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新欧洲留学
楼主: laide

【分享】中国珍稀动物赏析.————兽类

85
回复
456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尾叶猴
仅见于我国藏南的长尾叶猴

别名 长尾猴

学名 Presbytis entellus

英文名 entellus langur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面 西藏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尾叶猴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

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

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
69441637[1].jpg
2007-5-9 20:19: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赤斑羚
母与子

别名 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

学名 Naemorhedus cranbrooki

英文名 red goral

牛科 Bovidae

分布 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是1979年发现赤斑羚的。体长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雌雄均具一对黑色角。四肢粗壮,蹄较大。体型与斑羚相似,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除外侧上段污白色外)均为红棕色,腹面黄褐色,体侧稍显浅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长度不超过10厘米。

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林风较空旷处或林缘多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步履轻盈,受惊后迅速窜入附近躲藏。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早晨和午后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绿叶为食。冬季为繁殖期,6-8月份产仔,每胎1-2仔。数量极稀少。
66268262[1].jpg
2007-5-9 20:20: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穿山甲
活动时把幼仔驮在后面

别名 鲮鲤、石鲮鱼

学名 Manis pentadactyla

英文名 Chinese pangolin

鲮鲤科 Manidae

分布 长江以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顾名思义,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吻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雄兽肛门后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控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宿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蚁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发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83881956[1].jpg
2007-5-9 20:21: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大灵猫
警觉的大灵猫

别名 九节狸、灵狸、麝香猫

学名 Viverra zibetha

英文名 large indian civet

灵猫科 Viverridae

分布 广布于南方各省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灵猫体重6-10千克,体长60-80厘米,比家猫大得多,其体型细长,四肢较短,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略尖,耳小,额部较宽阔,沿背脊有一条黑色髫毛。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雄性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灵猫香。体色棕灰,杂以黑褐色斑纹。颈侧及喉部有3条波状黑色领纹,间夹白色宽纹,四足黑褐。尾具5-6条黑白相间的色环。

大灵猫生性孤独,喜夜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林缘灌丛。杂食,包括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甲壳类、昆虫和植物的果实、种子等。遇敌时,可盘旋极臭的物质,用于防身。在活动区内有固定的排便处,可根据排泄物推断其活动强度。每年1-3月份发情,4-5月份产仔,每胎2-4仔。

大灵猫的经济价值很高,毛皮可制裘;分泌的灵猫香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对抑制鼠害、虫害也有重要作用。
76931547[1].jpg
2007-5-9 20:23: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大熊猫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

别名 大熊猫、、竹熊、花熊

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猫科 Ailuropodidae

分布 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性情温顺、姿容可掬、行动逗人喜爱的大熊猫是人们最喜爱的野生动物之一,现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选用作会徽。其体长120-180厘米,尾长10-20厘米,体重60-110千克。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和尾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悠荡。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视觉较差,行动缓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也捕食小动物。发情期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见2仔。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因而被誉为“活化石”。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目前,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活化石。大熊猫的存亡,早已为世人所关注。今后为保护和繁殖大熊猫,还需要继续做大量艰巨的工作。
71248937[1].jpg
2007-5-9 20:24: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滇金丝猴
富有经验的雄猴摆好姿势,准备拍照

别名 黑金丝猴、黑仰 鼻猴、雪猴

学名 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 Yunnan sunb-nose monkey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布 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生活,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取食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嫩芽及松萝、竹笋等,在中午气温高时猴群处于休息状态。

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
43661035[1].jpg
2007-5-9 20:25: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貂熊
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外形似貂又似熊

别名 狼獾、飞熊、月熊

学名 Gulo gulo

英文名 wolverine

鼬科 Mustelidae

分布 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百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芽”,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 ,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45442627[1].jpg
2007-5-9 20:26: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短尾猴
这只短尾猴似乎有所发现

别名 红面猴

学名 Macaca arctoides

英文名 stump-tailed macaque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布 西南及广东、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形比猕猴大,体长50-56厘米。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

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短尾猴的数量稀少,目前人工饲养比较困难。
71457369[1].jpg
2007-5-9 20:27: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鹅喉羚
产于西北高原的鹅喉羚

别名 长尾黄羊

学名 Gazella subgutturosa

英文名 goitred gazelle

牛科 Bovidae

分布 西北及内蒙古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鹅喉羚体型似黄羊较小,体长100厘米左右,尾长12-14厘米。雄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状似鹅喉,故得此名。雄羚角较长,微向后弯角尖朝内,雌羚的角较短。体毛沙灰色,吻鼻部由上唇到眼角浅呈白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常4-10只集成小群活动。耐旱性强,以冰草、野葱、针茅等草类为食。冬季交配,夏季产仔,每胎1-2只。
75247349[1].jpg
2007-5-9 20:28: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蜂猴
昼伏夜出的蜂猴,总是懒洋洋的

别名 懒猴、风猴

学名Nycticebus coucang

英文名 slow loris

懒猴科 Lorisidae

分布 云南和广西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体形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40497446[1].jpg
2007-5-9 20:29: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高鼻羚羊
鼻部隆起是高鼻羚羊的显著特点

别名 赛加羚羊、大鼻羚羊

学名 Saiga tatarica

英文名 saiga

牛科 Bovidae

分布 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末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51485190[1].jpg
2007-5-9 20:30: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海南兔
雪兔夏毛呈灰褐色

学名 Lepus hainanus

英文名 Haianan burmese hare

兔科 Leporidae

分布 海南西部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海南兔是我国野兔中体形最小、毛色最艳丽的一种,体长不到40厘米,体重1。5千克。其外部形态特征与草兔大体相似,尾毛上黑下白;颏、腹和四肢后面的毛均为白色;耳壳有明显的白色边缘,脚掌具暗棕色毛。

生活于海南岛西部丘陵坡地上的旱生性草原中,喜藏于灌丛和芭茅丛。在地势较平坦、气候较凉爽、草木丛生地段较多。以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最为频繁。

海南兔为当地有产业值的毛皮兽,由于滨海地区大面积垦殖,栖息环境缩小,数量锐减。
64917490[1].jpg
2007-5-9 20:3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河麂
野草丛中不仅食料丰富,而且好藏身

别名 獐、牙獐

学名 Hydropotes inermis

英文名 Chinese river-deer

鹿科 Cervidae

分布 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河麂外形似麝而稍大,体长90-100厘米,肩高55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发达,尾短被短毛,四肢较宽。冬毛粗而厚密,枯草黄色;夏毛细而较短,微带红棕色;腹毛略呈淡黄色;全身无斑纹。初生仔麂暗褐色,有浅棕色斑点,随胎毛更换而逐渐消失。

冬季栖息于浅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潜伏在草丛中,会游水,独居或成对活动,以各种青草、树皮、树叶为食。发情交配多集中在冬季,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3仔,多者6仔。河麂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很有驯养前途,国内少量养殖。
78595222[1].jpg
2007-5-9 20:3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河狸
栖息于河边,营半水

别名 海狸

学名 Castor fiber

英文名 Eurasian beaver

河狸科 Castoridae

分布 新疆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河狸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营半水栖生活,体长74-100厘米,体重25千克左右。头小,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折起,以防水灌入。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扁平,长约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在肛腺前方有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分布范围缩小,我国仅产于布尔根河一带,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
52062654[1].jpg
2007-5-9 20:33: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黑长臂猿
别名 黑冠长臂猿

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英文名black gibbon

猩猩科 Pongidae

分布 云南、海南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1仔。雄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

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灰绝,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59684072[1].jpg
2007-5-9 20:34:06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