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周易学命运

占星奇缘 建筑风水科学与文化

252
回复
796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88000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2009-6-19 11:42: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2009-6-19 11:42: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2009-6-19 11:42: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2009-6-19 11:43: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2009-6-19 11:4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2009-6-19 11:43: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外围。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2009-6-19 11:43: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2009-6-19 11:43: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2009-6-19 11:44: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阪先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2009-6-19 11:44: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2009-6-19 11:44: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建筑师:N.福斯特事务所
  在香港新国际机场设计中,建筑师以最简单的建筑形式满足最密集的功能要求并取
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为设计原则。此机场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机场之一,工程浩大,总占
地面积1248公顷,总建筑面积达49万平方米。整座航空港均由36米×36米的结构单元组
成,此单元既可在纵横方向上排列,又可依对角线拼接,宛若构成一架收音机的总平面
图,提供出50架收音机的停靠机位。基本功能分区为3层,最高一层是离港大厅,中间
层为进港大厅,最下层是行李分拣作业层。在造型上,整栋航空港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
分便是它那由36米跨方底拱组成的轻盈、飘浮的屋顶,钢结构和流线型的造型象征着航
天。该建筑在世纪末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十大工程之一。
2009-6-19 11:44: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三章
1.建筑的生命与智能
             1.1 从智能产品说起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产品已开始进入社会和家庭。目前,
世界上一些大公司正竞相开发功能各异的智能化产品。因此,智能化产品在21世纪将成
为现代社会和家庭的新宠及追求。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计划研制一系列智能化产品:其中带有电子标签的衣服可“告诉”
智能洗衣机如何洗涤;智能冰箱能够“解读”食品上的标签,提醒主人及时添置食品;
智能洗碗机则可与其他智能家电相互“协商”并“和睦相处”,以决定噪音大小或使用
多少能源。该公司预计上述产品将在21世纪初问世。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研制的一种电子热水瓶已在50户家庭中进行试验。这种热水瓶附
有液晶显示屏,类似“高龄者居家安全确认系统”的终端机,人们可通过电话每天两次
检查老人是否使用热水瓶的情况,还可通过语音查询了解其他资讯情况。此外,松下公
司还将研制具有家庭伺服器功能的智能冰箱,这种冰箱可集中管理电视、音响、热水器、
空调等家用电器。针对独居老人寂寞的生活,松下公司将推出可与老人简单对话的智能
玩具——宠物猫。这种”猫”除可为老人解除孤独、寂寞,还可与互联网连接,记录老
人与“猫”对话的次数,起到监护老人安全的目的。
  英国IcL电脑公司和伊莱克斯公司不久前研制出智能冰箱。这种冰箱不仅可提醒主
人存储的食品是否快吃完,而且还能上网发送电子邮件。美国鲁特格尔斯大学研制的智
能微波炉也已进入实用测试阶段。这种微波炉能够根据食品上的条形码标签信息烹好食
品,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可根据条形码信息“决定”加热食品时间及烹饪的温度。
  除智能家电外,智能材料的研制步伐也在加快。英国雷丁大学已研制成智能型温室
覆盖材料,这种材料可通过控制温室光照起到杀灭细菌、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生长质
量的作用。德国研制的智能纤维增强材料,重量轻、强度高,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控制
材料改变形状。该材料应用广泛,可用于航空、建筑等领域。
  智能汽车的研制几年前便已起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美国和日本的科研人
员正共同研制一种智能汽车。该车依据车上的电脑及装于方向盘、油门、制动器上的探
测器,能够预测司机做出诸如转弯、加速、超车的意图、动作,自动启动车内警报或制
动系统,提醒甚至制止司机的危险动作。在模拟测试中,该车可在司机做出危险动作前
12秒,预测到司机的危险动作,其预测的准确率据称高达95%。
  智能化住宅的研制也取得长足的发展。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贝尔大西洋电话公
司与建筑商合作,为人们提供集“电脑、通信、建筑”三合一的智能化住宅。这种住宅
墙壁内装“家庭管理系统”网络设备,住户可通过预设的指令,遥控家中的任何电器。
目前,能够辨认出主人并自动开启的自动门、自动启动一些家用电器的视听设备等已进
入家庭。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智能产品将越来越面对公众生活,具有智能型的建筑将应运
而生,如用计算机管理建筑已成为时尚且效果尤佳。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开发的500栋新
型建筑物能够自己控制能源的消耗,与普通建筑物相比,可以节约能源20%左右。它们
利用微型计算机管理包括照明、加热、取暖、制冷和空调设备等在内的全部耗能系统,
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美国能源管理部门十分看好这项新技术,
计划在全国推广。
  西班牙隆卡建筑事务所最近推出一种旋转式公寓住宅,很引人注目。这幢住宅约24
小时旋转1周,或者按季节调整其旋转方位和周期,以保证每个房间都可以得到充足的
阳光和流通的空气。它的旋转机构设计独特,全部由计算机操纵和控制。
  美国建筑专家巧妙构思,研制出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旋转房屋。它里面安装了一种
如同雷达的红外线跟踪器,屋内的马达天一亮就会启动;接着整座房子便像向日葵似地
迎着太阳缓缓转动,一直与太阳保持着最佳的角度,从而确保屋内能够射人最多的阳光;
在太阳下山后,房屋又慢慢地回复到原位。这种新式房屋一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驱动房
屋运动,确保了室内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另一方面能够储存宝贵的光能,以便阴雨天和
晚间使用。
  日本科技人员在东京的麻布地区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房屋,以解决大自然如何协调
的问题。它设计新颖,有一个半露天式庭院,在室内的感应装置能够随时测量出天气的
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然后将各种数据及时输送给地下的计算机系统。后者以此为根据,
控制着门窗的开闭和空调器的开关,使房间保持住户感到最舒适的状态。最有趣的是,
在计算机的指挥下,房屋内的各种仪器配合默契、工作协调。例如,遇上刮风下雨的坏
天气,门窗会立即自动关闭起来,而调整室内温度的空调器随之开始运转。倘若住户正
在看电视,这时电话铃响了,电子控制系统便马上自动地把电视音量缩小。
  三泽房产公司是日本的大建筑公司之一,它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式住宅系统可以节
能1/4,被广泛应用。这种节能住宅由于选用的是隔热窗框和热反射玻璃,因此隔热能
力和密封性分别提高了7倍和50倍。新住宅每套面积130平方米,造价为200万日元左右。
因为使用了计算机控制的节能系统,所以大大地减少了使用冷暖设备的费用,每年可省
下能源费用25万日元。日本竹中建筑公司在东京市中心建了一栋6层大楼,它在强烈的
模拟地震试验中安然无恙。这栋新建筑物之所以能抗震,一方面在于有一个液压支架系
统,能减弱和抑制40%的震动;另一方面是楼的顶层安装了一个大滑块,在大楼受到飓
风或地震的影响将倾斜时,这块9吨重的滑块会根据计算机的指令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2009-6-19 11:45: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使建筑具有生命已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什么是生命建筑?
它是有生命的,以生物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一旦灾害发生,它能进行自我保护。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
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科学家在研究试验,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如美国
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光纤是光纤传感
器的一部分,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从而反映出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
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们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
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此
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能自动调节和控制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
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而不致于乱成一团。于是,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程
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称为人工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
具有判断能力,或是由神经网络处理,或是送往远端的中央处理器处理。同时,生命建
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等。同样,由于地震和
风暴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振动,从而使其崩塌而被摧毁,因此生命建筑应在灾害发生时
能自我保护。于是,日本发展了智能化的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
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内的阻尼物(如流体箱)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
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振动。美国则研究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
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
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
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
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2009-6-19 11:45: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2 智能建筑的产生及演变
  智能建筑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历史车轮在永不间歇地向前发展,顺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
200年前,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上是欧美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
的封建统治者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必然要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仍坚持小生
产体制,最后被沦为半殖民地,经济地位十分低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又处在一个由工业大生产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变革时期,
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发
展的难得机遇,正在大踏步追赶发达国家。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建筑仅是一个挡风避雨的窝;封建社会以农业
经济为基础,中国秦砖汉瓦式建筑在当时是一种典型;当今社会以大生产为基础,混凝
土、钢结构的高大厂房与公共建筑拔地而起。随着人类文明、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物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智能建筑是
历史的必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界已有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资本的意义,
因此十分重视软科学的研究与软件产品的生产。正是信息与高新技术的应用才会使企业
迅速从小到大,已创造出像美国微软公司那样迅猛发展及其总裁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
富的奇迹。与此同时,也记录了美国电子管大王因忽视半导体的重要作用而彻底破产的
惨痛教训。任何时代的建筑都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环境相适应。伴随着知识
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建筑已不能满足前所未有的知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北京
饭店贵宾楼等建筑在建筑艺术与建筑史上的名声是大的,但因受过去历史的局限,使其
信息环境落后于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发展知识经济的需求,故接待富有的
旅游者是可以的,但无法满足政府元首或跨国大企业首脑对建筑环境的全面需求。据悉,
北京饭店已制定了改造计划。相比之下,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均系跨世纪工程,一般属
智能建筑范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功能。例如,北京各大银行的办公楼、各省市的
信息枢纽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等建筑,均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划分灵活;
综合布线提供了高速、灵活的信息传输通道;楼宇自动化系统创造了安全、舒适、温馨
和有助于提高人们创造力的环境;通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能使人们能迅速获取、加工与
输出各种信息。总之,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中国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
以堪称世界之冠的规模和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发展,其主流是智能建筑。新建的智能型建
筑与已有的传统建筑相比,更能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虽然距尽善尽美还存在不小
的距离,但大方向正确,代表了建筑业发展的潮流。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智能建筑在美、日、欧及
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虽然晚至90年代初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空前,
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智能建筑”一词虽不陌生,但无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至今尚
无统一定义。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今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
发展阶段,人类知识约5年就翻新20%以上,其中相当多的成果将应用于智能建筑,使
其具体内容与形式相应提高并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国外新建的大型建筑多数已属该范
畴,智能住宅也已开始实施。作为近年世界大型建筑主要兴建区的中国,为了跟上信息
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全面理解智能建筑的深刻内涵,有必要先统一对“智能建筑”的
定义。
2009-6-19 11:45: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