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9-10 00:18 发表
架上和非架上我觉着不光是形式转变,形式的背后是观念转变,简单说就是人对艺术的旧有观念产生质疑,并找到了新的诠释方法,在形式上做一种突破
架上,装置,影像,行为。。。一个比一个非物质化,一个比一个非商业,还是我前面说 ...
我一直认为鉴赏性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对应关系,换句话是市场的供销关系。
先抛去所谓高低,所谓深浅等等。某特定语境背景下,我们不说同等,而是说存在审美价值相近的艺术家和鉴赏人,那么应该就有这么个关系建立了。创作被鉴赏把玩甚至理解欣赏,这是你我都希望的完美。现在的审美体系实则与旧时无所差别。每每自然都会出现些走在所谓前端(时代的前端是个被用烂用贬的句子·),或者说提及了市场未曾接受的新体系。我们不能要求市场及鉴赏方的处于同等角度,而只能要求给予存在的权利。
此类例子多到无需再提,以致于语感上,印象FAUV等流派(流派也被用烂了·可叹)与沙龙永远是个对立词汇。
而现下形式的多样导致的是商业性更加显现,直白(最直观的是现在的拍卖市场,国内兴起的全民收藏等等)。或许非物品,但不等同非商业。
你不觉得直观上更好传递,方便买卖么?从属性的转移很直观。
商业性显然是无从摆脱,当然也无需。
至于形式上的颠覆延伸的审美颠覆··· 我觉得不那么干脆,起码不全然。
或许我过于在乎架上,甚至是油画这个具体命题。历史原因使得我会将其作为代名词。
我会认为形式只是多样而已。
举例说这桌菜吃腻味了,于是大家考虑『颠覆』。而实际上真正做的是跑去做了另一桌菜。因为是菜,两桌必然有联系,似有传承有替代感,但其实压根是另一桌。
我理解以及向往的『颠覆』是桌子不换,菜也还是那菜,看起来都一个样,塞进嘴里却满不是那个味了,甚至连之前的味道也无法想起。
架上是形式,是桌子。个人是很不想丢掉。题外了。
[ 本帖最后由 充气娃娃 于 2008-9-11 04:0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