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地位不用多说了,但史记里没有记载的事情就没有发生吗?《左转》,《战国策》,《吕氏春秋》等等,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还有很多,说句大一点的话,不是写在《史记》,《汉书》里就怎么怎么样了,《史记.五帝本纪》关于上古时代里面还尽是神化故事呢,也全信吗?《史记》只是被钦点的所谓正史,看看很好。但并不是研究那段历史的指南针。更何况我们所看到的《史记》并非原版,有些章节已经遗失,有些是后人帮助补上的。
《汉书》作者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正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还不如《史记》。
长平之战,有些问题可以商榷,廉颇坚壁清野,打消耗战,现在看来可能是很对的,但在当时这种消耗战,长途奔袭的秦国受不了,赵国也受不了,而且变法后秦国国力要强于赵国,国力较弱赵国以自己强大的军力作为赌注,寻求决战并非没有道理,赵军与秦军血战过后,伤亡也在25万以上,真正的俘虏只有20万或者更少,坑赵军45万这点《史记》的记载并非准确。
赵括。其实并非完全的废物。看一点,赵军是在赵括阵亡后才投降的,当时赵军已经断粮很久了,仍能维持军队,给与秦军大量杀伤。最后阵前阵亡,不失为一位将领,当然他打败了,败军之将毕竟还是败军之将,不能多粉饰。但赵军失败为赵国之败,绝非赵括一人之败。
长平之战的意义,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大大提高,特别是骑兵,成为唯一一只可以和秦军正面交锋的军队,彻底干净的消灭它对秦国的统一大业意义重大,古代人少,集结几十万青壮年男子需要很多年,训练他们,没有3年5载也是不行的,尤其是骑兵,战马都很难得到。长平一战赵军的核心力量,精锐骑兵损失殆尽,无法恢复。而秦国国力强大,人力相对丰富,恢复要比赵国快得多,之后六国在没有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军队了。坑杀赵军是有它的道理的。
战后赵国,仍有些力量,武安君后来拒绝挂帅伐赵,有个人的情绪问题,但也有对形势的判断问题,他曾对秦王直谏过这个问题,可惜秦王没有采纳,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也证明了此的判断。
六国联军伐秦,是我不严谨了,六国为生存,曾经多次伐秦,且并非每次都是六国全来:
1.公元前318年,韩,赵,魏3国出兵,在函谷关被秦击败,三国联军死伤8万多人。
2.公元前289年,齐,韩,魏3国趁秦攻楚疲惫,攻秦,持续3年,秦国失利,归还韩魏土地
3.公元前287年,齐,燕,韩,赵,魏5国攻秦,5国目的不同,未交战,即告瓦解,秦归还魏赵失地
4.公元前247年,楚,燕,韩,赵,魏5国攻秦,在长平之战之后,联军追击秦军到函谷关后撤退。
5.公元前241年,楚,燕,韩,赵,魏5国攻秦,攻破函谷关,兵临咸阳。
我想说的是第五次,应该为5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18
2009-8-12 11:4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