱元璋一定已经得到了消息,为何他还不增援朱文正?
  
   这并不能怪朱元璋
  
   因为朱文正根本就没有向他求援!
  
   大凡这种敌众我寡的防御战,守将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主帅求援,写上诸如你再不来,大家就一起完蛋之类的话,交给送信人,并且还会反复交待:让他快点来,不然老子就没命了!
  
   朱文正真是个奇人
  
   他似乎把陈友谅当成了到洪都露营的游客。
  
  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他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去对抗陈友谅,更大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为决战做好准备。
  
   但他也小看了陈友谅,一个能够统管六十万大军的指挥者,怎么会被小小的洪都难住,
  
  洪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
  
   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也是一头包,他派徐达去攻打庐州,所受到的待遇和陈友谅差不多,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庐州让徐达班师(早干什么去了),准备决战!
  
    然后他告诉张子明:你先回去吧,我准备准备,不久就去洪都
  
    不久是多久呢?
  
    朱元璋接着说: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就到了!
  
    一个月?到时朱文正的骨头可能已经拿去敲鼓了!
话虽如此,张子明还是上路了, 这次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到达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字,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个人容易对付。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的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
  
  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
  
  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
  
  更让他不安的是,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居然会佩服这个人?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拥有最强力量的人就可以决定一切,不是吗?
  
  当我弱小的时候,那些比我强大的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现在我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力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该怕我,畏惧我,尊敬我!
  
  那么为什么这个微不足道的读书人不怕死,不怕我呢?
  
  陈友谅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怀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
  
  
  至元二十三年六月,在确定了与陈友谅决战的方针后,朱元璋从庐州调回了徐达的部队,并召集了他所有的精锐力量,包括二十万士兵,和他手下的优秀将领徐达、常遇春、冯胜、郭兴等人,连刘基这样的文人谋士也随军出征,与陈友谅一样,朱元璋这次也算是空国而来。
  
  迟早有这一仗,躲也躲不过,那就打吧。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像两个赌徒,一个带了六十万,一个带了二十万,去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局。他们使用的筹码是无数人的生命,赌注是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
  
   但这个赌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赢的人将获得这片大地的统治权。这个奖励太让人动心了,没有人能够拒绝。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六日,朱元璋带着他的全部赌注从应天出发,去参加这场赌局。
2006-7-24 23:37: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1

第一猛将张定边的冲锋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张定边,1318年生人,原籍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一样,他也出身渔家。此人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还懂得算卦,是陈友谅的儿时伙伴,也是他的死党,早在湖北时就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陈友谅一生多疑,唯有对此人极为信任。
  
  在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这一行动事先并不为陈友谅所知,相信如果他知道的话,也是绝对不会同意实施的。
  
  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张定边率领他的三条战船一刻不停,直接冲向朱元璋旗舰!
  
  百万军中取元璋首级!
  
  张定边勇不可挡,以孤军冲进朱元璋水军前阵,此时作战双方都被他惊呆了,陈友谅军也不知为何出现这一情况,而朱元璋军更是没有提防,前锋纷纷败退,张定边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冲到中军,朱元璋水军才反应过来,他的目标是全军主帅朱元璋!
  
  被惊呆的将领们纷纷缓过神来,立刻指挥自己的战舰前去阻挡,张定边冲到中军,已经被三十余条战舰围住,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些将领看来,张定边的表演已经结束了。
  
  可更让他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定边简直堪称一身都是胆,身陷重围,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
  
  他虽然孤军深入,实在勇猛无比,为鼓舞士气,亲自持剑站立在船头,以示决不后退之心,士兵为其勇气所感,无不尽力而战,舰船竟然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冲出一条血路,朱元璋水军竟被他冲成两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在后军的朱元璋眼见张定边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
  
  朱元璋已经是束手无策,以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
  
  在武侠小说中,大凡遇到类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难,武林高手前来相救,事实告诉我们,在真实的历史中,危机时刻,也会有武林高手出面的,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虽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远了点),但也颇具传奇色彩。
射击冠军常遇春
  
  此时,常遇春的战船就在朱元璋不远处,在众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手持一弓,来到瞭望军士身边,沉稳的对他说:“不要慌乱,告诉我,哪个是张定边?”
  
  军士用手指向前方战船舰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军士手还未放下,箭已离弦,一箭正中张定边!(射的还是移动靶)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朱元璋水军,竟无人阻挡。
  
  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的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规定不能放箭。
  
  第二天的战役就此结束,这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天夜里,陈友谅召开作战会议,总结了当天作战的经验,他认为要发挥自己战船的长处,必须保证集群突击,而船只的行进速度不同,无法保证统一,于是他创造性(自认为)的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眼熟吧)
  
  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据说陈友谅和施耐庵的关系很好,如此说来,他应该也认识罗贯中,那就实在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不知何故,陈友谅竟然会采用当年曹操用过的昏招,看来罗贯中写完三国演义出版后并没有送他一本
  
  第三天
  
  朱元璋先攻,他亲自吹响号角,召集众军前来布阵进行决战,此时,陈友谅的铁索连环舰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相连在一起,绵延竟有十里之远,望之如山。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谁知此时,他的军中也出了一个类似张定边的猛将。
  
  丁普朗是赵普胜的结拜兄弟,也是当年徐军四大金刚之一,他投奔朱元璋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不得已,所以作战一向并不积极,但此时的对手却让他露出了自己的狂人本色。
  
  对他而言,什么都在其次,只有兄弟义气是最重要的,陈友谅这个卑鄙小人,杀了赵普胜,今天一定要他偿命!
  
  据说他在自己的船头树起七尺白布,上书八个大字“旁人不问 唯诛九四”,因为传言陈友谅小名为陈九四,这意思就是说,老子只找陈友谅算账,无关人等都闪一边去。
  
  陈九四、朱重八,从名字来看,都是苦命人啊
丁普朗的冲锋
  
  在张定边上演好戏后,丁普朗演了续集,他也率领自己的战舰冲向敌阵。此时正是朱元璋败退的时候,所以他的攻击带动了军队的士气,使得朱元璋能够撑到决战的时候。
  
  不过他的冲锋方向并不理想,与张定边不同,他是哪里人多就向哪里冲击。勇则勇矣,却无效果,自己却吃了不少亏(身被十余创),这就是名将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
  
  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个技术活。
  
  大家应该玩过三国志过关游戏,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敦、曹操等人,你必须先打一大批诸如小兵,赵熊、胖胖等等,本人技术不行,每次见不到大将,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谈何容易!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他斩杀颜良(此为史实)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马),“大喝一声,冲将下来”,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综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首先,要具备突然性,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我要来杀你们上将,准备好。这样是不行的。就要专打没准备的。
  
  其次,你要看得准,不能往人堆里冲,要学习羽毛球选手,专朝人缝里打,也就是所谓的结合部。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那样的话,你不被打死,也会被挤死。
  
  最后,你要速度够快,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快马、快船),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如大喝)迷惑对方,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再来一刀,头就没了。
  
  大功告成,可以看到,这种军事行动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的。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他深知兵法,能掌握时间和机会,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地打击。
  
  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他左冲右杀,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自己还被团团围住。性命不保,却也相当悲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头已经掉了,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敌惊为神)。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他是在被包围后,不愿做俘虏,自杀的,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也算存一疑点吧。
  
  无论如何,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他没有和兄弟同死,却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突然士兵慌乱的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火光、鲜血与天空映成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数十万人手持刀剑,拼死厮杀,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但此刻,他们就是不同戴天的仇人,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
  
   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2006-7-25 16:53: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2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但他也绝对不能回江洲了。
  
  这场赌局一旦开始,无论你赢或是输,都不能走,赌局会继续进行,直到其中一个人输掉一切,才会结束。
  
  陈友谅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用发红的眼睛看着他们,他已经不能再输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责怪他的将领们,因为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同舟共济了。
  
  “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将领们惊奇的看着他,难道还有什么取胜的方法不成?
  
  “是的,我们还有办法”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要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我知道”
  
  第四天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的自信来自他的情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全歼朱元璋的舰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杀掉朱元璋!
  
  他已经通过情报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了白色,只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
  
  但当他一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再也认不出哪个是旗舰
  
  还没等他楞完神,朱元璋已经命令军队发动了总攻,在前两天战果的鼓励下,朱元璋军异常勇猛,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特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军多艘战舰。此战从清晨打倒晚上,陈友谅的军队终于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到此结束了第一阶段,陈友谅惨败,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的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逃跑!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
  
  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陈友谅率领军队希望能够撤退,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时的陈友谅不是原来的陈友谅了,他拚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错了吗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放过陈友谅的后代陈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给朱元璋带来任何威胁。斩草固然是重要的,顺便除个根也是必须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赶往陈理所在地,陈友谅的最后地盘武昌督战,主帅张定边不愧是抓住时机的老手,眼看形势不妙,就带着陈理投降了。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敌人,陈友谅。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提到,此文是希望在轻松之中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我们也要探讨,这样才能对明朝有一个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讨论之后还有很多。
  
   当然了,还是用我的叙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规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的。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当然了,这样的文章大家有无兴趣看,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这两字要读重音)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须召集农民,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饥饿的农民面前要求他们为商人争取权利。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2006-7-25 16:54: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3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其二人处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乱镇压。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象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藏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元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为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春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并交给徐达和常遇春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并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诚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射成刺猬。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的李云龙并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吧,还有呢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数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的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的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实在是苦啊,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2006-7-25 16:5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4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这是个怎样的人啊,
  
  要彻底的打败他,要彻底的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www.6park.com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政府曾经非常高兴的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的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选手,现在我们先欢迎元朝选手,元顺帝出场!
  
  下面请元顺帝用一句话表达他现在的心情,
  
  元顺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说了,希望对方选手下手轻点,我怕疼
  
  现在请朱元璋选手说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选手哪里去了。
  
  喔,我们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们就不打扰了
  
  现在比赛开始!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强大起源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强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开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强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身的分裂。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环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宣泄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借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脱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的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300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并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后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国家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高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满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屠杀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
  
  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剩下87万户,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 万,元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祐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叫文天祥。
2006-7-25 16:55: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明朝的那些事 - 15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绝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这样东西叫做道义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但文天祥软硬不吃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文天祥拒绝了他
  
  忽必烈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我的事结束了。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诏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介绍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绍他的伟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们在前面说过,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文天祥的行为与后来明朝众多的正臣及东林党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揭示这种隐秘的联系及其产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不了解自己统治下的这些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却作为一个楷模,成为了被统治者的精神偶像。
  
  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蒙古贵族们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梦想娶赵敏的人就放弃吧),他们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成共识。加上时不时又出来几个贵族叫嚣着把汉人都赶走,拿农田去养牛羊,幸好当时的丞相脱脱阻止,这个愚蠢的主意才没有得以实现。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脱脱不是后来的那个脱脱,这个元初的脱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元朝军队在攻陷很多城市后,没有大肆屠杀当地居民,而是不断向农耕文明发展,此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另外说两句,看元朝史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们的名字经常重复,动不动就是帖木尔,脱脱等,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纸头皆挂帖木尔,抬眼望去尽脱脱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里,家长对家庭成员似乎没有什么感情,看中了什么就抢什么,仿佛这个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双方越看对方越不顺眼,既然过不拢,就分家吧
  
  可问题是这个家里干活的都是家庭成员,离开了他们,这些蒙古贵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让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并无其他本事。
  
  而等到这些下人们拿起了平时干活的菜刀和锄头反抗时,曾经的统治者就将手足无措。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这支部队即使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压,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退回去后还反复强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但随着起义的扩大,元朝统治者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复苏过来,他们重新整编了部队,战斗力也直线上升,先后镇压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起义。
  
  只要跨上马,我们仍然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军事才能的将领。
  
  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尔
  
  他还有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王保保
扩廓帖木尔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我们就称呼他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尔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在察罕被杀后,他承担起了守护元朝的使命,并成为了明朝的主要敌人。
  
  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目标,元!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
  
  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北伐开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此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耻,行为之卑劣,脸皮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割让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他的北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2006-7-25 16:57:5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