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tu_fei 于 2007-9-26 21:39 发表 
首先申明看得不是很细致,然后不太了解成都,有几个问题请教,太弱智得话不要笑话。
把农村人口也享受城市才能享受到得福利,例如教育,社会保险等。政府怎么平衡这个收支呢?这个政策到现在也就4年时间,但是我相信这个对地方政府 ...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前面已经有论述
简单说就是综合利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做法
以土地经营为例,04年市供地总量比上年同比下降29.6%,但土地收入增长了11.8%,土地总收益增长34.3%.扣除土地价格刚性上涨的因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办法功不可没.
前面我提到了东调的例子.
我继续说细一些.2002年前后东郊工业区土地拍卖价格在100~150万元/亩,而当时郊区(市)县的工业用地价格是10万元/亩.这个就是土地级差.
前锋集团是首家采用这一模式搬迁的东郊企业。2002年4月,前锋与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土地收购协议。2003年1月16日,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整体包装后净面积57亩的前锋老厂区部分土地实施拍卖,最终该地块被一家房地产公司以每亩176万元的成交价竞得,高于基准地价60%。仅用时一年,前锋顺利完成搬迁。
2006年3月,成都市经委发布信息,到年底,在已投产101户“东调”企业的基础上还将有30户企业新厂竣工投产。“东郊工业区大多是国有企业、也有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单靠政府行政手段实施企业搬迁无疑会走进死胡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城市经营。”张文军说。
“调”出崭新工业布局
成都市政府并未在经营“东调”中有直接的收益,但调活了企业,调出了崭新的工业布局,这座城市实实在在受益了。
前锋公司2006年销售收入4.5亿元,实现了比搬迁前翻一番的目标。
宏明电子利用调整搬迁获得的资金总共投资了约4000万元实施精密模具及零件技术的改造项目和搬迁技术改造项目;另外又投资了2980万元,实施多层瓷介电容器技术改造项目,使产品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由原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原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的攀成钢公司于2002年初启动迁建工程,将位于市区的无缝钢管生产区搬迁至青白江区。2005年10月18日,总投资15亿元的Φ340连扎管机组在攀成钢新厂区竣工并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攀成钢预计销售收入将达到78亿元。
据成都市经委介绍,2006年1~10月,“东调”实施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已超过“东调”前东郊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总和,实现利润突破12亿元。根据初步测算,“东调”全面完成后,搬迁改造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将突破350亿元,利税将突破100亿元。而在上世纪末成都市启动“东调”前,东郊169户规模以上企业、322亿元总资产,15万职工,亏损额5979万元。
从“东调”中获益的,还有周边的郊区(市)县。“攀成钢无缝钢管生产区搬到青白江,奠定了青白江区冶金主导产业地位;一汽技改项目迁至龙泉驿区后,奠定了该区的汽车产业主导地位;成发集团等制造企业迁移到新都后,奠定了该区的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地位……”成都市经委副主任陈晓棠这样阐释“东调”带给郊区(市)县的影响。
根据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成都将全市116个各类工业园区调整归并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各区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大都具备了工业企业入驻的良好条件。东郊企业的外迁,无疑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加之政府规划的引导,工业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正在形成。在“东调”过程中,90%涉及搬迁的企业主动迁往龙泉驿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方向。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都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等加工工业,青白江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工业,一个高技术、低污染的产业结构链正在形成。由此带来的另一个效应是成都工业布局的重构,一般制造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以外转移,而中心城区将迎来产业结构的升级。
据统计,2006年1~11月新都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9亿元,同比增长23.4%。1~10月龙泉驿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1.31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78亿元,同比增长27.7%。“经开区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8家,宏明电子、国光电子、虹波等6家都是从东郊搬迁来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林济榜说:“东调企业壮大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的经济规模,形成开发区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基础,也形成了该产业集约集群的发展。”据了解,经开区现在电子元器件产值占到全市电子元器件产值的50%,因为电子元器件企业的积聚,2005年9月,又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成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
“不仅是工业增长方面的贡献。目光放长远些,尽管调迁企业现在还是每天班车接送住在城区的职工,但5年、10年后呢?工厂用人肯定要本地化,这对区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张文军说,“东调不仅是在解决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问题,对区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改善都将发挥作用。”
环境改善 城东增值
160家企业从中心城区迁走,为城东腾出了起飞的空间。
“‘东调’之后,确实带来了城市增值。”成华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荣说,尽管搬迁企业原有土地拍卖后收益全数返还,但城市功能从老工业区向新的商贸区、住宅区的转换必然带来土地价格的上扬。据了解,2006年1~11月,成华区共有8宗土地通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成交均价为297万元/亩。
“再有就是城市环境的改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东郊城市道路交通、市政管网及设施的配套往往因为企业用地割据而无法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许多企业不配套,重复建设较多,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城市公共产品的服务水平低下。“企业调迁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区内路网的改善。”张荣说。2006年,成华区内路网建设共投入13.4亿元,为前5年的3.4倍,共修建城市道路53条,道路总长28441米,区内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形象提升和城市经营的意义不言而喻。”
“传统的工业企业调出去以后,成华区未来的产业支撑定位在房产、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张荣介绍说,截至目前,成华区已利用东调腾出的土地资源完成商品房开发516.6万平方米;引进菲律宾SM城市广场、伊藤洋华堂东郊店等商业项目,完成投资2.14亿元,实现税收过千万元。
根据成华区的规划,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预计将有150亿元的资金投入到东至一环路、南至新华大道、西至锦江内环线、北到建设北路二段的幅员面积约1.1平方公里区域,这一片将形成成都RBD(休闲商务区)的核心区,而辐射面积则将向东向北延伸至沙河周边地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
而几乎与“东调”同时起步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同样为提升城市价值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流经成都东郊的沙河长22公里,原是为东郊工业企业服务的取水河,但由于沿线有250个排水口,年流入污水3788万吨,因此垃圾堆积,大量工业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河水从入口处仅流经几千米即由清变浊,取水河变成了排污河道,严重影响了东郊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
2001年11月起,成都先后投入32.48亿元着手沙河整治。
东郊企业调迁前,沙河平均流量为13~15立方米/秒,而仅中游的热电厂发电机组冷却用水量就是沙河流量的6倍。伴随着东调企业的搬迁,工业用水都回归沙河,同时也切断了生产废水排入沙河产生的水体污染,从而使得沙河拥有足够的水量,为水生植物、动物提供亲水环境。整治后,沙河水资源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水质由原来的Ⅲ类提高到现在的Ⅱ类。沿岸绿地面积由12.9公顷骤增至279公顷,植物种类由23种增至140余种。2004年,沙河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沙河再获“澳大利亚国际舍斯河流奖”。
有环保人士做了这样的估算,1棵树一年的降温效果为25万大卡,相当于20台空调机工作10个小时;沙河沿线有近30万棵树,整个绿地生态的降温效果则相当于近600万台空调机在工作,不仅节约了能源,还缓解了成都市区的“热岛效应”。
沙河沿线环境的改善为进一步带动东郊土地全面升值创造了契机,据初步估算,整治后的沙河提供的土地增值额高达45亿~75亿元,超过沙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总投资。
沙河整治与“东调”正像提升城市价值的左右手。通过科学的城市经营,东郊工业用地由原来占全部用地的37.76%降到10%左右,未来因工业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将增加30万~40万居住人口。东郊将转变为由城市副中心、片中区心、居住中心等三级中心组成的结构模式。而与“东调”并行的沙河更改善了城市的风貌,以沙河整治为纽带,城东集生活居住、物流配送、金融商贸、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面貌已经开始展现。
城市的经营不是赔钱买卖.而获里用于"短板"建设是很自然的选择吧.
至于权力是不是集中才可能做到,我到觉得只要是符合经济原理的,只需要稍加引导.......资本就自然会有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事实上,城乡一体化政府投入相比民间资本来讲一定是少数,只起杠杆支点放哪里撬一下的作用.
其实我也不想敲案例.
不过很多人习惯就是如此,没有故事性就读不下去
图表的话,就请各位饶了我吧.
至于产业的布局问题,我曾经见过一个比较系统的资料.不过,现在找不到了.
暂时在外商投资促进中心搜到部分内容
|
-
2007-9-27 16:2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