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城 于 2009-2-1 07:30 编辑
尼古拉•诺托纪奇:《耶稣生平的空白》
1894年斯图加特德意志出版社出版。
[size=-2]Nicholas Notovitch
耶稣曾经生活在印度
伊萨(Issa)阿拉伯语国家对耶稣的称呼。
弥赛亚在旧约中为犹太人期望中的复活救主,在新约中为救世主,即耶稣。
俄国历史学家、科学考察旅行家尼古拉•诺托维奇①曾多次游历东方。1887年秋天,他到达印度北方的克什米尔,计划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出发,沿喜马拉雅山,前往拉达克考察。他所带的钱足够准备行装和雇用随行人员。除仆人外,他还启用了一名翻译和十名脚夫。这文考察队历尽艰险,来到3590米高的佐吉山口。它是“幸福谷地”克什米尔和“月亮园”②拉达克的自然分界线。
即使在今天,佐吉山口仍然是从克什米尔到这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偏僻地方去的唯一通道。这个山口在一年之内只有几个月可以通行。 诺托绍奇在日记记中写道:“我离开景色宜人的克什米尔并告别友善的居民之后,来到了贫瘠荒凉的拉达克山地,见到了丑陋的当地人,成年男子都不留胡须。两地相比真乃天壤之别!可是不久,这些丑陋的拉达克人就证明白己非常友善、非常诚恳。”诺托维奇一行终于来到一座佛教寺院。因为他是欧洲人,所受到的招待比之穆斯林要热情得多。他问一个喇嘛,原因何在,于是引出了下面的对话:“穆斯林与我们的宗教毫无共同之处。不久前,他们闻到我们这里,强迫一部分佛教徒改信伊斯兰教。我们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开导那些原是佛教徒的穆斯林,使他们改邪归正。欧洲人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信奉一神论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敬奉佛祖的等级,几乎同西藏的喇嘛享有同等权力。喇嘛与基督教徒的唯一区别在于:基督教徒接受了佛祖的伟大教义之后,独树一帜,创造了另一个D喇嘛。只有我们的D喇嘛神通智达,面观佛祖仪容,连接苍天与尘世。”
“您所说的那位基督教徒的D喇嘛是谁?”诺托维奇问道。
“我们有一位‘神子’,我们虔诚地祷告他,求他保佑,他为我们祷告至商无上的神。”
“先生,我所指的不是这一位!我们也敬拜你们的那位神子。不过我们不把他看做唯一的神子,面看作是芸芸众生中的出类拔萃者。实际上,佛祖将他的精神附在先知伊萨⑦的肉体上。伊萨便不用火与剑在全世界传播我们伟大而又纯真的宗教。我愿意谈论你们那位世俗的,由你们命名为‘整个教会之父’的D喇嘛。但这样做,罪孽深重,但愿宽恕那些迷途的羔羊所犯的罪擎!”这位喇嘛边说边转动手中的嘛呢轮。 诺托维奇明白这是在暗示教皇。他说:“你们告诉我,伊萨是佛祖的儿子,是芸芸众生的出类拔萃者。他在世界上传播你们的宗教。他究竟是什么人?” 这位嘲嘛听到这个问题后,便睁大服睛,惊异地打量来访者,并且说了几句诺托维奇不理解的话。他含糊不清地喃喃自语:“伊萨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是佛祖门下的一名高徒,他的伟大远远超过任何一位喇嘛,因为他接受了我们主的精神。他向你们传授教义,引导你们罪恶的灵魂回到神的怀抱,使你们有资格享受造物主的恩德,并且使每一个生灵都能够分清善恶。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我们神圣的经卷。”
诺托维奇对这位喇嘛的话迷惑不解:先知伊萨,他的教义,他的受难,这一切越来越使他想到耶稣——基督。 他请翻译不要漏掉这位喇嘛说的任何一句话。最后,他问这位僧人: “这些圣书在什么地方,是谁写的?” “最重要的经书是在不同的时期按所描述的事件分别在印度和尼泊尔编辑成册的,共有几万卷,存放在拉萨。在几所大寺庙里都存有抄本。这抄本出自各个时期居住于拉萨的喇嘛之手。他们将这些手抄经卷献给寺庙,以纪念他们在喇嘛大师身边度过的时日。”
“你们自己没有关于先知伊萨的经卷抄本吗?”
“可惜,我们没有这种经卷抄本。我们的寺院无足轻重。自从它建立到现在,历代喇嘛拉录的经卷不过几百卷。大寺院则有几千卷。不过,这是圣物,您在任何地方都无法看到这些经卷。”
诺托维奇打算寻找这些经卷。于是,他来到拉达克的首府列城,最后又到了当地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的赫米斯。他在这里观看了一个每年举行几次的传统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并且有机会作为活佛的贵宾听了许多有关喇嘛风俗习惯的介绍。最后,这位旅客将话题转到了他感兴趣的中心问题上。他了解到,这座寺庙确实存有介绍伊萨这位神秘先知的文献。伊萨的历史与拿撤勒的耶稣的历史惊人地吻合。一开始,寺院就搪塞客人,说要过些时候才能看到这些经卷,因为他们无法一下于从数万卷经卷中找出来。诺托维奇又回到了列城,给寺院长老寄去贵重的礼物,期望不久能够再回到赫米斯去看这些充满希望的手抄本。一次,他不幸在赫米斯附近落马跌断了一条腿,因而不得不由僧人来照料。在他的恳求下,寺院终于将两卷厚厚的经书送到他的病稳前。松散的书页因年久币变黄了。在以后的两天里,寺院长老给 他诵读了这部奇异的文献。这部经书采用诗歌体,诗句之间往往没有直接联系。诺托绍奇将译员的翻译全部笔录下来。旅行结束后,他按时间顺序,整理了所有诗句,并将许多独立的论述前后统一起来。
现将这部经卷的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经卷的开头是一篇简短的引言。接着,经卷扼要叙述了以色列人的远古史和摩西的生乎,然后讲到永恒的精神如何决定变成人形,“现身说法,——启迪众生洗心革面,让灵魂超脱凡尘,尽善尽美,进入永恒的、吉祥常存的天国”。 于是,一个具有神性的男孩在遥远的以色列降世。人们给他取名为伊萨。这个男孩在14岁时,便随同商人来到辛德地区①,“他在神喜爱的国家定居,服从尊者,潜心修行,研习佛法”。年轻的伊萨游历了五河之邦(即旁遮普),在“迷途的耆那教徒”②中间稍事停留,“然后前往贾尔加纳特。“那里有梵天⑧的白衣祭司热烈地欢迎他”。伊萨(耶稣)在那里学习和疏解《吠陀》④,后来给首陀罗种姓⑧的最低等级的人讲经。他因此招致婆罗门①的不满。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威胁。他在贾尔加纳特、拉贾格里哈、贝拿勒斯和其他圣城度过了六年,后来因婆罗门的恼怒而不得不逃走,因为他认为,按等级对人作出不同的评价,并不是神的旨意。令人诧异的是诺托维奇所找到的经文与《四福音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在引文中,两者都较详尽地描述了耶稣的性格。他反对剥夺低等级的人权的等级制度。他说:“天父对他的孩子们一视同仁,他喜欢所有的孩子。”耶稣反对不近情理地拘泥于律法条文:“制定律法是为了给人指出道路。”他安慰弱者:“神和永恒的精神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宇宙灵魂。神将严厉惩处那些窃取他的权力的人。”当祭司们要求伊萨创造奇迹来证明神的万能时,他便对他们说:“我们的主从第一天起就在创造奇迹,因为他已经创造了宇宙;每日每时都在出现奇迹;看不见奇迹的入,就是失掉了人生最美好的天赐。”他对祭司们的权威表示怀疑,为自己申辩:“当人民没有祭司时,天赋人权在支配他们,并且保佑他们的灵魂的纯洁性。他们的灵魂寓于神的身上。他们无需通过任何一个偶像或动物,也无需借助于火,便可与主谈话,正如你们在这里所作的那样。你们以为,人们必须朝拜太阳、善神与恶魔。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的教义是荒谬的,因为太阳不是通过自身,而是通过看不见的造物主的意志显示威力。造物主创造了太阳,让它照耀这个星球的白昼。让它鼓励人们去劳动,加速种子发芽。” 于是,伊萨走进喜马拉雅山,来到尼泊尔。他在这里研读佛经达六年之久。他传播的教义简单明了,尤其符合被压迫者和弱者的要求。他向他们指出祭司阶级的伪善本质。最后,他云游西方各国,传经布道.他的盛名传得比他的行程还快。在波斯,他同教士们分庭抗礼。一天夜里,他们将他赶出城外,想让野兽把他吃掉。可是,天意让神圣的伊萨安然无恙地到达巴勒斯坦。贤者向他:“你是何人?从哪个国家来到这里?我们从前没有听说过你,我仍不知道称的名字!” “我是以色列人,”伊萨答道。“在我出生的那天,我就看到了耶路撤冷的城墙,听到了我的陷入奴隶深渊的兄弟们在哭泣,我的姐妹们在哀鸣。他们在异教徒中间过着痛苦生活。当我得知我的兄弟忘却了真正的上帝时,我的内心悲痛欲绝;我从小就离开了家园,与别的民族一起生活。可是,当我所说我的兄弟们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之后,就回到了我的父母之邦,想让我的兄弟们记住先辈们的尊奉:即若要进入完美的极乐世界,就要待人宽容。”
这些经卷表明其内容与《四福音书》完全一致。赫米斯寺院的这位喇嘛给诺托维奇诵读了两部手抄经文中的所有关于耶稣的章节。这两部经卷集各种藏文抄本之大成。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帕里语的原著就已经汇编成册,被保存在拉萨附近的一座寺庙里。这座寺成了大喇嘛的布达故宫。诺托维奇回到欧洲后,试图与几位教会要人取得联系。报告他的惊人发现。基辅大主教力劝他不要把他的发现公布于众,但是,却拒绝说明理由。在巴黎,红衣主教罗特利告诉他,发表这些经文将会给那些诋毁基督教教义的人提供新的炮弹,并且将会使这一时刻提前到来。在梵蒂冈,教皇的一个亲信说:“发表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呢?谁也不会重视它们,而且您将会树立不少敌人。您还很年轻!如果您在钱的方面有困难,我可以为您的笔记申请一笔报酬——补偿您所花费的钱财和时间。”诺托维奇予以拒绝。唯独治学严谨的宗教史学家和东方学家埃内斯特•雷南对他的笔记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然而,诺托维奇很快就看出,这位法国科学院院士只打算利用这个材料充实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同意给他使用。
最后,书稿总算发表了,但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基督教教会的权势、影响和威望十分强大,以至宗教教义的真实性根本不容怀疑。批评家和怀疑论者被咒骂为亵渎神灵的异教彼,被封住了口,遭到冷落。诺托维奇本人没有可能对自己找到的证据进行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 只有在今天,人们可以有把握地认为,从现代研究也耶稣生平所持的观点出发,的确不可能驳倒耶稣曾在印度生活过的事实。
首先,关于耶稣—生中的一段时间(大约从12至30岁)的行迹是一个悬案。人们在《四福音书》中找不到的史料,得不到任何启示。似乎耶稣的一生从30岁,即从他接受约翰的洗礼时才开始。《路加福音》中就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耶稣的智藏、年纪以及上帝和人们爱他的心均在增长。 (《路加福音》2,52)
诺托维奇发现的著作并不是耶稣在印度的唯一证据。1908年,英国出版了一部题为耶稣基督的《瓦塞曼一福音书》的著作。作者只署名“烈维”,令人神秘莫测。关于耶稣在印度讲学的年代,这部福音书与《圣贤伊萨的生活》一书惊人地吻合。
烈维在《瓦塞曼一福音书》第6章和第7章论及了耶稣在印度的生活。印度奥里萨城①的拉梵纳王子在一所寺院听过这个12岁的少年的辩论,后来将他带到印度,使他有机会深造。耶稣被贾加尔纳特②的一所寺院收为弟子,并在那里专心研究《摩奴法典》⑧和《吠陀》。正如尼古拉诺托维奇发现的历史文献中所写的那样,由于耶稣在这所寺院回答问题敏锐,使他的师父们惊讶不已,同时也因为他公开批评教义而触怒了婆罗门。他思考真谛、智慧、权力、悟性、信念和人等概念的含义。耶稣还谈到人们不应该人云亦云,按照书本行事。人单*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聪明的。这里提到的全部智慧均以耶稣所使用的比喻形式出现,它们以自己的说服力与我们所熟悉的耶稣的言论同样具有永桓的意义。
------------------------------------------------------
我返回列城后,马上去拜访“摩拉维亚教派”的传教站。该站系由德国亨胡特兄弟会①于1885年设立的。
早在1885年之前,就曾有热心的基督教传教士到过西藏。自十四世纪以来,不断有嘉布遣小兄弟会②的托体僧来到拉萨,企图使西藏人改信基督教。这是一种毫无成效的冒险。当他们向西藏人讲述基督为了拯救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最后终于复活了时,西藏人觉得这个故事理所当然,并且还激动地说:“这就是他啊!” 虔诚的佛教徒深信,基督是莲华生的化身,是同一个人。因此,传教士们最后不得不放弃使西藏人改变信仰的计划。其原因不是他们遇到了抵制。恰拾相反;因为在西藏人看来,是他们助教义证明了释迦牟尼、莲华生和其他佛教祖师所宣布的教义。目前在拉达克全体居民中只有185名基督教徒。
我在市图书馆和邻近的藏民村落查格拉姆萨尔图书馆查问失踪的日记本,但是没有结果。于是, 我决定结束我在“月亮国”拉达克的逗留,回到克什米尔的、天堂般的“幸福谷地”。当我到达穆尔贝赫村时,看见了一尊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高达12米的弥勒佛雕象。他是释迦牟尼所预言的救世主——未来佛。从发音来看,弥勒的名字与阿拉密阿语的“弥赛亚”①相近。犹太人至今仍期望救世主弥赛亚会到来。
--------------------------------------
The Life of Saint Issa
Best of the Sons of Men
Translation by Notovitch
英文电子版
http://reluctant-messenger.com/issa1.htm
--------------------------------------
The Unknown Life of Jesus Christ (Paperback)
《耶稣生平的空白》英文版简介
The Unknown Life of Jesus Christ This book, an all-time classic, includes an absolutely fascinating translation of a lengthy Tibetan manuscript found by Nicholas Notovitch, a Russian aristocrat, author and explorer, in the Hemis Buddhist Monastery in the 1890s.
This authentic document reveals that Jesus Christ spent those "missing years" unaccounted for in the Bible, between the ages of 13 to 29, in India and Asia. You'll read about the six years he spent in Juggarnaut, Rajegriha, Benares and other holy cities, gaining the love and respect of everyone he encountered (except the priests!) Read about his defense of the "lower castes," the Vaisyas and the Sudras, and his bold stance against the Brahmans and Kshatriyas; and later, when he arrived in Persia en route back to Jerusalem, the fear he instilled in the Zoroastrian priests by teaching to the common people that, "As long as the people had no priests...Their souls were in God."
2009-2-1 0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