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832515

占星奇缘 【转帖】+【原创】佛学真相大揭秘!!!

1276
回复
5658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merrygoaround

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要是附上相关的注释就更好了。。。
2007-5-4 09:11: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original5011
确实要行戒,要常提醒,自觉观照; 人因为无明,太容易沉迷于五于六尘。

这个我不太赞同。。真想修行的莫要用戒,不是说可以行戒,是说不要着心。。。
佛门之戒有如道门之杀法,虽能一时断魔,但恐怕连善境一并丢失,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近世学佛人多误此,临终仍究懵懂一场。。。。
学道人也有受此拖累的。。所幸道门有传水火既济一着,能救其偏。。
而佛门呢,如我辈资质鲁钝,一错难救,所以需慎之又慎。。
一点浅见。。。
2007-5-4 09:19: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07-5-4 10:24: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vincyjin
这个我不太赞同。。真想修行的莫要用戒,不是说可以行戒,是说不要着心。。。
佛门之戒有如道门之杀法,虽能一时断魔,但恐怕连善境一并丢失,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近世学佛人多误此,临终仍究懵懂一场。。。。
学道人也有受此拖累的。。所幸道门有传水火既济一着,能救其偏。。
而佛门呢,如我辈资质鲁钝,一错难救,所以需慎之又慎。。
一点浅见。。。


你这个说法不妥吧

戒律第一,没有这个根本,佛门难续,修行难持啊
看看美国万佛盛城,宣化上人,那里都是过午不食,夜不倒单,不收供养,戒律甚严,那是真修行地啊

不讲戒律,正是末法的特征,没有戒律,魔便可入寺捣乱了,不持戒,实在是修行无门的,业障都没消,如何不着心呢。

现代人不得其门是基础太差,不学儒道,不修小乘,就想直接入大乘,妄想而已,能证小乘四果都难

根基尚浅,烦恼执着又放不下,再不持戒,这修什么行呢,所以有些
方味道都变了,末法可悲啊,先修五戒十善积资粮,不要本逐末就好。
2007-5-4 21:43: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5 07:50: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6 08:40: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7 06:34: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野城
你这个说法不妥吧

戒律第一,没有这个根本,佛门难续,修行难持啊
看看美国万佛盛城,宣化上人,那里都是过午不食,夜不倒单,不收供养,戒律甚严,那是真修行地啊

不讲戒律,正是末法的特征,没有戒律,魔便...
野城兄.别急.末法和正法本为一体.小乘和大乘也本为一体.现在人和古代人的心也为一体.万佛圣城与法界的一切宗教道场也为一体....佛学是金刚.是般若.是道.是....圆融之法.
你知...不是对你说....而是对我说
2007-5-7 19:16: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是哦,但这法圆融,人未圆融之时,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哦

说这个不是要着相了,而是要破这个相,才能有得海阔天空

这戒律就是用来减烦恼,消业障的,都干净了,才好上路
2007-5-7 19:39: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野城
是哦,但这法圆融,人未圆融之时,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哦

说这个不是要着相了,而是要破这个相,才能有得海阔天空

这戒律就是用来减烦恼,消业障的,都干净了,才好上路

同意你的观点
所以是对我说.而不是对你说
你不觉得合起来不就圆融了吗
2007-5-7 19:45: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说的是啊,最近越来越觉着我们有缘
2007-5-7 20:36: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2007-5-8 07:46: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净空法师谈持戒的开示


具足众戒”,“众”是众 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 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 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 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戒 (三皈五戒)是一个学佛 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



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 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 ,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 离开这一张票。三皈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皈戒 ,就失掉了佛 法,就不是佛弟子了。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 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 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 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有罪。但是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 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 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 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 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 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 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 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


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 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 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 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 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 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 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 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 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 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 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 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 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


其 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台中李 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 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 ,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 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着我去呢?他说:“跟我 去,跟我去 。”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 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 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 。他说:“人 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 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 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 随缘里面度众生。


到了会 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 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 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 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 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 ,以 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 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 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 常惦记在 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 请老和尚来应 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 哎呀!出家 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 ,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 来。”酒席就开动 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 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 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板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 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


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 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 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 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 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 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 便 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 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 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 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 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 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 着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 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 古人不一 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 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 ,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 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 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哪些戒条?要守哪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 奉行”,对 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 。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 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 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 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 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 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 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 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的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 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 ,那就是死的佛法了。

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 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 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 ,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 ,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 。这第二条——严持戒律 ——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2007-5-8 20:45: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堪布慈诚罗珠:观察上师的方法 (不可随便接受陌生上师的灌顶等)

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观察上师的方法


在现在的居士当中,依止上师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一听到何处有灌顶,大家就趋之若骛,从不仔细观察授予灌顶之人有无做金刚上师的资格,盲目地去接受。结果在灌顶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上师的种种过失,又开始退失信心,随意诽谤已经与自己建立了师徒关系的上师,这是极为可怕的。

密宗特别反对作为上师,不观察弟子的根器,便胡乱传授密法、随意赐授灌顶;以及作为弟子,不仔细观察上师,盲目地接受密法、接受灌顶。

如果只是接受一般的开示,比如传讲显宗戒律,或者是皈依、发心、外加行等修法,对传法者的要求并不是特别严。但是,若要接受密宗的正式修法或者灌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传法者有没有这样的传法资格。

密宗观察上师有三个步骤:

第一是在远处向他周围比较了解他的人打听,这位上师戒律清不清净,有没有慈悲心、禅定以及智慧等等,这是初步的观察方法;

第二是到他附近,亲自考察他的所有行动;

第三是通过直接接触,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仔细观察。
在这些过程当中,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并认为密宗对上师的要求他都能够具备,最后才可以依止,才能视其为根本上师。这样的上师需要终身依止,时刻跟随其后,尊听教言,依教奉行,就像密勒日巴依止上师的感人事迹一样。要听闻密法,就应该这样做。

但是,我们现在往往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进行观察,又想闻听密法,那又该怎么办呢?就只有到藏地去,依止为众人所公认的那些高僧大德,在他们座下接受灌顶。得到灌顶后,再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完整修法。得到修法传承后,回到家里实修。将得到的修法全部修好以后,再去求下一步的修法,然后再回家修,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实际而又可行的。虽然藏地和汉地天各一方,来回奔波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也只有克服,在没有其他办法之前,我们只能选择这条路。

如果对赐予灌顶的上师很陌生,便去接受密宗的灌顶,听受密宗的正行修法,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不仅仅是密法,包括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的法要也有一定的要求。若要听闻空性法要,如中观之类的见解,对善知识的要求虽然没有密宗严格,但还是需要观察。

所以,如果今后有人传密宗正行修法或灌顶,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人的背景,确保没有问题,然后才可以接受。如果对方是素昧平生的人,仅仅去拜见,请教问题,顺便听听显宗方面的开示或是密宗的外加行修法,也是可以的,但要听密法,一定要谨慎,这是其一。

其二是灌顶的问题。什么是灌顶?灌顶就是传密乘的戒律,既然是传密乘戒,那么你首先就要知道所受灌顶的戒律是什么。千万不要以为,在接受灌顶后,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其实,没有一个灌顶是没有要求的。要求什么呢?要求你受密乘戒。有些灌顶有五条戒,有些有十四条,有些有二十五条,凡是灌顶都有相应的戒律。

比如一个人发心出家,在剃度时,除了剃落头发,换上僧衣,还要给他举行仪式,这个仪式便是让他受戒。同样,密宗的灌顶就是让我们受戒。如果在得到密乘灌顶以后,却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一窍不通,无意当中很容易犯密乘戒。这些盲目的做法,根本不符合密宗本身的要求。很多居士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造成了极大后患,今后一定要注意。

如果你要接受一个灌顶,首先要了解此灌顶有几条戒。假如有五条,就要看看是哪五条,并反躬自问,考查自己能不能做到。譬如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是最基础的戒律,但我们在受戒前都要看自己能受哪一条,不能受哪一条。若连居士戒都要这样认真地取舍,那么密乘戒就更需要认真对待,更不能盲目草率。所以,在接受灌顶之前,一定要观察权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理智地接受,这十分重要。

--《慧灯之光》五加行开示录六:解脱利益与依止上师
2007-5-8 23:35: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



1、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2、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3、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第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4、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5、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应谨慎。


6、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7、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8、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9、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10、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11、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慢。


12、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13、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14、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15、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16、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17、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我善知识。


18、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19、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20、如此窍决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2007-5-8 23:48:1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