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
原帖由 狂闪暴徒 于 2008-12-2 10:15 发表 
邓亚萍转学经济已经有很多年了, 从北大破格录取开始。 现在她一口流利英语, 已经改头换面了。
不能用惯性思维看一个人, 如果一个运动员转向运动保护, 也都不算让人惊讶。
...
她好像从博士才开始学经济的,若是真才实学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
不过也看到不同的意见,以下是转帖:
************************
2001年,邓亚萍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学士的文凭。[size=-5]世界论坛网 http://www.wforum.com/gbindex.html
2001年9月,她来到了英国的诺丁汉大学,攻读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研究生。这一年,她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分别担任职务。[size=-5]世界论坛网 http://www.wforum.com/gbindex.html
2002年12月,她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size=-5]世界论坛网 http://www.wforum.com/gbindex.html
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国家可以给这些运动员任何形式的奖励,包括给他们入读大学的机会,这些都是很让人
理解的。
(来自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HU/31185558.html)
如果(而且从各种角度分析,看来这不是“如果”)动用大学的力量甚至其他国家资源
去支持邓在海外“拿”文凭,这是否合适?
首先,对于其他没有出名但也为国家付出了青春的运动员不公;
其次,中国运动员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他们在得到金牌的荣誉和社会上的
经济回报后,再在学术上沽名钓誉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最后,作为一个负有声望的社会公众人物,为了国家乒乓事业错失学习良机的运动健儿
,退役后能有读书的愿望,并为之切实付出艰苦的努力的学习的精神深深值得敬佩。
但是本人认为,邓在多次专访中,一直在刻意勾画着自己在走着一条非常人的学习路径
,苦并成功着。称这一切学术成就都是勤奋诚实所得,实在是对社会诚信的挑战和对公
众智慧的蔑视。
我相信,以邓当年退役后的水平,即使加上140的智商,7/24的努力,能按时在清华英
文专业毕业后一年,就写出45,000字的跨专业论文,已经能让人从普林斯顿爬到哈佛
去参拜这个神了。没想到,竟然玄乎到成功申请剑桥经济系博士!
只能给那些为此辩解的人士打个比方:这就像说陈景润35岁时候宣布,我要练110米栏
, 然后训练了4年,进了省队,又练了两年进了国家队,最后说我现在基本上快追上刘
翔了!
没有什么事情是100%不可能, 但我认为这两个事情如果“不做手脚”,成功的可能性
是基本一样的。
英国情况是, 研究型硕士不答辩, 但是研究型的对其理论水平的要求不会比考试型的低
, 没有考试型的广,但是更深入. 考试型的如果对较难的内容和理论不完全理解, 仍可
以及格; 但是研究型的必须对论文所用理论完全掌握.
英国考试型硕士,几乎没有作弊可能, 成绩分40,50,60,70以上几档. 分别为 PASS,
GOOD, VERY GOOD, EXCELLENT; 一般40及格, 50拿毕业证,60可以写论文, 论文通过后,
可以拿 Degree, 70 以上加上论文A等可以拿Distinction Degree.
因此,在英硕士,一般认为,研究型硕士的水平高于考试型, 或至少等同于考试型中的中
上等水平. 考试型一般一年, 研究型全职可以做两年, 读完申请博士成功的可能性比较
大.
但是,邓在一次专访中称"英国硕士有两种,一种类似于应试教育,一种作研究,我选择后
者." "我刚到诺丁汉大学时候,英语可以应付日常生活,难点在专业单词..." "我出国读
书不是为了镀金,是为了学知识" "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
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
长经历,因此并不到位...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年后我
完成 45,000字论文--<小脚>一文" (大意如此)
这些说法的问题在于, 利用了大多数良善的听众对国外教育制度的不熟悉, 对国外高校
入学标准,学位颁发标准和审核制度的不熟悉, 为自己搞学术名利的舞弊环节找托词.
1, 说英国的考试"类似于应试教育", 这反映了英国考试的一无所知;
2, 以邓入学时候专业单词都有困难的程度, 为何却"舍易求难"? 不去考试而去写论文?
看来世界冠军"不求最稳,只求最难"的思维方式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3, 一般来说, 英国文科研究型硕士论文有15,000-20,000 也就可以了,况且邓称自己花
了大量时间阅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女运动员情况,和查阅大量中国资料, 完成这样的工作
量, 如果是专业英文没有任何困难的人, 且对此有相当雄厚的基础研究的人,不吃不喝,
能剩下半年时间写作也就算是奇迹了, 但这就是这半年,邓还完成了正常硕士一倍的写
作量. 每每提及这些"成就", 邓只是用吃泡面, 春节不回家, 视力下降来解释,并换取
了千百万球迷激动的泪水, 但请听我说一句不中听的话: 要知道, 在英国读硕士的, 刻
苦学习的这些学生, 没有一个不吃泡面,春节不回家, 视力不下降的, 加上比邓多寒窗
苦读了小二十年, 也没有谁能完成邓这样的成绩.
在国外自费读博士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所以说硕士班有为赚点钱的,教博士生没钱赚
,所以导师选人都是慎之又慎,因为导师要给学生申请经费。邓的导师不是讲师级的,
读者级的(在英高于讲师一级),也不是普通教授级的。这类成绩不错的教授挑人就更
苛刻,所以说,直到邓入学,迷底已经已经基本打开了 :极其可能入学前有关部门就
利用学术上的潜规则把剑桥那边的教授搞定了。
听说邓在注册成为剑桥学生后就没怎么在剑桥呆,一边搞着繁忙的奥运工作,一边还按
时完成了中期答辩(过了这个答辩被废掉的博士生太少见了)。边工作边学习,还能完
成这个中期答辩,已经可以建议全体北大清华人大交大复旦经济系高才生,加上海外华
人经济系高才生给邓大姐树碑立传了--因为邓大姐不仅拿了那么多金牌,还在学术上完
成了他们谁都完成不了的任务。那么至此, 她能顺利毕业已经不是什么悬念。 |
2008-12-2 10:3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