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neigefemme

尋求一起網上學習佛法的朋友[雷恩]

1165
回复
8449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印光大師批駁阻人放生的邪見

印光大師:對放生魚類被抓等問題的開示《復愚僧居士書》

一問:你們現在放生雖然是救了這條魚一命,然而,這條魚放到河裡可能會吃掉許多小蝦米(大魚吃小魚),罪過不是很大嗎 ?

二問:你們現在放生啊,即使放到長江裡,都有很多都被人家抓了,真是造業啊 ?

放生這件事,原本是為了感化啟發身邊的人戒殺護生的慈悲心,施行自己的惻隱之心罷了。世間的人多,心行各不相同,縱然不能全部感化,就是感化一個人,這個人一生之中,就會少殺若干的生命,況且不止感化一個人呢?

至於說放生之後小魚被大魚吃了,就是放到長江之中,也難免不遭網罟的抓捕。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其實是阻礙人善心善行,助長人造作殺業。這種人幸好得生為人,又不至於親身受到殺戮,所以說這種沒有道理的歪理,以此顯示自己的才智,能夠折服放生的人。

假使他是魚,以及做別的各種畜生,在受到殺害的時候,絕對不肯生起這樣的想法。只是一心希望有人能夠救自己的性命,沒有其他諸如即使被救,恐怕後來又被別的動物所吃,別人又會抓去,只心甘情願受到殺害,而免得以後又遭災殃的想法。果然他能夠在這種情形下,能這樣想,那麼放生之事尚且不足以作為教誨。

況且萬萬不能在這時候有這樣的想法,而在無關自己痛癢的時候,說這種阻人善心、啟發人殺機的話。這種人來生,如果不自己受到被殺害的報應,日月就會向東運行,天和地就會倒過來了,話豈可以亂說嗎?

所放的生命,小魚被大魚所吃,固然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放了之後又被抓捕,也不可能沒有。如果說小魚被大魚統統都吃光了,就沒有這種事情和道理了。所放的動物全部又都被抓捕去了,也沒有這樣的事情和道理,又為什麼如此多慮呢?

比如救濟難民,或者佈施他一件衣服,或者給他一餐飯,也可以讓不至於當時就餓死凍死。

在這種邪見的人他就說,給他一件衣服一餐飯,怎能讓他終身溫飽,不受飢寒呢?給他又什麼用呢?反而不如任憑他凍餓餓死,就可以永遠不至於長期受凍、餓了。

又比如強盜搶劫,有力氣的人保護被搶的人,這種人說,你如果能保護他一生不被人搶,這樣就很好。如果只能保護一時,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反而不如任憑強盜搶劫一空,後來不至於再被搶劫的好啊。

再比如說,父母對於孩子,長時照顧養育,而慈母不能在死後養育自己孩子,這種人難道說,既然死後不能撫育,不如現在殺了他為好啊?

君子修德,不會因為小的善事而不去做,不會因為小的惡事而去做。這種人必定期望能夠萬無一失,才肯去放生,便是讓世間的人終生都不做戒殺放生的善行啊。這樣的人,將來必定遭受到萬人之中沒有一人能救他於死地的報應啊,可悲可嘆啊。不禁羅索說了一番。轉自臉書 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

2018-1-22 15:09: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8-1-22 17:09 编辑

觀照呼吸的好處

在我們緊張或散亂時,這種專注呼吸的方法特別有用。
觀照呼吸的簡單動作可以在內心制造出一種安定與覺知的狀態,
讓你得以退一步看清當下所面臨的難題,
而且能夠更加冷靜客觀地作出反應。


尊貴詠給・明就仁波切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P. 204
轉自Maggie Chung 臉書
2018-1-22 16:07: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8-1-23 12:20: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color=Red]❇️ 臘八節:佛陀成道日!祈願佛光普照,眾生皆得解脫!❇️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108图 + 视频)http://mp.weixin.qq.com/s/hf1hxMk0heBSBxA4TOHmIA

臘八節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請大家多做善事
吃素念經、戒殺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臘八節的故事

臘八佛成道
正覺在拂曉
三界有導師
從此創佛教
大地皆震動
山河齊動搖

皈依有佛寶
圓成菩提道
皈依有法寶
調伏眾生藥
皈依有僧寶
人生來引導

臘八佛成道
諸法因緣造
眾生皆佛性
妄想多顛倒
天鼓齊鳴響
諸花空中飄

臘八佛成道
佛恩難以報
仿效牧羊女
粥用七寶熬
廣結天下緣
福壽一碗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兩千七百年前五月月圓日,人類的偉大導師——佛陀誕生了,他的誕生給黑暗、痛苦中的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出生在迦毘羅衛國的釋迦族王室,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他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願成。世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者。他自幼聰慧過人,有聖者相,作為未來王位的繼承人,文經武略,蓋世無雙,他的父王及臣民都希望他成為統一印度的轉輪聖王。十六歲那年,他與耶輸陀羅公主成婚,生活美滿,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看到了社會的不平等,目睹了人生的生老病死諸苦。他意識到,所有這一切,無論是誰,哪怕他成了統一印度的轉輪聖王,都無法逃脫。

當時的印度,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各種新學派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絕大多數哲學和宗教都致力於如何解脫現世的痛苦,而獲得常樂。當時最為普遍的一種思想就是修習苦行能夠消除業障,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九歲那年,他不辭而別,毅然拋棄了王位的繼承,離開了皇宮和親人,獨自一人遍訪當時的宗教家和哲學家,並親身實踐了他們的學說。但是,他總覺得所有這些都不是徹底的解脫之道。因此,他毫無保留地放棄了他所學的一切,來到一苦行森林,修習苦行達六年之久。

但是,苦行並沒有使他覺悟真理而獲得解脫。於是他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禪河邊,端身正坐於菩提樹下,觀察思維緣起法,如是禪思,終於獲證菩提,成為佛陀——覺者。

成道以後,他並沒有把真理視為己有,更沒有因眾生的難以教化而退卻,而是不辭辛勞,宣說真理,廣度眾生。他的足跡遍及整個中印度,以種種方便,恆順眾生,導歸法海,乃至在八十歲高齡,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他仍不畏長途跋涉,說法度生,即使在他涅槃前一刻,還不捨眾生,度化了一位慕名前來的歸依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並把所覺悟的真理無私地傳播給人類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來,佛陀的一生充滿了神秘,神聖得不能談及。但佛陀首先是一個人。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成佛。他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眾生。佛陀的出現,使人類的尊嚴、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佛陀是人,他並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並不是神。他是人類和一切眾生的導師,是一位聖者。他為世間有情開闢了一條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脫大道。

正因為佛陀是人,因而能對世間眾生生活的實相,有深入透徹的了知;正因為他還是一位覺者,因而能隨機說法,恆順眾生。也正因為佛陀具備瞭如此的智慧、功德,其信徒崇敬他、禮拜他。但是,人類禮拜他,並不是為了得到他的恩賜,而是出於一種尊敬、感激之情,以他為榜樣,以期像他那樣,覺悟真理。

後來人出於對佛陀的無限崇敬,神話了佛陀,甚至把他當成救世主,這樣就忽視了佛陀應世的本懷。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乃至在一部分佛教徒的信仰中,佛陀是超然於世間的神,可望而不可親近;人們要做的,並且能夠做的就是信仰他、禮拜他,而不是去了解他、學習他,乃至在生活中體驗他的教誨。佛教雖然重視信仰,但強調正信,而正信的基礎就是智慧;佛教雖然宣導自我解脫,但更重視慈悲他人。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臘八與佛教: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2018年1月24日,農曆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又稱成道會、成道節,民間又叫作臘八節。

經論記載,佛陀成道之前,苦行經年,骨瘦如柴,後受牧羊女供養之乳糜,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關於釋迦牟尼之成道日,各部經論說法不同。《長阿含經》《因果經》作二月八日,《佛說灌佛經》《方等般泥洹經》作四月八日,《大唐西域記》作三月八日或三月十五日,《俱舍論疏》《佛祖統紀》皆取二月八日之說。宋代高僧贊寧撰《大宋僧史略》,亦主二月八日,謂臘月乃週之二月,因週曆以建子立正,其二月即夏曆十二月。

自宋代起,我國即於此日舉行成道會以紀念釋尊成道。中國佛教徒依禪宗之習,於陰曆十二月八日,以米與果物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後演變成民間習俗。

《敕修百丈清規》記載:“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

佛教認為食粥擁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有食粥習慣。至於臘八粥則更為講究,通常會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花生等一起煮。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很多,以滿足善男信女之需求。

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粥供過佛,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會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中國民間本來就有“臘日”祭祖、祭神的習俗。佛教信徒們出自虔誠,將“臘日”與“佛成道節”融合,遂成“臘八節”,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舊時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後來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臘八節的實質:感恩

佛教創始人受了牧羊女的供養,恢復了精神,獲得了覺悟,佛教在興盛之後,也將這種感情回報給社會,佛教的精神是大慈大悲,要普度眾生,解救一切眾生的苦難。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普通民眾用“臘八粥”祭祀五穀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臘八粥供佛、紀念;不少寺院則在臘八節施臘八粥給信眾、窮人,說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感恩臘八,祝福大家

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並回報信施者,為之祝福。在臘八節之際,佛禪大智慧衷心地為大家獻上“臘八祝”:

一祝感恩

佛陀接受牧羊女奉獻的乳縻而恢復體力,睹明星悟道,開悟成佛。佛寺用臘八粥回報信施者,就是感眾生恩的體現。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以感恩的心情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二祝惜緣

臘八粥是大眾與佛教、佛教與大眾結下的殊勝佛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在這閻浮世界結下的殊勝因緣!

三祝福貴

臘八粥又名七寶粥。讓我們每一個都品嚐出生活的真味,七寶充滿,法財富饒!

四祝成佛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識得自家珍寶,法財富饒,成就如來功德!

佛陀成道那一刻覺悟到什麼?

1.時間的超越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存在於當下的一念。一念之間,具足了三千大千。

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時光流年,被一條細長的環索,綿綿密密地聯綴在一起。

原來無始無終的時間,是在當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風光霽月,佛陀的修證已經超越了時間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於一切時間中。

2.空間的超越

佛陀感受到遠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攏而來,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發出五彩的光芒。

過去污穢的,現在轉變成清淨;過去醜陋的,現在是多麼美好;過去黑暗的,現在呈現著一片的光明。

從青山的翠碧中,他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裡,他證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

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隔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遍於一切之處。

3.生死的超越

佛陀覺悟到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證悟到生死無非假相,眾生隨著業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為實。其實生死不是兩個,而是同一件事。

表面上看起來,生命的誕生有種種的形相,種種的歡喜;生命的殞滅,有種種的傷感,種種的悲哀。

以悟者的心智觀察,則一切皆為虛妄,死亡只不過如同舊屋殘破剝落,搬了新家而已。身體好比房子,損壞了,換一個好身體,如是而已。

事實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並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貪生厭死,乃“我執”在作祟。

一旦有了我執,世間上的紛擾、動亂、痛苦就如影隨形般逼迫而來。
去除了我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裡不異,當下就能得大解脫,獲大自在。

佛陀此時“照見五蘊皆空”,除去我執,證得我空,因此能夠度一切苦厄,超脫生死輪迴。

4.自他的超越

佛陀覺悟到我和一切的人類、萬物,原來沒有差別。眾生平等,皆可成佛。
佛陀發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眾生因為妄起執著,一念不覺,遂沉淪於生死苦海中。

5.佛陀領悟到了大道的源頭

宇宙一切眾生生命智慧的源頭,名“一切種智”。對任何問題徹底圓融無障礙地明了徹知。

他明白了每一個眾生生命形態的前生後世,知道他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因了什麼業導致現在的生命形態的果報。

他能徹知全宇宙的眾生時時刻刻每個剎那的心念,能遍入每個眾生心中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一剎那間了了分明。

佛陀徹底清楚明白全宇宙眾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植物花草,六道眾生一切存在的形式的起源都來自於最初宇宙生命的起源:如來藏!

在“如來藏”裡邊本來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沒有悲歡離合,沒有生死輪迴,沒有善惡,沒有對錯,沒有黑白,沒有大小,沒有你我他之分,沒有我的存在,沒有遠近,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沒有一切分別心和分別的概念。

它就是絕對,它就是真理,它是永恆,它常住不滅,它不生不滅,不一不異,它不來不去,它一直在那裡!

眾生正是由於最初一念顛倒無明,故而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種生命層次開始誕生,以及不知道怎麼回歸當初生命源頭“如來藏”,才會產生各種執著,造各種業,生生世世承受各種苦果樂果,或好或壞,輪迴不息。此時此刻他的心頭格外平靜,一股無言的大悲心升起,正因為他洞察全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無奈地輪迴,承受各種苦難,帶著各種執著不能解脫……
佛陀的覺悟突破了一切的生和死,超越了一切的煩惱,心中如同大圓鏡,徹照宇宙的一切,如如不動,證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全宇宙至尊的佛陀!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五台山公眾號整理
轉自YIN WONG 臉書
2018-1-24 12:28: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懂得表法,福報就大了
淨空師父
現在我們在一般寺廟裡面看到很多,都是來修福的,是不是真得福報?它要起作用,真得福報;它不起作用,有福,小福報。這好事。怎樣才能得大福報?要知道,所有的供養具都是表法的,有人見到這些供具他開悟了,這個福報就大了。
供燈,包括蠟燭、酥油燈,乃至火把,它表什麼?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別人在這裡看到這個燈豁然大悟:我們做人,這一生當中,要像佛菩薩一樣,做出犧牲奉獻。什麼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陀、菩薩、羅漢,這些人都是捨己為人,特別是菩薩,表這個法的。
燒香也是如此,香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是香有煙,這個煙是信號,讓我們凡夫跟佛菩薩,我們建立一個信號,我們在燃香,這就是感,佛菩薩那邊看到就有應,感應道交,取這個意思。
供具裡面有一個根本的供具,不能少的,沒有香幡寶蓋可以,水不能少。供一杯水,最好用玻璃杯,為什麼?看得清楚。供水表什麼意思?表佛的心像水一樣幹淨,清淨。所以水代表清淨心,代表平等心,水沒有波浪,平等。

清淨、平等心是什麼心?真心,大菩提心。供水是這個意思,不是供給佛吃的,佛不需要,是供給我們大家看的,我們看到這杯水,馬上回光返照,我的心清不清淨,我的心平不平等,取這個意思。
所以佛堂裡面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所有一切設施供養,統統是表法的。你要懂得表法,你在那裡轉一圈,恭恭敬敬轉一圈,大乘佛法就具足了,有理有事、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有感有應,全具足了,一句話不說。
燒香、供花,你這一圈,開花是因,開完之後結果,花代表因果。現在有很多人,樣子他看過了,他學會了,他也去供,他不懂得意思,只是知道我供佛修福,求一點福報,也未必真正得福報。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他不懂。
總而言之,這些供養具都要用真誠心、恭敬心修供養。表法的意思一定要知道,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幫助自己、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本文節錄自 2014淨土大經科注 320集

轉自臉書 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
2018-1-24 12:42: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佛學大師早已在山頂等候
索達吉堪布

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是非常著名的化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是非常著名的院士。他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的文章,文中有句話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很多學術界、文化界的人士都對這句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也想了解他為什麼有如此的論斷。

昨天在跟朱清時教授的一個互訪中,我特意問:「你作為一個鑽研自然科學很多年的科學家,為什麼這樣說?」

他說:「經過多年的研究,我發現量子力學或化學領域的最究竟觀點,其實早已在佛教的《楞嚴經》《楞伽經》,以及《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經論中說得非常清楚了。」

很多年輕人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就認定佛教是迷信,予以全盤否定,這是很武斷的做法。

像朱清時教授這樣的科學家,也去南懷瑾老師那裡學習佛法近十年。但是現在不要說大學校長,一般的一些大學教授乃至中學老師,都對佛教懷有偏見,害怕被這種「迷信」所毒害。其實如果你真正體會到了佛教慈悲和智慧的甘露妙味,就不會產生絲毫畏懼。佛教不會讓你像服毒一樣從此對生活、家庭失去感情,反而會讓你對人生有新的認識。

如果把現在的量子力學放到19世紀,當時的人們會覺得匪夷所思。同樣的,對於佛教的很多甚深道理,現在的一些人也覺得難以置信,但是對於未知的學問,我們要保持一顆開放和探索的心,進行透明、合理、客觀地思考,而不是打着科學的幌子輕率地加以否定,如果是這樣,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釋迦牟尼佛說過:「對於我的語言,你們也應該千百次地觀察,如同提煉純金一樣。觀察之後,如果覺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覺得不合理,你可以拋棄。而不要因為信仰我就接受我的教理。」

佛陀說的這些話,應該是最為公正、理性和科學的。

如果將當今科學界對於宏觀、微觀以及人心世界研究所得的結論,與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論斷,做一個對比,確實可以說「佛學大師早已在山頂等候多時了」。

其實從某個角度而言,我覺得佛教也是一種科學。

廣義而言,科學可以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靈科學三類。自然科學,比如從16至19世紀這一時期興起的近代實驗自然科學,以及19世紀末至今的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比如中國的孔孟、老莊之道,其中宣說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心靈科學,比如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種種心靈學問。

所以可以說,佛教是非常先進的科學。

生命的成長與完善——北京大學演講
轉載自 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 臉書
2018-1-25 15:18: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8-1-25 15:20: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8-1-25 23:28 编辑


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 法鼓山 高清 Namo Ksitigarbha Bodhisattva
2018-1-25 22:22: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地藏經是你生命的指路經》

你有沒有發現,在生命中你很容易迷路。因為你看不清生命的總相貌。《地藏經》有個迷路的比喻,有人誤入險道,多虎狼獅子,但他不知道,很開心的進去。

就像有些人經營殺業的生意,很會賺錢,他不知道危險。這時有個善知識就出現,跟他講,你不要進去,不然命都沒了。這個善知識就是地藏菩薩化身。

所以在生活中,你很容易迷路。尤其是你福報很小時,就會接受許多錯誤的資訊所引導。比如你會去炒股,賭六-合-彩,甚至捕魚,因為這些不會犯法,大家都在做,你覺得也很正常。但這確實是錯誤的引導。陽間法律不犯,陰間的法律就犯了。

生活中你容易迷路,在生命中,你更容易迷路。在去投胎時,迷路了,就投胎去做畜生了。因為你明白生命的真相。包括人出生和死亡,這些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現在科學也講不出所以然來。

《地藏經》講,人在出生時和死亡時,都要行善。出生時,如果你行惡,在出生的那個瞬間,嬰兒啼哭時,最後一個魂進去,就容易感召到不好的魂進去。你要感召福報大的人來投胎,就要行善積德。

人很容易迷,大家來學佛,可見都是善根深厚,學佛好幾輩子了,但為什麽過去學的,都忘記了。就是迷了。人再投胎時,在母親肚子裏,經過幾個月的煎熬,以前學的,通通都忘記了,善根深厚的,會記得一些。但印象仍然很模糊。

就像夢參老和尚講,他第一次到鼓山,就覺得很熟悉,但也只是熟悉,前輩子的事情都模糊了。後來他在鼓山發願燃臂供佛,在胳膊上點油燈來供佛。

供佛完,業障消了不少,把前輩子學的經典都慢慢記憶起來。後來夢老又坐牢三十三年,又忘記了許多。出來後,就每天喝地藏水,地藏菩薩加持又把過去的都記起來了。

生命是一個奇跡。為什麽要學佛,多背經?人是死不了的,你學了下輩子靠地藏菩薩,還能記起來。現在不學,過去也沒學,你的倉庫裏沒有東西,記起來也沒有用。

像西藏為什麽重視找轉世靈童,然後去培養他們。找到這些大修行者的轉世去培養,他成就就更快,更省力。所以這個迷,就是你修行的很大障礙。

窺基大師前輩子是個羅漢,能入定幾千年,玄奘大師讓他去投胎,一投胎,就忘記了自己的前身了。福報很大,當公子。後來還是玄奘讓他出家,他一聽到鐘聲才醒悟過來。羅漢投胎都被迷了,何況凡夫。

這個迷,你年老了,許多也都迷了,記憶力也不好了。那怎麽辦?你現在能念《地藏經》,供地藏水,就每天去喝。開智慧就是這樣子,要把過去生學的都記憶起來,一聞就記住,你就容易開智慧。

就像有人要念經,總是記不住,印象不深。這就是有業障。身體是個非常高級的接收器,你記不住,就相當於接收器不靈了。就是體內太髒了,酒肉邪淫妄語,這些惡業都會汙染身體。

佛經有清理的作用,你一邊清理,一邊又倒垃圾,當然很難記得住。這也是一種迷。

《地藏經》還講到,人死了要做四十九天功德,就是怕人死了,他一下子進入另一個空間,就迷了。生前如果有種下地藏菩薩的善根,你念《地藏經》做功德給他,他還會懂得跟地藏菩薩走,起碼不會墮入三惡道。

要是沒有功德給他,根據業力迷住,就下了地獄。地獄也是感召相,自己造的惡業,會感召惡業的相。

在地獄中的眾生,他六根和人的不一樣,同樣是水,地獄的眾生看到水,就像看到銅漿鐵汁,因為他六根變的很惡劣。這些都是業力幻化出來。但你心中如果能覺醒到地藏菩薩,你就從地獄中出來。

這就是《地藏經》講的,念地藏名,種下地藏菩薩功德的善根,就永遠不墮入惡道。就是你要能你生命的地藏菩薩這個因素覺醒來,你馬上不小心落入,你一醒來,就從三惡道出來了。
轉自臉書 地藏菩薩的悲與與願力
2018-1-26 13:2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8-1-26 13:26: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neigefemme 于 2018-1-29 13:21 编辑



【修行人常犯的幾個通病】

─ ─ 慧律法師

1、 山頭主義,門戶之見

弘一大師說:
「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
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生平等心,
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
身為佛弟子,當禮敬三寶,
只要現出家相,具足正知正見,皆應護持。
只要有能力,對於正信的道場,都盡心護持。
切不可因護持某位法師或道場,
而排斥毀謗其他法師或道場。
佛教是一體的,應當團結一致,互相支持。
切莫護持自己的師父,勝過護持整個佛教,
對於其他法師則採否定的態度,
此種作為非但有違佛教所說的「平等、無分別」,
也忘失了:
「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
人應當互相尊重,不該彼此傷害。

佛教講「因緣法」,仰慕某位法師的修持,
表示自己與此位法師比較有緣,確實應戮力護持,
但並不代表其他法師沒有修行。
由於佛教的組織不嚴密,看法很難統一,
此即所謂「見濁」,執著自己的見解,
嚴禁弟子聽其他法師講經,或參訪別的道場。
如此,自己無法解脫,佛教也不會興盛。
對於自己的因緣福報不強求,才合於佛法。
總之,佛教徒當以開闊的胸襟,
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
捐棄山頭主義,門戶之見。
因為重點不在護持「某人」,
而在護持「整體佛教」,護持「正法」!

2、大小乘之爭


佛法本一味,原無大小乘之分。
但因應根器,對厭離世間之苦,
只求求自了者,說解脫生死之小乘法。
對悲願深重,欲自覺覺他者,說大乘法。
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續至今的原因。

大小乘之爭歷千年而未休,
大乘輕視小乘,斥為焦芽敗種。
小乘則謂大乘非佛說。
小乘嚴格持戒,
以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微密觀照為修行方式,
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
大乘也絕對是佛說。
《圓覺經》、《楞伽經》的內容,
與祖師證悟的境界毫無乖異,即可得知。
否則《淨土聖賢錄》所記載之往生事蹟,
與禪宗祖師的成就,又當如何解釋?

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嶺在於:
小乘認同四大為實,但以析空觀破此執著;
大乘則認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
是清淨自性所影現的假相,無實體可得。
小乘的觀空,確非易事。
欲達到大乘的圓滿大寂滅處更難。
兩者並無對錯,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
只要契機,便能受益。

3、八大宗派各執其是

八大宗派係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
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及淨土宗,
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實二宗,
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

佛教初來震旦並無宗派之分,後因佛典翻譯昌盛,
思想體係與義理各有獨到之處,復以師承各有法脈,
所著重之經論互異,遂依其特色分類判攝,
而於隋唐時期各擅勝場,大放異彩。
實則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
可以「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來概括統攝。
所謂「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只要契理契機,法法皆通涅槃城。
祖師大德苦心判攝,乃為方便眾生明了佛法奧義。
無論各個宗派,皆有其難能可貴之處,應平等視之。
但弘揚正法仍須因緣具足,
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
所謂「諍與道相違。」不可不慎。
修習者亦當隨機揀擇。
蓋佛法固有深淺偏圓之別,
並無好壞是非之分,彼此尊重,盡份發展,
更能帶動正法的興盛。

4、誤將方便當究竟

大乘佛法的偉大,即在廣開方便門。
諸如:
朝山、拜懺、佛七、誦經、種種法會…
然而大乘佛法的悲哀,就是把方便當究竟。
誤將梁皇、水陸、念佛、誦經……,
認為是修行。
把莊嚴的宗教儀式,誤為佛法之必然。
殊不知,莊嚴的儀式,只是求解脫悟道的增上緣,
祖師慈悲藉此因緣而作接引。
其實,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的法會、佛七……等活動。
在此必須了解:何者為究竟?何者是方便?
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
所謂究竟,就是要見到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
若一切活動,未能配合覺性的啟發,只能稱之為增上緣。
拜懺不能隨文入觀、自我省察惕勵,
仍是習氣不改,就失去拜懺的意義。
朝遍名山,唯獨遺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
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
但眾生往往在相上打轉,忽略了應從心地下手。
若能了解朝山是緣起法,當體即空,便能悟明心性。
但能契入空性,參與一切活動,都能法味盎然。
倘誤把方便當作究竟,
認為自己在修行,欲覓菩提,了不可得。

5、心性不明,著相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在離相。
沒有心性功夫,不但無法斷煩惱,
甚至,愈精進卻離佛愈遠。
時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認為精進的方式用功,
諸如:
打餓七、搞神通、長坐不臥、不吃不睡、刺血寫經(此舉精神可嘉,但並不鼓勵)… …花樣繁多。
在外表上看似乎令人激賞,
實則難免譁眾取寵,沽名釣譽之嫌。

觀照、斷煩惱、徹底放下貪嗔癡,方名之為修行。
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臥皆是修行。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
「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言:
「實無功德。」

何以故?功德鬚髮自本性、清淨心、無所著心,
倘若布施可積功累德,成佛豈非變為買賣交易?
本性不增不減,功德若能累積,
則已落入數量觀,此是福德而非功德。
更有人拜佛求消災,念佛求見佛,
而不知自性即是佛。
未悟到平等圓滿的覺性,
用妄想修行,境界現前,無明必定一馬當先。

許多初學者急於成就,
經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卻很多,
或負重拜山,或練不倒單,或勉強靜坐,
誤認以此方式可即刻開悟,
彼將開悟視為一種境界在追求,
認為可修出某物,如是有所求之著相而行,
不僅背離清淨無為的本性,
尚且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
走火入魔亦時有所聞。
此即是: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在色身上用功,
其實是「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萬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豈在坐耶?
在假相上做工夫,猶如未打地基而建高樓。
心外求法,恰似新手駕駛,超速疾馳,
未達目的即車毀人亡。
切記!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精進應當具正知見,不起妄念即名真精進。

6、錯把依賴當依止

要明心見性,當有正知正見。
要有正知正見,當依大善知識發明心地。
修行要有方向,善知識如同眼目,
指引正確的知見和下手處。
若無正確的觀念,則永不能成道。
因此善知識對於道業是否成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法身慧命之存亡,端賴行者運用般若智慧,
慎擇善知識。

「傾心依附」是學道者對善知識就有的態度。
《金剛經》雲:
「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若對師長懷有成見,或有不同的看法,
修行難以成就,蓋其心與善知識不能相應。
若以感性、崇拜、仰慕的心態來親近善知識,
修行之路無法長遠。
以其所崇拜者,為善知識外在條件,
如:學歷、相貌、辯才等。
然善知識是「人」,
而不是「法」,難免有未盡圓滿之處,
學道者遂忘失自己乃是為求法、了生死而來,
處處看師父的缺點,指陳師父的過失,
長此以往,道心便退。

修學者若出於感性的心態,崇拜善知識,
亦常見將善知識神格化之情事,
舉凡健康狀況、家庭瑣事、乃至謀職生子皆求助於善知識,
已達「每事問」之地步,
此是將追求真理的指導者,
淪為趨吉避凶、求神問卜之附庸,
誤以善知識為無所不能,神通廣大,
而錯把依賴當依止,
自心本具智慧光明及判斷力卻閒置不用。
佛告以:依法不依人。
遵循善知識教導,係為學習放下解脫自在之菩提道,
而非將民間信仰模式套用於善知識身上。
就體性而言,與其親近外在之善知識,
莫若內心一念迴光返照,
於一切法即相離相,自心即是最大之善知識。
若見諸相,當體即空,即是見自性佛。
倘若煩惱、顛倒,牢執不放,
外善知識雖欲救拔亦愛莫能助。
是以,自救更勝人救,肯放下即是自救之最佳途徑。
自我解脫,遠比依靠善知識重要。

7、求神通感應,勝過求解脫真理

前已言及,今之諸多學人弊病,乃在誤把方便當究竟。
方便法門已將佛教正法帶往可怕、危險之邊緣地帶。
求感應多過求真理。
講經弘法往往門可羅雀;
邪說異端,神通感應則每每門庭若市。
若做一切佛事,
以聞香、見光、見佛、治病等感應為訴求,
只為消災解厄、現世福報,則佛教與神道有何差別?
神通感應作為增強信念之增上緣原是無可厚非,
然並非萬能之利器,若以此度眾,
絕非長久之計,蓋個人宿業有別,
佛力固有不可思議之處,
仍須視個人是否能虔誠求懺,及罪障輕重而定。

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
《阿含經》亦告以: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吾人所應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
蓋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
由身口意造作之業力,
因緣果報之法則,並非神通所能抵制。
神通第一之目犍連尊者亦難免釋迦族滅亡之定業,
即可見一斑。

末法時期,
學道者難以成就即在「求」、「著」二病。
灌頂求消滅、持咒求解難、拜佛求見光、
靜坐求開悟、喝符水求病癒,
凡有神奇靈異每每趨之若鶩。
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
修習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當斷煩惱,方可證果位。
身染疾患,不就醫求診,而堅信持咒即可治百病。
諸如此類,著相而求,比比皆是。
卻不知病有二種,
一為生理疾病,如頭痛、感冒等。
一為業障病,即群醫束手,藥石罔效之病。
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滅,難免不調,
自當求醫服藥。
至於四處求醫仍無起色者,
或恐為業力所感之病,
此種病情則當求助於佛法,
一心懺悔往昔過愆,真誠改過,禮拜誦經,
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釋結。
眾生著相,尤好光怪陸離之異象,
舉凡放光、分身、飛天、遁地……往往窮追不捨。
以此求著之心,極易為談玄說怪者誤導,
或為神棍所騙,終至傾家蕩產,身敗名裂。
實則,縱有通天之能,
若煩惱不斷,貪嗔癡不除,輪迴之苦,
在所難免,於生死有何益哉?
切不可求見瑞相,當以降伏自我為修行本分。
若由心性下手,把煩惱弄通,方可名為真神通。

8、塵勞奔忙,荒廢道業

由於社會結構及生活形態改變,
現代人可謂十分忙碌。
出家眾亦難倖免,或建道場,或做佛事,
往往南北奔波,以致無法心無旁騖於道業之精進。
不似古代叢林,生活單純,肯吃苦,肯下工夫,
實修證悟者所在多有。
此系目下佛教及待正視之問題 ——
客觀環境影響,導致實修困難,證果更難。
古人欲證得肉身不壞者,可謂探囊取物,多不勝數。
今者,若得一人證果,即驚天動地,嘆為稀有難得。
今昔之比,令人唏噓。
法之傳遞,正賴僧寶弘揚,今之出家眾,
應當自省,經教不通,悟性不明,
正法之延續,將無以為繼。

9、廢解徒行,自以為是

未聞佛法而欲了生死,真如水中撈月。
然則「經典無人說,雖慧不能解。」
佛法必須解行並重,
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
聞法乃入道之根本,有志修學者,
當把聽經聞法列為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課,
甚且猶重於自身性命。以「花開見佛」為例,切勿徒按字面解釋,
以為神識在蓮花中,日漸長大而終至綻放。
若做此解,則未盡圓滿。
應解作:
心中智慧、本性開發,即得見佛。
若不悟實相之理,未證無生法忍,
心花不開,智慧不現,如何見佛?
即曰:
「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云何由蓮花苞中見如來?
唯有般若智慧,始能見自性如來。
由此可知,欲解無上甚深微妙法,
非初學淺見者,以文字知解而能臆測。

佛弟子應從真理著手,享受法的喜悅,
並以此為動力,為佛教發心,
若單憑一時熱誠,恐難持之以恆。
古來祖師大德為求法譯經,費盡辛苦,
乃至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今者交通便捷,科技發達,毋須遠涉深山,
只需打開電視即可聞法受教,
實不應以諸多託詞,自殘慧命。
又有初學者,以演講內容深奧為由,
怠惰拒聞,此種心態尤應調整。
既已入門,自當登堂入室,一窺精要,
何可徘徊庭外,無功可返?
正以其難解,更應自我策勵,精進不懈,
有朝一日,必能通達。
即令無法深入體悟,列席聽講仍有功德,
以其當下即不造惡業故。

或有學人,不參善知識,不聞開示,
唯是一句佛號念到死,一部經典誦到亡。
用功念佛誦經固然值得讚歎,
然聽經聞法亦為修學所不可或缺。
蓋聽經聞法可指引修學者於心性起觀照,
在起心動念中下工夫。
學佛倘不知佛法是心法,
一意於相上打轉,境界一起,
無始習氣、衝動、執著使然,煩惱立現,難以壓制。
若自謂:「我在學佛,我在精進。」
著此聖見,仍是落入四相,依舊凡夫心態。
真修行者,聖道亦不可為,
否則只是在相上誦經,實乃被經所轉。
煩惱不除,深山靜坐也徒然!
佛所說之正法,為吾人修行之依據。
聽經聞法往往令執著凡夫,
於一念之間心開意解,轉念之間即得自在。
未嘗聽聞正法者,生命猶如一出鬧劇,
矛盾掙扎,永無休止。
內在擺不平,念念皆煩惱。

10、廣立道場而無「法」的熏習

所謂:「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
叢林制度可對治好逸惡勞之習性,
藉團體大眾之力,督促行人吃苦用功,
而造就唐宋時代佛教大興。
當今各地道場林立,出家眾終其一生皆忙於建塔蓋廟,
然則莊嚴宏偉的道場,卻僅三五僧眾安住。
若無「法」的熏習,不注重僧才之培育,
道場只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築物,
無法滋長法身慧命。
能令佛法生生不息者,
在於「法」之熏習,而不在於建築。

當今生活形態更迭,
教內雖有大道場,亦不乏小道場,
然住公寓之風尤盛,無法凝聚佛教的力量。
再者,流弊所及,今之僧眾甫剃度,
即不受師長管教,不受僧團規範,
順任習氣而行,依憑我見而為,
稍有逆境現前,即收拾行囊,離師他去。
或單獨一人,或二人結伴,若三人成行,
三三兩兩購置公寓自成道場。
或出家未久,經教不通,心性不明,
即自行閉關、閱藏,而不知閉關之真正意涵,
乃在關閉惡業、妄念,非如囚犯,
禁錮其身,而自謂修行。
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堪磨練則難成法器。
僧團待不住,既非人才。
職是之故,師長於剃度前,亦當審慎觀察
(佛制戒律,至少應觀察四個月,乃至一年則更佳。)
以免其將在家惡習帶至僧團,徒增困擾。
出家非等閒之事,為成就人天導師,
當嚴格謹慎行之,蓋剃髮容易剃心難,
學人當以剃內在煩惱為務。

11、捨本逐末

佛與眾生,同一本性。
學佛者不應將佛神格化,認為其無所不能。
遇有難以理解之事,則推之不可思議,
當知,經典偶以表法,近取譬喻,絕不可依文作解。
以佛陀降生人間,右脅而生為例,此即表法。
倘若如字面所言,則天下無人可成佛。
蓋一切人類皆由母親產門而出,非從右脅而生。
所謂右脅而生者,系表其為貴族階級,非是異象。
是以,應將佛人格化,
佛既由人所修而成,則吾人成佛有望。
佛在世時,即不許弟子存依靠心態。
佛所能致力者,乃在啟發弟子內在覺性與智慧,
而為成道之增上緣。
因此,學者當釐清觀念:
佛不能救眾生,眾生應當自救。
倘佛能救,便可迳將弟子送往彼岸,
何需諄諄說法,指示修行路徑?
或有疑曰:
「果如所言,則彌陀接引西方,當作何解?」
淨土法門確依他力而成,然淨業行人亦需老實念佛,
放下妄執,始能與佛相應,方可往生蓮邦。
眾等當依靠自心覺性,方為上策。
慈悲、寬恕、忍辱、觀照為內在工夫,
佛門欲追求之真理,乃在找到本來面目
(亦即自性、法身)。
佛教不離慈善,然慈善非等同正法,慈善為外在工夫,
若能通達空性,無所著而行慈善,則為菩薩行徑。
佛為宗教家,解脫之聖者,而非慈善家。
行十善為佛所嘉許,亦為修行之增上緣,
但若著相行善,無法開啟內在覺性,
仍是人天福報,終非究竟。給予眾生「法」的喜悅和濟度,便是最終極的慈善。

12、外現善相,不說正法

今日佛教之悲哀,即在某些知見不正者剃度為僧,
其人雖現出家相,所說卻非正法。
未具判別能力之眾生,
則以其身著袈裟,誤聽誤信,觀念一錯,
則全盤皆輸,影響至巨,焉可不慎?
然而抉擇明師,仍須福慧因緣具足,
是以,宜處處與人為善,不應障道。

13、佛法未落實在生活中

佛法之可貴,在其可體證運用於每個動點,
乃實用之教理,而非空泛之玄學。
倘僅信佛而未能將「法」落實於生活中,
則法不入心,只堪稱與佛教結善緣,難以當生受益。

修學佛法以「信、解、行、證」為次第,
事相與理體應兼顧,
所謂「說食不飽」,可見佛之教法重在身體力行。
唯有在生滅苦惱的世間,體證佛法的精神,
當下便是涅槃極樂之境。
君不見: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
世、出世法本來是一,並無二致。
以出世法的空性、超越之心,
實踐於世法之每一起心動念,當下即見本地風光。

學佛非寄託於死後,往生乃當下大事。
情緒之喜怒哀樂,便是念頭的六道輪迴。
因此,內在諸多分別、顛倒、執著,
應當即刻處理,
就是往生的最大保證。
佛法若徒具知解,不重實踐,
則流於課堂之佛學研究,豈非枉服大乘法藥?

學佛者之通病,即在修行與生活二分法。
在佛前精進用功,一出佛堂則依然故我,
習氣不改,如是修學數十載,
仍不能放下種種知見與執著,
未能如實觀照,善護其心。
當知,助念雖為助緣,
然仍須具足善因緣,是以無異於賭博。
與其渴盼臨終時,他人為我助念,
何若於生前即了辦往生大事?

又有學人雖深好佛理,然其用功與否,
則視情緒起伏而擺盪。
心情愉悅則精進無比,
反之則放逸怠惰,無法平穩持續,
猶如煮水,火力時斷時續,難能成就。
亦有發心勇猛者,所定日課甚是繁重,
未依個人日用閒忙酌量而行,
遂致以拼趕定數為務,大違定課之本旨。
其人為數量觀所囿,用功不輟卻重量不重質,
倘能以平等心、無著心、慈悲心,
放下凡夫知見與觀念,即是真精進。
以此心法,配合念佛、誦經,
乃至一切用功,便得無上利益。

或有人視念佛精進為功德,
對服務大眾則不屑一顧,
此系觀念錯誤,
因學佛重在解脫,而非功課之多寡。
以此分別心,在佛堂自私自利,
必不能解脫,不若發心為大眾,
此大公無私、肯犧牲、願吃虧的精神,反而解脫。
所謂世間,
即一「迷」字可描述,凡夫耽溺於五欲六塵,
行者耽溺於自我知見,執而不悟,
便生種種顛倒、妄想。
修學佛法當把任何時地,
皆當作用功處,則隨處皆是道場。

14、廣求知見

多數眾生熱中聽經聞法,卻落入廣求知見之病,
將佛法當作知識研究,此乃學佛者一大悲哀。
倘以研究世間學問之方式探求真理,
不過徒增見聞覺知,不能息苦。
佛法要旨即在離苦得樂,
若內在煩惱不除,離道愈遠。
黃檗禪師曾教示,
學道要訣即在,但莫於心上著一物。
此話清楚明白,一針見血。
可嘆者,行人多樂於聞法,而不肯付諸實踐。
如何檢驗自身工夫?
只需自問:是否落入是非、恩怨、對立?
倘能時時觀照本具之清淨心、無所住心,
多迴光返照,少批判他人,則開悟大事,
指日可期。欲度彼岸,需單刀直入,
或乘船,或泅水,不可沿岸奔馳。
廣求知見者恰如沿岸而跑,
雖求得眾多知解,卻不能單刀直入,
從心性下手,欲達彼岸,無有是處。
世間有生老病死諸多色身之苦,
兼以受想行識之心苦,
嗔恨、嫉妒、攻擊、佔有等無量執著,
是以聽經聞法,乃欲令彼放下,
今則以廣學多聞自矜自誇,傲視他人,
非但未能令心解脫,反是重增系縛。
奉勸諸學道人,當守護正念,莫做知解宗徒,
但有分毫執著,業障便如影隨形。

15、尋尋覓覓,無法安住

不具正知正見者,猶如染患疥癬之癩皮犬,
通身搔癢,不論置於何地皆不舒暢。
修學佛道者亦然,知見不正自心不安,
所見皆不順眼,所處都不稱意。
事事吹毛求疵,又不各自省,反怪罪他人。
以批判心態看待周遭人、事、物,
因此東奔西跑,無法安住。
關鍵即在此類學人觀念不正,
遂拱手將光陰、慧命交由五欲六塵及自心錯覺主宰。
當知,無法安住,便是無修學;
心有不滿,即為是非人。
若能善自用心,自心即道場,自心即善知識。

16、錯誤的持戒觀念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戒為行者所應持,亦甚值稱許。
然對「持戒」無正解認知,
則往往流於死執相上之戒。
以日中一食而言,每有學人未加判別自身條件,
而堅持行之,三餐份量作一餐解決,
導致胃下垂,健康狀況惡化,
仍死命堅持,彼以為如是即為修行,
复又以此自傲,輕視未持戒者。
學者應知,戒之梵文為:
波羅提木叉,意指「別別解脫」。
由是可知,持戒之目的即在解脫。
堅持戒律者,煩惱未除,一味盲目精進,
自視持戒修行,卻只落得一身病苦,
猶沾沾自喜,自詡為修苦行。
此乃誤解苦行之真諦,
以色身受苦即為苦行,斯乃膚淺之見。
所謂苦行者,無分別心是也,
不執著心是也,慈悲喜捨是也。
豈可以挨餓、病苦錯解!
日中一食乃佛世時,僧眾之生活方式。
今日時空變易,是否能持,當視個人情況而定。
首要者,當知持午之目的在去貪,
若心未解脫,云何曰持戒?
修行宜中道,
不為受人讚嘆而修(此亦是依慾望而行),
法無定法,切莫將修行固定於某一形相,
所謂聖人的標準,即是沒有標準。
一切法無常,如何訂出持戒之準的?
若強言之,則不外:
心安、放下、解脫即是。
學者但能搭衣、持缽,威儀具足,
然則心能如如不動否?
色身乃緣起之假相,心性方是真實工夫。
持戒之人,當以戒為檢束自己身心之準繩,
而非僅憑勇猛之心,不觀時節因緣而死執戒相,
此乃為戒所縛,非是持戒。

再者,不應以戒為尺,
作為衡量他人,譏評他人之利器,
六祖慧能大師即曾教示:
「心地無非自性戒。」
何謂真持戒?
徹底見性,身心不二,外現威儀,
如如不動,是乃真持戒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戒無持犯。」
不落入二元對立,達到空性之真平等,
方為真正持戒人。

17、以意識心學佛,追究第一因

或問:「誰為第一尊佛?」
此乃落入觀念,以意識心學佛,方有此問。
就事相上而言,
方便說有莊嚴劫千佛、賢劫千佛與星宿劫千佛。
就理體上而言,
佛性乃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緣起如幻,萬法皆假相,何來第一、第二?
吾人六根攀緣六塵,認假為真,
以為境界實有,拘限於時空的觀念,
以意識形態測度佛之境界,了不可得。
蓋其已過量、超數量,非意識心所能知能解。
時間如瀑流,剎那變滅中,某一點之終結,
即另一點之肇始,
若細究之,全屬因緣所生,一切本空,
只緣心生而種種法生,
若心(意識形態)滅,則種種法滅。
分別執著乃生萬法,若不起心動念,則萬法無咎。

18、活動太多,不堪負荷

目今佛教活動頻繁,看似氣象蓬勃,
然個中亦有值得吾人探討之處。
就一般而言,
講經弘法活動較少,法會佛事則應接不暇。
法會可方便接引初機,
藉此因緣求懺悔、拔度、消災……,
令其逐步接觸正信佛教。
此即是法會重要的意義,及正面的功能。
然則,若佛教活動過於繁多,
亦不免造成居士之困擾。
據所知,一般佛教徒,
一年之內少說五、六張請帖,多則不下三十張。
對於居士而言,
若全應允參與,則不免著疲於奔命。
再者,礙於經濟壓力亦無法全數應承。
若擇一參加,又恐人情包袱,不知如何婉拒。
類此令居士望而卻步之情形,
當思改進之道,使佛弟子可在毫無壓力情況下,
心無掛礙地歡喜走進佛門。

南無阿彌陀佛!
祝各位師兄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敬請老實念阿彌陀佛,成佛是真的,
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其餘啥都是假的。

願以此功德 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轉自 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 臉書
2018-1-29 12:18: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8-1-29 12:24: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念地藏菩薩,你身邊就有地藏菩薩


[b]夢參長老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占(占察),地藏菩薩能現這麼多身嗎?

大家要不信這個問題,念一念《地藏經》,最初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以各種形相的化現,種種的深雲在忉利天上,為了顯地藏菩薩的功德就問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的化身有好多?

文殊菩薩以他的智慧觀察,用一千劫的時間不能知道地藏菩薩化身有好多!佛說不但以你的智慧不能得知,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才五十億人那跟這數字完全不能比了。佛說無數恆河沙一個沙做一個數,你看有好多?

你念地藏菩薩,你身邊就有地藏菩薩,但是因為我們這個信心建立不起來,所以安排堅凈信菩薩來請法。
轉自 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 臉書
2018-1-29 14:35: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們念佛的時候,不是想一個人在念,應該想到法界眾生同時在念阿彌陀佛,有佛堂清淨的地方出聲念,沒有佛堂或在家裡環境不清淨就默念。默念的時候就想到法界一切眾生和我在一起念,都是我的父親母親,都和我一起念佛,這樣子念佛,一切眾生心裡都發光,光光相照,成平等法身光。譬如說我們現在三隻電燈,三隻電燈合在一起的光,不分別了,這就是光光相照,只要我們從菩提心出發,一心念佛,十方諸佛,十方眾生,同我們成一個法身,同一個佛性,沒有兩樣,這個就叫“真正安心淨土”。

--清定上師
轉自地藏菩薩的悲心與願力臉書
2018-1-31 18:11: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是今日
2018年1月31日,藏歷十二月十五阿彌陀佛節日,這一天19:48至23:11將出現月全食。

根據密續教言,月食出現時我們體內的氣與明點會入於中脈,此時唸誦《普賢王如來發願偈》,功德極大。而1月31日正是藏歷十二月十五,是阿彌陀佛的節日。在此期間行持善法的功德更加增上。

暇滿難得,人生無常。願每一個修行人都能抓住這樣殊勝的修法機會,厲厲懺悔往昔罪業,精進行持善法,早證菩提!

把握今日月全食修行

希望大家能在這不長的時間裡發願為世界和平,人們安樂,所有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儘可能多的行持放生、供燈、唸誦經咒、勵力懺悔等善業。

至誠祈禱金剛薩垛佛尊,祈禱阿彌陀佛,儘力唸誦《百字明》、阿彌陀佛聖號等,發願懺悔,清淨業障,為自他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積資淨障!

祈禱一切眾生,逐漸從痛苦中解脫,終成佛道!
2018-1-31 18:15:1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