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分享】中国珍稀动物————鸟类

71
回复
364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鹳
白鹳头部最具特点

别名 老鹳
学名 Ciconia ciconia
英文名 white stork
鹳科 Ciconiidae
分布 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嘴长而粗壮,黑色。腿、脚红色。

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

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
87854374[1].jpg
2007-5-16 19:31: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冠长尾雉
别看尾巴那么长,行动可很利索

别名 长尾雄
学名 Syrmaticus reevesii
英文名 white-crowned long-tail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我国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山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170厘米,雌鸟68厘米左右。雄鸟上体大都金黄色,具黑缘。头、颈均为白色,白色颈部的下方有一黑领。飞羽深栗色,具白斑。尾羽特长,具黑色和栗色并列横斑。下体栗色,具白色杂斑;腹部中央黑色。嘴角绿色,脚灰褐色。雌鸟体羽以棕褐色为主,具大型矢状斑。

栖息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区,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以松、柏、橡树种子及野百合球茎为食,也食昆虫。3月中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隐蔽的茅草丛中的地面上,用栎叶铺成浅盘状。每窝产卵8-10枚,油灰色,有时橄榄褐色。孵卵期约28天。

本种目前分布区显著缩小,数量锐减,应严加保护。
96319336[1].jpg
2007-5-16 19:32: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鹤
天然乐园

别名 西伯利亚鹤、黑袖鹤
学名 Grus leucogeranus
英文名 Siberian white crane
鹤科 Gruidae
分布 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

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70968364[1].jpg
2007-5-16 19:33: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颈长尾雉
草坡寻觅

别名 横纹背鸡
学名 Syrmaticus ewllioti
英文名 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

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以荚果、浆果、嫩叶为主要食物。3月中旬开始繁殖。筑巢于较隐蔽的林间或林缘的岩石下,也见于树木底部或灌丛的地面。每窝产卵5-8枚,乳白至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雌鸟孵卵,孵卵期24天。
59915618[1].jpg
2007-5-16 19:34: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鹮
未成年的白鹮,头、颈有毛

学名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英文名 white ibis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分布 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头与上颈皮肤裸露,呈黑色。背及颈的下部有灰色饰羽(冬季无)。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

栖息于河、湖岸边及沼泽湿地。涉水啄食小鱼等水生动物。繁殖期两性共同在近水岸边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淡蓝色,少许斑点或无斑点。
70537189[2].jpg
2007-5-16 19:35: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琵鹭
草丛小憩

别名 篦鹭、琵琶嘴鹭
学名 Platalea leucorodia
英文名 white spoonbill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
分布 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繁殖;长江下游和华南一带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纯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64178345[1].jpg
2007-5-16 19:36: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头鹤
从容不迫

别名 锅鹤、玄鹤
学名 Grus monacha
英文名 hooded crane
鹤科 Gruidae
分布 在内蒙古、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越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主要为暗石板灰色,并缀有褐色。眼先、额和前顶有密集的黑色刚毛;头顶皮肤裸露部为朱红色;头部其余部分及颈部的三分之二为白色。飞羽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尾羽黑色。嘴黄绿色,脚灰黑色。

栖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泽湿地,食鱼类、甲壳类、多足类、软体动物、昆虫以及小麦、莎草科植物等。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沼泽湿地。每窝产卵2枚。孵卵期约30天,幼鹤80天后具飞翔能力。
59162736[1].jpg
2007-5-16 19:37: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鹇
雄鸟头部

别名 银鸡
学名 Lophura nycthemera
英文名 silver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我国南部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蹠部为红色。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

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群生活。

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
61792529[1].jpg
2007-5-16 19:38: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白枕鹤
同宗有别

别名 红面鹤
学名 Grus vipio
英文名 white-naped crane
鹤科 Gruidae
分布 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繁殖;长江下游、福建、台湾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涉禽。全长约140厘米。体羽多为蓝灰色。额及脸部皮肤裸露为赤红色;耳区有一簇黑色羽;头顶、颏、喉及后颈为白色,喉部白色羽毛部分,其宽度向下变窄,呈“V”字形。外侧飞羽灰色,内侧飞羽白色;前颈、下体、尾羽灰黑色。嘴黄绿色。脚暗红色。

栖息于浅滩、沼泽湿地、草甸、水田和耕地中。以植物种子、草根、谷物为食,兼食甲虫、鱼、虾、小型软体动物等。4-5月份筑巢产卵,筑巢于沼泽地的浅滩上,每窝产卵2枚,灰绿色,被有紫褐色斑点。孵卵期30-32天。
78004511[1].jpg
2007-5-16 19:39: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苍鹰
人们常见的苍鹰

别名 黄鹰、鸡鹰
学名 Accipiter gentilis
英文名 northern goshawk
鹰科 Accipitridae
分布 除西藏外,遍布全国。偶见于台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型猛禽。全长55厘米左右。上体苍灰色,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纹;背棕黑色;肩羽和尾上覆羽毛有污白色横斑。飞羽及尾羽暗灰褐色,具暗褐色横斑,羽端灰白。下体污白色,胸、腹及覆腿羽均有黑褐色横斑。嘴黑色,基部沾蓝。脚绿黄色,爪黑色。

为森林鸟类,栖息在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山麓。以啮齿动物、鸟类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在高树上营巢,主要以松树枝搭成较厚的皿形巢。5-6月间产卵,每窝4-5枚,青色带淡青色斑纹和不明显的赤褐色斑。孵卵期35-38天。雏鸟全身被白色绒羽,上体稍灰。经雌鸟喂育41-43天后出飞。

苍鹰分布广泛,对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民间驯鹰的主要对象。
99535556[1].jpg
2007-5-16 19:40: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藏马鸡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别名 白马鸡
学名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 white-ear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具短曲黑色绒状羽;耳羽白色,呈短角状;面部裸露,鲜红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基部灰白,向后转为紫铜色,末端呈深蓝色,均具金属光泽。嘴粉红色。脚鲜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70832227[1].jpg
2007-5-16 19:42: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草鴞
面部轮廓分明的草鴞

别名 猴面鹰
学名 Tyto capensis
英文名 cape barn owl
草鴞科 Tytonidae
分布 河北南部、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型猛禽。全长35厘米左右。上体暗褐,具棕黄色斑纹,近羽端处有白色小斑点。面盘灰棕色,呈心脏形,有暗栗色边缘。飞羽黄褐色,有暗褐色横斑;尾羽浅黄栗色,有四道暗褐色横斑;下体淡棕白色,具褐色斑点。嘴黄褐色。爪黑褐色。

栖息于山麓草灌丛中,以鼠类、蛙、蛇、鸟卵等为食。筑巢于隐蔽的草丛间。每窝产卵2-4枚,乳白色。雌鸟孵卵,孵卵期22-25天。雏鸟两个月后离巢自营生活。

草鴞在我国南方农田地区分布较广,对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加强保护。
100342185[1].jpg
2007-5-16 19:42: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草原雕
因生活于草原而得名

别名 大花雕
学名 Aquila rapax
英文名 steppe eagle
鹰科 Accipitridae
分布 繁殖于东北、西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在华南一带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全长约70厘米。体羽以褐色为主,上体土褐色,头顶较暗浓。飞羽隐约杂以较浓的褐色横斑。尾黑褐微杂以灰褐色横斑,羽端稍缘为白色。下体暗土褐色,胸、上腹及两胁杂以棕色纵纹。嘴黑色,脚淡褐色。

栖息于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常栖止在高树顶端。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筑巢于岩壁、乔木或灌木丛中,以枯枝和芦苇等编成,内铺兽毛和草。4-5月份产卵,每窝2-3枚,灰白色,有红褐色斑点。孵卵期45天。育雏期55天,幼鸟于8月底飞出。

草原雕目前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
79057448[2].jpg
2007-5-16 19:43: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耳鴞
长耳鴞是最常见的一种

别名 长耳猫头鹰、夜猫子
学名 Asio otus
英文名 long-eared owl
鸱鴞科 Strigidae
分布 为新疆、青海、内蒙古、东北夏候鸟;河北、山东、甘肃及长江以南冬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型猛禽。全长38厘米左右。体羽棕黄色,上体密布黑褐色粗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面盘中部白而缀黑,侧部棕黄;耳羽黑褐色,长约5厘米,飞羽黑褐或灰褐,尾羽基部棕褐色,胸、上腹及两胁杂以黑褐色羽干纹。嘴铅褐色,先端黑色。爪黑色。

栖息于山地森林或平原树林中。主要以鼠类和昆虫为食。3月中旬至5月繁殖,筑巢于沼泽地面、杂草沙后期上,有时也占用弃巢。每窝产卵4-5枚,多至8枚,纯白色。

长耳鴞在我国分布较广,在越冬地常集成大群活动,对于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应大力保护。
115188997[1].jpg
2007-5-16 19:44: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尾阔嘴鸟
长尾阔嘴鸟体小攀细枝

学名 Psarisomus dalhousiae
英文名 long-tailed broadbill
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
分布 贵州、云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雀类。全长26厘米左右。上体草绿色。头黑色,头顶中央有翠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有一鲜黄斑;前额基线至眼先、喉部及颈侧黄色;嘴型宽扁,蓝绿色。飞羽黑褐色,有翠蓝色翼斑。尾以翠蓝为主。下体淡绿色。脚橄榄绿色。

栖息于海拔88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集群活动。主要以昆虫、果实为食。筑巢于溪边的灌丛和矮树上,用山茅草、藤蔓编织成梨状巢,系于枝条上,单个垂吊于水面。每窝产卵4-5枚,白色,无斑点。
61656809[1].jpg
2007-5-16 19:45:49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