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野城

占星奇缘 抛砖引玉

1196
回复
563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欣逢释迦牟尼佛圣诞!
2007-5-23 20:41: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4 07:28: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南无阿弥陀佛~~~~~~~~~~~~~~
2007-5-24 20:25: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5 07:57: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6 07:3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2007-5-26 21:56: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7 11:59: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圣严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圣严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错,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晚近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灵魂。基督 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阎王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 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并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以为人死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的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更可笑的是,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了。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我们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生为人,固然有生死,生为鬼,同样有生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况人死后不一定就生为鬼。

至于灵魂,中国民间的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脱离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 房坏了,搬进新的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住房子的人,却是永恒不变的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 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原主体。

求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 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 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化化。

物质界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现象,那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 了我人行为的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转身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

那么试问:灵魂的不变性,灵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死后没有回家的灵魂,纵然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变变不已之中。照这样说,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么,佛教所说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竟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佛教特殊优胜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价值。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质界是因缘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即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的宇宙, 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个原子,无一不是假藉了内因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 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个‘识’字作为命名,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是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以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单介绍大乘的八识。

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原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与第八识。

实际上,八个识的主体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制造作业是前五识。

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是在储臧,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不断的由外面臧进去,也不断的从里面搬出来,臧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 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觉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而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 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连贯与生 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经常乃至刹那不息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地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的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 一念到后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我们才会有浮沉生死而至超越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便是存在于这一刹那与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 连续之间,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而有,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 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臧进什么,也不拿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称为‘转(烦 恼)识成(清静)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成为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 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 恼的缠绕不清。
2007-5-27 19:30: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学佛要树立正知正见不容易啊,现在干扰太多,说法太多,bleu foncé这篇很好啊,圣严法师说的深入浅出,学习了
2007-5-27 23:22: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8 10:33: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29 05:56: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7-5-29 18:19: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噶舉派祖師帝洛巴的教導 —— 執著束縛了你
西元十世紀,印度佛教大師那若巴是比哈爾邦那瀾陀大學的博學的方丈。在金剛瑜伽母點醒他,他的文采知識勝過他對佛法精神的瞭解之後,他不再被知識分子生活的愉悅所迷惑,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崇高的地位和寺院的生活形式。取而代之的,他找到了業緣註定的上師──帝洛巴,一位住在孟加拉自在的成就者(瑜伽行者)。

帝洛巴在以鞋子摑那若巴的面頰之前,曾給那若巴計十二項艱難的考驗,在那一摑之下,那若巴證悟了大手印──那是內具的絕對實相。那若巴後來成為譯師瑪爾巴的上師,而瑪爾巴又是米拉日巴的上師。

帝洛巴住在一條河邊,靠稻穀殘屑以及他親手捕捉到的活魚為生。那若巴第一次遇到他是在河岸邊,那是一個早晨,帝洛巴披戴著破爛的棉布衣,眼睛充滿血絲。

那若巴頂禮後,繞行於自在的瘋狂瑜伽士旁,並恭敬地向他求法。

「你在尋求什麼,那若巴?」帝洛巴問他。

「我在找尋開悟的自在。」這位班智達回答。

「你希望從什麼解脫,那若巴?」瘋狂瑜伽士又問。

「尊主啊!我希望從各事各物中解脫。」弟子回答說。

「不是外來的東西束縛糾纏你,那若巴,」帝洛巴斷言,「是執著束縛了你,只要放棄執著,當下就自在了!」

聽到這些簡單的話,那若巴頓悟了。

之後,帝洛巴唱了一首歌:

有執著處,就有痛苦;
有偏見時,就有限制。
觀念存在處,二元對立;
二元分別,暗含無明。
不要思維、計劃或尋求了悟,
不外求物。
清明而無垢,
自覺自然生,
並能療形勞。
安住於不移、不造作,
任運自成。


摘錄自《雪獅的藍綠色鬃毛》
2007-5-29 18:21: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果報和悔改』
---轉載---


   我姓曾,過去曾就讀中文研究所,雖然現在已經結婚三年半了,也有一個男孩,然而卻一心嚮往出家,因此經常為了去寺院而與先生吵嘴,他總堅持說修行在家也可以,不必出家。我則以為不然,所以反反覆覆的跟先生鬧,先生受不了我的煩擾,有時也會摔東西,或出去喝酒解悶,整個家弄的一團糟。


    在去年二月底發生了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有一天,我先生不在家,他去醫院照顧中風的父親,沒想到在半夜裡,竟然有一個蒙面的歹徒,手持長刃,身穿黑衣,闖進我們的房間,他看到只有我跟幼子在家,就用威脅的方式將我強暴,而且又把我的頭部打傷。歹徒離去之前又搶走了我的錢和金飾。事後我告訴我先生此事,他聽後氣憤填胸,十分震驚。連忙帶我去包紮頭部,又去婦產科檢查(怕我懷孕)。我在遭受這次痛苦的意外事件後,心中不斷的祈求菩薩保佑,希望不要在有風波。然而事經半年後,我卻惡夢連連,不但時常夢見那歹徒又來非禮我,甚至每當先生有意要親近我的時候,我都立刻聯想,甚至誤認是那歹徒又要對我強暴,因此很討厭先生的親密舉動,連帶也對其他的男人產生疑懼的惡感。

     不久之後我們搬到鄉下居住。為了設法將過去的創傷逐漸淡忘,我每天開始虔誠的誦經和拜佛。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許是心誠感動了佛菩薩,我終於在去年的教師節前夕,回到了我過去一直嚮往的一家佛寺,同時也幸運的看到了過去一向關心我的師父。這位師父對於我過去的一些不幸遭遇非常同情,因此希望對我有所幫助。師父接我要我到佛前燃香,懇請冤親債主出來釋冤解怨,當時我以十分懺悔與懇切的心加以祈求,沒想到在心誠則靈的情況下,不久竟有一個小女嬰附在一個信徒身上,表示要找我,然而卻以極為懷恨的態度表示,她是我以前墮胎的孩子,使我嚇了一跳。後來我細細回想才突然憶起我們剛結婚不久後,因為有一次害怕太早懷孕而無法負擔養育子女的額外費用,因此就與先生商量對策,結果就到西藥房買了避孕藥服用,想不到吃了竟發生墮胎的效用,因此也就在無意中殺害了一條無辜的生命。

這個女嬰後來表示,為了報復我的狠心,她經常故意將我現在的兒子弄的哭哭啼啼,而且每次都哭很久,難怪我總覺得我的孩子為什麼會無緣無故的忽然哭泣,而且哭得特別凶。有時又很頑皮,又不聽話,叫他不准玩危險的東西,他又偏要玩;有時非常任性,竟然還會狠狠的打母親。因此我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就常常打孩子出氣。然而一有機會接近師父或聽到佛號時,他又顯的很乖巧,比平常溫和許多,這是很奇特的現象。

接著出現的冤親債主是一個女子。她表示我的前生是男的,本來她是抱定終生不嫁,要出家修行,結果我為了要佔有她,得到她,竟不惜趁機加以強暴,使她懷孕,生下一子,結果她竟為此鬱鬱而終,而出家的心願也為之破滅。後來為了報這深仇大恨,她經常緊跟在我身邊,一再障礙我修行的道路,使我心雖向佛,卻始終少有機會接近師父,聽聞佛法。另一方面她又使我的婚姻陷入苦惱,無法自拔。後來她又引歹徒來強暴我,使我身心俱受重創,痛不欲生。

     現在我才體會到,我今生所以被人強暴,甚至被人持刀傷害,原來都是過去自己所造的孽,今生才會一一回報在自己身上。因此一報還一報,實在罪有應得,毫不冤枉。這件事發生時,我曾經一度心理非常不平衡,而且不斷的抱怨,為什麼佛菩薩不保佑我,為什麼警察不快破案,把歹徒繩之以法,並且加以嚴厲的懲罰。然而現在我深深體會到因果的道理後,我便在佛前發願,從今以後我要去努力實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戒律,並使接近我的人都信受因果,瞭解佛法,對先生和小孩也要以慈心相待,不再嗔心以對。

在發願之後不久,果真發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家中的氣憤也變得一片祥和,過去我先生非常容易吃醋,而且常常懷疑我,如果我與其他男人多談幾句,總會被他盯的很不自在,我在他的面前也不敢提到其他的男人,否則他便會盤問不休。然而現在不同了,我不管跟什麼人談話,他都不再起疑心,如果跟別人聊到佛法,他不僅很喜歡,而且還會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此外他也不再限制我去行善,反而鼓勵我去做。他也不再阻止我去找師父,因此我也更有機會聆聽佛法。過去三四年來我跟先生爭吵不休,家中烏雲密佈的日子就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期間內獲得了改觀。我們現在全家都吃素,小孩也較以前乖巧很多,雖然不吃葷食,他也長得很好,人家都說他天庭飽滿,有大丈夫相,我們聽了都覺得安慰。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戲劇性的轉變呢?我想主要原因,大概不外是:

(一)我對過去所有傷害別人的罪行深深感到懺悔,並決心以後不再犯此過錯。
(二)我平常很認真的行善,而且長期的參與佈施的活動。
(三)此外,由於師父的開導,我參加了幾次超度法會,並且將拜懺的功德全部回向給我過去的冤親債主,因此獲得了他們的寬恕,使我得到瞭解脫。

    最後還有補充的是,師父告訴我有一位教授,三十年來一直都是腰酸背痛,不管服用中藥還是西藥均無法根治,甚至曾遠至美國作徹底的身體檢查,亦無法查處病因,因此經常感到不適,行動極為不便,非常困擾。今年來由於信佛甚為虔誠,因此也有機會獲得殊勝的因緣,在師父的協助下瞭解了自己病痛的根源。

原來這位教授的前生乃是清朝時代的一位職位很高的官吏,然而對於犯人卻經常施予殘暴的酷刑,尤其動輒杖打犯人的背部,以致活活被打死的人不計其數。此外又常常使用挾手指,打斷腿的方式凌虐犯人。因此當冤親債主出現時,兩手竟不斷的發抖,兩腳也變成癱瘓,完全無法走動,而且口口聲聲大喊:上天不公,這樣殘暴的人為什麼今生還可以當教授?

經過師父百般解釋,說明一個人的功名和命運的好壞是因緣果報的結果,我們不能只看他某一時的表現,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為或其過去生的種種業因,因此不應怨天尤人,心生嫉恨才是。不過為了彌補以往的過錯,並表示誠心的懺悔,這位教授當場向這些冤親債主下跪,表示最大的歉意,而且答應:替他們立牌位超度;捐巨款助建道場,做善事;將過去這種不仁道的行為公諸於世,使世人警惕,不再犯此過錯。經過這些溝通之後不久,這位教授的病痛便日漸改善,不斷有起色,實在不可思議。
2007-5-29 18:33: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出家制度引发的誤解:學佛滅人類 出家享清閒



出家為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國社會,特別是儒家對他誤解很大。

在國內,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大家都出家了。沒有夫婦兒女,還成什麼社會?這是嚴重的誤會。我常比喻說:如教師們教學生,哪裡教人人當教員去,那豈不成了教員的世界嗎?
學佛的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出家可以學佛,在家也可以學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樣可以修行了生死,並不是學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絕不因大家學佛,就會毀滅人類社會。


出家與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為什麼還要出家呢?因為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必須有少數人主持佛教。主持的頂好是出家人,既沒有家庭負擔,又不做其他種種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揚佛法。佛教要存在這個世界,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他,所以從來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嗎?當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不能如法,還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當心,墮落得更厲害,要能真切發心,勤苦修行為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為出家。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不婚嫁,西洋宗教也有這樣制度。有許多科學哲學家,為了學業,守獨身主義,不為家庭瑣事所累,而去為科學,哲學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擺脫世界欲累,而專心一意的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特別的勤苦,如隨便出家,出家而不為出家事,那非但沒有利益,反而有礙佛教。有的人,一學佛教想出家,似乎學佛非出家不可,不但自己誤會了,也把其他人都嚇住而不敢來學佛。這種—學佛就要出家的思想,要不得。應認識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為法修學,自利利他。如真能發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再來出家,這樣自己既穩當,對社會也不會發生不良影響。

與出家有關,附帶說到兩點,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淨幽美,於是羨慕出家人,以為出家人住在裡面,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閒」之類,就是此種謬說。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要勇猛精進,自己修行時「初夜後夜,精勤佛道」。對信徒說法,應該四處游化,出去宣揚真理,過著清苦的生活,為眾生為佛教而努力,自利利他,非常難得,所為僧寶,那裡是什麼事都不做,坐享現成,坐等施主們來供養,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盡出家人責任者少,所以社會有此誤會吧!

有些反對佛教的人,說出家人什麼都不做,為寄生社會的消費者,好像一點用處都沒有。不知人不一定要從事農、工、商的工作,當教員,新聞記者,以及其他自由職業,也能說是消費者嗎?出家人不是沒有事做,過著清苦生活而且勇猛精進,所做的事,除自利而外,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眾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使人生世界得到大利益,怎能說是不做事的寄生者呢?出家人是宗教師,可說是廣義而崇高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閒,或說出家人寄生消費,都不對。真正出家並不如此,應該並不清閒而繁忙,不是消耗而能報施主之恩。
2007-5-29 18:39:3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