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从明星公司的飞跃
阮玲玉虽出身贫苦,但自幼也是倍受父母宠爱,从未经受如此痛苦、委屈和刺激的她,突然遭受了这样的是非,更令她悲恸不已。
张家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张达民的父亲除了正室外,还有几位侧室,张达民的兄弟姐妹加起来也有十几位。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家庭,自然应付起来不是很容易的。张达民和哥哥张慧冲一起游说家人,终于说服所有人,决定在父亲灵前举行结婚仪式。
婚礼前的阮玲玉,在悲伤过后却出奇的平静,似乎面对如此的遭遇她只能是承受,善良的她从未想过反抗。就像一只即将被宰割的小绵羊,虽然心若明镜,但是却一筹莫展。
1927年3月,在张家所有亲友都到场的情况下,张达民和阮玲玉在张达民父亲灵前举行了结婚仪式。
因为是在丧期,所以一切从简。对于阮玲玉来说,这样的婚礼虽然是聊胜于无,但却是安心之举。
阮玲玉在缀满白花的灵堂前,穿了一件长袖绣花的大红短袄,下着一条黑色绸长裙,在一种悲凉的、与喜事极不协调的气氛下完成了她的婚礼。
那一刻,阮玲玉想起了在昆山公园时的张达民,想起了刚刚同居时的甜蜜时光,她的心中充满着对张达民的爱和再一次的期望。看着身边的张达民,阮玲玉相信自己此刻是幸福的,她又一次的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她相信他会爱她、体贴她、保护她,使她不再为未来的困难所担忧。
阮玲玉满怀希望的说服自己:之前,张达民的变化只不过是因为家人不同意他们的结合而产生巨大压力所表现的,而现在他们的困难都一一解决了,他们从此以后又可以过上甜蜜幸福的日子了。
张家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泪痕,没有一丝笑意,也没有对新嫁媳妇应有的欢迎和祝福。张家的长者只是用手示意他们起身,在这时,没有期待中婆婆在她身边转来转去,谆谆教导她该如何遵守张家的各种礼节;没有长辈拉着她的手把这位美丽的新娘领到诸位张家亲友面前作正式的介绍。
只有张达民的几位兄弟为他们这对新人拍摄了一张结婚照。接着,他们又赶紧换上孝衣,小心翼翼的接待来往宾客。
这场婚礼对于一直期待很久的阮玲玉来说,实在是悲哀大过于新嫁娘应有的喜悦。她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于她新身份的教导和祝福。
结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辈子最期待、最幸福的时刻。阮玲玉的婚礼却让她体味到人世间的荒凉。是悲,是欢?是喜,是哀?混杂在世间的难言滋味,都让涉世未深的阮玲玉一一尝遍。
他们的结婚,对阮玲玉来说是了却了一件心事;对于张达民来说,意味着十几万家产的到手。
在阮玲玉的理解,结婚就意味着他们就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结婚不是爱情的终点,而恰恰正是爱情的开始。婚后的生活就是两个人一起面对现实生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幸福。
阮玲玉的想法没有任何的错,只是她太天真了,她选择的人并不是能和她厮守她心目中神圣的爱情的人。
张达民得到遗产后,仍挥霍于赌场,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阮玲玉的希望如泡沫一下破灭了。阮玲玉非常失望,不得不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将来。
于是,悲凉的婚礼结束了,悲惨的生活开始了。
灵堂上的那场婚礼对阮玲玉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这位美丽柔弱的女子一时也无法摆脱苦恼的现状,便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拍电影上。
刚刚涉足电影界的阮玲玉,知道自己立足未稳,能不能在人材济济的电影界坚持下去,全要靠自己的努力。
阮玲玉虽然在电影表演艺术上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但立志不凡的她,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像她所崇拜的邓肯一样,成为一个有高超演技的艺术家,能够在自己的艺术事业上做出一番辉煌的成就。
在崇德女校读书时的阮玲玉,就喜爱读《邓肯传》。她知道自己所受的教育在周围有许多留学归来的编导的环境里,是不够的。自己想在热爱的电影事业里能够有出息,必须要象邓肯那样艰苦奋斗。同时,在阮玲玉创造角色过程中,往往是凭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情进入角色,有时还需借助小说中描绘的人物心理、神态、动作,来丰富角色的创造。所以在阮玲玉的艺术生活中,嗜书如命。上海当时到处有租书店和小书摊,她成了这里的常客。她向租书店每月缴纳一元伍角钱,往往三两天就把厚厚一本书读完了,又去换借来看。她是个书迷,连去摄影棚拍戏,都请娘姨带着书,戏一拍完,即从娘姨处取书。她曾情不自禁地笑着说:"娘姨是我的一个书橱!"阮玲玉从小说中探索到各种女性的精神世界,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角色创造。这,更坚定了她的阅读习惯,数年间,她看过的书竟不下千册。
阮玲玉阅读的书,都是从书店租赁来的,看后即还。可是有一部传记小说,即美国女舞蹈家伊沙杜拉·邓肯写的自传,却是从书店购来"备朝夕研揣焉"。
阮玲玉早在崇德女校时就非常喜爱的这本书,是在邓肯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撰写的一部自传,它记述了这个有着"一代舞后"和"现代舞之母"之称的美国姑娘--邓肯,她的舞蹈在欧美红极一时,千千万万的观众为她倾倒。邓肯的少女时期因家境贫寒,为了保持生计和学习舞蹈,她不得不先后在旧金山和纽约学舞的同时参加一些小型演出。这是她日后独闯天下的开始。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舞蹈审美理想,她第一个抛弃了流行于当时舞蹈界的古典芭蕾紧身衣和脚鞋,赤足登台,自由起舞,把舞蹈恢复到了纯真自然的境地,邓肯的舞蹈,是反芭蕾、反传统、反对一切束缚感情表达的陈规旧习,她极力主张:"动作或舞蹈主要表现内心的需要和冲动"。但当时的美国观众并不欣赏她的这种貌似无技术的"自由舞",而只是迷信俄国芭蕾名星巴甫洛娃和她的代表作《天鹅之死》一类的古典芭蕾。这使她不得不去英国和法国碰运气,但结果不理想。坚强的邓肯当时为了赢得上流社会对她舞蹈艺术的承认,忍受了多少屈辱和冷落,历尽坎坷和社会冷遇。最后作为舞蹈家的邓肯用手舞足蹈的艺术打出了一个新天下,她开创了世界现代舞的先河,游历了包括苏维埃俄国在内的整个欧美世界,将舞蹈从人为的技术性限制中解放出来,为尔后的现代舞开创了新的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