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ndofsky 于 2015-2-8 21:33 编辑
回Liliane11:
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也会彼此影响,事实上粤语受百越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只是以粤语为方言的人事一般不愿意承认粤语和布依语、北壮语(壮傣语支)、毛南语、泰语,黎语的亲缘关系,而更愿意强调粤语中保存的中国古音韵的部分。以下来自维基百科: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百越语底层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底层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目前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22],比重不大但几乎都是核心词汇,使用频率特别高,在日常口语里面几乎在每句话中都会出现[23]。
粤语表示“欺负”的“虾”(/ha/),武鸣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傣语是 /jam ho/,黎语加茂方言为 /h/。除粤语之外没有其他汉语族语言有这个词(但西南官话湖南少数片区有类似的“吓”音"ha"),古文献亦不存在;
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ni/)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nji/ ,但相比壮侗、苗瑶诸语与粤语几乎完全相同的表示“这”的nei/ni,这种观点待考。。
粤语表示“痒”的“痕”(/hn/),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语中为 /hom/,武鸣壮语中为 /hum/ 或 /hn/,傣语 /xum/,临高话 /kum/;
粤语表示“倒塌”的“冧”(/lm/),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lom/;
粤语表示“跺脚”的“揼”(/tm/),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tom/;
粤语表示“摇晃”的“擙”(/ou/),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au/,南壮语为 /au/ 或 /u/,临高话为 /u/;
粤语表示“揭开”或“剥”的“搣”(/mit/),南壮语(壮傣语支)、榕江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都是 /mit/,布依语、北壮语(壮傣语支)、毛南语、泰语都为 /bit/,傣语为 /bip/,黎语为 /mit/;
粤语的这类“古南越语”底层词举不胜举,在现代壮语、侗语里面都可以找到系统性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这类词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汇。该类词汇究竟是“古越语”遗存还是古代汉语遗存、究竟是底层残留还是借入,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目前在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方面的构拟多由郑张尚芳等学者进行,但各方对一定字词的构拟并不一致(如和潘悟云等),而且郑张先生的观点也与一些语言学者如李新魁、李如龙先生等的研究有出入。另有一些语言学家发现,古汉语跟“侗台语族”系在上古时期(前秦)已经发生了接触和相互影响。
|
2015-2-8 21:3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