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laide

【分享】中国珍稀动物赏析.————兽类

85
回复
5704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驼鹿
鼻部隆厚的驼鹿将换上夏装(换毛)

别名 堪达犴、犴

学名 Alces alces

英文名 moose

鹿科 Cervidae

分布 内蒙古、黑龙江及新疆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驼鹿是鹿科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210-230厘米,肩高177厘米,成年雄鹿体重200-300千克。驼鹿的头又长又大,但眼睛较小,成年雄鹿的角多呈掌状分支。喉下皆生有一颔囊,雄性含曲囊通常较雌性发达。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体形似驼,故而得名。

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从不远离森林。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性喜水,尤其在炎热时,常在水中逗留,擅长游泳。以水边青草及多法的树叶为食,喜欢到盐碱地舔食碱土。驼鹿通常是一雄一雌制,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2仔;我国是其分布南缘,数量稀少,有重要研究价值。
74805454[1].jpg
2007-5-9 21:08: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倭蜂猴
倭蜂猴只有蜂猴的一半大,体重才350—400克

别名 风猴、小懒猴

学名 Nycticebus pygmaeus

英文名 pygmy loris

懒猴科 Lorisidae

分布 云南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倭蜂猴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形更小,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长21-22.5厘米,尾长1.2厘米,体重325-425克。头圆,眼圆而大,无颊囊,口、鼻、唇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褐色。从背部中央至头顶有一深色纹,腹部、四肢有银灰色光泽。

栖息环境、食性与蜂猴相似。倭蜂猴在中国分布的科学记录是1986年,当时从云南获得的几只活体曾被认为是蜂猴幼体,但其中一只雌猴却产下1仔。倭蜂猴属于极为稀有而尚未深入进行研究的低等猴类,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受人为活动干扰相当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60543920[1].jpg
2007-5-9 21:09: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西藏野驴
下体白色有别于蒙古野驴

别名 野驴、骞驴

学名 Equus kiang

英文名 kiang

马科 Equidae

分布 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有蹄类。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颈的背侧、户部、背部为黄棕色,在冬季则变成浅棕色或棕褐色;颈的腹侧、胸、体侧、腹均为白色,与背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线。

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善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干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
43777760[1].jpg
2007-5-9 21:10: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鼷鹿
胸前的“V”形白纹是鼷鹿的明显特征

别名 小鼷鹿

学名 Tragulus javanicus

英文名 lesser malay chevrotain

鼷鹿科 Tragulidae

分布 云南南部勐腊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偶蹄类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47厘米左右,体重仅2千克左右。两性均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四肢细长,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背、腿侧及体侧等阳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黄褐。

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性情孤独,在草、灌丛中十分灵敏,善于隐蔽,一般不远离栖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动,以植物嫩叶、茎和浆果为食。全年繁殖,孕期5-6个月,每胎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出生半小时后就能活动。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进货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59259970[1].jpg
2007-5-9 21:11: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喜马拉雅塔尔羊
身被长毛的塔尔羊

别名 长毛羊、塔尔羊

学名 Henitragus jemlahicus

英文名 Himalayan tahr

牛科 Bovidae

分布 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是在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体型粗壮,体长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90千克。整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12-18厘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末春初交配,孕期6-7个月,6月份产仔,每胎1仔,有时产2仔。在我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少。
68944596[1].jpg
2007-5-9 21:12: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小灵猫
小灵猫体色与大灵猫有别

别名 七节狸、笔猫、乌脚狸、香猫

学名 Viverricula  indica

英文名 small indian civet

灵猫科 Viverridae

分布 长江流域以南及海南、台湾、西藏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灵猫外形与大灵猫相似而较小,体重2-4千克,体长46-61厘米,比家猫略大,吻部尖,额部狭窄,四肢细短,会阴部也有囊状香腺,雄性的较大。肛门腺体比大灵猫还发达,可喷射臭液御敌。全身以棕黄色为主,唇白色,眼下、耳后棕黑色,背部有五条连续或间断的黑褐色纵纹,具不规则斑点,腹部棕灰。四脚乌黑,故又称“乌脚狸”。尾部有7-9个深褐色环纹。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比大灵猫更加适应凉爽的气候。多筑巢于石堆、墓穴、树洞中,有2-3个出口。以夜行性为主,虽极善攀援,但多在地面以巢穴为中心活动。喜独居,相遇时经常相互嘶咬。小灵猫的食性与大灵猫一样,也很杂。该物种有占区行为,但无固定的排泄场所。每年多有5-6月份产仔,每胎4-5仔,2岁达到性成熟。
58563949[1].jpg
2007-5-9 21:13: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小熊猫
小熊猫的爬树本领很强,上树后就觉得安全了

别名 小猫熊、九节狼、金狗

学名 Ailurus fulgens

英文名 red panda

浣熊科 Procyonidae

分布 陕西、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部分地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型肥圆、似猫非猫,体重5千克左右,体长40-65厘米。体背红棕色,眼眶和两颊有白斑,连嘴周围及胡须也是白色。蓬松而长长的尾巴有棕色与白色相间的九节环纹。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有竹林分布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内,晨昏外出活动觅食,白天隐匿于石洞或树洞中休息,集小群活动,有较固定的活动区域。性情较温顺,善于攀援,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喜食箭竹笋、嫩叶、竹叶及各种野果和苔藓,还捕食小鸟、鸟卵和昆虫等,更喜食带有甜味的东西。早春3-4月份发情,妊娠期约3个月左右,每年1胎,每胎2-3仔,偶见4仔,一年后发育成熟。
75087527[1].jpg
2007-5-9 21:14: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熊猴
头顶有“旋毛”,是熊猴与其他猴类的主要区别

别名 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

学名 Macaca assamensis

英文名 Assamese macapue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布 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62厘米。其憨态可掬,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弥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啼声有如犬吠县城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42497349[1].jpg
2007-5-9 21:15: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熊狸
盘蜷而卧

别名 熊灵猫

学名 Arctictis binturong

英文名 binturong

灵猫科 Viverridae

分布 云南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70-80厘米)的粗壮尾巴。其体毛黑色蓬松,杂有浅棕黄色。耳端具长达5厘米的簇毛,耳缘白色。四肢粗壮,五趾有坚强锐利的爪;尾具有缠绕性。头、眼周、前额下颏部呈暗灰色,唇旁长着白色长须。

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锐的爪及能抓能缠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树上攀爬自如,成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熊狸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型兽类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产仔,每胎2-3仔,寿命为10-15年。

目前数量极少,在保护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7422652[1].jpg
2007-5-9 21:17: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雪豹
生活在高山雪线附近的雪豹

别名 草豹、艾叶豹、荷叶豹

学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猫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体型与豹相似,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1-1.3米,尾长近1米。体色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长密而柔软,布有不规则的黑环或黑斑。其头部较小,前额隆起,鬓毛粗硬且长,黑白两色相间。尾粗而长,具有蓬松浓密的毛。四肢粗短强壮,前足较后足更为发达。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
66635692[1].jpg
2007-5-9 21:18: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雪兔
雪白的冬毛

别名 白兔、变色兔

学名 Lepus timidus

英文名 moutain hare

兔科 Leporidae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雪兔身体略大于草兔,体长45-62厘米,耳长短于后足长,尾长短于耳长。毛色冬夏差异很大。冬毛长而密,体侧与腹部毛最长,通体白色,仅耳尖和眼周黑褐色。夏毛较短,背部黄褐色,额部黄褐色比背部更显著,眼周白色圈狭窄,腹部白色。

栖息于寒温带针叶林和苔原地区。行动机警,听觉和嗅觉发达。白天隐藏于洞穴中,夜间出来觅食。一般活动范围比较固定,雌雄兔成对活动。降雪时,常做成深达1米以上的洞穴,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跑道。食物包括各种草类、树叶、嫩枝及树皮等。每年产仔2-3窝,孕期约50天,每胎一般3-5仔。初生的幼兔能睁眼,可以活动,全身被毛。冬毛柔软、绒厚且质量好,可以人工驯养利用。
66968282[1].jpg
2007-5-9 21:19: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亚洲象
母子情

别名 印度象、大象、野象

学名 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 Asiatic elephant

象科 Elephantidae

分布 云南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2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

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都有自卫、报复行为。妊娠期600-640开,每胎产1仔,8-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寿命50-60岁。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在其分布地区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35122056[1].jpg
2007-5-9 21:20: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岩羊
角大的是雌性岩羊

别名 石羊、蓝羊

学名 Pseudois nayaur

英文名 blue sheep

牛科 Bovidae

分布 西南、西北及内蒙古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长110-120厘米,肩高60-80厘米,体重45千克左右。公羊角特别粗大,长约60厘米;母羊角很短,长约13厘米。通体青灰色,有一条深暗色背中线。上下唇、耳内侧、颌以及脸侧面灰白色。腹部、臀部以及尾部和四肢内侧都呈白色,尾巴尖黑色。母羊毛色较浅。

为典型的裸岩区栖息动物,生活在海拔3100-6000米的高山裸岩和草甸地带,结群生活,有负责放哨的个体在群外站岗,一有动静,它就发出警报,全群即迅速逃上峭壁。善攀登跳跃,从野外捕获养殖的成年公羊可以跳到3米多高的围墙上。以草类、树叶、嫩枝等作为食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
43695819[1].jpg
2007-5-9 21:21: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野骆驼
沙漠之舟—野骆驼

别名 双峰驼、野驼

学名 Camelus ferus

英文名 bactrian camel

骆驼科 Camelidae

分布 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内有瓣膜可防风沙。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黄色。

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发情期在3月份,孕期13个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62255138[1].jpg
2007-5-9 21:22: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野马
重返故里,优哉游哉

别名 普氏野马

学名 Equus przewalskii

英文名 wkld horse

马科 Equidae

分布 原分布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象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54625749[1].jpg
2007-5-9 21:2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