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367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9-6-16 12:31: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学东西,应该自己先弄明白了。不是更有福气么。
2009-6-16 12:35: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是不是学佛的人都怕苦?  咱们儒家说先啥而乐后啥而忧。 境界很高,楼主不妨学习学习。
李云龍 发表于 2009-6-16 13:13


抄个东西给小李云龙学习学习...................

范仲淹作为佛门居士,自始信仰佛教(宋时,佛教指佛陀的教育,而非宗教)。诚然他熟稔佛经。比如,他在宣抚河东途中,偶获一卷佛经,当即识别出于宋初刊刻的《大藏经》。他曾说:“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净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他是深知佛家真谛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两句最为警世,都是菩萨境界。他在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联合富弼等人实行“庆历新政”,积极推行有利国计民生的改革,未获成功,而被排挤。他在谢表中,表达了“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宋。”欧阳修也赞扬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不以物喜”或“不以毁誉累其心”等,表明他不攀缘,不受环境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左右,保持其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和慈悲。范仲淹对于佛陀的教导是知行结合。他是禅净双修。据《角虎集》载,他“常修净业,以养圣胎。临终之日,谓家人日:‘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 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溘然而逝。(佛教是师道,范仲淹以阿弥陀佛为师,最终随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009-6-16 13:46: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孟子的学生。佛教里没有这样的思想。
2009-6-16 14:02: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教的朋友对三十三天其他的神圣都极力贬低。 然后又叠床架屋,创造自己的天国。
无非是老王卖瓜的技术。  然后自己的教内,圆教,顿教,密宗显宗,大乘小乘,哪个
不说别人的差劲自己的优秀。

具体一谈 因果,全都颠三倒四答不清楚。

佛教其实不在于清楚,而在于含糊。  话说的不露骨。 就不易起冲突。
2009-6-16 14:09: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五十步笑百步
2009-6-16 14:20: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的直接跪倒大喊  好汉饶命。
2009-6-16 15:22: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外圈
        在生死大輪的最外圈,是十二個小格子,每個格子中都有一個小圖。這十二個小圖,表達了眾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的運作過程,亦即佛學名詞中的「十二因緣」。
        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方向數下來便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餘十一支。

十二因緣概說
        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眾誼如何被煩惱及業力所控制、無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義。在明白了十二因緣的每一支及十二支間的連發牽引關係後,我們便能瞭解生死流轉的運作程式,同時亦會看到把我們鎖在六道中的枷鎖之面目。為甚麼這十二支叫做「因緣」呢?這是指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互相有因果關係,十二支串起來就如一個環,令我們頭昏腦脹,不知情地不斷作業,不斷生死輪迴。這十二支並沒有首尾。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串連引發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那究意這十二支是何時開始運作的呢?我們根本不能找到它們運作的地點,因為我們的輪迴是沒有始端的。
        如果我們由十二支因緣中的無明開始研究,會發現它導致十二支的第二支─「行」。再推論下去,我們可以清楚明白它們一支導致另一支的情況,從而明白輪迴內苦的本質─苦諦。
        反過來推論,我們可以由最下一支─「老死」─開始參,從而看到它的導因是「生」(第十一支),「生」的導因是第十支…,透過逆推的方法,我們可以參悟苦的來源─集諦。
         如果我們由第一支(「無明」)之斷絕息滅開始推論,便會明白如果沒有無明,便不會有第二支(「生」)…,從而瞭解到滅苦的境界─滅諦。
        反過來推論,我們便會明白諸苦熄滅的境界是如何達到的,亦即滅若的次第方法─道諦。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十二因緣包含了四聖諦教義在內,亦即苦的本質及其來源與無苦的境界,及達到此境界的方法。
2009-6-17 12:3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不能修心
永遠不清不楚
2009-6-17 12:36:2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如果无始何来第一支,无明?  就算首尾连接,也有如项链,有搭扣的地方。
2009-6-18 01:02: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無明

「無明」這一支,蓋括了對善悪、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
        自無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著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無明的相反狀態便是智慧。只要有了多一點智慧,無明便會少一分。二者就似是一對死敵,從無始輪迴以來,不斷在我們的心中鬥爭。
        由於我們的心太熟習愚痴明了,要戰勝無明,必須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六道的本質是痛苦。但若要生起悟苦的智慧,必須經過好一番心內的掙扎及辯論。這時候心中的無明會說:「不是呀!我十分快樂呀!你不要杞人憂天吧!」智慧回答:「在輪迴中,根本不可能避免苦及變幻!」無明又會答:「但這六道其中也有不少樂趣嘛!」智慧便勸:「即使是福樂,也不是恆久的,只是猶如夢一般,並無實質可言,也沒有真正的意義!」無明又會辯答:「反正現在有吃、有住、有穿的,你廢話些甚麼呢!」…在二者爭持很久之後,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增長一點點,無明才會稍微挪後一小步。
        在十二支因緣中,「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為實有的「我執」。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會作出種種業,引種種果報。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被縛在輪迴之內而不得脫出苦的循環。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盲人持杖而行。由於無明可以比作瞎了眼睛,這裡便以盲人來表義它。
        要究竟地戰勝無明,我們必須體悟空性的智慧,了知「我」及一切事物的真正面目。
2009-6-18 20:18: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无明是因,那么智慧如何起?
本质是痛苦,哪里来福乐?

因果呵呵。

人生来瞎眼,先天性失明,怎么可能看见?
2009-6-19 02:40: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生死之輪 (大藏寺 祈竹仁寶哲 著,生命電視台、中華印經協會2008.1出版)續


由於我執無明的驅使,眾生才會作出種種善悪業,例如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財物而把他人殺害等等。這些業,導致我們將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善業令眾生投生於天、阿修羅及人道;悪業令他們墮入三悪道之中受生。
        在圖中,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悪業。


上一支所含的業,會成為留在心識中的種子。們任何的業,都會似種子一般存在心識中,等待遇上適當的外緣誘發成果。
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是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著各種業因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名色
「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
「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著這個名色肉身生存。
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他四蘊。
        我們的名色身,在初成胎時並沒有太具體的模樣,慢慢才會發展出四肢、經脈及各種感官功能。由於我們的肉身源自父精母血,故在逐漸長大後,我們長得像父母的樣子。這種論點及胚胎發展學,在佛陀所說《入胎經》及藏醫典著中有詳述,而且這些二千五百多年前所開示的內容,與現代西方醫學的胚胎學及遺傳基因學相符。

六入
在心識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由於在上一支─「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界接觸時,產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在圖中,這一支以男女交合為表徵。


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悪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
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由於有「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
在圖中,以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由於我們的心識對外境事物產生了這三種心態,對令樂的事物欲求,對令苦的事物抗拒,對不樂也不苦的感受採取沒所謂的態度,我們便不惜為了得樂及避苦而作種種業。這清楚描述了我們以本身的主觀覺受判別,繼而產生分別心的流程。


「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在圖中以猴子摘取果實為表徵。


由於眾生有了前述的一支─「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在圖中,這一支以一個懷了孕的女人來表述。


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在圖中,小格內可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女人,這是表義「生」。

老死
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在圖中,「老死」支以一個揹著屍體的老人表達。
2009-6-19 11:59: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然是破無明囉

我們不就一直在與無明對話
看見無明多一些就學著讓自己離無明多一些

阿彌陀佛
2009-6-19 12:04: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如果无明是因,那么本性就是无明。  我们是无名。我们和我们如何对话,如何离自己?

此物须臾不可离。

阿密托佛是他力信仰。
2009-6-19 22:36:3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