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抛好了。。。
莫寒亲来,我要是不下点本儿,怪对不起他的
不过我这个砖头也算是一贴多发了。。。
大家别举报我啊。。。
因为这个帖子人多。。。
既然说了,就多说一点关于万历怠政的一些看法(也就是黄先生所谓的君臣否隔)
万历怠政按照史料上所说是“六不” 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先说“不郊、不庙、不朝、不讲”,不参天,不祭祖,不上朝,不参加经筵讲席,咋看咋像唯物主义的进步青年。。。。
而且万历不参加这些活动有个主要原因,身体不好。比如万历十八年,神宗会见申时行,面对大臣们对他的批评漫骂,耐心解释说:“朕病愈,岂不欲出!即如祖宗庙祀大典也要亲行,圣母生身大恩也要时常定省。只是腰痛脚软,行立不便”[申时行《诏对录》晚明史p632]
根据建国后定陵的出土实证,万历不但患有严重的足疾,腰也有问题,所以一些形式上的活动,万历不参加也是情有可原的 。
再说说“不见,不批”
先说不见,万历的身体不好,所以不可能长时间的去接见大臣,听取意见,所以主要是通过奏疏批阅往来进行,处理政务。
最后说说不批,其他五不,还勉强能说道说道,这个不批,就是纯属污蔑了,不批奏折,万历三大征又是怎么来的?内阁虽然权大,但是也不能越过皇帝,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战争,而且还是三次。
到了万历四十年,也就是所谓怠政的高峰期,我只引用几条《明史》里的史料,大伙看看,到底奏折批还是没批
“然是时朋党已成,中朝议论角立。焕素有清望,骤起田间,于朝臣本无所左右,顾雅不善东林。诸攻东林者乘间入之。所举措往往不协清议,先后为御史李若星、给事中孙振基所劾。帝皆优诏慰留之。……”
“ 明年春,以年例出振基及御史王时熙、魏云中于外。三人尝力攻汤宾尹、熊廷弼者,又不移咨都察院,于是御史汤兆京守故事争,且诋焕。焕屡疏讦辩,杜门不出,诏慰起之。”
“兆京以争不得,投劾径归。其同官李邦华、周起元、孙居相,及户部郎中贺烺交章劾焕擅权,请还振基等于言路。帝为夺诸臣俸,贬烺官以慰焕。焕请去益力。九月,遂叩首阙前,出城待命。帝犹遣谕留。”
奏折如果没批,红字部分的处理意见那来的?对了,上面的史料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三》
即便到了万历临死前的那几年,奏折也没有停止批阅,否则首辅方从哲被弹劾而称病在家,万历也不会发出“辅臣方从哲速出视事”这道上谕。
所以说万历年间所谓君臣否隔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属于牵强附会——个人看法
[ 本帖最后由 九霄云梦 于 2007-10-22 19: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