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1510 于 2011-4-8 19:10 编辑
事先声明:我不是来拆台的哈~ 纯属个人的一些想法~ 
今天我琢磨了一天关于读经的事情,自己有些想法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儿.
今天的情况:
我今天给女儿开始读论语.由于没有书,所以我就照着电脑读.(经常我用电脑给她看儿歌或者故事)
结果她就拼命的和我抢电脑还哭~ 最终读了连10分钟都没有就宣告失败了.后来我给她换故事书读.
是以前在国内买的成语故事书,里边都是成篇的汉字(每个故事配一个小图画).我女儿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我估计她也听不明白多少,这本书的深度相当于小学6年级的水平)故事书我给她读了将近1个小时~
她就一直乖乖的在旁边听,直到入睡为止.
由此引发我思考了几个问题
1.从F1贴的文章中,让我意识到对于孩子没有必要一定要从浅入深的读,就是那个煮元宵理论(这个想想觉得有道理)
可能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孩子更适合.以前我总找一些浅显易懂并配有图画的故事书讲,主要想吸引她的注意力和
培养她的参与意识~如果她感兴趣了,自然就爱听故事了,故事听多了自然就能说话了.这是我以前的想法.但看了
这篇帖子后,我觉得就向咪咪妈妈说的不要给孩子读三字经,先读论语的理念是一样的,我也放弃浅显的书,找一些
有教育意义的书来给她读.(反正孩子都会有光听不说的阶段,只要自己坚持读就好了).
2.每天坚持读书给孩子听这种方式肯定是可行的(它和朗读手册的理念一样) input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出口成章~
但要选择什么来作为阅读内容,在这一点上.我开始对读经产生了一些疑问.从F1的文章中我理解的是,
读经主要起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帮助快速并大量认字. 二是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但我觉得比读经更好的是给孩子读一些深层次的故事(比如成语故事一类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这类故事出现的常用字不亚于古书,而且还有很多成语和现代的表达方式,而古书在这方面就比较欠缺.
我想大家不得不承认,古书的表达方式和当今社会确实有些脱节.
其次,弘扬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阿,小故事更贴切生活而且除了为人之道外还有很多历史知识融汇贯通,
并且这样的故事情节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产生兴趣,在认字的同时也对文化有所了解.反而是古书如果没有人加以解释的话,
不容易理解其深意~
最后,家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导孩子说好中文.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听得多了,读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出口成章,
下笔成行~ 主要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点也是我觉得故事比古文好的地方,因为它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生活.毕竟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会经常用成语,而不会用子曰:
以上纯属个人的一点儿小观点,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儿.并没有贬损读经的意思~
希望大家也能各抒己见~ 互相参考参考~
|
2011-4-8 18: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