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太极拳中的柔与刚
由于对劲的刚、柔和对刚劲、柔劲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一些人以劲力的大小、轻重作为区分刚劲、柔劲的标志,误认为劲力大就是刚劲,劲力小就是柔劲。因此,他们在练太极拳推手的初级阶段,为了重点锻炼粘走相随,不丢不项的功法时,常常因片面追求柔劲而忽视甚至抛弃了劲中的刚性,于是出手和对手相粘,只是轻轻挨着,在粘着点上没有适度的劲(抵抗性),运动起来松松吊吊,呈现出一派典型的、虚到全然无力(懈)的状态。当对方稍微用劲按来,轻易地便将其势按匾,贴身而动摇了桩步(犯“匾”),或者当对方快速回手撤退时,又因缺乏弹性而来不及伸手进身粘随(犯“丢”)。这种推法,完全丧失了武术的对抗性,因而也起不到锻炼技击的作用。
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也就是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运动之功久,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粘连沾随,腾闪抖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无不得其自然。必须清楚:太极拳的柔,是软中有硬,真柔表现在按之则下,起之则上,可以上下相随,才是柔中有刚,外柔内刚。有了这种真柔的功夫,才不易被人攻破。又如用刚劲进攻对方的虚式时,要柔劲紧随刚之后,才叫真刚。如果刚中没有柔劲在后支援的力量,这种刚就容易被折断。只有意识上形成刚柔相济的状态,才能够做到欲刚能刚,欲柔能柔,刚柔随心所欲。
技击搏击中的刚是指随机迅速将隐于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一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劲力。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发人的爆发劲,才真正练好了刚劲。只有练好了刚劲,才能进而再追求高妙的柔化劲。但在追求柔化劲的阶段,也不可削弱对刚劲的培植。如果抛掉刚劲而单练柔劲或化劲,最终是没法求得的。如果丢掉刚劲,放弃发人本钱的提高,就等于去掉了根本,什么抖劲、炸劲、凌空劲等等高难劲路,就更无从求得,甚至会得不偿失。只有走对了路,把刚劲首先真正练好了,再把发劲的过渡动作从自然、轻松的技术分解中,求得缓动骤发,沾身纵劲,无坚不摧。由练精化气,而至练气化神,运用而又熟练之,自然渐渐地就会气沛神盈,妙劲会逐得之。到此地步方至柔极自化,周身通灵,由气沛神盈,而至虚极静笃,则练神还虚,沾哪哪有,渐及不意而发,则化劲亦可逐得,自体动作成了高度的自动化,随时可以应付对方的任何攻击。但是,这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当然,如果刚劲根本没有练好,竞想提前升极,求得“引进落空”、 “四两拨千斤”,那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终。 |
2011-1-14 23:3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