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nanorose 于 2011-5-13 09:13 编辑
為《正體經典誦讀本》寫給家長的幾句話
經典誦讀之必要,在今日,已不須再浪費唇舌去論證了。現在要說明的,只是編一本經典誦讀教材為何不採用簡化字,而仍用傳統漢字。
經典本來就是用傳統漢字傳下來的,近人另創一套簡化字,乃是傳統之變,因此我們也稱傳統漢字為正體字。漢代迄今,幾千年中國人都用這種文字傳述經典智慧;我們現在讀經典,本身亦是延續發揚傳統文化之事,當然該用正體字,這是很容易明白的。
但正體字不是比較難認嗎?不然!那是打倒傳統年代的意識型態宣傳。
港台兒童都是讀正體字長大的。其社會中之文盲卻遠比大陸少,兒童習字亦不曾有什麼困難,可見正體字至少不會比簡化字更難寫難認。
有許多實證研究還表明了它可能更容易辨識。爲什麽?因為漢字與拼音文字不同,具有圖象性。兒童識別時,不是因著筆劃去記憶的,所以多一筆少一筆無關緊要;反倒是整個字的圖型,對其記認起著重要作用。正體字比簡化字圖形完整、部件齊備,故反而易於辨識,不易混淆。
簡化字則不但字形太簡,而且還發明了“同音替代”“偏旁推類”的辦法,更增加了辨識的困難(因為當時創造簡化字之目的,就是想藉此逐步廢除漢字的)。像干,到底是干支之干、乾溼之乾、乾坤之乾,或者能幹之幹,很難分辨;衣服裡面的裡,跟道路公里的里也經常相混。所以讀簡化字出身的書法家甚或學者經常會出現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誤寫成千裡;或想讚美將軍是“國之干城”而誤作幹城的笑話。許多人連自己的姓名也弄不清楚,說他姓範的,其實本應是范;說他姓餘的,則該是余。所以爲了避免將來出乖露醜,兒童在識字階段,當然還是讓他識讀正體教本為妥。
也就是說:正體經典讀本的好處,一是利於接續傳統;二是不致產生混淆;三是識讀又不困難;四是學得正體字以後,認簡化字很容易,若先學簡化字,將來想認正體可就辛苦了。
龔鵬程
|
2011-5-13 09: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