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laide

【分享】中国珍稀动物————鸟类

71
回复
474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颈长尾雉
尾长颈黑有别于家族其他成员

学名 Symaticus humiae

英文名 black-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云南、广西留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型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

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75954924[1].jpg
2007-5-16 20:02: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颈鹤
栖息于高原湿地的黑颈鹤

学名 Grus nigricollis

英文名 black-necked crane

鹤科 Gruidae

分布 在四川、云南、贵州越冬;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地繁殖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银灰色至近白色,羽缘沾棕色。头顶暗红色,具稀疏黑色发状羽;头、颈的三分之二为黑色;眼下有一白斑。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延长而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尾羽灰黑色。嘴淡绿色,脚黑色。雌鸟上背有淡棕褐色的蓑羽。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以绿色植物的根、芽为食,兼食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早春3月,黑颈鹤便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集群北上,飞抵青藏高原的草甸、沼泽地带,成双结对,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每窝产卵1-2枚,淡青色,杂以棕褐色斑点。孵卵期31-33天。
63898353[1].jpg
2007-5-16 20:0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脸琵鹭
怒发冲冠

别名 黑面琵鹭

学名 Platalea minor

英文名 black-faced spoonlill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分布 东北至华南沿海、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香港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80厘米,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厘米,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栖息于湖泊、沼泽及沿海滩涂等处。涉水觅食小鱼、虾、蟹及螺类等动物。

黑脸琵鹭现存约400只,主要分布于我国、俄罗斯、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无确证。我国发现的大都为迁徙及越冬种群,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海岸滩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种群栖息地,多时可达200只;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广东福田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也曾记录有数十只的越冬小群。
81271135[1].jpg
2007-5-16 20:04:5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琴鸡
雄鸟尾为叉状,向外卷曲

别名 黑野鸡

学名 Lyrurus tetrix

英文名 black grouse

松鸡科 Tetraonidae

分布 为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等鸡类。全长55厘米左右。雄鸟全身体羽黑色,头、颈、喉、下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翅上具白色翼镜。尾呈叉状,外侧尾羽长而向外卷曲成琴状。嘴暗褐色。脚裸皮橘红色。雌鸟全身体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颏、喉棕白色;翅上翼镜不明显;尾羽叉状,不向外弯曲。

为山地森林鸟类,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的松林、桦树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植物嫩枝、叶、根、种子等为食,兼食昆虫。3月末至4月初发情,雌鸟5月初在发情地附近筑巢产卵。在树下的地面营巢,每窝产卵6-8枚,淡赭色,具深褐色斑点。孵卵期19-25天,育雏期约60天。

黑琴鸡分布区日渐狭窄,数量稀少,应严加保护。近年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师范大学开展人工饲养繁殖研究。
83341125[1].jpg
2007-5-16 20:06: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鹇
背部黑蓝、胸部呈灰色

别名 鸬雉、黑鸡

学名 Lophura leucomelana

英文名 kalij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西藏、云南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型鸡类。全长约60厘米。雄鸟上体黑褐色,背羽具黑紫色金属光泽。头顶具黑羽冠;脸部裸皮红色,散生稀疏黑色纤羽。尾长而侧扁,中央两对尾羽红褐色,其余为黑褐色。下体多为暗褐色;胸羽披针形,各羽具白色羽干,杂以淡灰色。嘴黄褐色,基部稍黑。脚和爪灰色或铅褐色。雌鸟体羽为棕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斑。

栖息于海拔1300-3300米高山地带的竹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常结群活动,善奔跑。主要以植物嫩茎、幼叶、根及种子为食。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草丛中,每窝产卵3枚,淡黄色具褐色斑。
65192155[1].jpg
2007-5-16 20:07: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腹角雉
深藏不露

别名 寿鸡、灰斑角雉

学名 Tragopan temminckii

英文名 crimson-bellied tragopan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湖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长约60厘米。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斑大而色浅。头部、颈环及喉下肉裙周缘为黑色;脸、颏的裸出部及头上肉角均为蓝色;后头羽冠橙红色。嘴角褐色。脚粉红,有距。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尾羽栗褐色,有黑色和淡棕色横斑。脚无距。

栖息于海拔1600-3000米之间的冷杉、赤桦等林中,隐匿于稠密的杜鹃、箭竹丛间或密被苔藓的树上。主要食物种子、果实、幼芽、嫩叶等。多单独活动。繁殖期在4-6月间。多筑巢于华山松主干侧枝叉处,由松萝、干枝、藤条、枯叶等构成。每窝产卵3-10枚,土黄色,密布以黄褐色斑点。孵卵期26-30天。
101137349[1].jpg
2007-5-16 20:08: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腹锦鸡
衣着华丽

别名 金鸡

学名 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名 goledn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100厘米,雌鸟约70厘米。雄鸟头顶具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披肩橙棕色。上体除上背为深绿色外,大都为金黄色,腰羽深红色。飞羽、尾羽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下体通红,羽缘散离。嘴角和脚黄色。雌鸟上体棕褐,尾淡棕色,下体棕黄,均杂以黑色横斑。

本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淡黄褐色,无斑,孵卵期22天。
63315967[1].jpg
2007-5-16 20:09: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角鴞
羽干纹似树皮的红角鸮

别名 棒槌雀

学名 Otus scopus

英文名 scops owl

鸱鴞科 Strigidae

分布 在大陆分布较广,为留鸟;台湾为旅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型猛禽。全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有棕栗色),有黑褐色蠹状细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尺羽大都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体大都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嘴暗绿色,先端近黄色。爪灰褐色。

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
51911703[1].jpg
2007-5-16 20:10: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与褐鲣鸟群集混居于西沙

别名 鲣鸟

学名 Sula sula

英文名 red-footed booby

鲣鸟科 Sulidae

分布 西沙群岛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游禽。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都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

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新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
75223525[1].jpg
2007-5-16 20:1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隼
站到崖上更方便

别名 茶隼

学名 Falco tinnunculus

英文名 common kestrel

隼科 Falconidae

分布 全国各省区;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型猛禽。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飞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下体乳黄色带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及粗斑。嘴基蓝黄色,尖端灰色。脚深黄色。雌鸟上体深棕色,杂以黑褐色横斑;头顶和后颈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尾羽深棕色,带9-12条黑褐色横斑。

栖息于农田、疏林、灌木丛等旷野地带。主要以鼠类及小鸟为食。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每窝产卵4-6枚,白色,具赤褐色粗斑或细点,孵卵期28天,幼雏留巢约30天。
82257349[1].jpg
2007-5-16 20:12: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红胸黑雁
雁中稀客

学名 Branta ruficollis

英文名 red-breasted goose

鸭科 Anatidae

分布 湖南洞庭湖及广西南宁等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型雁类。全长5厘米左右。体羽有金属光泽。头、后颈黑褐色;两侧眼和嘴之间有一椭圆形白斑;脸后侧有大块栗红色斑,外围具宽白色纹;前颈和前胸为棕红色,外围以白色纹与脸后白纹相接。翅黑色,折翅时有两道细横纹。背、腹、尾羽黑褐色。嘴、脚均为黑褐色。

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以植物嫩茎叶、种子等为食。
89765844[1].jpg
2007-5-16 20:1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花头鹦鹉
全身黄绿的花头鹦鹉

学名 Psittacula cyanocephala

英文名 plum-headed parakeet

鹦鹉科 Psittacidae

分布 云南、广东、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头鹦鹉比大绯胸鹦鹉小,全长35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黄绿色,上体颜色较深,翅绿色。雌雄鸟头部颜色有别:雄鸟为玫瑰红,雌鸟呈灰蓝色。

栖息于沟谷森林、疏林、耕地等处,以野果、谷物为食。
74075472[1].jpg
2007-5-16 20:14: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花尾榛鸡
花尾榛鸡,俗名“飞龙”

别名 飞龙

学名 Bonasa bonasia

英文名 hazel grouse

松鸡科 Tetraonidae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型森林鸟类。全长35厘米左右。雄鸟上体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头上有短羽冠;颏、喉部黑色。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端斑,羽端灰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具棕黄色横斑。下体棕褐色,具白色弧形横斑。嘴雄鸟黑色,雌鸟淡黄色。趾黑褐色。

栖息于寒温带森林中,尤以浆果灌丛中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发情交配。巢筑于多杂木林、灌丛的地面,挖穴为巢,内铺以细草茎、叶等。每窝产卵7-14枚,浅黄褐色,具稀疏红褐色细斑。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21-25天,雏鸟孵出几天后即可独立觅食,3个月左右即达成鸟阶段。

花尾榛鸡为传统猎禽,肉禽中之上品。由于过猎,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需加强保护。
84331676[1].jpg
2007-5-16 20:15: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黄腹角雉
雌鸟体色稍逊

别名 角鸡、吐绶鸟

学名 Tragopan caboti

英文名 yellow-bellied tragopan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雄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600-1600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黄腹角雉为我国物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111476662[1].jpg
2007-5-16 20:16: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灰腹角雉
仅产我国西藏,难得一见

学名 Tragopan blythii

英文名 gray-bellied tragopan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

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栖息于海拓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
91872022[1].jpg
2007-5-16 20:17:5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