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转帖】明朝的那些事 - 1 (喜欢历史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呵呵,大家不要争论了,看来朱熹这个问题还是要再谈一下,本来是要等到嘉靖时再讲的,这里先提一下,实事求是的说,在下对于朱熹的为人是有点看法的,他提出了一大堆最高道德的标准,自己却从不遵守,言行不一,从道德品质上来说,他是不合格的,其理学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也很大,这种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压抑了人的正常欲望和需求,把这些道德标准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指标,而实际上,从史料上的记载看,连此道德标准的主要创立者之一的朱熹本人也没有遵守过这些标准。这种给别人定规矩,自己却不守规矩的行为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看法。所以到目前为止,大众对朱熹的评价以负面的居多。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朱熹在历史上的进步地位,在本人的地主是怎样炼成一篇中,曾经说过,一种思想和主张的提出,背后必定有着相当的背景。朱熹的学说并不代表着他本人,而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道德的追求的体现,这些知识分子愿意放弃肉体上的享受,而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这是难能可贵的,明朝的那些硬汉们哪个不是宋明理学的信徒,从齐、黄到沈、杨,再到后面的东林党杨、左,他们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放弃个人的享受,为国为民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不应该抹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朱熹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差不多了,关于宋明理学,我们后面还要讲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我们会给这些争议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前面一段用词确实有些不当,各位转载,请务必将此段同转,这样才能给朱熹同志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另外此文以叙事为主,分析为辅,在对制度进行必要的介绍后,我们将回到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
下面继续
言官到底是什么官呢,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官,到了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实际上,他们是明朝监察制度的产物。
朱元璋建国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了御史台,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将其改名为都察院,都察院的长官是左右都御史,这个官名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听到,而都察院的主要骨干是都察御史,这些都察御史共有十三道,以当时的十三个省区分,共有110人,这些人权力极大,他们什么都管,由于平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要处理,就整天到处转悠,不是去兵部查吃空额,就是到刑部查冤假错案,办事的官员看到他们就怕。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权力如此之大,要是他们也徇私枉法怎么办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大大的佩服一下朱元璋了,他想了一些很绝的方法来规范御史的行为,首先挑选御史的时候,专门找那些书呆子道学先生,认死理的去干这行,因为这工作得罪人,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他用了以小制大的方法,这些御史都是七品官,可以说是芝麻官,赋予他们监管长官的权利,就使得他们不敢过于张狂。有个官名叫八府巡按(周星驰电影里出现过),大家咋一听,八府的巡案,官一定很大,其实这也是个芝麻官,往往是朝廷临时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就相当于以前所谓的特派员,官极小,权极大。但就是这样,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他又建了一套班子,来监督都察院。这就是六科给事中。
对应中央六部,朱元璋设立了六科,各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官位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官位从七品。这些人的权力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而皇帝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打小报告,各部完成任务,还要乖乖的去六科销账,此外官员年终考核,这些给事中进行审核。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你要打我,我就骂你。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你要是得罪了他,那就惨了,这些人骂人的功夫极高,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骂人也有典籍来历,出自某典某条。如果你书读得少,还以为他在夸你呢。可能回家查了书,看到某个典故方才恍然大悟,连祖宗十八代也给人骂了。
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功夫,实在厉害。这种独门绝技代代相传,东林党期间达到了高峰,那可真是口水横飞,引经据典,用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套用葛优的一句话:“人家骂你都听不懂!”
朱元璋搞来这群人后,他自己也很快就吃到了苦头。
|
2006-7-26 14:4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