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
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
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
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
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
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
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
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
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
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
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
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
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位于新都县
城的桂湖,乃明代状元杨升庵年青时读书之处,湖中种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爱
莲,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遗爱在人间。类似的名人留名园,还有三苏凤文君井、古
瓮园等。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
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
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
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
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
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
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
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
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
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苏东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
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叶剑英、
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
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
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
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
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
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
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
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
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
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
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
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
式的半封闭空间。 |
2009-6-19 12:0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