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nteela 发表于 2012-5-23 11:10
我觉得你误会了我的意思
我说的情况是 有些人做假 做犯法的事情 国人看到了不会去检举
但是如果有人做相 ...
我感觉,你说的是很多人心里面的想法,要追求公正,而不是要追求个人的利益。我感觉这一点有时候阻碍了中国人像西方人那样分毫必争,寸步不让。因为没有一个更正义的号令天下的东西,只争自己的利益,会让人误解为锱铢必较的小人。
我倒是觉得正好相反,就是应该侵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积极争取让对方付出代价。泛泛的争取正义的举动往往流于表面。我们的大环境应该支持这样的“睚眦必报”的人,而不是先看看他争取的是谁的利益,如果是代表别人,那么大加赞扬;如果是为了自己,那么就认为此人品行不佳。
联想到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虽然一个是利益受到损害,一个是做好事,不是很切题,但是我觉得也可以借鉴。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2012-5-23 11:3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