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习拳要先形后神,神形兼备,形意并重,内外双修。
现在,有不少习太极拳者认为,太极拳是既内家拳就应,只重意,不必重形,而更多的习拳者,却不知怎样用意练内之法,只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即所谓之 “太极操”练习。对此,有拳谚说:“有意无形不成拳,有形无意难成术。”“形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有常度,而窥太极之底蕴,而阶及太极之神明。
因此,练习太极拳,既要内有意气运行,又须外有肢体运动,行拳走架均须内外高度统一和结合,做到:“以理修身,以形鉴真。”所谓外形:包括手、眼、身法、步;内面指:精神、气、力、功。按练习步骤来讲,对初学者,先要重形(型)做到姿势正确,规格合度,动作的方向、路线、角度按要求,有规律的进行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这就打好了以内促外的基础。孙禄堂宗师认为,“有外形之顺,才会有内中之和。”就拿起式中的无极桩来讲,它要求 “立身中正”,并不是只要求站直了,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就行了,而从外形的要求要做到:顶头悬,松肩坠时,松胯敛臀,脖微屈,小腿直,脚板放松平放,脚心微空。而在内中还须抓好前后和左右这两个无形的3条线和“四平”。
前后3条线,前面:鼻尖、膝尖、脚尖,上下一条线。中间:百会(上丹田),关元(中丹田)会阴(下丹田)丹田上下连成一条线后面,玉忱、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左右3条线,左边左肩井,左涌泉一条线,右边,右肩井,右涌泉一条线(泉、井相通)中间:百会—关元—会阴。
把这几条线用意对准,上下相连,头上做好顶头悬,下面做到尾闾中正、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意落涌泉,有放松“三盘”之意,即肩胸要松空(上盘),腰背要松活(中盘),腿跨胯要松沉(下盘),所谓“松沉”首先要松才能沉。另外有提举之意,才有松沉之功。其中的诀窍不是从上往下压,而是从下往上松,就像陷入沼泽之中,越想往上起越下沉,使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下沉之感。上盘神不顶,一身难轻灵;中盘没有腰,攻防难得法;下盘没有根,进退如伴葱;三盘成一体,龙虎相自全。
做好“四平”。即眼平则意正,肩平则身正,胯平则劲正,心平则气正。这样太极起式这个动作才算合度了,就会出现全身通透,轻松舒适,内气中和,脚下有根,上部轻盈的感觉。
我们要明白:规矩的外型架势是练拳的基础,而正确的意、气、神、劲练习是练拳的核心,要在练好外型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练习阶段,所谓练精化气,是指要以腰为轴通过“转腰旋脊”带动手、脚的“转臂旋腕”和“转膝旋踝”,及进退之时腰胯的“抽沉”。达到带动肾气潜转,肾间动气。因为腰即肾,肾藏精。故可通过腰部的活动,肾气的出入达到练精化气练体固精的锻炼效果。拳经说:“出肾入肾是真诀”即是指此法。精足即气足,通过“练精化气”练习后辅以“大小周天”等行气,运气之法,使真气在体内能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微不到。再经由督脉引精气上夹脊(神通夹脊)继而引上百会穴(灵机于顶)而达到练神还虚(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之阶段。然后,将上丹田百会穴(藏神之所)中丹田、关元穴(藏气之所)和下丹田会阴穴(藏精之所)用意连起来。而达到“精、气、神、意、劲”齐练之目的。拳谚说:“练形而能顺,练气而能实(沉着),练神而能飞(轻灵)。”因此,我们要把外形的肢体运动与精气神意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度统一,把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和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自觉的锻炼效果激活出来,先求大形,再求小形,后求无形。先求有意,再求小意,后求无意。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形意并重,内外双修,天人合一”(有气在人中,人在气中之感觉)之练习效果。 |
2010-5-20 12:3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