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无敌2009

关于"嘁哩喀喳" 对圣经的一些讨论, 大家来投个票吧

709
回复
3162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么说基督教卫道士们在那里焚书屠人是做得有理了
bbqenfr 发表于 2009-8-13 14:58


基督教建设性大于破坏性。印第安人难道就不打仗杀人,尤其是实行奴隶制么?  起码来说,印第安人是用少女献祭的。
2009-8-13 20:21: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Yinjia zongjiao
印加宗教
Inca religion

   南美洲印加人的宗教。主要流行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与智利北部。盛行形形色色的和以崇拜太阳为最高神的。印加文明是在以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山区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宗教结合的天文学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印加人认为高位神韦拉可卡是大地、人、其他神灵及一切活物的创造者,是创造文化的英雄,也是印加各部落的创造神。它创造了人,又加以毁灭,后又用石头造人。它被称为“世界之尊师,普天之最足智多谋,年高德劭之尊长”。认为此神为一切权力之来源,无需为其划圣地,建神殿,仅有一人形金像。祈祷时,常先向韦拉可卡献上第一篇祷词,然后分别向日、雷、月、星及地母、海母祈祷。由于韦拉可卡的地位特别崇高,印加人平时求告的主要是其他一些较小的神灵,统称华卡。其中日神印蒂的地位最高,为各物神和印加王的祖先、保护者。其形象是一金制发光人脸,与雷电、气候神及月亮女神同住太阳神庙中,诸星神亦居于此庙。其中有的神被认为专管人间的一些特别事务,或照管一些有特别用途的动物。印加人还崇拜诸王的木乃伊,认为其具有超然的神力。祭祀常在室外举行。参加祭祀者应当洁净以符合礼仪,因此宗教活动往往伴以认罪、悔改、在活水中洗净身体等。神庙存放神像、圣器,祭司和“特选的妇女”亦居其中。祭典以供奉牺牲为主,通常的祭品是骆马、豚鼠和伊拉麻果(一种热带果品)。发生重大事件时(如印加王登基),常将神庙中的特选妇女、战俘及儿童作牺牲祭神。有较为完善的教阶制度,祭司的等级分明并参预政治活动。大祭司为终身制,掌握实权,可婚娶,各地祭司皆由其任免。各地设有祭司学校。特选的妇女自幼在神庙培养,成年后或作帝王妻妾,或幽居神庙,需要时则作祭品献神。
             [印加帝
2009-8-13 20:23: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血腥人祭——人祭的奥妙
  
  古代玛雅人像整个新大陆印第安人一样,都举行活人献祭仪式。当征服中美洲的西班牙人看到人祭的场景时非常惊恐。自从公元前206年迦太基迦南人的统治结束之后,这种仪式在西班牙便不再流行,尽管西班牙人在战争中仍然继续屠杀自己的同胞,并且处死宗教异端。人祭给了欧洲人轻蔑玛雅人的最好理由。
  我们今天看人祭这一仪式,也会本能地感到厌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不可思议的事。人类学家研究证明,这一风俗的历史相当古远,也相当普遍,许多民族都曾流行这种做法。《圣经旧约》也告诉我们,犹太人曾经这样来取悦上帝,而且是拿亲生长子作牺牲来表示最大的虔诚。虽然这个血腥的牺牲品后来由可怜的羔羊来替代;虽然犹太人的“割礼”被解释称“上帝的选民”的特殊身份标记,但是文化人类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都清楚个中的奥妙。我们是不是不必把血腥凶残的恶名让玛雅人单独来承担,而应当平心静气地把这作为各民族共同经历过的人类童年的荒唐。
  玛雅人的血腥祭仪似乎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自虐,一是行凶。
  自虐型的仪典是在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除了一般的供品奉献给神灵之外,善男信女们还把血液奉献出来。他们用石刀或动物骨头、贝壳、荆棘等锋利尖锐的东西,给自己放血。割破的部位遍及全身,因人而异,有时是额头、鼻子、嘴唇、耳朵,有时又是脖子、胸口、手臂、大腿、小腿,直到脚背,甚至还割破阴部取血。
  自我伤残来敬神就像是孩子以惩罚自己来表明对父亲的服从,而且“不劳大人动手”。玛雅人著名的神话《玉米神》中就反映了各部族竞相向神灵表示最大的虔诚,比付出一般贡品来得更难的是付出自己的血肉,因此,自虐的痛苦就变成了虔诚的美德。他们对神灵这样说:“尊贵的托肖,请聆听我们的祈祷,明视我们的供奉吧!我们给您奉献这些微薄的贡品,虽不足以弥补我们的过失和由于贪乏造成的疏忽,但这是我们饲养的动物的血,这是我们脚上的厚茧下的血。收下我们的心意,用温和谅解的目光瞧我们一眼吧!……”
  当神灵满意地答复他们,并给予“你们哭吧!为那些不信神的不幸的人们,而你们将不会死去”这样的神谕之后,这个部族便开始了掠杀其他部族的勾当。于是,虐杀其他“不信神”的人,也成了敬神的表现。
  凶杀型的仪典,则据说是源于这样一个信仰,即如果不用人的心脏持续不断地供奉神只,那么这些神只就会丧失保持现有宇宙秩序的能力。作为牺牲的人,先是被涂成蓝色,头上戴一尖顶的头饰,然后在庙宇前的广场或金字塔之巅受死。他被仰面放倒在地,身子下面压着突起的祭坛祭案,这样使得他胸腹隆起而头和四肢下垂,以便于开膛剖胸的“手术”。四个祭司分别抓住他的四肢,尽量把他的身体拉直。刽子手是祭仪主角,他准确地在牺牲者的左胸肋骨处下刀,从伤口伸进手去,抓出跳动的心脏病放在盘子里,交给主持仪式的大祭司。后者则以娴熟的手法,把心脏上的鲜血屠宰神灵偶像上。如果是在金字塔顶巅进行祭仪,那么牺牲的尸体就会被踢下,沿着台阶滚落倒金字塔脚下。职位较低的祭司就把尸体的皮肤剥下,除了手脚以外。而主持祭仪的大祭司则郑重其事地脱下自己的长袍,钻到血淋淋的人皮中,与旁观者们一道煞有介事地舞蹈。要是这位被杀的牺牲者生前恰好是为勇猛的武士,那么,他的尸体会被切分开来给贵族和群众分吃,手脚归祭司享用。假如献祭牺牲是个俘虏,那么他的几根残骨会被那个抓获他的人留下,以纪念战功。
  献祭仪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杀人献神活动,除了隐含教人服从、敬畏、认同等意义之外,主要是教人敢于战斗、敢于死亡,甚至还象征性地让人宣泄杀人的欲望,获得替代的满足。
  有一种为玛雅血腥人祭仪式辩护的说法,认为古玛雅的古典时期几乎没有人祭,那时所雕刻的温和形象体现了和平主义宗旨。人祭事后古典时期从墨西哥入侵的陶尔泰克人带入的,因此公元10世纪之后,原本庄重的玛雅信仰变得卑琐了。考古学上证明了这一点,10世纪之前玛雅宗教并没有发生变异,变化是野蛮的征服者造成的,尽管后来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同化了。16世纪西班牙人根据当时的传说,也记录这一点。这让我们想到,玛雅人在其和平发展的古典时期黄金时代里,没有外部威胁,也就并不需要尚勇尚武。10世纪以后频繁的战事,才促使他们感觉到“嗜血”的必要,才是他们非要用血与火的洗礼来保证民族生存发展的竞争活力不可。受玛雅文化影响很大的阿兹特克人,有一绝妙的事例:他们甚至与临近部落专门缔约,定期重开战端,不为别的,只为了捕获俘虏用作人祭的牺牲。这真是形同儿戏!玛雅人的“儿戏”更加形式化,有的学者推测,他们之所以建造“篮球场”,是要用球赛的胜负决出人祭牺牲的对象。
2009-8-13 20:26: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关于<<启示录>>
       
电影的介绍上说是玛雅人.从地理环境来看,玛雅文明的确实在尤卡坦半岛的热带丛林.从人文环境来看,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同样继承了奥尔梅克人的文明,两者的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说血腥的人祭和神明),但经过了各自的发展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阿兹特克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发达的社会技艺.玛雅人一直在热带丛林里同环境搏斗,发展自己的物质文明显得力不从心,但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知识首屈一指,他们的数学和天文学闻名于全球(电影里没有刻画这方面).从历史来看,玛雅人是后于阿兹特克人被西班牙征服,而且是阿兹特克人误把西班牙人认作归来的白人大神,引狼入室招至灭亡的.印加人根本扯不上<<启示录>>,他们的文明在南美安第斯高原一带,畜养羊驼种植土豆.跟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相比,印加人没有像形文字,但有套精密的结绳记事法,他们的天文数学略迅一筹,只重在表现时日,没有精确的计算和记载,但他们擅长治炼黄金,其文明有"黄金帝国''美称.我想导演是故意模糊化历史文化的标准,让观众只注意故事情节.此外在中美洲有已经处于奴隶社会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外,还有些过着原始渔猎生活的小部落和没落文明的残部城绑,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经常侵略这些民族以满足宗教仪式的需要(如果这些人快抓完了 阿兹特克人就用花环战争从已方武士中选出祭品 玛雅人则通过足球赛),所以<<启示录>>主角的群落不是玛雅人的分支,也不是玛雅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而是与玛雅敌对的外部民族~~~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8 16:21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关于<<启示录>>
       
转载)这部片子的主要争议一直在所反映的文明 到底是玛雅文明还是阿兹特克文明,不才有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阿兹特克人用活人献祭不假,他们相信只有每天提供新鲜的血液才能保证农作物的收成以及太阳每天的照常升起,所以阿兹特克人对活人的需求非常惊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俘虏,也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但玛雅人也用活人献祭,乞求神的帮助,但绝没有阿兹特克人那样狂热,从片中城市里恐怖耸立的人头柱和主角逃亡时跌入的让人作呕的填尸场来分析,那是阿兹特克人
再者,通过清晨在村落发生的战斗,阿兹特克人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士,为了获得献祭的活人,他们保证在战斗中不杀死敌人,而是俘获。片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村落里的人大部分被俘虏。获得俘虏的数量也成为阿兹特克战士晋升为“美洲虎战士”的必要条件,从这一点来判断,片中的是阿兹特克人
第三,从军队首领的装束来看,首领强壮勇猛,装束华丽,加上猛兽头盔让人感觉是一个典型的阿兹特克美洲虎战士的形象;但并无美洲虎战士所必备的虎皮甲,反而从其他战士的装束里可以发现许多羽毛构成的装饰,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又像是玛雅人。
第四,让人屏息凝神的血腥仪式上,祭司所说的“库库尔坎”乃玛雅文化中的主神,而他所提到的削弱他们的“内战”又像是阿兹特克与周边部落主要是特拉克斯克拉部落的战争。
综上所述,这部片子阿兹特克气息浓重,而玛雅文明的各种特点又不时穿插其中,说实话这部片子并不严谨,其实阿兹特克另一大亮点是他们号称
“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城市”的特诺奇蒂特兰,这座城市非常有特点,也特斯科科湖为核心而建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如果导演能把这座建立在湖上的城市在影片中反映出来的话,我想大家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了--那肯定是阿兹特克文明。
不过话说回来,美洲文明在地理大发现以前与世界其他文明几乎隔绝,我们对历史所划分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火药时代无法套用于美洲文明,关于美洲文明的大部分文献又被最早到达的老牌殖民强国西班牙当作妖魔的著作而焚毁,现存对美洲文明的研究文献极少,这部片子最为对美洲文明的猎奇是很不错的,但想从影片中深入挖掘美洲文明的话恐怕只会误人子弟。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8 16:55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关于<<启示录>>
       
应是玛雅,丛林雨季.阿兹特克在高原.片子有些夸张,但那时玛雅文明已亡留下14多城邦混战,尤卡坦北因托尔特克入侵墨西哥化
       
        作者: 佯观  2008-5-9 00:53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5         回复:关于<<启示录>>
       
不是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而是人们印象中的“古印第安人”
       
        作者: 狮心王理查三世   2008-5-9 12:42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关于<<启示录>>
       
楼上在理,人们印象里美洲就那人祭…基本把印加忽略了
       
        作者: 佯观  2008-5-10 00:21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7         回复6:回复:关于<<启示录>>
       
印加国的人祭不是一回事,多数是跟尊敬的死人陪葬,祭神的人祭很少,这些人死后还会做成木乃伊.如果印加人也像阿兹特克人那样,做木乃伊的工匠会比彼尔.盖茨还富~~~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10 11:2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关于<<启示录>>
       
印加也有活人祭,只是相对少
       
        作者: 印加幽灵   2008-5-10 17:01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8:关于<<启示录>>
       
我没有否认印加有人祭,只是印加的人祭多数是让活人与敬爱的死人陪葬,祭神的活人祭很少.资料:
在整个秘鲁,一个广泛流传的丧葬风俗是把死者最珍视的财产以及他最喜爱的美丽妇人作为殉葬品一起埋葬。他们相信灵魂的不朽,因此在印加建造宏伟的陵墓是很普通的事情,陵墓中常有死者和他的财产、女人,以及侍从,还有大量的食物和酒,武器及装饰品。对安第斯山脉的人来说,以坐姿掩埋尸体是一个习俗。当在玛丘比丘的时候,考古家看到了巨大的雕刻过的石头,向导认为是举行葬礼的地方,在埋葬前,尸体先放置在这里,然后举行仪式进行哀悼。附近还有一个私人用的小洞穴,死者的家属可以在那里呆一段时间以悼念离开的家人。

当“酋长”死亡的时候,他们把他的最大的珍宝、活着的女人和男孩子,以及他的好朋友一起埋葬,并且相信死后他们还能在一起享受食物,并一起饮酒作乐。有些妇女甚至因为恐惧坟墓中没有她们享受的位置,而用头发上吊而死。一般来说印加人会很看重这些自愿殉死的女人,从而在坟墓中提供给她更好的位置。在库斯科附近,死者是坐在一个被充分的装饰过的凳子上埋葬的。在其他省份,死者可能被缝进一个新鲜的骆驼皮中,并保存在他亲戚家的房子里。头领死后则在当年的某确定时期被带着穿过村庄,和尸体一起的还有作为祭品的骆驼,甚至妇女和孩子。牧师深信这些牺牲品将为他们深爱的神服务。他们死前要喝很多吉开酒,并且要用金质的酒杯,这时候牧师就会唱起圣歌,歌颂他们献身为神服务的美德。然后,他们被牧师扼死,并把一个金背包放在他们背上,一个金质大水罐放在他们手里。他们被埋葬在神殿附近他们自己的坟墓中。这些人在印加人中有高度的荣誉,被尊为“圣徒”,并且人们深信他们正在天堂里为他们的Huana-cauri服务。

1993年,考古学家Johan Reinhard发现了一个冻结的,保护的十分完美的印加女孩的尸体,她的周围是木头、骨头和陶器,很清楚这是一场宗教仪式的部分祭品。这个女孩是目前所发现的完全和一个石质丧葬用的平台在一起的第一个印加祭品,石质平台就是用于牺牲仪式的。女孩大约12-14岁,Reinhard说“她被印加牧师杀死是为了安抚神,特别是山神。”女孩至少是目前发现的第十一个印加祭品。1954年一个倔强的看守人偶然发现了保存在冰窟中的一个10岁女孩的尸体,保存也比较完美。1993年十月由于国家地理界的支持,Reinhard 带着一个探险队回到了秘鲁共和国,继续大范围的搜索。他们发现了放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圆周中的祭祀平台,一个10-12岁大的小女孩带着精致的头巾被埋在三个不同的陶层中。第三具尸体是一个12-14岁大的孩子,蜷曲成婴儿的形状。从这些遗迹,Reinhard推测这些受害者是先被麻醉,然后活埋。由发酵的谷物酿制的吉开酒可能是作为止痛剂使用的。人类祭品被广泛用于“统治者的生活中,皇家祭祀,季节变化,农业周期,对神的祭祀,以及生和死的庆典”。 Reinhard推测孩子作为祭品是为了安抚山,阻止它爆发。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10 21:45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关于<<启示录>>
       
再补充下阿兹特克的人祭:阿兹特克人确实吃人。这是毫无置疑的,现存的资料详细的介绍了这个的步骤。至于说到阿兹特克人为什么吃人,我认为更多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生理上需要。
火鸡是阿兹特克主要的农产品之一。按照西班牙人刚刚到达阿兹特克首都附近的城市,泰拉特洛克的记载,在那座城市里有一个很大的集市,西班牙人被集市上的商品种类之多吓倒了。通过当时西班牙的描述,我们能确认和食品有关的不仅有鱼(泰拉特洛克本身就被湖水包围),还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家养的动物包括兔子,鹿,还有被阉割的狗。阿兹特克人,可能非常喜欢,吃狗肉,这种狗,不会吠。从阿兹特克人制作的这种狗的陶俑来看,它胖得像一头猪。大小上,我推测可能和乳猪差不多。说到这里,我看对阿兹特克人的动物蛋白来源大概有了了解,他们并不匮乏蛋白质。考虑到他们还吃大量的当地的昆虫,这就更不是问题了,看看现在的墨西哥食谱就知道了。阿兹特克的饮食传统一定程度上还能看得出来。阿兹特克的土地十分的肥沃,一个农民至多耕作7周就可以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也看不出,他们会因为发生饥荒而吃人。
所以我相信, 阿兹特克人和食人部落不一样。阿兹特克人之所以吃人,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仪式,或者说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他们复杂而繁琐的食人仪式,更加深我的这种印象。在阿兹特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加这样的食人活动。这样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武士和商人,这两个阿兹特克社会阶层中。
在阿兹特克的献祭仪式中有很多种杀人的的方式,通常是用石刀挖出心脏,或者被斩首,用箭簇或者标枪射杀。当然,也有比较文明一些的,这种被称为为“剥人皮”。这个称谓不知道是阿兹特克的俚语,还是属于西班牙征服者。但是它比较简单,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的结果。简单有时候就是一种美。
这个仪式是作为春天庆祝万物复苏祭祀的一部分具行的。在战场上被阿兹特克人俘虏的敌对武士,被带回泰诺克蒂兰。与我们一般的想象的俘虏待遇不一样。阿兹特克人虽然必定是要杀死这些人,但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还是让他们享有武士的待遇和尊严。胜利者甚至把他们看作自己即将死去的兄弟。通常这种关系在战场上就用一个简单的仪式建立起来。武士会对俘虏说:“你是我心爱的儿子。”而俘虏则回答:“你是我亲爱的父亲。”由于这些俘虏将勇敢的面对自己的死亡,阿兹特克人对他们非常的尊敬,照顾的十分周到,就真的有如自己的兄弟子侄一般。这是尚武的阿兹特克,让人费解的矛盾现象。我们知道恐惧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之一,比如亚述人做得那样。但是阿兹特克人却热衷于抓住俘虏献祭给神。可以确信,对神的信仰在阿兹特克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阿兹特克人生活的目的。
“剥人皮”要在阿克斯皮·托泰克神的庙宇前进行两天。所以阿克斯皮·托泰克,被简单的称为剥皮者。他和阿兹特克人心中富饶的东方联系密切。在这个仪式中,要求身穿缠腰纸的俘虏全身上下土上一层白垩物质。在头上还会涂上橡胶树的粘稠树枝,好让阿兹特克人给他们粘上火鸡的羽毛(火鸡是阿兹特克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这样做或许有某种含义,但是这也是我的猜测而已)。然后在俘虏的脸上也会被涂上乳白色的树枝。第一天只有少数的祭品接受死亡的仪式。俘虏们要跳到台阶,但是大部分被处死的俘虏被祭祀直接拉到祭祀石上,被活着挖出心脏,然后他们的尸体从台阶上被扔下去。由专门的人剥去他们的皮,然后切成几个部分。一条大腿献给统治者,俘虏者保留处了头以外的其它部分,用来修饰一个巨大的骷髅架。接下来,就是吃人的部分了。人肉大餐显然不是豪饮宴会,有娱乐助兴的那种大块吃肉的场面是不会出现的。武士把亲戚召唤到家中,就者一小片人肉吃一小团生玉米仁。这样的行动是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牢记大地的恩惠。但是宴会的主角,武士是绝对不会碰人肉的。如果解释成担心自己也可能成为祭品的话,我觉得说不通。因为阿兹特克人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死在战场上或者,作为祭品被献给神。这是阿兹特克男子能上天堂的两个途径。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10 21:48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关于<<启示录>>
       
或许应该说一下,阿兹特克的天堂并没有什么永恒的幸福,或者奖励。他们的恩赐是死后,到东方的天堂,成为战神,也是太阳神的随从,叫做绿宝石王子。在这样服务四年之后,武士的灵魂受到最高的奖励,就是回到地面上,成为各种小鸟和蝴蝶,吮吸花蜜和甘露。或许你会奇怪,阿兹特克人如此好战,凶残,但是所追求的却不是物质的奖励和享受,仅仅是变成小鸟。在阿兹特克文明的核心深处,在他们的残忍与冷酷的背后是对大自然深深地崇敬和热爱。实在让人费解,热爱自然的阿兹特克却发展出以战争出名的文化。矛盾也体现他们对诗歌的热烈追求,但却没有发明文字,来记录这些诗歌。或许矛盾就是阿兹特克文明的特征,他们有国王,但却不是世袭的,他们有各级议会系统,远比他们当时的征服者还要民主。阿兹特克是一个辽阔的帝国,但它只拥有自己的城邦。他们不断的征服土地,却不阻止被征服者造反。他们出于奴隶制,但却认为在集市上奴隶逃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除了奴隶所有者父子,其他人如果胆敢阻止奴隶逃跑,那么他自己就会成为奴隶。阿兹特克人是勇敢的战士,也是精明的商人,他们甚至发展出商会组织,并且有工商管理,保证商人不进行欺诈。没有文字,但是却有法律。和罗马人一样,法院就建在集市的中心,方便随时进行法律服务。因此所有的阿兹特克人都能言善辩,甚至他们认为语言很重要,是否灵活巧妙使用的语言是除了军事功绩之外衡量国王是否合格的另一个标准。
这些对于阿兹特克文化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对于理解接下来的陈述是很必要。献祭仪式在第二天到达高潮。地位显赫的俘虏通过决斗的方式被献祭。说是决斗,但这绝对不是公平的决斗。不要说对手都是雄鹰武士或者美洲虎武士,这些人都是百里挑一的战士,最重要的问题是武器。阿兹特克人用的是真正的武器,而这些俘虏那的不过是假武器,羽毛取代了黑曜石的位置。祭品的身上将割出一道道的口子鲜血从伤口中流出。这样做的象征意义,或许是种子破土而出。黑耀石刀,可以一击斩下马头,并不需要这样漫长的折磨过程。当俘虏最终到下的时候,神的代言人,大祭司会把俘虏的心脏取出,作为神的祭品。用一根空心的棍子从祭品胸口的伤口蘸一下,让太阳喝道鲜血。接着他会把这个木棍和一碗祭品鲜血交给胜利者,由他带着绕城一周。让所有的阿兹特克神名都品尝鲜血的味道。当他进返回出发点时,祭祀们开始剥下尸体的皮,并且肢解俘虏的尸体。接着武士们会在自己的身体上涂上油,其润滑作用的油。不然披上人皮可能会很不舒服。有时候这个荣誉,武士们也会让给忏悔者。他们披上人皮环绕全城,四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当二十天后祭祀完全结束的时候,他们才能脱下人皮,并埋到神庙的下面。这期间阿兹特克人是怎么处理尸皮发出的恶臭的呢?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或许他们就是那样坚强忍受的。当然这一天会继续有人肉宴会,武士会继续拒绝吃人肉,他还会大声说:“万一我吃了自己怎么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呢?在阿兹特克的文化到处充满的矛盾,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出武士这句的含义,对于死者英勇死去方式的尊敬。由于认为死者将会升入天堂,所以他们对待死者的四肢,也就是他们吃得部分,是非常尊敬的。编年史上这样写:他们满怀憧憬,认真地吃着,向品尝来自天堂的食物一样。
同样商人也会举行献祭仪式,作为获取大家对他事业成功认可的标志。没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要求献祭品必须是容貌好,还要能歌善舞。他会建筑一个房子,让祭品在其中表演,并给已经献过祭的商人或者军人赠送丰厚的礼物。然后到墨西哥商人的总部土克特佩克去朝圣,表明自己要献祭。这个祭品有通用的称呼,叫做洗过澡的人。当他返回家乡的时候,他的奴隶,那个祭品将第一次的登台表演。举办盛大的娱乐活动,然后送去神庙献祭。祭品的肉被放在一个煮玉米粒的锅里。确切的说是一丁点的肉,不加任何调料不加辣椒,只方盐,商人和他的亲属都要品尝这道菜,当然没有辣椒在阿兹特克人看来可能不算是美味。否则,我觉得就不用特殊强调,不加辣椒。
上面介绍了阿兹特克人吃人的方式,多亏了文明的西班牙人帮助我们才能知道当时的阿兹特克。当然这有违西班牙作者的本意。不过还是向他们表示感谢。
       
        作者: 哑巴传教士   2008-5-10 22:34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关于<<启示录>>
       
感谢传教士详细的资料。我儿时读到阿兹特克吃人的书时毛骨悚然不敢下楼...
2009-8-13 20:42:4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3 20:51: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基督教的建设性。我已经列出一些资料。 请讨论的各位举出,自己能否做得更好?
2009-8-13 20:59:3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3 21:29:5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3 21:3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西城区内有一佟麟阁路,其由来众人皆知,概不赘述。本文只谈其民族及其宗教信仰。
    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中将,是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今天,在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不能不使我们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佟麟阁是河北省高阳人。1911年参加北洋左路备补军,1914年任连长,1922年任团长。1924年10月任旅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任甘肃陇南镇首使兼代理甘肃督办。1929年任师长。1930年任二十九军副军长1933年参加长城喜峰抗战。五月任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1935年后复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力主抗战。守桥的金振中营顽强战斗,守宛平城西门的战士怒火满腔,手持大刀,飞速驰援,杀得敌寇,血肉横飞。日蔻在卢沟桥受到重创后,21日,日寇以步、骑、炮及坦克部队总攻宛平城,炮击长辛店,轰炸廊房,我军民伤亡重大。
    大战在即,北平市人心惶惶。七月二十日,京西、南两面烽火再起。二十九军全军抗战,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在京南南苑、团河一带率师拒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血战。日本侵略者以排炮、飞机向二十九军疯狂轰炸,敌我浴血肉搏,鏖战至夜,在与日寇拼杀的战斗中 佟麟阁将军头部中弹,壮烈殉国。
    佟麟阁战场殉国的噩耗传至城内,28日晨,冀察外交委员会即派秘书欧秋夫率警察、医护人员十余人,开着红十字会的救急车直赴南苑,寻找佟麟阁将军的忠骨尸骸。欧秋夫等十余人在田地里的众多尸体中找到了佟麟阁将军,只见将军全身血染,军服被炮弹炸碎。欧秋夫等人见到此景,流泪将将军遗骸运回城内的中南海公园中的红十字会会址洗礼更衣。
    由于战场吃紧,加之将军的军政界的声望,故未举行任何告别仪式,为了保密,而秘密将遗体移至到北城雍和宫东侧的柏林寺内并安葬。为了保密,墓前的石碑上刻的是将军母亲家的“胡”姓。此墓直至1946年7月,李宗仁、孙连仲、秦德纯、冯治安、刘汝明、何基沣、张克侠、王冷斋等军政人员在中山公园公祭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捐躯的民族英雄后,佟麟阁将军灵柩才由孙连仲等将领护送,迁冢于平西香山拦见沟沟南山坡佟麟阁将军的旧居旁。中山公园公祭后,北平市为纪念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捐躯的民族英雄,将西河沿[沟沿大街]命名为佟麟阁路,路长千余米。
    1979年8月,北京市委正式追认佟麟阁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并将墓地修茸一新,树立汉白玉石碑。,佟麟阁将军墓占地50余平方米,宝顶为半圆凸形,陵园很大,四周青松翠柏,整洁肃穆。每年清明、“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将军忌日,都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祭奠。周边的学校也常常在此举行队日、团日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本文涉及到有关佟麟阁将军的两个敏感话题。佟麟阁将军是一位民族英雄,这是一个公认的不争事实。但在众多的记述佟麟阁将军的文字里,一直回避英雄的两个细节问题。一是民族问题,二是宗教信仰问题,。
一:佟麟阁将军的民族是满族。仅将笔者在1985年、1996年的两次采访记录整理如下。

采访对象一;
    席振瀛,健锐营整黄旗南营子人,香山慈幼院1922年学生,八旗高等小学、香山小学老师。席老讲;佟麟阁祖上就在咱健锐营镶黄旗北营子,最东边的几间房就是。肯定是满族,而不是蒙族。清咸丰年间,河北冀中藁城一带闹教匪、拳匪。后来事闹大发了,百姓无法生活,保定府都管不了,上书致朝廷。于是,朝廷从健锐营派调3000人去镇慑。由于教匪绕道德州进了山东,所以,仗没打起来。朝廷为了京城的长治久安,便将一部分旗兵、马甲长期驻守在京畿地区的南端。于是,有些旗营兵丁便在那里成了家,娶妻生子。有的旗营兵丁是从京城接出家属驻防在那里的。这样,京城朝廷也减少一部分俸禄的费用,所以朝廷提倡这样做。健锐营镶黄旗北营子的老佟家等就是那一时期走的。除了健锐营的兵丁外,圆明园护军营、外火器营的兵丁也去了不少。

采访对象二;
    在1996年采访白宝泉[香山八旗小学1935年高小毕业生]时,白宝泉老人说,佟麟阁是满族这是不差的。他[佟麟阁]曾到镶黄旗北营子去过。老佟家是咱香山健锐营的八大姓之一[傅、郎、关、马、那、何、索、佟],北营子有30多户,有满、蒙两族,近200余人,全营子只有两个姓,即佟姓和屠姓。佟姓为满族,屠姓为蒙古族[图木科里氏]。辛亥时期,清朝的旗营子多改为村,北营子也叫过佟峪村。所以我们说佟麟阁将军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二:佟麟阁将军信奉基督教。
    1913年8月,冯玉祥任备补军左翼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时,认为信奉基督教的人都识字,讲卫生,不吸大烟 ,妇女放足,宣传平等、博爱等都是好事。于是冯玉祥在北京通过刘芳牧师的介绍入了基督教,并把 基督教带入军队中作为对士兵思想认识提高的一种办法和手段。冯玉祥利用基督教 中耶稣的献身精神来教育手下的官兵。此时 佟麟阁正在 冯玉祥下属的第一团当排长,在冯玉祥的引导下,深受耶稣的为救世人而受苦致死的献身精 神所感动,自此信奉基督教,笃信耶稣,为国为民,勇于牺牲。 1933年,佟麟阁在张家口任 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时,曾在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片上题字;我为你如此,你对我如何?可见,佟麟阁抱定要象耶稣  那样为倍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而勇于战斗,不怕死的信念,履行一名革命军人保家卫国 ,忠于百姓的军人天职。
    此外,佟麟阁战场牺牲后,冯玉祥在《抗日的模范军人》一书中写道;他[佟麟阁将军]是一个极诚笃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他在高级教导团学过一年高级战术,对于学术肯费工夫来研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缅怀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捐躯的民族英雄。
提笔赞之曰:
卢沟桥畔起烽烟,谁忍山河半壁残。
大刀挥舞喜峰口,小米伏击平型关。
吴淞抗倭垂千古,台儿血战颂万年。
欢庆升平歌盛世,倍悼忠魂奠人寰。
2009-8-14 01:00: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浅析司徒雷登的几部著作
发布时间:2009-06-23 08:22 来源: 中华读书报 作者:郝平
字体:大 中 小
   

  司徒雷登是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美关系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撰写了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之后,司徒雷登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作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对司徒雷登进行了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逐步还原司徒雷登的真实面貌。2008年11月17日,按照司徒雷登的遗愿,经过许多波折,他的骨灰终于魂归故里,被安葬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术文化界对司徒雷登的兴趣。

  前不久,笔者得知,《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一书被列入《万象》杂志运营总监王瑞智先生担任主编的“传记文学丛书”,并将由黄山书社出版,这又是司徒雷登研究的一件可喜的事情。然而,从整体来讲,人们对司徒雷登的学术研究缺乏深入的了解。他的几部涉及了宗教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著述,也很少为人们所知晓。研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穿越迷雾,走近司徒雷登和他身后的历史。

  1、《圣教布道近史》(Lectures on Modern Missions)《圣教布道近史》一书是司徒雷登在金陵神学院工作时的著作,由司徒雷登口述,陈金镛执笔,于1910年完成,并于当年9月在上海用中文刊印出版,1916年再版。

  为了研究的需要,笔者曾委托北京大学善本室主任张玉范女士查遍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笔者本人也专程前往南京金陵神学院和杭州古籍图书馆查询此书,但却始终未能如愿。本来以为它早就随着西方在中国传教使命的终结而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没想到在2000年底,北大图书馆的何冠义老师在国家图书馆一间堆满了杂物和破旧书刊的房间里发现了这本落满灰尘的书。真正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话。

  《圣教布道近史》是司徒雷登在金陵神学院的讲义,是他在研究西方有关传教历史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在《圣教布道近史》中,司徒雷登详细叙述了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历史,把基督教和其他宗教进行了比较,还对基督教传教运动的起源、发展过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做了论述。司徒雷登阐述了他本人对传教事业的许多看法和建议,集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教育观点。

  用儒家的概念去描述和诠释基督教教义是该书的一大特点。司徒雷登没有把儒学看做宗教,他本人甚至很欣赏儒家的学说,常常把儒学和基督教结合起来,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他借用儒家的“大同主义”来描述基督教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司徒雷登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唤起受儒家思想熏陶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中国老百姓对基督教的理解和接纳。

  但这本书毕竟是司徒雷登作为一名西方传教士的作品,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他美化和粉饰西方对中国宗教输出、文化渗透的思想。

  2、《中文四言成语诠释》(Chinese four-character phrases)和《中英希合解辞典》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地区很快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南迁。当时美日两国还没有开战,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认为,燕京大学应该本着“自由、真理、献身、爱心”的原则留在北平,为满足沦陷区人民受教育的需要而服务。大批不愿意接受日本奴化教育的年轻人抱着“燕大存在一日,华北一日不亡”的信念报考燕大。司徒雷登积极支持燕京大学师生抗日爱国活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旋即包围并侵入燕园,将全体师生驱逐出校园,逮捕大批爱国师生,并宣布关闭燕京大学。司徒雷登被日军拘留,与协和医学院院长亨利·霍顿博士(Henry S.Houghton)一同被关押。从1941年12月9日被捕到1945年8月17日获释,司徒雷登的囚禁生活整整持续了三年零八个月。他在囚禁期间,完成了几部学术性的著作,包括有:《孔子相互依存论》、《中文四言成语诠释》和《中英希(希腊)合解辞典》。

  早在金陵神学院执教期间,为了方便中国学生学习希腊语的《新约圣经》,司徒雷登在教书之余编写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新约希腊语初级读本》(New Testament Greek),另一本是《希腊语—英语—汉语辞典》(Greek-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司徒雷登在狱中完成的《中英希(希腊)合解辞典》,与他早年从事的神学院教学工作有着莫大的联系。但迄今为止,笔者没有查阅到有关《中英希合解辞典》出版刊行的信息,也许司徒雷登编撰的这部辞典始终停留于手稿的形式。

  《中文四言成语诠释》则是一本了不起的辞书。这是因为司徒雷登在被日本宪兵队关押期间,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条件下,完全凭着个人的记忆,积累了以往多年来学习的中文成语,然后解释并翻译成英文,体现了他非常深厚的中西文学修养。1946年6月24日,为庆祝司徒雷登的七十大寿,燕京大学特别刊行了这本书。我在撰写《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一书时,有幸从一位燕大校友那里得到了这个小册子的复印本。后来,我查阅了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没有找到这本书,通过网络搜索显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地存有这本英文版著作。

  3、《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

  《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是司徒雷登于1945年8月之后开始记写的,一直到1949年11月。《司徒雷登日记》由燕京大学校友陈礼颂先生翻译,司徒雷登秘书傅泾波先生校订,1982年由美国华府傅氏首次出版,委托香港文史出版社代理发行。笔者也收藏了这一珍贵的版本。此书近日将由黄山书社再版。

  日记记录了司徒雷登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协助马歇尔调停国共关系,见证蒋介石政权垮台,与共产党代表、燕京大学校友黄华接触等等,以及他在这段时期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司徒雷登与蒋介石、周恩来、马歇尔、李宗仁等等当日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交往的事迹,他们的性格、感情、谈吐、风貌等等,在日记中都有真实的再现。

  《司徒雷登日记》提供了从美国视角研究当日国共纷争的第一手材料,叙述客观真实,是珍贵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文献,具有重要史学价值。但由于《司徒雷登日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日记,又只能是对司徒雷登在那个阶段的反映,对全面了解司徒雷登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4、《在华五十年》(My Fifty Years in China———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1954年10月15日,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正式出版,乔治·马歇尔和胡适分别为该书作序。次日,台湾《大华晚报》即开始一边请人翻译,一边予以连载,并于同年12月1日出版了中译本。1955年,香港求精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由阎人峻翻译的司徒雷登回忆录。1982年4月,北京出版社以内部发行的形式,出版了由程宗家翻译、刘雪芬校对的《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删节本。

  1999年,笔者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司徒雷登的英文版《在华五十年》,图书馆管理员告诉我此书已经被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借走。当时我比较迫切地想看到这本书,便问图书管理员什么时候可以归还,当下得知借阅这本书的是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后来,我去季老府上拜望请益的时候,季老正在看这部《在华五十年》。季老得知我在做司徒雷登的研究,便和我饶有兴趣地谈论起司徒雷登的话题,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宝贵的建议。2000年3月,我和北京大学14位管理干部和学者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进修学习,一位北大同事帮我在网上淘到了这本书,在美期间就爱不释手地阅读起来,并珍藏至今。

  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充分抒发了他在五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沉淀出的、对中国的那一腔浓厚情缘。但是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美国甚嚣尘上的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回忆录中也存在很多他不得不讲的违心之言和表露出的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如他既严厉地指责国民党的无能与腐败,又对蒋介石大加褒扬;既称赞共产党人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一贯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想,以及因燕大被改组而产生的怨气。瑕不掩瑜,《在华五十年》再现了跌宕起伏的中国近现代五十年的历史,也凝聚了他对中国真切而复杂的感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忆录的最后一章当中,司徒雷登明确提出了反对搞“两个中国”的主张,反对一部分人提出的“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的论调。他呼吁美国政府不要考虑一方面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一方面又同意接纳大陆的共产党政府进联合国的问题。他认为这会“在实际上造成一种分裂局面,出现两个中国”。

  阅读司徒雷登的这些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对司徒雷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的一生是复杂而多面的:司徒雷登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的教育、学术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他是传教士,从意识形态上对马列主义带着很深的偏见,并多次发表批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言论;在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他代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立场,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持偏袒的态度。也正因此,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司徒雷登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所代表的角色给予了严厉批判。

  司徒雷登的这些功绩和过失,也恰恰是历史本身的深长意味所在。
2009-8-14 01:11:3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4 03:50:3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4 03:51:1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4 03:52:4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4 03:53:1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8-14 03:54:0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